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護人才扎根班 37 成德法師主講

2022-06-11
146:02
comments
No Rating
#佛教#佛曲#佛經#佛號#師父#成德法師#故事#法師#淨土#誦經

Available Platforms

iconicon

Description

成德法師:我們弘護人才扎根班,也經過可能有十個月多了,大家一起交流、探討。當然,「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所以不管是辦事的能力,還是講學的能力,它都是立基在德行的基礎上。所以老人家特別重視扎根,扎根就是扎德行的根基。那我們考慮到,有一些同修是主要在講經、講課的,有一些可能是護法,當然護法也要重視德行的提升,所以我們想課程做一下調整,就是每一個月的第二個禮拜六,我們做這個修學上的交流,不管弘還是護,我們在修學上來探討交流,時間想調整到我們大馬時間晚上八點到十點半,因為怕大家禮拜六早上事情也比較多,一般晚上大家都有時間,會比較容易調整出來;第四個禮拜六,我們做的主要是講學方面的這些能力,就是複講,包含「實用講演術」、「內典講座」,那這個部分可能讓大家複講就會多一點。所以是有這兩個區隔,第二個禮拜六,都一樣,晚上八點到十點半,以修學為主,第四個禮拜六以講課、講學的鍛鍊為主。當然您兩個都要參加,也很歡迎。那假如是護法,覺得說第四個禮拜六那個課程你比較沒有那麼需要,那就可以不用參加。跟大家先說明一下。
那老人家在培養弘法人才有很多開示,可能我們也聽得很熟了,但是有沒有把它聽進去了,然後自己開始照著老人家教的去做了,那這個才有受用。比方說,我們請大家看老法師的一段開示:「扎根教育的重要」,才不到十分鐘的開示,大家應該都聽了,那這一段開示我們有什麼感悟?這個就很重要了。假如我們聽這一段,我所記憶的就是講了什麼,我把它背起來,然後我可以去講給別人聽,我有什麼改變沒有?我的心靈有沒有震撼?因為教育最重要的是觸動心靈深處,「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因為好像這一段開示之前大家也聽過,今天再聽有沒有新的領悟?那這個才是溫故而知新。這個都要自己觀照自己的狀態才清楚。
所以我們教學,從相上是教別人,但更重要的基礎是先覺才可以覺他。我們自己很有悟性,我們才有可能教給別人悟性;我們自己很孝順,我們才可能教給別人孝順。一定是用我們的明明德去親民,沒有明明德,要去親民、要去利眾,在佛門講,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師父講經的時候也常常用四個字:「無有是處」,這辦不到的。就好像說,我們現前在工作當中有人事當中的煩惱,然後我們要去講給別人聽說怎麼處理人事的問題,哪怕我們把老和尚的話講出來了,很難有攝受力,因為那些話跟我們的心不相應,有口無心,那攝受不了眾生。
所以老法師有一段開示,應該也有跟大家交流過了,老人家首先他是提到,初學講課、講經,一定要認真去準備。他個人現身說法,他一開始講一個小時,差不多要準備三十到四十個小時,但是一年之後,再講一個小時,大概三四小時就可以了。一年,那他的時間就濃縮到只需要十分之一的時間了。熟了,熟能生巧。「二三年以後,我一天的準備就可以講一個星期了,所以很輕鬆、很自在了;十年之後,我講東西就不需要準備了。」十年之後就得心應手了,二三年是一天準備就可以講一個星期了。這是老人家現身說法,我們跟他學要學得像,不是讓我們去跟老和尚比到我們沒信心,這又用錯心了。我們不如他老人家,但是我們「勿自暴,勿自棄」,也是一種表法,「聖與賢,可馴致」。《中庸》也是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說不定佛菩薩讓我表的法就是勤能補拙,我把它表好就好,我很用心就好。兩文錢也是圓滿,沒有障礙,怕的是我們那個比較、攀比、好勝的心放不下,就被自己的煩惱給困住了。但雖然我們可能不如老人家的根性,可是總是這個狀態吧,準備的時間會愈來愈少,慢慢得心應手。假如五年前我們講學一個小時,比方說要花二十小時好了,五年之後,我現在一個小時還是花二十個小時,那這個就要檢討了,怎麼會是這個現象?應該是愈講愈熟。
那老人家這一段話講完了,「我十年之後講東西不需要準備,得心應手」,結果接著師父講什麼?「其實最重要的是修持。」你看接著這個他講學不用準備,但是老人家強調更核心的是什麼?最重要的是修持,要依教奉行。就像我們看這個「扎根教育的重要」,老人家講什麼?你沒有扎根,你經教學一輩子、幾十年,學到什麼?皮毛。這個話,我們學經教的人不能不重視吧,這些話意涵都很深、很遠。
老和尚說的,要依教奉行,佛怎麼教我們,我們應當怎麼做;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做。那這句話入我的心沒有?我隨時身口意,佛教不能做,馬上就攝受自己的身口意,不能違背戒律。解行相應,你行得踏實,你講得肯定。我們自己佛陀教的都沒有好好去落實,我們講課沒底氣。所以行得踏實,你講得肯定,決定不會叫人聽了生疑惑。所以攝受眾生在哪?在自己的修持,不是說講得比較久、口才好就有攝受力,老人家講的這個都是很深入了。這個要自己行到,就是我們去力行做到了,我說到我也做到,這就是功夫。所以東西要講得好,能夠攝受人心,就是抓住聽眾的心理,能攝受他,那個要力行。沒有真正力行的功夫,沒有辦法,說得再好,天花亂墜,沒有餘味,人家聽完出了門以後,一點味道都沒有了。自己有力行的功夫、精神在裡面,聽眾聽完之後回到家,幾天還有味道,還在想著你講的這些義理,他有餘味,這個才能感動人心。所以憑什麼感動?真誠感動聽眾了。而這個真誠裡面有依教奉行,這個真誠裡面是純粹為了利益眾生、為了續佛慧命,他是這樣的心境,為了報佛的恩、為了報老師的恩。那我們在講經的時候、講課的時候,我們是不是純粹為了利益眾生?為了報老師的恩、佛的恩?
