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 答疑解惑

成德法師 答疑解惑

面對家庭與工作應如何拿捏_成德法師

諸位同修,大家吉祥!有一位同修問到,她目前在福建一所大學從事教育工作,如何做好工作的同時又能照顧好家庭?一方面,自己很喜歡目前的工作,但是工作壓力不小,長期工作,不能很好的照顧家庭和家人;另一方面,如果敦倫盡分,完全回歸家庭,那在城市生活又感覺到生活壓力很大。所以請教法師,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
首先,人的潛力是很大的,最關鍵的我們要用真心,用真心應該可以做好工作的同時又照顧好家庭,這是可以的。但是假如我們確實在實際工作跟家庭生活暫時還是不能兼顧的時候,那這個時候還是要取捨,要以家庭為重。
妳有提到完全回歸家庭敦倫盡分,那在城市生活壓力很大。其實我們在都市生活,但是我們很用心陪伴孩子,可能他在學業上就不用多花錢;我們在生活上多照顧先生、家人、孩子的這些三餐,讓他們又健康,又可以省一些錢。其實都市生活不一定是說要賺很多錢才能生活得下去,應該是有沒有勤儉持家。我很節儉,就省了不少錢;我很勤奮,也會省不少錢。所以其實事在人為,我們不要先預設立場。
妳這裡提到很喜歡目前的工作,但是工作壓力不小。其實工作要以歡喜心去做,不要是處在一個壓力之下。再來,真的給妳的工作太多了,妳也要懂得跟妳的領導做溝通。真的實在工作量太大了,妳沒有辦法兼顧家庭,人生其實有很多時候都是需要做取捨的,所以這個都要視妳的實際情況而定。
當然,這個事妳也要跟先生、跟家裡的人充分溝通。有時候妳完全回歸家妳先生反對,這樣妳也要先溝通好,總要大家都理解,大家互相體諒,再來做調整,不要到時候調整又延伸出新的問題就不好。家庭裡面多做真誠的溝通很重要,建立一些共識很重要,所以治理家庭也要見和同解。
以上是一些考慮,僅供您做參考,阿彌陀佛。

2022-04-05
05:45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做功德迴向給祖先_成德法師

路同學:法師好,諸位家人好。學生也是感受到了佛菩薩的加持,第一個舉手,到最後一個還有機會。大部分問題也都解決了,就簡單的分享一下。因為今天對於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外公還有奶奶是九年前二月二十七走的,今天是一個九週年的祭日,父親母親就都回到家鄉去做祭祖。學生也是九年前自己剛好剛接觸傳統文化不久,從這件事情也體悟到很多真相。今天剛才在聽法師開解的過程當中,也是有一個心得,裡面也帶有些疑問,分享一下。
就是現在有看到一些現象,祭祖就是家鄉還是算比較重視,但是現在實質就是比較少了,形式還保留有一些。《論語》裡面就講「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就感覺到現在就是家裡面人以形式性的去團聚一下,去墳地上走一走。但是家族裡面是接受儒家思想比較多一些,對佛法接觸也不是很多。學生就想問一下,向法師請教一下,就是在當下我們後代子孫如何能夠做更多的一些功德去迴向給這些祖先,真正利益到他們,也能受祖先的這些利益,自己也能夠更加的去發心把這些家風家道傳承下去。因為學生家鄉,回憶起父親、母親講小時候的一些情景,也是特別的重視倫理道德。父親是那一輩最小的,學生和弟弟是這一輩最小的,也感覺到有這樣一個希望能夠承傳千年不衰家道的願望。所以就也是想請教法師,這些細處應該如何落實?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路同學你剛剛講說,剛剛在聽其他學長分享或者發問,可能有一些問題就解決掉了,有心開意解了。所以因為成德也遇過,比方說有幾位同修都在問老人家問題,結果後面問的人感覺前面的問題好像已經回答他的問題了,他後面還是問。很可能就是後面的人在聽的時候,他有一個念頭,那不是我的問題,那不是我的問題。其實那個理是相通的,可能就解決掉了。我是因為路同學剛剛說,他有一些他自己開解了,這個就是很多問題其實你靜下來,你在聽經的時候,或者聽別人在探討的時候,你可能就通了,本自具足。
你接下來我也感覺到你比較憂國憂民,看到這個風氣現在形式多實質少,假如依你學過的經教來思惟,做什麼對於祖先最好?
路同學:法師好,學生第一念想到的就是師長每次在祭祖時候都會有相關的開示,祭祖的實質和意義就是提倡孝敬,知恩報恩,報本反始。現在當下可以做最好的就是能夠承傳文化,發心把傳統文化復興起來。
成德法師:對,老法師說的,我們這一代人最重要的就是把文化要傳下去,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因為沒有遇過這麼危急的情況。所以路同學自己回答了,我沒回答。大家要信任自己,你把心靜下來了,一思惟,答案就出來了。你們不要「現在成德法師會回答問題,趕快來想一些問題」。你們自己靜一靜,自己可以想通的,我不能再造成大家分別執著的增上緣,那我就有罪過了。還有沒有?承傳文化,以此功德迴向給祖先很好。
路同學:還有就是做一個榜樣,因為最近上次學生也順便反省一下,就是在心得裡面也寫到一些情況,雖然是真實的,但是後面也感覺到讓老師或者其他家人聽到也會有擔憂的地方,學生言語方面就是不太周全的地方。感覺就是自己在盡孝方面,在自己父母方面自己還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就是把這一塊用真心彌補起來,然後從自己修身開始,從父母開始,從和父母恢復這種真誠心開始,做出一個好的樣子來,這是一點。還有另外就是剛才想到《地藏經》裡面的,有講到一些能夠利益先人的一些方法,就是懸繒燃燈,還有抄經這些。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路同學,他也體會到要做榜樣。這做榜樣功德很大,因為現在這個時代大家信心危機,你能做得出來就能給人信心。所以老人家為什麼一直強調要做示範?真做出來,功德大了。
那你也提到自己要先恢復父子有親,因為老和尚說的傳統文化兩個目標,第一個,恢復父子有親;第二個目標,再把這個天性再延伸到對兄弟姐妹、對家族,然後再對鄰里鄉黨、對一切人、對一切萬物,這第二個目標。我們要去幫別人恢復父子有親,首先我們自己要恢復,自愛才能愛人,自助才能助人。
你剛剛提到《地藏經》,你看這個我們都讀過,燃燈、燒香、抄經。但佛法強調的是依義不依語,你假如在古代抄經,很好,為什麼?經本很少,沒有印刷術,你抄一本,人家能讀、能成就,功德很大;現在印刷術發達了,經書很容易拿到,這個時候要講解,要為人演說,要把它講清楚,這個功德都很大。講課、講經的人轉變命運快,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我們看那個較量,你三千大千七寶布施,都比不上跟人家說四句偈,這是《金剛經》的較量。《普賢行願品》,那也是較量得更讓我們覺得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尤其現在你剛剛也說了,形式多了,實質少了,這個實質就要靠人宣講,讓人一明理了,他做得就會很真誠孝敬,就跟祖先感通了,他這個家道就可以傳下去。「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那一天我們遇到一個同修,她的太爺跟印光祖師一起蓋監獄,然後在監獄裡面教這些服刑人員傳統文化。我說她太爺功德無量。我說那妳是阿惟越致菩薩的後代,她太爺跟印祖的關係不一般。她太爺的那些德行,她說我們比起我們太爺差遠了。我說不要有這個念頭,人有時候都是一直在否定自己,不要這樣,縱去遠,以漸躋。我相信我們只要有這個效法的心,太爺就放光加持我們。所以這個孝道的弘揚很重要,大家要發心來做,來弘揚,來講解清楚。
再來,念佛的加持力,念佛超度祖先的力量很強。「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所以這個念佛功德大,發菩提心功德大。所以「一子出家,九祖生天」,當然他這個出不是相上的出,他是真發菩提心真出家。《維摩詰經》說的,發菩提心,是名真出家,不是相上而已。所以這些大經大論都是破我們的分別執著,不然我們假如一出家了,我們就高人一等,那我們就在出家的緣自己墮落了,那就麻煩了。發菩提心功德很大。
不知道這樣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
路同學:回答到了,法師,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最後再補一句,處事待人接物隨時都用真心,統統都是功德。
好,謝謝,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阿彌陀佛。
——恭錄自:弘護人員扎根共學班(第十一集下)
2021/4/8 檔名:18-085-0011B

2022-04-05
13:36
comments
No Rating

修學中若干問題的考量_成德法師

諸位大德同修吉祥!有同修問到幾個問題,首先他目前在微信上建《無量壽經》淨土共修群,群裡大多以讀經、聽經、念佛為主。這個群裡有二十幾歲到六十幾歲的同修都有,大家各自年齡、根機、程度不盡相同,做為共修群群主,應該如何做好群主,才能護念群員真正成就往生大業?
首先隨喜您有這一分責任的心。當然再來,修學要成就,最重要的是師承。《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的:「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所以我們要思考這些問題,首先就是依照師父上人的教導來思惟這個問題。老人家的指導,要往生極樂世界,要修淨業三福,然後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淨業三福最起碼做到第一福。第一福具體的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第一福做到了,不留戀世間,一心求生淨土,念佛求生淨土,這一生可以往生。第一福做到了,信願念佛,可以成就,這個是老人家給我們教導的一個重要的原則、綱領。

當然,首先你自己要帶頭,你自己有受益了、得力了,自然會帶動他們。再來,每一個年齡層他們的狀態、心態都不盡然相同,你也要透過跟他們互動,多了解他們修學的情況、他們的心態,怎麼給予他們適時的護念。真的要護念別人,首先要護念好自己的道業,自己要得力了,才能護念別人。護念好自己的起心動念,心態不能偏掉,不能有控制、不能有要求,要很有耐性來跟這些群裡的組員互動。
第二個問題,對於專修《無量壽經》一門深入的同修來說,有的讀經已經幾千部了,聽經也聽了不少年,念佛也很用功,但是如果生活中《弟子規》一一三件事都沒有落實,那麼再這樣修學下去能往生嗎?需不需要回過頭來重新扎三個根?
我們還是一樣,修學還是要照明師受戒,要聽從師父上人的教導,然後再來勘驗自己修學的狀況。首先,老人家有勸我們要重視扎根,我們為什麼不扎?這個我們要思惟。再來,我們念了幾千部,聽經聽了這麼多年,到底自己得不得力、受不受用?這個都要靠自己來自我勘驗,要檢查。假如我們一定要這麼做,可是又不得力,又不調整,那不就變成執著了嗎?因為我們用的方法一定是我們能夠得力提升,我們才用它。假如你用了這個方法,自己不得利益、不能提升,那就不契自己的機。
所以真的假如我們的讀經讀了幾千部,可是《弟子規》都沒有辦法落實,那事實上《弟子規》的這些教導,跟我們讀的這一部經的做人做事一定是相應的。所以我們讀了幾千部,應該是要把《無量壽經》的教誨解行相應,我們才能夠提升,不能只是讀而已,理解的一定要去做。包含聽經聽了很多年,聽經的目的是明理,明了理之後一定要做,這樣就能提升。包含說念佛很用功,用功是真正愈念愈清淨了,還是愈念只是執著在相上的用功?假如真的念佛念得很得力,那應該是聲聲喚醒自己,心會愈來愈清淨,心會愈來愈真誠,那真心流露出來的言行,應該跟《弟子規》一百一十三件事會相應才對。
所以老人家為什麼強調要先扎三根,然後再一門深入?因為扎了三根,自己的心境跟真心相應,這個一門深入就容易了。假如不扎三根就一門深入,這樣相對的時間會需要比較長,才能修學得力。而且不扎三根就一門深入、就讀《無量壽經》,還要是非常真誠清淨的去讀,還不能因為讀經讀著讀著遍數多了,自己覺得自己了不起,或者自己覺得自己很有功夫,反而生了傲慢,那這個哪怕是念了一萬部、兩萬部,也不一定能夠得力。
所以真的,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還得要觀照到自己的狀態,而且不能自欺,更不能欺人。所以假如真實面對自己修學不得力,那還是要老老實實依照老人家指導,扎三根,然後一門深入《無量壽經》。假如你一部《無量壽經》愈念愈清淨、愈念愈得力,那當然你受用,應你的機,這個也沒問題。
第三個問題,現在有很大一部分淨土同修們,對一門深入讀《無量壽經》非常熱衷、非常用功,認為讀經生信願,有了信願,臨終一念十念就能往生。但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經教的落實,連三個根也做不到,並且認為《無量壽經》裡有三個根,一門深入就行了,什麼都不能夾雜,連扎三個根都是夾雜。請問法師,這種見解正確嗎?這樣下去可以嗎?能往生嗎?應該如何做?
其實每一個問題我們都還是要回到老法師的教導,因為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們還是要跟明師受戒,聽他的話。比方你問題提到說,連扎三個根都是夾雜,好像老法師沒有這麼說。所以不能順著自己的想法、看法,還是要依照老法師的經教來修學。
第四個問題,學生現在和群裡同修們發心扎三個根,首先聽師父上人慈悲教誨,學習《細講弟子規》三十遍,每天晚上填寫《弟子規》功過格,每個月進行一次當月學習落實情況的總結分享。請問這樣可以嗎?還需要注意哪些?
老人家建議學三十遍,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遍數夠可能我們對於《弟子規》這些教理才比較能夠深入。每天填功過格,主要是每天可以靜下來反省,反省得深刻,我們就能比較後不再造,錯的能後不再造,對的能好好去保持。然後每個月可以總結分享,那是達到互相觀摩、互相學習,相觀而善。當然,這種總結分享就不是又常常講一堆道理給人家聽,是分享自己真實在落實過程,自己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有哪些錯誤自己觀照到了,有哪些習氣在落實過程我們勇於去突破了,都是真實用功的心得,不是又把道理講一遍而已。
當然,法沒有定法,師父上人講說聽三十遍,你們都很老實,願意這麼做,那沒有問題,做了也很受用。假如大家聽了,覺得愈聽還很有味道,那就可以繼續聽下去;假如覺得聽了沒有什麼領悟,很痛苦了,那也可以再換下一集來聽。聽了有領悟的,那就好好去把它落實,這樣應該會學得不痛苦,會學得比較有法喜。
所以等於是都要視大家學習的情況,讓大家學得歡喜、學得得力,這樣來操作。因為有可能每個人學習的狀況也不完全一樣,怎麼拿捏,您再視情況而定。
好,以上僅供參考,阿彌陀佛。

