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06(下)_成德法師

2022-07-08
79:24
comments
No Rating
#佛教#佛曲#佛經#佛號#師父#成德法師#故事#法師#淨土#誦經

Available Platforms

iconicon

Description

第三個問題:我有個疑惑,孩子今年三週歲,在孩子出生後就給孩子和自己買了保險。孩子的我想著就不退了;自己的想退掉。一開始買的時候是想著萬一哪天自己生個大病不拖累人,現在想想也不是很需要。自從接觸佛法後,這麼多年沒有存款,偶爾還會被騙,但要用到錢的時候,也能有錢用。想想,不需要的花費都省去,盡力去放生,但想法會反覆。
成德法師:這看起來是問買保險的問題,事實上也是我們的財富觀,我們對金錢的看法是怎麼樣。那當然學佛前、學佛後,應該是會有差異的。但是這裡,最後一句話說「想法會反覆」,那代表可能是買這個保險,買或者就去掉了,可能會有反覆。或者拿錢去放生了,是不是可能也會有反覆?所以我們「理有頓悟,事要漸修」。我們體會到哪做到哪。有時候做得太勉強,自己常常還生煩惱,心也不安。所以佛沒有說不能存錢,你不要貪錢就好了。所以你怎麼做,你比較能心安,又不是貪著財物。那當然也是要明白「財布施得財富」這個道理。
再來,不只考慮自己能不能安,還要考慮家人能不能安。不然有時候我們的做法可能讓另一半非常頭痛,「錢都給他拿去捐了」,造成家庭糾紛,這又是另外一個,出現執著了。那韓館長很明人情事理,有人拿的款項比較大去捐,韓館長首先問她:「妳先生知不知道?」這個是我們的學處。不能說看到人家捐款了,「好啊好啊」,這當下就沒有替他著想。佛法是念念為他人著想,哪怕是他要捐款,也要為他考慮。這個事例有,真的一去了解,沒有跟另一半講,到時候真的收了就變家庭糾紛了。所以我們首先清楚自己的心,然後不去貪著財物,又知道要種因,又同時能夠考慮到家人的接受度,循序漸進的來做。其實學佛就是學怎麼做人、怎麼做事。學佛也就是在每一件事當中放下自己的執著,放下自己的性格。所以這個叫歷事練心。
而且經一事,長一智。像這位仁者說了,接觸佛法後這麼多年都沒有存款。那假如你父母知道你都沒有存款,他會不會擔心?另一半會不會擔心?這個都要考慮。沒有存款還被騙,然後到要用錢的時候都有錢用,這個代表你有布施,那還是在關鍵的時候都會有財富。可是你被人家騙了,到底為什麼也要搞清楚。你不能說經歷過了,被騙也沒關係,反正該用錢的時候也有錢。經一事還是要長一智的。我們在那個被騙的過程是不是不夠理智?心念哪裡有偏頗或者考慮得不夠周到?你說我不計較,但也不要讓對方造業啊。總要考慮到自己有沒有值得反思的,總要考慮到別人在這個事當中有沒有受不好的影響,或者造業了。所以修行就是自愛、愛人。在每一個境界,我們的考慮都是怎麼提升自己,怎麼愛護別人。這個是買保險的問題。
下一個問題: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當別人對我們讚歎,或聽好話就沾沾自喜的心態等,就是這些情況,為什麼要提起警覺心?這會對我們的修行有什麼影響嗎?我們怎麼做,才能不被善意的讚美影響,而讓自己退步呢?有時候善意的讚美會鼓勵一個人,也會害一個人。但是對於有些人善意的勸說,卻會讓這個人生煩惱。如何做到更有智慧的去面對為人處世中的不足?
