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恩師雪廬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發心學教、私塾教學」學習分享05_成德法師

2022-06-01
77:51
comments
No Rating
#佛教#佛曲#佛經#佛號#師父#成德法師#故事#法師#淨土#誦經

Available Platforms

iconicon

Description

兩位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跟大家是講到「十年因緣」裡的「私塾教學」,我們從「發心學教」來交流起。
師長老人家談到了,他接受了老師的條件,李老師就安排師父上人在慈光圖書館擔任管理員。李老師每個星期三在圖書館對外公開講經,堅持了幾十年。對於我們一個弘法的人,看到堅持幾十年,也在提醒我們,要利益到眾生,沒有幾十年的時間怕不夠。我們看佛陀講經多久?四十九年。眾生沒有這樣長期薰習,他要完全轉過來是不容易的,《阿含經》,小乘經就講了十二年,方等講八年,接著才是般若,二十二年。所以李炳南老師也是都提醒老人家師父上人,定在一個地方,長期教化。但因為老人家的緣分,一直沒有辦法定在一個地方。但是也很有意思,因為老法師他發願學釋迦牟尼佛,那釋迦牟尼佛是遊化,哪裡有緣哪裡去,所以師父也是世界各地有緣就到哪裡去了。而且這麼遊遊遊化到最後,居然在聯合國有一個道場,「淨空之友社」,你看也是佛菩薩的加持安排。但是那是老人家的緣,我們的話還是哪裡有緣能夠定下來,就長期在這裡弘護正法,而且很重要的講經不要中斷。
其實很多道理都可以透過我們自身自己去感悟,比方說我們去體會不中斷,每天都聽經,每天都有早晚定課,就會覺得狀態一直在進步;可是假如二三天稍微懈怠一下,就感覺會有退轉。所以古人留了一句話:「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古人還可以撐三天,我看我們撐不了。再來,大眾也會執著,他在電視機前面聽跟現場聽一不一樣?不一樣。那你說他自己分別了,你看人家孟子跟孔子學,孔子都不在了,孟子還是可以學得很好。這些道理我們都會講給別人聽,那我們自己真的是這個境界了嗎?印光祖師他常常說如面佛天,你一拜佛,就好像佛就在你面前一樣的恭敬;你一把師父的經教打開來,那種感覺就好像師父真的是就在你面前給你說法。
當然我們自己能做到很好,眾生做不到我們也要很能體恤。我們要要求自己不能分別執著,面對眾生分別執著很能理解,這個就是忠恕之道。不能用反了,自己分別執著都沒有注意,也不承認,別人一分別執著,就用師父教的道理指正他,那人家心裡很不服,你又沒有比我好很多,每次都一開口就是大道理給我壓下來了。所以《大學》兩句話重要,「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有這些優點了,我們再去帶動別人來做到;沒有這些缺點,我們再護念別人放下,這是人情。
所以老法師說,得不到社會大眾的諒解,都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一定是我們這些人情事理考慮得不夠周到,沒有設身處地,沒有顧及到他的感受,還有我們的成長空間,不然菩薩所在之處,應該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句話我們都很熟悉,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我們現在學佛,我們要行菩薩道,家裡跟團體只要有哪一個人因為我而生煩惱,那我還有成長空間,我要反求諸己,怎麼來調整,讓每個人都生歡喜心。那當然,假如我講到這裡,你的腦海裡馬上浮起來:「太難了!」首先這個念頭要放下,有佛法就有辦法,不能又起了個太難了,這就是個分別執著的念頭了。所以境界沒有問題,障礙在念頭。你說真的很難,您可以寫下來,我們再來討論,我們一起想辦法,善友為依,一起想辦法、一起解決。
所以我剛好前不久去了倫敦,那就有跟一些佛友見面。他們以前沒見過我,有的聽課也聽了幾年。然後見了面,我們聊啊聊啊,就聊個一二個小時。其實我那一二個小時我在講課的時候都講了,但是他聽完就說:「我今天收穫很大,這個在現場聽跟在電視機前看還是不一樣的,怎麼感覺好像當面聽你講,好像每一句都聽得懂,都能夠入得了心。」我當時候就覺得這個還是要恆順眾生,有機會直接面對大眾,那個感受還是不一樣,所以講經不要中斷。
我們馬來西亞很殊勝,有幾十個淨宗學會這個弘法的地方。所以現在疫情還沒過,大家現在養精蓄銳,厚積薄發,到時候有機會了就可以去廣修供養、去弘法利生。我看好像還有同修已經利用網路上課了,現在網路有個好處,可以看得到人,還可以現場互動,這個是拜科技之賜,我們都要善用這些工具。
這又講道:「對內」,李炳南老師「在台中蓮社辦了一個經學班,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學生有二十多個,全是在家人,那個時候我還沒出家。他要我參加這個班,我不敢,因為我知道講經太難了,那哪是普通人!什麼人有資格講經?開悟才可以。」這古代的規矩,但是我們現在遇到特殊時代了,所以特殊時代還是有佛法就有辦法,待會師父會講怎麼解決。老人家說了,「古人講,『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我可以聽、可以學,我不敢講經。」不知道大家聽了這個「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大家第一次聽到這句的時候緊不緊張?