2022-04-05
15:58
comments
No Rating

飯店改做素食的問題_成德法師

諸位同修,大家吉祥!有一位同修問到,她目前在福建一所大學從事教育工作,如何做好工作的同時又能照顧好家庭?一方面,自己很喜歡目前的工作,但是工作壓力不小,長期工作,不能很好的照顧家庭和家人;另一方面,如果敦倫盡分,完全回歸家庭,那在城市生活又感覺到生活壓力很大。所以請教法師,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
首先,人的潛力是很大的,最關鍵的我們要用真心,用真心應該可以做好工作的同時又照顧好家庭,這是可以的。但是假如我們確實在實際工作跟家庭生活暫時還是不能兼顧的時候,那這個時候還是要取捨,要以家庭為重。
妳有提到完全回歸家庭敦倫盡分,那在城市生活壓力很大。其實我們在都市生活,但是我們很用心陪伴孩子,可能他在學業上就不用多花錢;我們在生活上多照顧先生、家人、孩子的這些三餐,讓他們又健康,又可以省一些錢。其實都市生活不一定是說要賺很多錢才能生活得下去,應該是有沒有勤儉持家。我很節儉,就省了不少錢;我很勤奮,也會省不少錢。所以其實事在人為,我們不要先預設立場。
妳這裡提到很喜歡目前的工作,但是工作壓力不小。其實工作要以歡喜心去做,不要是處在一個壓力之下。再來,真的給妳的工作太多了,妳也要懂得跟妳的領導做溝通。真的實在工作量太大了,妳沒有辦法兼顧家庭,人生其實有很多時候都是需要做取捨的,所以這個都要視妳的實際情況而定。
當然,這個事妳也要跟先生、跟家裡的人充分溝通。有時候妳完全回歸家妳先生反對,這樣妳也要先溝通好,總要大家都理解,大家互相體諒,再來做調整,不要到時候調整又延伸出新的問題就不好。家庭裡面多做真誠的溝通很重要,建立一些共識很重要,所以治理家庭也要見和同解。
以上是一些考慮,僅供您做參考,阿彌陀佛。

2022-04-05
06:13
comments
No Rating

使用手機的問題_成德法師

光同學:法師好、大家好。學生本來想提個問題,已經解決了。就是學生這段時間對手機很執著,學生也想請法師能夠批評一下學生的這個想法。前段時間學生聽到手機可以和家庭交流,然後學生就覺得,這個在自己本身這裡使用手機,如何對待父母和對待身邊的同仁,然後就在小家庭裡面請教了自己的哥哥姐姐。然後哥哥姐姐就提醒學生說,手機是雙刃劍,要有定力來使用;然後第二點是,如果父母年齡很大了需要照顧,有工作之餘可以申請。對學生來說,學生就是因為父母還很年輕,就要提前請示。對於其他同仁,要好好的溝通,跟其他家人說清楚學生在使用手機的時間、地點,還有發的內容,讓其他家人能夠放心。

等到落實一段時間之後,學生發現沒有之前那麼執著了,就是能夠提高效率,按時交手機;使用手機和外面人聯繫,也和負責人請示。但是有幾點就很難做到,第一點就是這個廣告就感覺到防不勝防,白天的時候一下就過去了,就不會在意它;等到晚上的時候,有的時候作夢還會夢到這些不好的廣告。第二點做不到的就是對於同仁的消息,就是有的時候他當面會發一些消息,學生就覺得我直接跟你說了就可以了,但是他還是覺得你那個手機上沒有回復他就是不尊敬他,學生對這個就很有疑惑。第三點就是看見別人在用手機的時候,不知道他是在學習還是在浪費時間,學生有這個不敢去確認、不敢去提醒。不知道該如何去處理這三件事。
等到聽到法師講念佛不一定要唯一,但一定要是第一,沒事就念佛,不要刷手機。學生感覺到就是自己的這個目標不堅定,自己還是在這個事相上在打轉,就是說自己有這些想這些事情的時間,還不如拿來念佛。然後就是這些問題,還是想請教一下法師,能夠為學生放下這個疑惑,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光同學提的這個問題。當然,他說他上一個問題自己想通了,問題自己想通很好,代表你自己心開意解,這些道理能夠跟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結合了、相通了。那你談到這個手機,你的哥哥姐姐給你的建議都很好,你在做的過程,當然我們在對治一個習氣,過程都會有很多境界,都很正常。
你提到說,看到一些廣告,不好的廣告,晚上還會夢到。首先你有沒有很想去看這個廣告?這個得要問自己。你並沒有很想去看,為什麼還夢到?那這個也是提醒自己,雖然我不是很想看,但有可能我阿賴耶識裡面也很多這些東西。有時候人修行的過程起了一個念頭,自己都嚇一大跳,我怎麼會嫉妒人?他自己都不能接受。所以阿賴耶識是藏了我們很多過去生自己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的種子,所以也不擔心,重要的是強者先牽。這個念佛的方法就是你淨念相繼,一直念佛,包含你做事情,都是用佛的心去做,那你的倉庫裡面上面的全部都是念佛的種子,其他過去生的這些惡種子它起不了現行,我們是帶業往生。所以你也不要太緊張,什麼事情不要放心上就好了。首先我們不再去看它,真的還跳出來,我們就要練見而不見,就是它現在你面前,你不要去專注它,那它也影響不了你。因為你要看那個東西,讓它影響你,那要很多因素同時具備才行,你眼睛要開,你要注意它,是不是?你這些條件都有了,還要有光線,沒光線你也看不到,沒有電你也看不到。所以其實實在講,還是操之在自己。
你跟這個同仁說,你當面已經跟他解釋了,他還是希望你手機要回應他。那你也要了解,我是感覺有時候我們在跟人溝通,會比較站在自己的角度感受上,都已經當面講了,難道當面講還比這個微信傳不好嗎?但是有可能對方不是這個角度,有可能對方這個事你發個短信,我不會又忘了,可能因為這個事我後面還得追蹤,你給我發一下,我一看我就想起來了。就是可能對方有對方的考慮,所以這個時候要充分溝通,互相理解。哪怕他真的是固執,那你也剛好練恆順眾生。對方固執可以讓你修普賢行,好不好?你這一生會遇到很多固執的人,不可能沒有遇到的。所以轉個念,事事是好事。
你說這個同事在看手機,他到底是在學習還是在浪費時間?這個你就要看著辦了,第一個,他信不信任你?君子信而後諫,他對你夠信任的,你提醒他,他覺得你愛護他;他對你信任還不夠,你提醒他,「你對我有看法,你找我麻煩」。所以這「看著辦」三個字不是和稀泥,看著辦是你要對因緣清楚,緣是條件,多少緣講多少話、做多少事。同事跟領導、或者是下屬,又都不一樣,是吧?對領導講話,對同事講話,對下屬講話,那個緣又不一樣了。但是你假如是領導,那你得要講,有責任,君親師。但是他已經成年了,你點他的時候談笑風生。這個你們自己都要去體會,人情練達即文章。
老法師講經的時候也舉了個例子很好,有沒有哪一個同學你知道我現在要講哪一個例子?你看我還沒講,我看看有沒有人已經知道我要講老人家哪一個例子?有想到的可以打開麥克風。
劉同學:是講地球人嗎?師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妳為什麼會覺得是講地球人?
劉同學:學生這樣看,因為地球人就感覺都是一家人,很親,因為他是外國人,說別的地方他就覺得還是有國家界限,還有自己好像是外國人,老法師是中國人。
成德法師:我們劉同學心量大,特別體恤我現在在海外,她就說地球人,不要去分別執著。
劉同學: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李同學。
李同學:講天生麗質那個故事。
成德法師:天生麗質,好,那妳為什麼會覺得是天生麗質這個故事?就是說大家看,我問這個問題它是有一個前面的情境的,我剛剛是在跟光同學溝通什麼?溝通領導對下屬講話,或者下屬對領導講話,你對同事講話,這三種情況是不一樣的。我剛剛講什麼?你是領導,畢竟你管的下屬也是成人,你要談笑風生,我是不是講到這裡?我要舉這個故事,所以我才問你們,我講到這裡,你們有沒有透過我前面的敘述聯想到老法師哪一個故事?
范同學:老師好,是學生。
成德法師:請說。
范同學:就想到有一個學生要出家,讓老人家給剃度,想到這裡。
成德法師:大家注意,范同學現在是什麼?她舉的這個例子是面對一個很固執的人,你怎麼應對?成德現在講到的是什麼?是領導者勸下屬,勸。那這個故事不是勸,這個故事是面對他固執,他說:「你不給我圓頂,我今天就不走了。」老和尚說:「你不走我走。」所以每一個故事都有它的意境在裡面的,所以大家記了一大堆故事,也要把這些故事充分領會,你才會用得很恰當的地方。
譚同學:法師,是那個凳子的故事嗎?他坐的凳子。
成德法師:沒錯沒錯,你看譚同學他可能最近在講故事,下了不少功夫。你看老法師說的,他年輕的時候二十幾歲,那時候還沒學佛,坐在椅子上就往後靠,椅子四隻腳就騰空了,那個有可能會摔下去的,而且上班時間這麼坐。老和尚的上司進來了,然後跟他說,「你這樣坐危險」,拍拍他,你這樣坐危險。你看老法師那二十幾歲,自己做那個動作,一看到領導自己也是很緊張,是吧?結果人家領導不只沒有批評他,還關心他說,你這樣坐危險。他可以批評他,「你年紀輕輕的坐都沒有坐相」,他可以罵他一頓。可是人家領導很溫和的,「危險」。但老法師你看他聽完之後,感覺這個領導者的慈愛,君仁,仁慈,老法師說從那天開始就改掉了。所以這每個故事它的意境你體會到了,你就不只是你講得出來,你會用得出來,你會這麼去做。所以法,不管是教理,還是故事裡面的這些意境,能入得了你的心,你就用得出來了。不能記一堆東西,到時候遇到境界了,不知道要用哪一句,也不知道要怎麼做,那個就變知識性的學習了。
再來,這個念佛要第一,我們光同學他覺得可能在做的時候還是會念其他的東西。我首先就要問他了,那你不念佛你都會想什麼?每一個人經歷過一件事、經歷過一個片刻,都要更了解自己,自知之明。有念頭可以把你念佛的心拉過去,而且保證那個念頭是輪迴心,輪迴心你怎麼往生?有個力量比你念佛還強,這不是一個很好勘驗的時候嗎?所以老法師說,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所以光同學就要觀照自己的念頭,為什麼我念著念著又拉過去了?為什麼明明我知道念佛第一,還是沒有辦法提起來?心裡還有很多罣礙、慣性。然後自己看清楚了,我起這個念頭搞輪迴,我起這個念頭生煩惱,對自己、對別人都沒好處,那我不起這個念頭。我念一聲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我念這句佛是宇宙間最快成佛的方法,被我遇到了,我中了佛門第一特獎。諸位同修,你中了第一特獎,你下一個動作要幹嘛?趕快去換獎,是吧?你趕快念佛。「老實持名,全攝佛德」,黃念祖老居士這句話可厲害了,老老實實持這句佛號,把佛四十八願圓滿成佛在果地上的功德就變成自己的功德了,全攝佛功德為自己的功德,那不是中了第一特獎嗎?一念相應就一念佛,念念相應就念念佛。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說,以持名故,善根福德頓同諸佛。你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字句分明,沒有其他雜念,你當下的善根福德跟佛是平等的,頓同諸佛。所以它不可思議,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這個法門太妙了!你要入無生,要斷執著,要斷分別,要斷起心動念,多難!我們現在身見都斷不了。可是這個方法,你有分別執著都不管,你只要當下能字句分明、都攝六根,不要讓念頭再飛出去了。你字句分明的念,其他的妄念都不進來,叫應無所住;這一句一句又念得清楚,叫而生其心。《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在老實念佛當中契進去了,這是法身的境界,叫巧入無生。這個方法太妙了,讓我們沒有念頭做不到,讓我們有念頭,而這一念就是我們的自性,妙到極處了。所以「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你這麼專注念了十分鐘佛,你就做了十分鐘的法身大士了,巧入無生。當然能繼續保持,那你就入境界了。不要讓它斷,念佛的時候專注,做事的時候也以佛心去做。我待會再請工作人員發夏老這一段法語給大家,念佛處事當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講得很精彩。我們有佛陀、祖師、老和尚的教誨,決定成就,就怕我們不老實聽話而已,講得太圓滿了、太細緻了!
所以光同學要觀照自己的念頭。而且大家應該有印象,老法師常常有提到,有一個十歲的女孩往生了,最近的事情,離我們不遠。她就是八歲的時候,她聽到她爸爸念《阿彌陀經》,她說這是什麼?她爸爸就跟她講《阿彌陀經》極樂世界的景象,這個孩子說太好了,我也要去,她就開始念佛了。念了應該不到三年,她就跟家裡人說要往生。她父母都學佛,也沒有障礙她。
諸位同學,我是很想現在能走最好,這個世間沒有什麼好留戀的。今天張開眼來還活著,那也要安住當下,不能在那「氣死我了,阿彌陀佛怎麼沒來接我?」這個是亂發脾氣,不行。阿彌陀佛有智慧,什麼時候是最適合來接我的,他老人家決定,這個我們不操心。老法師講經都是安我們的心的,老法師講得可細了:你就好好的念就對了,阿彌陀佛會來通知你的,他會告訴你,我什麼時候來接你,三年之後、十年之後。有時候又怕你忘記,前一個禮拜、前三天再來通知你一次。阿彌陀佛很講人情味的,你們不要瞎操心了,所以要信佛,心才能安。好,謝謝光同學。
——恭錄自:弘護人員扎根共學班(第十集下)
2021/4/5 檔名:18-085-0010B

