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德行教育促進會進修班05(上)_成德法師

2022-07-05
88:01
comments
No Rating
#佛教#佛曲#佛經#佛號#師父#成德法師#故事#法師#淨土#誦經

Available Platforms

iconicon

Description

成德法師:謝謝周老師。諸位校長、諸位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聽到這首歌曲,我相信每一位同道腦海裡應該會浮現很多影像,就像最後幾個畫面。最後一個畫面是一男一女穿著大學服(大學畢業的服裝),然後流著眼淚。不知道諸位校長、老師,你們教過的學生,有沒有他穿著大學服跟你一起拍照過?我相信那一刻,我們從事教學工作也會頗感欣慰。而自己聽的時候就有想到,假如不是遇到師長的教誨,自己的人生會是什麼樣的狀況。我們看到現在的社會是物欲橫流,想不隨波逐流,除非真的我們有開了慧眼,不然也是跟世間人一樣一般見識了。
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要開慧眼,是要有智慧。但是智慧得透過學習,而且學習得有明師指引。《中庸》說:「好學近乎知。」而不能只有學而已,還要好學,還要有恆心的學。學一天休息一天,這樣要提升上去也不容易。就像《華嚴經》裡面比喻,學習就像鑽木取火一樣,假如我們在那裡鑽木頭取火,鑽一下停了,我休息一下,然後鑽一下又停了,那可能就很難有鑽出火來的一天。
《戰國策》裡面也說到:「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所以這個恆心,我們在台灣小時候都學過「青年十二守則」。諸位同道,你們小的時候有沒有學過這個「青年十二守則」?應該大家一些都很熟悉了,「忠勇為愛國之本」,其中一條就是「有恆為成功之本」。我們的課程進入第三週了,算日子要結束了。以前不好學習,去參加活動都在算什麼時候最後一天,沒辦法,被爸爸媽媽逼來的。其實只是一個開頭。當然,大家這兩個多禮拜的學習都非常用功、認真,但這樣的態度、這樣的精進只能進不能退,這樣才叫精進,進是進步。這樣就沒有枉費這麼多校長、同道,一起陪我們這三個禮拜的人生寶貴的歲月。我們感這個緣分,感這個恩德,知恩報恩。怎麼報?把收穫、把體悟的東西,我們能終身受用,進而去利益到學生,利益到跟我們有緣的人。
所以「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當父母的要明白這個道理,當老師的亦如是,一定要讓孩子深入經典,知書達禮,不能是非善惡都分不清楚,就麻煩了,白白得了人身,聞了正法,可是都沒有受用,只是享福報而已。
老人家有一句法語,成德是覺得很精闢,老人家說:「三善道消福報,三惡道消罪業。」那是三善道好還是三惡道好?三惡道消罪業,消罪業,罪業消完了,罪業就報掉了,但是三善道是消福報,福報花完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什麼?消福報的過程沒有人不造業的。我們現在有很多詞,「官二代」、「富二代」,我們看看他們有沒有福報?福報大得不得了,但是對父母是什麼態度?對人是什麼態度?這麼富貴,為什麼驕奢淫逸?因為他在享福報的過程,他不明理,慢慢享啊享啊,形成一個心態,「應該的,父母對我好,應該的;誰照顧我,應該的」,那他對父母、對他人的態度沒有不造業的。教富家子弟比教貧窮子弟難。那實實在在,現在想找貧窮子弟也不好找了吧?現在大家大部分衣食都比較沒有匱乏了。所以古人這個智慧我們要承傳,才能明明德,就是自立、自愛,才能親民,才能去護念孩子跟學生。
最近我們有整理了一本,也是《群書治要36O》,但是它是依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編的。所以怎麼齊家,怎麼教育孩子,把一些相關的句子匯在一起,這個文字檔今天再發給大家做參考。因為有時候我們說「開卷有益」,一有時間就學習老祖宗這些懇切的教誨,會覺得怎麼講那麼透?這個角度我怎麼沒有考慮到?所以學無止境。而且我們有這個好學的心,佛菩薩、祖先、上帝他們都能感知到,都會加持我們的。
當老師可以開自己的慧眼,也能開學生的慧眼,他的人生不會空過,甚至於可以做出重大的貢獻。然後他這一生可以了脫生死,那老師都功德無量。我們要開學生的慧眼,我們得先開自己的慧眼。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我們自己也要很清楚我們在傳什麼道,我們理不明、不通,我們怎麼把道傳下去?最重要的五倫大道,「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人不會跳出五倫的關係,學問也沒有說超出五倫之外的。
