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_成德法師

2022-03-14
44:13
comments
No Rating
#佛教#佛曲#佛經#佛號#師父#成德法師#故事#法師#淨土#誦經

Available Platforms

iconiconicon

Description

那一天有個同仁他就跟我說,因為我有請他幫忙工作,他就對我說:「法師,你怎麼找我做?你會不會看錯人了?」我說:「你這句話是對我的不信任。」這個信任很重要,我們佛門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它是道的本源,只要信心動搖,有懷疑,就跟道不相應,就跟真心不相應了。道就是真心,真如本性;功德母,有信才能有功德,功德的母親,所以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根源。所以跟大家這幾節課一起交流「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我們看到第一條就是聖教之基本教義,其實就是幫我們起信的。更重要的是我們真信了嗎?真信了會有真的受用。
有個同修他就跟我說,他說他很相信本師釋迦牟尼佛,可是他不相信自己。我說你這個話邏輯上有問題了,相信本師釋迦牟尼佛,應該他講的話都信。「敬於佛者是為大善」,那你對佛的恭敬表現在哪?對他講的話不懷疑,進而去依教奉行。他相信釋迦牟尼佛,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那他應該信吧?他真的相信釋迦牟尼佛,我們不說太多,佛開悟第一句話該信吧?那就是這句:「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他說他相信釋迦牟尼佛,可是不相信自己,那他真正相信釋迦牟尼佛嗎?
所以我們比較容易隨順自己的煩惱、隨順自己的認知,不容易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所以我們提到的建立正確的修學觀念、態度,第一條就是隨順聖賢佛菩薩的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不然,看起來我們一直在接觸佛法,可是都是用自己的想法、看法在揀擇佛經,這句我要,那句我不要,這句我做得到,那句我做不到;也會揀擇老法師教的東西,這個我可以,那個不可能。我們要知道,佛菩薩跟大善知識他都是應機說法,是應我們的機的,都是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我們修學建立一個態度、建立一個觀念,就是我是當機者,都是講給我聽的。假如這個態度沒有建立起來,我們邊學邊分別、邊學邊執著,都是加自己的意思,在那裡分別揀擇佛菩薩、善知識教的東西,那我們就不是跟佛菩薩、不是跟師父上人學了,因為那是我們自己的想法去選擇的。
所以這個禮拜大家也有學習師父上人談他跟雪公太老師學習的「十年因緣」,有一句話大家應該印象很深,「怎樣才能是傳人?百分之百聽話」。這句話大家有印象吧?我請教大家一個問題,不能百分之百聽話的人,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是你們自己搖頭的,我沒有逼你們。這個都是很值得大家要思惟的問題,「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要往生西方,要修淨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個奉事師長,那不是自己嘴上說我很尊重老法師。「我常常夢到老法師」,這個是有緣分,但是還不算是真正尊重老法師,應該是依教奉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說我們講得很激動,夢了多少次,那就代表是尊重老法師。我們心上念念有師父的教誨,念念有師父救世的理念,我們以師志為己志,這個是實質的,跟自己的老師相應。
其實老法師都表演給我們看,你看李炳南老師把會集本傳給他老人家,他老人家兢兢業業,一天都不敢鬆懈。面對那麼大的挑戰、毀謗、侮辱,那還不是一天二天,多久?最少二十年以上,那種侮辱排山倒海。你看老人家說:「這個是我的老師傳給我的」,他相信自己的老師,「全世界都沒有任何人弘揚這部經了」,他老人家說:「我一定弘揚,我假如不弘揚這部經,我就是背師叛道了」。當我們聽到這段話,要慕賢當慕其心,老人家的心境是我們的學處。我們體會到,他老人家答應自己老師的這種信諾,比他自己的生命還重,寧肯生命犧牲了,都不違背老師的承諾。就好像老人家說到了:「我這一生縱使犧牲生命,都要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我們從這些話就體會老人家孝親尊師的心境,要把傳統文化傳下去,這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
老人家才讀過幾個月的私塾,他老人家常常提起他跟著父親去拜師。你看祖先傳下來的教學方法。你說拜一個師可能也才十幾分鐘,不會太長,可是老人家說到,這影響他一輩子。因為他最尊重的是父親,父親對這個私塾的老師這麼樣的恭敬,在他年幼的心裡面,老師的話是決定不能違背的。所以他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他是十分誠敬他就得十分的利益。所以大家要了解,那個拜師禮把一個尊師的根基扎得牢牢的。所以為什麼老法師可以遇到當時候台灣最有道德學問的三個老師?其他的人有時候要遇一個都不容易,他能夠遇三個。
第一位,方東美教授。因為老人家非常想學哲學,方教授那是哲學第一把交椅。沒有方教授,老人家要學佛也很難,因為先入為主,覺得佛教是宗教,甚至是迷信,不可能學。可是他最尊敬的方老師告訴他:「你年輕,你不懂,釋迦牟尼佛是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老師的話他不會懷疑,人生最高享受我要,開始接受佛法。
你看第一個老師一對一教他,第二個老師章嘉活佛,修持很高,「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隨時都在定中,將老人家佛法的根基扎下去了。根深蒂固能夠枝繁葉茂,所以這個扎基礎非常非常重要!後來又跟著李炳南老師十年。
