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恩師雪廬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一門深入、相信老師」學習分享09_成德法師

2022-06-01
68:22
comments
No Rating
#佛教#佛曲#佛經#佛號#師父#成德法師#故事#法師#淨土#誦經

Available Platforms

iconicon

Description

上一次也跟大家交流到,師父上人有說到,講學要勤加練習,然後接受批評。那也就有我們參與的同修,那個也是很認真都在習講,定一些主題,然後把它寫稿,然後練講,這也都是很可貴。「聞教便行,奚待更勸」,聽了可以馬上去做,這態度就是可貴的。而且可以針對一些專題,是現代人很需要的,而且又不會太長,因為現在的人,太長,怕他一看這個這麼長,他就不想聽了,沒有耐性。所以這一句「先以欲勾牽」,其實在這個時代更能體現。首先你講的內容是他現在切身關係的,他才想學、想了解。再來,就是不能太長,太長他可能一下子就覺得我沒那麼多時間,他就不聽了。當然不是要大家都聽短的,不是這個意思,那個是先以欲勾牽,真正聽經還是要能聽完整的,整部聽下來。
尤其我們學過「十年因緣」,修學要掌握整個老師的思想理念,那我們才能夠在生活當中一切時、一切處以老師的教導來觀照;你掌握不住了,遇到境界該怎麼煩惱還怎麼煩惱,很難達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聽老法師的教法,要聽到一切境界老和尚的教誨先出來,這叫薰聞成種,薰到變成金剛種子了。就像念佛是一樣的道理,要念到什麼程度?念到任何境界都是阿彌陀佛先起來,其他的念頭不起作用。我們雖然還不能斷煩惱,也一定要是往慢慢能夠伏煩惱去下功夫。
我們守住老和尚的教導,在講台上最重要是勸自己,聽的人是監學,自己是給大家做報告。而且老法師也說,你講一次比聽十次印象還深。所以都要念茲在茲,都一直在思考這個,查資料。所以這個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包含去找這個三歲看大的資料,透過現在的科學報告。其實這個也是老和尚給我們表演的吧。當然你找的要權威的,不能隨便抓,隨便抓到時候人家又質疑,不行。像老法師一講到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都是剎那變化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根本沒有物質,都是幻相。講到這裡,師父都會舉科學報告,「愛因斯坦的老師普朗克,他們發現什麼?近代量子力學,根本沒有物質存在,都是念頭相續產生的幻相」。那師父這個用意、精神我們學到沒有?用現代科學來講。但是你不要又變成講科學,你要掌握一個度。老法師也說,他相信三十年後佛法是最高的科學,因為科學的技術會慢慢印證佛講得太正確了。所以佛法是最高的哲學,也是最高的科學,佛都看到了,佛定中的境界,都看清楚了。
當然這個循序漸進,從三十秒、兩分鐘,漸漸這樣增加、這樣鍛鍊上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理念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方法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所以《三字經》說:「教之道,貴以專。」而這個方法它的目標是什麼、目的是什麼?「要藉這個修清淨心。一部經、一部論你專攻它,一生專攻它,我們相信,十年你就成為這部經論的專家。今天學佛沒有老師,老師在哪裡?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老師。古人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是開悟了」,意思就懂了。「一千遍是什麼?一千遍是把你心定下來,不是叫你背誦,是修禪定」,把妄想分別執著都讀掉了。這一段是讓我們了解為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理上我們清楚了,事上我們就肯做了。所以「這是智慧,智慧是從自性裡流出來的,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如果學得太多、學得太雜,統統學的是佛學常識,佛學常識解決不了問題。」「記問之學」,記問之學就是知識,記東西,「不足以為人師」。
