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05(上)_成德法師

2022-07-08
122:48
comments
No Rating
#佛教#佛曲#佛經#佛號#師父#成德法師#故事#法師#淨土#誦經

Available Platforms

iconicon

Description

成德法師:楊醫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楊醫師:阿彌陀佛!法師吉祥!                                     
成德法師:今天是我們第七次傳統文化學習班的交流會,也是釋迦牟尼佛涅槃日,跟我們師父上人九十五歲的華誕。老法師教導我們,學佛要認識釋迦牟尼佛,要認識釋迦牟尼佛,那這個認識不是說,我知道釋迦牟尼佛三千多年前在印度出生。這個認識還要更深的去理解,認識佛所教導的,我們說「願解如來真實義」,要看懂佛在教導我們什麼,還要看懂佛在給我們表演什麼,那這個很重要了。那我們聽懂了、看懂了,我們才不會學錯,因為他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本師釋迦牟尼佛,而且他的智慧是圓滿的。
在《無量壽經》有一段話很重要,叫「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等於是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它是圓滿的。他的智慧,甚至於他對我們的加持、攝受,不會因為時空而影響。但是就怕我們沒有聽懂、沒有看懂,然後產生了自己的感受、看法。說釋迦牟尼佛已經死了,三千多年前死了。那我們就誤解了,涅槃不是死,涅槃不是結束,涅槃也不是西方宗教說的重生。這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滅,是清淨寂滅,是我們本有的法身,清淨法身,清淨寂滅。所以《淨修捷要》第四拜,就是拜法身佛,大家假如有讀過,應該就有印象。這《淨修捷要》非常好,我們也要看懂夏蓮居老居士他的慈悲在哪裡,要看懂佛陀、看懂祖師、看懂師父上人,他們都是來成就我們了脫生死輪迴,他們的智慧都是非常圓滿的。我們要相信他們,相信了,他們就加持我們,因為他們都修到這個法身的境界,他們是來度我們的。他們這一生的因緣到了,然後在哪一個緣成熟,他千處祈求千處應。
可能我們會想了,他為什麼不多待一點時間呢?你看我們很容易用自己的想法,多待一點嘛。假如他們多待一點,我們眾生就覺得反正佛很長壽,明天再去聽吧,明天再去聽吧,那到時候這個時節因緣就過去了。明天再去聽,那我們一定有明天嗎?世間是無常,國土是危脆的。人生是酬業而來的,什麼時候業力會現前?不好說。所以佛在世的時候,就有一個等於是在家人修學成就最快的了,他是一個從商的人。結果聽到有佛陀這樣的聖者,然後他就趕緊找佛陀。結果找到了僧團,請問出家人,出家人說佛去托缽了,他趕緊去找,真的找到佛陀。然後他馬上跟佛陀講,請佛陀幫他開示,那其他陪伴佛陀的出家人就說了,你讓佛陀托完缽、用完齋再給你開示。結果這一位居士就說了,這人生太無常,所以可不可以請佛陀慈悲,現在就幫我開示。那佛同體大悲啊,眾生堅持,佛就恆順他了,當場給他說法,證阿羅漢果。那他證果就不輪迴了,證阿羅漢果就出輪迴了。結果他跟佛陀一分開沒多久,被一頭牛給撞死了,所以這是他的劫數。假如他當時候沒有堅持說佛要給他說法,那他等到佛用完齋,他這個劫難已經現前,那他就沒有聞法的機會了,他就去投胎了。
《論語》裡面有一句話說得好,「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很有味道。諸位同修,你們聞道了沒有? It is very important,這是很重要的。我們聞道的是什麼機緣呢?在修行當中,禪是最快的,禪宗。那在經典當中,佛說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禪已經是很高了,那這一句阿彌陀佛叫無上深妙禪。所以老法師做了個比喻,你今天聞到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念佛法門,中了佛門第一特獎,這個比喻很貼切。但重點是你要依教奉行,你要真想去啊。那等於是你知道這個法門了,我居然可以帶業往生。
現在這個時代,眾生的福報衰了,你看佛陀那個時候,人壽平均是一百歲,到我們現在人壽平均是七十歲。福報,我們在減劫,都在往下減。大家去想一想,現在的年輕人,他想我成個家,我還要再買個房,我還要再生個一個孩子、兩個孩子,還要……你看他想到這裡壓力大不大?不簡單。大家想一想,現在全世界用的制度,每一年錢都不夠用,然後發行債券。請問大家,這個錢誰還?錢可以不用還嗎?都要還,誰還呢?所以後代的壓力愈來愈大,我們都要能體恤啊。大家想一想,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哪一代的中國人用後代的錢?哪一代中華兒女用後代的錢?有沒有?我們中華民族當長輩的都想著造福後代,我看好像沒有發生過用後代的錢。所以整個社會它的很多制度,是不是有待商榷?所以我們想想現在年輕人,他從小就有課業壓力,之後還有成家、立業、買房、教育兒女、栽培兒女種種,你說他還有多少時間修行?客觀來講,在我們這個時代修行真不容易,可是有佛法就有辦法。佛菩薩慈悲,這個在經典裡都有記載,阿闍世王殺父害母,臨終的時候地獄相都現前,佛都有辦法救他,就是勸他念阿彌陀佛,他就從快墮地獄了直接到極樂世界作佛,上品中生。所以我們現在不管個人跟家庭處在任何多麼危難的情況,只要你定下心來依佛法做,絕對都能慢慢解決,I promise。我可以保證佛法是圓滿的智慧。
不好意思,我今天講了好幾句英文,因為我也面臨challenge,我面臨挑戰,因為我明年就要考雅思了。但是我都告訴自己不能有壓力,不然我就生煩惱了,心地要清淨,不能有未來煩惱,要安住當下,好好努力。所以佛法無邊,回頭就是岸,不要擔心。那我又要舉一位祖師,海賢老和尚,活到一百一十二歲,這都是佛菩薩再來度化我們的,他表什麼法呢? 他表很多法,首先種田,我們現在世界造業的速度特別快,什麼時候哪一個地區出現無常,沒東西吃怎麼辦?我最近都跟同仁在溝通,我還去要跟學校溝通。英國是島國,很多食物從外面來的,假如突然有什麼情況出現了,外面的食物不能來,那我們吃什麼?古人特別重視什麼?居安思危,要有警覺性,任何情況出現,你能不能應對,現在一般團體裡面說的危機處理小組。所以古人用耕讀生活,有道理。你沒官可以當,或者什麼情況了,你還可以自給自足,自己種田,不會餓死。而且現在培養年輕人,也不簡單。他從小就沒下過田,什麼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他真的有做過,他就知道,我要吃一個馬鈴薯,還得幾個月才能長好。他一口就吞下去了,你說他會去糟蹋食物嗎?不可能的。所以勞動很重要,習勞知感恩,我們已經有一兩代、兩三代人根本就沒有勞作過、勞動過,甚至於從小就是你把分數考好就好了,其他的什麼都不用做了。我們現在培養的孩子,有沒有應對這個時代變化危機的能力呢?你看這個疫情變化很大吧?所以海賢老和尚,他在那個特殊的時代,那個時代餓死多少人,出現很大的災荒,他救了幾千人。再來他給我們表了一個法,工作不妨礙念佛,工作不妨礙修行。不然這個時代大家家庭責任還有社會責任,這都得要承擔。