2022-04-03
25:29
comments
No Rating

何處是道場—家庭_成德法師

問:如何長期與貢高我慢的人相處?我的先生是外國人,平常比較傲慢和懷疑,不信佛法。他幾年前查出癌症,治療了兩年以後控制住了,最近又得了新冠,咳嗽、頭痛、發燒兩個星期以後,慢慢地好了。自從他病後,他的慢和疑變本加厲,言語行為都令人難以忍受,而且他的行為也影響了我的小兒子,我的小兒子也慢慢的開始貢高我慢,我在想如何跟我老公相處下去?
我老公在兩個兒子面前經常說我什麼都不會、什麼都沒做。天長日久,我的小兒子也覺得媽媽就是什麼都不會、什麼都沒做,不值得尊重。他這次得新冠,沒有上醫院,都是我們在家裡照顧他。他病好以後,說我沒有好好照顧他。我心裡明白要和顏愛語,還得要用四攝法、六和敬,可是慚愧弟子修行不夠,做得不好,沒能夠感化他。我自己也是看得破,忍不過,時間久了我就覺得累了,想要離開了。
我的大兒子比較乖,我老公剛開始不知道自己得的是新冠,沒有隔離。確診後也沒有有效隔離。我勸大兒子(大學生),說我可以馬上送他回學校附近他獨自居住的地方,就不會受感染。我大兒子很孝順,說我要留在家裡照顧爸爸,不肯走。我的小兒子跟著他的爸爸一起貢高我慢,看不起媽媽、看不起中醫,什麼都向他爸爸學,學到了不好的習氣。
加拿大長大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像我的小兒子那樣,自我、競爭,說話不夠禮貌。有的還愛打遊戲,家長們很頭痛。我深刻感受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聽了淨空老法師的講經說法後我發心當老師,因為我想要改變這個狀況。這次成德法師說要開一條龍學校,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主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國外長大的孩子,急切的需要傳統文化和聖賢教育。感恩。(提問結束)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老天爺很看重妳,這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所以考驗會比較多。這些聖賢佛菩薩都是過來人,他會講這些話,都是他的親身體驗,也是對我們的愛護,他這些話都是讓我們先做好心理建設。所以我記得李炳南老師有一段話,老人家說:「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這個也是在鼓舞我們,困難愈大,功德愈大。黃念祖老居士也說,每一個人修行都是要經過一番寒徹骨,尤其我聽他老人家說到,他在文革時期受到的苦,加在八個人身上,八個人都得死。我當時候一聽很震撼,因為他是大修行人,他不妄語,加在八個人,不是二三個,八個人,那他當時候承受那個考驗。所以因為我們這一生的目標是成佛,這一生就要成佛了,往生就不退作佛了,那我們無始劫有很多的因緣、業力,就好像說今天你要離開了,你的債主他鐵定要來,你先別走,你還欠我兩千塊錢。一聽你要走了,全來了。所以一般一發願,考驗就來了。成德也有這個感受,尤其考我們最難放下的那個罩門。所以當我們面對考驗是覺得,真的是快撐不了了,那就代表因為我們這一生發的願大,所以考驗必然會大。
而我們要過關,最重要的就是心,心念。我們假如都去想那些事情,你會愈想落的印象愈深。我們要認識妄心,妄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最重要的是八識,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印象。所以我們修學的重點就是轉識成智,我們隨時要提醒,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老法師講最多的是哪一句?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執著,第七識;分別,第六識。所以落印象,我們就容易什麼?一發生一件事,這幾年的東西全部浮出來了,都倒出來了。所以真的,都要在境上練不要落印象、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什麼事我們往正面的去看。就像《金剛經》說的:「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你看經典也在告訴我們,我明明在學佛,在依照經典做,怎麼會人家來輕賤毀謗我,甚至是自己最親的人?佛接著說:「先世罪業應墮惡道」,我們不了解我們過去生做過什麼。曾經有一場火災,瞬間奪走六十條人命,速度非常快,還有抱在懷裡的嬰孩。你說很多人說,這孩子有什麼罪?可是罪,因果通三世。有些人本來要去的,突然有事沒去;有些人本來沒事,突然被叫進去了。假如不了解因因果果,你說發生這樣的事,他們的家人不捶胸頓足?其中有一個人,一個女的,她去世了,結果她的男朋友在另外一個城市,不是每天通電話,結果他女朋友已經死了他不知道,晚上作夢,夢到他女朋友告訴他,說我已經死了,因為我們這一群人在前世一起結夥搶劫,這一生因緣會聚了,一把火,果報現前,全部都走了。你看她男朋友還不知道,是她託夢給他講的。所以人前世做什麼不了解,所以佛這句話很重要,「若為人輕賤,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所以老法師很明白這個真相,面對毀謗他的人,他給他立牌位,每一次講經完給他迴向,我無始劫那麼多業,他們冒著墮落的危險來幫我消業障,我感恩他們。假如《金剛經》的教誨、老人家的教導我們能理解,可能我們的心境就可以調整,這個都有因因果果,他在幫我消業障。老法師還有一句法語我印象很深,「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真的能忍過去,此生換得的是什麼?無量光壽,值了!再怎麼忍也沒剩多少,最多二十年還是多久,沒有多久,反正我們也過了四五十、五六十個年頭,其實也很快。值得,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所以這個修忍辱重要,好像有發給大家「六忍」,假如沒有,我們再補發。黃念祖老居士開示六忍,有「力忍」,壓下來,但壓下來,治標不治本,它還會再冒起來;「忘忍」,不落印象,宰相肚裡能撐船;第三,「觀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黃念祖老居士說,夢幻泡影,我們小時候吹那個肥皂泡,它一下出去了,幾秒鐘沒了,人生就是這樣,一切境緣也是這樣,夢幻泡影,不要太計較、不要太罣礙,很快就過去了。而且這個觀忍,我們還懂得去看因因果果,有的是這一世的因果,有的是前世的因果。一般來講,人都有他的成長背景,還有大環境,誰不受影響?不大可能。所以為什麼老法師說,不能怪任何人,你說他太過分了,他父母沒有教他,找他父母;一找他父母,我們也沒學過,找他爺爺奶奶;找他爺爺奶奶,他爺爺奶奶也沒學過,再找找不到了,都到墳裡面了。所以老法師特別用《無量壽經》的一段話,這也是老人家的恕道,「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沒人教他,不要責怪他。這是觀忍。
再來,「反忍」,反忍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人與人相處,我們一般比較容易記住自己付出的,然後對方比較容易記住什麼?我們錯的。我那一天剛好去一個農夫家裡,他當地人,語言不通,我們同事幫我翻譯。那我想他已經七十歲了,死生事大,所以我就跟他講輪迴。然後我舉很多例子,都是科學證明,記得前世的。他一聽完,也不點頭,他說可能是巧合,他也挺客氣的,他說可能是巧合。所以你要改變一個人的觀念不簡單。我跟他聊啊聊,突然他也講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說:「我活到這個歲數,怎麼奇怪,我一想事情都是想不好的,應該這個人生也會有一些美好的,可是一想就是不好的。」其實他講這個就代表他也不願意這樣,可是他觀察到怎麼自己是這個慣性。
所以我們觀心為要,蕅益大師這個「淨社銘」這四條很受用,我們的心念我們要更了解,做一些轉變。老法師的教導都是讓我們轉變心態,尤其我們現在要把頻率接上。因為我們要去極樂世界,就跟電視一樣,電視有五十個頻道,它都是存在的,可是我們這個按鍵一按,對上哪一個頻道,就接上去了。所以佛門說生則決定生,就是他已經在那個頻道裡面了。所以修得好的,像慧遠大師,他看到好幾次極樂世界。
所以修淨土的人有一句很重要的教導:「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禮敬諸佛」,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佛性,縱使他現在有這些習氣,我們不跟他對立,我們生憐憫心。給大家舉個比喻,比方說這一個人,他家裡那個屋子底下就是金礦(當然你們家也有金礦),結果他現在去做乞丐,可是你知道他們家底下就是金礦,你會怎麼做?我們不會看著他繼續做乞丐吧?趕快把他拉回家,不要去乞討了,趕快開發本有的金礦。因為我們自己也是本有如來智慧德相,每個人都一樣。所以我們相信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就禮敬。他現在所有的行為不要放心上,為什麼?就跟人喝醉了,他控制不住自己,他還沒醒過來。沒有修行,他哪知道不對?甚至於他會認假為真、認真為假。可是我們反而更憐惜他,因為會造業。接著,「稱讚如來」。所以老法師說,普賢行只有讚歎,沒有批評、毀謗。所以老法師說,夫妻相處一句真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告訴大家,好難,太難了!為什麼?每天見面,每天在一起時間那麼多,每天又發生那麼多事,那麼多事統統不放心裡,不簡單。所以孔子在《中庸》講了一句話:「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看這個人有沒有君子之風,看他夫妻相處得怎麼樣。那一天有一個同修他就說了,他也從事教學,他說他觀察到,學生有一些行為他不會發火,有一些行為他就控制不住,一定會發火,後來他發現他會發火的那些點,都是他太太身上也有這個缺點。我說你看,因為你把太太的缺點印象落得太深了,所以你去看到別人也這樣的時候,你火就上來了。
所以這個六忍裡面有一個「喜忍」,成德感覺這個喜忍,跟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同樣的味道。喜忍是什麼?所有的人是來成就我的,因為他們在提醒我的內心還有哪些煩惱還沒有降伏。他現在提醒我們,好,可不要臨終出現,我們控制不住,那一輩子修行就game over(遊戲結束),就麻煩了。這是真的。台灣高雄有一個太太,跟她先生緣不好,離婚了。後來她學佛了,很精進,後來得癌症。你看人都有業,所以不能怨天尤人。念到很殊勝,然後大家都來幫她助念,眼看著就要往生極樂世界,佛友都來了,她也一直念,雖然癌症,拼命的念。結果她的妹妹搞不清楚狀況。(所以諸位真的,你們家假如有老人,拜託拜託,一定要把你的兄弟姐妹都要提醒清楚,有可能最關鍵的時候,就是被自己的子女給影響了。我們前不久才聽到一個消息,老人家活到一百歲,也念佛,走了。結果被媳婦發現了,把他送醫院,阿彌陀佛。但是你不能怪這個媳婦,「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學佛的兒女第一責任人,「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這句話有聽進去了,要做很多功課,要趕快鋪墊因緣,不然臨時出現了,手忙腳亂,會壞事的。)結果這個妹妹感情用事,姐夫(前姐夫)讓他來見最後一面吧,就把他找來了。結果他一進去,她那個病床剛好正對門口,一看到,火上來了,講了一句話,「你去死!」講了就斷氣了。瞋恨心會去哪?就缺最後一步就可以去作佛,結果你看搞成這樣。
當然,當事人來反思這個事情的話,我們學佛的人隨緣消舊業,任何人來給我們哪怕是惡意相向,我們都心平氣和。老法師說的,來討債的、來報怨的,隨緣順受,逆來順受,這個帳就結掉了,無債一身輕。所以實在講,我們假如用佛法來看,事事是好事。怎麼是好事?人家惡意對你,就是把帳給了了,你不生氣,這個帳就結掉了。可是他還繼續對我不好,因為欠得比較多一點,我們還是要深信因果。假如是這個例子,那就要提醒自己,心上不能有放不下的東西,這樣你才十足的把握,我一定能往生,我這個世間還有會讓我生氣的事,還會讓我貪愛的事,我就是留戀娑婆。這句話不是我講的,黃念祖老居士講到。「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我們不分別不執著,你做什麼事,你哪怕煮個菜給家裡的人吃,統統是功德。結果黃念老說了,喜歡是留戀娑婆,討厭也是留戀娑婆。因為喜歡跟討厭都是情執起作用,感情沒有起作用,不會討厭、不會喜歡,討厭有時候是我們希望的事求不到,就會變化。所以恨從哪裡來的?沒有愛很難發展成恨。所以我們都很生氣別人變心了,但是首先我們得先做一個不變心的人,不然我們責備別人的點,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有。所以這個反忍,我得反思,這個事我有沒有責任。我們喜忍,他在提醒我,我內心還有什麼煩惱沒放下,他是來成就我的。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普賢行可以往生西方,善財童子的心態可以當生成佛。我們法寶很多,我們一用上,這個挑戰就可以過了。因為善財童子的心態就是所有的人都是老師,只有一個人是學生,就是自己。比方說你遇到一個親戚朋友,你實在脾氣快忍不住了,你轉個念頭,他提醒我我脾氣還很大,我感謝他的提醒,沒有他提醒我發覺不了,這些我都要趕快放下。這個是喜忍。
再來是「慈忍」,你很慈悲。其實慈悲,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被貪瞋痴控制住的時候,你會憐憫他。一個從來不發脾氣的人,他看人家發脾氣,他的反應就是「你別氣了、別氣了,傷了你的身體」,因為他知道不發脾氣的好處,他受用到了。老和尚常說要有前後眼,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行為,就要看到他這個行為會招感來未來什麼果報。有時候我們容易卡住是卡住在哪?他怎麼這樣對我?可是假如我們是為他想,他以後果報會怎麼樣,不行,我得真正把佛法的殊勝表演給他看,把他轉過來,他願意學佛,不然他這一生鐵定要墮落到三惡道,他變成我一個增上緣,我非得表演給他看不可。所以《太上感應篇》說「正己化人」,正己自然可以感化他人。所以真的,我們付出,他還批評我們,告訴大家,你的付出功不唐捐。這個不能打混仗,他批評是他造的業,你付出了是你修的因。可是假如因為我們付出了,最後我們發火了,所有的付出燒掉了。所以佛門有兩句話說,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去感受,一發完脾氣,六神無主,一句經句也提不起來,接著後悔了,哎呀,我怎麼沒忍住。因為我們都修行了,所以真的,這個忍辱不簡單,但是我們得修,不修都燒掉了,不行。忍不住,那只能輪迴;忍得住,我就能作佛。
而且大家真的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有時候親人之間那個話是激我們的,激將法。大家聽這個詞,激將法,你是將,他來考你,看得起你,考你。所以說不定林老師妳往生的時候發現,原來我先生是極樂世界派來的,派來成就我的。所以老法師說,娑婆世界龍蛇混雜,你怎麼知道你現在身邊這個人不是佛菩薩再來考你的?真的很有可能,因為我們這一生要成就,鐵定要有考驗的。所以我們不說別的,老法師這麼慈悲為懷的善知識,韓館長考他三十年,我們不能把修行看得太容易。老法師當時候在台上講經,韓館長剛好跟出家人有摩擦了,結果韓館長在講台就對著老法師說:「你看你教出來的學生是這個樣子!」在當場罵,信眾都在。老法師直接從台上下來給他們磕頭,對不起,是我沒好好教。那個學生當場嚇到了,老師都這麼做了,韓館長氣也消了,走了,老人家接著上台繼續講經,這不是一次。所以老法師為什麼每一年三月份都辦感恩法會?感章嘉大師的恩,感韓館長護持,他們的生日都在那個時間點。老人家說我有三個老師成就我,更重要還有一個護法,磨我三十年。所以我們要立一個目標,這境界動不了我們的心。假如境界動不了我們的心,你的visa(簽證)就辦好了,西方極樂世界的visa。為什麼?動不了你了,那你又求生淨土,你絕對沒問題。所以能不能往生關鍵在哪?放得下。
所以這個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相信真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真的當我們完全接受別人批評,那我們付出了,人家,妳明明照顧他,他還說妳照顧不好,妳換另外一個角度,這種緣消業障最快。所以《金剛經》才說:「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面對逆境能夠逆來順受,這個人成佛的緣成熟。所以難怪林老師的臉比我圓多了,相由心生,她忍下來修了很大的福報,我這個功德沒幾天就漏完了。
所以家庭是道場,但是有一關,未來心不可得。我們一開始講念佛,「念即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因為我們一有過去、現在、未來,你煩惱就止不住了。好吧,忍吧,到底要忍多久?你看這個念頭一出來,你又生煩惱了。安住當下,真的過關了,可能他就不考了。就像要出少林寺的門,要先過十八銅人陣,所以這一關你真的過了,他就退下了,他不考了。所以說不定這個緣還沒結束,就是我們功夫還沒有練成,繼續練,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我這生交給佛菩薩了,我這生一定要去極樂世界,我願意依教奉行,任何境緣我隨緣順受,安住當下,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專念現前一句,過去勿留滯,未來勿將迎。其實處世跟念佛是一個道理,就是這一分心。念佛怎麼得力?過去不要想,未來也不要想。做事、跟人相處,過去不要記,當然恩德要記,過去的不好別記,過去的恩德你都記,脾氣再壞的人,慢慢慢慢就被你感動了。實實在在講人都有良心,他罵你,可能事後他也不好意思,他忍不住。這樣次數多了,你都不跟他計較,而且他的好你還常常掛嘴上,人的良心就出來了,他不好意思了。但是前提是什麼?你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教育的大根大本,老和尚說這八句話大根大本,第一句話尤為重要,人之初,性本善。
你看這個人有善願佛菩薩都會加持,而且念佛的地方都有佛光注照。瘟疫,這個冠狀病毒都算瘟疫,瘟疫也有瘟疫神在執行。所以在《德育課本》裡面有一個孝婦,這個例子我們也很感動。她的婆婆聽信她小姑的讒言,把她趕出家門,她先生不在家,趕出去了。她也沒有怨言,就回娘家去了。結果她婆婆家裡就瘟疫,死了很多人,她的婆婆跟小姑都得病了,因為她回娘家,沒有事情。結果這個女子就跟她父母提出來,我一定要回去照顧我婆婆、小姑。這個父母也深明大義,讓她回去。我們感覺到古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就是他做人的道義。假如違背道義了,她覺得活著更痛苦,她不怕死,她就去了。結果進去伺候她的婆婆、照顧她的小姑,大家可想而知,當她進門的時候,我想這個冤業就化掉了,是吧?冒著生命危險回來照顧她了。結果外面就傳來聲音,那個瘟疫神說了,這個孝婦頭上幾丈紅光,我們離遠一點、離遠一點。她那個正氣很亮,我們佛光應該不輸給這個。所以印光祖師說念佛的地方不會有瘟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林老師也證明了,在家裡多做迴向、多念佛,沒有問題的。而且我們真的相信佛菩薩隨時在我們身邊,同體大悲,我們的努力他們都看在眼裡,他們會加持我們,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
而且我們再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情,我們的子女他未來人生會不會遇到很多逆境、惡緣?會吧,I promise,不可能沒有。(我最近一直在練英文,因為我得考試,我得考雅思。快五十歲了,遇到了,因為老和尚說不能挑境界,我雖然年紀大了,該學英文還得學,因為一挑境界就有分別執著了,都得在境界當中鍛鍊。)所以我們得表演出來怎麼忍辱,我們的孩子學到了,他真的現在還不理解妳,妳繼續做下去,孩子跟妳是連心的,他雖然現在受一點影響,但是妳真誠的去做,他們鐵定會感動。所以我們也聽過很多,父親不負責任,母親忍辱負重,最後這孩子都特別孝順媽媽。所以人生不可能遇到的都是好棋,我們哪怕目前的這個棋局不是很好走,可是我們每一步都走得真情真意、無怨無悔,這些行誼都會落在孩子的身上。所以我們也很容易忍,因為我母親沒有發過脾氣,所以這個也是潛移默化在教育我們。所以我們家三個孩子不知道怎麼跟人家吵架,像我姐姐,人家講話一大聲她就流眼淚了,她不是哭,她會流出來,她不知道怎麼跟他回應。所以成德很有信心,妳的孩子在妳的這個言傳身教,他忍辱會學得很好。
也隨喜您的發心。真的是「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他沒有這個機會學,他就不懂這些做人做事。而且您也希望加拿大的下一代都能學到,這個「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人生的苦難,我們希望化為一種願力,化悲憤為力量、化危機為轉機。我們相信,「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虛空非大,心王為大」。我們共發這個心,加拿大的一條龍會辦得很殊勝,這個經驗可以利益到全世界。只要有人做起來了,現在當父母的、當老師的,都挺不簡單、都很辛苦,都在尋尋覓覓解決的方法,真做出來了,很多人會很歡喜願意來參學。我們發了這個心,佛菩薩、祖先一定加持我們的。
今天差不多了,就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恭錄自:師資扎根培訓班(第四集)(下)
2021/1/23 檔名:18-082-0004B

