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德行教育促進會進修班04(上)_成德法師

2022-07-05
88:26
comments
No Rating
#佛教#佛曲#佛經#佛號#師父#成德法師#故事#法師#淨土#誦經

Available Platforms

iconicon

Description

成德法師:諸位校長,諸位老師、同道,大家吉祥!
我們剛剛聽這一曲「紅燭心」,這是李炳南老師他從事教學工作的一個心境,其實也是我們每一個從事教學工作的人的一個榜樣。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我們上個禮拜有跟大家提到,我們的下一代,未來會遇到哪一些人生的境界、際遇?我們是要著眼在他一生的幸福,這樣的一個眼光來培養他,不能只顧他眼前的分數。佛門有一句話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假如小孩他面對事情,都是只管眼前,他考慮不了很深,考慮不了很遠,那他這一生遇到問題都是症狀解。我們要知道,症狀解處理問題,看起來好像事情解決了,但是後遺症會出來。
我們現在冷靜想想,我們自身每一天也會有很多境界,甚至於之前發生的事,不管是家庭的還是團體的,我們也還有困惑,也還有沒解決的問題。我們自己在面對問題,我們是根本解還是症狀解?假如我們解決問題都是症狀解,我們有可能教給孩子、教給學生根本解的心態跟方法嗎?不可能。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
《大學》有一句話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個先後不能顛倒。道家《太上感應篇》說「正己化人」,正己是先,化人是後。我們常常用一個詞叫「道法自然」,事物都有它的規律,我們不能違反這個規律。所以儒家的兩綱八目,它也是一個自然的規律,「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大家注意去觀察,經典裡面很關鍵的地方它不會含糊,它會很肯定的告訴你不可能。《論語》裡面也有很多這種句子,「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它沒有說欲速可能達不到,它說則不達,很肯定。「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裡面有沒有含糊、籠統?沒有。「無欲速」,《論語》這一句話,我們首先自己要受用了,然後面對孩子、面對學生,我們才能把這一句給他講清楚,更重要的是什麼?給他表演清楚。假如我們今天講說,「無欲速,無見小利」,可是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人,一面對問題,都是急著趕快把它處理掉,也不去看這個事物的來龍去脈,根本原因出在哪,或者是也都沒有長遠的打算,眼前得一點利益,就是這樣考量而已了,哪怕都是照著李炳老、老法師這些教誨來講,可能學生跟孩子也想,你都是講一套做一套,他們也不會服氣。
所以佛門四弘誓願這個次第很重要,「眾生無邊誓願度」,願發出來了,從哪裡下手?「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樣才能夠自利之後去利他。我們可以很冷靜的觀照自己,我現在推廣傳統文化很多年了,那我自己放下多少習氣了?這是一個關鍵點,不然我們也會走著走著不知道自己的情況,走著走著專注點都在別人的問題,沒有觀照到自身。
從佛門來看,釋迦牟尼佛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等於是他四十九年講經,差不多一半的時間都在講般若,般若其實就是在提醒我們不能執著,不能執著。所以,我們有沒有看出我們自己性格當中有很多執著的點?我們有沒有放下它?因為這個執著點假如沒有看到、沒有放下它,它會一直出現,我們同樣的煩惱,會在不同人身上、不同事情當中生起來了。
比方說我們有沒有觀察到,我們自己面對事情很容易負面,甚至於很好的事我們遇到了,也很多煩惱。比方說傳統文化很好,可是我們遇到傳統文化,煩惱沒有減少。那我們本來寄望於傳統文化,然後我們就能夠解決問題了,結果接觸之後覺得煩惱更多,更沒信心。所以《老子》說自知者明,我們要有自知之明。
我們要了解,應該之前有跟大家提過,從理上講,傳統文化也好,佛法也好,從理上講不離心性二字,從事上講不出因果兩個字,什麼事情都離不開因、緣、果。傳統文化五千年了,不會有問題的,有問題早就淘汰掉了。但是為什麼好的東西我們會產生煩惱?因為我們的性格裡面有這些習氣在,比較容易悲觀、比較容易負面。但是這是假的。
我們早上才看「達摩祖師傳」,大家有沒有看完以後說「我的問題解決了」?我看不少人點頭,可不可以分享一下,你看哪一段的時候,你心裡面的問題解決了?那麼多人點頭,沒人反應。
張老師:成德法師吉祥。
成德法師:妳好,請說。
張老師:就是他講在碰到講說一切皆空什麼什麼,他就把他敲一下那個有嗎?