後來有一天我思考了一個問題,從文字上看就一個字,有那麼嚴重嗎?可是從心上看是很傲慢。因為他雖然講錯一個字,其實已經不照佛陀教的講了,有沒有?明明佛陀講都有因果,他怎麼會說不落因果?不落因果不就沒有因果了嗎?所以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從事上講就是兩個字「因果」,他怎麼可以說不落因果?那不是狂妄了嗎?所以看起來是一個字,從心上看那已經偏得非常厲害了。而且佛不是只有講給我們聽,佛自己也示現,他都成佛了,可是他有馬麥之報,吃了幾個月的馬吃的糧食,怎麼會說不落因果?
所以我們看佛陀、祖師、師父上人講得圓滿了,講得很清楚,還帶表演給我們看,可是我們還是照自己意思講。所以老法師很慈悲,特別護念我們要走弘法路的人,他老人家說,他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個字。諸位同修,我跟大家保證,你們去查所有祖師留下來的教誨,你們去查查看,有沒有一句話,哪一個祖師說,我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哪句話,應該沒有。但老人家講出來了,他是應機,他看到假如大家不重視這個態度,一走弘法的路,最後一定貢高我慢。因為我們這二三代人的根基,那根本就沒有辦法跟古人比,因為沒有那個環境了。老人家是從小有家教,又還上過私塾,老人家是我們爺爺輩,那代表七十歲的沒有,四五十的沒有,二十幾的也沒有,三代人了。而且三代,大家看那一代就退多少?退得很厲害。可是還得弘法,不然佛法就滅了。所以老人家有很多話都是應機慈悲護念走弘法路的人,因為他是過來人。所以老人家說最佩服孔老夫子,他的用意就是讓我們對這八個字不能掉以輕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講的是孔子講的,所講的都是古佛、都是佛經講的,述而不作,哪有自己的創作?
可是大家注意,現在的整個風氣是什麼?都強調要創新。其實創新不是不對,創新的根本是什麼?利益眾生,你那個創新不能失了這個根本。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所以那個創新是方便為門。可是慈悲為本跟方便為門也不是二,方便從哪裡出來的?從慈悲為本出來的;創新從哪裡出來的?創新從利益現代人出來的。結果現在的創新從什麼?從可以賺到錢出來的,哪去管這個東西對人的影響是什麼。結果我們現在看到好多父母非常的痛苦,因為孩子都陷在這些電腦遊戲裡面了。孩子不睡覺、孩子找不到,你說那父母不是度日如年?那些創新這些電腦遊戲的人,有沒有因果責任?