那這一段敘述也是讓我們能經一事,長一智。但是有經典做依據,我們就心裡有標準。比方說,我們面對讚歎應該是什麼樣的態度?《弟子規》教我們「聞譽恐,聞過欣」。聞譽為什麼恐?我們去觀察老和尚,任何讚歎,老人家都是,「這是老祖先的智慧,這是老師的恩德,這是佛菩薩的加持」,老人家不受。而且時時都是念著這些恩,沒有這些恩就沒有我的現在。而且心態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都是這樣的心態,人家一讚歎,不會放心上。這是我們的學處啊,大家可以去觀察,「聞譽恐」。尤其是萬法是因緣所生,人家讚歎的這一個點,一定是有大家一起努力成就的,絕對不會是剛好只有我一個人的付出而已。所以人是對待自己都是嚴於律己,從無過處去求有過,這樣人就不會沾沾自喜了。這個事我還能不能做得更好,還有哪些不足?那跟別人一做事情了,都是能看到別人的付出。這個時候人家一讚歎你,你馬上:是誰誰誰的功勞,是大家的,不容易。讓功於眾,讓名於上。古人這個讓字,那個心境也很重要。
而這個好名比好利還厲害,因為名太無形了,利很具體。貪財了、貪利了,這個很容易感覺到。但貪名它比較細微,好面子本身就是好名。付出了,人家沒有肯定一下,自己心裡悶悶的,不是很舒服。這個成德也常常都會犯。比方,今天我們感謝誰誰誰,我在那裡說:「怎麼還沒有到我?」自己又一反觀,不行不行,你看這個心念不對。所以蓮池大師當時年輕的時候,他們很多位出家人一起去禮拜、親近遍融禪師,那是當時候的高僧。他們是三步一跪,三步一跪拜上去的。後來遍融禪師告訴他們的一段話,主要的意思就是名聞利養都不能沾。其他出家人一聽完說:「哎呀,老生常談。」可能心裡面想,三步一拜都拜了多久了,怎麼是老生常談呢?只有蓮池大師非常震撼,後來他修行有成就了,他告訴大眾,他的修行能有成就,就是得力於幾十年前遍融禪師這個開示。所以不染名利,這個對我們修學很重要。
那有時候善意的讚美會鼓勵一個人,也會害一個人。那這個讚美人的人也要有智慧,我們假如去讚美一個人,最後讓他退步了,那我們讚美也要有智慧呀。所以讚美人要讚美他的性德。讚美有時候不能是一時激動。這個成德在二十五年前,有時候有機會到道場去。當時候我也年輕啊,二十多歲,我發現有一些長者看到我們這些年輕人,最起碼要讚歎個三到五分鐘才肯罷休。而且讚歎得都很高,「太有善根了,太了不起了」。這個我們年輕人一開始聽的時候,聽了自己都覺得承受不起。但是這種讚歎多聽幾次了,就慢慢慢慢接受了。所以我曾經在一個道場見到一個年輕人,比我小好幾歲,長得非常莊嚴,又高,那個外相真的是弘法的材料。我自己虛長他幾歲,看了也激動,我就讚歎他幾句了。後來過了可能不到一個月,我們生活在一起,我就提醒他一件事,他的臉很難看。我突然在那一刻說:「啊,我做錯了。」之前不應該讚歎得這麼過。所以當長輩的人連讚歎都要有智慧,不能是太過激動,過與不及都不好,你都不讚歎也不對,讚歎過了也不對。你真心去做,應該不會偏差到哪裡去。當然也是積累經驗,或者從別人身上也可以學到經驗。
那「對於有些人善意勸說,卻會讓這個人生煩惱。如何做到更有智慧的去面對為人處世中的不足?」我們佛門常說自受用跟他受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人家勸你,勸完之後你不是很舒服。大家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那您當時候是怎麼去面對他的呢?有沒有哪一個仁者給我們分享一下?這些境緣是我們都會遇到的,甚至於是昨天就遇到了,今天就遇到了,我們自己是怎麼面對的?首先,別人善意勸,為什麼聽的人會生煩惱?那有可能是勸的人他雖然是在勸對方,但是他……哦,我們周老師舉手,有請。
周老師:現在可以聽到嗎?
成德法師:可以,請說。
周老師:好的。剛剛成德法師提到,被別人規勸了之後可能會心裡不舒服,這個在我們上班的情況下經常會發生。我們上班的時候每個星期都會做一次叫Weekly Goal Setting(每週目標設定)。就是每個星期都會有領導給我們提建議,可能剛開始的時候也不習慣,然後現在可能心境好一點。以前不太成熟的時候,會覺得說,他指出我的缺點,我要離他遠一點。就是如果不想跟他吵的話就離他遠一點。以前有的時候可能會這樣想,現在可能心裡面更平靜一點。現在就覺得,其實別人能夠指出我們的缺點,如果他是抱著善意的話,我們還是應該接受。特別是在單位裡面,一些領導,有的時候指出我們的問題,我們還是需要去改正自己的錯誤。那這樣的話,才可以在工作上做得愈來愈好;如果不聽勸,可能就不太好。然後現在想得更通透一點,別人說我們就當是消我們自己的業障,如果是我們做的什麼問題也沒有的話,別人也不會說我們。
那從另外一方面來講,我做義工的時候,特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勸別人的時候這個方法要善巧,不能帶情緒,有的時候就是講一句話,可能講的是對的,但是如果這個老師帶著情緒的話,下面的孩子絕對不會聽的。這個我是有經驗的。如果說笑著跟他講,或者是很溫和的態度跟他講,包括你講話的時候是一種比較正能量、正面的一種狀態跟他講,他比較容易接受;那如果本來就已經有情緒了,還要去說他,這個就不是「善相勸」了,就是造業了,老師也造業了,那孩子可能他也會不舒服。那如果說勸的時候是比較正面的,或者是沒有情緒的去勸他是可以的。那包括也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做一個適當的調整。一般來說,比較小的孩子可以直接規勸沒有問題。但是十歲以上的孩子,特別是像我們少年班的孩子,有的時候不能說得太直白,有的時候私下裡去跟他說一下,不要公開批評他也很好。因為十幾歲的孩子如果直接去批評他,他有的時候會逆反,所以就比較柔和的跟他講,或私下裡跟他講一講可能會比較好的。以上就分享這麼多。感謝法師,感謝各位同修。
成德法師:謝謝周老師。周老師從兩個角度,第一個接受別人勸,第二個他當老師的角度勸人。那接受別人勸,他也回想自己過程,也有領導來勸。那我們在接受別人勸,那可能對方也是好意,其實在社會當中肯講我們就已經很可貴了。所以「聞過欣」,那你可能會感來好的領導會護持你,好的朋友會提醒我們。那再來,哪怕是對方他是批評錯了,甚至是還有誤會你了,但是你能包容,那確實是幫我們消業障了。從佛法的角度來講,心態用對了,沒有一件事是壞事。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大家相信這一點嗎?