成德法師:對。
張老師:敲,然後他才悟到說,你感受到那個痛,就表示你還沒有體悟到那個空性。
成德法師:對,然後妳悟到什麼?
張老師:就是那個。我悟到就是,很多事情我們還是執著在那一個點,就像成德法師講,因為你如果還是執著在那一點,等下你再碰到別的人的時候,那個點又再出來了。所以就是悟到說,這個真的是要放下了,不可以再有了,就是要告訴自己說,不可以的就是不可以的。
成德法師:那什麼是不可以的?
張老師:碰到的事情就是不如自己所想要的,不能依我們所要的,我們就認為說一定要,就是不如所願,要想說,有時候這些東西就讓它這樣子過去就算了,得不到也沒關係,人家不聽你的也沒關係,就是這樣子。
成德法師:就是說內心不要去強求。
張老師:對。
成德法師:不要去強求。所以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我們自己的心動了。
張老師:對,是。
成德法師:風吹鈴動,是我們自己的心動了,能夠一切隨緣,不要強求,「神光,不要太執著」,是吧?那我們張老師也很會看電影,那個電影,就像達摩祖師敲空智大師的那隻手,是吧?
張老師:對。
成德法師:敲下去,還是那個午馬演的二祖那個師父,是吧?「神光,不要太執著。」他們的對話裡面,他一起執著,他就提醒他,「君子當自強不息」。當時候慧可大師說:「這是儒家之說。」然後他師父馬上告訴他:「儒釋道本來就是殊途同歸,你不能有門戶之見。」你看他師父就點他那個執著點。而且他師父的身教很可貴吧?你看他一執著了,不要睡覺,我就一定要。你看人一執著起來,你說他用不用功?他比我用功,我還得睡覺,他那個決心可以下到不睡覺。可是你看,真正用功的時候,不是善惡的問題,我們又沒有害人之心,可是什麼?會有執著出來,會有分別出來。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們會不知不覺很較勁、很固執、很鑽牛角尖,旁觀者清。可是旁觀者是緣分,他們能不能幫到我們?
張老師:不能。
成德法師:不是不能,能不能?能不能還是我們決定的。為什麼?你能接受了,他就幫得上,是不是?你看人家達摩祖師在點梁武帝,「皇上,我看是你自己的心動了吧?」點他了,他有沒有好好領受、接受?沒有,他馬上「朕自登基以來」,就開始在那裡炫耀他的功績。一個開悟的聖人到他面前來,這個緣分好不好?這個福報太大了,這個時候請法多好,他在那裡炫耀他的功績。結果點他好幾個點,「真是話不投機!」達摩祖師就走了。
所以講到這裡,學《弟子規》還是很重要。大家不要誤會我又在宣傳,這樣你們就誤解我了。這本書真的很重要,「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我們說實在的,遇到境界的時候,自己也會覺得很苦,孩子不體會我們的時候,心裡很苦;付出了很多,還遭人家批評、責罵,還是很苦。但我們冷靜想一想,這個時候人家勸我們,我們容不容易接受?再來說實在的,我們很苦的時候,把老人家的經教一打開來,苦有沒有解決了?還是照苦,那就是老和尚的話沒有入我們的心,那還是隨自己的想法看法的力量強,而不是首先「父母呼,應勿緩」、「父母教,須敬聽」。
所以成德回想剛開始學佛,遇到一些事情想不通,然後就想,好,先不想了,愈想愈煩,乾脆不要想了,沒幫助。不想了幹什麼?聽經。你專注聽了,你專注聽的時候,你就沒有煩惱了,然後突然聽聽聽,剛好哪一段話點到你了。其實說實在的,天大的事就是一個念頭轉不過來而已。說實在的是這樣,大家慢慢再去體會。天大的事,你真的放得下了,晴天霹靂的事可能會變成否極泰來。佛陀已經給我們表演了,佛陀遇到歌利王割截他的身體。諸位同道,你們有沒有遇過人家割你的身體?那我們遇的事情都算小巫見大巫了,是不是?比起佛遇到歌利王,我們這算什麼?不算什麼吧?
