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研討02_成德法師

2022-07-08
86:30
comments
No Rating
#佛教#佛曲#佛經#佛號#師父#成德法師#故事#法師#淨土#誦經

Available Platforms

iconicon

Description

成德法師:我們今天大家一起探討的內容是三個項目。首先是剛好當前碩士三位同學她們交完論文,也有參與了《太上感應篇》的學習,我們先請她們,或者其他的老師們、同學們有參與到課程的,也都可以來分享,或者有什麼聽課之後的疑問,也可以提出來大家探討。好,首先先請哪一位?我們採取自願。
楚同學:法師好,學生先來分享吧。
成德法師:好。
楚同學:我看其他兩位還沒有說話,那學生就先。
成德法師:歡迎您,長者先,你們三個妳最大。
楚同學:院長好、法師好,還有老師、各位學長好!學生分享一下這段時間學習《太上感應篇》的感受。首先就感覺到這門課,學生心裡面有一個名字,感覺可以是「成德法師說故事」。在聽課的過程當中,我自己感覺像在看電影一樣,就是法師在講的時候,把那些人物的心理還有這個故事的過程,就講得特別活靈活現的,講得很清楚,我感覺眼前在放電影一樣。那個經文它本來文字很簡約,可是加上這些講解,還有道理的分析,就覺得聽起來很清楚。每一個條目當中的心態跟自己一對照,就會發現原來生活當中,自己的煩惱習氣本來平時都想不清楚的,可是這樣一聽就覺得很細緻,都能對上號了。會感覺到這些裡面講的這些反面的不能做的這些事情,自己大部分都有在做,都有做過。而且就是有這些煩惱習氣的時候自己也很不舒服,可是也看不太清楚,這樣在課程當中,聽了以後會感覺到這些習氣的來源是什麼,它的表現又是什麼,就很清楚了,這樣一對照。這是從內容上來講。
然後第二是學生在聽課的時候,最大的感受是感受到法師講課時候的一種慈悲心。就譬如說在講到故事當中的正面人物的時候,就非常的是很讚歎他們,而且還會分析下來這個人當時他的用心是什麼。這樣聽下來以後,就感覺到好像那個人的用心到自己心裡面了一樣。然後法師在講到反面人物的時候,也是就是一種比較憐憫的心態,沒有說過多的去批評他、譴責,而是感受到一種,就是那個語調都會變得很溫和,比較有點低沉輕柔的那種語調,在講這個人他的錯在哪,他的心上是哪個方面有偏差。會感受到對這樣的人物一種悲憫的那種心情,自己在聽的時候就會很受感動。
再對比自己以前,記得有一次之前在分享從跟著潘老師,我們三個跟著潘老師去外面的大學,杜倫大學去聽潘老師講課。學生回來分享的時候,就感覺到看自己的老師哪都好,跟別的那些當地的老師講的一比較,就覺得潘老師講得真是太好了,怎麼怎麼好,這樣好那樣好,然後就覺得那些西方的文化,那些學者他們的欠缺怎麼怎麼樣。就以這樣的心境,自己以為自己收穫很大。可是講完以後,有一位同學就給學生發了一個信息,就說到好像聽出來我對西方文化有一種非常……就是覺得人家不怎麼好,好像自己的文化好,這樣對比的一種心態,就聽起來……當然,這位同學說得非常的委婉。然後自己又看到自己的那個不足,就是分別心很重,一種好惡心很重。可是這次在聽法師講課的時候,感受到的不是好惡的心,也不是愛憎的心,而是從頭到尾的是一種慈悲心,無論是對什麼樣的人都是這樣的一顆心。這樣兩下對比一下,就會對那句話說,「煩惱起於愛憎,愛憎起於分別」,感受得就很明顯了。
還有一點就是學生感受到法師講課的時候,會感覺到那顆恭敬心讓學生很感動。就譬如說法師講課的時候,每個字講得都很清楚,每一句話都是輕輕的講出來,很清楚的講出來,用的語言也很平實、很樸實,可是就會感覺到講的時候是出自真心的在講話的。包括在翻書的時候,非常輕輕的、非常恭敬的翻書,還有看到法師書上貼的那個標籤都是非常整齊的。就是所有的這些小細節會感受到那顆對待書本也好,還有對待這堂課也好,非常恭敬的那顆心。包括到最後課程結束以後,法師說,我還欠大家兩節課,最後會錄,就是錄下來會補上,就讓學生特別感動。想想自己如果上完課了,終於上完課了,感覺解脫了。可是課程結束了,法師感覺還是要把這個課程講圓滿,還說欠大家兩節課,學生就特別感動這樣的一顆存心。
還有下面的一點是我自己在生活中的受用。這段時間因為聽課的時候就是讓自己專注的去聽,什麼都不想,感覺是一種沒有求的心態在聽課,會感覺到自己在這個過程當中不知不覺心境就發生了改變,好像也沒有說有個目標我要做什麼,可是收穫的反而比有目標的時候收穫的還要多。當然有一個客觀原因,也是因為現在沒有課業的壓力,不用會想著聽課的時候我要做報告,這些念頭都沒有,所以在聽的時候是用心去感受這門課。在生活當中會發覺自己的變化,譬如說我現在在給媽媽打電話的時候,那個心境不一樣,感覺講出來的話語、語調也不一樣。以前打電話的時候就會想,我要幫媽媽解決這個問題,好像是有目標的,當我道理講不清楚的時候我自己就著急了,然後問題沒有解決了,放下電話心裡面還會有煩惱。然後現在感覺跟媽媽講話的時候沒有求了,不是說以說服媽媽的心態去聽媽媽講,而是就是在心與心交流這樣的一種心態,就像我在聽課的時候這樣一種心,哪怕這個問題我也講不清楚這個道理,但是還是會跟媽媽說:我能理解,我感覺修行的確是很不容易,我自己一個人都這麼不容易,何況媽媽在那樣一個大家裡面要照顧那麼多人、那麼多事,更不容易了。就覺得這樣下來這一番談話,無論我有沒有把這個道理講出來,可是我們兩個都比較心是平靜的,感覺心裡面會很舒服。