學佛的人,老人家對我們期許就是我們能夠「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了凡四訓》裡面說,無過咎橫被惡名,子孫往往驟發。沒有過錯,卻被人家毀謗,那人欠你天會還你。所以從此刻開始,無緣無故被人家罵是好事還是壞事?那你假如真的覺得是好事,那你就可以轉冤親為法侶了,是吧?他惡意對你,你善意對他,還感謝他,那慢慢慢慢這個就化掉了,化掉就開始轉了。他罵你,你不只不跟他計較,有什麼吃的你也會給他,慢慢就轉過來了。然後他會覺得:這個時代還有這樣的人,原來他是學傳統文化的,學佛的。那大家就給佛菩薩臉上貼金了。所以這個是我們接受人家善意的勸。
那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確實他講的都有道理,可是我就是聽了不舒服,那個不舒服說不上來。有一次有一個同修這麼問我,我就跟他說,那可能是勸你的人,他的心念有控制、有要求,這樣就會讓聽的人不舒服了。大家去觀察,同一個人,身邊跟他熟的人勸他,有些人他很容易接受,有些人不能接受。其實我們要懂得多去觀察,發現勸人特別沒效果的人,反而覺得「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勸得很固執,一直執著自己對,這個就很遺憾了。應該是心地要很柔軟,隨時可以感受人家的接受度。就像剛剛周老師講到的,站在老師的角度,你跟孩子們勸不能帶情緒,你要是真誠、慈悲的心。其實不只是當老師的,當父母也是一樣,依報隨著正報轉,孩子是可以感覺到的。而且這個柔軟還考慮到他的年齡,可能要顧及他的面子了。你私底下提醒他,他馬上可以感覺老師的善意。所以天下無不可化之人,就看我們那個心是不是很真誠替他著想,其實對方都可以感覺到的。
那縱使今天我們遇到一個控制、要求的人在勸我們,那我們自己度量也要夠大,不以人廢言。他講的只要跟經典相應,哪怕我不是很舒服,我還是要接受,因為他講的符合經教。再來,他給我上了一個很重要的課,以後勸人注意態度、注意心念。你看,我收穫很大。再來,他有控制要求,那我要做一個沒有控制要求的人,那我也供養他了。就是任何的境界,我們不留在一種負面的感受上,要轉念,都轉成增上緣,擴寬我們的心量,讓我們經一事、長一智。所以心量很重要,不然常常只在乎自己的感受,都會卡住。好,謝謝周老師。
我們再看下一題:如何避免吃到會導致癌前病變的不可消化澱粉類食物,以及人工素食品的食物?這個是有關如何養生保健,有利於照顧孩子和家長的健康。弟子感到要顧到家人的心和腸胃非常重要,同時這也是有利於建立成長型學習心態。
夫妻也好,整個家人也好,也都要形成一種學習的氛圍。不進則退,你學東西不能說你自己學就好了,不帶動另外一半。而現在很多問題應該都要能理念為前導,不是要求對方。他還不夠理解,你又這麼苛刻,你哪怕是為他好,他鐵定不是很舒服。所以老法師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他首先要有飲食健康的觀念,這些食物本身對身體有害。像成德吃東西都很清淡,我一吃重口味的東西我馬上口渴。因為我有這個理念,我也養成那個習慣,一嘗就知道了。那這個就要善巧方便了,有時候寄一些資料給他看。你說我寄給他,他不高興。那你可以叫別人寄給他,誰寄給他他會比較容易接受的,你善巧方便請他寄。總要能體恤到對方的心、對方跟你的緣分、接受度。你們不覺得嗎?爸爸媽媽勸,「囉嗦」;他喜歡的那個叔叔一講,很容易接受。結果這個媽媽很不平衡,明明是同樣的話,怎麼差別待遇這麼重。因為他已經落了我們囉嗦的印象了嘛。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事不能怪家裡人。
所以這個忠恕之道很重要。恕道,別人落了印象正常,能包容,這個落印象是我造成的,我來轉變,讓他這個印象慢慢能夠轉化。對別人是覺得,人家落印象正常。對自己,我不能對人落印象,這叫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假如我們這樣處世,每個家人、朋友都歡喜你,你不會給人家壓力。《論語》說「躬自厚」,就自我要求比較嚴格,「薄責於人」,對人不苛責,「則遠怨矣」,就能遠離別人對我們的埋怨。