而且大家注意,智慧解決問題沒有副作用,知識解決問題有副作用,這個老和尚在講經有說到。舉個例子,發明農藥是不是要很多科學知識?他還要做好多實驗,做出來了,有沒有解決問題?看起來好像解決問題,事實上流弊非常大,因為他沒有智慧。「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你今天要去殺這些蟲,那最後這個農藥誰吃最多?人吃最多。我當時候看到是台灣的數字,平均一個人一年好像是二點七公斤農藥。這個假如是一次喝下去,我看就一命嗚呼哀哉了。他是每天吃一點、每天吃一點,但是這個肝臟受得了嗎?所以現在生病的人多。你看這個是知識。
比方塑膠袋,要發明塑膠袋不簡單吧,那個第一次發明的人很高興,哎呀,你看有塑膠袋了。可是這個第一次發明的人,他的想法也是這塑膠袋要用很久,結果我們人一拿來用,用多久?他有沒有考慮到人的心態?沒考慮到。所以現在問題很大,好像在日本附近有一個垃圾山,那個有多大?很大的面積,甚至於超過很多國家的面積了,誰來解決?很多都是塑膠。所以現在全世界最深的地方叫馬里亞納海溝,那邊的水一化驗,統統都有塑膠微粒了。所以那鯨魚生下了孩子,後來給牠餵奶,這小鯨魚死了,這個母親好幾天都拖著那個屍體不肯放下。牠孩子怎麼死的?被牠的奶水毒死了,因為牠們吃了太多塑膠的東西了,那這個毒就會在牠的奶水裡面了。
所以師父很多話,你慢慢在當前去感受,知識解決問題會有副作用。然後你再去體會一下,老和尚為什麼說我們的祖先這麼有智慧,但他為什麼不發展科技?現在感受到了吧?你科技快速發展,只要倫理道德沒有跟上,這個社會很嚴重,社會問題會很多,大自然的問題也會很多。所以古人真的心地清淨,看得很遠。自動化運輸在孔明先生那時候就有了,木牛流馬,他為什麼把它廢掉?他看得遠。人現在只看眼前,他只能考慮到眼前而已了。
那當然了,這一段已經提醒我們,學東西要深入,不能學雜,但不要出現執著點,不要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又著在這個文字上而已。一門,專;深入,請問怎麼深?怎樣才能深得入?有同修就說了,扎根扎根,我們都扎了五年了。扎這個字,你聽經就叫扎?扎是你要深下去。那儒釋道三部經我都聽了三遍了。聽了三遍就叫扎嗎?你得要解行相應才能扎得下去。我們得要照著這三部的教誨、老人家的講解,然後去淘汰自己的習氣,才扎得下去吧。叫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得要誠意正心。所以一個人根基扎得怎麼樣,看他跟人相處就知道了,不是看他聽幾遍,他很真誠、很替人想,那這個就是根基有扎下去了,有深入了。佛法重實質,所以看我們根扎得好不好,問身邊最近的人就知道了;或者問問自己,我有哪一些壞習慣改了?這個就很清楚了。真誠了,不再應付了;清淨了,不容易貪求染污了;平等了,不容易傲慢了,「凡是人,皆須愛」,不就是讓我們練平等、練慈悲;覺悟了,不感情用事,不意氣用事了;慈悲了,不自私自利了。
所以任何一部經教不都是讓我們恢復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假如從一部經教恢復了,那任何哪一部不都是教這個,那不就一看就懂了?你心境已經到那,怎麼會看不懂?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老法師說,整部《四庫全書》講什麼?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那一本《弟子規》有沒有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我們假如透過這一部《弟子規》,時時都能保持這十二個字的心境,那你再去看其他的經教不是觸類旁通?所以老人家這裡提出來,是藉由這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理念,方法「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修清淨心。那我們就要觀察,我們的心有沒有愈來愈清淨了。所以老人家這裡提到,學太多那都變常識,解決不了問題。
「需不需要研究討論?不需要,你沒有悟入佛的境界,研究討論是你自己在那裡妄想執著。沒有開悟的人,有什麼資格研究討論?開悟了之後用不著研究討論。」那我們好像也在討論,談到這裡了,那我們今天就最後一節課了,之後不要再研究討論了。大家要了解,老人家這一段話的用意,就是我們假如研究討論,都是用自己的分別執著來討論,那不如不要討論。老人家這句話跟《大學》的「如切如磋」有沒有衝突?沒有衝突,我們不要又聽執著了。可是現在你仔細去觀察,一研究討論,不討論還好,愈討論腦子愈混亂,愈不知道到底怎樣才是對的。你們有沒有跟人家討論到最後,連你自己也產生懷疑了?各有各的見解。