所以老法師這一段很精彩。其實佛法就是心法,哪怕是講學的課程,也是要能得到心法,不然我們都學到皮毛去了。
到底要怎麼修學?到底要怎麼樣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弘法的人才?其實我們在「十年因緣」,藉由老法師現身說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心,這個「十年因緣」我們講了幾節課?不好算吧,我看講三四個月可能有了,後來還是快速結束的,不然還可以談。大家有沒有印象,老法師說,佛法、佛經一個字都有無量義,一句經文都有無量義,大家相信嗎?好像智者大師講一個「如」字,講了六十天還是幾天,一個字!所以我們有悟性了,自己真正力行了,那每一個經句它的深度、它的廣度你都領悟出來了。
所以去年我跟漢學院的同學們上這個《群書治要36O》的課程,我也是問他們,你們希望你們學完這個課程之後有什麼提升?有哪些進步?我們學了,一開始就要設定目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達到目標?假如沒有,可能是我的問題,我供養大家的東西智慧不足。因為目標明確,我們所努力的就不會背道而馳了。我跟同學們說到了,說學完《群書治要》,看事情可以變成看立體的。看事,本來是一件立體的事情,給我們一看,看到一個點、看到一條線、看到一個面,那不就是我們看事情只在二維空間跟三維空間。其實整個宇宙是什麼?無量維的空間,所以無量光、無量壽。我們一般俗話講八面玲瓏,一接觸一個事物,很自然的,還不是刻意想,我想想、我想想,一下子,心地清淨一照,就是一個立體的樣子。所以叫用心如鏡,照得很清楚,境來不拒,境去不留,這個人走了,佛號提起來,心地還是清淨。我們怕的是事情已經過了,一直在那裡糾結、在那裡懊惱,然後妳先生來了,「我跟妳討論個事」,「先不要吵我、先不要吵我,我現在很煩」。用心如鏡,真心如鏡,那就沒有依照這個來下功夫了。所以我們得鍛鍊。
那我們首先就老法師這一段開示,「扎根教育的重要性」,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是看到點,還是看到線、還是看到面、還是看到立體的?當然,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不要我一要問大家問題大家就開始緊張了。這個就是一個煩惱,境來不拒,為什麼人家一問你就緊張?所以要練心地功夫,要把個性裡面的這些跟自性不相應的部分,慢慢要把它放下。
前幾天聽到我們一個同仁,他說他念中學的時候,現在都快五十歲的人了,他說他念中學的時候,每重要考試一考完,他就覺得我考得好差,然後就哭了好幾天,很難過,後來成績一發出來,全班前幾名,白哭了。都是自己嚇自己,連作夢都會夢到。後來現在辦事還是有這個味道,事情來了,自己嚇自己,嚇得都不敢做了。後來我給他分析完,他說,「對啊,好像也沒有那麼難」。都是念頭在障礙的,跟境界沒有關係。
給大家舉個例子,比方老法師,老人家很會安人家的心。我們講學的人,要能安人家的心,不能安人家的心,人家來聽我們講課不是浪費人家的時間?人家來聽我們講課,我們要很感恩,要很認真對待。當時候,在慈光圖書館要辦大專佛學講座,李炳老跟老和尚商量這課給誰講。結果安排的時候同學不敢上,老和尚就說了,「你學佛多久了?」「很多年了,多少年了。」然後跟他說了,「這個大專佛學講座來的都沒學佛的,沒接觸過的,就好像你已經五六年級了,叫你去幼兒園給他們輔導輔導,這有什麼難?」那這同學一想,對啊,也對。你看好多都是我們自己嚇自己的。那這個性格要不要改掉?求好心切、完美主義,這都是要放下的。折磨自己,告訴大家,自他不二,折磨自己的人一定折磨別人。為什麼?你假如完美主義,離你愈近的人壓力愈大,他要陪著你緊張、陪著你求完美,他當然也累。當然,假如妳剛好嫁到一個比較性格上是屬於這個大剌剌的(大剌剌你們聽得懂嗎?聽得懂了),剛好兩個人互相綜合,結婚五到十年可能會調到比較中間一點。所以這個夫妻有一些部分可以互相制衡一下也不錯,也是一法,一個人很急,一個人是慢郎中,兩個人互相磨來磨去的,最後剛好適中。
藉由老法師講這個「扎根教育的重要性」,每一個同修你回答一點就好了,比方說我對這一句很有感受,為什麼?大家用三十秒到一分鐘講完。講課的人可以長講、可以短講,是吧?我已經很仁慈了,你們要感受到我的仁慈,我說三十秒到一分鐘,我沒有說十秒鐘,我一說十秒鐘你們就緊張了;然後我也要說一分鐘,不然有時候你講到五分鐘還沒停。一點就好了,你不要什麼點你都要把它講完,這樣又不對,人要在境界清楚,要能考慮到人家後面的人還要講。
好,要講的人可以先舉手,我再邀請你。那你假如很禮讓,你就後面講,但是你不能complain(抱怨),我的被前面的講完,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同一句也有不同的悟處,是不是?又沒有標準答案,不要自己嚇自己,都不會一樣的,大家放心。還是沒人舉手?我已經多講了幾句話了,你們還是如如不動。法不要用錯地方,這個時候不是修如如不動禪定的時候,這個時候是要起用,應機。好,我們先請林居士。
林居士:阿彌陀佛,老師、大家下午好。
成德法師:你好。
林居士:學生聽到一句就是,如果之前沒有扎根教育,就做補習。
成德法師:好。
林居士:學生覺得非常重要,因為之前你可能是學佛沒有去學《弟子規》,如果這樣子的話,現在可能需要重新學《弟子規》,把這個孝道重新表演出來,以真誠的心做給大家看,讓我們的父母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是真誠的、是沒有條件的。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林居士,他的時間掌控得very correct,很準確。但是大家注意,一個講學的人,他去力行了,他一講前後的差異,人家印象就很深了,我沒有去補習前是什麼樣,我真正重視了這個扎根去補習了,後面是怎樣。我相信我們在座每一個人都聽過老和尚說,我們從小沒有扎根,我們現在要補習。那接下來呢?我們補習了嗎?我們花了多少時間?時間只是個相,不能說我扎根扎三年了,三年是個相,實質呢?這個都只能問自己,別人很難跟我們講,別人跟我們講,我們還不高興了。二十歲到四十歲只能暗示,四十歲講都不能講了。
我真的覺得我們小時候這麼單純,怎麼現在年紀大了,人家一批評不高興?因為我最近也在學東西,學什麼?學英文,我請我姐姐教我英文。本來是要請同仁教,我怕他壓力太大,我說還是請我姐姐教,不會有壓力。結果我的聽力很弱,在台灣都沒有考聽力的,完全沒考,都是用寫的。結果聽力現在一放都聽不懂,聽無,學得也很吃力。有時候念著念著,單字念錯了,比方說自己多加一個「s」,後面奇怪了,都加一個「s」就念出來了。我姐說,你怎麼又加「s」了?被提醒很多次,心裡也不是很舒服。你看平常都是講給別人聽,現在被別人批評了。但是現在有一點警覺性了,趕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怎麼可以起這種念頭?人家這麼辛苦教。所以這個想想,老法師說,四十歲以上不能講了,也還真有道理,會不知不覺不歡喜了,但是還是要調過來才行。
所以很多真正去下功夫,還得自己勘驗自己的狀況。老法師說,什麼是功夫?放下。貪心放下多少了?本來很愛吃,不吃嘴巴會抖的,現在可不可以少吃點?你看我說少吃點,我沒有說不吃了,我怕有人今天回去睡不著覺了,壓力太大了。瞋恨心有沒有少多了?傲慢這種心態有沒有少多了?這個都得檢查。所以這一句「要補習哦!」那可不是兩個字,它是什麼?它是一個工程,engineering,是吧?是個工程。你從這兩個字透過去的是整個你自己的規畫,怎麼補習?怎麼下功夫?所以這短短八九分鐘的話,一展開來,那可能跟大家討論三天三夜都還沒討論完,是吧?
