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恩師雪廬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首重師承」學習分享03_成德法師

2022-06-01
61:50
comments
No Rating
#佛教#佛曲#佛經#佛號#師父#成德法師#故事#法師#淨土#誦經

Available Platforms

iconicon

Description

尊敬的兩位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接著這一段是「首重師承」。「到台中那年我三十一歲,李老師七十歲。跟老師見面,老師就跟我約法三章:第一條,你到我這裡來,依我為師,從今天起,一切法師、居士大德們講經說法不准聽;第二條,從今天起,你想看的書……都要經過我同意,包括經書,我沒有同意不准看;第三條,你過去所學的」,包含跟方教授、跟章嘉大師學的,「我一概不承認,統統作廢,從今天起,一切都從頭學起」。這是三個條件,「你能夠接受,你就留在這個地方好好學習;不能接受,你就另請高明。我想了二、三分鐘,接受了。因為老師這些話,乍聽起來好像很跋扈……但是我知道,李老師是個真善知識,答應他了。」因為李老也是朱鏡宙老居士、懺雲法師推薦的;再來,老人家師父上人也是很會看人。所以我們要看懂善知識。師父上人還推薦了幾個人去親近李炳南老師,但是都沒有留下來,所以要看懂真善知識,真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炳南老師最後告訴他,「有期限,多久?五年,五年一定要遵守。他老人家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後我介紹一個老師給你,你好好跟他去學,那是誰?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往生了,印光大師的書,《文鈔》在。」這一段大家看完有沒有什麼體悟?
師父說了,這三個條件是不是李炳南老師規定的?不是,它是祖祖相傳的。請教大家,為什麼要定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對學習有什麼重要性?這個就是我們要去真正認清楚這些傳承下來的方法,它的智慧在哪、它的深遠意義在哪?你了解了,你就肯去依教奉行了。就好像佛為什麼要講四十九年的經?他講、講,講到我們明白了,肯去做了。但師父善根厚,李炳南老師沒有跟他講這三個條件為什麼要這樣定,他老人家就願意守了,這個善根更厚。就像鍋漏匠,諦閑老法師叫他,你就念阿彌陀佛,他說好,他就念了,他也沒有說,為什麼要念?念了有什麼好處?到底要念多久?我念了沒什麼作用怎麼辦?沒這麼多念頭,單純,可能他們的信念就是,我認你做師父了,你咋說我咋幹,比較簡單。大家想一想,這三個條件意義在哪?大家有沒有思惟過這個問題?大家有想到的可以表達,這個沒有標準答案。我們請黃居士。
黃居士:阿彌陀佛,尊敬的德師父,早安吉祥!
成德法師:謝謝,阿彌陀佛。
黃居士:諸位同學早安吉祥!學生在這週裡邊聽了「跟隨恩師雪廬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德師父問了這三個問題,就是說第一要守,其他的居士大德講的經都不准聽;第二,沒有雪公太老師批准的經書都不准看;從那天起,一切所學的都不承認。就是老師給我們守這三個條件,就是我們跟定一個老師,這是學生的理解,跟定一個老師,什麼都不想,就是跟著老師,老師說什麼就做什麼,就一直這樣子做下去的話,做到最後就會知道說……因為如果是說去聽了好幾個老師的話,其實這邊聽聽、那邊聽聽,那個思路會不清,然後會一直在想;如果是跟定一個老師,就什麼都不想,老師說什麼就做什麼,老師說聽什麼就聽什麼,那心清淨,心清淨了以後那個感應和思路會比較清楚。這個是學生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一個學習的整個過程,就是一直以來都沒有離開過師父老人家和成德師父,以前我們蔡老師到現在成德師父,就一直沒有離開過兩個老師,其他的都沒有聽。所以老師說什麼、師父上人說什麼,回到家裡就做什麼,所以在這十年過來,跟以往十年前都不一樣,就是自己的感受清淨,然後沒有那麼多煩惱,然後也看得到效果,因為一門深入,做老師講的東西,就是這樣而已。感恩德師父。