還有平時在做事的時候,就像早上給大家做飯,剛開始做的時候興致勃勃的,後來就有點懈怠。然後在這段時間去練習專注的聽課,會發覺這種珍惜的心有了,就覺得這樣有機會為大家,供養大家早飯,很珍惜很難得這樣的一個機會,也會學賀學長一樣,做飯之前查一下菜譜,怎麼樣能夠珍惜這個機會把這一餐飯做好。還有在拿菜的時候,就覺得拿的那個動作就不一樣了,會很輕柔的,感覺這個很珍貴的,去切菜的時候都會很認真的去對待它、很感恩的對待它。就會感覺不知不覺的會察覺到一點變化,就覺得平時之前的時候感覺做事情、學習,心裡面的確是有求的,現在沒有求的時候,才感受到什麼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個薰是什麼樣的一種感覺,它是不知不覺的起變化的。
還有就是聽到那四個字,「法音宣流」,現在感覺到這四個字講的真是太好了,就是聽課的時候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它是流進來的,不是塞進來的。
還有一點就是自己以前愛挑剔,挑別人毛病,包括在以前聽老師講課的時候,甚至都有挑剔的心態,如果發現老師哪一點講錯了,就感覺好有成就感,就想我自己還是挺了不起的,我發現了,但是那時候就是會以一種成就感的心態去告訴老師。但是現在這次在聽課的時候,也會發現法師在講的時候會有一點點偶爾很少很少的口誤,可是那個心態會覺得這個沒關係,這個又不影響大家理解,我們能懂得法師講的這顆心,知道對經文的理解也不會有偏差,就會覺得這完全沒有關係。反而法師這樣的一丁點的口誤對自己來說都變成了一種鼓舞,就會覺得你看也沒關係,這不是講錯一點點,犯一點小錯誤,也沒那麼緊張,也沒那麼不好。自己反而因為這個會放鬆了,就會覺得會原諒自己的一點過失,會覺得下一次改了就好了,就不會像以前那麼對自己很苛刻,對別人也會很苛刻。會對自己有了一點點的寬厚,對別人、在看待別人的時候,會更多的去體會別人的存心、用心,而不會去看外在的表現出來的這些有形的東西。
學生主要分享這些,感觸是非常非常多,主要是想分享這幾點、匯報這幾點。如果有不妥當的地方,還懇請院長、法師、老師和學長們能夠慈悲的告訴學生,好讓學生有改進。感恩大家,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楚同學的分享。楚同學也是很寬厚,其實成德是口誤很多,她們比較寬厚。也感覺到現在這個Dawson(學生宿舍)的磁場應該是非常好,因為他們的廚房就是道場,他們都是幾位普賢行者在那裡做飯,改天有福報現前的時候再去參學。
剛剛楚同學一開始有講到,就是我們進行這個課程可能是講的故事比較多。這個對於我們講學,或者是對社會大眾,老法師也是都教導我們,要契理,還要契機。現在的大眾他可能或者是從小他對聽理就產生一些牴觸,不管是在家庭還是學校。或者是說現在的人他整個讀書、做事都很不容易,都好像一直趕、一直趕,快快快,人的悟性都會在這個過程當中會比較削弱。所以一下子講理太多,可能就會打瞌睡了,就提不起勁來。所以這個時候透過講故事,大眾可能他的興致比較容易提起來。我們也從老人家他在開解每個故事當中,他是以事顯理,就能把一個故事當中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或者在修學上最重要的一些重點,老人家就娓娓道來,就把它給點出來了。所以在他很歡喜聽當中,又能把這些重要的理讓他給記住,能夠深入他的心,所以這個也是把理事圓融用在講學上。而且我們可以發覺,奇怪了,同一個故事,這個老和尚講六祖惠能大師的故事,不知道聽了多少遍,怎麼每一次聽那個味道更濃?那這個也是我們的學處,就是老人家每一次都是很真誠的講每一個故事。甚至於從老人家這個真誠心當中就起了交感,跟祖師大德交感、跟古聖先賢交感,也跟我們的恭敬心、我們想學的心交感,這個就師資道合。所以老人家為什麼弘法他的法緣那麼殊勝?它是一個結果,原因在哪裡?我們俗話說內行人看門道,這個就要看我們要會善觀察、善體會、善思惟。我們能遇到老人家這麼好的大善知識,包含他一生的修學、他的講學,我們只要善於觀察,那就像一個寶庫一樣,讓我們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而剛剛楚同學也是講到,好像在學習的過程,自己的生活受用不一樣。其實這個也跟老人家他講每一句經教,他都會把它延伸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這老人家他這麼有耐心不斷提醒我們,道理是解,真正行一定是落在這一些地方。同樣,《彙編》也很慈悲,它也是積了不知道多少古聖先賢的愛心,他們的良苦用心,才註解得這麼完整,裡面也是理事非常的圓融。