好,下一位,陳居士。
陳居士:阿彌陀佛,老師。學生就是覺得,師父上人提醒我們要扎根,三個根很重要,因為學生自己也很擔心,如果學了佛法,跟很多人分享佛法,但是講不到位的時候,或者是自己沒有扎根的話,講來講去還是皮毛,那麼是太過可惜,也是太過可憐了。所以自己期許自己,不要變成很可憐的人,講啊講啊,但是那都是皮毛的,都不能夠真正的把那個像孟子說的惻隱之心給講出來,那麼我講課就不能夠幫助到自己,也不能夠幫助到別人。所以這個扎根應該是要很認真的去對待,使到自己也不需要去擔心所謂的名聞利養,如果這個根扎得很好的時候,自自然然的我們就不會污染上去了。所以學生覺得這個事情一定要去落實。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陳居士。他對「皮毛」兩個字印象很深。我們看到「皮毛」,寒毛直豎,我總不能學一輩子是皮毛。他剛剛講到,我們要講到自己有惻隱之心。所以老法師講,講經什麼?別人有沒有受益我不知道,我自己受益了,因為我勸了我自己幾十年了,講的時候都是在提醒自己的。所以決定不能學成皮毛,那我們就要重視扎根,根扎好了,我們閩南話說的,樹頭徛予在,毋驚樹尾做風颱,叫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因為我們這個陳居士喜歡孟子,這個時候我就要舉一句孟子,他就會很高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這個就是根基扎好了,外面境界動不了他了。
前幾天我們有一個同學,我跟他一起爬山,我說你喜歡孟子,因為我跟他講到君臣之道,「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我看你們的嘴巴都沒有動,我不是要求大家背很多,這些千古名句要背起來。因為它開解得特別深刻,你看它裡面的比喻,手足、腹心、犬馬、國人(一般的老百姓而已),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像仇人一樣。我跟他聊到這裡,我就說:「對,你喜歡孟子。」這個同學說:「法師,好像同學的事你都記得很清楚,怎麼我好像人家跟我講的我記不住?」那我就跟他說了,我說教學是我的責任,對每一個同學的情況我愈了解,我們說共通語言,你愈了解他講出來,他覺得你很關心他,他就生歡喜了。我們這個讓他歡喜,不是要從他身上得到什麼,那叫做生意了,沒有任何目的的。佛菩薩、善知識幫我們,沒有任何目的的,無所求的付出,我們雖然做不到,效法,所以就容易記住。他說:「我都記不住,因為我平常想東想西的,念頭太多了。」人念頭很多也不容易記住事情,哪怕你念頭很多記住很多事了,很容易腦神經衰弱,耗太多神。我說:「你平常念頭多的話,那你要好好多念佛,不要念頭那麼多。」結果你看他就說:「那我平常假如念佛,事情來了我不會思考怎麼辦?」你看他都沒有好好念,他就先想會有什麼問題了。你看這個反應就是他很喜歡想,可是問題來了,我們很喜歡想,我們都是照著自己的意思想,想著又形成自己心理上的一種壓力,或者是一種認知,可是這個認知可能是不對的。其實平常多念佛,心妄念就少了,妄念少心清淨了,你一遇到事情,自自然然你就知道怎麼應了。
我講到這裡,你們可不要說「真的可以嗎?真的能嗎?」你看又在懷疑了。人有時候很容易怕,擔心、害怕的人一聽到一個什麼,他首先,「真的嗎?」「有辦法嗎?」「我能嗎?」我跟著老和尚學佛,聽了二十多年的經,我沒有聽過老和尚講哪一句的時候我起了一個念頭說「可以嗎?」沒有。因為老法師說了,「釋迦牟尼佛講的每一句經教都是契我們的機的,哪有可能他講完之後說對不起,這個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佛菩薩怎麼會跟我們開玩笑?」然後老法師又說了,「要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你們相信可以變嗎?「怎麼可能?那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都是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我怎麼做得到?」你看又被自己的念頭影響了。所以要百分之百接受善知識的教導。我們太容易摻雜自己的想法跟感受在裡面了,愈摻愈多,最後不是跟老法師學了,還是順著自己的想法、看法去理解了。
結果又有一個同學很有意思,他說:「我讀完經要做數學題」,他還在學校讀書,「結果我沒辦法做數學題了,因為我的腦子裡都是《無量壽經》的句子」。那大家要去體會,他的問題出在哪?有沒有哪個同仁回答一下?你們也有可能遇到這樣的人,人家會請教你們,你要解答他的問題,他很用功,一直讀經讀經,讀到數學題沒法算了。
林居士:法師,阿彌陀佛,因為他還沒有放下這個佛號,他做事情以後就不能夠專心,其實如果他要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就可以暫時把佛號放下,做完之後再提起。
成德法師:他現在就是放不下,你看讀完經,那些經句還在腦子裡轉,現在算數學算不了。我看你們鍛鍊太少,應該很少人問你們問題。注意,很少人問你們問題,就是嚴重的問題。我看我講這句話你們都暈了。很少人問你們問題就是嚴重的問題,來,哪一個同仁體會到我講這句話的用意?你們都笑了,來,誰打開麥克風講一下?