成德法師:好,謝謝黃居士。她自己有所體會,我們佛門講信解行,去行自己會有體證、有領悟。
我們再請林居士。
林居士:阿彌陀佛,法師、各位師兄,大家下午好。學生看到這一段的體會就是說,其實學生覺得李炳南老師之前應該知道淨空老法師這個人了,應該知道多少的,見面就是說可能也知道他是一個可造之才,所以他就以師承的方法,先提出這三個條件。學生的體會就是說,這三個其實不僅對當時的淨空法師有很大的幫助,其實對我們目前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就是剛才黃師兄所講的,我們現在如果跟這個老師學,就跟著他的方法。因為每個老師,不是說其他的老師講得不對,但是只是說其他的老師講法可能不太一樣,用的那些字眼也許也不一樣,他們那種心態也許不一樣。更重要的是,我們根本不知道這些老師到底他們有沒有真正修行。因為我們學習我們要跟對老師,這個老師應該是一個真正落實教誨的人,如果我們連對方的這些不清楚的話,我們可能會走錯路。所以學生認為,人要認識一個善知識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學生現在的目前情況也是像黃居士一樣。其他的話,因為學生的朋友多,有些是南傳的,有些是北傳的,常常會有介紹各種各樣那些講座,學生都沒有參與,因為學生覺得絕對這條路是這樣走的。在念佛法門本身老實說,學生也沒有聽其他法師講,就這樣跟著老法師和成德法師的這條線路走,學生覺得比較安全、比較可靠。所以覺得這三個條件對學生也非常重要,所以就這樣修行下去。謝謝法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林居士。提到《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的重點,「從明師受戒」,這是明白的明,所以我們是都要依止老和尚的教誨。成德講得跟老人家不同,你們一定要護念我,不然我這個因果就背大了,我們一起跟著老人家學習。而且剛剛林居士講的,你聽其他的老師講,有時候他遣詞用句不一樣,可是我們容易分別它了,那不是到時候自己也亂了嗎?
我們請韓老師。
韓老師:早安吉祥,各位同學下午好。
成德法師:您好。
韓老師:法師好。針對這點,學生看到的是信任,對老師是絕對的信任。當一個學生對老師是絕對的信任的時候,老師說的東西他才能夠真的吸收,他才能夠真的做到。如果他不能夠信任的話,老師說一個,他就懷疑一點,再選擇一點,其實那是耽誤自己,也可能會誤導別人,還有辜負老師的教導。在當初,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是很慶幸的,無意中就走入了這個師承。後來想回來是很慶幸,因為當初很渴望要學習的時候,是想到說我要學習,但是不要去學那種要繳費有文憑的,要畢業,拿了文憑就學完那種,是想到我要去學那種是不需要畢業,永遠學不完的東西,也不需要說有一個名堂的,就是純粹想要去學,但是學什麼不知道的。