傳道、授業,我們冷靜去觀察,各行各業所以有成就,決定不是他有一個專業技能而已,最重要的是他做人做事的態度、能力。他只要有正確的做人做事態度,他知道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不管他幹哪一行,他絕對能夠做好,因為那是他的信念。所以為什麼以前受過私塾教育,哪怕他不是考功名,他也是各個行業傑出的人才?因為他有德行,他有服務人的心,這樣就能行行出狀元了。
所以我們在小學服務,孩子的這種做人做事的根基能扎下去了,其實我們就護持了他一輩子。而且我們跟孩子結緣,對他人生來講,是很殊勝的年齡,因為這個年齡很單純、很有善根。所以小學生回到家裡,跟爸爸媽媽談話都是「我們老師說」,這個開頭語,十句可能有三、四句都是「我們老師說」。所以我們對這個小學生的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所以授業。
解惑,我們要解學生的惑,首先我們自己不能有疑惑,我們很多事情都要把它搞明白,理得心安。我們解了自己的惑,才能解別人的惑。有疑惑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也都在學習當中。所以《大學》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要有好的良師益友,大家可以一起切磋,依眾靠眾,這樣我們就覺得心很安。今天也歡迎大家,我們一起來切磋琢磨。我們首先請羅老師,有請。
羅老師:對不起,按錯了。
成德法師:慢慢來,沒關係。
羅老師:尊敬的成德法師、各位校長、各位組長,以及學長們,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首先感謝東南亞德行教育促進會舉辦這個進修課程,讓我們大家有機會在這裡一起學習和分享。學生也感恩新加坡傳統文化促進會的祕書長丁學長,學生能夠在這裡跟大家面對面的學習,是因為有丁學長的慫恿,如果沒有她慫恿的話,學生也不會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學習,感恩她。再來,今天真的感到很榮幸很榮幸的,有這個機會能夠向成德法師學習,真的,學生感覺好像是在作夢。
在還沒有開始分享之前,學生想要簡單的介紹學生的家庭背景。在還沒有學傳統文化之前,學生已經在聽經、誦經的這種情況下學習,學佛法,就時常有聽師父上人講經。每次聽到經,都會提起傳統文化以及《弟子規》,所以在一個機緣巧合之下,學生就參加了新加坡傳統文化促進會的義工。然後學了之後,因為由於佛法根基扎的根不是很深,所以學到傳統文化之後,知道它是一不是二,就是說知道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是佛法裡面的根基。所以對學生來說,學習了傳統文化就更能深入,因為比佛法來說(大乘佛法),它比較淺。
學生目前是跟家公、家婆、先生和五個孩子一起住,同時也和小叔,就是先生的弟弟一家,他們有三個小孩,一起住,一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對學生來說,在這種環境,不只是三代同堂,更是一個大家庭。在學生學了傳統文化之後,學生覺得跟家婆、家公,還有小叔、妯娌、姑姑之間的相處是非常融洽的,因為有了《弟子規》。然後對五個孩子,學生就盡力的做出好榜樣,以身作則,讓五個孩子學習。對於先生方面,先生在事業上,學生是幫他在公司裡負責財務方面的事項。對於這個團體,我心愛的團體,學生的服務又不足夠,慶幸有丁老師以及團裡的同修們都很諒解,很支持學生。學生感到遺憾的就是,學生不能夠參加每個星期天,跟丁老師以及其他老師一起學習,沒有每個星期天都有學習蔡老師講的《群書治要》。
在這多方面,學生的疑惑、問題就是說,這可能也是現代職業婦女的問題,就是學生要怎麼樣在家庭,還有事業(先生一起的事業),以及弘揚傳統文化當中,怎麼樣去取捨?就是分身乏術,怎麼樣把精神、精力、時間給安排得妥當?請成德法師可以為學生解答嗎?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羅老師剛剛分享。首先我們了解學習不可以躐等,要循序漸進,有基礎、有根基才能開花結果。所以我們要知所先後,印光大師有講,世有大儒,始有高僧。所以儒家、道家這個基礎是大乘能夠學成的根基,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那就非佛弟子了。小乘到了中國來,被儒家、道家取代了,因為中國人(華人)很熟悉。佛法本身就不著相,它講的道理是相通的,甚至於儒家、道家一些胸懷還超過小乘人,小乘他是自了漢。我們看,打開儒家經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你看他那個胸懷很寬廣。我們就依照老人家教導來做,好好扎根基,扎三根,然後再一門深入大乘經,一定可以成就。老實、聽話、真幹的,決定老師對我們負責任。
那也很隨喜,羅老師她們家現在還是三代同堂。妳有兩個小孩?
羅老師:五個。
成德法師:妳自己有五個,然後妳小叔又有三個,是吧?