2022-04-03
48:27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學習權變_成德法師

陳老師:張老師說,阿彌陀佛,尊敬的成德法師,弟子可否請師父慈悲開示如下問題:一、末法時期要成就自己,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做為佛弟子及《弟子規》的推廣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佛陀的教誨,如理如法的執行持戒和開緣的戒律?譬如說第一個事例,發願的功課由於突如其來他人的拖累,而無法在當日完成,譬如家人要求一起參與家庭遊戲,而無法正常完成當日功課;第二個事例是已經發願的戒律與他人的要求不合,例如不吃葷腥與父母要求不合,或朋友聚會別人提供了葷腥的食物;第三個事例是家裡有白螞蟻,不除的話,牠們會把房子都吃了。感恩師父,弟子合十頂禮。
成德法師:謝謝張老師問的問題。持戒很重要,因為我們走的都是戒定慧的路,因戒得定,因定發慧。我們可以掌握佛法的綱領,這樣我們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比較好觀照。像老法師他有墨寶,「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二十個字是心法,心有根本,行有根本。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就以這五個心來觀照,不相應了沒關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快把它調過來就好了;在行為上,我們有沒有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不要強求。
具體依大乘經的教導,行門有五個,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今天提到的,修學的基礎是三福,淨業三福;待人依六和,團體裡面修六和敬;處世修六度,跟人相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然後遵普賢願。五個綱領不難記,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一切言行要跟這五個行門相應,這樣就不難觀照了。這些行門,這五個行門多讀幾遍,其實就記起來了。
提到用功,其實用功的用意、目的是什麼?精進,不要懈怠。修行靠個人,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今天我們功課沒有完成,是因為懈怠了,還是因為有其他因緣出現了?有其他因緣出現了,那又是我們應該去應的緣,可能也在我們五倫當中的本分當中,那當然要去應,不然我們為了完成功課,可能跟這個五倫關係變得不能融洽了,那不是還產生沒學佛以前更多的問題?這個不是佛菩薩的用意。
所以老法師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就把這五個心跟五個行解釋得非常的圓滿,才兩個小時不到,大家可以多聽幾次。老人家說的,念佛,這個念字,今心,心上真有佛。所以重要的,這個開示從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學佛是學作佛,作佛是心去作佛,是心作佛。老人家已經很慈悲,開解出五個心,讓我們隨時可以觀照,我是不是用真心?我用真心,我當下這個心就是佛心。所以善知識有一點特別可貴是什麼?他把佛法給我們講圓融。圓人修一天,超過不圓融的人修一劫。所以為什麼說遇到善知識是福報,難得。所以老法師說,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就像老法師去接受人家訪問,他也在宣傳佛法,「這個有糟粕。他們看不懂,就當是糟粕」。你假如積累的這個佛法夠了,你隨時跟親戚朋友一聊天,你都很幽默的可以跟他結法緣,無有一法不是佛法。
比方說,一見面戴口罩,口罩是不是佛法?你去觀察,華人很願意戴口罩,因為他有大局觀,保護自己也要保護別人,那這口罩不是佛法?你看有一些人硬是不戴口罩,說:「這是我的自由,你不能影響我的自由」,那他不是自私嗎?那你看他愈拖,連他都要遭殃了,小不忍亂大謀,連這一點小小的委屈都受不了,那整體都要遭殃。
所以我們首先要體會,做功課是不要懈怠,要精進,精進可不能著在相上。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也怕我們著相,他說「以調伏習氣為精進」。我們首先先考慮自己的,這個要放下,要能首先考慮別人,那這個才是精進,把自己能放下,先人後己。當然你先人後己的時候是幫助他,不是陪他去做壞事,當然不是。假如真的有一些影響,定課沒有做到,隔天補一補,佛菩薩又不會跟我們計較,幹嘛自己增加那麼多壓力?但是不能自欺,大家不要聽完我說,成德法師說這功課沒有做到沒關係。冤枉,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剛剛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所以重在領悟,不能一聽又著在這個言說上,自己心裡一有執著,聽什麼都會聽偏掉。這個大家要慢慢自己去觀照、去體會。
所以人修行愈修愈不分別、愈不執著,愈能跟人相處,這對了。這不是我講的,佛經說: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四攝六度,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麼去做了,應該跟家人、朋友、同事的關係愈來愈好。
至於談到開緣的問題,開遮持犯,老法師有說,該開你不開也是犯戒。其實最核心的一個問題,什麼時候可以開緣?為眾生的時候可以開緣。像老法師當時候在一個餐廳,遇到人家很歡喜的,你可不可以當我孩子的證婚人?老人家馬上答應了,為什麼?可以跟這麼多人講佛法。然後一坐下來,說實在的,一般的人又不知道佛法,又有一個高僧坐在前面,你說跟他同桌的人會不會稍微有點緊張?你看大家,來來來,稍微敬一下,然後老人家也隨緣。然後他們就眼睛瞪很大了,哇,佛教還能喝酒?你看師父順勢說了,「酒本身沒有罪,可是就怕你喝酒不節制,你非常容易做殺、盜、淫、妄的事情,你到時候就後悔莫及了,它是遮罪,預防你犯錯。」他們一聽,原來是這樣。你看為了眾生能得利、能聞法,可以開戒。這個度就看自己,大家看著辦,因為實際狀況這個我也不清楚,只能原理原則跟大家供養。
提到家裡有白螞蟻,這個問題問到成德,成德是出家人,我還沒學佛以前,看電視劇,電視劇都會有出家人,「我佛慈悲」,「出家人慈悲為懷」,小時候都有這個記憶,現在真的當了出家人,那也得效法。慈悲就不能傷害眾生,真的還是有白螞蟻,可能要反思我的誠心不夠。就像印光祖師當時候這個房間裡面有昆蟲,侍者要把牠請出去,印祖說,「不用了,牠們提醒我,我自己修行不得力」。後來這些昆蟲自己都搬家了,就是這印祖德行感通了。當然,在這些眾生有時候我們也要思考,可能有相應的地方牠才會來,所以假如把這些相應的源頭能夠處理好,把它截斷,那可能牠就不來了,就是我們用誠心,或者從原因上都能夠做得更徹底,很可能慢慢就會改善。
好,以上僅供參考。阿彌陀佛。
——恭錄自:師資扎根培訓班(第三集)(下)
2021/1/16 檔名:18-082-0003B

2022-04-03
15:46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體悟視思明,聽思聰_成德法師