那這個法門很善巧,你隨時可以修。你只要不用腦了,你就可以念佛了,你在坐公車都可以修行,哪怕你做事,你也用佛心去做事情,都是修行。老法師開解得非常好,念佛這個「念」,「今心」,這會意字,今心,心上真有佛。這個時候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所以這個法門很方便,又很究竟,又很圓融,而且是頓超。你一往生極樂世界,你就作阿惟越致菩薩了,頓超。所以它難相信,真的那麼容易嗎?但它很容易做,很容易修,難信易行。
所以海賢老和尚在給我們表演。夏蓮居老居士也在給我們表演,把大乘各個宗派的精華濃縮在三十二小段經文,三十二拜。你再沒有時間,你熟了,你坐在地鐵上都可以做,非常善巧。而這個第四拜,就告訴我們法身佛,「一心觀禮,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它是不可思議,但你相信佛生生世世不妄語,法身真的遍一切處,一切法都是我的身,叫法身,這是真正的自己。我們現在迷了,迷在哪?錯認為現在這個臭皮囊是我。你去跟沒有學佛的人講,他不能理解,他成長過程就是,我,這是我,就是這麼認為的。所以我們這個徹底的宇宙人生真相,沒有佛給我們講,我們想不到。因為我們已經迷了,很難理解,有分別、有執著,愈想愈偏。但佛不騙人,而且佛的教化傳了三千多年,每一代都有成就的人,而且不少,那更不可能佛講的不準。等於三千多年照他教誨做的都成就了,多得不得了,那我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就照著他老人家教的做。
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你一相信,就有福報了。佛做了個比喻,用大海、一望無際的大海,在這個大海裡面冒出了一個小水泡。這個就是比喻我們本來是大海,結果這個大海裡有一個小水泡起來了,我們誤認為那個小水泡就是我。那我們思考一下,這個大海的作用跟一個小水泡比起來怎麼樣?沒法比,你看一個小水泡能幹啥?可是大海無邊無際,那個德用沒法比較。所以我們誤認為這個臭皮囊是我,我們就迷惑了,然後就會為了這個身體開始造業,我要吃山珍海味,就殺生了。然後又延伸這種貪著,我的眷屬、我的房子、我的事業、我的什麼,貪的對象愈來愈多,貪不到就要去搶,就會一直造業了。所以這個比喻我們理解了,現在怎麼辦?把那個水泡戳破,那你就是大海了,就不會再執著這個我執去造業,我一貪,貪不到就瞋,瞋很可能就跟人家衝突、爭奪,就造業了。所以老法師教導我們:擴寬心量,不要為自己想,為一切眾生想。這一句法就是把那個水泡戳破了,水泡不是我,這個臭皮囊不是我,眾生才是我。「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可能有人又想了,那我都為別人,那我不是吃虧了嗎?那誰照顧我呢?你看,煩惱又來了。其實這個根源還是我,常常一考慮,就得把自己排在第一位了,放不下。所以老法師又說了,學佛第一件事學吃虧,不要跟人家計較,擴寬心量。你們有沒有遇過完全不為自己的人?他們最後的結果是怎麼樣?有餓死的嗎?你們有沒有遇過完全為別人最後餓死的,來,舉一下手,跟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都沒有,我們都能想得出來,奇怪。那明明我們歷朝歷代這麼多聖賢、佛菩薩都是捨己為人,他們也都沒餓死,那我們幹嘛那麼多想法,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因為我見太重了。所以我們學佛了,隨順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我們就是迷惑了、造業了,才在輪迴當中受報。我們現在已經遇到佛法了,我們就要珍惜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機緣,依教奉行,而且我剛剛跟大家講了,我們遇到的是佛門的第一特獎,可以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那我們算「朝聞道」了嗎?假如你真的相信了,真信切願,發願我要去,你世間統統不留戀,那你算是朝聞道,你只要處在這個狀況,你世間都不留戀,你只想去極樂世界,那這個人算聞道了。這個人已經入正定聚了,他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世間他看破放下了。那他的心會很安,因為他知道阿彌陀佛是大慈父、接引導師,絕對會來接他的。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你看那願文裡面「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我假如做不到,眾生至心念十念,我不能讓他往生極樂世界,我就不作佛。大家念四十八願有沒有念得覺得很震撼,「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好多遍,是吧?諸位同修,你敢發這樣的願嗎?我當時候在教書,看到第一段,我就佩服得五體投地了。阿彌陀佛說:「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那我是教學的人,我就有一個觀想了,把一個特別特別調皮的孩子送到我面前來,然後我要拍胸脯保證,我一定把他教成佛。你看三惡道中,三惡道不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都來到他面前來接受他的教化,都能作佛。你看這個願力宏深。難怪一切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海賢老和尚給了我們一句很重要的話,「成佛是大事,其他的啥都是假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要貪著。黃念祖老居士,你看這麼多祖師的教誨,我們多幸福啊,是吧?你看黃念祖老居士講到「夢幻泡影」,他就舉那個泡,大家小時候有沒有吹過那個肥皂泡?一吹出來,幾秒鐘「噗」沒了,都是剎那生滅的幻象,何必去苦苦追求呢?都是緣聚緣散,剎那生滅,都是假的。只有一樣是真的——成佛,恢復真心不難,信願行三資糧,只要真信切願都能往生。
今天是涅槃日,佛陀涅槃。我們得認識佛陀,他沒死,他是法身遍一切處,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化身。那我們又想到了,今天又是師父上人九十五華誕,佛陀滅度那一天,剛好老和尚誕生日。那成德不敢以凡測聖,但是依老人家對於整個傳統文化、對佛法的貢獻,那一定是有願力來度我們的,我們不敢亂猜他老人家的本跡,這個不敢亂猜。但是這是不是也是告訴我們,佛菩薩有沒有離開我們?那這個就要我們自己會看,你看得懂你就信心滿滿,你就不會擔憂了。那當然,佛出現於世,在《法華經》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所以佛陀示現於世沒有別的,就是幫我們成佛的。其實你冷靜去聽師父上人教導,去聽黃念老,包含你去看印祖、夏老、海賢老和尚他們的教誨,我們都可以感覺到他們就是恨不得我們馬上就成就,趕快去作佛,不要再輪迴了。他們教誨的字裡行間,都透出那種《法華經》的精神,就是佛出現於世就是要成就我們的。