我們再想到章嘉大師勸老法師:「你學釋迦牟尼佛,你一輩子佛菩薩照顧、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老人家已經答應章嘉大師了,所以老人家出家了,遇到再大的挑戰,他都不會退縮,因為他已經答應章嘉大師學釋迦牟尼佛了。所以我們已經答應阿彌陀佛要去極樂世界了,那就不能變。一個重信諾的人,在世間才能成就事業,出世間才能真正當生成就,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一開始跟大家談到「信為道元功德母」,所以對佛講的、對師父上人講的,我們都不能懷疑,都是我們當下可以做到的。所以有同修寫到:「聽了『十年因緣』,可是覺得還是比較遙遠,現在要落實不容易。」其實佛經也好、師父講的教誨也好,決定當下可以做到。你說不可能。明明《華嚴經》說事事無礙,怎麼會做不到?假如做不到,那事事無礙不就行不通了?
跟大家講個公案,我最近跟我們這些同學們說,說我們學佛見面跟人家的問候語不一樣,一般的人見面就是:「你吃飽了嗎?」吃飽沒有?當然也是關心。我們學佛的,「你吃饅頭了沒有?」有跟大家講過,黃念祖老居士的開示,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因才能得果,你要先種麥子,你要灌溉,你要澆水,你要施肥,經過好幾個月,收割麥子,然後去磨麥,揉饅頭,然後做出饅頭來還要炊饅頭,才有得吃;這個淨土法門從果起修,即修即果,直接吃饅頭。
就像《無量壽經》裡面講的:「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這個人是過去生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這些無量諸佛如來都在加持他,「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所以遇到這個法門不容易。遇到這個法門是結果,原因是什麼?這個宇宙間所有的事不離兩個字:「因果。」所以這一點我們要認知清楚,我們得珍惜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接著,「攝取」,這個攝取是什麼意思?所以佛經語深,一個字、一個詞不能稀里糊塗流過去,這個攝取就是攝佛果地上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所以這一句佛名叫萬德洪名,你至誠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把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攝為自己的功德。而且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佛陀說,「若人但念阿彌陀,即是無上深妙禪」。禪已經很高了,佛說念這句阿彌陀佛是什麼?無上深妙禪。「行超普賢登彼岸」,這種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老實念佛,全攝佛德」,就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深具信願,決定往生」。所以黃念老這兩句法語很有味道。
所以我們念佛人遇到了,第一句話:「你饅頭吃了沒有?」你不念佛,那功德就攝不進來,你不吃饅頭,那就吸收不到營養。比方說還可以問說:「你的水泡破了沒有?」這句大家聽得懂嗎?師父講經的時候說,比喻我們的佛性就像大海一樣,結果一念無明,就像大海裡起了一個小水泡,本來自己是大海,結果現在誤認這個水泡是自己,就是身見。明明一切法是我的身,法身,結果現在執著這個肉身、這個臭皮囊,甚至那個螞蟻執著這麼小的那個身是牠,牠無量的智慧德能就起不了作用。
還有,這個是跟人家的問候語,再來,還要自我提醒語,自己提醒自己。比方說,一遇到很煩的事情,就要提醒自己事事無礙,事事無礙才是真相,境界沒有問題,問題是我的念頭。
諸位同修,我們現在專攻哪一部經?《無量壽經》是吧?「我攻《無量壽經》的,我不是攻《華嚴經》的。」那你又分別了,《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你看極樂世界那是事事無礙的法界,六塵都能說法。所以師父上人這句話也給我們啟示,我們都跟著他老人家學,那他老人家到底是學什麼的?他老人家到底是怎麼表法的?我們跟他老人家學,就要像他老人家,不能馬上完全像,也一定是愈來愈像。你看他老人家學佛活活潑潑的,教誨我們也是,要學活的《群書治要》、活的《無量壽經》,不能學死了。《華嚴》是事事無礙的,所以我們假如有困擾了,就要提醒自己,我是跟師父學《華嚴》的,然後去找到自己念頭當中的問題點,這個就是善於自我觀照。
師長老人家常常引禪宗的話,「你會麼?」這句話很重要。不會,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不是進就是退。請問大家,你有沒有見過不進不退的人?一個念頭不對就退了,哪有人不進不退的?不進則退。會不會修,就是老法師講經當中頻率最高的那句話,隨時在教我們,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就是會修。其實《無量壽經.積功累德第八》有一句就跟這一句是完全一樣的,「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那就是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起貪瞋痴欲諸想,然後不著在外面的境界。師父上人很慈悲,他說我們分兩段,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不容易,這個我們到極樂世界再修這個功夫,在這個世間就分別執著愈來愈淡、愈來愈淡,在這裡練功夫。