我們也有遇過,本來是在淨宗學會學習的,結果去讀大學,每一個教授講的都不一樣,你說要聽誰的?只要他不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能聽他的,因為他又還沒開悟,從明師受戒。諸位同修,你們不要今天聽完課去跟你的親人,他在念大學的,「不要聽你老師說了,成德法師說的,不要聽他們說了」。那他去學校,老師講課他要把耳朵捂住了,不聽不聽。後來人家一了解,是成德法師說的,那就麻煩了。司馬遷先生在《史記》裡面有說,要「折中於夫子」,折中就是你要以夫子講的這些教理為標準,這是世間法;出世間法你要以佛陀講的為標準。所以一般還沒有建立知見,你去一聽,你整個人就亂掉了。所以誰可以參學?你要是非、善惡、邪正、利害、真偽都能分辨才能參學,不然會愈參愈亂。
我見過不少去過很多道場的,我還沒有見過一個知見很穩定的,一個都沒有,可是還是不少人喜歡參,各有各人的主見,這個也勉強不來。可是很可能我們現在年輕人確實會遇到這樣的情境,但有佛法就有辦法。當他感覺到講得都不一樣,這就是一個契機點,你還是要以聖人為標準。那老師的只要跟聖人講的不一樣,那你就增長一個閱歷,「哦,不一樣」。他為什麼會跟聖人講的不一樣?這個是一個結果,也有他的原因。「哦,原來他學習傳統文化,他不知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重要。」他也不會停留在去指責誰對誰錯,他從中領悟,從中增長人生的閱歷。但這個需要旁邊有父母、長輩的陪伴,所以現在不容易。為什麼老人家說要辦一條龍?他的知見要穩固要一段時間,假如他還沒有穩固,又有很多人在跟他講,他又分辨不出來,他很難不亂。
所以印光祖師為什麼說道場不要超過二十個人?大家注意,是印光祖師在他那個時代說不要超過二十個人。那我請問大家,到我們這個時候,不要超過幾個人?我的話只能講到這裡,點到為止。我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就是一個團體最重要要見和同解,你不是要去找很多的人來。找了很多的人來,每個人想法不一樣,你每天不是發愁嗎?修行最重要的是清淨心。可不可以發展?可以發展,但是一定要穩紮穩打,不能攀緣,要志同道合。你就要一個排場,我的組織要大、人要多,到最後內耗嚴重,都是內部溝通不了,在那耗很多時間精力。那這個時候也不能抱怨,還是經一事長一智,怎麼調整好,怎麼穩紮穩打。
所以真的有要切磋了,一定要找同一個師承的來切磋,同一個老師教的,大家有個依循的標準,「從明師受戒」,我們的討論都沒有離開老和尚的教導。所以我也跟同仁講了,成德講的跟老和尚教的不相應,你們一定要護念我,不然我下錯一個字轉語,要墮五百世野狐身。所以都是根據老人家的教導我們來切磋,而且這個切磋裡面除了教理要通以外,我們到底是怎麼來落實的?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同修,覺得每個禮拜看到其他同修的心得,人家夫妻怎麼相處的,怎麼樣侍奉公婆的,他在這些境緣當中怎麼反觀、怎麼反省、怎麼突破,看了我們有觸動、有啟發,這個就產生切磋的效果了。
所以我們可以了解,老人家強調佛法是師承,所以佛法的修學很關鍵的是要有老師。那師父這裡又說,今天學佛沒有老師,老師在哪?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老師。大家要知道,老人家講這句話是很不得已,代表現在要找老師太難了。可是你只要肯照這樣子做,但是能肯照做的人也是聽話的學生,也是因為老人家點出了這個方法我們肯照做,那還是能夠其義自見。就好像鍋漏匠就聽了一句話,他就站著往生作佛了,聽了哪一句話?「你就念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沒其他的了,一部經也沒有給他講過,他也沒聽過,他就成就了。善知識有方法的。海賢老和尚也是一樣,他也沒有讀什麼書,那他的老師就教他念佛,他就念了,念了九十二年,成就這麼高。那當然,真的找不到老師,只要照做,完全相信,一定有成就。
同時,「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老人家這個背後的不得已,也是希望往後能有更多有根基的善知識能夠出現。根基是什麼?從胎教、從小就扎根。客觀來講,老人家是有傳統文化的最後一代了。所以現在不少位老師投入一條龍的教學,大家任重道遠。就像這個「十年因緣」師父後面講的,希望大家發心做小學教員,有沒有?這個話背後是很慈悲、很懇切,總要有人去護持這些有這麼好因緣的孩子。
接著老人家說了,「佛陀當年在世,這是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的,學生(聽經的人)可以提問題,世尊解答,沒有看到研究討論,許許多多經上都是世尊跟學生一問一答。那是教學方法,諸佛如來的教學法,我們有沒有得到啟示?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義是從這裡面體悟的,文字上沒有。由這些文字,經文、音聲的啟發領悟了,悟入的深廣與你的清淨平等跟慈悲願力有關係,慈悲願力愈宏廣,宏是大,愈大愈廣,悟入就愈深。我們應當想想如何來修學,我們這一生才能夠達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一定要遵守古大德的方法,老老實實去做。」文字、經文,就好比我們今天有一隻手指著月亮,那這隻手是不是月亮?不是,但是它給你指出了那個方向,月亮的方向。所以這些文字、經文,它是引導我們能夠往恢復自性的方向去前進,但是這個還得靠我們自己去領悟,師父領進門,該講的都講了,修行還要靠個人。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放下,但是問題是要怎麼放下?要看破才能放下。