有同修有問,達摩祖師說「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這三句話是什麼意思?所以那是禪宗講的話,自己去悟。你們有沒有曾經經歷過一件事,甚至於好幾年以後突然想到這一件事說,「啊,我知道了!」有沒有這個經驗?那件事你已經看了,你也聽過了,你怎麼突然說「啊,我知道了」?當然那個「啊,我知道了!」最好有同參道友探討一下,怕你悟錯。因為達摩祖師的片子裡面說,「啊,我知道了,天竺的僧人講經不用口」。你看他總結得對不對?然後旁邊的人說:「不用口怎麼講經?」所以有時候我們總結會總結錯。修行的路上我們會總結多少經驗?那假如總結錯了,會不會走偏?
所以以前為什麼像我們黃念祖老居士他有悟處,寫出偈子來了,他得拿給夏老看,給那個已經有境界的高僧大德看,印證他開悟沒有。不然悟錯了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就偏出去了,所以善知識他是護持我們的道業。你看老和尚說的,「好老師真負責任」,有沒有?你看老和尚怎麼做的?出國前匯報老師;出國後回來,做了什麼匯報老師。老和尚說:「老師不知道你的情況,他怎麼指導你?」其實最重要的是一個態度,有這個「出必告,反必面」的態度。有時候老師知道我們的狀況,他不跟我們講,因為我們沒有這個態度。沒有這個態度,他講得再好,態度就好像一個器皿,法器,它才能裝得住,我們連這個態度都沒有,他就先講,我們還不當一回事,不是白講?再等等,等有機緣,我們態度轉變了再講。那我們沒有「出必告,反必面」,他就表達了什麼?沒有恭敬心。「我慢高山,法水不入。」其實不要說善知識,我們這個「出必告,反必面」沒有建立起來,父母的話都不會放在心上。對父母傲慢,怎麼可能對善知識恭敬?用的是同一個心。我們的老祖先通達人性,老和尚講過這個話,很有哲理的。所以他那些教誨都是順著人性的發展,那個都是在境界當中,現量境界,他入了境界,他見性了。現在很多的理論是人自己想出來的,大家要注意,他想出來的,請問他有沒有分別?他有沒有執著?他好心,可是他好心他沒有智慧。
比方有一本書,它的書名叫《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有這麼一本書。請問大家,你看到這個書名,而且是畫冊,然後他就畫那小朋友頭上頂了好多書壓在他的頭上,你說他畫得對不對?真的有父母這麼壓孩子的,父母把他的面子壓在孩子身上,孩子喘不過氣來了,看起來畫得對。可是這本書一出去了,小朋友一看到會怎麼想?都是我父母害的。你說我分析的這個事很正確的,他這些心理的問題都是因為他父母家庭給他的影響。可是問題是統統把責任推給誰了?推給父母了。那所有看的人他無形當中都把責任歸給誰?歸給父母、歸給家庭,他已經習慣這個模式,他會歸給任何一切境界。所以佛法這是徹底的,一切法從心想生,自己要為自己負完全的責任,要修忍辱,要轉化緣分。所以很多的說法會讓人不知不覺的把責任往外推。可是你說這個畫書的人他是惡意的嗎?他說我這個書就是要畫給大人看的,你們不要這樣對待小孩。可是問題是你畫出來之後,你那個書你能控制嗎?你能控制都是大人看嗎?
現在有人說我想學學誰誰誰的理論、誰誰誰的理論,好像現在很多人學。我就提醒他,我說你要學他的理論,請問他開悟了沒有?他徹底覺悟了沒有?他講的東西有沒有他的分別執著?一個心理學家四十歲寫了個理論出來,然後剛好妳剛生孩子,妳就照著他教的做了。結果他六十歲的時候,妳兒子二十歲,然後他六十歲的時候說,我四十歲那時候講的有點不對,妳現在要這樣做才對。那這個媽媽怎麼想?我當初相信你。這個專家八十歲又寫了一本書,他說我六十歲講的不對,妳還是看我八十歲的吧。那請問大家,是要看四十歲的還是看六十歲、還是看八十歲的?除非你看的這個人他證阿羅漢的,還可以。所以《四十二章經》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是正見,不是正知正見。所以佛度有緣人,你看佛都講那麼清楚。連孔子這樣的聖人他都沒有說你們聽我的,孔子說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跟著古聖先賢學。現在的人一領悟什麼,就是我的理論,那很多人過去生跟他緣又好,他講啥就信啥。那也只有他們的緣,你也不能硬拉他,你還得順勢而為。
所以諸位同修,現在要幫一個人,你真心要幫他,挑戰就來了。但你也要感謝他,因為他讓我們修一個科目,就是不變心,幫他的心不能變,「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大家有沒有講過這句話:算了,不理他了。講這句話,火燒功德林,前面做的統統燒掉了。假如我們一想,我早上才說。那沒關係,從頭再來。你真想幫一個人,第一個,他有他的業力,不止他的業力,他整個家庭都有業力;再來,還有我自己的業力,我想幫人,可是我的情緒也會起起伏伏,我也有業力。所以這個都要歷事練心,練出不變的心,練出一心一意為對方好的心出來。歷事練心、歷事練心,這句話不可須臾離也。
所以我們剛剛說的,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我們有沒有聽過意在言外?那是不是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看那看不到的東西,我們看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有沒有看到他的心?
跟大家舉個例子,有一個同修,他沒有當場見過老人家,知道老人家要去黃金海岸,他就跟悟行法師說:「這次老和尚來,我可不可以親近親近?」結果悟行法師也很慈悲,沒問題。當天到了飯店,給他安排在老人家的旁邊。結果他來了之後嚇了一跳,「你怎麼給我安排這麼近?」悟行法師說:「你不是說要親近親近嗎?」結果他一坐下來,在老人家旁邊,然後他就忍不住了,這個也是很直率的人,他就說了一句話,說:「哇,師父你真是天生麗質」。對面有一位護法,聽了他的話,馬上很嚴肅的跟他說:「是法相莊嚴,不是天生麗質」。你說這個護法聽他的話,有沒有聽執著了?他只聽到什麼?聽到「天生麗質」那個詞,他沒有聽到這位同修已經用了他的詞彙裡面最高級的,因為法相莊嚴他還沒有學過。他看師父的皮膚白裡透紅,他能想到最高的一個成語叫「天生麗質」。我們有沒有聽到他的心?假如能聽到他的心,你也會很歡喜,他對老人家的讚歎是已經到了最極處了,這個詞是他認識的最極處,加est的,是吧?那就變成你聽不到他的心境,你又著在他的言說,然後你還要拿一個道理壓他,天生麗質。那個人被你罵得搞不清楚狀況,因為你很凶,他也搞不清楚。
結果接著場面就很尷尬。場面尷尬你感受到沒有?可能在座的人都感覺到了。可是也沒有言說,可不可以感覺到?可以。所以人的覺性隨時都在起作用。你們記不記得小時候回到家裡,今天爺爺心情怎麼樣、爸爸心情怎麼樣,知不知道?請問他們有跟你說我心情不好嗎?你看我們的覺性都在起觀照,都能感受到。你看同樣一件事情,有的人只能看一個角度,有的人八面玲瓏。所以老法師不是說,跟在李炳南老師身邊,有些事本來不懂,看著老師怎麼做的,看著老師怎麼機會教育的,懂了。
其實人的心愈靜,這個靜是安靜、清淨,還有恭敬的時候,你會去感覺無有一法不是佛法,六塵在給你說法,看你的心恭不恭敬。比方說今天下雨了,西方極樂世界不會下雨,這裡天氣都是無常的。請問這個打雷有沒有在給你說法?有。真是一真法界好,「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也不會有新冠肺炎,「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也不會熱到你非吹冷氣不可。那六塵有沒有在說法?
那一天聽到有一個同學說,說有一次他的伯父生日,小孩給他慶生,買蛋糕來了。結果他的爺爺輕輕講了一句話:「我不給晚輩過生日。」這個老人家就回屋裡去了。諸位同修,你看到什麼?你聽到什麼?大家可以發言。這有可能都是身邊發生的事,你們不要想,用感受一下,有體會就有體會,沒有體會不要硬想。
黃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黃居士請說。
黃居士:之前父親有告訴學生,如果生日,就是小輩的盡量不要做生日,會折福報的意思,就是會把我們的福報折掉,是這樣。就沒有對晚輩這樣好,盡量不要做生日,尤其是生日、節日當時,我們最好不要請客,請客也最好不要用那些鮮的,就是殺生的,會真的折我們的福報,是這樣。是父親告訴我們的,就盡量不要。老人家也是盡量不要,好像六十歲之類,就不要做壽這些,會折福報,是這樣。
成德法師:謝謝,黃居士講的你小輩不要過生日,過生日叫什麼?祝壽。你這個孩子才七八歲,祝什麼壽?而且你要知道,那麼多人為你一個,那你得有功勞,那是藉這個機會讓大家念恩德,你個七八歲的,大家為了他花那麼多錢、花那麼多精神。其實古人做什麼事都有道理的,我們又不明白,然後又隨著現在的風氣走。所以面對境界要清楚,那得很多人生的道理我們得懂。
像剛剛黃居士提到她的父親,說妳祝壽的時候不要殺生。祝壽是希望他延年益壽,長命百歲,可是你殺生不是種的就是短命的因,那不是跟你所求是相違背的嗎?無畏布施才得健康長壽。所以不明理的話,好心都會做壞事。所以現在不要急著要幹什麼,現在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智慧,到時候真的有你可以服務的、可以發揮的機緣出來了,才能真正服務社會大眾。
因為剛剛這個例子,有可能這個當事人已經六十多歲了,也是老人,可是他還有父親。
我再舉個例子給大家聽,大家念過《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沒有?其中末段,後面有一段,無盡意菩薩把他身上的好像是瓔珞拿下來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沒有接受。後來釋迦牟尼佛說:「觀世音菩薩,你應該接受無盡意菩薩代表大眾對你的供養。」然後觀世音菩薩接受了。這整個過程,為什麼前面不受,為什麼後面受?要看那看不到的東西。來,大家說說。
林居士請。
林居士:謝謝老師,各位同學,大家下午好。剛才那個跟小孩子慶祝生日,學生有想到,我們應該看那個情況如何。譬如說,一個小孩子的只是買一個小蛋糕,跟家裡的人一起吃個蛋糕,學生覺得可以,應該可以接受。而且要藉這個機會向小朋友解釋,慶祝生日什麼意思,譬如說我們可以講這是母難日,我們要有感恩的心,我們要告訴我們的小朋友,沒有爺爺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就沒有你。這是一個機會教育,學生認為說,就小小一個蛋糕,應該是可以接受。如果我們一轉身,像這個長輩,我們一轉身就說,好像我就不能接受這樣的情況,整個家庭情況就變成一個對立的情況,不和諧了。這是學生一點點體會,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林居士。我剛剛說的話,他不是拿來背的,他是去感受的。假如說他是用背的,聽完成德剛剛那段話就說,小朋友統統不能過生日了。我剛剛什麼都沒說。做什麼事都有一個度,那個度沒有了,或者沒有那種精神、沒有那種道理在,就愈做愈偏。你看現在小學生還得約個麥當勞,幾十個同學來,然後父母請客什麼的,就變成在攀比。所以林居士剛剛說的,藉由一個機會點,買個小蛋糕,不花什麼錢,也藉由這個機會告訴他母難,這麼多的恩德你才能成長,你看你都幾歲了。甚至於他假如從小有佛法薰習,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生日最有意義的發個願。就看你怎麼去引導,法沒有定法,這是正確的。
還有沒有其他的領悟的?來,顏居士。
顏居士:師父好,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顏居士:剛剛師父提到的講觀世音菩薩的,無盡意菩薩要獻給觀世音菩薩,但是開始沒有接受,過後釋迦牟尼佛就叫他接受他才接受。學生的體會是,觀世音菩薩是一開始他幫助了人,可是他做了什麼好事他不要求回報,他一開始就沒有接受。過後釋迦牟尼佛就叫他接受,他就在表法,表一個尊師重道的現象,老師就叫你接受了,你就聽話的去接受,而且你接受了也讓眾生歡喜。菩薩希望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樣子菩薩他們也會看到觀世音菩薩做的這個榜樣,也會力行在自己的生活上。末學的體會就是這樣,阿彌陀佛。有說錯的地方請師父指導。
成德法師:謝謝顏居士。我們學習有一點很重要,叫神交古人、神交佛菩薩。文天祥先生有四句話很有哲理:「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哲人就是歷史當中這些聖哲人,有的離我們幾百年,有的離我們幾千年的都有,可是他們的典範我們常常放在心中。「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你現在把《無量壽經》打開來讀誦,古道照顏色,阿彌陀佛的心、行有沒有照到你的心田上來?所以慕賢當慕其心。剛剛顏居士分享的,是她從這個經典的整個情景,她去感受到觀世音菩薩的心境,尊師重道。所以沒有標準答案。
我再講一個例子,這黃念祖老居士講經的時候有講到。在應該也是屬於東南亞那一帶,可能是不丹、尼泊爾那一帶,有一個王子他出家了。跟著他的上師在面對大眾,然後很多信眾在禮拜這個王子,他已經出家了。然後黃念祖老居士說,這樣是不恰當的。為什麼不恰當?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其實有時候大家聽到這裡,你們可以轉化一下變成什麼?假如我是那個王子,我現在跟著老和尚出去了,然後遇到信眾,他在禮拜自己,你會受嗎?為什麼不會受?其實這都是一種,你心靜下來,哪怕你也不一定想得清楚,但是你在那個當下你就會覺得怪怪的。有一些事情,在那個當下我們就會覺得這事有點怪,但不知道怪在哪。就是它跟性德不夠相應,甚至於它跟孝親尊師不夠相應,我們只是當場沒有辦法很準確的判斷,可是是可以感覺到的。
一個人很尊重他的老師,信眾面前,信眾拜他沒有拜他的老師,他是不能接受的,他會怪怪的。就好像許浚醫術不是受到大眾肯定,還幫了一個宰相的太太治好病了。然後他一個好朋友就對他說:「現在外面傳說,假如你跟你的老師柳義泰用扎針對決,還不知道勝負如何呢。」你看許浚怎麼反應?許浚馬上止住他:「不要亂說,我師父的醫術已經到了我沒有辦法觸及的境界,這些傳言都是因為大眾迷失在什麼什麼。」我們聽這段話是去感受到什麼?感受到許浚他對他老師的那種恭敬。所以這看電影,這每一幕那個心境有沒有留在我們心上?留在我們心上,我們就可以把它用出來了。
所以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觀世音菩薩表的他是學生,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哪有老師在,人家拿東西供養他,他還大搖大擺的接受?有一句成語叫目中無人,目中有沒有父母、有沒有老師?就好像你去觀察一個人成不成熟,你看他跟父母出來的時候,有沒有時時以父母為重去應對進退?你看他跟老師出來的時候,有沒有以老師為重?一個人成不成熟都在這些東西裡面看。一個人跟領導出來,有沒有以領導為重?你說這個是要求出來的嗎?他已經形成一種態度了,他已經是大人,要再教這個已經比較晚了。
但是亡羊補牢猶未晚矣,還是得教。你說,那我是辦公司的,怎麼辦到最後變補習班了?沒有關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天底下沒有吃虧的事情。現在年輕人很多都不懂,跟你有緣,你很用心教他,你也是功德無量。學校假如沒有教,家裡也沒有教,跟我們又有緣,當然我們要盡心盡力護持他。所以難行能行,不好教的員工你也盡心盡力教他了,也不吃虧。為什麼?你的菩薩心腸就練出來了,哪有吃虧?又增慧、又增福,哪有吃虧?天底下沒有吃虧的事情。那可能我講到這裡,你說,「那我還要熬多久?」未來煩惱又出來了。「我還要熬多久?」你看,多少的煩惱都是因為未來煩惱,事情都還沒到,你就在想要算三年還是五年。說不定你當下一念真心,這個緣就轉過去了。所以安住當下,不要有未來的煩惱,也不要有過去煩惱,安住當下。應無所住,沒有過去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未來心,應無所住,而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心,這樣就叫真的會歷事練心了。
所以師父常常引禪宗說,你會麼?那會不會修?會修的人一天可能等於不會修的人三十年。所以黃念祖老居士有說,他那些師兄弟跟他一起學、一起工作,可是他那師兄弟就說,奇怪了,又沒有看他比較用功,怎麼他進步得這麼快?內行人看門道,黃老都是直接跟佛菩薩、善知識的心境,從這個最根本的地方去效法的。所以佛門叫續佛心印,續佛慧命、續佛心印,傳佛的心。大乘佛法是慈悲為本,我們得從哪裡下功夫?慈悲為本。這個慈悲心時時提起來了,可能你讀經讀著讀著,我終於讀懂了阿彌陀佛的心境。釋迦牟尼佛那一句話:「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你讀到這裡眼淚自然流下來,就相應了。
但是真正能理解老師,還是建立在先理解父母。「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可是大家不要聽我這段話又執著了,因為法無定法。假如你今天到了一個孤兒院,這些孩子都根本不知道他父母是誰,被遺棄的,然後你面對他們就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你看他聽得進去嗎?那你說我們講的理對不對?沒錯,可是不契他們的機。依義不依語,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那個親一般是指父母親,可是也有特殊狀況。所以它那個精神是什麼?知恩報恩。所以我們到了孤兒院去了,誰對你們恩德最大?你要從這裡下手,同樣可以把他的善根喚醒。所以佛門這個法無定法,大家可要去體會,不能聽了法無定法就「那到底要咋學?」用心領悟、依教奉行。從哪裡開發性德?孝親尊師。從對我們最有恩的人,我們去知恩、去報恩,人的性德慢慢就透出來了。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了,這個老人家輕輕講了一句話:按照傳統,我們不給晚輩過壽,然後這老人家就回房去了。這老人家有修養,這老人家是恆順眾生,你們還是要過,好,那我先回去了。你們以前看電視劇,不管是古裝戲還是現代戲,你們有看過,比方說五六十歲的人在過生日,然後他七八十歲的老人家也在場,你們見過這種場面嗎?這怪怪的。就好像老師在,不能接受人家禮拜,父母都還在,我還祝壽?有一句話說,父母在不言老。今天你父母在你面前,「媽,我覺得我最近老了」。你當場有沒有覺得說錯話了?你假如不覺得說錯話,那太鈍了。
大家有沒有經驗?這句話剛出去,覺得自己說錯了,那這個有覺性。最嚴重的就是錯了不知道問題在哪,他怎麼生氣了?有什麼好生氣的?那就是完全體恤不到人心了。所以我們學佛,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有時候這種人情事理還得要柔軟,念念為他人著想,念念能考慮人家的感受。就好像跟老人家吃飯,不能吃太快,甚至於不能在老人面前把筷子放下,你把筷子一放下,他心裡說:「他們吃飽了,我會不會拖到他們的時間?」那你看他吃得不是很緊張嗎?所以這種人情事理,古代他就是在大家庭裡面慢慢慢慢就體會到了、學到了。所以菩薩四德,柔和質直攝生德,柔和,柔軟,質直是真誠,「怡吾色,柔吾聲」。所以真的要念念為他人想。
我們上一次談到老人家守這三個條件,而且提到,能傳法的條件首先要尊師重道。這個每個人都有,尊師重道是真心,真心每個人都有。因為講每一段話,我們都要是當機者的心態,這些教誨才能納在我們心田,不能老人家邊講我們邊起念頭:「我不行,那不可能是我」,那就受用不了了。所以師父上人在講經的時候也是指導我們,記得成德當時候學佛,有一段話師父說:釋迦牟尼佛講的每一句都是我們這個世間做得到的,假如他老人家講完告訴你,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這樣的引導很重要,印象深刻,把這段話聽進去了,那佛經每一句話我們都是做得到的。因為這個態度建立了,就會想著怎麼做到,就不會去預設立場,就不會自己設障礙了。尊師重道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肯不肯而已。不為也,非不能也。
第二要清白,沒有被染污。我們看到這裡說,那我們沒機會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肯放下就清淨、就清白了。《了凡四訓》說:「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其實都是看我們肯不肯。
第三是肯學、好學。其實我們冷靜去觀察,好學的人為什麼?他的動力在哪?一般的人他做什麼事情非常投入,那你還得看他的動機。所以看那看不到的東西,動機看不看得到?你得去深入觀察你才看得到。同樣工作很認真,有些人在行菩薩道,有些人在追名逐利。所以「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從他的行為你有時候分不出來,但是你假如能看到他的存心,那就像黑白一樣好判斷了。大家覺得《了凡四訓》重不重要?你看幫我們明理。請教大家,老和尚為什麼好學?他的動力在哪?我們效法了沒有?我們也可以好學,老人家那一種心境我們真發出來了,就好學了。
具備這三個條件,「老師會特別照顧你」,因為這個是肯承擔的人。你說特別照顧,這個是不是不平等?不平等當中有平等,平等當中有不平等,但是最重要是真心。因為緣有不同,從外相上看,他是應那個緣的深淺,你不能說他偏心。大家有沒有抱過怨,我媽偏心,對我弟比較好、對我姐比較好?這個假如不放下的話,真的跟著老師、跟著領導,常常也會說老師偏心、領導偏心。我們得從根上把這些習氣去掉,要成熟一點。要站在君親師的角度,這樣才會成熟,才不會斤斤計較。
我們真有這三個心境了,那善知識一生的行誼就給我們做榜樣、做模範,聽他說什麼,看他做什麼,每天都有悟處、都有感動,就會不知不覺覺得,這個慧命是他老人家救的,他老人家講經一輩子,我不好好學,怎麼良心對得起他?這個念師長恩就出來了。
好,今天時間已經超過了,謝謝大家的參與,阿彌陀佛。
——恭錄自:弘護人才扎根班(第十六集)
2020/10/4 檔名:18-068-0016