因緣巧合之下,就到了中心學習。那個時候也是面對一些困境,剛好看的書都是成德法師當初蔡老師講的課,剛好一連串都是看這些書,《幸福人生講座》、《小故事大智慧》、《人生不能等待的兩件事》,就是發現看了這些書之後,整個人就開闊了,跟以往看的種種的書是不一樣的。一直到現在,看的書都是跟著老法師的書去看,蔡老師的書,自己會覺得很踏實,不怕說我看了這個人的書會不會自己學偏了不知道,或者是自己的思惟被污染自己也不懂。可是跟著這個師承去學,跟著老師去學,老師說你看這本就看這本,你學這個就看這個,會很安心,就像剛才師兄分享到的很安全,就是確保你就是在那個正道上。而且會很專注,不會說那個心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東西都很多想學,不會,就是很專注,就這一篇,所以就會收到剛才黃老師說的那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效果,真的是有得到。學生的分享到這裡,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韓老師。我們剛剛強調這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從明師受戒,因為他是修學的過來人,他所教導的都是會依照經典來教。那我們看世間有一些書籍,很可能是他個人的看法,就是人還沒有到修學成就,他還是會用他的分別跟執著,那他假如用他的分別執著,我們又分別不出來,就被他的分別執著影響了。我最近也遇到不少,他們去學一些東西,然後就說,我這些行為、我這些煩惱就是因為家裡造成的,結果就變成怨父母了,而且現在學這個的還很多。你說統統也好心要去學習,怎麼都學到……這些本身他的理論就已經是偏頗的,所以師長老人家說這個時代是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
當然我們學習的一種發心很重要,比方韓老師應該是希望為這個教育盡一點心力,這個就會感召同樣相應的因緣。成德那時候接受到老人家的經教,就是我們也辦了課程,自己也去參加一些課程,費用都很貴。我記得是二十四年前,二十四、五年前,時間好快,都感覺好像不久以前,都已經是二十多年前,我們當時候還辦課程,我就是去教育訓練機構了,什麼潛能開發那些課程,我們都有辦。當時候辦三天,多少錢?台幣五萬五,邀請了一個美國的催眠師來上課。那個費用很高,有一些學員來上課,都是刷卡,刷完卡其實對他家庭都有負擔。然後我看他們上完好像效果也不顯著,我就覺得這個錢有點賺不下去了,不然我是top sales(按:銷售精英)。所以我感覺人生有時候會有一些情境,就是面臨你良心的抉擇,假如你沒有隨順名利,你的良心還把持住,就會有好的機緣出現了。我那時候就覺得這個還是沒有辦法真正解決人的問題,到底什麼才能解決?這個錢我也賺不下去了。就在那個時刻,就有人送老法師的錄音帶,那時候還沒有光碟,錄音帶給我聽了,然後跟老人家學習的緣分就接上了。後來才知道,不止不用交錢,連書、錄音帶都是免費的,所以這個才展現佛菩薩的慈悲。那老人家也都是效法釋迦牟尼佛,佛陀怎麼做,他老人家就跟著怎麼做。所以我們有利眾的心,希望為教育界做一些事,都會起感應的。
剛剛韓老師還講了一個特別核心的,就是你要信任老師,你對他百分之百信任,你跟他學。我們佛門,比方說諦閑老法師,天台宗的祖師,當時候有一個人來求教,應該大家聽過那個公案,一個是去參禪、一個是鍋漏匠。諦閑老法師看他的因緣是喜歡參禪,他就介紹去禪宗道場,很快的他就升到首座和尚了。都會看他的因緣,他的因緣在哪,他比較信任誰,他就推薦他到那個因緣。這些大善知識不會說一定要跟我學,他會看因緣,他不會勉強因緣。所以這個信任是個關鍵。
我們再請吳居士。
吳居士:成德法師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你好。
吳居士:學生時常在聽經的時候有聽到老法師說,一位老師一個方向,如果兩個老師就兩個方向,就變成三岔路口,如果三個老師就三個方向,就變成十字街頭。所以我們還是老實聽話一點,跟一位老師就好了,這一生一定會成就。謝謝,學生的分享就到此為止,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吳居士,他一發言就丹田很有力。因為他是做有機農耕的,都是做無畏布施,所以他身體狀況應該挺好的。所以都是因果,都不離因果。他提到的這個很重要,一個老師一條路,兩個老師兩條路,三個老師三岔路,四個老師就十字街頭。所以開的第一個條件其實就是最核心的,你相信誰就跟誰學,兩個老師不就兩條路了,你怎麼走?