諸位同修,我們這個禮拜有產生煩惱吧?假如你都沒有,你離開悟很近了。因為一個禮拜有多少境界,你都沒有生煩惱,太不簡單了,要不你快要開悟了,要不你是很沒有責任心,什麼事情都不上心,一有責任心會生煩惱。那怎麼辦?有煩惱就是放不下了,就看不破了,所以要看得破才能放得下。怎麼看得破?所以佛為什麼講般若講二十二年,就是幫我們看破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用了四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假如我們在作夢,然後知道現在是作夢,你會不會很糾結?不會了吧,反正是夢。比方說你演戲,你知道這是一場戲,那你在演的時候會不會演到氣到吐血?不會吧,那是戲。所以要認真,不要太認真。認真就是很真誠去做,不要太認真就是不要較真,不要鑽牛角尖,不要太執著,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這樣去做。所以常常想想,都是夢、都是戲、都是肥皂泡。小時候都吹過吧?一吹,二三秒鐘破了。這人生不就是這樣嗎?有什麼好計較,有什麼好放不下的,轉瞬即逝。這樣就比較容易放得下了,這樣心就容易清淨、容易平等,都是夢,都是肥皂泡,有什麼好高下的,有什麼好傲慢的。
所以我們能夠悟入的深廣,其實還是跟我們的心相應的,我們的清淨平等、慈悲願力有關係。所以要解如來真實義,最重要的還是要放下。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怎麼深入?放下虛偽了就能深入,放下虛偽才能真誠;放下貪著,不染污了,就會清淨了;放下傲慢,平等了;放下感情用事、意氣用事,就能理智了、正覺了;放下自私自利,就能慈悲了。所以清淨平等慈悲是本有的,它現在有障礙,所以你放下愈多,這個悟性就愈顯發出來了。
一定要照古大德的方法老老實實去做,一門深入。我們現在一門是修哪一門?修淨土法門。所以最重要的念佛,「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不念是迷念是悟,迷即不念悟即念。念即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淨念相繼即是佛」,你看淨念相繼,好好保持下去,即是佛。所以每天要從三千到五千,從五千要到八千,從八千要到一萬,從一萬要到三萬,從三萬再到五萬,那就差不多了。黃念祖老居士說,只要肯念,成佛一半。肯念,你慢慢慢慢功夫就提升上來了,「三時繫念」那一句話特別重要,「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一不念佛就打妄想,就輪迴心造輪迴業。所以為什麼夏蓮居老居士說「迷即不念悟即念」?領悟到了,不能不念佛,一不念佛就打妄想,這個警覺性一起來,這個也是一種領悟,就肯念了。
所以淨念相繼即是佛,「擬議頓隔萬億程」,這個擬議就是,我這樣念有效嗎?要念多久?是不是要念十年?你看又一大堆想法,這不相應了。「三字真傳老實念」,就對了。但只老實念,不要問如何,夏蓮居老居士有一首偈也很精彩,「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莫管同與異,休論自與他。止貴願力強,哪怕妄想多;散亂固成病,分別易入魔。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所以最重要的功夫在哪?字句分明,每一字每一句念得清楚、聽得清楚。黃念老說的,自己都聽不到,佛怎麼聽得到?其實是提醒我們,我們自己聽不到就是心散亂了,就要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實念去,而念的時候一切莫管,就是念佛堂常常說的,萬緣放下。