我們自己在帶小孩的時候,「啊,不得了了、不得了了」,你看那小朋友「啊,不得了了」,我們一看,「哎呀,小事一件,大驚小怪。」其實換一下,可能我們說不得了了、不得了了,老和尚說小事一件,不要大驚小怪,就是個念頭的問題。可是你愈想愈嚴重。成德的經驗,只要想不通了就別想了,別跟自己過不去,要懂得自愛,不要用煩惱來污染自己,搞得自己很痛苦。「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所以「達摩祖師傳」,你們真的很苦的時候可以看一遍,說不定就通了。二祖去見達摩祖師,問他什麼問題?「大師,我的心不安,求大師為我安心。」諸位同道,你們現在的心安不安?有沒有人看完這一段安了,心安了?有的給大家分享一下,你為什麼看到這段心安了?那我們不能白看了,這段在提醒我們什麼?
達摩祖師說什麼?「將心拿來,老僧幫你安。」你們現在腦海裡有沒有浮現達摩祖師把他的手伸出來了,伸到我們面前,來,你把你那個不安的心拿出來,我幫你安吧。接著,慧可大師怎麼說?「我怎麼找不到我這個不安的心?」找不到告訴我們什麼?它根本就是假的。為什麼假的東西可以搞得你睡不好覺?因為你把它當真。我們現在是搞顛倒了,認假為真,我這個人就是這樣,我的性格就是這樣,我看我沒辦法了;認真為假,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德能我們不認識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我們本有真心,我們不認識它了。
所以剛剛跟大家提了兩句話,也是印光祖師說的,從理上講不離心性兩個字。其實我們在境界當中,最重要的看自己這個心念,現在是妄心還是真心?真心,慢慢境界就被你轉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忍辱仙人跟歌利王,歌利王是暴君,這樣的人有沒有救?你們都還沒有遇到歌利王,沒遇過吧?我們現在考題還不算太高,因為佛菩薩很慈悲,不會派太難的問題,怕把我們給壓垮了,現在都是派一點小問題來先考考我們,考我們是不是真正這一生要成就。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諸位老師,你們現在假如覺得很苦,就是上天很瞧得起你,應該高興一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你有看過哪一個修學成就的人輕輕鬆鬆的?我一個都沒見過,都是要經過一番寒徹骨的。而且告訴大家,修著修著,境界影響不了你了,那其實就沒有難跟容易了,難跟容易是自己的心產生的,「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所以整個宇宙世界是我們的心現識變,不干別人的事。其實這一點我們就很難接受了,明明就是我那個先生害的,明明就是那個罵我的人害的。可是,只要我們這個念頭起來了,就著相了,向外了,向外就著了,一執著就有煩惱。向內叫反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才能夠是理智的;向外一執著就是用妄心了,不是用真心了。用妄心怎麼可能把事情愈來愈改善?不可能。
所以心是根本。我講到這裡,你們有沒有想到達摩祖師的哪一段?心是根本,假如連這個道理都不知道,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徒然浪費時間。這段大家有印象吧?只在表面,什麼是表面?我每天多拜一些佛,我每天多讀一些經,這是手段,它不是目的。我一天一定要拜多少佛,一定要讀多少經。你很有恆心這是對的,可是你定出來之後,又產生一個執著了,比方說家裡剛好有需要你協助的事了,你說:「不要,我在精進,你不要打擾我。」那你執著點又產生了。修行不容易吧!一不小心念頭裡面就有執著了。我講到這裡,有沒有哪一位同道說:「算了,別修了吧,太難了!」那我們也得問自己一句話,不修了要去哪?「拉倒,我不幹了,我幹別的行不?」我們能幹什麼?我們不突破自己的分別、執著、習氣,我們只能幹一件事,就是搞輪迴。不然我們能幹什麼?輪迴心造輪迴業,出不去。