所以這個時代的一些風氣我們得用正知正見,自己才不會隨波逐流去了。所以從這裡我們就看出來,老人家待會後面要講的,佛門培養講經的人才,怎麼培養出來的?複講。這個中的道理我們得要體悟深刻。就像為什麼要守三個條件?那我們看到這個「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我們能得到教訓,不能順著自己的意思講。尤其在《四十二章經》說的:「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除非證阿羅漢,不然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所以這個已經是偏了,沒有述而不作。所以述而不作對治我們的傲慢,傲慢是瞋恚的核心;信而好古對治我們的懷疑,懷疑是愚痴的核心。所以老人家引了孔子這八個字,對治的都是最嚴重的習氣問題。
老人家說道:「我可以聽、可以學,我不敢講經。老師告訴我,你不發心講,他不發心講,將來講經的人沒有了,佛法就滅了。」所以我們佛弟子不能眼睜睜看著佛法衰敗,尤其我們念到《勸發菩提心文》,這可能是四百年前祖師講的,講到的是「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你看這麼好的佛法被誤解成這個樣子,被做成這個樣子。所以我們也要「頓忘鄙陋」,我們雖然條件不算是很好,但是這個是我們的本分,「忽發大心」,來承擔起來。而且我們看到承傳孔子的是曾子,曾子他本來的能力也是比較反應遲鈍的,「參也魯」,但是他很老實、他聽話,他真願意幹。所以老實、聽話、真幹每個人都有的,每個人都可以發心的。而且我們能夠帶動別人,不是我們能力有多少,而是我們真不真誠,我們有沒有毫無保留去做。就像白方禮老先生,他讓整個國家都感動,都為下一代的教育關注了。所以我們盡心盡力也能夠帶動大家都共同來發心,把這個佛法的承傳承擔起來。
老人家他說要開悟才能講,但李炳南老師就說了,假如都不發心,可能佛法就滅了。講經可以講什麼?李老師說到了,可以講註解,「古人註解是文言文,我們把它翻成白話文,只要註解沒講錯就可以,錯了註解的人負責。這個話我聽得懂,是不錯,但是講經要具足條件,我不具足。老師善巧方便,也不勉強」。其實我們看到這一句就要學會柔和質直攝生德,不要勉強、不要控制、不要要求,循循善誘,讓人如沐春風,不強求。有時候好心,一強求,一急了,適得其反,我們閩南話說的「食緊弄破碗」,欲速則不達,孔子說欲速則不達。
你看李老他當老師也很柔軟,他也沒有勉強,他叫我去經學班看看,「我說好,看看可以」。結果去看了經學班的情況,覺得好像不難,因為大部分的同學都是小學畢業,大學生只有一個。「我是初中畢業,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裡年齡最大的林看治居士,六十多歲,小學畢業,還在那裡學講經,發憤圖強。我們那時候還年輕,一看到她都能,我為什麼不能?這樣才把講經的念頭觸動」,就主動跟老師說,「我要參加這個班」,老師也很歡喜。
這個故事給我們啟示,所以我們要幹到老,愈老愈值錢。你看這個六十多歲一帶動,功德無量,把老人家都帶動來參加這個經學班了。所以我們也非常感謝,像我們兩位會長,還有這麼多長者,都來給我們帶頭,他們的學習態度都讓我們很感動。你們要配合一下,要給予掌聲鼓勵一下。
我們接著看師父上人他有進一步提到李炳南老師的私塾教學,當然這個私塾的教學也都是依據正確的教學理念來做的。《三字經》開篇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所以教學貴在要專,專一、專注,一個時間學一部經,雜了學習效果就有限。所以佛也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些都是原則。但現在在學校裡面一個時間學好幾科,我們從小也是這樣讀過來的。所以它的方法、它的目標差異在哪,我們自己都要清楚。