我們再請吳居士。
吳居士:阿彌陀佛,法師好,各位同學、老師好。學生覺得這三條戒律是讓老法師那個心定下來,因為一個老師能夠知道學生學什麼,他不被外界的污染,他的心才能完全定下來,因為心定才能一門深入,然後才能夠專。這個跟章嘉大師教導老法師的方法有點相似,因為章嘉大師也是讓老法師定下來,他才跟老法師講話,然後每次送老法師出門口的時候,他都會告訴老法師「戒律很重要」。這個是學生所領悟到的,阿彌陀佛,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吳居士,他這個領會也是很可貴。就是心定,這個法才能夠入心;心浮動,這個法就不容易入我們的心。而且還提到,章嘉大師送師父都說「戒律很重要」,而且戒律不只是我們想的這個五戒、菩薩戒而已,戒律當中最重要的是孝親尊師,是聽老師的教誡。所以從明師受戒,那個戒不單是指五戒這些戒律而已,他主要的是你要聽老師的話。因為這個態度一提起來,他在任何情境,「我不能違背老師的教誨」,這個力量就很大了。
就像子路,他跟著孔子學習,他在臨終的時候,剛好是因為衛國發生內亂,他又重義氣,他就趕回去了。孔子其實在好幾年前他就已經講了,子路可能死的時候會比較慘烈,因為他性情比較重義氣,又在那種春秋比較戰亂的時代。所以他在衛國當官,衛國一內亂,他奮不顧身就去救人,結果就被人家殺害了。他臨死以前,他還記得老師說帽子隨時都要戴正,所以他臨死前都還調整好自己的帽子。他已經是面臨生死關頭了,他的念頭都是不能忘記老師教誨。所以這些學生有成就,就是這個態度。
另外一個學生高柴,也是在衛國當官,但是他就沒有犧牲掉,他就離開衛國了。他從衛國出來,子路反而從外面回去了。所以不要做無謂的犧牲,這個是高柴做得比較妥當。高柴也很老實,結果他逃啊逃啊就遇到了一個人,結果那個人曾經犯罪,然後被判刑把腳切掉,而且是他負責的,他下的這個指令。結果他一看到他,本來想他可能會報復我,結果那個人居然帶著他去避難,就讓他可以出城。就帶他到一個小洞,他說,「你鑽出去,就可以安全了」。結果你看他在生命關頭,這個高柴說:「君子不遂」,君子不能爬洞,有失威儀。結果那個人又找了一個地方,那個牆比較破損了,從那裡爬出去應該可以逃生了。結果這個高柴又說:「君子不踰」,君子不可以爬牆,有失威儀。後來那個人沒辦法了,把他帶到一個房間裡面,安全了。後來高柴就問那個人,我最後下的指令把你的腳切掉了,你怎麼還救我?那個人說了:「大人,你已經在整個判案過程盡力幫我能夠減罪了,實在沒辦法減了你才下這個指令,而且你在下這個指令的時候,我看到你是很難過的,所以你是有仁慈之心。」所以你看這個高柴,他雖然是在執行這個法律,但是他用的是仁慈心,還是感動了這些服刑的人。但是他在那個時候也沒有變通。這些孔子的弟子很難得的地方,就是他們面臨生死關頭,還是不忘老師教他們的。這個精神讓我們聽了都非常感動。
我們再最後請黃居士。
黃居士:阿彌陀佛,成德法師好,同修們好。
成德法師:妳好。
黃居士:學生所體會到的是,當懺雲法師說老法師是個講經的材料,希望老法師講經可以向李炳南老師學習。當老法師去找李炳南老師的時候,學生相信李炳南老師應該知道老法師會來找他的,就知道老法師是真的發心想學習佛法,就是講經。所以李炳南老師就應該是知道老法師是個可教之才,所以才和他約法三章,不是跟每個人、每個學生都可以這樣約法三章的,他看到老法師的真誠,真心想學習,才跟他約法三章,讓他好好的專心的學習。所以就也知道他是可造的、可栽培的一位學生。這是學生所體會到的。還有關於老法師他為何會答應李炳南老師的約法三章?應該是知道這位老師是非常可以相信的,可以把自己教得很好的,就可以在那裡專心的學習,不被染污。因為這個約法三章也可以讓老法師一門深入,不被外界染污,一門深入的好好學習,專跟一位老師學習。就是這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黃居士。您提到了就是李炳南老師當時候他是七十歲了,這個是很有人生的智慧閱歷,他會觀機,觀察這個學生,他開出這個條件。所以佛菩薩,還有這些高僧大德,他也是不攀緣的,會觀機,開這三個條件。