吳居士:阿彌陀佛,法師。
成德法師:好,吳居士請說。
吳居士:沒有人問你問題,應該是自己沒有修為,所以不值得向你提出問題,因為你也不會回答。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對。大家要知道,我講這個話都很客觀的,為什麼?現在這個時代人心都不安,從個人身心的問題,到家庭這些倫常的對待,他事業上同事之間相處,你說現在要找到沒有煩惱的人,很難很難找,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可是他又知道你是學佛的、學傳統文化的,那他應該會來問你,你的親戚朋友一有問題,首先是想到你,這才正常;假如都沒想到你,那我們就沒表好法了。
那一天有一個義大利的同修,他說:「我好像這個信佛很難信下去。」我說:「你為什麼有這個感覺?」他說:「我身邊學佛的人,我都覺得他們很執著。」然後我當下就跟所有的同修說,這句話要聽懂,你看人家說怎麼學佛的都很執著,說的就是我們,都沒有表好法,讓人家對佛法沒有信心。所以這個很重要,傳道、授業、解惑也,自己心裡面都沒有疑惑了,遇到什麼事,你馬上相對應的經教就提起來去處理了,首先你身邊的親人看到了,他一定也想這樣的。
我記得我當時候在台灣,我那時候幾歲?二十七歲,結果我認識一個女同學,她很會讀書,用現在的話叫學霸。她說她小時候父母都不在,家裡就是一堆書,她就是這樣看啊看啊,在書堆裡面長大的。諸位同仁,這樣好不好?這個值得思考。我呢?我是不喜歡讀書,喜歡玩,小時候那些玩的東西我可厲害了,都贏人家很多。然後我還做生意,我把他的東西都贏過來了,然後我再賣給他。習氣,過去生的習氣。
結果後來我開始學佛了,遇到我這個同學,她很喜歡思考,但是很多事想不通,她就問我,我就用老和尚教的給她解答、給她解答。結果後來她講了一句話,她說,她喊著我的名字,關係很好的同學,她說:「你的頭可不可以換成我的頭?」她希望把我們的頭換過來。就是我們是她一問我就給她回答了,她想事,一直想想想不通。其實說實在的,你看的書愈多,每一本書的作者假如有分別執著,就影響你,而且你受他影響的時候你還不知道,甚至於他講錯的你還認同得不得了。大家看那些暢銷書,很多暢銷書裡面分別執著很厲害,可是很多人看了,我愛死這本書了,那咋辦?所以佛法難聞,要聞到一個真正過來人的教誨,真是難中之難,大家很有福報。
其實說實在的,回答人家問題也不是很難。算了,我不講破了,你們慢慢揣摩,不然你們又當公式去背了。一般我們學東西都有一個心態,想要一次就把它學會,想很快就要把它學會,其實這個心態就會有障礙,能夠心地很真誠、恭敬,沒有這些念頭,他才容易學進去。
所以老法師,其實怎麼學,怎麼學講經、怎麼聽經,老法師其實有講。我們看這個「十年因緣」,教我們怎麼修學、怎麼講學,這個大家應該是感受到了,但是是不是真正體會得很深?那這個就要看自己的受用了。比方說,老法師說了,「我聽李老師講《華嚴》,我只聽第一卷,聽完之後,下面我都會講了」。我們是要學這個,你雖然現在在複講,你複講的過程是要達到這個。老和尚在另外的開示裡面,是專門針對《內典研學要領》,這是老法師講經講了十幾年之後,有一次到高雄興隆寺,有一位比丘尼道場負責人天乙法師,就請教老和尚《楞嚴經》該怎樣講,啟請。老人家就把十幾年講學、修學的目的是什麼、態度是什麼、方法是什麼,可是問題是方法充其量百分之十,你修學的目的、修學的態度,這個佔百分之九十。其實看起來,我們好像講學的這些方法、技巧講得很少,我們都在探討怎麼息滅貪瞋痴,怎麼勤修戒定慧,怎麼真正恭敬心不喪失掉,一直保持,怎麼孝親尊師,怎麼擴寬心量。
老人家在二OO一年,這個今天我再發給大家,二OO一年花了一個半小時,就針對他總結的這四點,修學目的、修學態度、修學方法,還有修學的果用,你所產生的效果是什麼、作用是什麼,就四條而已。其中講到,老人家說,我學《華嚴經》我只聽了一卷,《法華經》呢?我統統沒有聽過,我一看經本我就會講了。我們是要學這個,這是我們的目標。怎麼學?老和尚講了,這是要跟著老人家的經教,去理解了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他教學的方法,我都知道了,我都領會了,這不是死記的,都領會了。老人家說,我在台中學的是這個,用什麼心態來講、用什麼方法來講,這是活的,這是沒有辦法教的,沒有辦法教的。可能我們聽到這句話頭又大了,「沒有辦法教啊」。你不要死在這個沒有辦法教上面,這個是什麼?「開而弗達。」開是啟發,他不是灌輸性的,什麼都跟你像填鴨一樣,填鴨式的,到時候連悟門都堵住了。
大家冷靜去觀察,現在都是考試,硬記東西,記到最後人的悟性都沒了。人的悟性應該是愈來愈彰顯,可是我們去觀察,小孩的眼睛最亮,大學生的眼睛迷茫。書讀愈多應該愈有智慧,怎麼愈讀愈迷茫?方法錯了,誤了不少人,吃最大的虧,喪失民族自信心,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所以我們任重道遠,一定要把一條龍辦成功,這個孩子十八歲了,一站出來,額頭放光,一講話,讓人家覺得這樣的孩子跟一般考試教出來的完全不一樣。
然後接著師父說了,這是怎麼學的?必須長時跟隨老師,長期去聽,一堂課不缺。這個一堂課不缺大家聽懂了嗎?你不要著在相上,那個一堂課不缺是什麼?喜歡聽老和尚的經教,就像肚子餓了想吃飯一樣,最歡喜的就是趕緊多薰習,多聽老人家教,這樣你還會去浪費一分一秒?不可能的,真的有缺課了,一定補回來的,一堂課不缺。然後,你再慢慢的在這裡面去琢磨、去體會,你就體會到心得了,然後你自己在講台上能夠靈活運用。你學善知識每句怎麼講,你就怎麼講,那學的是死東西,那個不能變化的。
聽到這裡說,那不是要複講嗎?所以學東西都不能在相上,複講是複講,相上講的話是差不多,可是是不是你真心講出來的?有些人複講,鸚鵡學舌,有口無心;有些人複講,是完全把善知識這一段話領納在心裡,解行相應,他再講出來的時候侃侃而談。今天五個人複講同一個內容,聽的味道完全五個都不一樣,一定很明顯可以感覺哪些人講的特別能攝受人心。明明講的內容一個字不差,那為什麼不一樣?當我們在複講的時候都是領納的,都是會提醒自己去落實的,我們是解行相應在複講。而且那種複講,慢慢就體會到善知識講這個話的用心在哪,就體會到了。老師的心你隨時能體會了,那老師面對人會怎樣?老師面對事會怎樣?老師面對物會怎樣?你都很清楚了,那你講經的時候不都有一個緣起嗎?那你會不會講嗎?