剛剛也還提到就是我們在講這些例子,其實也是遵循老人家的心境。老人家也是把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在他的講學當中表露無遺。比方老人家一提到比方說佛門,或者哪一些社會現象,老人家就會說這是我們四眾弟子的責任,這個就是嚴於律己,反求諸己的態度,就是忠;一看到別人的不足,老人家就會引《無量壽經》的經文:「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個是恕道。
成德自己是感覺到遇到老人家實在是太大的福報,因為孔子的教導,還有釋迦如來的教導,怎麼落實?老人家他都表演給我們看,他證明給我們看。所以好像每一句看似比較艱深的經句,不管是《中庸》的還是大乘經教,只要想想老人家是怎麼做的,好像那個經句它就活起來了。像《論語》裡面講:「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說:「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我們又親自看到老人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國家的總統,很多的大使,甚至是一些部長級的人,都會跟師父請益。我們都曾經坐在客廳裡,有負責人來了:「清場清場,某某國家要來問內政問題了,大家不方便聽,請出去。」我當下就聯想到,你看老人家現在他立身行道,已經能感得這麼多不同宗教的領袖,跟國家的這些領導者來向他請教,而且非常信任老人家的修養,不會把這些事給講出去。所以經典真的是我們每一個人人生只要依教奉行都能達到的境界,它絕對不是束在高閣上高不可攀的理論。
包含老人家他在看事情,他也指導我們要有前後眼。當我們看到造惡的人,我們有前後眼的時候,我們馬上不是著在他偏頗的行為而生氣,而是可以看到假如他沒有轉變過來,他必墮地獄。我們常常在讀誦大乘經,包含《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講:「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眼前就是我們有緣認識的人,我們不只不應該跟他對立,不應該瞋恨、指責,反而應該憐憫,因為畢竟我們學佛了,不會著在眼前,可以看到過去,可能是他的所謂「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還看到他的未來,這個必墮三惡道。那我們能不能好好的跟他結個善緣,能夠讓他對聖教產生好感、興趣,說不定我們就是轉動他命運的一個增上緣,因為老人家也常常以為人演說來期許我們。
還有提到出外去參學,自己有看到自己的愛憎心。所以楚同學也是很有福報,還有善友提醒她,因為可能是聽她講話,感覺好像東西方文化有這種高下見、愛憎。所以福在受諫,她聽了這個同學提醒,她也能很珍惜、很歡喜,這個是有福報的。
還有就是她有提到說,她自己覺得心境有在改變,她也分析到說,可能是這段時間比較沒有壓力,論文交了。其實這也點出來,我們的身心愈放鬆,學習的效果愈好。當然每個人所處的人事境緣都不一樣,但是怎麼樣來調這個心,怎麼觀心為要,怎麼讓自己的心,所謂平常心是道,這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重點。
所以《格言聯璧》有一段話對我們研究學問、修身還是挺重要,提到的是「探理宜柔」,我們要深入教理要柔,身心要很柔和、很放鬆,「優游涵泳,始可以自得」,這個自得就是身心一放鬆,看到什麼有悟處、聽什麼課程有悟處;「決欲宜剛」,面對欲望現前,那要很剛猛。為什麼?這個假如調伏不了,可能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決欲宜剛,勇猛奮迅,始可以自新」。這個去對治習氣,不管是貪瞋痴慢,能夠這麼下決心這麼勇猛,才能夠調伏得了。所以《格言聯璧》這些人情事理,包含修學,都有不少很寶貴的提醒。
她還有提到跟母親談話,她也有觀照自己的心念有著急,也觀察到說自己的心態不應該是去說服母親。其實這個就是老和尚特別強調的,要放下控制的念頭。那個說服其實就有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對立的念頭。更重要的是能夠同理心母親的感受,她的生活處境,這樣才能跟母親交心,而不只是講道理而已。尤其面對最親的家人、朋友,我們說自己人,假如達到這樣的因緣的親戚、朋友,我們說要講情,不要講理。有時候講理有高下要求的時候會傷了情,其實傷了情,也不在理當中了。所以這個都是我們在生活處事要去練的。就像《增廣賢文》說:「賢人爭罪,愚人爭理。」這個其實都飽含對人生的閱歷,也是我們自己在處事當中可以去觀照、去受用。
同樣是做飯,幾位同學他們反而當作是在修鍊,歷事練心,他們的心境都轉成非常珍惜可以去服務、可以去供養大家,所以廚房就變成普賢菩薩的道場,禮敬諸佛、廣修供養的地方。
以上回饋楚同學,謝謝她的分享。阿彌陀佛。
楚同學:感恩法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看還有沒有下一位同學?