羅老師:是的。
成德法師:你們有八個小孩!隨喜功德,你們這增產報國,我們小的時候常常聽到這個詞。而且還有三代同堂的環境,非常難得,這個孩子投生到你們家是有因緣的。我這裡有個希求,妳最起碼送一二個來給我。我們剛剛也提到了,這個都是有次第的。我們看兩綱八目也是有次第,明明德也是在親民之前。我們自己沒有,比方說沒有去把壞脾氣改掉,壞脾氣把它慢慢慢慢降伏,那我們怎麼去告訴別人改壞脾氣?用明明德去親民,所以是內聖外王,那這也是一個先後,先格致誠正,再修齊治平。假如以齊家跟治國,治國我們再把它具象一點,我們去服務社會大眾,但它的基礎也是在齊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這是《大學》講的。《大學》又說:「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這個君子也是有指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或者是地方很高的官員,老百姓都看著他,結果他特別孝順,天下人都受他感動。我們舉例子,比方說周文王,他的父親王季就非常孝順,周文王也很孝順王季,周武王又很孝順周文王,他們一家人這種孝悌就感動天下的大眾、人民,所以「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其實一個老師真正修身齊家,他講的話語都會觸動孩子的心靈,他可以從經營好一個家庭的這些智慧、德行,影響到很多學生的家庭,所以這個知所先後就很重要了。假如依剛剛我們羅老師提出來的,家庭、事業,還有傳統文化,這個知所先後,孰為先孰為後?當然第一個一定是家庭,要敦倫盡分。好像我們基督教有一句話,意思就是任何的成功都沒有辦法挽回家庭的失敗。那就代表一定要盡好家庭的本分,不然就給這個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台灣曾經有一個公眾人物,他參與很多慈善事業。結果有一天電視報導,他的兒子犯罪了,警察抓起來了。當時候整個台灣社會一片譁然,這個爸爸做那麼多好事,怎麼自己的兒子都不好好教,搞成這個樣子了,他那些善事能做嗎?人家反感了。所以這個家庭重要。其實家庭就是菩薩道,佛法、傳統文化跟家庭也不是二,二就是分別,就入不了不二法門了。所以老人家怕我們產生分別執著,有一個專題,這個專題我們今天也發給大家,好像都附在老人家講三皈依的後面,「家庭主婦如何行菩薩道、如何圓成佛道」。
傳統文化是圓融的,是非常可愛的,任何一個行業都能成道,在教育界,師道,孔子是代表;在醫學界,醫道,張仲景、孫思邈、華佗是代表;在商業界叫商道,你看有晉商、有徽商,都有代表人物。各行各業都可以行道,它是圓融的,它沒有礙的。甚至於是每一個角色都能行菩薩道,能行大學之道。我們就舉周朝的三太,她們是在哪裡行道?她在當太太當中行道,她在當媽媽當中行道,甚至於是她在當奶奶的時候也在行道,她每一個角色都有她的道。因為她們三個做得太好了,周朝出了一代一代的聖人,所以後世就稱女子叫「太太」,結婚的女子叫太太,這個來源就這麼來的。所以連在當媽媽都能行菩薩道,當太太能行菩薩道。
佛法是圓融,我們假如學起來覺得愈學煩惱愈多,那這個不對,愈學好像考慮事情覺得愈複雜,那也學不對了,它是圓融的,它是事事無礙的。所以家庭應該還是在事業之先。但是成德這麼講,不是說一刀就切下去了,羅老師今天回去就跟她先生講,「這個成德法師說家庭為先,你請別人去管帳,我不管了」。那她先生就要跳起來了,以後就不可以參加培訓了。但是這個還是我的問題。
所以傳統文化,孔子的教導裡面有一個最核心的,就是仁愛,其實就是道,仁道,仁愛大道。就是我們隨時能體恤到別人的心、體恤到別人的狀況。而且體恤到以後,寬以待人,設身處地;然後嚴以律己,我自己多扛一點沒關係,我不讓別人太累,就這種忠恕之道。所以等於是說,我們縱使要調整,我們都能夠體恤到先生他的公司現在的狀況。當然也不是妳要硬撐,這個都是活的。我現在談這個是跟大家從不同角度,大家不要把這個當作X加Y等於Z,不要把它當公式背,這樣亂套有時候會套錯。我什麼都沒講,你們也什麼都沒聽,這樣才是真聽,沒有聽出執著,就有受用了。
我為什麼剛剛提醒說妳也不要硬撐?這個都要就事論事的。其實很多工作也可以請人來做,也不一定一定要妳做。但是這個都要溝通,也要看實際情況,都可以用方法去思考、去調整,但是這個先後我們心裡是有數的。這個只能你們去決定,因為客觀的狀況,不好意思,成德要去了極樂世界之後,才有辦法看到妳的客觀狀況,因為去了有天眼、有天耳、有宿命通、有他心通、有神足通,妳一講的時候,我就已經看到你們家的狀況了,這個我就可以就事論事跟妳論,現在沒辦法。