就好像今天老人家就一個緣起,我觀察上一代人有人才,怎麼我們這一代沒有了?就從這一件事開始談起了,就是一段非常精闢的開解。老師的心體會到了,你接觸一切人事物都會有所領悟,你每一天都是五十三參,見到人是五十三參,見到這些花草樹木你都會有感悟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就像「達摩祖師傳」說的,性在何處?什麼是佛?大家記得這一段吧?不是那個異見王說:「你們這些出家人,白受信徒供養,問你們什麼是佛,沒有任何人可以給我回答,統統還俗。」結果突然空中飛來一個出家人,是吧?然後這個異見王看到了,「住手,你凌空而至,動作如飛,到底是正是邪?」
大家注意,接下來這個出家人在教我們怎麼應對進退,我們學到沒有?你看他應對得多得體,「郡王若能辨別邪正,就不會排斥佛法」。你看這個應對,順著,你看順著異見王,你到底是正是邪?他馬上,郡王若能辨別邪正,便不會排斥佛法。結果這異見王也不是等閒之輩,說:「看你似是能言善辯」,你好像口才不錯,那我問你問題。你看他的應對,「我雖然不懂太多,卻可解你心中疑惑」。人家也是謙虛,我雖然懂得不多,可以解你心中疑惑。然後這異見王說:「什麼是佛?」「見性是佛。」「性在何處?」「性在作用。」它隨時在作用,它一起作用就有感悟,一起作用就可以自利利他,就可以有所收穫。異見王說:「若作用時,何處出現?」這一位法師說:「若現於世,當有其八。」「何謂其八?」「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若見,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奔行,遍見時卻如微塵訊息。識者知是佛,不知者喚作精魂。」性會起作用,這個用我們一般佛門說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根智慧起用很厲害的,一聽什麼,馬上明白了;一看什麼,馬上清清楚楚了。
結果我們看這個出家人的應對真的是很得體,他說:「郡王可有所領悟?!若未有,貧僧願死在郡王面前。」你看他馬上把那個刀拔出來說,願死在郡王面前。假如你是郡王,你有什麼感受?有沒有被這個出家人的態度震撼?死都不怕,你看人家很敢承擔,好,我給你解釋的你聽不懂,那我負責任。異見王說:「你果然深懂佛理,你的師父是誰?」「就是你的三叔菩提達摩。」你看也是弟子表現得好,才讓這個異見王震撼,然後去見菩提達摩。這裡面有應對進退,可是我們看的時候,怎麼看不到應對進退的學處?其實人應該是有悟性的時候,聽一個東西,他是整個都能吸收的。但是假如我們領悟的是一個點、一個線,那有可能是我們一個學習的狀況,就是執著在一個模式了。
成德的觀察,我們從小到大知識性的慣性很強,就是背字、背詞、背句子,很少人是一聽就聽到那個弦外的意思。比方說,老和尚這邊說的,你得長期去聽,長期去跟隨,你要從中去琢磨、去體會。好,那我們不說別的,「扎根教育的重要性」,就我們眼前這九分鐘就好了,文字以外的,我們有沒有體會到老人家的心?這文字上沒有吧,可是體會到沒有?我們現在是講文字,「皮毛」,當然很可貴,我們從皮毛反思到我們不能這樣而已,這就有感悟了,你不是背東西;「補習」,兩個字我們體會到了。老人家講這段話,老人家是什麼心境?用心何在?心在何處?心在老人家的每句話裡面。有耳聽、有心聽、有神聽,你神交古人,神交老人家的教導,有時候他還沒講,看著你笑一笑,你就知道他要講什麼了。就跟禪宗拈花微笑,佛沒有講話,其他人都看不懂,只有迦葉尊者笑了。
所以為什麼,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去年一月份老人家在馬六甲過年,我當時候看到那麼多會長、幹部去看老人家,我首先跟大家探討一個問題,老人家九十四歲了,為什麼要到馬來西亞來過年?這個事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當弟子的看懂不懂?體會不體會得到?老人家有智慧吧?他九十歲以後強調最多的就是一條龍,你看現在馬來西亞的一條龍在帶動了。那我們是現在才知道,假如那個時候就知道了,那你跟老人家的心距離就近了。而且你還看得到這一方的心,這一方人對老人家的態度,這個都有訊息的。《了凡四訓》說:「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古代的人心很清淨,看一個人的動作,他的吉凶就看出來了。對啊,我們的心一靜下來,老人家講這個話,他的心境、他的考慮在哪?他的善巧在哪?我們都能觀察到,你在聽經的時候就是在學講經了。
那我假如請教大家,大家聽完這一段,你有聽到老人家什麼心境?可以跟大家談一談。不用刻意去想,這九分鐘你只要哪一句、哪一段,甚至哪一個字,真的,一個字、一個詞裡面也都有他的用心。就像我講一句話,大家體會體會,黃念祖老居士說,這是他老人家的法語,他說,「不要求大家把念佛當唯一,要把念佛當第一」。我們一般來講體會到什麼?兩個詞,唯一、第一,可是我們體會到黃老講這句話的心了嗎?大家有沒有人談談,體會到他講這句話的心境、考慮在哪?他的應機在哪?講佛法兩個原則,契理、契機,那黃老為什麼要這樣講?有體會到的可以舉手,我看到的可以請你發表。好,陳居士。
陳居士:法師好,各位會長、同學們,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陳居士:學生的感覺是這樣子,因為的確念老的這句話讓學生特別深刻印象。主要是因為說,我們要把念佛當成唯一的確很難,如果把念佛當作第一的話,這個東西就是很像老和尚給我們說,要斷掉那十六個字,可是要斷,我們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狀況,也就是說我們從淡化它,我們心才能清淨。可是如果我們把念佛,這句佛號排在第一位的話,那麼很多事情很自然而然的我們都會有很正念的方法,應該不是說正念的方法,應該說一個很正念的態度、一個心態,去應對任何一件事情,很自然的去接受,坦然面對。學生的理解是在這邊,好,謝謝大家、謝謝師父。
成德法師:好,謝謝。您剛剛提到了,就當作唯一很難的。假如我們現在提出來的事讓大眾覺得很難,他願不願意做?他縱使做了,會不會很有壓力?出言要順人心,一個教學的人出言要順人心。所以他隨時可以感受到大眾的心,他不會去講太高的法,這就是他的心。我們能體會到的時候,那我們隨時講話都能順人心,一即一切,這個心境可以用在一切處,學東西是要這樣學的。你硬背東西,你不知道這些東西都是貫通的,你背東背西、背甲背乙,你就覺得它是不一樣的。所以要貫通,心是根本。
包含他說,你十六個字要斷很難,要慢慢淡化。淡化要有方法,你常常念佛它就慢慢淡了。這是什麼?你把一個理告訴別人的時候,讓人家有下手的地方。老和尚講經非常善巧,每一個理他會有事,而且指導得特別細緻,你可以從哪裡下手。你看老和尚從一開始學的時候,他就是這個根性,他問章嘉大師:「我知道佛法很好,怎麼很快契入?」章嘉大師說:「看得破、放得下。」接著老法師說:「從哪裡下手?」這句「從哪裡下手」,我們真的悟到了嗎?悟到了有自受用。我聽老和尚講經,一聽,我怎麼落實?從哪裡下手?學每一句都是實實在在的,一點都不虛。學佛不少人學著就是口頭禪,一開口都是佛言佛語,不踏實,甚至有賣弄,講話人家都覺得太高深了,算了,不要跟他講話了,顯得我們很沒水平。「佛言佛語」,這個不是讚歎的話,這個是學得不食人間煙火,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去了。