那他有這個概念了,他就懂得去選擇這些食物,那他也會判斷,可能去選東西的時候就會看,這裡面有沒有這些防腐劑啊不好的東西,他自己就會判斷了。那這個都要有耐性去建立這些正確的飲食觀。還有,我們帶頭的人也要吃出健康來。你這個很講究,這個不要吃,那個不要吃,你很有健康觀念,可是你們家你身體最差,公信力不夠,人家沒信心。那這個自己也要為人演說,要表好法。還有沒有哪一位仁者有要補充這一題的?妳們都是家庭主婦,應該很有經驗。
劉居士:法師,那個張居士她要補充,法國的張居士。
成德法師:有請,張居士有請。
張居士:法師您好,剛才聽說了這個關於食品、食物方面的問題,我有一個比較深的感觸。我先生他是一位法國人,以前我老是會要求他說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因為我學中醫,所以就用中醫的一種養生的觀念來衡量他。法國人喜歡吃甜點,吃煎的,吃一些冷的,我就來衡量他。開始他就很反感,就是覺得有點反作用,感覺自己也不舒服。經歷過一些事情以後,就是不能只說,以我自己來說,就通過書,他喜歡看書。我也認識一位在法國我家附近的一位中醫師,有一次我就找一本書,是法國人寫的,關於怎麼正確的吃一些健康的食品。這本書我買給他看,因為他喜歡看書,所以就覺得我以前跟他講的都是有道理。還有把書推薦給法國的家人。就是覺得,他開始不接受,因為我說的方式可能也不對,或者說他不接受我這個觀念,但是如果給他看書的話,又是法國人寫的,作者是法國人,他一下子就接受,並且也推薦給別人。還有關於那個中醫方面的,我都熟識,哪裡痛哪裡不舒服,我就給他按摩、熱敷,還有一些不用藥的方法,都是把他弄好了。他是弄好了,但是後來過一段時間又不記得的感覺。但是我還是堅持,就是幫他,用那個不吃藥的方法。那怎麼辦,他對中醫還是没有接受。
楊醫師:張居士您好,您可以先把那個攝像頭關閉,然後妳的網路會好一點,只保留麥克風。謝謝!
張居士:不好意思,現在可以嗎?
楊醫師:好,請繼續。
張居士:對不起。我就覺得如果我直接跟他說,灌輸一些觀念,可能他聽不進去,後來就想到一個方法,就帶他去見我的一位學中醫的朋友,他是中醫師。這位中醫師他事先就跟我了解到我的一些情況跟我先生的一些問題,他就用談話,用一些比較輕鬆的一些方法跟我們聊天。後來慢慢我感覺日常生活中他就很順利的轉變,就會自己用一些正確的方法來保重自己的身體。但是也沒有說百分之百,但是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所以,可能有時候我們自己不能夠去勸一個人,即使是我們最親密的人,要通過一些其他的方法,一些善巧的方法。所以我就這兩點供養給大家,就是跟我先生的一些養生,還有一些健康食品方面的共修,供養給大家。謝謝大家,感恩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張居士。我們感覺,我們遇到的這些生活上的情況,我們都要有善巧方便,我們都要考慮對方的接受度,我們要順勢而為,我們不能操之過急,我們也不能強勢。你看這麼多問題,從心上,其實都差不多是同樣的這些心境來應對跟家人的相處。甚至於是你為他好,要讓他往好的轉變,其實還是我們自己要用對心。所以一開始我跟大家有交流到,我們可以從一個問題體會到做人做事的心境,很可能你可以把這個心境用在生活不同的一些人事物上,很可能都可以相通,這舉一反三。比方說,「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在調整的過程他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他有一些好的改變妳就讚歎,妳不要苛求太高,這個是隨喜功德。但恆順,比方說,他是法國人,妳給他拿個中國的報導,他就不一定歡喜。這法國人寫的,他比較容易接受。再來他喜歡看書,妳是恆順他,用他歡喜的方式去協助他。這個都是善巧方便。那再來,煮飯還是要煮好吃,這都要有配套措施。再來,我們不能執著,比方說我現在知道,不能加防腐劑,不能是這個不可消化的澱粉類。這是一個正確的道理,可是你一執著了,就又有新的問題會出來了。因為一執著了,就會很強烈,一強烈可能家裡的人反感。這個也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拉倒了,是吧?劉居士,您舉手是您要說話嗎?