為什麼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師長、經典給我們講的是原理原則,事實的情況,要我們自己透過明白的道理,然後在實際的事當中能夠理事結合得很恰當。當然,妳實際真的在操作有什麼問題,我們可以再進一步探討,我現在講太多,妳當公式去背,會把妳的悟門給堵住了。
話說到這裡了,比方說,成德也是帶領傳統文化的單位,但是只要同仁父母需要照顧了,我馬上跟他講,你趕快回去,什麼都不用罣礙,工作我們都會幫你扛起來,你先回去,交接通話都可以,孝順第一重要。或者是他孩子需要照顧了,都是要以父母、以家人的需要為先,這樣我們才能做好表法。
有一些這些傳統文化的負責人就說了,那沒人幹了怎麼辦?我就跟他們說,我說老法師不是說嗎?多少人做多少事,又沒有叫我們一定要幹多大的事。而且我們要了解,「達摩祖師傳」裡面,達摩祖師不是敲了空智大師的頭嗎?然後這個空智大師說:「你為什麼打人?」然後他說:「你不是說什麼都空了嗎?你怎麼還會痛?」接著說了:「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其實這句話有很多含義,成德覺得自己的體會有一點,人心你摸不到,可是它存不存在?它存在。你一個家庭的氛圍、氣氛,摸不摸得到?摸不到,存不存在?你每一個孩子他要推進門的時候,這是充滿著溫暖,我到家了;還是他要開門的時候,有壓力,進門都有壓力,你說這個孩子的成長會一樣嗎?你看從相上看,他也有爸爸、他也有媽媽,可是那整個感受是不一樣的。所以家和萬事興,你看那個「和」看不到,但它存在。
所以一個團體它的整個氛圍,它是一個良性循環還是一個惡性循環,這個是存在的。團體大分兩種情況,第一種,良性循環,人都不會離開,它很有向心力,因為大家很無私在做。另外一種是什麼?人都會流失,人也會進來,但是那個流失沒有改善,這是惡性循環。可是往往有時候負責人看到這個情況,「你們不做了,沒善根,反正還有人等著來做」。說實在的,那個人來不是因為我這個領導幹得好,那是因為傳統文化,祖宗有福報、師長有威德,不是我們自己的德行感召人來的。但是我們不能亂花祖先、師長他們的福報,來了就是緣分,我們也要護念好同仁的修身、修行,這才是道義。為什麼一個團體它的流動率那麼高?明明是大家都來為往聖繼絕學,都是道義的結合,應該是愈相處大家情義愈深,那為什麼流動率會高?因為我們雖然在做傳統文化,但是我們的念頭還是以前在社會那一套功利。
其實一個人學了傳統文化以後,他想法、看法、說法、做法要跟經典相應,它是有一個過程的。是他在社會那一套比較熟,還是傳統文化這一套比較熟?一開始的時候,一定是社會那一套比較熟的,那個習慣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還有三十多年的。但是他要很有警覺性,提醒自己,老法師說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他警覺性要愈來愈高,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這個念頭是利,不是道義。所以假如我們是道義,一位同仁來了,我們不是想著他能幫我幹什麼活,你只想著他能幫我幹什麼活,那不就還是利嗎?你首先想到的,他的身心、他的家庭,那我們一個領導者才把傳統文化做出來了。傳統文化用說的,那個副作用很大。
所以我記得有一次在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我也是跟他們一起探討,我說今天義工家裡實在很需要他們,我們一定支持他們回去好好照顧家庭。等他這些責任義務那個重要的時間點過了,那他家裡的人就全力支持他來做傳統文化的弘揚,因為他家裡人都會被感動,這就是良性循環。當然,我剛剛只是敘述一個情況,因為都是活的,不是死的,不然這個羅老師一聽完,「好,丁祕書長,byebye」,我不是這個意思。
比方說你現在家裡有需要了,你每個禮拜本來服務十二個小時,現在家裡有需要,調整一下,六個小時。大家不要一刀切,不要太衝動,不然到時候我睡不好覺,說可能有人在罵我,是不是我說了什麼話,造成什麼流弊問題?所以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的事物,這個是很重要。
其實我是感覺,我們只要有經典、有師長教誨,來做人做事,應該不會有煩惱。就像我剛剛跟大家說的,帶動風氣不為先,我們又不是要去跟人家比,我就是第一名,那是攀比了。再來,多少人做多少事,大家都做得很法喜,不攀緣。