2022-04-03
55:12
comments
No Rating

禮佛佛號宜默念,至誠迴向可感通_成德法師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有同修問幾個問題,跟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我們修學過程一定會有要思考的問題,成德建議可以先思維師父所教導的,能不能解決這一個問題,那這可能自己就可以思維貫通,可以解決了。這個是我們養成疑問、問題就能靠自己去正思維,也可以勘驗自己對師父經教的積累,還有貫通到什麼程度,師父的這些教誨有沒有常常放在心中,有沒有常常能提得起來。假如實在沒有辦法思維清楚,那可以再上網去查老人家開示的資料。老人家一生講經六十多年,講得非常圓滿,應該任何問題,老人家教的都有解答。尤其現在有網路,要搜尋師父的教導也不是很困難,這是第二步。第一步自己思維,思維不清楚,我們第二步再找資料。那是自己解決的,跟別人給我們回答還是不一樣的感受。因為我們學習,主動、好學還是非常重要,而且這個學習不能形成依賴,不能形成執著點。所以真的思維不了,資料也查不到,這個時候有良師益友、同參道友,我們可以向他們請教。成德修學也很淺薄,也是以師父的教導來跟大家做一個回饋。
同修有說到,我們禮佛的時候可不可以把佛號念出聲,會傷身體嗎?
師父上人在佛學問答當中就有說到,拜佛的時候不要出聲,出聲會傷氣傷身體,默念,不要出聲,可以默念阿彌陀佛,也可以心裡想阿彌陀佛,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這是我們淨土宗修學很重要的一句教誨。可以憶佛,可以念佛,那拜佛的時候,念佛就默念就好。
禮佛是很好的運動,身要動,這樣經絡血氣比較通,身體好,我們借假修真,這個身體的保養,運動是不可少。拜佛是非常好的運動,身動但心是靜,心是定,心想佛,心默念佛號。
下一個問題問道,迴向給眾生,包括已往生的親人,不論他們在哪一道都會有所受益,是嗎?
那您問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對佛法的教導要有信心,因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這個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那是生生世世不妄語修出來的。而佛菩薩教導、師父上人教導,一念遍虛空法界,而且《華嚴經》說的,知一切法即一念,整個宇宙就是自己一念頓現的。所以我們這一念至心迴向,那怎麼可能已往生的親人他會收不到呢?所以至誠的信心一定可以感通,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每天做的迴向不曉得是不是正確。學生每天念的迴向文是:蒙佛菩薩威神願力加持,願以此功德迴向中華民族萬姓歷代祖先,世界各地新冠肺炎疫情之病者及往生者,還有已故的親人,及他們的累劫冤親、現世業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這個迴向文是很好的,首先我們根據經教,根據師父上人對於迴向的教導,「迴向者,是以自身一切所修之善根、功德向於眾生,又向於佛道也」。這個迴是迴轉,轉過來;向是趨向,趨向一個方向目標。就是我們把所修的一切功德一切善根,不想自己,也就是說我們自己不想享受,給誰呢?給一切眾生,向於眾生,向於佛道。向於佛道是希望正法久住,向於眾生是希望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迴向就擴寬我們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所以迴向這個意義非常的深遠,不為自己,為別人。我們所修、所學、所教、所傳,等於是你生活工作處事待人依教奉行,這個都有功德,全是為別人,沒有一樣是為自己,真正做到無我、忘我。為什麼要為別人?為別人是真正為我,因為自他不二,真正明白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的關係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是一體,所以佛家講倫理,不是一家而已,是一體,講得透徹。所以大乘教裡面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無緣大慈,這個慈悲是愛,無緣是沒有條件,無條件的愛,就像父子,父母愛兒女、兒女愛父母,這是天性,沒有任何條件。《無量壽經》上佛說出來了,「我哀汝等勝於父母念子」,這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悲是憐憫眾生在受苦,幫助他解決苦難,眾生跟我一體,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那我們對於迴向的意義了解得越深,那我們在念的時候,就跟這個精神完全相應。
《往生論註》也有講到什麼叫迴向,它原文是講道,「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那這一段開示對十法界眾生,尤其是六道眾生特別重要,因為我們六道眾生舍這個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法門,想脫離六道真的是太難了。佛在經上譬喻,要斷見思煩惱,如在瞬間把四十里的瀑布截斷,幾乎很難。所以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專為六道眾生脫離輪迴發出來的大慈大悲。你看他四十八願的願文,一直提到「願生我國」,就是大家只要求願,他必來接引,所謂十念一念,至心信樂,真信切願,都能起到感應道交。
所以我們每天早晚,都可以代父母、師長、歷劫冤親,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來求生淨土。所以我能往生,大家跟我一起往生;我見佛,大家跟我一起見佛;我成佛,大家跟我一起成佛。就如《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的心境:「一切皆成佛」。所以我們求當生往生極樂世界的人,要心同佛、願同佛、行同阿彌陀佛。《淨修捷要》第三十二拜說道:一心代為生生世世,及現在生中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等眾,頂禮三寶,求哀懺悔,普代法界眾生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同生淨土,同圓種智。這個最後兩句,跟我們一般念的「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個意境都是相同的。
而這個迴向我們念得非常真心,從真實心念出來,那你看到每一個人,每一個有緣的眾生,你都會生起要利益他,要帶他求生淨土,護念他求生淨土的心,就像《無量壽經》第四十七品告訴我們,「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所以等於是我們現在就要跟阿彌陀佛好好配合,一起讓眾生能求生淨土,了脫生死。
有一次成德在香港,當時候老人家面對這些弟子們,就笑著說到,我們現在所求的,最重要的就是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聽到這我們也感受到老人家這個無盡的慈悲,我們也舍我其誰,應該以阿彌陀佛之志為志,以師父上人之志為志,來自己盡心盡力多勸人求生淨土,甚至是多勸眾生求生淨土,看到尤其這個畜生道,都可以幫他們皈依,勸他們求生淨土。三惡道是最苦的,我們至誠心去勸請它,去為它皈依念佛,相信都會有不可思議的感應。
那這一位同修,他在迴向文當中,也都能為整個中華民族萬姓祖先,那這個也是知恩報恩。我們炎黃子孫,都受古聖先王,都受各個姓氏先祖的福佑,都受他們智慧的庇蔭、教導,所以這個是應該迴向。而且修行之人應該時時想著讓父母、讓祖先能夠脫離六道輪迴,所謂「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那同修也為新冠肺炎的病者、亡者作迴向,這個病苦災難頻傳,我們也憐憫這些受難的眾生,長養我們慈悲心。而相信至誠心的力量,尤其佛號的功德、修行的功德來迴向,一定可以將災難減輕,我們有這個信心。
那包含為自己親戚朋友以及他們的累劫冤親債主都迴向,這個也是跟親戚朋友有今生甚至前生的這些緣份。有緣就要更結殊勝的法緣,更結往生西方的法緣。而親戚朋友在痛苦當中那是業報,很可能他前世也有造業,可能前世那個冤親債主的苦還超過他。所以我們給親戚朋友迴向,也可以給他們累劫的冤親債主迴向,相信我們用這種心境,可能這些冤親債主感受到我們這種同理心,可能這個冤業也化解得快。
以上結合師父上人教誨,還有成德一些粗淺的體會,向諸位大德同修作匯報。假如有講得不妥當的地方,還請大家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2022-04-03
23:05
comments
No Rating