現在怎麼會變這樣?傳統的方法很好,怎麼變成現在的局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還是喪失了民族自信心,偏啊偏啊偏到現在這個局面。所以要再把它恢復回來,得幾代人的努力,我們要鍥而不捨,一代人放棄了就斷了。而且都要很有耐性,因為這個不是短時間形成的。所以我們要知天命,我們這一代人一定要盡到我們的本分。尤其是什麼?做榜樣、做樣板,因為就是我們沒信心,才傳統的東西現在都不被採納,都是用工業革命以後的一些做法。工業革命它是生產,你只要有哪些原料,經過哪些手續,最後成品就出來了。可是問題是教育的對象是人,他不是產品。光是人,什麼時候開竅有些人就不一樣了,甚至有一些是大器晚成,他比較晚開竅。所以我們面對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都不要沮喪,也不要氣餒,反而更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甚至於我們這一代人都看不到開花結果,但是我無怨無悔的去做,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李老師講經的方法完全是中國傳統私塾教學法,對學生個別指導」,都是因材施教,跟治病一樣,對症下藥。我們不能覺得,我覺得這樣好,我就把這個好推薦給所有的人,還得要了解他的實際體質、症狀,你不能這個好就覺得所有的人吃都會好。教學也是一樣,你得了解他的狀況,給他跟他相應的這些修學的建議。
「所以每個人學的東西不一樣,進度也不一樣。一部經學會了,這個標準是要上台能講。怎麼講法?完全複講老師所講的,漏了沒有關係,你不能自己加意見,也不能自己找參考資料,老老實實、完完全全照他的講法去講。這個方法看樣子是非常笨拙,到以後明白了,這個方法的根源是從阿難尊者來的,阿難尊者結集經藏就是複講。佛家培養法師,世世代代都是講小座,這樣學成的人,那是什麼?學耐心、學謙虛、學恭敬。不在這上奠定基礎,稍微能講的時候,傲慢習氣出來了」,這個習氣出來就好像染污了。要染污很快,要把這個染污再清除出去要花很多時間,一滴墨汁滴到清水裡面,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咚就進去了,你再把它請出來要多久?那還不只是花時間,還要拿濾紙來。
所以為什麼「蒙以養正,聖功也」?功勞太大了,他先入為主,習慣成自然,你把是非善惡都給他建立起來,他就會判斷,他就不會污染。結果我們現在小時候沒有把他的是非善惡建立起來,他又出來染污了,現在又要把這些污染去掉,那是很累人的,習氣已經養成了,還要再改,也很累人。所以從胎教開始教重要。從胎教開始教可以出聖人,三歲以前可以出賢人,三歲以後能學到君子已經很不錯了,所以要抓住時機。但是大家聽完不要捶胸頓足,我都這麼大了。沒關係,把這個遺憾去護念我們的晚輩。人生不會有遺憾,煩惱一轉就是菩提,悲憤一轉就是力量、就是願力。
「傲慢習氣出來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整個就完了。」這個慢心太容易起來。我記得我十七年前剛到海口,後來去孔廟,然後去拜孔子,跟我們同行有一個法師,他臉也是笑呵呵的,像彌勒佛一樣。我們在一起吃飯,因為一起去的人不是都吃素,也有人吃葷的,這個法師他就笑著說:「人家吃肉滿口香,我吃青菜往西方。」他都沒有任何指責,跟人都沒有對立,他說人家吃肉滿口香,但是我吃青菜往西方,他也跟人家種了個法緣,吃青菜可以往西方極樂世界。然後跟他聊的時候,他也是笑著說的,他說:「我的一些徒弟,還沒有去佛學院,見到我,師父、師父,喊得好親;結果上了幾年佛學院回來,連師父都不叫我了。」所以剛剛有跟大家舉了一個例子,同樣是紅豆湯,小時候吃感恩戴德,當了老闆吃不一樣了。同樣是這一位師父,還沒有上佛學院跟上了以後不一樣了。所以護念自己的心很重要,「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因為他學了一些佛學的這些知識,他可能就覺得我的師父不見得懂這些,他慢心就起來了,所以這個一起來就很麻煩。
而我們冷靜來看,其實佛法最重要的就是從根本的心地去下功夫,叫心地法門。佛家所講的任何一個教理也好、做法也好,都是修我們的真心。比方說佛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修我們什麼心?不給人添一點麻煩,都是為人家著想,不給人一點壓力。那我們假如體會到了,我從此處世不給人添一點麻煩,不要給人家有壓力,那就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
包含你看李炳南老師傳承得很好,李老師交代去講經的學生,「你水自己帶去」。你看連水都不給人家添麻煩。那道場裡面講經立了一個牌:講經的地方嚴禁募款。也是不給人添麻煩,不給人有壓力。不然你在那裡公開放個功德箱,有一個人過去放了,旁邊的人會不會心理有變化?有沒有人在看我?我都沒有拿出來,他不就有壓力了嗎?所以這些考慮我們都能體會到。
所以善知識所做的、善知識所說的都是他的心,他的言行就是他心流露出來的。你能夠從這個言行去看到他的心境,那這個跟他就神交了,心心相印。所以叫傳心法要,續佛心印,我們要傳,傳什麼?傳佛的心,這是修行的根本。