好像是我們前幾天討論到說破釜沉舟,有沒有?都要下大決心。這個修身非帝王將相所能為,你看那個將軍打仗,幾萬大軍,他很勇猛,他都不害怕,可是你叫他放下女色,要他的命;你叫他不要吃肉,要他的命;你叫他把菸戒了,要他的命。所以什麼叫大丈夫?能放下習氣的。好像有一句俗話叫:戰勝別人一千次,不如戰勝自己一次。
那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就是我們要先建立起修學的正知正見,不然我們遇到一些境界,都是隨著自己本來的想法、看法在走,這個煩惱是不可能減少的。我們既然要學傳統文化了,就要隨順聖賢經典的教誨,不能再隨順自己的想法、看法,那就是跟自己學了,那這個經典裡面的智慧、大用我們就受用不了了。所以要建立正知正見。
其實,我們為什麼要常聽經?因為老人家在講經當中,就把我們這些修學的觀念態度一次一次的幫我們鞏固起來。然後當我們遇到境界的時候,不是隨順自己本來的想法、看法、感受了,是那個教誨先起來了。因為你一直薰一直薰,最後它有力量了,遇到境界,啪就上來了。
有一句話叫:替他人著想,是世間第一等學問。這句話我們都聽過了,可能也有講過了,那這個功夫我們練出來沒有?在哪裡練?在每一個境界。你在跟家人相處,有時候他無理對你了,我們的感受一起來,我們就陷在我們的煩惱,可能就跟他吵架了。這個時候,只要自我感受上來了,念念為他人想就做不到了。這個念頭要放在他的身上,替他著想,假如是我們的念頭在他身上,他一生氣,「唉呀,對不起、對不起,你生氣會傷身的。我錯了、我錯了。來、來,喝杯水。」你說對方還氣得了嗎?所以都是念頭的問題!可是這個念頭也不是一下就轉過來的,都要一直練、一直練、一直練,練到山窮水復疑無路,最後過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們應該聽過我講過新加坡有一對夫妻,這個夫妻相處得挺融洽的,然後那個先生很讚歎他太太,就說「我這個太太很好,我這輩子最大的福報就是娶到她了。我母親誤會她了,罵她,她還跪下來道歉」。這個先生講的時候,感覺上覺得他太太還是有點委屈,做錯了,自己的母親誤會太太了,然後太太還跪下來。這個太太怎麼講?這個太太說:「不委屈,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婆婆住在我們家,你看這個教孝道多自然,三代同堂。」那是什麼?這個媳婦的心裡都是放恩德。其實修學就是改心,比方說,我們是放恩德還是放不愉快?我們是放優點還是放缺點?那可能有人說了,可是他缺點實在太多了。
那好,當中華兒女是很有福報的。為什麼這麼說?你看佛陀給我們表演了忍辱仙人,我們遇的比起他都不算什麼了,那好好努力。我們的祖先也表演得很好,舜王,二十四孝之首,大家有沒有觀察到,家庭裡面的境界都沒比他難的,他的父親、繼母、弟弟要害他,要害死他。我看假如是我,我看到他弟弟,我可能氣得想打他一頓,但是我現在出家了,不可以打人,不然這個罪業太重。可是你看人家舜王,他不把弟弟的不好放心上,弟弟有一點好他就去肯定,最後他弟弟也被他感動了。你看我們的祖先表演得很好,「聖與賢,可馴致」。
都是心的問題,不干外面的境界,風吹鈴動,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以調伏習氣為精進。」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這些法語的分量?這些教誨破我們的著相。我們就容易覺得什麼叫精進?次數多了就是精進。其實更實質的是放下多少,這是功夫,傳統文化重實質,不是重形式而已。
其實我們現在的煩惱,代表我們的思惟沒有隨順自然規律,隨順了自己的想法、看法,所以產生煩惱了。境界都沒有問題,問題在我們心上。比方說舉個例子,大家一定都聽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吧?你今天看到了凍了三尺的冰,你會不會想我十秒鐘讓它全部化掉,不可能吧?那個陽光出來要照多久,有時候還得照二三天吧?可是我們現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想著很快就把它解決,這個心本身就有可能弄巧成拙,都要有足夠的耐心把它改善過來。