接著我們看下一段,「相信老師」。「初出家的時候非常辛苦,沒有人供養。老和尚勸我們學經懺,說講經沒收入,你怎麼活下去?把想講經教的人都嚇跑了。我是沒有被嚇走,這是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的,真正發心講經,學釋迦牟尼佛,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自然有佛菩薩保佑你,你這一生當中佛菩薩替你安排,什麼都不要操心,順境、逆境統統是佛菩薩安排的。」我們可以感覺到,老和尚很相信章嘉大師。那我們相不相信老和尚?我們的相信,有沒有像老和尚相信章嘉大師這樣?真的可以這麼相信了,那現在過什麼日子?不用操心的日子。大家不要著相,老和尚那個是他出家了,他沒有家庭。這裡又沒有說,沒有家庭的才佛菩薩安排,沒有這一條吧;有家庭的也一樣,有感有應,你這個願心只要不退,佛菩薩安排。你的家庭就是道場,都在歷練自己。
我們看古代那個龐蘊,好像是唐朝龐蘊居士,全家人都修行,每一個都往生極樂世界,也很殊勝。我看你們的眼神好像不大認識龐蘊居士,他有一首偈很有名:「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選佛的地方,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所以都是來學什麼?無為而為。《了凡四訓》說的,「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公則為真,私則為假」。這個無為就是不摻雜分別執著,無所求去付出的、去做的。都是隨緣,不攀緣,隨緣妙用去做,這個就是無為。那他們家好像是爸爸還是媽媽說準備要往生了,結果孩子先坐化了,就全家都坐化、都往生了,太厲害了,說走就能走。而且他們家很有錢,然後他就把所有的財產放在一條船上,把那個船一打洞,這個金銀財寶就沉到水裡去了。結果人家就說,「你可以拿去做好事」。他回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這很有味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不要去攀緣。大家不要聽我講完這一個故事,明天啥事都不幹了。安住當下,不要去攀緣,敦倫盡分,推不掉的,實在怎麼推都推不掉的,那可能就是得要去承擔的;但是絕對不去攀求,提升自己重要,自修為主,度眾要隨緣,不能攀緣。
我們看劉素雲老師,她們也是在家,學得很好,很有成就,她的姐姐走得很殊勝,她的先生走得也很好,人家都在表演,在家人,沒有障礙的。所以關鍵在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所以我感覺諸位同修你們的緣很殊勝,你們是整個家庭都可以做表法,這個會給往後的眾生很大的信心。我也啟請大家當仁不讓,因為你們在淨宗學會服務那麼久了,很多都是家庭支持的,家裡人都很有善根。
我們看老和尚說,聽到章嘉大師教他,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他說:「這太好了!我相信,縱然餓死,我也相信,我不懷疑」,就對善知識沒有絲毫懷疑。其實這一點不容易,大家只要把我這句話放在心上,這一點不容易,我們在往後的修學就會體會到這一點不容易。發生了哪件事,會不會有看法、有懷疑?聽到人家說什麼,會不會受影響?所以老法師都說,他三個老師都有人批評,結果老和尚說,我了解我的老師。其實這整篇教誨,很多都可以感受到他們師生的情義,還有老人家對老師的態度。你看老和尚說:「老師真負責任!」他感受到老師的心了,是吧?再來,他老人家也是在教學,他老人家也真負責任,幾個學生感受到了?所以師生的緣可遇不可求,真的不是假的,這個都要師資道合。
那老人家說:「我受戒之後去拜李老師,老師教我要真信佛。」我們看這一段話,「相信老師」,從章嘉大師又談到跟李老,李老又在這一個機會點,剛好他受具足戒的時候,再一次提醒要真信佛。「我相信佛,相信老師。確實,看到好像是走投無路,一個特殊的因緣出現了,通了。」這個都是老人家走過來的經驗。諸位同修,你們修學這些年來,有沒有曾經覺得快走投無路了,有沒有?有。假如沒有,那還沒上路;你真的上路了,鐵定會有很多挑戰的。黃念祖老居士說的,總是要經一番寒徹骨的,這都是過來人的話。
所以李炳南老師才會留了一句法語,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我們同修有遇到家裡的情況,照顧父母、照顧公婆。我最近也接觸不少,現在業力甚大,那個業報現前,很多家庭真的是苦不堪言。但是有時候往往是這樣的情況,他們才開始注意要學佛,開始注意要修行,不然都不會去考慮這個問題,每天就忙忙碌碌的。所以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實在講,我們把它看作困難,也可能有一點著相了。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所以只要能調整心了,世間人看覺得,這樣你也受得了?其實也不是那麼難,世間人可能覺得晴天霹靂,不過是一個心念轉不轉得過來的問題了。就像我也曾經跟大家交流到,先生犯錯的時候,妳就把他當兒子看。那本來很生氣,這一念能轉過來就不生氣了,是不是?就是個念頭,哪有這麼複雜?