那我們再來看,這個複小座的做法,它是修我們什麼心?我們明白了就知道,古人看起來好像很笨拙的方法,事實上它有很深遠的智慧在裡面。第一個學耐心,你要老老實實去講。這個耐心就是學忍辱,「一切法得成於忍」,而且你要一遍一遍講,要練到會講,師父講,他那時候是一部經講十遍。講了那麼多遍會不會煩?這個學耐性,透過這個方法達到了。耐性很重要,「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就是修忍辱。
成德剛好那個時候到海口去,老人家強調這個三根,但是在那時候的環境只能講《弟子規》,那就一直講《弟子規》,講了十幾年。好像你一直講一直講,也不會覺得煩,愈講愈有味道。後來老法師說學古文很重要,我記得是老人家下飛機,還在機場休息室休息,我們坐在旁邊,師長就說:「古文很重要。」大家都看得出來,我是比較激動的人,所以師父一說古文很重要,我說弟子願意發心。為什麼?因為我古文很差,就要來練習,這樣才能突破。後來還講了古文講了七十二節課,是在我們馬來西亞講的,馬來西亞中心那時候講的。結果後來又過了一段時間,也是在機場,師父又說:「《群書36O》很重要,《群書治要》太重要了,《群書治要》是觀世音菩薩,《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我一聽又激動了,然後又說願意來練習、學習,又開始講《群書36O》,還講了一百多集。
可是我發現一件事,講古文也是講《弟子規》,講《群書36O》也是講《弟子規》。因為你任何道理都要落實,都不會離開孔子講的「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這句話就代表所有學習中華文化的,都要從這七個去深入。聖人講的東西,他一講出來,你不要看短短一句話,它是圓融的。就好像我跟大家舉的例子,印光大師也講幾十個字而已,你看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都在裡面,普賢十願。
而當初我剛在海口開始學習講《弟子規》,責任承擔是成長的開始,我一承擔這個責任,每個禮拜都要講課,有時候人家一約還要到鄉下,大樹下,那個樹還真夠大的,幾十個村民在底下聽課,這個樹還有空間可以坐人,那樹非常大,幾百年的樹。而且我講一句,那個村長還要翻譯一句,因為都只聽得懂海南話,聽不懂普通話,所以我講一句他翻一句,我講笑話都要停好幾分鐘才會笑。
所以承擔這個責任以後發現一件事情,沒有一法不是《弟子規》,我只要看到街上的百姓,我就會發現,我今天有講課的素材了。比方說,這個媽媽帶著這個小孩在路上走,結果在吃甘蔗,然後他媽媽咬啊咬啊,就往右邊把甘蔗渣吐下去了,然後下一秒鐘你就看到那個兒子從左邊把甘蔗渣吐下去了。我一看,你看這個就叫上行下效,你看這個錯誤的,孩子馬上就學會了。就感覺所有的都是《弟子規》,所以看一切人事物都挺有體會的,也會覺得很有收穫,每天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所以專在一個東西真的是很重要,你的心就能安下來,就不會浮動。
然後又學謙虛,因為都要照著講,不要加自己的意思。成德一開始學佛,就覺得這個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太重要了,一有機會,親戚朋友我們一定跟他介紹。但是我們介紹的時候,先以欲勾牽,他現在最需要什麼?欲,他想要的,他現在最擔心什麼?你要從這裡去給他介紹佛法,他就覺得佛法對他太急迫、太重要了。所以一有機會跟他談,然後就是師父怎麼講的。我記得剛學佛的時候,最常講的就是三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那個財布施我們一定會講范蠡(陶朱公)三聚財、三散財,也都是從複講開始的。然後愈講愈覺得這些道理太正確了,愈講,慢慢慢慢就體會師父上人他應機的善巧在哪裡,你講著講著不知不覺就深入,就會去領會到。這個是學謙虛,把善知識所教誨的完全納受在心裡,然後好好去依教奉行,就會體悟到他整個思想的脈絡在哪。
我記得我當時候去了半年,然後在深圳有人邀請,對三百多個社會大眾講課。結果我講完,就有一個老人家走過來,然後很神祕的把我拉到旁邊去,然後就跟我說:「你講的都是佛法,可是你一個佛字都沒有講。」他好像發現了什麼大祕密一樣。請問大家,老法師有沒有交代成德,你去海口講,一個佛字都不要講,有沒有這麼交代?沒有。奇怪了,那我們為什麼知道一個佛字都不要講?師父有說,「面對境界要清楚」,你現在在這個環境裡面,他不能接受的,你何必要執著?