劉居士:不是不是,不好意思。阿彌陀佛!師父慈悲,還有各位在場的嘉賓老師們,阿彌陀佛。我可能在我提這個問題的時候沒有寫得很清楚,所以可能造成一點誤會。
首先,我問這個問題是幫癌症治療的病人,他們提出來的問題,因為他們發現了有癌前病變,所以我這個問題是幫我的病人來問的。然後再加上,還有就是我的先生他沒有癌症,他也沒有吃東西的問題,是因為王老師他是對於這個飲食方面,他很有養生之道,還有楊醫生,他以中醫的概念來講,也有很多很好的建議。所以我就在想這個時候可以幫大家問,剛好我也可以把這個答案帶回去給我的病人們。因為他們是癌前病變或者是已經得了癌症,有一些已經是末期了,他想要知道他這個時候還能怎麼吃。因為他可能在吃東西上,他自己不知道,他覺得那樣吃是健康的,或者是說他想吃素了,他就要用那個素食加工品。所以在這個地方王老師他有很好的見解,然後可能楊醫師也可以提一下,那這樣我可以把這個資料整理起來,帶回去給這些想要吃健康飲食或者是想要素食的癌症病人,來幫助到他們。然後這樣可能可以讓他們在復原的過程當中更容易的治癒。不好意思。
成德法師:謝謝劉居士!劉居士請轉法輪,有請楊醫師跟王老師廣修供養,你們都做普賢菩薩。
王老師:法師好,這個專題應該是楊老師的強項。我是個農民,我是生產食品的,該怎麼吃還是要請大夫。
劉居士:王老師您上次有提到,如果我記憶還正確的話,就是生麵還是……吳老師上次肯定有提醒,吳老師有提醒我,就是那個是不是生麵還是熟麵,這個地方,對不起,這不是我的專長,所以我才會……因為有些人真的是,有些癌症病人真的是想吃素嘛,可是他一定必須要去吃澱粉類,可是有些澱粉類它是熟麵還是生麵?是不是這個地方請楊醫師還有王老師教導一下。那也許有很多人他正在用這樣的飲食,可是他不知道有什麼差別造成了不可消化,不可消化的話就容易造成胃出血,還有胃潰瘍,還有其他的問題。所以在這個地方請教楊醫師跟王老師,都可以的,兩位都可以回答。
王老師:請楊醫師,楊醫師他是專門的中醫師,對治療更有經驗,我還是個生產者。
楊醫師:謝謝王老師,太謙虛了。大家如果從飲食方面來講,都能夠有福氣吃到您生產的這個聽著佛號成長起來的有機食品,那他肯定不會長這個癌症的。其實這個癌症,我們講的病,人體是個很複雜的系統,疾病也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這個飲食只是一個方面。我們知道佛教裡邊有講這個疾病,你看那個《摩訶止觀》上面就講了六大類的疾病,其中就四大不調是一類;飲食是一類;還有一個坐禪病,因為坐禪不當,用功不當導致的一類疾病,就是我們修行不當,過度的用功,或者過度的精進導致的身體跟不上。再一種就是鬼病,我們說是著了魔了,你碰上什麼東西了,有這種東西就是鬼病,類似於精神病這一類的。還有就是魔病,你修行著魔了。再一種就是業障病。
這個癌症從我們這個佛教裡邊,很多大法師也好,很多都說都是有各種原因引起的,大多數都與業力有關係的。那現在醫學,所謂的現代的醫學就是說我們現在的西醫學,它主要是從更精微的層次上來研究我們這個身體和身體的疾病,從這一個方面。你比方說他研究到基因,我們也有癌前篩查,癌前篩查的時候有各種檢查,找你有沒有病變的這個基因,家族裡遺傳的基因等各種原因。那麼基因是什麼呢?基因就是我們的命,就是我們的命。我們從算命的角度來講,我們大家只要聽《了凡四訓》都知道有這個命。這個基因,基本上每一個人都有這個癌症的基因。但是這個基因能不能再表達出來,到了時候他真正的患上癌症,那就另外一說了。你同樣都有這個家族遺傳病史的兄弟姐妹,他都有這樣的基因,有的人會生病發病,有的人不會發病,並不是說所有的有基因的,它都會導致這個病,就是說他與遇緣有關係。那麼所謂的緣就包括了像我們現在精神問題、我們心理健康不健康,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對於癌症病人來講、或者惡性疾病的病人來講,精神問題是最主要的一個方面。