有一次在香港,我們跟著老人家散步,老人家說了,我們現在求的沒有別的,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回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圓證三不退,就作佛了。而且海賢老和尚還提醒我們,不要依靠別人助念了,這又是一個重要的表法。還得靠人家助念,怕到時候不知道提不提得起來,所以他老人家表演,都不用人家助念。工作了一天,告訴弟子們,「我快幹完了,幹完我就不幹了」,那一天晚上就走了。所以大家目標要定高一點,那每天能念多少佛盡量念多少佛。當然要建立在敦倫盡分的基礎上,這個也是印祖給我們提醒的,你不要家裡的本分不盡了都坐在佛堂念佛,到時候家裡的人理解不了了,你可能就引來一些障緣,那這個不是別人造成的,那變成我們自己沒有依照祖師的這些提醒去做。
那老人家那麼不簡單,講經六十多年,為傳統文化、為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且是胸懷整個天下,那我們身為他的弟子,我們應該以師志為己志,而且弘法的事業得要承傳。假如我們弟子不承傳下來,那不是讓老人家一生的努力白費掉了?這我們不忍心。老和尚曾經在講經的時候說了,一個弘法的人,假如他沒有傳人,那他的成就等於零,就很可惜很可惜。所以老人家晚年九十歲才創立英國漢學院,這是培養年輕人的。老人家說救根本的要辦一條龍,這是時節因緣。從胎教就開始教了,可以出聖人;三歲以前,可以出賢人;成年以後,能教到君子。就是三歲以後再來教,能教到君子算不簡單了。其實這一段話,我不知道大家聽的感受怎麼樣,成德自己感受是很深,自己是二十多歲了才開始學,二十多歲以前習染也很重。那光是要把這二十多年來的習染去掉,真的是要扒好幾層皮,更何況還有過去生的習氣,就覺得修行很不簡單,進進退退。但是假如我們從胎教就開始,三歲以前教育就抓好,三歲看八十,這個孩子整個人生的因緣跟我們就不一樣了,比我們殊勝很多,抓住了他受教育的黃金時段。我們人生的遺憾,應該有一種責任,不要讓後面的人再走我們的彎路。
那非常難得,我們現在很多地區也都開始在推展,這裡也要隨喜我們馬來西亞同修,老和尚去年一月份去馬來西亞過年,九十四歲呀,坐飛機那麼遠的距離。現在看看,老人家有用意的。老人家去了馬來西亞過年,我們馬來西亞同修特別高興,特別受鼓舞。又聽到老人家特別重視一條龍,他們就很積極在做了,現在也帶動很多地區。尤其我們在歐美,首先要把我們中華民族祖先的血脈,要在歐美傳承下去。再來,老和尚說的,中華文化這五千年的文明是全世界人類的瑰寶,應該供養給全世界。那我們也有責任,因為現在地球是個村,地球村,休戚與共,大家要互助互愛,互相關懷、互相幫助,不分彼此。
所以歐美的華人,有責任把文化供養給西方社會有緣的大眾,這樣我們有這個心,就跟老法師的心願、跟佛菩薩的心就融在一起了。我們要學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是「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同樣的慈悲心;「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就是能去體恤到現在眾生的苦。以前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覺得現在還不只這樣,現在不是家而已,現在人心有千千結,現在憂鬱症的比例好高,自殺率也很高。人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很匱乏,看起來好像不愁吃穿。我最近聽到很多同修,在輔導十二歲、十三歲得憂鬱症的孩子。甚至於現在一些地區未成年青少年犯罪年齡都在下降,有的調到十二歲了。這些孩子沒有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每天打電動玩具,你看打得十二歲就非常的暴力。所以老法師為什麼一直強調那八個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東南亞包含歐美的華人,在這個疫情期間積極辦班,成德也是非常感佩,我們利眾的心沒有被疫情影響,確實是事事無礙,不會有障礙。
現在在我們內地已經是十一點十六分了,比較晚了,我們這個有錄音,你們先休息。因為我今年的目標是不能熬夜,所以我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跟大家共勉,別熬夜了,不然楊醫師這麼照顧我,我糟蹋了他的照顧,這個太沒良心了。當然也不能辜負大家對我的關心,我得把我的身體照顧好。所以我們今年以師志為己志,剛好又是牛年,我們好好耕耘,耕耘在我們這個文化復興的沃土上面。
我們是傳統文化學習班,不過我看大家的問題,都是學佛的問題比較多。我事先有發了一篇老法師在二O一六年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冬至祭祖的談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學習了一下?有沒有哪一個同修學習了之後很有心得,給大家分享一下?現在不是修禪定的時候,大家法不能用錯了,現在是你假如真的有心得要踴躍發言,不能修禪定,不能定著都不講話。現在很怕法用錯了,法不能用錯了。明明是該承擔的時候,我們說,「哎呀,隨緣,緣分不具足」,這個法就用錯了。明明是該隨緣的時候,我們特別攀緣。
假如你們都不說話,我就要先稍微,我們一起複習一下,讓你們稍微緩一緩,因為你們可能心裡想:啊,今天我還要說話嗎?被我這麼一提出要求,讓你們不知所措。因為我們這是交流會,當然要交流了,這個才名符其實。而且老法師說「法供養得聰明智慧」,你有所領悟了,你就不供養,這樣不行,這樣就沒有落實法供養得聰明智慧。因為我們有很多同修,你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也都做得很用心,有很多寶貴的體悟、經驗,這個不能吝法。
那我們看,老法師一開頭就說了,我們現在是祭祖,緬懷祖德,知恩報恩,提倡孝敬。那我們緬懷祖德,知恩報恩,接著要具體怎麼做呢?老人家點出來了,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講,最重要的使命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傳下去,這是報答祖先恩德最佳的方法。對呀,我們不能只是喊著知恩,知恩的人很自然會去報恩。那接著老人家應機說法,看到一些學習傳統文化的情況,雖然很熱烈,但也出現了一些讓人憂心的狀況,影響到一般人對傳統文化的觀感和信心。一影響到他的信心,他可能就不想學了。所以這個問題也要重視,那我們得要回頭反思。這一篇我是當機者,講給我聽的。那我自己的一言一行,我自己修學的狀態,親朋好友對我是什麼觀感?會不會因為我,他們對佛法、傳統文化誤解了,不能接受了,甚至沒有信心了,那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那我們觀察一下,我們學佛之後,你們家裡人的笑容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這可以檢查。那自己學了之後,笑容變多了還是變少了?這個都可以勘驗。那這裡說了,這些問題往往跟傳統文化老師的素質有關。其實這個拉回來家庭裡面,誰先學的要表好法,表不好法可能家裡面的氛圍就怪怪的了,延伸到社會、傳統文化單位,假如我們這些當領導、當老師的人沒表好法,那就會出現一些亂象。所以古人特別重視三個角色:君、親、師。而且這三個角色還跟天地並排,在一般祠堂裡面列的天地君親師。其實也代表,君親師要展現天地化育萬物的這種胸懷、慈悲心。所以領導叫父母官;老師,師徒如父子,都是這種表法。天地、父母是能生、化育的精神。所以我們有這個因緣,出來當傳統文化的老師,那我們就要很珍惜因緣,珍惜大眾或者是這些學生對我們的信任。那老人家這裡提出來了,最關鍵的是老師,必須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能教學生。在古代一個大家族找老師,千里尋師,特別重視。所以我們假如負責一個道場、一個教育單位,我們也要幫這一方的大眾找好老師,培養好的老師。這就是普賢行了,請轉法輪,請佛住世。