賀同學:那就學生來分享、來報告。
成德法師:好。
賀同學:院長、法師、諸位老師、諸位學長,上午吉祥!學生跟大家匯報學習《感應篇》的一點心得。課程中的這些體悟,其實跟楚姐姐一樣,在這裡就不重複了。學生這段時間聽課,尤其是聽法師的課後,跟本科的同學們討論,感覺特別的受用。因為陳學長提出了「治學十問」,問問都深擊靈魂深處,法師對這些問題的一個回饋,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啟發。歸結道來學生的理解就是,法師其實是在跟我們一再強調不二法門,就是在任何境緣之中,都要去掉這種分別、揀擇的習氣,只有當我們的心用對了的時候,不管做任何事情其實都是念佛,都可以無入而不自得,去體驗其中的這種清淨和自在。
以下就從四個方面來匯報自己,就是對這句話的落實中的一個體悟。第一個方面就是剛剛楚姐姐也有提到的做飯,其實一開始會覺得,因為自己是做晚餐,吃飯的人也少,就覺得正中下懷,肯定就不怎麼要做,稍微應付一下就可以過去,就覺得不會耽誤太多時間。但其實這個時候就已經是有對立了,就覺得可能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是需要花時間,然後做飯可能自己不是很感興趣,就去應付。但是後來想起之前黃老師跟我們講過,韓國有一位比丘尼師父,她就是透過在廚房中做飯來廣接大眾,她用她的這顆清淨心做出來的飯菜,讓人看到、吃到就會得到一種身心的滋養。所以就會覺得說,為什麼要有這種分別的心,為什麼不能夠把做飯也當成是一種修鍊、也當成是在念佛?所以後來在做飯的過程中,就會去查找一些菜譜,然後也會發現在做飯的時候,感覺就像在從事藝術創作一樣,要怎麼樣能夠讓它看起來更好看?然後吃起來口感會更好?就覺得當自己放下這種分別的時候,投入的去做的時候,會感到一種很深很寧靜的愉悅。當然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還需要繼續下功夫。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就是在學習《禮記》,查找一些資料的這個過程中。一開始也是會覺得有一些東西,也會覺得就是有一些技術性的上面的時候,就會覺得說這個好像不怎麼要動腦子,因為學生習慣就是很喜歡動腦子。後來也覺得這也是其實自己心中有對立。後來就覺得說,這樣不用動腦子更好的,可以拿來修心、來修定。就譬如說把東西貼到PPT的模板上等等這種,就會覺得說這個過程中也會覺得非常的享受。另外的話就是有一些資料找不到的時候,就是會了解到,譬如說像陳弟弟他就特別神通廣大,有很多的查學術資料的鏈接,以前也是不知道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其實是可以,就是當你發現自己很多的侷限,不會去做的過程中,你就會去請教,在請教的過程中就會廣結善友,然後從每個人的身上去吸收不同的長處,就也會覺得說當放下這種對立的時候,突然之間就會覺得其實是有很多很多學處的。
第三個方面就是協助黃姐姐整理物資的這個,一開始也是覺得說自己連數字都數不清的人,然後來管理物資,簡直太……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而且也覺得好像不是很有趣的感覺,一開始也是有這種對立的心態。但是後來在跟姐姐一起做事的過程中,發現姐姐她真的非常非常的認真,她對待物資,她看到的不是說這個物資,而是看到這物資背後,關係著整個漢學院所有的師生的健康,關係到整個漢學院的防疫,甚至就是防疫做不好的話,會影響到整個漢學院的各個方面。就是姐姐她會從這方面去想,所以她對待物資的態度是非常的一絲不苟。而且就是有的時候姐姐讓學生把一些東西,之前一個學長數過一遍,在交接的時候還要再確認一遍的時候,其實一開始心裡面並不是太樂意,就覺得說這不是做重複的工作嗎?但是後來在做的過程中,確實發現因為各種原因還是會有一些出入的時候,才理解到姐姐的這種用心。然後也會理解到其實姐姐挺不容易的,她自己要承擔這麼多事情,然後她在忙不過來的時候,需要我們協助的時候,也許還要面對可能我們不樂意,或者心裡面的這種不樂意,所以就會更加的覺得非常的佩服和讚歎姐姐。所以就把原來的那種心態轉變過來,然後就會想說,只要自己是能幫到的,就一定要好好的去協助姐姐,然後也會變成非常感恩這樣的一次機會。所以這也是在落實要把心用對的這樣的一個案例。
還有第四個方面就是在英文學習的方面。之前的話可能學習的時候,其實心裡面還是會有擔憂,覺得自己從小就是……雖然說雅思過了,也來漢學院讀了兩年,但畢竟是沒有什麼基礎的,都是突擊上來的。所以不管是詞彙,還是語法,還是什麼,其實都是很差的,然後很多時候都是把句子放到百度翻譯裡面,讓它先翻譯一遍,自己再稍微改一改,就這樣弄出來的。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看到自己跟自己,自己目前的程度跟想要的程度之間的這個巨大差異的時候,其實是有擔心和焦慮的。但是一想到說做任何事情都是要是念佛,就不應該有這種過去、現在、未來,還有這種擔憂、各種二元對立的心。後來就會提醒自己,不要去看差距,本可以反過頭來看看自己已經取得的成果,哪怕是記住了一個單詞,也會覺得那不是比之前也是有進步的嗎?因為院長也跟我們說過,就是我們的心其實就是一個小孩,你要用心的去呵護它,當你去鼓勵它和呵護它的時候,它就會變得愈來愈有力量。所以就在這個過程中,也就逐漸學會去放下那些東西,然後用清淨的心,用這種呵護的心態來學習的時候,也會感覺會不一樣。
所以總結來說,就是覺得法師的這一句開解真正的在生活中去落實的時候,是發現它可以貫穿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的,而且在這個做的過程中,真的是深入一分就會有一分的法喜。所以非常感恩有這樣的機會去學習,同時也有這樣的機會,這麼多的良師益友幫助我們去更深的領悟這些經句。以上就是學生的匯報,懇請院長、法師、老師、諸位學長慈悲賜教,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謝謝賀同學的分享。我們也從賀同學的分享感覺到她也是很善學,她也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她也很惜緣,對於像剛剛提到黃老師分享的那個韓國的比丘尼,這麼精闢的一個故事,做飯也是菩薩道,她有把它記住了。包含提到院長說到,要呵護自己的心,像呵護小孩一樣,給它鼓勵、給它正能量。還有提到像陳同學找資料這些優點,她也都是隨時能夠去看到別人的長處,進而去效法。像還有看到黃姐姐的這些等於是能夠刻苦耐勞,都是在給她表法。她自己在境界當中也是很敏銳的在觀照自己的念頭。尤其她針對一個不二法門,不要去二元對立,她在境界當中等於是隨時觀照自己念頭不要在落入分別執著,然後都能夠用一個清淨的心、真誠的心去做,這個態度是可貴的。