所以大家用心去體會,你看老人家說的,「從哪裡下手?」這句話就很有味道,自己怎麼下手?怎麼幫聽的人下手?怎麼引導到人家知道怎麼在當前的社會去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真的看到老人家的善巧,我們也隨時提得起來,保證你一談話、你一講課,人家說,你是不是淨空老和尚的學生?你一出招,人家就知道你是什麼少林寺的還是全真派的,你有師承的。當然不是學個花架子的,心法得到了。
在這段教誨,你有什麼感悟?我們剛剛說的,三十秒到一分鐘。或者你體會到言外之意,或者老人家的心境,都可以,這個沒有標準答案。我們今天來試試,就九分鐘,每一個人講的都會不一樣,每一個人都要講。
好,李居士,請。
李居士:阿彌陀佛,法師您好,顏會長好,各位同學好。我體會到的是沒有根這兩個字,「沒根」。老法師說要補習,要學經教,一定要補習儒釋道三家才可以真正入門學到經教。然後我就聯想到說,我們在這個根上,也就是我們的修身,如果我們身修不好的話,我們也不用講齊家,也不用講治國平天下。所以過程裡面就是放下貪瞋痴,還有名聞利養。在這個短短的七分鐘多的視頻裡面,學生感受到的就是說,一定要把修身,學好儒釋道。如果是真的很專心,剛才法師所提醒的,就是說能夠把念佛放在第一的話,我自己感悟至少還要三五年,所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能夠把念佛放在第一。如果心不能專,不能把佛法放在第一的話,可能十年,因為老法師講他用了十幾年才發現那個原理,他還沒有講沒根之前。所以老法師這樣的大德高僧,都要用十多年看到沒有根這個原因,而我自小也沒有很好的學習儒釋道,現在才剛剛接觸到的話,所以這個修身還有很漫長的路。感恩,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李居士。老和尚是找了幾十年,幾十年,你看這每一句話其實都有重點。念佛跟扎根是有關係,因為佛號能愈多,貪瞋痴慢慢就會少,因為這個是六字統攝萬法。可是你也要真念,你不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修行都不能在相上。夏蓮老有兩句法語很好,「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所以修行這個打破自欺還是很重要。夏蓮居老居士這兩句話大家應該有印象,「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其實自己的妄念起來,看到了就要去對治。所以對治也很重要,布施對治慳貪,持戒對治惡業,忍辱對治瞋恚,精進對治懈怠,禪定對治散亂,般若對治愚痴。其實這六條展開,就是一切的言行都在裡面。還是要下功夫對治,看到了要改掉,灼然見得滿身過失,進而去改,功夫始有著手處。
還有沒有哪一個?莊居士,剛剛上一節課妳有舉手。大家就講「大家好」就好。
莊居士:阿彌陀佛,大家好、師父好。我個人的感受是,老法師講的他的用心是說,我們教育出了問題,不止是一代,有四代了,所以我們沒有真正學習傳統文化,沒有落實三個根,我們學佛也很難成就。所以老人家用心良苦,其實他就是要我們要下定決心,栽培我們的下一代,無論這個下一代跟我有沒有關係都沒有關係,只要他能夠學習到《聖學根之根》,然後他可以受益了,他就可以承傳師父以後接下來弘法的重任。這是師父最重要的心願,我覺得。
成德法師:好。莊居士講的,剛剛講這些,老法師的文字裡面沒有,但是她是延伸到我們這一代沒有根,我們不能讓下一代沒有根。這個是她的責任心,在聽這一段之後自然引發出來了。所以一段話那可以延伸很多,她不是刻意延伸的,妳很自然,妳有那個心境,妳一聽到這些東西,妳自然就生起來了。所以莊居士現在對一條龍很護持、很投入。好,謝謝莊居士。
大家也不要覺得扎根很難,因為你有一個難的念頭就會影響你,「我到底要扎多久?」你看又在起妄念了。修學能得力就是念頭愈來愈少,就是能安住當下,他就能提升了。我們閩南話說厚操煩,就很容易想東想西亂擔心,這也是一種性格。你們沒有聽過厚操煩,抱歉抱歉。你看這個語言,隔了一個地區的閩南話都不一樣了,有一些都不大一樣的說法,所以文言文太偉大了。你看,我們由一個台語的說法就可以延伸出來文言文太偉大了,什麼都可以拉回來我們最重要的理念。這樣就能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無有一法不是我們講佛法的機緣,你隨時人家一講什麼,都可以把它拉回來,「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再來,哪一位?吳居士請。
吳居士:阿彌陀佛,大家好。
成德法師:妳好。
吳居士:學生覺得老法師因為有接觸到一點點的扎根教育,他已經受用一輩子,他有念念為眾生的心,很想把這個傳承到下一代,所以他用了幾十年才把這個病根找出來。然後,因為我們現今這社會科技的發達後患無窮,它把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都捨棄掉了,但科技的發達使我們的欲望很重,所以我們必須用儒釋道三個根把欲望給放掉,這個才能為下一代做出一個好榜樣。因為現在扎根教育已經隔了很多代了,所以很難看到有一個好的榜樣,我們這一代如果把儒釋道三個根找回來的話,能做出一個好榜樣,能惡補這一篇東西的話,下一代走的路就會比我們這一代容易多了。所以這個扎根教育,我們這一代真的是很重要。
成德法師:任重道遠。
吳居士:這個學生體會到的。因為老法師的心他真的是出全力,一定要我們做到,就是講他為我們鋪了很多很多的路。
成德法師:謝謝吳居士。
吳居士:謝謝法師,阿彌陀佛,謝謝。
成德法師:大家有沒有看到,她一講老法師就會有講不完的話。你看,我們光聽她講話就可以感覺她的心。人不是說你只能去感覺老法師的心,能感覺老法師的心的時候,你能感覺父母老師的心,你很自然的也能感覺其他人的心。因為我們本有的就是靠孝親尊師打開來的,所以叫地藏菩薩,心地寶藏就開了。從對父母的父子有親,因為師徒如父子,這個不能因為時代改變,改變了教知識而已,不是傳道了,傳道的話,師徒如父子。
你看老法師講,「老師真負責任」。我不知道大家聽到這一句是什麼感受?老師真負責任。我們感覺到老人家在經教裡面的負責任嗎?我們感受不到,那只是一句話而已;可是你感受到了,你就不會辜負老師的負責任。再來,我現在也在教學,我有沒有真負責任?你看,一句話延伸開來了,從我自身。我的孩子現在也在教學,那他有沒有負責任?我所帶領的團體,每個老師有沒有負責任?我有沒有用負責任的人來弘護正法?你看,這延伸開來都是重點。
大家有沒有發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是那顆心境。你看莊居士她就說,要把下一代根扎好,你看她已經在做了,一條龍她很投入。人的心到位了,他一定可以做出相應的行為;做不出來,心還沒到位。你看,我們吳居士剛剛講的,我們這一代人要把扎根表演出來,這樣才是對得起老和尚教我們,才對得起後代,她的心境是這樣,所以她的孩子教得不錯,我們這個班裡面就有她兩個小孩。你看,一般現在的小孩都是去happy,哪有每一個禮拜還來聽課,而且還不是一個,還兩個來,這個一切法從心想生,是她這個母親的心境,才會有這樣的發展。無有一法不是佛法,看我們會不會看,都離不開心,都離不開因果。什麼是因,才會有現在的結果?我們現在種的因,未來會有什麼結果?都可以推斷得了。所以我們這一代人為人演說很重要,不然人家起不了信心。
我看我們吳居士,可能在跟她孩子一談老和尚流眼淚,我看她的孩子的心就化掉了,難怪會來上課。來,我們下一位同修。我已經強調過了,法不能用錯,現在不是修禪定的時候,現在是要應機。
葉居士:阿彌陀佛,大家好。