第二個問題就是飲食。我們能不能吃到健康的食品、衛生的食品。為什麼說我們倡導吃素呢?因為現在這個肉食確確實實是不清潔的,我們很多飼養的這些動物、魚類、禽類、這些畜類都出問題了。牠們身體、肉裡面本身就有問題了。我們《黃帝內經》就講:「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就是說飲食要均衡。我們古代的人,我們屬於農業國家,肉類也有適當的吃一點要補充蛋白質,以前我們蛋白質主要是靠肉來補充,大豆生產得少,中原大地這大豆的產量是少的,得不到很多的植物蛋白,所以說就要適當的吃一點肉類。但是他講了一點,《黃帝內經》講完這句話後面的一句話就是「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也」。這個氣味合你身體的這個需求了,你需要補酸的時候,你給他鹹味的東西吃,肯定是不合了,那吃了肯定長病;你需要補甘類的補甜類的食品,補脾的時候,你給他補了腎了,甚至補了肝了,反而克了脾了。飲食方面就導致了身體的這種大疾病了。所以說飲食不調是這一類的,非常重要的一點。
而再一類就是睡眠,睡眠對於人體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特別是對於腫瘤病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腫瘤病人因為恐懼、因為身體的不適,這個睡眠節律是顛倒的,很多腫瘤病人都是一直到下半夜四五點鐘才開始入睡,然後到早上九點、十點、十一點、十二點才起床,這是陰陽顛倒了,我們說這就過鬼的生活了,中醫上說已經不是人了,所以這個只能讓他的身體愈來愈垮掉。
再一個就是適當的運動,就是勞作,要適當的勞作,讓身體有一個……你勞作的時候你就會出汗,肌肉運動會促進血液循環,那麼氣血流通會好。那麼通過這個勞作,他會排泄一些不良的東西,包括一些淤滯的情緒,讓他不好的這種我們叫毒素,淤滯的毒素把它排出來,食物的毒素、分解的毒素能夠排出來。
那麼這個飲食是一方面。劉老師她是病理專家,主要研究癌症病理。那麼很多研究也在講,像我們在西方生活了這麼多年都知道,好多人對gluten(穀蛋白,麵筋)這種什麼東西不耐受,吃了這種gluten的食物以後他就會脹氣,甚至引起一些過敏,這樣的東西。那麼有些癌症病人如果吃了一些不容易消化的這種食物,或者是一些澱粉或者什麼東西,麵筋之類的這種東西,吃了以後它會在腸內引起一些刺激,脹氣或者是產生一些毒素,它也會加重這個病情的。所以說如果真的有這種不耐受的,我們就盡量給它避免。對於腫瘤的病人來講,盡量的去多花一點錢去買一點organic,有機食品。現在有機食品,大多數的商店裡邊、正規的商店裡面,都可以買到這種蔬菜類的有機食品。如果必須要吃一點肉類,你像西方的這種商店裡面的肉類它也屬於三淨肉了,你可以適當的吃一點。
但是我不建議他們,我對我的所有的有病的病人,有幾種食物是堅決不讓他們吃的。第一個是牛肉。中醫講牛肉是養脾的、補脾的。但是牛肉,從靈性上來講,有很多很多畜生、大的生靈帶的這個怨氣都是很重的,所有的這種慢性病、皮膚病,吃了牛肉肯定會發作得比較厲害的,你斷不了根。再一個就是蛇類、龜類的,這一類別的東西不能吃。無鱗魚不能吃。再一個就是殼類的海鮮堅決不能吃,這都是屬於寒性,雖然蛋白質很好,有很好的蛋白質,但是它都是寒性很重的,很陰寒的這種食物。螃蟹,你像在海邊出生的人就知道,螃蟹好吃,但是它是很寒涼的食物。所以說為什麼在青島、我們山東,他們吃螃蟹的時候,都把蒜、生薑剁碎了放上醋,叫蟹不離。吃蟹的時候一定要蘸著醋和薑吃,來化解它的寒性。所以說食物一定要有寒涼這種對稱配比的來補養我們的身體。
還有現代這些素食為了增加口感、觀感,看起來像肉一樣。前段時間我們group(團體)的幾個同修、好朋友,買了一些素食過來,素雞、素鴨,各種素的海參、鮑魚,看起來就像是真的,吃起來更像真的。你吃那個素鮑魚、素海參的時候,你都不敢下口,真的是。那我們吃素本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斷這個殺念,你看著它那個樣子,你心裡面就已經把它覺得是一個動物了,你下去一口,你心裡面這個殺念……雖然很誠惶誠恐的咬一口,那還是非常慚愧的。我們現在素食實際上很多了,原生的素食,不是原生的,沒有像中國大陸或者台灣做成這種動物形狀的素食也很多。你像有一種Quorm,英國有一種Quorm,它是雞蛋的蛋白和那個豆類蛋白摻在一起做的一種食品,還有做出各種形狀的、不同味道的,但是它沒有做成動物的這種形狀,你可以拿來吃。