就如師長老人家教導我們當中,這個頻率特別高的一句話就是,怎麼是修行?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老人家也常常引說:「禪宗說,你會麼?」那就是會不會修行,用在我們當下,就是老人家說的六根接觸六塵,能時時觀察到自己的分別執著,進而能夠去放下它,這個就是很會修行了。其實這一段話也就是《無量壽經》當中告訴我們的:「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老人家都可以以非常簡單、白話、通俗易懂的言語來註解這些大乘的教誨。我們也親身看到真正通達的人,他能做到深入淺出。那我們以後或者當下在跟人家做供養分享,甚至於是往後有教學,都應該效法老人家能時時感受到聽的人的狀態,他的接受度,進而去調整自己的方式、言語。
像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裡面,老人家說:「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其實這一句法語就是破掉我們一切的分別執著。我們又肯真的用佛心去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個就會很有法喜。就像我們剛剛在聽賀同學分享的過程,也可以感受到她在生活當中有很多的領悟、很多的提升,尤其她特別強調的是放下對立就會有很多的學處。而從她的分享,我們也可以感覺到,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然要派一些我們本來不願意做的事情,一來是提升我們的能力,二來是把我們的分別執著心要打掉。
老和尚的教導是說:「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我們假如相信這句話,就不會去挑境界了,因為一挑境界就有分別執著了;不挑境界了,統統是佛菩薩安排,那統統是來成就我的,只有我自己是學生。我們有這個心境,不挑境界,只有自己是學生的時候,那就不知不覺在境界當中,就如善財童子的表法,善是善根,財是福德,變成這個心態能保持,他接觸一切人事物,都在增長善根、福德,難怪他能夠當生就成就,最關鍵的就是他的心態。為什麼老人家講經當中不斷提出善財童子的表法?其實也是愛護我們,也是在期許我們能夠往當生成就的修學方法來邁進。
最後也想到剛剛院長跟賀同學提到的,要呵護自己的心像小孩一樣,常常鼓勵它。這個也是老人家在講經,講《無量壽經》的時候提到:「賢護等十六正士」,而這個賢護首先就是要能護自己。老人家講經時時都會回到根本,比方說請佛住世,要請誰?那當然還是要請自己。
以上回饋賀同學。阿彌陀佛。
賀同學:阿彌陀佛,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
再來是鄭同學。
鄭同學:好的,法師。尊敬的院長、法師、老師、諸位學長,大家好!學生向大家匯報一下自己這週聽課的一些感觸,跟在生活中的一些反思。在聽課的時候會發現法師經常強調的一些東西,應該是我們修學上要把握的比較根本的一些點。譬如那次陳學長也提了一些問題,譬如他有問說,「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跟「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兩個觀念要怎麼去看待?法師在講解的時候其實就有提到說,雖然相上看兩者好像是不一樣,說的是不一樣,但是法師就提醒我們說要注意,它們其實都是要幫助我們回歸到自己的心上來,最重要的是要練習這顆心,練習放下安心也好,因此就不應該說,如果說學得愈多,自己的心愈傲慢,那這樣就偏離了博學的一個目標。然後法師也提到,《淨修捷要》裡面又講到說「廣學原為深入」。法師這麼講解也給學生很大的觸動,就是可能看起來這些說法不一樣,但是如果說我們能夠回到它根本的,為什麼師父要這樣教導?他的原因目的在哪裡?如果能夠把握到他們其實都是幫助我們修心,那這樣的話,有些疑惑就可以解開,而不會覺得自相矛盾。
學生自己也有體會,就譬如說之前寫論文的時候讀《孔子家語》,最近有的時候有空的時候在學習《曲禮》,會發現它們其實很多地方講的都是一個東西。譬如說像《曲禮》裡面,它有列舉到很多細微的,言行上應該怎麼做,通過學習它的註解就會發現,它的背後其實都是為他人著想,就是這樣的動作、這樣的言語,它的背後都是出於這樣的一個原因。就會發現它其實也是在強調要恭敬,跟學習《太上感應篇》所感受到的就是強調說我們要恭敬一切,這樣的一個感覺是很像的。這裡就回過頭來,就想到法師說,其實為什麼說廣學原為深入,就是這些經教它其實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在告訴我們同樣的一個道理,可能就是說通過學習這樣不同的經典,就會讓我們更加有信心,就會發現說原來這些聖賢、這些前人他們講的都是一個東西,這樣會幫助我們更有信心來一門深入。所以這樣一想就覺得,好像真的就是把握到最根本的東西,有些疑問就會解開。
然後學生又想到有一次法師也講到,就是講說:「救民而獲罪,亦所不敢辭也」,意思是說有的事情譬如說如果說百姓饑荒,朝廷他是規定說有命令才能夠開倉放糧,救濟百姓,但是如果說通過這樣的一層一層上報,再來落實這樣的舉措的話,可能會有更多的百姓會餓死,這個時候就不能夠很死板的就去遵照原有的規定,就要通權達變。法師還說像歷史上的許多人物,像漢朝的汲黯、宋朝的范純仁,他們都是能夠為了百姓,就不惜自己去獲罪。這樣的話其實也想到我們平時說要守規矩,這個守規矩如果說是因為怕自己被處罰,這個用心上跟是為了哪怕暫時犯點錯誤,但是為了能夠更加的利益百姓這個用心,其實區別是很大的。所以如果從相上來看,可能就是守不守規矩這樣的一個矛盾,但是如果從用心上來說,就可能很多事情就明白說要怎麼去應對。從這個典故,在學佛之前法師解答的關於佛學跟一門深入的問題,就可以看到其實法師都在強調要回歸自己的內心。這是對於自我修學來講,最重要的其實是你自己知道自己的心是為了什麼,這樣的話可能就不會在表面上的這些舉措產生矛盾。