比方說,你在學校裡面不能講宗教,是吧?你這個是忌諱,你怎麼可以去講,讓人家誤會?我就不講自覺,我也不講覺他,我就講明明德可以吧?明明德自覺,親民是覺他。儒家跟佛家的這些教誨都是相通的,所以事事無礙。假如人家邀請你去講,說:「我今天請你來講,但是你一個佛字都不能講。」然後我們說:「那我怎麼講話?那不能講,不講了。」那一個法緣就不見了。
就是我們在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在思惟,很自然的,師父是怎麼教我們的,它就浮出來了,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情。假如說教你一句你會一句,教你一個動作你會一個動作,那是學死的,不是學活的。可是往往就是因為這樣老老實實下去,才能深入,才能學出耐心、學出謙虛,謙虛受教有地,取善無窮。再來是學恭敬,恭恭敬敬講善知識教的東西,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所有的方法都是修我們的心,慢慢恢復真心,跟謙虛相應、跟忍辱耐性相應、跟恭敬相應,全修在性。不是我們心不甘情不願去遵守,都是歡歡喜喜相信祖先留下來的,然後歡喜去做,慢慢慢慢就領悟到了。
接著,「李老師講經不准錄音」,誰要放一個麥克風在他面前,他絕對不講。「他的教學方法就是教你全部精神貫注聽講。」章嘉大師在教導老和尚的時候,是不是也是讓他隨時專注,心靜下來?這樣這些教誨才能入得了心,心浮氣躁,都是這邊進去這邊就出來了。我們之前跟大家提過,「入乎耳,出乎口」,這是小人之學,沒有入到心裡面去;「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那就等於是我們聽的、我們學的,跟我們的一言一行沒有關係,聽了就去講給別人聽,佛家講變口頭禪了。應該是聽了,「入乎耳,著乎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了,隨時遇到境界,一言一行就是從這一個真心流出來的,「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所以這裡提到,這個教學方法要全部精神貫注聽講。我們現在又有錄音機,又有電腦,多媒體,很方便,反正今天沒有聽,我到時候再聽錄像就好了。我這次去倫敦,有一位同修他本來要到現場來,然後想一想有錄影、有錄音,我之後再聽吧。過了一會,他自己反觀,就說這個成德法師都來到倫敦,四個多小時車程都來了,我還不去現場聽,還想說之後再聽錄音就好了?後來他就到了現場,我還嚇了一跳,我說你不是不來嗎?其實他當時候說不來的時候,我就已經隨緣了,當時候就覺得人要珍惜其實是不容易的。但是我沒有指責的意思,我覺得這人之常情,我當時候就有這個感觸,但是也就過去了,突然又看到他,很驚訝。因為我當時候還是在跟大家分享,那時候禮拜六,你們可能沒有注意到,我跟你們講著講著他就走進來了。
所以老和尚講這段其實對我們也很重要,我們現在因為有太多的工具,反而這個專注減退了。專注才能領悟的,所以還是要全神貫注聽,不能因為有這個方便了之後,反而這個心境是退轉了。所以大家有沒有看到,工具愈來愈發達,人的恭敬心反而在退步了,修學真正成就的人也是在退。
所以要全神貫注聽才會有受用,你放個錄音機在那裡,心就懈怠了。為什麼?沒有聽清楚不要緊,回去還可以重聽,你有依靠。你看心一有依靠,他就有執著點。「寫筆記也不行」,就是要全神貫注。「同學們遇到困難,想去請老師再講一遍,老師會打人、會罵人,打你、罵你,不跟你講。為什麼?給你講,你心裡就有僥倖的心」,「罵了、打了不講,就逼得你必須全神貫注」。
所以大家看,你有依靠了,不行,真心一法不立。我們現在就是要恢復真心,有依靠就有執著,有僥倖的心,又有執著了。所以大家看了這一段以後,要觀照自己,我有沒有任何依賴、依靠?這些都要打掉。我有沒有任何僥倖的心理,應該不會吧?沒那麼嚴重吧?僥倖的心理都出來了。
所以「這樣教學的目的是教你開悟」,教學的目的。我們學東西得知道我們的目標、目的在哪。現在教學就是知識的積累而已,它的目的不是開悟。可是大家要知道不進則退,學知識沒有提升,所知障愈來愈重,「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所以這樣的一個教學方法,每一堂經你都有悟處,因為全神貫注聽。而且聽的相應的部分又提醒自己,我當下就要去落實、當下我就要轉念。假如今天我們聽一段師父的教誨,「師父講得很有道理,但是我可能以後才做得到」,那這個念頭就是個障礙。所以大家聽經一定是這個教導我當下怎麼做到,都做得到,做不到師父不會講,師父是應機說法。所以大家假如覺得哪一段我覺得現在很難做得,一定要提出來,不然我剛剛講的就是錯的,我就要負因果責任,你們一定要幫我提出來。