那這裡也是強調很多地方辦得不如法,問題很大的成分是在老師沒有真正力行傳統文化,沒有以傳統文化修正自己的習氣毛病,那這樣就不可能把學生教好了。那老人家也提醒,不要以為什麼人都能來做傳統文化老師,因為這個責任還是很重,不能誤人子弟,不能斷人慧命。那大家不要聽到這個就不敢來做了。大家有沒有聽老和尚講完經,然後自己就開始擔心了。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聽完老和尚講一段法語,聽完開始擔心?這鐵定聽錯了。為什麼?善知識他的法語,是要幫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的,怎麼會我們一聽完變成擔心呢?所以我們要善用心,要用對心。其實不是因為老法師讓我們憂慮的,是我們的性格裡面就特別容易擔心。這個絕對不是說你一學佛了,突然變成這個樣子。因為學佛是個緣分,它這個緣能夠調動出我們本有的這些性格、習氣出來了。所以好的緣是調動了我們的善根,還是調動了我們的煩惱,這個就要看我們自己的心態了。
比方說佛陀他做忍辱仙人,他遇到歌利王,暴君呢。諸位同修,遇到暴君這個緣,好不好?他要割你的身體,很不好呵。那假如是我們呢?我下輩子跟你沒完,把我們的這個瞋恨心調出來了。但是佛陀沒有,變成他的增上緣,他來成就我,我的忍辱波羅蜜修好了沒有?持戒波羅蜜,我沒有報復的心,持戒波羅蜜成就了。結果就是因為這些考驗,他快速成佛,本來是在彌勒佛後面,結果提早了。所以萬法因緣生,我們自己要分析清楚,不然有時候我們都把自己的問題、責任推給這個人,或者推給這件事情,或者推給這個緣分。
好,我們周老師舉手,我們有請。大家可以在我們交流的過程可以舉手,可以一起參與進來。周老師,有請。
周老師:好的。是剛剛成德法師提醒我們要做法供養,我就稍微供養一下這個星期學習的心得。這週我們學習了「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的素質」,那我也是寫得很簡單的一些點。
第一個點是我們之前經常講的一句口頭禪,叫「做到的人可以說,能說的人不一定能夠做到」。那像有的師兄自己實行比較好,自己的生活可能處理得也非常好,那麼他自己講一些經驗的時候,就是可以直接的去給其他的家長或者其他老師借鑑。可能他講的不一定是一個很理論的一個東西,但是實踐上是很好用的。那我們做為一個老師,有的時候可以說,但是說的時候自己能不能做到,這個要自己檢驗自己的修行跟內心。
然後第二點就是要放下貪心。我們學佛或者說弘揚一些傳統文化,包括弘揚正法,一定要能夠達到一個出離心,要捨弃對這個世間的欲樂、五欲六塵、想去對這些享樂的貪心,才可以道心不退,勇猛精進,修行修習。那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出離心的話,之前淨空法師也講到,就是有欲樂跟法樂,那我們沉迷在這個五欲六塵之中,就是一些物質的享受、一些貪瞋痴的享受的話,那麼我們可能就是會愈來愈後退。
第三點是,其中有一條是《禮記‧學記》裡講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句話跟《論語》中有一句話很像,是《論語‧述而篇》講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那這樣就是說我們教學的時候要做啟發式教育,不能做填鴨式教育。如果就是對方,特別是有的聽眾已經有那個靈感了,我們就不要去扼殺他,我們要激發他的靈感,讓他們去主動,然後老師可以去輔助。如果我們單純灌輸式教育的話,那孩子永遠是被動的,那是不能培養出很優秀的人才的。
第四點是這裡面提到了很重要的一個叫「七不責」。七不責就是,各位老師可以看一看,我回頭發一個文章進來。當然淨空法師講得也很清楚,就是在一些時候我們不應該去責備孩子。譬如說是第一是對眾不責,在公開場合不要去批評他,他會不接受的。第二個是愧悔不責,如果孩子或者對方已經就是道歉了,我們就不要窮追猛打了,這樣不太厚道的。第三點是暮夜不責,就是說孩子在睡覺之前我們不要去責怪他。我們要責怪他,他可能會做惡夢,然後就是一晚上都在夢魘的狀態中,這樣是不好的。第四點是飲食不責,吃飯時也不要去責備他。吃飯時責備他,可能會影響他的食欲。第五點是歡慶不責,這個我好像記得不是特別清楚了。第六點是悲憂不責,就是如果對方或者孩子已經是非常的傷心,我們不能再打擊他。再打擊他可能就抑鬱了,所以就是要看對方那個心理狀態。第七點是疾病不責,疾病不責就是說,如果對方生病的時候或者孩子生病的時候,我們也不能再去打擊他了。再打擊他的話也是有失厚道,也不符合一個老師跟父母的慈悲心的狀態。那這樣就講其實我們古代在教育孩子這個方面關於很多方面總結得都很清楚,不管是教學還是說給對方提建議,這個是非常非常細緻的。
後面一點是講,這裡就是之前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有的東西沒有想清楚,正好淨空法師在這裡講到了,就是特別好的一個教學次第。首先小學階段是灑掃應對,就是《弟子規》《童蒙須知》《童蒙養正》這些內容,接下來就是按照原文中寫的就是學習《孝經》,然後再學習四書五經。那這裡先學習《孝經》有一個好處,就是說《孝經》是講孝道的,如果說孩子的《孝經》學得好,孝道學得好,那麼在傳承上才有可能性。如果這個孝道學得不好,在那個師徒關係中的話也傳承不了。接下來就學習四書五經,四書五經之後,關於這個經史子的問題的話,之前我沒有想清楚,然後淨空法師講得很清楚,就是建議先學習諸子百家,再學習歷史。這個也是有它一個道理的,因為諸子百家的這些經史子集裡面,經,我個人感覺應該就是它的智慧是最純正的,那這個是養一個浩然正氣的。那子的話,就是那個有點像哲學思想,它就是讓人可以打開自己的思路,但是不是每一種思想都是正確,有的思想可能也有它不太好的一些方面。事實上能夠留下來的只有像儒釋道三家,這三家肯定是非常有生命力的,其他的有些學說就是只能參考性的看一看。
那諸子百家學了之後再學歷史,這個也是有好處的。歷史其實,我也讀過很多歷史,就是有的歷史其實黑暗的事情也不少,所以我們還是以讀經跟讀子為主,因為歷史上包括一些王族的歷史,就是這些權利鬥爭也有很多這樣的事情,只能說我們輔助性的看一看會比較好。
至於說學習到語言的時候,就要把文學作品穿進來。但是文學作品有一個問題,就是文學作品很大部分時間,文學作品它是有一個想像跟虛構的成分的,但這個可能比歷史還要就是不夠真實,有的時候容易讓孩子會對這些想像的東西太多的話也不是很好。作為學習語言的話,可以學習一些文學作品,但是文學作品本身的話是有很多想像跟虛構的成分,有些東西它可能不符合這個歷史規律,也不符合因果定律的,這個會有一點誤導。但是學習語言的話,可以學習一些文學作品。