學生也想到以前自己曾經在一個道場廚房當義工,當時就是發生了一件事情,就是當時好像是有一樣菜放得太久了,就壞了,然後我們好多人就不敢去處理這個菜,不敢去扔,因為知道這個是十方供養的,丟棄的話都要背因果。結果當時我們大廚就特別有魄力的說:「你們都不敢扔我來扔,這個因果我來背。」就說都已經壞了,不可能說再讓大家去吃,這樣的話就是會讓所有的來參加法會的人身體都不好。當時學生其實挺慚愧的,就會覺得其實相信因果是對的,但是當有的時候你必須要做出一些抉擇,可能會涉及到大家的健康這樣的一個時候,可能這個時候自己再執著這樣的一個事情不敢來處理,就變成是一種自私,而不是利他的一種這樣的一個出發點。
從這裡的話學生也想到確實就像法師說的,就是要把握從心上來觀察自己,要不然的話可能表面上以為自己是害怕因果,畏因果,或者守規矩,但其實這裡面都有很自私的地方。
學生就又有想到最近也發生一件事情,就是我們廚房裡來的茄子,有好多就已經壞了。當時學生看到之後,又想到之前也有這樣的情況,就是有的青菜可能不能放久,很多葉子就壞了。那當時一方面覺得,要挑選這個很花費時間;一方面也很心疼,覺得這畢竟都是學院花錢買來的,但是可能因為沒有計算好先吃,然後弄壞了。當時學生就有跟我們這邊負責下廚的同學有提到這個事情,就問說有沒有可能我們上報一下這個情況?就是說如果是可以更妥善的安排,譬如說少買一些容易壞的菜,或者說能不能安排下早一點把這些容易壞的菜分給大家吃,這樣的話不會浪費錢,也不至於大家要挑選壞的,也很浪費。當時這位同學也說感覺這件事情會不會太麻煩,太麻煩負責分菜這樣的家人,會覺得說會不會這樣是越位的行為。當時學生因為不直接負責這一塊,聽他那麼講,自己也覺得有點怕麻煩,就很對,那自己不要越位,他來決定,如果覺得不合適,我們自己處理一下就好了。剛剛確實也有想到說,其實自己這裡也是有點自欺的念頭在裡面,就是好像以不要越位這樣的一個藉口,其實是因為自己怕麻煩,就沒有再去跟這位同學協商這個事情。從這點上來看,就會覺得法師的課就是引導我們,處處時時要回到自己的內心。然後感覺說了解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不要自欺,這也是修學最根本的地方。就是說要來改習氣、要來修心,至少最開始得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不能自欺,這樣的話才有可能來談說來修學。
另外也感覺就是法師這樣強調之後,也會發現不光是觀察自己,通過從心上這樣的一個角度,感覺去觀察社會上或者別人的一些做法,也會比較容易明白是怎麼回事。就有的時候可能大家有各種各樣的評論跟說法,但是當自己在想說,這個做的人他的發心是什麼,有從這點來考慮的話,可能很多的疑惑也會找到一些線索。
以上這一點是學生最近聽課感受最深的一點。另外也非常感謝法師的課,感覺不僅僅是對於我們心靈的滋養,然後也間接的滋養了我們的胃口跟身體,因為我們的學長通過聽課之後,下廚都非常的用心。然後學生也會發現,最近吃的飯菜也非常的不一樣,就是有的時候甚至吃出了像飯店的那種味道。在這裡也非常的感謝法師,也感謝這幾位辛苦為我們大家做飯菜的學長,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鄭同學的分享。我們聽到鄭同學的分享,首先她可以從學習當中還能夠反觀到過去的事情,這是非常難得的。而且我們能反觀到過去的問題,在未來才能夠不重蹈覆轍。所以在大陸有一個話叫做「總結經驗」,用《群書治要》的話就是「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而假如我們沒有辦法觀照到當下或者過去有沒有不妥當的地方,就很可能在未來也會犯這樣的錯。所以為什麼經一事我們一定要長一智?因為假如不能經一事長一智,我們會浪費掉自己的身心、精力,甚至是會浪費掉公家的、大眾的資源,不管是人力、物力、財力。所以這個做事也是落實普賢十願,禮敬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我們總結完經驗,又可以廣修供養,又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又是懺悔業障。所以老人家一直教誨我們就是,六度、普賢十願就是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在鄭同學的反思當中,她就從自己心源隱微處默默在觀照、在洗滌。同樣是守規矩,到底是怕被處罰,這個還是比較考慮自己,還是可以為了人民,縱使被處罰都在所不辭。或者是說我們在守規矩當中不是說怕處罰,而是自己為人演說帶好頭,為整個大局的安定著想,不給人家負面的影響,這個都是對的心境。所以有時候當我們想去問別人,這樣到底要怎麼做?事實上假如自己的心夠靜,自己夠能觀照自己的念頭,不自欺的去面對,可能有很多問題我們不用去問別人,我們自己就有答案了。
在《論語》當中也是提醒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它有四個層次,我們一定要不斷提升到可以立、可以權。所以《了凡四訓》也說:「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但是假如「執下而昧上,則拙矣」,執下就是只是觀照到做這件事,而忽略了去觀照自己的念頭,這個就會學得很著相、很笨拙了。尤其老人家特別強調章嘉大師教給他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那我們就不應該再去著在這些外在的形式上了。尤其老人家又特別強調佛陀講經四十九年,其中般若就二十二年,那等於是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所以般若就是強調不取於相,不能執著,如如不動。這個五度又如盲,般若是為眼。所以我們弘道也很容易在很多境緣產生執著點,這個就要透過我們深入佛陀、深入師長老人家般若的教誨才行。這個大家很有福報,我們可以啟請院長來給我們上這門課,每個人畢業以前都可以學到般若。你們要有所表示,該反應的時候要反應。
同學:好,我們要是有福報聽院長講,那真是太好了。
成德法師:你們要啟請。
同學:那我們現在就啟請好嗎?