當然幾位同修的分享,也都是強調到師生之間互相的信任,這個緣,所謂師資道合。我們讀完這一段,首先第一個條件,你一定要找你最信任的人,你跟著他走就對了。當然你信任他,他也是明白人、過來人才行,不然就是變成搞情執了。第二,你所看的書都要他同意。其實這個是什麼?保護我們的知見。我們知見要建立起來,我們在面對一切人事物就能分辨是非、善惡、邪正、利害、真偽了;在還沒有建立起來,我們去接觸這些書籍,很容易就被這些書籍的分別執著給影響了,所以這是在保護我們。成德是覺得自己還挺幸運的,因為一學佛就聽老法師講經,也沒有聽其他人的。聽了幾年,後來就到海口去分享傳統文化,就形成一個態度,人家一問什麼問題,我們很自然的就會思惟師父教啥了,就很自然。所以是沒有善根,但是運氣好,剛好就跟著老法師學經典。然後慢慢體會,其實師父講得非常的圓融、非常的全面,你怎麼修身、怎麼齊家、怎麼經營事業、怎麼治國,這些道理老人家都講得很透徹。
所以去年有一個朋友,他是開企管顧問公司的,他在輔導企業怎麼經營,怎麼把傳統文化融進去,剛好我跟他有聯繫,他也就一些問題跟我探討。結果他一問,我就會想到老法師教的,所以是跟著一個老師很好。我給大家舉個例子,他講這個企業挺大的,現在他的員工在學他講的話。我說這個不妥。我為什麼這麼肯定?因為老法師說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人家康熙皇帝怎麼治國?讓文武百官,讓他的皇子、皇孫跟誰學?跟三教的專家學。康熙皇帝有沒有說「來,你們都聽我的」?沒有。連孔子都沒有說聽我的,那我們還敢這麼說?孔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們看孔子怎麼學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然後還常常夢見周公,就是這些經教它有具體可以效法的人,我們常用一個詞叫亦步亦趨,就跟隨他。我們去看孔子的弟子也是,一直跟隨他、一直效法他。我們再隔二千五百多年,我們看老和尚跟著李炳南老師,也是亦步亦趨的去觀察、去向老師學習,這個世間話叫手把手帶。這個傳的是心法,李炳南老師的慈悲、李炳南老師的節儉,這些無形當中就潛移默化影響他的學生。所以我這個朋友他提到企業這一些,我們馬上就會想到老法師教了什麼,然後就給他回應。其實你說企業主讓他的員工學他的,除非他已經契入聖賢境界,不然他自己講的他還沒有做到,慢慢慢慢底下的人一看了就不認可了。而且實在講,叫人家學他的,他假如還不是聖賢人,那已經有一點傲慢、狂妄。不然世間好話聖賢、佛菩薩都說盡了,都比我們高,你不讓他們去學,還要來學自己的。後來成德就感覺,其實這些修齊治平的原理原則師父都教了。
這個是第二個條件,是護念我們建立起正知正見。大家要知道,一染污,一有錯誤的認知,就好像墨汁入了水,要把這個墨汁再去掉挺難的。
成德有觀察,我們縱使在道場裡面做事,有時候還是會用以前在社會的那些做法,因為我們習慣了。但佛門是不以人情做佛事,佛門是重實質不重形式,不能打腫臉充胖子,不能用佛法去做人情,這些世間的做法不能用在佛教。就是我們以前的那種染污或者慣性,有時候縱使已經學佛了,沒有很好的去反觀的話,都不知道其實還在用以前的習慣。所以這三個條件就讓我們要檢視,我們能不能完全信任老師?能不能把自己以前的這些知見要放下?不然我們那些慣性,一遇到境界都是它們先做主,不是老師教的先做主。