「我相信,往後出家要走我這條路子不太可能,這條路不是普通人能走的,特殊因緣。」這個我們也要會觀察,對老法師特殊因緣,我們現在要不要學他,也學老人家到處走?告訴大家,老人家到處走能修,我們不見得能修,所以學東西要不能著在相上。而且老人家說特殊因緣,佛是遊化,那老法師他就是發願學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剛好遊化了。可是大家注意,那佛陀的學生也跟著他一樣遊化嗎?佛陀很多學生是什麼?他定在一個地方教化。你看佛陀的法都布滿了印度各地,各地的眾生又不是聽一次佛陀講經他就開悟了,誰接著教化?佛陀的學生,這個學生跟哪個地方有緣,他可以在那裡教化。
所以老人家已經將這個佛法弘傳到五大洲了,應該是我們弟子們,四眾弟子都要扛起護念一方的責任,讓大眾他聞法能夠持續。佛講法要四十九年,所以聽法不是短時間之內他就能得很大的利益,他得要長時薰修。所以老法師不是都有講嗎?李炳南老師也是說,有機會定在一個地方。那老人家這個緣沒有成熟,緣沒有成熟,那可能佛菩薩有他的用意在。但是老人家都是提醒弟子,有緣要定下來,好好在一方長期宣講佛法。
老人家接著說了,「我在寺院住了一年多,感覺到在寺院學的東西太少了,我跟常住老和尚請假,想回台中學一部大經,沒想到這一出來,就再也回不去了。到以後,台灣所有的寺廟都不收留我,說我是四寶的徒弟」。這種情境,我們光是想像,那個挑戰是非常非常大的。「把我看作異類。我就知道這個事情很嚴重,只能再回到台中,到慈光圖書館住了十年。」那也是佛菩薩安排,有時間可以跟著李老,跟著一個過來人學十年,那福報可大了!而且這裡也提醒我們,都不能著相。佛在世的時候,就有一個重要的佛菩薩來表演,表演維摩詰居士,他破我們什麼執著?不要著相,出家有佛,在家也有佛。佛的這些大弟子、大菩薩去見到維摩詰居士,頂禮三拜,右繞三匝,可不能因為這個外相又產生高下、傲慢。所以佛當時候表演重不重要?重要。我們要看懂佛,不只是看懂佛在演什麼,跟著佛一起配合的我們要看得懂,這樣就不會高下見了。達者為師,他真正解行相應,通達教理,縱使是在家人,那他也是善知識,那就不能說叫四寶。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也是在表法,六祖大師接衣缽的時候,他是在家人,這是不是也都在提醒我們?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放下分別執著,要破執著,不能執著。
那老人家說了,「我這三位老師,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都受到別人的毀謗,但是我沒有動搖,因為我親近過三位老師,我對老師了解。要是我們的心被這些流言毀謗所動搖,機會就失掉了」。「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是我們修行當中最重要的緣分,假如我們被影響了,這個緣分就破壞掉了。所以我們一起探討,用老人家的教理,也是在增長我們的信心。我們對善知識愈有信心,他愈能加持我們。所以密宗三個根本,其中一個是加持的根本,就是上師。而淨土宗是密教顯說。所以我們時時以老和尚的教導來處事待人接物,他老人家隨時都在加持我們,這是不可思議的殊勝。
好,那今天就先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恭錄自:弘護人才扎根班(第三十三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