我是感覺老人家很有智慧,我們《禮記.學記》裡面說:「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法。老人家很多話都給我們講在前頭了,比方說師長說的,有錢就多做,錢少就少做,沒有錢就不做。你今天沒有飯吃,念一天佛;兩天沒有飯吃,念兩天佛;七天沒有飯吃,就往生作佛了。我說這個最壞的情況都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了,那就沒有最壞的情況了。而且那個也不是最壞的情況,七天就可以去作佛了,那有什麼不好的情況?所以剛剛我們周老師說開了慧眼,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這個沒有壞事了。
剛剛講的僅供大家做參考,假如還有具體遇到什麼,我們到時候再來聊。我們接下來請梁校長。
梁校長:尊敬的成德法師、李校長,還有各位校長、各位組長、班長、學長們,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梁校長:首先學生非常感謝李校長,還有法師,還有義工菩薩們,安排了這個進修班的課程。法師他在海外,但是他的心繫在東南亞我們同學,真的是非常感恩法師。學生想起了幾年前,我們跟法師在馬六甲的精舍,還有漢學院,跟九位同學,還有學長們一起共學的那個情況,就好像一家人那樣,真的是非常的懷念那段日子。法師後來去了英國,我們大家師兄都分道揚鑣了,都很有點失落那時候。但是後來想到法師把傳統文化帶到外國去了,利益更多的人,所以我們也很釋然了。我們這次能夠跟法師一起學習,這是很感珍惜的。
現在學生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那一天我們看到了法師的訪談的一些感觸。當時的時候,學長問到法師提到老法師的時候,成德法師就一直淚流不止。當時學生是很感動的,就感受到法師他的真情流露,他對老法師那種真愛,就好像很濃的那種父子之情,就是法師常常念師恩,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和行誼,而且也是很擔心老法師那種心。所以我感受到,法師對老法師那種百分百的恭敬、百分百的那種信任,後來能夠承擔如來家業,也是以師志為己志來做出發點的。所以真的是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在這個「十年因緣」的分享之中,法師有跟我們很細膩的分析了老法師每一個心境。當時學生就感到非常的慚愧,因為自己很粗心,沒有像法師這樣這麼深度、這麼高的領悟。這些小小的細節都看到了法師他的行誼、他的心境,就是覺得真的很慚愧,因為學生學的好像都是囫圇吞棗、走馬看花。其實真的是我們要很真誠的去學習,才能夠處處有學處,慕賢當慕其心。
在另一方面,在訪談之中也提到了法師曾經在一個靈修的中心,一個催眠的工作,他的業績非常好,還是top sales(銷售精英),但是到後來還是很毅然的辭掉這個職位。為什麼?因為他看到這些學生很多是借貸而來學習,還要負債回去的,然後課程並沒有給他們很大很大的受益。我就感受到成德法師沒有被名聞利養沖昏了頭腦,他也沒有想到自己,而想到的是那些上課的學生。所以這個是個善心,而這個善心能夠使他後來離開,然後有機緣遇到了老法師、遇到了善知識,而有所成就,這些也是他的善根福德和因緣都成熟了,遇到老法師這樣好的機緣。如果我們的成德法師繼續在那邊賺錢的話,恐怕我們也就沒有機會接觸到傳統文化,然後我們還是在這個世間迷惑顛倒,真的是這樣的日子在過。
還有一段是談到成德法師他的家庭背景,成德法師是在一個非常關愛的、很和諧的家庭中成長的,他的父母都是有很高的人格特質,然後也很善良、很正直的人。所以法師他說,他從來沒有羨慕過別人的那種生活享受,也就是說他對欲望的追求不是很大,沒有什麼欲望。這個我就感受到一個人他的成長環境,對他一生的成就有很大的影響。在談到這個,因為學生的記性不是很好,所以大概只是聽到了一些這些片段而已,因為看了就有一些忘了。
還有就是在趙老師他在分享《百家姓》的時候,學生也是有很大的感觸。因為趙老師他提到,在文革的時候那個祠堂被毀壞,老法師三天都不能夠睡覺。這個其實學生真的不是很理解,當時。還有老法師也是一直說要辦「萬姓祖先紀念堂」,學生的理解是很片面的,就可能是超度祖先,緬懷先人而已。但是經過趙老師的講解,才開始明白,原來《百家姓》它的編者是誰,年代,它的目的,還有意義,它的這些名字,每個姓氏的編排是怎麼樣的,所以就開始有點粗淺的認識。就覺察到我們中國的老祖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一個國家,而且我們的這個姓也是最古老的姓。這部《百家姓》在北宋時期錢塘人編寫,他主要就是給這些小朋友一個啟蒙的讀物,其實也就是養正,就是教育這些小孩子,給他們扎一個根的基礎來的。