而且第三個條件說,以前所學一概不承認,要從頭學起。因為人一不歸零,他就不是法器,他覺得自己有東西,那可能老師一講,他還拿以前學的東西在跟老師抬槓、比較。那不是浪費自己的時間,也浪費老師的時間了嗎?所以這一些條件都有它深遠的考量在裡面。
六祖大師有在《壇經》說了,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就沒有無師自通。這句話就告訴我們,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學佛一定要有老師引我們入門,所以師承重要。這個是可能我們要思考的第一個點。
第二個點,這是李炳南老師叫師父要守,請問我們要不要守?師父這麼有善根,要守了他才能得利;我們不如師父,假如我們不守,那有沒有可能得利?這個是我們要去思考的問題。
還有一點,成德想到,二OO六年十月,我們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把廬江一些怎麼教學、怎麼建設一個傳統文化的城鎮,有去跟各國的大使們做交流,老法師做總結。當時候成德在台下聽老法師總結,他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談三個老師。我當時候在底下挺著急的,我說師父怎麼不多講一些其他怎麼治理這些、治理一個城鎮?後來好幾年以後,我突然覺得老人家有深意,就是你講得再多,假如沒有把根找到,就好像說你花瓶的花好像挺好看的,但是它沒有根。而佛法、傳統文化它是師道,所以在那個最重要的場合要強調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把師道展現在所有聯合國參與的這些大使、有緣的人面前。所以這三個條件,成德覺得是修學成敗的關鍵所在。
我們看下一段,老人家也展現他守的一個領悟。「守老師的規矩,好在哪裡?好在我們什麼都不能看、不能聽,大概三個月心就清淨了,煩惱少了,智慧增長。」我們讀到這一段就要問自己,我的心有沒有清淨?有沒有煩惱少了?假如真的有,也不能掉以輕心,要好好保持。因為初發心很猛,但是發心容易恆心難,還得保持下去。師父說:「到半年的時候效果就非常顯著」,假如我們現在還沒有得到清淨心,那我們得好好乖乖的守這三個條件。「才曉得這個方法好。到第三年,我跟老師講,我很得受用,我跟老師的約定,我再遵守五年,所以我是十年遵守老師立下的三條規矩。」
大家想一想,李炳南老師聽了之後高不高興?《論語》有一句話叫孺子可教也。老法師守十年,諸位同修我們要守多少年?這個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師父說:這個方法是哪裡來的,我也沒有問,老師也沒有告訴我。我也沒有問,這個就是太老實了,老師怎麼教怎麼做。「一直到他老人家過世了,我在新加坡遇到演培法師,聽說他小時候出家,諦閑老和尚也是用這個方法教他的,我才恍然大悟,這三條規矩不是李老師的專利方法,是中國老祖宗祖祖相傳的老辦法。」我又跟大家強調這個字「老」,因為這一百多年喪失民族自信心,這些老方法我們不深刻去了解,還覺得它落伍了。所以弘一大師也是要遵守老方法的,那個時代其他一些很有名的出家人,有時候用的方法就已經偏向一些西方的教育系統,就是比較重視學術、知識這一方面。
所以李炳南老師還是用私塾教法,「看到這個學生可以造就、可以栽培,就用這個戒律來限制你;至於不能造就、不能栽培的,老師就不用這個條件。我在台中同學當中一打聽,老師從來沒有這樣要求過其他同學,用這個方法只對我一個。為什麼不對別人,專對我?我能守,別人不能守。才明白這就是師承,能傳法的條件,就是尊師重道,這是基本的條件」。這是第一個點。「第二個,清白,沒有被染污。」我們現在我們馬來西亞芙蓉淨宗學會,還有各地淨宗學會,有很多子弟都是從小在學會學習的,像我們這次參與的也有好幾位都是二十多歲的,他們都是清白、沒有染污,他們的善根因緣都超過成德很多,我們小時候又沒有淨宗學會可以學。還有第三是肯學、好學。具足這幾個條件,老師會特別照顧你,他一生的行誼就給你做榜樣、做模範。所以老師不只把這些佛法教導我們,他自身還表演給我們看。