我曾經在教學的時候,我們同事說:「我怎麼都沒有看到你生氣?」我就跟他說了,我說:「今天一個農民他買了一塊地,這塊地很便宜買的,荒耕三年,然後都乾到裂開了。這個農夫接了這塊地,他會不會想說我三個月以後要收成?不會吧!他會不會買來之後睡不著覺,還要吃安眠藥睡覺,『我三個月以後收成不了了』,你說這個是地的問題還是他的問題?」他自己的強求。因為農民他很清楚自然規律,他不會產生這些煩惱,他會先把這一塊地改良改良,他不會急著種莊稼,他會循著自然規律再把它恢復好,然後把它種。他在第二年能有收成,他已經是很厲害的農民了。這個是農業。醫學界,你看醫生,我們去看中醫,我生病了,可是我們的心裡覺得「醫生,你給我一帖藥就好了」。那大家想一想,有沒有這樣的醫生?有,要騙你錢的醫生。我們搞了一二十年出問題的身體,然後他說,「我一帖藥就讓你好了」。然後信的人多著!真正好的醫生跟他說:「你得要配合我半年。」結果下次不來了。為啥不來?沒這個耐性。我們有沒有調整好正確的心態來面對問題?心正身修,我們這個心要調對了,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經典的教誨來調我們的心。所以這一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調我們不能急於求成。
剛剛跟大家提了達摩祖師很多情境,「達摩祖師傳」電影看完了,這叫師父領進門,修行還得看個人。所以大家假如又有煩惱了,然後就想起達摩祖師來,達摩祖師現在你面前,然後他的手伸出來,「將心拿來,老僧幫你安」。或者大家善友為依,同參道友,假如你看到對方愁眉苦臉,你就把手舉起來,「將心拿來,我幫你安」。這個是共通語言,我們團隊共通語言,你不要人家都不知道,你這樣,人家以為你在耍他,這個不要亂用。
就像我跟同仁說到,因為同仁很多修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很特別。一般的法門,你要吃饅頭,要從選麥種,然後還要澆水,還要施肥、除草,好幾個月之後,五六個月之後收麥子。好像還不止五六個月,小麥日照很長,冬天的時候就種下去了,那要七八個月的時間。結果收割了,要磨麥,還要揉麵粉,然後還要炊饅頭,最後才能吃,這個是一般修因得果的法門。念阿彌陀佛是什麼?直接吃饅頭。直接吃饅頭,但是重點是你要吃,你不吃就不得受用了。所以這個法門是很大的福報。結果我們一見面就會互相提醒,「吃饅頭沒有?」意思就是念佛沒有?這個是共通語言,所以看到人心不安了,可以互相。家庭裡面要有共通語言,團體裡面也可以有共通語言。但是你要看情況,對方不是很歡喜,不接受,你就不要用了。但是這個動作最重要是提醒我們,聖狂之分就在一念之間,儒家的經典《尚書》也都是這麼教的。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看到自己這個念頭是煩惱了,就趕快要把它轉了。你說實在轉不動,那得要找方法。像我煩惱起來了,我會把玄奘大師那個紀錄片打開來看,看一段時間,慚愧得要死,本來那個煩惱沒有了,本來就是假的。你用哪一個方法能夠讓你轉念,讓你正能量提起來,這每一個人不一樣。有些人是擺一張老法師的照片,一看,他的心境就變了,這也是方法;有一些人是念佛的方法;有一些人是讀經的方法;有一些人是聽經的方法。這個是從理上不離心性,所以在境界當中,隨時要觀心為要,看自己的心念,要保持正念,這樣自己會提升,對方也會受用,事情也會往好的地方發展。假如我們還是煩惱伏不住,甚至是脾氣伏不住了,那這個就可能往不好的方向在發展。
剛剛跟大家提到新加坡這個媳婦,她的先生都覺得她委屈,可是她說她不委屈。因為婆婆是家裡的寶,其實她有念恩的心,「這個婆婆對我先生的養育之恩,還在家庭裡面讓我們可以教孝,很多時候都還幫我們照顧孩子」,她心裡就留著恩德。其實愈近的人,這一點愈重要。愈近的人,假如都記對方的不好,那遲早自己心情很不好,甚至脾氣會忍不住。你藏的東西愈多,遇境界有緣,內心又有因,怎麼會不結果?鐵定要結果的,重點是結什麼果。都是放恩德,遇到緣,你講的每一句話都是溫暖人家的心田,你是看到人家的不容易,看到人家的付出,講出來,家裡的人就互相感恩、互相珍惜。所以這一位媳婦就講:「老人家誤會了,但是她生氣了,會氣出病來的,所以我趕緊跪下來道歉,她的氣就下來了。」因為媳婦的念頭在婆婆身上,不在自己。