所以學生有感悟到就是,老祖宗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他最懂得教育,也是看得很遠、看得很深,是高瞻遠矚的一個祖宗來的。因為當他看到了幾千年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文化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可能就流失掉了,所以要保存這個價值,要承傳這些好的東西,讓這些後代子孫能夠知道自己的姓,自己的祖輩曾經做過的豐功偉績,能夠起了那個仰慕的心,能夠效法,能夠很積極的向上,上進心,然後有了使命感,就會有一種所謂的見賢思齊。所以他編寫這個是有他的目的在那邊。學生之前也是很粗心,完全不理解老祖宗為了後代人所做的這些,默默的在做這些工作。
《百家姓》每一個姓都有自己的家譜,有自己的家訓,有自己的字,名字的字,字輩,有這種輩分,我們就知道稱呼了。所以它裡面其實也帶出了姓,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歷史它是怎麼樣改變了它的地理還有……就是像一個小型的百科全書。學生就想到全世界哪裡有這麼一個祖先,這麼關愛自己還沒有見過面的後代,我看沒有一個。而且還發明了文言文,發明了漢文字,四書五經經典,還有倫理道德的傳承。所以當時我就想《百家姓》就是老祖宗,我們的老祖宗真的是想得這麼深遠,為自己的後代,即使人不在,那個心還在存念著這些後代子孫,非常的慈悲,真的是慈悲護佑。所以這個真的是全世界就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了。
學生也有想到,就是說我們如果沒有忘掉我們已經逝去的祖輩,那我們肯定也不會忘記在我們身邊的父母,其實這個也就是孝道,就是老祖宗留下來這些教化來的,就是要我們知恩報恩。所以學生聽了這一堂課,也大概了解自己梁姓的這個來源,一些有關自己的一個家譜,所以就覺得要趕快回去找一下自己的家譜。然後先發願,希望有一天我能夠回去祖國家鄉去尋根,拜訪我的親人,然後要跪拜祖先,要感恩他們的大恩大德。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梁校長分享。成德聽的時候就感覺,她跟祖先好像就沒有分開了。佛經裡面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其實我們的祖先裡面有很大的比例是佛菩薩來示現的,所以我們真的了解他們的心、了解他們的恩德,我們跟他們就沒有分開了。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懂得感恩祖先,這人心厚道、人心樸實了,知恩報恩。我們這顆心提起來了,再去聽老法師講不一樣了。我們可以去感受,老人家為什麼說「我犧牲生命都要把中華文化傳承下去」?因為老人家知恩。他說:「我在這個社會裡沒有隨波逐流,就是我小時候上過那幾個月的私塾。」就是那幾個月,對他一生的影響那麼深遠。因為雖然是幾個月,那裡面有太多祖先教育的理念智慧在其中。其中他常常提的拜師禮,一輩子尊師重道的態度,就在那短短可能是十幾分鐘就扎下去了,真的是很高的智慧,教育的智慧。而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往往都是我們要深入之後才知道他考慮得深、考慮得很遠。所以老人家比喻,一個小朋友遇到困難了,他會找誰?找爸爸媽媽;那一個民族遇到瓶頸了,他會找誰?找祖宗。真聽老人言,幸福在眼前,因為真聽話了,就慢慢修身、齊家、治國都會往好的方向來發展。
而剛剛梁校長她分享的,其實都跟老人家講過的很相應,但那是她的體會。我也曾經聽師長說過,我們老祖宗是最愛護後代的,考慮得非常的周到。所以人世間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都是有前因才有這個後果。全世界現在只剩下一個古文明還有傳承,其他都斷了,就是中華文明,它是偶然嗎?它是祖先慈悲又有智慧,他考慮得很深遠,所以他能發明漢字文言文。這個發明就超越時空了,其他的表音文字就斷了,它沒有這個載體了。我們知恩了,我們的責任心就起來了,一定要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才能報恩,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她也提到說「慕賢當慕其心」,真的要體會到聖賢祖先,包含宗教裡上帝的心,我們才能夠真的聽懂他們的話。人生都會有抉擇,而往往那個抉擇會影響我們未來的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義跟利的抉擇,往往我們循著義的時候,往後重要的善緣就會出現了;循著利的時候,就隨我們本來的業走了,這差很多。所以成德假如繼續做top sales,現在可能已經不在這個世間了,福報花完了。當然,假如我選擇top sales,其實還是會有人做我本來的工作的,這個佛菩薩、祖先自有安排,不是說什麼事一定是我做才行,我自己不能把自己放得太大了,因為學問、德行、能力比我高的人多了。當然,祖先、上天給了自己這個機會,那我自己是很好的去珍惜。上天很慈悲,我做了這麼多錯的事,他還讓我幹,還給我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這上天真的是仁慈,老祖先真的愛護我們,我自己體會是很深刻。