最後一點是非常重要一點,就是叫「行行出狀元」,行行出狀元,那我們不要扼殺其他類型的人才。我們作為一個弘揚傳統文化的老師,或者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個義工,首先一點發心就是說我們只要能夠利益對方,哪怕只有一點點,哪怕只有一點點就可以了,我們沒有就是說一定要怎麼怎麼樣,不要說希望對方一定要成聖成賢。那成聖成賢,首先是要要求自己的,如果我們自己要求自己做不到,反而去要求別人的話,有的時候這個人我對峙就很厲害。那我們作為一個傳統文化的老師,作為這樣一個義工老師,只要能夠利益對方一點點就可以了,不要扼殺其他類型的人才。那有的人才是讀書讀經的人才,是有可能會成聖成賢的;有的人才他可能是體育類的人才,或者是藝術類的人才,或者是某一個行業的人才,那這樣的一些專業型人才的話,我們只要能夠讓他們能夠受到一點點利益,有一些幫助就可以了。我們不能說他讀經讀得不好,或者說他讀書讀得不好,我們就批評他或者是我們看不起他,或者我們作為老師就沒有一個包容心,這樣是不對的,只要他能夠對他自己來說有一點點利益的話,那就非常好。
那我們也不要揠苗助長,孩子在小的時候不管做功課做得有多好,我們也不要過分的去曝光他的成績。有時候炫耀孩子也不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就是我們其實是在浪費他的福報。之前我們加拿大弟子規學會的群裡有分享一篇文章,就說廣州有一個家長,他的那個小孩就特別優秀,從小學習成績就特好,然後這個爸爸什麼事也不幹,每天就陪著孩子成長,最後他也是去美國讀了大學,但是最終這個孩子選擇的是自殺。就是這個成長過程中,可能父母一直沒有關注到除了學習成績之外的事情,沒有關注到這個心理健康,也沒有關注到這個遠大志向的問題。其次,就是他的父親雖然是對他很好,但對他是百依百順,這個就正好顛倒過來了。那孩子對父母是百依百順,那是積累福報;那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那是消耗福報消耗得很快的。而且那個父親雖然是很溺愛,但是有的方式不太對,他很喜歡曝光孩子的成績,很喜歡炫這個孩子的成績,那他寫各種博客包括讓孩子上媒體,就是炫耀他的孩子,就是養娃帶娃技巧帶得有多好,最後就是過早的消耗了孩子的福報,然後也沒有關注到孩子心理健康,就產生了一個悲劇性的事情,也是一個真實的事情。
作為我們各個老師跟家長也要以此為鑑,我們不要揠苗助長,那孩子有一點小成績的話,我們不要過分的去炫耀他。他在十幾歲到二十多歲的時候,都沒有說一定是很穩定的一個狀態,一定不要過早消耗他的福報,可以讓他有更遠大的志向,以後才能厚積薄發。我今天就分享這麼多,供養法師,也供養各位同修。
成德法師:謝謝周老師的分享。他這裡也點出來,首先做到能說。比方說,我們很用心培養自己的孩子,這個是做到了,一二十年把孩子培養起來了,那這樣的父母他再談教育,他可以娓娓道來。我們王居士他們夫妻,你們一聽他談孩子教育都聽得津津有味的。他們也不用參加什麼內典講演培訓,都不用,就娓娓道來了。那當然像一些傳統文化的老師都很年輕,甚至還沒有成家,他們能發這個心很難得。那縱使我們缺乏經驗,或者縱使我們說的我們還沒有做到,但是我們的態度很好。我講的時候,我也在勸自己,我講了之後,也在鞭策我自己,那這個心態,他縱使自己還沒有做到,但他還是積極向上的。不要因為我說的我還沒做到就氣餒了,就沒信心了,這個就變成負能量,變成煩惱了,不能走這個極端。當然也不能走另外一個極端,覺得自己會講了就很厲害,就好像就做到了,那這個就變自我膨脹了。所以只要用對心,什麼都是好境界;心用錯了,再殊勝的語言,反而糟蹋掉了。
剛剛有講到,當老師的人要有出離心,當然這是我們有學佛,要強調這個出離心。假如沒學佛,我們換個詞,安貧樂道。因為《論語》裡面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你讀聖賢書,要行大學之道的人,會覺得我吃得不怎麼好,很丟臉,我穿得不怎麼好,很丟臉,那這個心態,他要修道很難。但是真正去修了,「世味哪有法味濃」,剛剛周老師也強調這一點,你真正嘗到精神的快樂,那物質的樂,老人家用了一個詞很生動,叫你的快樂是從外面來的,那叫刺激。刺激一下,它不能長久。真正的樂能長久,而且它是什麼?不是外面來的,它從內出來的。
我自己曾經也在課程裡面跟大家分享,我小的時候,念小學,出去玩,買了一罐豆腐乳,要送給我奶奶吃。我買了之後就很高興,抱在懷裡,坐在遊覽車上,然後到家了,趕快送給奶奶。奶奶高興好久,見到人就說這是我孫子幫我買的,還會請人家吃。我到現在都經過多少年了?四十年了,你看現在講起來還特別歡喜,有沒有?你看這是從內而外出來的,有沒有花錢?那個花的那不是什麼錢,豆腐乳很便宜的,但是這種天倫之樂,這由內而外的,所以我們不能把真正的樂給認錯了。那這走向那個尋求刺激了,尋求享樂主義。欲是深淵,那個是往欲的方向走,這就沒有底的了。
再來還強調啟發式的教育很重要,不能把學生甚至孩子的悟性給堵住了,所以教學是一門藝術。所以當老師、當父母的人別太囉嗦,別講一大堆話,點到為止。再來這個「七不責」,成德看完之後都覺得,古人為人父母者、為人長輩、老師體恤入微,隨時都是站在為孩子著想,自己看了很慚愧,沒有古人這個修養。有時候孩子的一個行為,我們那個脾氣就忍不住了,這不對的。這個七不責,不知道我們王居士要不要分享一下你的經驗。這個我分享沒他的味道,他陪伴孩子那麼長的時間。
王居士:感恩法師!我還真確實是不知道這個七不責,但是從中國的這個傳統文化各方面角度來講,特別是從中醫這個角度來講,我也有接觸過中醫。就是說在孩子飲食、睡眠,還有這個身體異常的狀況下,都不要去刻意的去責備孩子,這個確實是很重要,如果在這個時間點上對孩子有精神上或者肉體上的這個責罰,會容易引起孩子有可能是一生的疾病。其實就是說道理都是一樣的,無論是佛家還是儒家都是一樣的。不過就剛才周老師分享那個故事,就是說他的父親只是宣傳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品行。
我在想,其實我們這個時代的多數人,不是說……當然我們責難孩子一定要選擇時機。其實我想多數的人,我周圍的朋友、鄰居,多數人還是放縱得太多,主要的問題并不是說我們責罰孩子太多。我幾個朋友的孩子包括出現抑鬱症,包括出現就是電子沉迷的這種情況,其實他們根本問題還是對孩子疏於管理。我們也不要又看到七不責,我們這個不能弄,這個不能弄,實際上我們現在多數情況還是過於鬆了,多數情況是過於鬆。而有的時候我們有的問題,可能我們自己都不認為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就像周老師分享的,那位父親他肯定不想讓他的孩子成為抑鬱症,但是他實際上就是一步一步的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抑鬱症,也就是說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他自己有十分嚴重的問題。本身當然他父親是有問題,那麼說他對孩子的這個成長實際上也沒有用心,有一些問題該責的沒責。我們現在多數人并不是說我們責難的過多,批評的過多,而是該責的沒責或者該糾正的沒糾正。這個責并不一定是說非要去打他,可能是我們給他開導、給他教育,甚至是我們給他一個示範。我其實有的時候并不是說非要去打孩子,很多孩子有錯的時候,我會告訴他,你這是錯了,然後我在生活點滴當中會給他說或者做給他,我應該怎麼去做。其實這也是責,當然這個責并不是像這個拿個棍子或者用巴掌去打,但是可能這種效果也很好。
我們現在,我個人感覺就是像周老師說的,我們先把自己提高起來,先把自己提高起來,我們再去把孩子教育好,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傳承下去。所以說這個也很不容易,我也很對各位老師能夠每堂課都認真聽成德法師的開示,發心傳承我們的文化,深感敬佩。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王夫人要不要講幾句話?