成德法師:好。
院長:很感謝德師還有大家。其實般若這方面,真正有體會、真正有深入的還是非德師莫屬,所以我們大家一起來啟請德師,也能夠希望有時間在這方面多給我們指導。
成德法師:院長,這個……
陳老師:這個匯報一下,從徐同學那裡得知,說之前上過院長的《金剛經》,受益良多。
成德法師:院長您要……
院長:事實上之前上的不是勝妙來上,之前我們大家是聽師父上人的經教,《金剛經》的課勝妙只是做為一個助教,不是勝妙來上課,這個得澄清一下,上課的還是師父上人上的課。
成德法師:諸位同學,我們……
陳老師:院長。
成德法師:陳老師請說。
陳老師:不好意思,不過學生是說因為院長引導的就是讓他們理解更深入,所以還是請院長您來,啟請院長來跟我們大家上這門課,讓我們可以學習的更多,感恩您。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院長:其實我們可以用一種方式,就是說從師父他講的《金剛經》裡面,我們可以挑其中的哪一集或者幾集,大家要去學習之後然後來討論,這也是一種方式,不知道德師跟大家的意見怎麼樣?
成德法師:感謝院長慈悲。
院長:本來這一切都要在德師這邊,因為德師現在做的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家現實馬上可以獲益的。這個如果做完之後,如果再有時間,再考量這樣的。
成德法師:好,院長我們因為《金剛經》的學習,在我們學術界行菩薩道是非常非常關鍵的學習,我們待會第二項的時候,再請院長來給我們做一下指導、安排,我們接著就會具體來探討這個問題。就是他們後面這幾個月的學習有哪些內容,我們進一步再整體來做安排。謝謝院長,謝謝。
院長:好,謝謝。
成德法師:在最後回應一下鄭同學,她有提到,她說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說怕越位。她又提到,到底自己是怕麻煩還是怎麼樣。她在這個觀照當中,她提到了「不自欺」三個字。而這三個字,在儒家《大學》強調「毋自欺」。在夏蓮居老居士的法語裡面也是特別強調:「學者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此二關不破,任你談玄說妙,終是門外打之遶」,就是這兩關假如沒有過,根本就談不上修行。所以祖師這一段法語,其實對我們的修學是一個非常慈悲的護念,等於是我們首先要不自欺,接著還能不斷的察自己的不足。因為老人家師父上人也是強調,修行就是知過、改過這兩件事情。而最怕的是在這個不自欺當中,不能夠洞察自己的心念,就有可能變成以合法來掩護非法。比方剛剛的那個例子,我怕越位,這個看起來是不要亂了組織倫理,但是很可能真實的是怕麻煩,沒有一種勇於承擔的態度,沒有一種時時能夠很珍惜十方的財物。因為我們畢竟是接受大眾支持供養,所以漢學院的每一個物品、資源,我們都是要很恭敬、很惜福來對待。所以這個是不能以合法掩護非法。就像我們常常用隨緣隨緣,但是假如有八分緣,我們只做了四分,然後就說隨緣,那這樣就變成不負責任了、隨便了;但是假如只有三分緣,我們硬要做到七分,那就變成強求、變成攀緣了。所以老人家一直強調,學佛是讓我們放下貪瞋痴慢,而不是換對象。我們變成在做佛事的時候還有貪瞋痴慢,那個就很冤枉了,就變成落入了一個誤區了。
好,也感謝三位同學的供養。我們進入第二個部分,怎麼在學術界行菩薩道?
三位同學之前也都有分享過了,不知道諸位老師,或者是其他參與的同學們,有沒有在這一點上有要給大家做一個分享的?