成德法師:好,葉居士請。
葉居士:學生在老法師的學習體會裡頭,法師有講到古代的時候代代都有大德,居士裡頭都有人才出現,我找了幾十年才發現到是,小的時候因為沒有學習傳統教育。而他自己本身到八歲的時候,有學習傳統教育,而他弟弟只是相差六年,他什麼都不知道。
成德法師:對。
葉居士:這個方面學生聽到了之後就體會到,只是在九十多年前,我們的師父上人遇到聖賢教育,就能夠影響到我們現在的我們。我在想,現在開始,剛才成德法師有在講,去年一月的時候來我們馬來西亞,就是看到這個緣成熟了,就在我們這邊,我們所有學會的同仁,帶起這個一條龍的方式呈現,讓這一千年的世界能夠大同世界,所以就要靠我們馬來西亞的老師們、同仁們,還有會長(顏會長),大家一起努力來成就師志為己志,讓師父能夠真正看到我們這些學佛的弟子們,能夠像古代的那些大德們、居士們,能夠代代有人才出現。好,學生就分享到這裡,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葉居士。老人家的弟弟都沒有機會,所以大家要感受因緣不容易。能夠成就一個傳統教育的因緣,這功德很大,說不定現在那五六個學生裡面就能出一個人才,影響面就大了。老人家有受傳統文化教育,他的人生能產生這麼大的力量,那假如每一個孩子都接受,這個世界很有希望,多多益善。而且印祖其實他在那個年代就洞察到了,現在都是國民教育,所以他特別強調到學校去以前,要把倫理道德因果的根扎下去,在《文鈔》裡面講了好多次。我們看到這裡都看到祖師的智慧,這個是形勢已經形成這樣了,怎麼辦?怎麼應對?沒關係,他到學校去學這些知識沒有關係,先扎根扎好。然後你當父母的人,也要掌握一切可以再給他不斷深入傳統文化的時間教育他。他到學校去這些時間,就當作了解這個時代的知識、情況就好了。他只要有德了、有悟性了,又有使命感了,那以後一定是國家的棟梁之才。所以不管形勢怎麼樣,佛法是圓融的智慧,有佛法就有辦法,這是我們要建立的信心。
我講到這裡了,要有信心。諸位同修,你們現在有沒有覺得,你所面對的家庭、面對的工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會煩惱就是解決不了,心裡沒底,不然都想清楚了還煩惱啥?這個時候你就要用經教去思惟,真的再想不出來就可以問,「心有疑,隨札記」。佛法真的是大用無方,都管用,都能解決。
好,下一位。
女居士:法師,剛才張師兄有舉手。
成德法師:好,請。
張居士: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好。
成德法師:你好。
張居士:在聽老法師開示這個扎根,學生比較有印象的就是,我們現在已經是很多代沒有根,自己也知道。學生在體會到老法師會講這句話,應該是老法師雖然現在把佛法弘揚開來,很多人跟隨老法師在學習佛法,但是真正有根的可能老法師還沒有看到幾位,所以在他的這個年紀他是非常擔心。
假如我們現在在學習佛法或者是儒釋道,在我們這一代,自己只是在形式上做得很不錯,但是事實上自己沒有根。學生自己也是非常的心虛,剛才聽法師一開始跟我們上課的時候,自己也寒毛直豎,心裡在顫抖,捏一把冷汗,因為自己真的是習氣太過太過深重,很多事情在生活上自己沒有辦法做好。在這種情形之下,從自己的身上去看,也許就是老法師也看到很多人,表面上我們看到好像很好,但是事實上可能自己就不一樣了。好像學生自己在生活上,有時候面對到一些問題的時候,雖然自己已經踏入了《弟子規》教學的行列,在康樂華小有個責任,很多時候面對問題的時候,自己曾經也是有個壞的念頭,自己在想,自己都做不好,我怎麼去教別人?就好像法師剛才說的,我們沒有那個攝受力去讓人家下課後有落印象在他們的腦海裡,只是記問之學,覺得自己也是在記問之學,有時候在備課的時候,就是用記問之學的知識去傳達,有時候講的時候心裡還是有點心虛,真的是很心虛。這個是學生體會到的,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張居士。我們現在聽到老法師這些提醒,我們教學要有攝受力,我們自己的修持很重要,那我們進一步就要很用心的去依教奉行,因為我們怕聽完之後又變成不敢做事了,又調動出另外一種煩惱出來了。所以只要心用對了,當下就是道場,就能自利利他,要用對心。佛法是無礙的,不然一聽完,結果康樂華小的負責人打電話給我,我們那個張老師說聽完你的他不敢講了,那我頭大了,我這個成德法師在馬來西亞名聲受到嚴重影響,都很會嚇人,把人都嚇得不敢講了。
其實講課最重要的要很真誠、很真實,我有多少我講多少。所以當時候成德到海口去,我以前的同學,「你敢講?底下的人問你,你不害怕?」我說:「有什麼好害怕的,會就會,不會就不會。」他說:「你假如遇到一個比你厲害的……」我說:「更好,他上台,我在底下幫他鼓掌。」那多好,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你看,很多問題都是自己嚇自己的。把心態擺對,「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本來就沒有事,怎麼會想出這麼多煩惱?
你們有沒有遇過哪一個媽媽,她懷第一胎了,要生孩子以前她快得憂鬱症了,「哎呀,我又沒有帶過孩子,哎呀,這個生出來怎麼辦?我好害怕」。你們有沒有遇過?來,誰遇過這樣的媽媽?沒有吧?她沒有經驗,那她為什麼不擔心?所以《大學》講:「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他全力去做了,雖然沒有做到最好,也不會差太遠,這真誠心最重要。我今天雖然學了兩年,我還落實得不夠,我所表露出來的就是一種我很認真落實的態度。沒有要求你要全部做到,可是我很真實,我做到三分我就說三分。我把我很真實的狀況講出來,很可能底下的人很感動,他說,「哦,原來你們都是走過這些過程的」,反而他壓力沒有那麼大了。都能感通的,至誠能感通。你講課的時候,每一句話都很真誠,也不會打腫臉充胖子,也不會去炫耀、賣弄,都是侃侃而談,就是那種利眾的心去講。我做得不好的,我也講出來供養大家,大家引以為戒。我們就是利益他,然後報佛的恩、報聖賢恩、報老和尚的恩。我們這樣去講課,會感動人才。就好像那林看治老太太,她六十多歲了,人家去講經班,她的表法把老和尚勸請了。老和尚一看,「統統是小學畢業的,我高中還念了半年」,那不都是這些學歷不高的人他那種真誠感動老和尚了。所以大家不要自己想得很多,把自己都障礙住了,外面沒有障礙,障礙在我們的念頭。
那當然,我們一個團體也不要報喜不報憂,包含講學也要講得很真實。那人家夏老還說,要不計成敗,不顧生死,始有相應分,那也是打了很多敗仗,不然為什麼叫不計成敗。你看這些法語裡面都很真實。我們的祖師也是說,一開始修行多敗績,但是愈戰愈勇,百折不撓,最後才慢慢慢慢打勝仗了,跟習氣才慢慢打勝仗了。
所以大家不要聽完老和尚講,或者成德跟你們分享一下,講到你沒信心去講了。你說,可是我習氣很深、很重。那達摩祖師跟慧可見面,然後慧可說我心不安,達摩祖師說,「將心拿來,老僧幫你安」。我看我們現在張居士心很不安,他說我的習氣很重,我說你把習氣拿給我看看,現在拿不出來了吧?在哪?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你們不要光看電影,那電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台詞,甚至是一隻草鞋都有表法,草鞋是不是佛法?好了,我問大家,那隻草鞋有什麼表法?大家電影都看了,看了不止一次的,每一個人體會不一定一樣,這個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就是每一次被問問題就很緊張,因為從小就是要去記那個標準答案,就很怕講不對。