王夫人:成德法師,您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您好!阿彌陀佛!
王夫人:我聽到這個師父老人家開示的時候提到一個人格的問題,我就想說兩句,就是老法師講的,就是說如果不合適的責駡或者是批評會導致孩子人格有問題。我就想到在二O一五年左右的時候,當時國內那個傳統文化挺盛行,我們也是想著把孩子送到國內傳統文化學校去。我就覺得那種就是一種家長的控制欲,就是家長覺得在國內傳統文化好,我們就想送過去,那是家長的一種控制欲。但是就是當時沒有想到孩子、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我現在就是說過了這麼多年我再回想過來,就是也是因緣,我幸虧沒有把孩子送回國內去,因為孩子在家長的身邊,孩子能有一個比較健康的人格,就是比較陽光的心態,我覺得這個對孩子應該很重要的。而不是說我們家長覺得傳統文化好,你就逼著孩子去學習,而是去引導孩子,讓他喜歡傳統文化,我覺得它是一個健康的心態。現在我們學傳統文化的一些孩子,我覺得就是家長逼著孩子,確實是我們認為好,但是也要考慮到孩子他接受的狀況。孩子,怎麼說呢?就是比較歡喜的接受這種傳統文化,我覺得應該是對孩子一生影響很大的。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王夫人。剛剛他們賢伉儷談的也都是重點,比方陪伴、帶領。這老法師有一個專題特別重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你當父母除了這種愛護、照顧孩子之外,你還要作之君,你以身作則,你要帶領他;那作之師,你一些機會點上,你要給他講清楚,這個也算責,讓他知道他錯在哪裡,這是機會教育點,掌握住了。所以現在當領導、當父母、當老師,為什麼當得有瓶頸?就是他只顧我當領導就是只是君,他沒考慮到親、師的精神他也要貫徹。當老師的人,那他也要是作之君,領導,你自己再講給孩子聽了,你自己要以身作則,不然孩子不服;作之親,你要把他當做自己小孩一樣的愛護。所以這君親師是儒家的三寶,很好反觀。假如我們覺得在教育的過程有瓶頸了,看看這三個精神是不是還有不足的地方。
那包含我們一直強調「修身為本」,這個根本根本常常在談,包含剛剛周老師強調的,教育你首先要教孝道,因為它是本。師道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你教學的內容,你都要有智慧,次序、根本要抓住。我記得遇到一位教育界的同仁,他說現在的教育「急功近利,捨本逐末」,他就講了這八個字。講得還是有道理的,你抓到分數就是逐末了。孝道的本,你沒有抓到,德行是本。所以這個都要有智慧,不貪不瞋不痴,不痴要有智慧,不慢不疑,要依古人這些智慧來做,我們要理解他們的教導。
那我們剛剛講到根本,佛家講「依報隨著正報轉」,那孩子是我們的依報,那根本是什麼?是我們的心。所以剛剛王夫人說到的,你不能強迫孩子。其實這個就是剛剛周老師也引到了,老法師開示的時候舉了《禮記‧學記》,「道而弗牽」,「道」是引導,「牽」就是硬拉他,硬要求他接受,就適得其反了,要循循善誘,道而弗牽。再來有時候你太強勢或者太激動了,你都還沒搞清楚,你把他送回去了,這一個團體、單位到底修學得怎麼樣?你都還沒有冷靜觀察清楚,結果去了,裡面也有問題。其實大家要冷靜一點,傳統文化,這些年開始重視了,那學也有一個過程,有沒有人一學就會了?有沒有人一學,他就是都做到了,他就是好老師了?甚至於有可能很多的人,他的貪心沒有去掉,他在傳統文化裡面謀名利。你都不能太激動,你說那很有名,那個人跟在老法師身邊呢。所以都要冷靜,不要激動。他跟在老法師身邊,他有沒有真幹,這你還是要檢查。在老法師身邊也不是很好修行,因為老法師的光芒太大了,我們在身邊有時候會搞不清楚自己有幾兩重。
舉個例子,以前有一匹馬馱著經,因為牠馱著經,所有的人看到牠就拜牠,其實是拜那個經。慢慢慢慢這一匹馬自鳴得意,人家都拜我,其實是拜經。那人家是崇敬老和尚,那我們在身邊的人沾一點光,慢慢慢慢自己膨脹了不知道,所以是very dangerous,很危險的。所以諸位同修慈悲,你們看我說的跟做的跟老法師教的不一樣,你們一定要護念我,更何況我現在出家了,更危險。地獄門前僧道多,你們慈悲啊,一定要幫我提醒,要指出來。所以都得要冷靜,不能激動。
周老師還有講到各個行業,行行出狀元。老祖先的話很有智慧,這傳了幾千年沒錯吧。現在統統擠學歷了,高學歷,擠到最後,現在很多工作沒有人願意幹,因為他學歷滿高的,你怎麼叫我去幹那個呢?再來,因為大家都擠,擠到最後都是競爭。那天我看到一個報導,一個教室裡面貼了一行字,這些要考大學的學生,他們的教室貼了什麼字呢?「提高一分,幹掉千人」。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曾經教室裡面貼了這一行字,你提高一分,你就幹掉了一千個人,又不是在打仗,而且人家也不是敵人。你說在這種氛圍,還不是待一年,還不是待兩年,待多久?我真的很佩服大家,我們在這種氛圍之下,現在還能微笑,還沒有得憂鬱症,真是過去生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然這種氛圍,這樣假如還待十幾年,哎呀,這樣競爭還不是十幾年,到時候一進公司裡面,又繼續是戰場。
所以我們在功利主義之下的價值觀,我們不能隨波逐流,小時候是天堂;出社會了是戰場;老了,到了養老院是墳墓。這個不好,這種路不對。小時候要養成好的做人做事習慣,懂得服務長輩,培福;然後出社會造福;最後他享福,這樣的人生才好啊。尤其我們是修行的人,福報最好在老的時候享,你就可以安心念佛了,最好在臨終的時候享,你就沒有障礙了。
那談到這裡,因為剛剛我們王居士說了,這「七不責」裡面還是考慮到中醫的角度。其實每一個人的臉上或多或少都有你人生走過的足跡印在上面、顯在上面,甚至於是在你的脈象當中都可以呈現出來。所以不要小看,父母真的會給孩子很多一生心理的影響。接下來我們請楊醫師,這個是屬於他的專業,我要請轉法輪,請他來提醒一下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影響很大。
楊醫師:阿彌陀佛!感恩法師!因為剛才我去看了一個病人,可能沒有完全聽到大家的分享,有些師兄分享的這一段真的很好,特別是剛才周師兄和王師兄的分享真的是非常好。七不責,從我們中醫觀點來講,確確實實是很重要的。孩子在某些階段,某些飲食或者是睡眠以前,如果是給他過多的責備,那麼可能會影響到他的身心健康,這個是很不利的。但是你不教育他肯定是不行的。