他是有專門素食的,有的會有添加劑他會告訴你添加劑有多少。那最好的就是我們這個豆製品,我們可以吃些黃豆各種豆製品、鷹嘴豆,自己在家煮了以後調個味,也是非常好的,鮮豆腐我們自己調味做出來,也是非常非常好的。那麼這些用豆製品做起來的這種素食,我們一次會……因為口味好嘛,你可能會吃得過多。我們很多素食的朋友,反而不是說蛋白質不夠,反而是蛋白質過多,導致腎臟、肝臟的一些負擔,反而是不好的。因為豆類蛋白還有一些其他的蛋白是在體內代謝,有時候多了以後反而代謝不好。所以有腎病的人要求吃一些精蛋白,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那我們在吃素的時候,要盡量的吃一些熱性的食物作為相互的抵消。豆製品大多數都偏寒涼的,特別是我們做豆腐的時候,北豆腐它都是加石膏,用石膏點,用鹵水點,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鹵水就是很寒涼的。還有,現在這些豆腐都用石膏點,石膏也是非常寒涼的。所以我們吃豆製品的時候,像八角、生薑、乾薑、茴香,還有那個肉桂,這些東西都可以盡量的多放一點點,既做為調味品,又能中和掉這些素食的寒性。我們很多素食的朋友身體都偏於陽虛的,通過這麼調和一下會更好一點。
我不知道這個回答能不能滿意,我們以後可以做幾次這樣的類似的養生講座供養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劉居士您聽明白了啊。謝謝楊醫師。
劉居士:感恩楊醫師,感恩師父慈悲。
成德法師:法輪未轉食輪先,這個吃還是很重要。我們養好這個色身,才會比較好的可以用它來修行。那剛剛楊醫師也提到身體的情況其實有不少因素,其中四大不調,飲食有問題。那佛門講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能吃素,那也是算無畏布施。尤其他剛剛提到這些靈性特別高的生命,你看這很明顯。所以說勿宰耕牛,這個《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都是教這個,勿殺龜打蛇。所以老法師說,「慈心不殺」落實在哪?《太上感應篇》。不只是對人不能傷害,對這些生命都不能傷害。
那剛剛也提到的身體不好,飲食是一個角度,還有其他因素,他的睡眠啊,他的鍛錬,萬法因緣生,這個都有種種因素在裡面。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應該還是心理,心理問題。所以癌症是心理問題為最大宗,同樣的正常的人,你要照顧他的健康,你也首先要照顧到他的心。你不要很執著吃這個問題,然後搞得全家人很不高興,那這樣就有點變執著了。心是最重要的,心情對身體影響最大,其他的慢慢慢慢推進,不急不躁。所以菩薩四德有「柔和質直攝生德」,你真正為家人好,你真正想幫人,要很有耐心,著急不得。
好。我們看下一個問題,也是問到:有一個剛開始願意學佛的親戚,他想在家裡供養一尊地藏王菩薩像。但他說還做不到不殺生、不吃肉,他問我該怎麼辦?
首先「教人以善勿過高」,他現在還做不到,你也不能給他太高的要求。而現在他能供地藏菩薩,就有地藏菩薩在加持他。地藏菩薩是開發他心地的寶藏。那當然你要多跟他講一些地藏菩薩的德行,因為他歡喜地藏菩薩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擴寬他的心量,擴寬他的慈悲心。那當然,他一下做不到不吃肉,你還是可以提醒他,可以先吃三淨肉。所以這一些欲望,一般的人都是循序漸進,你不能一下給他太高的要求,讓他退避三舍了。所以老法師他跟著李炳南老師學的時候,李老不勸人吃素,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印象。這裡面個中的道理在哪裡?不勸人受戒,因為這一些事都是要他水到渠成,願意歡喜的。不然到時候你推了他,他又反覆了,到最後都不想見到你了,這樣就把這個緣可能又受了影響了。所以這裡面也有人情事理的掌握,不能操之過急,很多事情是當事人自己水到渠成的。我們順著他的善根能接受的,只要他的善根能順勢不斷增長,很多部分他慢慢自然就會淡。
我們再看最後一個問題:有同修問,什麼是真我?