所以我們發願傳承文化,祖宗隨時都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不用有什麼擔心,Don’t worry,be happy,be happy就是要法喜充滿。我們再請蘇老師。
蘇老師:尊敬的成德法師、李校長、諸位學長們,大家下午好。首先學生非常感恩碰到單位給我機會學習分享,當然我也很感恩我們汶萊和諧協會會長林女士,因為有她推薦,我才有機會學習《弟子規》也好,中國傳統文化也好,還有學佛也好,這些都非常感恩她,因為有她我才有機會學習。當然也因為她的推薦,我才認識了聽成德法師的光碟,還有老法師的光碟,感恩。
我要分享的是上個星期五,聽了趙老師講解《百家姓》以後,學生就馬上怎麼樣?上網尋查,才知道原來蘇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是排行第四十二位。學生也去了解一下我們蘇氏家訓,然後我就怎麼樣?我就截圖轉發給我們蘇家聊天室。學生也馬上就把我們那個蘇家的聊天室名字改為什麼?蘇家孝子賢孫。學生在家是排行老大,我就希望我自己學到哪一個點,我就一點一滴的去分享給我弟妹們。我希望和諧的社會就由我做起,把我家裡人的感情凝聚在一起。學生就在這裡給大家讀一下我們那個蘇氏家訓,共勉。
「凡我子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婦順。內外有別,老小有序,禮義廉恥,為人豪傑。士農工商,各守一業,和善心正,處事必公。費用必儉,舉動必端,語言必慎,事君必忠。為官必廉,鄉里必和,睦人必善,非善不交。非義不取,不近聲色,不溺貸利,尊老敬賢。救死扶傷,訐詐勿為,盜偷必忌,不善者勸,不改之斥。凡我子孫,必遵家規,違者責之。」這是我們蘇氏家訓,與大家共勉。學生就是許下一個願望,希望這個疫情後,就計畫帶爸爸媽媽和弟妹們去尋根。學生的祖籍是福建福州閩清縣,學生閱讀「朗讀者」後,發現原來我們吳孟超醫師,肝膽外科專家,同祖籍,我感到非常的榮幸,他的那個工作的精神更讓我敬佩。
接下來學生要再分享一個有關孝道。學生看了王希海老師那個短片分享,他是如何把孝道表演給我們看。學生自問,效法不容易。但是他讓學生提高警惕,就是在孝道,孝道要怎麼樣,警惕在孝道裡面要孝敬父母,必須發自真誠心和真情。然後愛是需要什麼?行動的,愛是需要行動。要如何用心孝養我們父母的身、心和志?我覺得在孝道裡面最難的是「色難」,「色」就是那個顏色,「難」是不容易。學生相信在座的學長們,我們以飲食奉養父母不算是難事,對吧?不算難事。唯有以和顏悅色,我覺得和顏悅色這四個字侍奉父母,這才是難得。我從王希海老師與父母相處的時候,我看他心中是什麼?如此如此好像很自然,自然的和順,然後心悅,都把這些表現在外。這個和顏悅色是孝親的表現,那才能養我們父母之心,讓他們情緒安穩,讓他們有著快樂的精神生活。
我們現代人的那個色難,我發現現在的父母親要看孩子的臉色,我不知道在座的學長們有沒有發現這個現象?父母親對孩子也是什麼?畢恭畢敬的,有沒有?好像這種父不父、子不子的顛倒那個關係,讓我們當父母的已經不再像父母,而當孩子的就不再像孩子,父母都失去了應有的尊嚴,孩子也失去了應有的恭敬。就因為這個不良的現象,不知道傷了我們多少天下父母的心。
學生家庭有發生這麼一個情況,與大家分享一下。有一次學生跟媽媽聊天當中,媽媽就訴說,她講:「媽媽老了,人會變比較小氣。」當然那個小氣是什麼?就是希望我們跟她說話,希望我們做子女的跟爸爸媽媽說話的時候,交談的時候那個態度,希望我們的態度要什麼?溫和,然後注意一下我們自己的語氣,要怎麼樣柔和。然後她又說:「希望你們做子女的,要耐心聽爸爸媽媽的話。」她是這樣子說。其實我的感覺是這樣子,爸爸媽媽不是要我們賺很多錢。真的,我還沒學習傳統文化之前,我總以為賺多多錢給父母,就是孝順父母了,我以為是這樣。其實大錯特錯,爸爸媽媽只是要我們的什麼?時間,要我們陪伴他們而已。個人的體會是這樣。
當然這個事後,我聽媽媽這樣說,事後我有跟弟妹們講這個事情,我是說,找一個適當的時間我就跟弟妹他們說,下一次我們注意一下,跟爸爸媽媽說話語氣,我有跟弟妹他們說。至少弟妹們都有聽在心裡,都有在改善,感恩。