我們要知道煩惱的根是我執,我貪、我瞋、我痴、我慢。煩惱離不開貪、瞋、痴、慢、疑,但是根本就是有個「我」。《了凡四訓》說:「如斬毒樹,直斷其根」,這個是會修的人。不會修,就是從枝枝葉葉,這棵毒樹不好,開始把毒葉子摘下來,東邊摘了一些,西邊又長了,東滅西生。真正會處理了,直接從樹根把它砍掉,那毒葉子不會再長了。從煩惱的根下手,煩惱就退得很快了。你說「那很難」,也是個念頭的問題。我們剛剛舉這個例子,她的念頭在婆婆。我其實講這個例子,我假如是對著大眾,我說:「你被誤會了,然後還跪下來道歉,做得到嗎?」底下的人馬上就搖頭了,做不到,我不罵人、不生氣算不錯了,還讓我跪下來。確實,這個媳婦跪下來了,婆婆氣就下來了。但是大家要知道,誤會總有澄清的一天,所以我們要學吃虧。人生哪有不遇到被誤會的時候,可是就要爭個是非對錯,在家庭裡面,這個是大忌。家庭裡不是爭是非對錯的時候,家庭裡常常講道理傷情。其實傷了情,我們也不在真正的道理上了。為什麼說合情、合理、合法?要兼顧情、理、法。
可能我講到這裡,合情、理、法,會不會有哪一位同道說「太複雜了,不學了」?其實學習也要很有耐性。但是你看情理法好像很複雜,其實你用真心的時候,這是你真心裡面自然會考慮到的,我們心地柔軟的時候,這些自然就考慮到了。是我們心裡面有很多的執著、性格,我們才感受不到人心。你看鏡子,它一照清清楚楚,它不會考慮不到。可是,比方說一個湖面,它很平靜的時候,旁邊都照得很清楚;可是這個湖面波濤洶湧的時候,就照不清楚了。真的,都是考驗心地的功夫,要學吃虧,要忍住那個性格裡面就一定要爭個對錯。我們看,這個媳婦被誤會了,但是婆婆的氣下來了。比方說誤會她,「妳把我那件衣服給我拿到哪裡去了?」被誤會了。後來過兩天,婆婆自己發現了,「原來是我自己放哪了,我還怪媳婦,媳婦居然還道歉,還跪下來道歉,這個媳婦去哪裡找?」那她一次、兩次、三次,就感動她婆婆了,這個婆婆縱使過去生跟她是惡緣,也會轉過來的。
我們要知道,人與人之間都有過去生的緣,我們之前有講到那個黃庭堅先生的故事,他前世喜歡吃芹菜麵,大家記得吧?這告訴我們什麼?都有因果在相續。其實宇宙人生的真理在哪?就在我們所遇到的每一件事上,是我們有沒有去體會它而已。有些人你遇到,跟他溝通就很順暢,好像認識一個月像認識三年一樣,過去生善緣;有一些你遇到了,我明明對他挺好,他還常常批評我,有時候想不通,很鬱悶。其實所有的事都離不開因果兩個字,所以真正看破了,就放下那個煩惱了。隨緣消舊業,遇到一些惡的緣分,消舊業,那不要再造新殃了,不要再起跟別人對立、衝突的念頭,不要起這些貪瞋痴,不要再跟他結惡緣。而且真的,現在對你不好的人,你要感謝他。因為我們過去生造惡因,才會遇到這種惡緣,假如不是他對我們不好,幫我們消業障,諸位同道,那我們造的這個業以後要到哪裡去受?大家想想,要去哪裡受?你不在人間受,你會到哪裡受?三惡道,他現在幫你在人間把業障報掉。
我昨天走出去,剛好我們旁邊養了幾匹馬,別人養的,不是我養的。很奇怪,我們昨天去了,五匹馬跑過來,其中有一匹就直接跑到我們面前來了,頭伸到我面前,伸出那個欄杆,我們摸摸牠,給牠授三皈。這個就跟「達摩祖師傳」相同。「達摩祖師傳」重點很多,你看他撿到被射下來的那個鳥,「你今生被射殺,也是你前世業因感召的,你不要有瞋恚心」,不要有瞋恚心就是不要再造新殃,就報掉了,「我為你授三皈,他日做人好修行」,不再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了。結果再跟這個馬講三皈,勸牠念佛,脫離畜生道,這個馬流眼淚。真的不能輕慢眾生,牠跟我們的靈性是一樣的。很苦,你看牠流眼淚。你看當畜生啥都幹不了,也學不了,牠的智慧就沒有辦法,因為牠在受報,三惡道都在受報。所以我們得人身很大的福報,「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要珍惜,不要計較,肯學吃虧,而且吃虧的時候不要覺得難受,我們本來要到三惡道去受的,現在就因為他,幫我報掉了,那還得感恩他。所以師長老人家明理,對他毀謗侮辱的,他每次講完經都給他迴向。