所以假如我們這一個禮拜,我們覺得我知道我有哪個分別、我有哪個執著,這個叫做開悟,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進一步改正自己過失,放下這些分別執著,真修行。在哪裡放下?在處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當中。所以我們同修們在寫心得的時候,都是提到夫妻之間相處,跟孩子互動,跟同事之間、朋友之間,這個都是很可貴的體悟。「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學問沒有超過五倫關係的,敦倫盡分是大道。
所以我們建立知見,第二個就是要立志、要發願。有同修就說到他發了願,要護持所有的親人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是菩提心,很可貴。不知道大家都發了沒有,假如不發,我也很佩服你們,就讀《無量壽經》讀了幾百遍、上千遍,還沒有發,那也很不簡單,為什麼?四十八願還是四十八願、我還是我。「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都念了幾百遍、幾千遍,這句話都入不了心,這個心真的是銅牆鐵壁,佛都給我們勸那麼多次,他這句還是這句、我還是我。所以隨文入觀,佛講《無量壽經》就是契我們的機,我們都能夠受持的,不要被自己的分別執著給障礙住了。
我現在請問大家,有沒有覺得「十年因緣」看了哪一段開示覺得太難做、現在做不了?我們可以一起探討一下。沒有一句不能當下做的,你說普賢行那是菩薩的頂法,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其他的經論,它是最高的,普賢行當下能不能做?其他的就更談不上了。當下普賢行也能做,我們學淨土的,「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們現在是要去普賢菩薩法界,頻道要接上去。所以佛門說生則決定生,那個就是頻道已經接上了、接通了,他當然有把握。
第一願,禮敬諸佛。師父教我們,你看師父是我們的大善知識,「開彼智慧眼」,真的他的經教都是手把手帶著我們落實,講得可細膩了。師父說禮敬諸佛,對一切人要禮敬、對一切眾生要禮敬、對一切事要禮敬、對一切物品要禮敬。你對桌子怎麼禮敬?把它擦得乾乾淨淨的,用它的時候很愛惜。你說禮敬諸佛能不能做?講得這麼清楚了我們還不做,這師父已經仁至義盡,那變成我們自己跟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善根福德因緣開玩笑了。所以這個「十年因緣」裡面,師父把他修學的態度告訴我們,其實就是聽話,老實、聽話、真幹。所以大家假如有覺得不能落實的,我們當場可以提出來,或者是可以提問題,我們都可以在課程當中再跟大家來討論。
我們上一次跟大家交流到的是學習的方法,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因為我們學習的目標是開悟,不是學知識。佛在《四十二章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般祖師比喻就像挖井一樣,挖井的目的是要出井水,那你挖一個井,一直挖一直挖,水總會出來,智慧會湧出來的;可是假如挖一半,又換另外一口井,再挖,挖了十幾口,它沒有一口見水。尤其我們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我們選擇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的修學指導,淨業三福。所以等於是說我們先把做人的根基扎好,然後就一門深入《無量壽經》,這樣來用功。我們讀誦、受持、為人演說,讀誦就是把經典的教誨要爛熟於胸,很熟了,遇到境界能提得起來;受持,那就是這些教誨不離開自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比方我們看到人,就想到「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比方說,我們每個禮拜到學會教導這些小朋友。我記得差不多十年前,不知道我們方會長還記不記得?應該是二O一O年,當時候成德剛好到了我們馬來西亞淨宗學會學習,一上樓看到好多小朋友在那裡學習經典,自己是非常歡喜。為什麼?因為自己小時候沒得學,都二十幾歲才學,總在遇緣不同,所以看到這些孩子那麼小就能學很高興。再來也很隨喜這些護法老師們,讓這些緣分堅持了這麼多年都沒有間斷。甚至於包含我們現在學會教學的老師,都有小時候學,現在回到學會來做老師的,我們一起參與這個班的幾個年輕人就是,這是我們淨宗學會的子弟兵。成德現在在英國漢學院就盼著什麼?子弟兵趕快出來,我們才能退休,得撐到那一刻才行。所以當時候我就跟這些老師們說,我說我非常隨喜你們,「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你看這些孩子不都是未來的龍象嗎?那麼小我們就來護他們,讓他們的善根不斷增長。所以這個是「興大悲,愍有情」。這個孩子裡面假如有一個范仲淹,那可不得了,他可以護念一方。
所以《無量壽經》當下就可以落實了,我們在教這些孩子,「演慈辯,授法眼」,把他正確的價值觀一扎下去,他不會被這個五欲六塵給染污了,「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這些教誨是我們要受持它,真的受持了,你跟任何人不會對立,生不起氣來,因為你馬上一提起來,「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那我跟自己過不去幹什麼?師父教導我們真相,不是一家,佛家講倫理講得更徹底,不是一家人而已,一體。哪有是左手去找右手算帳?不可能的。哪裡受傷了,其他的部位都是去照顧它,不會去嫌棄它的。這個是我們讀誦了就要受持,然後去做,為人演說。
我們這個學習觀念跟心態,首先第一個是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句話我們應該都很熟了,可是那個用功一定要用在我現在的念頭,我這個念頭跟經典相應嗎?不相應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緊放下。所以《無量壽經》說:「隨經約令,不敢蹉跌」,「如來所行,亦應隨行」,佛怎麼做的、佛怎麼說的,我們跟著。
——恭錄自:弘護人才扎根班(第七集)
2020/8/1 檔名:18-068-000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