佛開悟的第一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個真我應該就是我們本具的真心。但佛下一句也提醒我們了: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了,那變成妄心做主了。真心雖有,被障住了。那其實這個我們都可以自己去感受,真心是我們本有的,比方說我們很真誠去跟一個人溝通,有時候你這個真誠讓對方感受到了,兩個人痛哭流涕。那有時候很不能容忍他的一些行為,雖然去跟他溝通,但最後不歡而散。那同樣是溝通,為什麼效果差那麼多?就是一個離真心很近,至誠就感通;一個已經見他的過了,所以怎麼講話,都是妄心在講,對方不舒服了。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愈少的時候,愈離真心近。我自己感覺一天當中,剛起床的時候離真心比較近,因為那時候剛起床,也沒什麼念頭。很奇妙的,每一次起床在盥洗,都能把昨天一些事想通了。後來我想,因為當時候沒啥念頭,離真心比較近,就很容易想通事情。所以智慧是本有的,它只是有障礙而已。
那現在問題在哪?我們認賊作子,認這個分別執著當作自己,「我這個人就是這樣了」,那他就是認賊作子,認賊作父。這個是最嚴重的認知。人假如覺得我這個人就是這樣,我就是這個個性,那麻煩了,你很難改變他了。他假如認識到那個是妄心,那不是真心。佛門的真妄標準在哪?會變的就不是真的,會生滅的就不是真的。物質一直在變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精神、念頭,觀心無常,變來變去的,所以那是妄心,不是真的。那既然它不是真的,它就是虛的,虛妄的。其實它沒力量的,是我們把它當真了它才障礙我們。正念現前,邪念就污染不上了,它是沒力量的,不要怕它。就好像小偷要爬進你們家了,你是主人,桌子一拍,他就嚇得掉下去了,從牆上掉下去了,邪念就污染不上你了。
我們最後講一個公案,剛好《首楞嚴經》這一部經一開始當機的是阿難尊者,他是多聞第一,能夠憶持十二部大經,但是遇到摩登伽女之難,差點破戒。所以功夫不在會背經,功夫在放下。結果幸蒙佛遣文殊大士率領大眾送真言前去救度,才能免難。那我們現在最重要的,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力是圓滿的,「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所以人都有過去生的業力,這個阿難尊者也是古佛來表演的,我們菩提道上會有這些業緣,要自己護好自己。所以經典裡面,好像是《十往生經》說的,你真念佛了,阿彌陀佛遣二十五菩薩隨護其人,這樣魔不得其便。所以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要念佛,不能讓這個惡緣有機可乘。
那阿難自己經歷過來,也很震動,他就哀切的請佛開示,他自己修行了這麼久了,居然還遇到這個難。那佛就問阿難,那你以何為心?因為前面佛還問他,心是在內還是在外,還是在中間?然後阿難就說了,我用心來推尋。他在那裡思惟、思考。他說我這個能推的,就是我的心,我將為心。他認為這個推想尋思的心就是自己的心。結果佛當時就呵斥阿難:「阿難,這個不是你的真心!」我們都會妄認妄心為真心,所以這個呵斥也不是對阿難,也是對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當機者去念這個經,去學這個經。接著佛跟他講,你現在這個心念是你的,「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就是忘失真心了,故枉受輪轉。認妄為真,那妄心都有分別執著,鐵定是六道出不來了。黃念老說到,佛直接告訴阿難,你所謂的自己的心,那不是你的真心,那個只是外界的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所引起你的一些想法,妄想。然後你有這些妄想了,它就迷惑了你的真心,就變妄心了。真心離念,真心沒有這些分別執著才對。它不但不是你的真心,而且是你真心恢復的敵人,它迷惑了你的真心,那個是賊。可是你把害自己的賊人認作自己的愛子,於是使你失掉本有的常住真心,而冤枉的經受輪迴之苦。
人假如這一段聽懂了,可別再受冤枉罪了。要認識真心,老法師慈悲,告訴我們,真心是什麼?「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的心念一定要跟這五心相應,不然我就是作踐自己了。所以真正了解這才是我的真心,我不搞情緒化的事情了。情緒化,輪迴心造輪迴業,枉受輪迴。都明白了這是妄心,不能再認賊作子了。所以這一段《楞嚴經》很重要,從今天開始,我們不能再幹傻事了,所以我們今天共同發一個願:把自我感受放下,把情緒化放下,把我執放下,念念為他人想。念頭只要不在這個妄心上,都是為他人想,跟慈悲相應,這個真心慢慢就顯出來了。所以《了凡四訓》說改過,「如斬毒樹,直斷其根」。這煩惱的根源就是這個我執,就把這個我砍斷。不要再有執著這個身體,執著我的感受,「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這個色就是以這個身為代表,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的心裡這些分別執著的活動。觀自在菩薩,觀自己的真心在不在,這叫觀自在。我們能夠時時用這五心來處事待人,那這個就安在真心裡面了,就不再認賊作子了。
今天時間晚了。對不起,不知道我們王老師早餐吃了沒有?以後我們這個聚會,因為有我們祖國大地,有歐洲大陸、歐亞大陸,還有我們美洲,這麼多地區的同修,還有東南亞的都有,這個大家該吃飯吃飯,該打個盹打個盹,不要客氣。這個自己人不要拘束,不要罣礙。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