所以傳統文化的教理我們真的接受了、放在心上了,從今天開始過的是什麼日子?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看你們的表情不是很認同我講的,假如你們接受了,應該表情會稍帶一點笑意。你看「理得心安」,理得心安,《了凡四訓》裡面講:「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那被人家罵是好事還是壞事?沒有壞事吧?真的,你把這些道理都想通了,沒有壞事。那怎麼日子會不好過?還是我們的心念有執著,然後生起煩惱了。所以我們都在這裡循環,就是惑、業、苦,迷惑了,然後會造業,不管是跟家裡人,還是跟有緣的人,隨順我們的習氣,又造業了,造了業又要接受果報。有時候我們同一個人,同事,你跟他就冤冤相報,不是等來世,好多事情都很不愉快,然後愈來愈嚴重、愈來愈嚴重,就沒完沒了了。然後他講了一句話,又讓我更生氣、更迷惑,又更造業了,惡性循環,叫「惑、業、苦」,一直轉不出來。受了這個不好的果報,又更迷惑、更生氣,然後更罵人,又造業了。佛門常說要看破,搞煩了,不能再搞了,別再搞輪迴了。
尤其我們要處理事情,要理智,不能激動,一激動,就容易沒有把情況看清楚。我剛剛跟大家比喻的,這個湖很平靜,它照旁邊照得很清楚,可是這個湖起波浪了,就照不清楚。我們一激動,看什麼人、看什麼事就不是很客觀。我也遇過很多家長,他們一遇到傳統文化,覺得傳統文化很好,然後他們的重點就擺在我要去找一間傳統文化學校,然後我的孩子就教好了。他很激動,可是因為他激動,他往往去幫孩子找這個地方的時候,也沒有很冷靜去看看這個地方實際情況,就把孩子送進去了。甚至也沒有考慮到孩子才三四歲,你這個動作做了之後,會讓他感覺你不要他了,沒有去體恤孩子的心。所以一執成病,一執,一有執著點,就有毛病產生了。我們都遇過,本來家人很支持她學傳統文化,但慢慢因為她處理的一些事,比方說把孩子送去哪一個地方了,然後自己本身也忽略自己家庭的本分,就學得執著了,最後慢慢婆婆、先生本來支持的,後來就愈來愈反感了。其實都有因、有緣,都離不開因、緣、果三個字,這三個字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上去客觀觀察,我們才有可能經一事長一智。經一事長一智不簡單,要很冷靜的對待事情,才能經一事長一智,不然同樣的問題會一再出現。所以我們也得總結我們走過來的路,總結清楚了,我們之後就不會再犯這個問題了,不然還是會再出現。
所以家裡人不能理解,這個時候確實是要反求諸己。但是反求諸己也不要搞得自己很氣餒、搞得自己很自責,那這個算不算反求諸己?經典是讓我們安心的,不是讓我們煩惱的。反求諸己會反求到很自責,那這個已經過了。經典是教我們不要過,也不要不及,要走中道。所以每一句經典都是指導我們恢復真心的,假如我們在接受經典,在照著經典做,我們反而因為要做這一句話產生煩惱,那個我們對這一句經典的體會就偏了。這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讓我們很客觀的來對待,這件事情的因在哪、緣在哪,我有哪一些做得不妥的,我體會到了,我下一次不再犯,那我就經一事長一智了。反求諸己是很理智的,然後會讓自己很有收穫的。所以我們要好好認識自己的性格,要常常從自己心源隱微處去觀察。不是這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讓我自責的,是我本來就很容易自責、很容易沒信心,經典是個緣,因在哪?因在我們性格裡面本來就比較嚴重這個問題。但是大家一聽我講嚴重,不要又「那很難」,你看又動念頭了。有佛法就有辦法。它常常出來,不怕,為什麼?因為它是假的。煩惱拿來我看看,沒有,剎那生滅,假的,我只要提起正念,它就影響不了我了。所以老人家常講兩句話很重要:「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大家相不相信?我們要相信,我們才能陪自己慢慢把這些煩惱放下。我們要能陪自己放下,我們才能陪別人放下。所以剛剛講「知所先後」,要先提升自己,才能夠去利益到別人,不能太激動。「眾生無邊誓願度」,接下來是要「煩惱無盡誓願斷」。
徐醒民老師他講《大學》的時候說的,「是用我們的明明德去親民」。明明德,我們有放下習氣,然後我們去帶動別人放下。我們自己都沒有明明德的受用,我們怎麼去幫助別人明明德?幫助別人明明德就是親民。我們現在針對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比方說家庭的問題,現在孩子脾氣很大,因為一件事情不跟我們說話,幾個月了。那這個我們遇到了,自己也會很痛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脾氣他也不是一天二天變成這個樣子的,但是我們得把原因找到了,他才能夠慢慢改善。孩子有他前世帶來的習氣,但是畢竟我們是他的一個緣分,而且是一個很重要的緣分。三歲看八十,有很多的行為,可能我們是他的增上緣,這個我們要反省。但是問題是,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們在那裡懊惱,對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