有志於一生弘揚傳統文化,如何有師承有系統的學習漢學_成德法師

諸位同修大德,大家吉祥!有同修她曾經從事傳統文化的教學,現在因緣不成熟,她有問到,是在家繼續等待?或者去找傳統文化的學校?或者可不可以從事體制內教育來落實傳統文化在課堂?她也有提到,她已經三十歲,成家了,而且有公公婆婆、父母、丈夫,而且也準備生孩子。英文水平一般,可能到英國漢學院來求學不是很成熟,自己也都有定課,也都有積極在聽經。不能到英國漢學院學習,但是有志於供養傳統文化,就是將這一生來弘揚傳統文化的在家人,如何系統有師承的來學習漢學?這個是她所問到的問題。
當然首先要很讚歎這一位同修,畢竟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她也是很有善根,覺得倫理道德因果、傳統文化的教育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也可以說是學生最需要的,很可能影響他一生的幸福與否。所以發了願我們就要堅持,遇到再大的挫折我們也不改變。畢竟我們要從事傳統文化教育,它還是要有團隊、還是要有學校,所以假如當下沒有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精神的學校,那我們可以先好好的提升自己。
就像師父上人,他好好的提升自己,自然緣分來找他,人家九次找他出家,讓他去弘揚佛陀的教育。當我們提升真的能為大眾服務,那個機會你推都推不掉。當然弘法利生不分出家在家,只要自己提升得夠了,佛菩薩自有安排,自己不操心,我們安住當下,敦倫盡分。而且真的要去利眾,我們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一定要在自己的德行、智慧,還有教學的方方面面的能力,甚至於是指導學生生活的能力,這應該我們都要全面的來下功夫、來提升。所謂修身為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且我們自己是一個好學生,修學解行相應、孝親尊師了,我們才能夠以身教、言教,來把怎麼扎好孝親尊師的根、怎麼做一個好學生教給他。所以我們現在認真學習,其實跟我們未來教學它是分不開的。所以我們好好提升自己,自有因緣安排。
而妳也提到,可不可以在體制內來落實?佛法是事事無礙,當然是可以的。成德當時候剛出來教小學,也都是在體制內教學,也可以深刻感覺學生現在的狀況,他們需要的是什麼,也是給了我們很好的鍛鍊。往後在體制內也有可能遇到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學校。其實現在教育界也都把經典編到教科書裡面去了,只要我們很真誠,可以感通到見和同解的校長、領導,大家一起同心協力來落實傳統文化,來把學生教好,來把學校辦好,那就可以在體制內成為落實傳統文化的榜樣,這個就是落實《華嚴經》「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個就功德無量。所謂人有善願,天必佑之,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對這些道理沒有懷疑。
您也提到您成家了,我想要利益學生,這也是對社會盡一分力量、責任,但也要在修身齊家的基礎之上,所以家庭的本分一定要落實好。李炳南老師教導我們:「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每個本分要很用心去把它做好;「處世不忘菩提」,我們要有菩提心、要有使命感,不管是在家庭當中還是在教學裡面,在家庭,我們也要把家庭當作行菩薩道的道場,把家庭也做成榜樣,你教學,你的班是榜樣,這就具體落實行為世範。所以「處世不忘菩提,要在行解相應」,李老師把行擺在解前面,這也是一番苦心,就是提醒我們行比解重要。因為佛法貴在力行,能夠力行,縱使聽聞的經教不是很多,但是聽一句就去落實一句,那他這個行就幫助解得更深,解又幫助行得更徹底,而且他力行一句就得一句的受用。假如聽經解經解了很多,一句也沒有紮紮實實去落實,去淘汰自己的習氣的話,這個解行是很難相應的。
所以我們的用功不能只是用功在讀經、聽經、念佛上面而已,這些是一個手段,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夏蓮居老居士談到精進,他是說以調伏習氣為精進,所以這個精進就不是相上看而已,這個是要重實質的。我們念佛念得很多,有沒有調伏散亂的心?有沒有調伏妄想?我們讀誦三根讀得很多,有沒有真正把這三根的教誨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我們讀誦《無量壽經》,有沒有把《無量壽經》慢慢變成我們人生的劇本?這個都是重實質。所以李老這個行解相應對我們就非常重要。
當然這一位同修她很重視三根的學習,這個也是蕅益大師特別強調的「淨社銘」有四個重點,這個就是「持戒為本」,三根就是戒具體的落實。我們敦倫盡分,其實都是屬於持戒,守本分。我們在境界當中又能從根本修,在家庭、在教學的這些境界裡面,都能夠「觀心為要」,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在境界當中歷事鍊心,鍊我們能保持真心,保持心都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上面。一時心念偏頗,那是必然的過程,只要我們能夠有警覺性,不能再用妄心、不能再用煩惱,學佛就是學著用真心,能夠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拉回來。在修學上要「善友為依」,尤其末法,要依眾靠眾。那只要自己一心向道,也會感應來好的學校、好的教學團隊。這個人生確實都是感應,莫向外求,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淨社銘」最後一個是「淨土為歸」,等於是我們這一生要以淨土為歸宿。尤其我們這個時代,不靠念佛求生淨土、不靠四十八願加持,要斷見思煩惱出離輪迴非常非常困難。但是我們要淨土為歸,那什麼時候歸?隨時隨地,不能留戀這個世間。雖然有本分要盡,但是不能產生情執,不能對人事物貪愛或者牽掛放不下。因為我們清楚,只有往生淨土,自己的問題才能解決,也才幫得了今生的親人、朋友,甚至是累世的親人。只有我們往生淨土,我們才有能力幫他們,不然「善惡禍福,追命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可能下輩子就不認識了。所以這一生的親人、朋友,真的是「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法界逍遙遊」。
您也提到,就是妳現在三十歲,就想著彌陀村在哪?就希望早一點見阿彌陀佛給自己授記,阿彌陀佛讓我留我就留,沒讓我留,只想早點往生。當然,願生極樂這個是菩提心,厭離娑婆這個也是菩提心,就是念生死苦。但是也不能急著要去,因為這個急又是煩惱。
當然妳也說到,等真正有智慧了再來度一切眾生,不希望造新殃。不再造新殃的心態很正確,但是假如怕造新殃,那個怕可能又讓自己面對境界,境界還沒到,自己都擔心害怕。所以《大學》說,身有所憂患,不得其正;有所恐懼,不得其正;有所忿懥,不得其正;有所好樂,不得其正。所以等於是我們都要安住在當下,觀心為要,這個心念錯了,要趕快把它調整過來。我們對彌陀的慈悲要有信心,「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阿彌陀佛就希望我們趕快去的。
而我們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我們是不是真信、是不是切願。是因為遇到一些挫折才想去,假如沒有遇到挫折,財色名食睡又開始貪著了,那個就不是真信切願、不是歸心似箭。其實我們當下還有哪些事情很放不下、很想要,說很想往生,那很可能就變成看不清楚自己的狀況。所以我們修往生淨土要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積功累德。敦倫盡分就是積功累德,我們在家庭裡面行菩薩道,我們在工作當中行菩薩道。
那也非常隨喜,妳希望學習漢學、學習傳統文化,然後進而能精進修學提升德行,在世俗、在教學當中能夠自度度他。要系統的學習漢學,其實老人家有指導我們,基礎,《聖學根之根》,這個是小學階段,我們要教孩子,我們自己也要下一點功夫。小學學做人,《聖學根之根》;中學學做事,四書五經;大學學為政,是《群書治要》。看您是在哪一個年齡層去教學,對這些經教都要深入把它學好。
像現在在老人家的號召之下,有很多團隊也都有在深入漢學的經典,也都有掛出來,像極樂寺的網站;當然,像我們英國漢學院有老師、同學們一些學習心得也會供養。成德也有認識的這些同修,也都有發心要去深入老人家強調的這些經典,到時候應該都會有交感。大家或許能夠在網路,甚至於能夠有緣大家一起形成學習團隊,甚至於一起再辦一條龍學校,那就太好了,所謂人有善願,天必佑之。
以上一點心得、一點考慮提供您做參考,有講得不妥的地方,還請批評指正。謝謝您,阿彌陀佛。

2022-04-01
23:44
comments
No Rating

念佛每天應念多少_成德法師

諸位大德同修好!有一位同修問到:每天念佛號多少為好?他自己是按照印光大師的十念法,每次計數是從一到十,所以一天下來不知道念了多少。另外因為念得慢,粗略估計一下,一小時不到一千佛號,這樣是不是太少,應當怎樣改進?
我們佛門強調四依法,其中有「依義不依語」,我們要依那個義理,不是依表面的言說。其實祖師都是勸我們要多念,或三萬、或五萬、或七萬,都是這樣期勉我們。我們要了解祖師這些話,最重要的就是,我們一不念佛就容易打妄想,就容易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所以讓我們念多少,其實就是提醒,愈多愈好,多多益善,不要輕忽了,一個輪迴心可能就感召下一世的輪迴。《三時繫念》才說到,「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真正了解這個真相,不敢亂起輪迴心,不敢亂打妄想。可是我們止不住妄想,就是用這個萬德洪名來止住這些紛亂的念頭,妄想千般皆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透過這個佛號止住妄念,心能夠定下來,所以攝心為戒;念佛念到整個妄念慢慢慢慢少了,伏住了,這就達到攝心了,因戒就得定,慢慢能夠到功夫成片,不忘正念,這個就有定了,沒有忘失正念,都是念佛了;定久了就會開慧,「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開慧了。所以我們了解到這個道理之所在,念多是為了不打妄想。可是,假如因為念多,念得很浮躁,心都攝不住,這樣也不對。
您提到您念得慢,可能一小時不到一千佛號。所以重要的,您念得慢,能不能攝住心;能不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用這個佛號來轉所有的妄念,要往這個方向去下功夫。就像印光祖師勸勉我們的,「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而這個萬德洪名不可思議,就像《淨修捷要》第十五拜,「萬德洪名,能滅重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臨命終時,聖眾現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華開得見,阿彌陀佛」。所以這萬德洪名真的能滅重罪,消業障最快的方法、增長善根福德最快的方法。
所以蕅益大師說,「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我們至誠的心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當下我們的善根福德跟佛平等,因為這一句佛號是阿彌陀佛果地的成就,他圓滿果地的功德,拿到我們因地來修,所以這個法門是太特殊了,這個是他力派、果教門,從果起修,即修即果。「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而且你一念佛,就像《淨修捷要》第八拜,「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他的佛光是遍虛空法界。而我們念佛的時候,佛聲所在之處即是佛光所到之處。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佛光三昧頌」當中提到,「稱名時即遇光時,珍重此時莫空過」,「一燈照破千年暗,佛聲不斷光不斷」。所以念佛,阿彌陀佛的佛光隨時都在加持、照耀著我們,消除我們的業障。
而念這一句佛,十方諸佛之所護念,所以所有的佛都在加持我們;而且我們能相信這個法門,也是我們曾經供養過的諸佛如來他在加持我們,我們才能遇這個法門,才能深信這個法門。這些道理都搞明白,那真的佛恩浩大,不管是阿彌陀佛的恩,還是我們累世教誨、加持我們的諸佛如來,這個恩都是無法來用言語表達,他們都是生生世世捨頭目腦髓,就為了增長我們的善根,就為了成就我們。所以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個無上的法門,不能再辜負阿彌陀佛,不能再辜負諸佛如來的大慈大悲了。
而印光祖師也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真正念佛的人,阿彌陀佛遣二十五大菩薩隨護其人,這二十五大菩薩也包含大勢至菩薩。我們看印祖他的慈悲攝受,度化了當代以至於後世非常非常多眾生往生作佛。而且很慈悲,觀察眾生的根性,知道我們的心容易散亂,所以教我們十念法,從一數到十,不會太短,不會太長,心也就不容易散亂,容易專注來攝心,所以這個方法很好。那成德想,我們就是不打妄想多念佛,行住坐臥、穿衣吃飯都提起來。至於能一天念多少聲,就視大家工作、生活、家庭種種情況來定課,也是提醒自己不可以懈怠;但是不要定到自己很有壓力,或者很沮喪,反而造成自己的煩惱,這個就沒有必要了。所以勇猛精進,對得起自己這一生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但是也要信任自己,然後不自欺,不能懈怠、懶散。
以上的一些心得跟大家做報告,有不妥之處,還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2022-04-01
12:57
comments
No Rating