從那以後,自從我學了《弟子規》,傳統文化也好,從那以後我只要是學校假期,學校假期有空,我一定常常回家探望爸爸媽媽,也在耐心,應該是說我們都在學習怎麼樣如何聆聽爸爸媽媽的心聲。謝謝,我的分享就到此,誠請成德法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蘇老師的分享,我們聽了也都很感動,她是很誠懇、很真誠。其實成德有一個習慣,就看到大家的姓名,首先會去想,她是蘇姓,她的祖先是蘇武牧羊,這個都是忠臣的後代。比方她剛剛提到說,她們文汶萊林老師,我一看,這個林姓是比干的後代,都是忠臣的後代,難怪現在都來為往聖繼絕學,因為她們身上都有祖先的DNA,用現在的話來講叫DNA。所以我們現在認祖歸宗了,很多祖先這個DNA就開始發酵了,我們會突然變得很有能量。
成德也回到自己祖籍,福建泉州晉江後湖村,也回去尋根,而且家廟,那個都是皇帝敕建的,因為祖先有對國家貢獻很大的,然後建這個祖廟。我進去的時候,那個祭祀的桌子上面,好多祖先的牌位都立在那裡。所以真的回去尋根,都是終身難忘的事情。
您還提到說,吳孟超老先生跟妳是同鄉,可見你們這個故鄉是出人才的地方,地靈人傑。這個是有關聯的,因為一個環境隨時在影響一個人。所以為什麼說孟母要三遷?環境是很重要的。我們選擇生活的環境、居住的環境,選擇我們服務的團體,這都是人生重要的決定。
妳也很有孝心,所以王希海老師分享妳都體會得很深,然後也馬上反觀自己的差距,這是非常可貴的。我們說德比於上則知恥,我們德行都跟聖賢,都跟像王希海老師他是現代的孝子,我們向他看齊,我們的不足在哪,我們很努力的來效法。
那也提到《論語》講的色難,而真正的難易不在外面,容易跟簡單不在外面,在哪?在心上。其實王希海老師也把這個答案告訴我們,他的內心都是想著父母的恩德,想著我一定讓我父親要過上八十歲的生日,所以他內心裡就是恩德跟願力。為什麼我們在面對父母會有不耐煩?因為我們的心裡首先放的都是自己舒不舒服,甚至於還會放著父母讓我們不高興的事,落了印象,可能他講哪一句話,我們那種情緒就上來了,就借題發揮了。對父母有時候我們也會借題發揮,比方說父母提醒那件事我們不歡喜,「好好,別講了」。你看父母明明是好意,但是你看我們那個內心就是太自我了,才會產生這些情緒。所以這個改心還是很重要。
做人的根本是孝道,我們首先恢復父子有親的天性。再延伸跟家人相處,夫妻相處,跟鄰里鄉黨,那個都不會有問題了。「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就是老祖宗教育的智慧。教做人從哪裡教?從這個根本去教,人的明德慢慢透過行孝,恢復父子有親,他慢慢就透出來了,就懂得仁民愛物了。
妳也是把社會的情況放在心上。古代詩人說,「位卑未敢忘憂國」,地位雖然低,但是也不敢不為國家民族操一分心。因為妳剛剛提到了現在有點顛倒了,父母得看孩子的臉色了,這個是有點顛倒了。但是這些情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還是教學為先,雙管齊下,父母也要學怎麼當父母,孩子也要學怎麼當孩子。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我們為天下的父母傷心,為什麼?好多子女忤逆他。其實我們不止體恤天下的父母,其實我們還得體恤這些忤逆的孩子,他們也特別可憐。假如依佛家來講,他們當了中華兒女,得了人身,還挺有福報的,可是造的都是地獄業,他們也很可憐,沒有跟老祖宗的智慧接上。
所以曾經有人問師長,他說:「你讓我對貧窮的人生起憐憫心容易,對富貴的人,我要生起憐憫很不容易。」師長說:「那個有錢的人更可憐。」有錢的人不明理更可憐,造的業嚇死人。我們看《太上感應篇彙編》有一個故事,有一個讀書人,結果怎麼考功名考不上,後來去遇到一個高人,那高人跟他說:「你小時候是不是曾經狠狠的瞪了你父親一眼?你這個罪業還沒有懺掉。」瞪父親一眼,這個是性罪,違背自己的本性了,所以他的福報折損得太厲害了。現在的為人子女者,不要說瞪父母一眼了,更嚴重的不知道多多少倍了。所以其實他們也很可憐,他們要趕快回頭,不然我們說祿盡人亡,福報真的享完了就來不及了,就墮到三惡道去了。所以我們不止要憐憫天下父母,也要憐憫這些子弟。說不定我們這個心發出來了,觀世音菩薩就派學生來給我們教了,他們是同體大悲,很著急的。
您也代老人家,代父母講出心聲,不是說我們要賺多少錢,真正能陪伴他們、理解他們,養父母之心重要。您當大姐還是當得非常用心,這個也隨喜妳。尤其我們有宗教信仰,聞佛法的人,那要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我們一定要表好法,讓父母、家人對聖教有信心,進而可以念佛、可以修行,最後真正解決輪迴之苦,這個才是圓滿的孝道了。
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