大家我們看,我們一直在探討事情,其實考驗的都是我們的修養,我們這一顆心的修養。我們是怎麼去面對問題的?我們的心態如何?我們很會反省,我們很有耐性去面對,我們懂得去檢討,我們懂得不強求,我們懂得先從自己做起,我們懂得護好這顆心。那要護好這顆心,又要建立起正確的修學觀念跟態度,才能用正確的經教常常提醒自己錯誤的念頭。所以這個薰習還是很重要,就是薰到你遇到境界的時候,都是提起經典的教誨,經典的教誨其實就是我們的真心。不是孔老夫子要拉著我們的鼻子走,也不是佛陀要拉著我們的鼻子走,也不是各個宗教的聖賢要拉著我們的鼻子走,不是的,因為那是跟我們本有的真心是相應的。
孔子的教誨,「吾道一以貫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嚴以律己;恕,寬以待人。大家可以冷靜下來,我們現在所面對不管是家庭還是工作上的煩惱,大部分的煩惱都是人與人相處。我們首先觀照我們的心,跟忠恕相不相應?我們往往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煩惱就來了。假如我們把心態調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可能這個心裡的煩惱、不舒服就過去了,因為忠恕就是跟我們的真心相應。《中庸》裡面說,「忠恕違道不遠」,這個都屬於傳統文化的心法,「忠恕」。
還有一部經,大家應該聽過,叫《金剛經》。《金剛經》裡面有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在面對境界的時候,為什麼我們的情緒伏不住、煩惱伏不住?因為我們常常會懊惱過去,一懊惱過去,我們的心都是在起起伏伏的;還會擔心未來,那統統是煩惱做主。平常都是煩惱做主,真的讓你去處理事情的時候,我們能用真心去處理?所以都是在修這一顆心。
現在家庭裡面有矛盾,過去的事不要放在心上,不然會借題發揮。未來,你只要擔心你的孩子,你很容易擔心的,你看他做什麼動作,你的情緒就被他調起來了。所以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也不是兒子動,也不是女兒動。我們自己要不被煩惱控制,我們才有可能去影響他、去帶動他,知所先後。而且我們的心只要定下來了,你有利益家人的心、利益學生的心,跟佛菩薩的願是相交感。你利益家人,佛菩薩也加持你,為什麼?你的家人也是佛菩薩的心肝寶貝,也是神的心肝寶貝。佛菩薩慈悲,上帝愛世人,你有利益他的心,佛菩薩的願力、神的慈悲力就跟你融在一起了。可是我們一煩惱做主,我們自己有業力,他也有業力,就攪在一起了。所以沒有練事法,只有練心法,都是在每個境界當中,讓我們的心愈來愈不被煩惱控制,愈來愈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愈來愈能看到自己嚴重的執著點在哪。
所以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我們現在發現自己過失氣餒,「我就是這麼差了,沒辦法了」。明明老和尚這個教誨這麼好,我們都不拿來用,就是心態健不健康、積不積極。我發現過失了,我今天沒有稀里糊塗的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所以我今天發現我有哪個習氣,我不應該難過,應該高興才對,我看到它了,我可以去改它了,不是壞事。
剛剛跟大家交流這些心境,其實都離不開因、緣、果。但理上是這麼講,事上,大家假如實際還遇到什麼,我們可以直接提出來探討。我們先休息一下再回來。謝謝大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