我記得《朱子家訓》裡面好像有一句話,記不太清楚了,好像是「堂前教子,枕邊教妻,對症下藥,量體裁衣」,好像是這麼一句話。從小我就,我是被老爺爺帶起來的,或者是受他的影響比較大的,他是我們的大家長。他是經常的比較嚴格,我犯了錯誤,他肯定會當面指出來,當面,無論是守著什麼樣的人,他就會馬上叫我改正,這裡錯了怎麼樣。雖然小孩肯定是心裡邊不高興,但是你要在人前就這麼真的說了你一次以後,真的會記一輩子,永遠就不會再犯了,雖然是心理上可能當時不會接受的,但是長大了以後會比較好。但是他不會過多的責備你,他不會過度的去體罰你,不會體罰你,他只是指出你的問題,以後要改正、要怎麼樣。
你比方說很多禮儀,我們老家吃飯的禮儀,在和客人一起吃飯在桌子坐著那個禮儀,怎麼樣去叨菜,這個都非常嚴格的,你不能怎麼怎麼樣。又會在大家一起的時候,跟親戚朋友一起吃飯的時候會馬上給你指出來,他是不留情面的,這個也是造成我這一生受益,行住坐臥他都會很嚴格。現在的小孩有點過度的嬌生慣養,可以說也是被家長放縱的比較多了。首先是我們家長做不到,然後就被放縱的也是比較多了,你要是從來沒有對他嚴格過,你突然間數落人,大眾面前給他這麼嚴厲的說他、斥責他,他這個心靈肯定是接受不了的。
有的人可能會通過一個批評,我們也看到一些報導,老師過度的在課堂上責罰學生,然後學生就直接跳樓了,有這樣的情況,很多這樣的案例。也有很多的家長看最近一些報導,小孩玩遊戲錢不夠了,母親不給錢了,就半夜裡邊把母親殺死了,這種情況肯定是有的。那麼獨生子女,我們這個社會的這種教育確確實實有一些缺失,那麼怎麼樣能夠正確的引導孩子,這是我們一個非常值得整個社會關注的一個問題,也希望我們大家、所有的同學都能夠提出一些各自的一些交流。那麼下一集,就是我們在兩週以後,我們會請王師兄專門做一個分享,他對這個方面有很多的經驗,也很有智慧的一個師兄,我們會請他分享。
談到心理,這麼多年以來,我在這個中醫心理特別是脈象方面,剛才法師提到,通過脈象可以看到我們一生的過程,臉上也可以看到,脈象上可以看到。你是不是一個心地健全的一個孩子,小的時候有沒有受過這種心理創傷,通過摸脈象,一下就能感覺出來,那麼你這個心理創傷到現在會不會對你有影響,你現在的精神狀態、心理狀態和小時候的一些經歷的關係,包括你小時候……
我這個脈象稱作是時空脈診,就是它可以把你發病的時間、經歷和影響到的臟腑有時間和空間完全給你診查出來,所以說我們在治療心理疾病的時候,會一點點的用中醫的方法結合到佛學的恕道的方法、西方的這些所謂的催眠療法進行一些治療,把他心底下壓抑的一些東西把它慢慢慢慢的剖解出來、釋放出來,給他化成一些正的能量,這是很重要的。這些東西肯定是與我們家長是有關係的,但是我們不能在孩子面前過度強調家長的責任,要不然很多小孩他本來就對家長有一些意見了,你要過度的去說是家長的責任的時候,他會對家長的這種不恭敬的心或者憎惡的心,會更加增強他的那種執念,反而是不好的。
所以說我們會用一些比較善巧方便,像我們各種法門、方法,我們儒釋道的法門都有,會結合我們中醫的一些方法,中醫、中藥、針炙給他一邊釋放他不好的心理能量,一邊用一些補充正能量的方法,像補充臟腑的元氣。中醫講,我們的三魂七魄都與臟腑的元氣有關係的。所以說我們在消除他的影響的同時要補充他正的能量,就像我們要有這種積極的心態一樣。積極的心態,從中醫裡面講它是要靠你的正氣來維持起來的。一個正氣虛弱的人,你的能量是不好的,它不會有很正直的能量。你正氣充足了,你臟腑的元氣好了,你會容易生起正氣,這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有心理創傷的孩子,臟腑的元氣從你的舌頭上面、從你的脈象上面一下子就能看得很清楚。所以說各位年輕的家長一定要好好的去學習我們傳統文化的一些理論方法,好好的去改變自己的行為。一些現代心理學的東西,也可以借鑑的去學習學習,但是不要過多的依賴現代心理學。現代心理學它可能會給你做出一些分析,但是在去治療和調治、對治的時候它沒有很好的辦法,反而會增加一些執念,這是不是特別好的。就分享這些,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楊醫師!《華嚴》裡面強調這個「小大圓融」。你看一個脈象裡面有多少訊息呀?小裡面融大,融很多訊息在裡面。所以很可能,我們假如靜下心來,有時候在你跟你的另一半的一件事當中,你靜下心來去觀察,這一件事的過程可能就含攝著彼此做人做事的種種問題在裡面。「經一事,長一智」,是非常非常重要跟可貴的。可是我們的心都太浮躁了,都沒有從經過的事裡面有所領悟、有所提升。老法師說「歷事練心」,練出真心來。假如我們經歷過事之後沒有變得更慈悲、更有智慧。那我們是變成什麼了?不進則退,「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最近我們幾位同學,我是他們班主任,他們剛好碩士畢業論文,這是他們很重要的事,這件事沒有搞定,他就不能畢業了。那我就藉由這個寫論文,他們做口試報告,跟他們一起針對他們在寫論文當中的整個過程發生的事情,然後就跟他們一起探討。你看這裡面有沒有透出我們平常怎麼做人,怎麼做事?雖然它只是一件事情,可是裡面包含著我們所有做人做事的狀況,你有沒有藉由這一件事之後,把它提升起來,或者把它改過了?我們現在在這一件事不能改過,在未來一定會再犯的。我們現在都太粗了,心粗了,心不夠定下來。就稀裡糊塗了,時間就過去了,精力也用掉了,但自己有沒有提升?家裡人有沒有提升?跟我們有緣的人有沒有提升? 這是我們很值得總結的。
那楊醫師剛剛有講到了,現在西方心理學,他也提到了,有一些說法,你也不能太執著,不然可能你受影響。因為我在,應該是二十多年前,我還沒學佛以前,我走進書局,看到一本書的書名叫《家庭會傷人》。我一看了就覺得這個書名有點怪怪的,我也說不上來。我那一天還跟同仁在分享,我說我現在只要回想我家庭成長的過程,沒有一幕不是讓我感受到一種溫暖,讓我感覺到一種想微笑,就沒有一幕不是的。哪怕是母親打你都是甜的,為什麼?打在兒身痛在娘心,你能感覺到那是你一生的財富。最核心的是什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沒有用情緒來對待孩子。所以你一回想起來,都是美好的回憶。不知道大家看我的臉上有沒有滄桑?依照我成長過程,應該是不會留下滄桑。
那因為這個書名是這個樣子,你說那翻開書的人,比方說他對父母已經有這個隔閡了,或者是他對父母已經有看法了,那個書一翻開,對對,講得太對了,不是更加深他的印象嗎?變成他的增上緣。所以很多人去看完心理醫生一回來,我這樣都是爸爸的錯、都是媽媽的錯。所以老法師他就教我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恕道。所以這個心理學的理論是誰寫的,大家要先冷靜一下,這個寫的人是覺悟的人,你才可以看;假如他還沒有徹底覺悟,他一定會加入他的分別跟執著在裡面。你什麼時候因為他的分別執著而助長了自己的分別執著,你說不準。所以為什麼孔子他學習「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看古人傳承下來的東西。然後他自己講的也都有依據的,他不會依自己的想法看法去說。