這幾個題目,其實都不是說我們今天討論完就好像結束了。其實這個題目應該是我們長時都要去領悟的,而且大家隨著不同的領悟這樣互相切磋,我們對怎麼在學術界行菩薩道,也會領悟得更深、領悟得更廣。
包含像我們第一個部分,學習《太上感應篇彙編》,同一門課,假如我們今天分享完了,往後就沒有再分享,這樣也有問題,這樣就不能溫故而知新。所以孔子講:「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們是要去弘道的,假如學過的東西在往後不能產生一種領悟跟觀照,那可能我們還是知識性的學習,過一段時間就忘了。假如是解行相應的,那應該是放在心上,時時能產生受用。那應該往後一有所領悟了,也都可以在我們一起交流的時候再做一次分享、供養。所以在跟同學們交流的時候,成德也是有跟大二的同學們說到,你在聽這個的時候,假如剛好想到王教授教的《詩經》、康教授教的文字學,還是張教授教的四書,這些都可以把它供養出來。
成德剛好有發了兩個資料給大家,第一個是老人家在二O一七年秋季班開學,這個應該好幾位同學你們應該都很有印象,就是你們開學的時候一個老人家的開示。為什麼要把這個登出來?因為這個跟我們怎麼去行菩薩道是非常具體的指導,就是這個「落實六大,成就圓滿」。因為這些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跟心境,但是具體落在事相當中,我們待會就一起來討論。因為具體的事相愈清楚,我們才能夠進一步再把它安排成我們具體學習的內容,或者是學習的時間,可以把它安排起來。這次三位碩二的同學們,我們在這個機緣來交流,而我們漢學院每一年都會有同學要畢業,等於是我們現在盡力來參與,也會留給後面的人這些經驗。
剛好又發了黃念老這一段「立於不敗之地」,應該這個對我們弘揚漢學怎麼具體來提升自己,是很好的指導。黃老一開始接受這個年輕人的發問,我們也看到黃老一聽這個人的話,就可以感受到他的心偏在哪裡,這個是能夠知人。剛剛鄭同學的一個分享,她也點出來,能夠很好的自知,才能夠很好的去把人、事看清楚。所以黃老這個功力應該也在於他自己自我的觀照受用,然後就能從別人的一句話去看到他的心態。所以《論語》為什麼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他可以從他講話可以感受到他的心境,進而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你看這個整個黃老就在護念這位年輕人,所以他馬上點他不能只求個人名利。因為他講說:念佛功德很大,為什麼自己反而比別人倒霉?老人家就看出他太只是顧自己了,所以點他不能只求個人名利,太渺小。古人有一天不遇到倒霉的事就痛哭。這個又給我們做心理建設了,代表你要為眾生的時候,自己有業力,眾生也有業力,必然會有很多挑戰。所以反而要當作每一個倒霉事,就是佛菩薩安排來鍛鍊我們的,那是上天看得起我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所以假如沒有遇到考驗的事就痛哭,就是佛菩薩不加持我了,老天爺不派重任給我了。所以這些古人跟今人心境的差別,黃老在這裡就點出來了。
我們看「法音宣流」第八集,老人家就同樣的,一聽一個問題,他馬上能夠洞察這個問問題的人心態。所以「法音宣流」第八集就有人問:「師父,有同修看到祖師的開示,有些人是提倡念六字佛號,所以念佛是要念四字還是六字?」你看老人家怎麼回答?老人家說:「如果執著,就不必爭這些了!」因為已經產生執著了,「念四字也不好,念六字也不好,不念最好」。那師父講到這,我們可不能執著師父說不用念佛,這個要依義不依語。師父說「不念最好,心地乾淨」。所以心才是根本,不要在那裡爭四字、六字了。「不念的時候,本來就是佛,你想對不對?你還分別這個佛、那個佛」,那把你的心都攪亂了,在那裡分別四字、六字。「心地清淨,一個雜念不生,那是真的念佛;念是佛,不念也是佛。不要因為念四字、六字打起架來,就不好看了!都讚歎、都獎勵,都好,只要你心裡是佛。你有六字佛、有四字佛」,所以分別就不好了,最忌諱的是夾雜、分別、執著。所以我們有老人家住世來教導我們,真的是很大的福報。像這些祖師的教誨,對我們修學跟教學幫助非常大。
我們看到黃老接著在點化這個年輕人,你看這個年輕人,黃老在點他他還不懂,他還進一步要闡述自己的感受。這年輕人又說:「考得好受人尊敬。」黃老接著說:「是尊敬你的分,這樣的尊敬給我我都不要。」那等於是破他的執著。接著說:「德才學識量,你的量太小,你的動力就是要比別人強」,那這個因地都不對了,「這個動力不行,它能使你全垮下來」,就是我們的初發心假如是不對的,然後又求不得了,最後整個就沒動力了,不想幹了,「要換一個新的動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你已有了一個飛躍,就是由低能到高能」,在這裡我們看到黃老還不忘肯定他一下,全部是批評,可能怕對方也受不了。你已經由低能到高能,因為你有想要高能。下面就要從由低德、低才、低學、低識、低量到高德、才、學、識、量,「完全能夠做到,何況還要加上念佛」。畢竟這一句還要加上念佛,就提醒我們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積功累德、植眾德本、行菩薩道,這是正助雙修。後面提醒,「老一輩的人時間不多了」,因為無常,所以「更應努力,不然就僵化了」。因為在這一篇裡面有具體提到我們助修當中也要有德才學識量,才很好的可以去服務眾生。我們假如依這五個點,大家一起來做一個探討,那這樣可能我們具體大家一起要學習的內容就可以討論出來了。
今天也非常感謝院長給我們指導,還有所有老師、同學們的分享,對我們提的這幾個重點都是非常可貴的這些增上。下一次我們還是會繼續討論,尤其是第二個,怎麼行菩薩道,這個是我們可以繼續之後有一些具體的做法可以寫下來。第二個是我們針對,因為佛陀是本師,他的智慧是洞達無極。所以我們在弘道,他老人家給我們的教誨其實是重要的,尤其師父上人也特別強調,學佛就要學釋迦牟尼佛,學儒就要學孔子,學道就要學老子。所以我們應該是三教聖人他到底對我們有哪些啟示、有哪些具體的教誨,以至於老人家他是怎麼落實的、他是怎麼啟示我們的,這個可能是我們下一次也一併來討論這個重點。下一次就是今天沒有講的人先講,所以歡迎大家都能夠參與進來。
好,今天就到這裡,感謝院長,感謝諸位老師、同學,阿彌陀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