顏居士。我看妳靠近好像是要講話,可能是我看錯了,妳可以回答一隻草鞋,也可以回答老和尚這一段妳的領會,都可以。
顏居士:阿彌陀佛,大家好。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妳好。
顏居士:學生就回答剛聽的老法師那一段短短九分鐘的開示。當時候聽了這個開示,然後很感恩,因為碰巧那幾天也是學校放假,所以出去外面旅行,回來就感覺心特別散亂,很多欲望,然後就一打開這個經教,聽了之後,就聽到老法師說,「這是根本,就是根本的根本」。碰巧也學習了這個,然後就學習了「認識佛教」第二集,也是剛好講到修行的次第,也說到了淨業三福,第一福孝親尊師就是根本。然後老法師也很善巧,就舉了例子,就說修行就好像蓋大樓一樣,如果沒有把根本做到,就直接蓋二樓,那不管怎麼蓋,這個樓都是會倒塌的。所以體會到,老法師苦口婆心一直強調修行要抓住根本,師父也每次講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就是抓住根本去修。學生就比較傻的一個人,聽了我就想要怎麼樣去做,然後我就想,好,我要從孝順父母這塊開始去做。
成德法師:很好。
顏居士:然後就感覺到,好像做了心很安、很快樂,然後就每天都努力孝順父母。那天媽媽就給我豎起一個拇指,媽媽就說:「涵涵很好,心很安。」很奇怪,好像每次孝順父母就是抓住了根本,好像其他一切都會歸正,就是感覺到這是根本,就是要更努力的去修。
成德法師:很好。
顏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這個孝心就是正念,其他就污染不上了。大家修行不要搞複雜了,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就是這個念頭變了整個宇宙,把念頭擺正。有一個同學,他就發現他在很多地方都拖延,人不會在一個地方才拖延而已了,只要有這個習慣了,很多地方都會拖延。結果他就重視起來了,他從認知到了之後,這一個多禮拜,他就不能再拖延了,他也講到他的心很安,跟顏居士剛剛分享的一樣。你只要讓習氣調伏了,你正念起來了,心都會安。我們的心不安,就是讓煩惱一直在那裡作用。
好,那她提到落實三福,尤其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那真的要落實《弟子規》,可不簡單,那每一句要下真功夫。所以老法師有講,真正要培養下一代的人才,老和尚說,「我是希望下一代的人才要從扎根做起,一定要超過我很多倍」。這個是老人家對「內典講座」開示裡面的話。諸位弘護的幹部們,我們現在培養的人要超過我們很多倍,這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目標不能太低。這是很客觀的,他沒有超過我們,現在的眾生愈來愈厲害,真是有來歷的。有什麼來歷?二三歲就用ipad、iphone了。你要面對這些人教化,他歸魔王,二三歲就歸魔王管,你要從魔王手上把他搶過來,我們沒有超過上一代的人,那很可能我們也會被魔王給拉過去了。「要超過我很多倍,他才能夠肩負起弘法利生的使命;在德行、在學問都要超越。」
然後老和尚說了,「所以我想想,我們今天的培訓班,是一種補習教育,不是扎根教育,我傳授給大家的是講台的技術,這個不難。講台技術,李老師已經把他一生講經教學的經驗寫成書」,就是《內典講座之研究》,這是講經的方法、經驗,《實用講演術》,也是李老寫的,這是講演的方法。那這個是在新加坡培訓班講的,「培訓班的重點是學這兩套東西」,就是講經的方法、講演的方法。「學了之後,你會講演,你會講經,與德行、學問是兩回事。德行、學問,那是要你自己去努力,你自己去下功夫。」
「可是我們想想,我們的確一代不如一代。我的老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李老師不如印光大師;我是李炳南老居士的學生,我比不上他、不如他。一代不如一代,這樣下去我傳給你們,你們將來不如我,這不得了!」你看師父用「不得了」。「這個地方我們看出佛法的危機非常嚴峻。」要有危機意識,我們現在冷靜看看,淨宗學院年輕人都不多,來的老人多。那這是不是危機?以後誰傳承?所以我們看到這班上二十幾歲的人不少,這是寶,要有人傳承。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看出危機了,「那怎麼辦?我必須要想辦法」。大家有沒有從這個話裡面學到老人家對事的態度?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毫不退縮,我們學到沒有?這些心境我們沒有學到,我們聽他老人家的話會聽得懂?很可能會聽誤解。所以老法師說,願解如來真實義沒做到,變錯解如來真實義,心跟佛菩薩不相應了,會錯解。
所以我們必須想辦法,「希望底下這一代超過我,我才對得起祖師大德,才對得起父母師長」。有責任感的人聽完,那得幹,得辦一條龍,下一代一定得比我們強,不然我們對不起師父,對不起祖先、祖師。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大家記不記得我們第二節課上了什麼?跟大家討論了什麼?第二節課而已,有沒有人記得?成德請教大家,我們跟阿彌陀佛學到什麼?這《無量壽經》讀了幾百遍了、讀了幾千遍了,那裡面就是阿彌陀佛從因地怎麼修行、怎麼發願、怎麼成就極樂世界、怎麼帶領蓮池海會眾菩薩修行,我們讀了那麼多遍,我們效法了他什麼?這才是讀經的意義。讀經是修戒定慧沒錯,你讀著讀著,隨文入觀,你也感受到阿彌陀佛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我們要起而效法。你看阿彌陀佛說,「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我記得有一次讀到這一句話,眼淚下來了,這也算是懺悔的淚,良心發現的淚。你看阿彌陀佛是這樣的心對我,我又是怎麼對待他老人家的?這種心境一出來,不願意辜負阿彌陀佛了,不願意辜負師父上人六十多年的教化了。真的要神交自己的善知識、神交阿彌陀佛,盡在不言中,不用講太多了,你就那個心相應了。
我們首先要先跟父母的心相應。知道父母的苦心的人,人生就不一樣了,「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他不會懈怠了,會疼惜父母了,變成熟了。會疼惜父母的人,一定疼惜自己的師父的。那疼惜老和尚了,老和尚這麼辛苦,那絕對站出來了,同台演出,都不用人家推、不用人家請了,他自己就出來了。我們這個班上好多老師都是自己直下承擔,捨我其誰?這個特別難得。難怪老人家去年去了馬來西亞,這也是老人家的智慧。我也是後知後覺,後面才看懂。
理有頓悟,體會到根重要了,事要紮紮實實,《弟子規》每一句都要落實,「父母呼,應勿緩」要落實,「父母命,行勿懶」要落實;這裡面還包含師父呼,應勿緩,師父命,行勿懶;還有你假如在團體裡面,這個領導者又是一心為正法的,那領導呼也應勿緩,領導命,行勿懶。所以也很感謝大家,像顏居士們,我讓她們去德國教書,她們都馬上就承擔了,這個也是很可貴。
現在我都讓大家到海外弘法,像我們鄭老師,他現在也是在歐洲班,他現在面對的學生好幾個國家的。因為我們是以老和尚的志為己志,老和尚胸懷天下,我們也是要,有緣就做,我們並沒有攀緣,但是緣成熟一定要承擔起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