我們在中醫界也遇到,不依《黃帝內經》了,他說我以病人為師。諸位同修,你聽到感不感動?這個醫師以病人為師,都為我想,感不感動?所以佛陀在《涅槃經》裡面留了幾句很重要的話,「依法不依人」。我們傳承的經典,那是入境界,那是我們說現量境界。他是在那個境界裡面他看到的,那不是想像的,那不是比量境界,所以它是超越時空的真理。我們現在依人,哪一個人的經驗,或者病人,問題是他的病人有多少?他的病人代表所有的病人嗎?我們現在有時候感情一動,確實也是善念,但是裡面畢竟還有可能有自己的分別執著。所以《四十二章經》,這《四十二章經》裡面也很多非常重要的提醒,在二十八章,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看這兩句話其實是重複的,重要啊。佛陀後面講,「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因為還不是正覺,不是正知正見。
其實我們的古人,剛剛一開始我跟大家說的,佛菩薩跟聖賢人,世間好話都佛菩薩、聖賢說盡了,他講得很圓滿,我們要相信聖賢、佛菩薩,我們要相信真的有人智慧圓滿,我們有時候會以自己的一個想法、感受去衡量古人、佛菩薩。凡夫眼中,佛菩薩也是凡夫,佛菩薩眼裡,一切眾生是佛,那不一樣。
我跟大家舉過例子,印光祖師,他有一段開示,很多人都把它打印出來,貼在牆上。「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這才一百多個字,還不到二百個字。但祖師說的,「果能依我所說修行」,就依這麼短的文字,「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大家不要看它文字很短,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綱領都在裡面。裡面有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他們是入境界的人,很圓滿。所以大家有沒有感覺到,老和尚對於佛菩薩跟聖賢祖先的信心?我都可以從老人家的開示當中,體會到他對佛菩薩跟祖先的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而我們的祖先也表演得很圓滿,打開《二十四孝》第一篇,舜王,他有沒有教導我們哪怕遇到父母不明理,這個家庭能不能扭轉?還是可以。但是這個扭轉總不是對著爸爸媽媽說:你錯了、你錯了,都是你們錯了。這樣能解決嗎?不行,可能更糟了。「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
所以我們講學的人,也要能體恤人心的狀況,甚至要體恤自己的心理狀況,我們心裡假如有不平,我們在講一些事的時候,這個不平會不會出來?會喲。假如我們對父母還有怨氣,我們在講課的時候,談到父母的過失的時候,會不會帶有一種怨氣出來了?那一帶出來,可能跟我們有一樣心病的人又被我們影響了。所以我的觀察,因為這一、兩個月,我們在聚會的時候,我發現好幾位同修都說了「我媽媽很強勢」,還不止一個。我都可以從他講那句話的時候,他的內心受一定的影響,他都有恐懼感。後來我就在思惟,怎麼樣讓他的這個心結能夠化掉?因為父母都為孩子好,可是她也不願意在孩子的內心留下這些心鎖。可是那一代的女子很辛苦,挑戰很大,因為可能都遇到文革時期。我對文革了解很有限,但是我有幾個印象特別深。黃念祖老居士說,他在文革時期受的苦加在八個人身上,八個人都得死。那黃老是大修行人,可見得他在那個時候,很多人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大不大?超乎我們的想像。所以在這樣的困難,這麼多男人可能被人家批鬥了,然後女人在這麼困苦的時候,她的男人又承受那麼大的壓力,她得要扛起來,你說她能不強嗎?她也不願意這樣,這個壓力太大了,所以那個時代能夠走過來,已經是很有善根福德了,很不容易,甚至也還把我們拉扯大了,還把我們送到外國留學了,是吧?所以現在有四個字很重要,叫「理解萬歲」。理解萬歲,我們能理解父母那個時代的不容易,你理解對方了,這個良性循環就轉動起來了。慢慢就恢復父子有親,因為那是本有的,只要把我們的分別執著,把我們心上的這些負面的情緒釋放掉,就像剛剛楊醫師說的,那些負面的情緒要釋放掉,那本有的這個天性,父子有親的天性就會恢復了。
最後我們還是再強調一點,在《禮記‧學記》裡面講的「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你了解他的心理狀況,你才能護持他,調整他的偏失,當然他好的,你讓他增長。剛剛周老師提的那一個例子,他的父親到底有沒有了解這個孩子心理的狀態?其實說實在的,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只要有執著點,我們的心就不敏銳了,當父母、當老師只盯著孩子的成績的時候,你能夠理解他的心嗎?一執成病,一執著了,你的心就有病了,你的心就不柔軟、不敏銳了。所以很多在名校讀書的孩子一自殺,他的父母完全沒有辦法理解。其實有沒有症狀?決定有太多症狀了,他都感覺不到了。「欲令智迷」,他那個執著,他那個欲望控制著他,他理解不了別人。那像我們當老師的,那孩子在成績優秀當中,他的得失心有沒有跟著一起增長?得失心一直增長,增長到讀大學、讀碩士的時候,那很厲害很厲害了,有時候一次表現不好,都可以讓他沮喪到不想活了,那得失到那個程度很厲害了。所以《禮記‧學記》真的很精闢的教育哲學,「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所以不能執著啊,為什麼佛陀要講般若講二十二年?我們現在就是因為自己執著了自己痛苦,然後這個執著又加在親人身上,加在他人身上,別人也很痛苦。我們就饒了自己,饒了別人吧,這個才叫解放。
那我再補充一下,「行行出狀元」很重要。我們就覺得升學才是出路,又是執著了。然後把那個升學擠得門那麼小,多少的人痛苦得不得了。而事實上,我們傳統的教育,很可貴的就是把他的基礎、德行的基礎扎好。他懂得倫理、懂得道德、懂得因果,他能繼續讀書,他可以去當官,去教化。他的才性不在這裡,他去走藝術。行行都可以行菩薩道,所以五十三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哦。所以各行各業也都有聖賢,不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