這樣全神貫注去聽,「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你的境界年年提升」,所以記的東西統統沒用了。最重要是心境一直提升,而且心境一提升,你看經典它是相應的;境界不提升,經典是經典,自己是自己,真的看得懂嗎?也比較難。因為那些經教都是佛菩薩的真心流出來的,我們的心要跟真心愈來愈相應才聽得懂。而且心境一提升,學的是什麼?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是用悟性去學的。
所以「醫道」精華裡面是不是有講?好像有一次柳大夫在問許浚跟柳道知,然後他們兩個回答,這個病症應該要怎麼樣治。結果柳道知的用詞好像是用了「一定」還是什麼?然後許浚就說:「醫書裡面沒有這個字眼。」為什麼?因為每個病人的體質不一樣,生長的環境不一樣,你都要因應他的差異。所以為什麼佛法說法無定法?其實中醫是不是也是這樣?就是中華文化的東西它強調的是悟性,這個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再講太多,把大家的悟門堵住了,我就有罪過了。所以大家要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的事物。
大家可以去體會一下,全神貫注聽,不要記筆記,去感受感受。但是你不要聽完這句話,看到人家記筆記,「不要記筆記了,成德法師說別記了」。我可沒這麼講,你們不要害我。法沒有定法,他記了他會比較安心,你就讓他記。他記了以後回去多看幾遍,他覺得有收穫,那也好。因人而異,但是最重要的是,你用這個方法,你真的有進步、有得力了就好。成德是覺得按師父這樣子來學,成德覺得師父講的真的很精闢,全神貫注去聽、去領悟。然後那個領悟了,尤其是領悟到我錯在哪了,然後就效法顏回夫子不貳過。師父說,感情的污染是自私自利,聽懂了,不能讓自私自利的念頭再出來,這樣是糟蹋自己的佛性,不自愛了,就用這樣的領悟然後照著去做。
所以「古來祖師大德教學的一套方法,跟現代不一樣,現在這些方法幫助你記憶,記憶是什麼?幫助你分別,幫助你執著,你永遠不會開悟」。因為智慧是本有的,它是被障礙住了,就好像太陽光本來就在那裡,那被烏雲遮住了,你把烏雲撥開,太陽本來的光明就出來了。烏雲是不是真的?大家坐飛機,你到雲層裡面去,真的有雲嗎?你伸出手來摸摸看,也沒東西,所以它是虛妄的,妄心,你別把它當真,風一吹它就不見了。不能認假為真,真心是我們真有的,不能認真為假。
接著我們看下一段:「我聽李老師講《華嚴》,我只聽到第一卷,第一卷聽完之後,下面的八十卷我都能講。」傳統文化強調悟性,不是學知識的,你看老人家才聽一卷他就會講了。「因為老師的思想、理念我知道,方法我也知道,我在台中學的是這個。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講,用什麼方法講,活的,這是沒有辦法教的。必須什麼?長期追隨老師,一堂課不缺,你慢慢在這個裡頭去體會……去琢磨,在這裡面體會的心得,然後我們自己在講台上能夠靈活運用。」你學他每一句怎麼講,那是學死東西,那不能變化,不能契大眾之機。「聽眾裡面有程度高的,也有程度低的,都要面面顧到,讓所有的聽眾都能生歡喜心,這叫成功。這種講座非常不容易,李老師稱之為叫『大講座』。大講座不是講堂大,不是人數多,而是聽眾程度相差很大,你要叫大家都歡喜。」
聽了這一段,我們得長期跟著老師,一堂課都不缺,我們現在容易做到嗎?有佛法就有辦法。我上次好像跟大家推薦《太上感應篇》,老法師講《太上感應篇》,都是他身邊的常隨弟子,老人家耳提面命。成德覺得那套光碟就好像手把手在帶學生一樣,我們可以好好來學這套光碟。真正在學這個光碟的時候,真正去體會師父上人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他的存心、他的智慧,他怎麼用智慧來應這個時代的機?怎麼護念學佛人?怎麼給這個世界走出一條活路出來?這個我們都要自己去觀察、去體會。
好,今天時間已經超過太多了,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恭錄自:弘護人才扎根班(第十七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