所以接著師父說了:「修學最要緊的是師承,你跟哪一個老師學的,老師只有一個人。」「傳人的資質沒有別的,就是完全聽話,百分之百的聽話。」師父講學六十年,他的經教都有錄下來,錄了不少,而他的行誼也記錄在《九十年譜》,包含宏琳法師很用心,還在蒐集很多老人家的弟子,他們從老人家的行誼當中、身教當中學習到什麼,我們就可以很充分的去了解老人家怎麼把佛法用在弘法上,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上。接著師父說:「錯了也要聽。到哪裡去找?」很多人聽到這句話,他可能就會想,連錯都要聽?我們要知道這句話是依義不依語,就是你要完全信任老師,你不能懷疑,哪怕他看起來這個動作世間人看是錯的,他的考量深意在哪?舉個例子,有一個老和尚,他對他一個學生很凶,然後那個洗腳水就倒在他頭上,然後就把他趕出佛寺,說不要再看到他了,就把他趕出去。後來他年紀大了,他說:「我要傳法了」,然後對著大眾說:「你們去把窗戶底下那個人給我找過來。」所以你說他把那洗腳水往他頭上倒,你說那是錯嗎?在考他那個學生,就是老師怎麼對他,他那個信心都沒有絲毫減少。
所以老和尚說,傳法的資質,完全聽話,百分之百聽話,真找不到了!所以師徒之緣可遇不可求。諸位同修,我們看到這個「真的找不到」,我們看到這句話,我們應該生起什麼態度?不然聽師父說真找不到了,那沒辦法,那就沒人了。真找不到了,那我一定要是,要有這個志氣。就像師父講過,「我全世界走那麼多地方,我沒有看到過僧團」。那我們假如聽了以後,對了,不可能,四個人見和同解不可能,不可能有僧團。那師父講這句話的用意在哪?就是讓我們生起羞恥心,那麼多人聽佛陀的教誨,那麼多人聽他老人家的教誨,難道會沒有四個人願意完全聽話嗎?那就要發一個願,我一定要成就一個和合的團體,其他三個人是誰不管,其中有一個一定是誰?一定是自己。所以這個志氣很重要,不能讓自己的師父弘法的這些重要因緣前功盡棄,我們得發個願跟他老人家同台演出才行。感應是很快的,我們真發這個心,真去做了,這個因緣自有安排。
所以二OO二年,老法師到了彌陀村,跟所有這些淨宗的領導、幹部們勉勵,師父第一句話就說:「這個地方磁場很好,我們中國人說磁場很好,可能以後東南亞的佛法就從這裡弘揚開來了。」師父當時候他老人家已經七十六歲了,他講東南亞的佛法可能從這裡弘揚開,那我們弟子聽了,這個話能不能白聽?就要有一種使命,要去護持這個因緣。師父在七十四歲的時候,在新加坡講《太上感應篇》,師父就說了:「我隨時可以走,憑什麼?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了。」所以能不能去,最關鍵的是要放得下,不留戀這個世間。老人家修學很用功,他七十四歲的時候有講到他是可以往生的,可是他不捨眾生,他還留下來,過了幾年,還在彌陀村講了這句話。這個話都有深意,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大家要努力,然後時時想著念正法久住,老人家在整個馬來西亞甚至東南亞的緣分,就因為我們弟子願意承擔、願意同台演出,可能這個緣就會發展得很殊勝。
好,最後以一句孟子的話:「當今之世,捨我其誰?」我們一起共勉。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恭錄自:弘護人才扎根班(第十五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