從佛法的教誨如何看待子女婚姻問題_成德法師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
有同修問到,家裡的子女年齡都偏大,都沒有成家,做為學佛的父母,該如何做才兩全其美?
從這個問題可以感受到天下父母心,孩子小,擔心他成長、身體、學業種種;大了還得操他工作、成家,以後夫妻、小孩的教育這些問題。所以當家才知米貴,養子方知親恩。所以我們學佛的人,首先自己的事業、學業、家業別再讓我們的父母操心了。
我們既然學佛了,我們在家庭當中也會遇到很多境界,像這位同修提出來,就是他實際遇到的境界。不管是世間法還是出世法,老法師教導我們要了解事實真相。到底婚姻它的事實真相是什麼,這個要搞清楚。佛家常說,面對境界要清楚,不能糊裡糊塗的。看起來這個問題好像是子女的境界,事實上首先最主要的應該是我們當父母人的境界,而且是我們學佛的父母面對的境界,然後還要延伸到你的子女是學佛了還是沒有學佛,這些都是我們面對的客觀狀況,整個可能引導強調的重點也會不一樣。當然也都是為他們好,也都是希望他們了解情況,用理智來面對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緣、重要的一個抉擇。
我們首先先談我們學佛,我們當父母面對子女結不結婚這個境界。首先佛法就是教我們看得破、放得下。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個我們得看破放下,不然就乾著急,而且這個乾著急就是著相,就是被境界轉,就是沒智慧了,一乾著急就亂了方寸。所以我們要冷靜下來,乾著急對自己、對子女都沒好處,甚至會有副作用,自己身心耗損,瞎操心了。
再來,子女會感覺我們的著急,他們可能會有壓力,甚至可能會不舒服,會跟我們有一些情緒或者有一些對立,這個對我們自己跟對他都沒好處。所以學佛的人首先要冷靜,自己所起的念頭、所說的話、所做的事一定是自利利他,這個我們才做;我們動的這個念頭、一言一行對他對我都沒有幫助,這個不能做。這個就是理智,不會隨順感情、不會隨順自己的習慣。學佛就是要學在境界當中不隨順習氣、習慣,這樣才有定,這樣才能慢慢理智,才能慢慢面對境界,用智慧來處理。
所以與其我們在那裡乾著急,不如好好念佛給他迴向。念佛功德很大,「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還可以福慧增長。我們福慧增長了,更能去護念到子女,庇蔭到子女能遇到一個好的姻緣,因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就很冷靜,好好念佛,好好積功累德,來庇蔭到子孫。所以《了凡四訓》講:「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我們現在要祈求佛菩薩、上天保佑,我們都不能是這些煩惱操心的念頭,無思無慮,精進念佛、精進讀經、精進依教奉行,用這個功德來迴向,那力量很大。
成德就遇過,他的小孩遇到的對象不是很理想,但是他們很認真為佛門付出,後來很自然的緣分就不成熟,找到了一個挺懂事的對象,他的兒子就找了個賢內助。因為每一個人他都有他今生的一些緣,那個緣能不能轉,得要靠他的福德、理智夠不夠。可能都會遇上,但是能不能轉就要看這個家的福德,還有他自身的理智。他的理智,那當然就要靠我們做他的助緣,引導他建立正確的觀念、心態,理智來面對婚姻大事。
而我們也要看得破,因為婚姻是他為主,他是主,我們只是個助緣,我們是伴。我們不能反客為主,硬要拉著他怎麼做,甚至於都幫他下決定,到時候結了婚他不滿意,他反而怪你,「當初就是因為你逼我的,當初因為就是你一定要這樣的,你看我現在變成這樣了」,到時候你跳到黃河都洗不清了。所以什麼事都得看得破,看得清楚,也要放得下。其實人生這些因緣聚散都是夢幻泡影,很快就過去了。忍一忍,不要都被這些境界搞得我們習氣愈來愈重、煩惱愈來愈多,這個就太冤枉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好好提升上去。而且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極樂世界才能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所以既然我們現在的人生不如意事很多,我們就是隨緣順受,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
這個世間不要去求兩全其美,因為一有求就有求不得的痛苦。反而是我們自己的心態對了,反而是我們子女的觀念心態對了,心態觀念對的人,他遇到一切人事境緣,他能夠「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應該給他建立這樣的心態、觀念。假如這個心態沒有建立好,他遇到順境,他貪了,之後順境沒了,他就痛苦了;遇到逆境,他產生瞋恚了,可能那個惡性循環就愈重。可是他心態對了,他遇到惡緣,他能夠修忍辱,甚至於把這個惡緣變成逆增上緣,反而可能是他人生很有成長的一個增上緣。
所以我們不要去求我們以後要順,我們的子女以後都遇到好人好事,那個從相上去求了。每一個人修的過去生的福報因緣又不一樣,但是只要他能建立我們佛法講正知正見,他的心境可以轉境,不被境轉,這是我們應該護念他們的。而事實上我們要能護念別人,首先我們要以身作則,我們也不能被境界轉,才有辦法把這個身教跟言教傳給他。所以首先我們自己要不被境轉,然後我們對婚姻也要看得清楚。
而結不結婚那是子女他自己的決定,當然你要充分跟他溝通,他結婚的考慮是什麼,他不結婚的考慮是什麼,結婚以後可能會有哪些發展,會過怎樣的人生,不結婚之後會怎麼樣,我們都客觀給他分析。你的孩子已經信佛了,那個分析可能主要站在,你結了婚,可是重點你要了脫生死輪迴,那你找的對象就要跟你志同道合、同心同德,目標是一起了脫生死,同生極樂國。自己的家庭或者從事的工作,就要給世間人做榜樣,工作也好、家庭也好,都是積功累德。這個就是道義的結合,不是一個一時的感情作用而已,因為感情太會變化了,所以應該是建立在道義上,要有這樣的一個共識。
所以師父上人針對這個婚姻都有開示,我們上網去查應該都可以查得到。當然我們自己要先把它領納貫通,然後再很自然的、很善巧的去跟子女交流。因為都是成人,有時候我們太囉嗦了,讓他感覺到壓迫,他可能就不是很願意跟我們談,所以我們要柔和質直,柔和,不強迫,不給人壓力;質直就是很真誠,一心為他好,去跟他談。引導,結婚了就做結婚人的好榜樣,沒有結婚就做沒有結婚人的好榜樣。所以在家庭當中修行,不然我們假如不是這個態度,很可能在家庭當中就增長情執。
所以《楞嚴經》提醒我們:「汝愛我心」,就是貪愛,我到底在不在乎他,他有沒有思慕我,就在那裡執著,「我憐汝色」,我就喜歡你漂亮的容色,「以是因緣」,在這樣的一個因緣發展,那就「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就彼此互相纏縛了,你喜歡我的心,我喜歡你的容色,互相愛戀,這種情就是以欲為本,就互相捆綁起來了。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夫妻之間叫同修,一同修行。畢竟已經假如在婚姻當中了,大家也要隨這個緣,在夫妻共修的過程,要多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對方,要能恆順對方,不能是苛刻的要求對方一定要怎麼樣,一定要守住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黃念祖老居士說到在家人提出要絕欲的問題,黃老問他,「那你另一半同意嗎?」所以都要注意這個家庭的和諧,都要懂得恆順,然後嚴以律己,自己調伏自己這些習氣,但是不是高標準去要求對方。這個是選擇結婚。
假如選擇不結婚,還是要做不結婚的榜樣。學佛就是行菩薩道,沒有家庭的這些責任,那就能全心全意為正法、為弘護正法的道場去奉獻。可能又有家長會擔心,他晚年怎麼辦?沒人照顧。其實我們有很多煩惱都來自於不能深信因果,深信因果了,你現在一心為眾生,怎麼可能你老年沒人照顧?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所以深信因果的人不會操這個心,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我們要信佛、信因果,我們有煩惱起來,往往都是信心不足才會產生。
你的孩子假如還沒學佛,我們就可以站在可能世間人很容易接受的角度,因為畢竟結婚是兩個人,而且要彼此了解,進一步最好是能夠了解彼此的家庭狀況,可以了解他上一代,甚至上兩代、三代都好,因為他是從這樣的家庭走出來的,家庭一定對一個人很有影響。所以孔子的外公就懂這個道理,他要把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以前,就看了他祖上都很有德,這一個對象的後代一定會出聖賢人才,這個也離不開因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首先他的祖上都能夠是修善積德的,這個比較理想。
所以我們傳統強調門當戶對,大家可不要誤會成是收入差不多,不是這個意思的。門當戶對是他們的家風,是他們的思想觀念相近,才容易溝通,建立共識。你說商人的家庭跟教書的家庭成長,可能一些思惟就不大一樣。當然也不能看這個外相,假如這個商人他代代都是讀聖賢書,那可能也不是問題,這個都要看得深入一點去判斷。所以是充分了解彼此跟彼此的家庭。
再來,在了解對方的時候,黃念祖老居士有說道,要以人品為第一,其餘的條件都在其次。這個是把根本找到了,你不能先去抓枝末,他收入現在好不好,他長得怎麼樣,這個是屬於枝末。第一,希望對方是個明白人,不是糊裡糊塗的人,俗話說的,願意跟明白人打架,不願意跟糊塗人說話,糊塗的話,那溝通都累,更何況要相處一輩子;第二要良善,有很良善的心,不願意害人,不願意損人利己,有很良善的心;第三是誠實,不是油滑,不是有很多很多的招數、技巧,是很真誠、誠實;第四是要正派,作風正派,男女關係也很正派,這樣的就很好,是上選。這個人品重要,其他的條件都可以降低。一個十全十美的人可能很難找到了,十全十美是聖人,現在找個賢人都不容易。所以我們的婚姻家庭問題解決得好,對於修持有極大的便利,就是一個好緣,增上緣,那就可以一起建立一個佛化的家庭,對於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有力的增上緣。
黃念老還強調,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兒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過於兒女都不信佛。為什麼?因為真正到了老,尤其到臨終,兒女信佛和不信佛差別就大了,他幫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他拖你後腿就往生不了了。所以這個得考慮得長遠。
這個是黃老強調你要了解對方,要判斷對方,首先他的人品是最重要的。再來要考量的就是有沒有共同的目標、共同努力的方向,現代話叫建立共識。所以絕對不是感情用事,感情只是一個媒介,感情是很容易變的,非常脆弱,說老實話,禁不起考驗。所以現在社會為什麼離婚率這麼高?因為他事先沒有考慮那麼多,感情用事,就很容易不夠冷靜,最後結了婚又問題很多,又怪別人,所以離婚率高。所以不是感情用事,要是理智的、要是道義的,志同道合,那這樣就能夠創造美好的前途,同心同德,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我想每一個人不管學不學佛,他都是希望他的人生是愈來愈幸福美滿的,只要為他好的心,把這些道理我們自己學明白,又善巧的找一些機會去點撥、去護念他,相信我們心用對了,對方孩子會感覺到;心用對了,佛菩薩、祖宗也會加持我們。
就這個問題個人談一些淺見,假如有說得不妥錯誤的地方,還請大家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2022-04-01
29:52
comments
No Rating

「真幹者,節省時間,愛惜精力,作鈍功夫」,如何理解「作鈍功夫」_成德法師

「真幹者,節省時間,愛惜精力,作鈍功夫」,請問作鈍功夫是什麼意思?
成德的理解,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都要跟經教相應。而這個法語是夏蓮居老居士教導我們的,他老人家還有另外一句法語說的:「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都不浪費時間,提升自己。因為提升自己才能利益別人,就像《華嚴經》說的,「勇猛精進,度一切眾生出生死海」。那我們每一天心裡要裝著眾生的苦難,見義要勇為。現在每一個家庭都有難念的經,幾乎很難是身心都沒問題的人,所以你遇到的人都有需要我們用正法去幫助他的地方。我們只要用心去觀察,現在這個社會,就像夏蓮居老居士說的,「末法眾生根鈍業重,外魔內障」,外在的魔就是誘惑,內障是內在的煩惱障,「無人不具」,每一個人都有外魔內障,無人不具,「邪多正少」,邪的東西太多了,正的少,大家看電視幾十個頻道,邪的多正的少,「退易進難」,退步容易,要進步難。所以我們早一點明理、早一點提升,我們才幫得了家人、朋友,尤其是從事教育工作的,我們才幫得了學生。所以這裡節省時間、愛惜精力,他是有一個願力在的,要有願。
而修行最快的方法是什麼?念佛。《淨修捷要》第十四拜告訴我們:「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你看那個直趨覺路很快,「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佛經裡面說的,若人但念阿彌陀,即是無上深妙禪。不是禪而已,念這句佛是什麼?無上深妙禪。那就知道這句佛號不可思議,「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
而且這個法門是什麼?他力門、果教派,它從果起修,就是阿彌陀佛果地圓滿的功德拿到我們因地來修。所以我們念一聲佛,一念相應就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念這句佛真心去念,就把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攝受成自己的功德。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老實持名,全攝佛德」,攝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最快的方法。《無量壽經》告訴我們:「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我們這一生能遇到念佛法門什麼原因?我們過去曾經供養的由彼如來加威力故,我們才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接著,「攝取」,這個攝取是什麼?攝佛果地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所以叫「行超普賢登彼岸」,「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所以遇到了,佛門第一特獎!我講到這裡很高興,我怎麼看你們都沒什麼表情?
這個黃念祖老居士很慈悲,他還做個比喻,for example(例如),這個是從事教學的人也要效法的。這也是《禮記.學記》上講的,教學的人,「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他很會用譬喻,一比喻大家就懂了。因為很多道理講了抽象,有聽沒有懂,一舉例,馬上就很具體可以了解了。所以佛有《百喻經》,全部都是譬喻的故事,來把這個佛理具體呈現出來。
黃念老就說了,其他的法門是靠自力,就好像他要吃饅頭,他要先選麥種,種下去了,開始澆水、施肥、灌溉、除草,幾個月之後收麥子,收完麥子磨麥、揉麵粉,最後做饅頭。大家做過饅頭沒有?南方人都吃稻米比較多,北方人應該都很會做饅頭。這要經過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最後可以吃饅頭了。這是八萬四千法門靠自力是這個情況,可是這個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是他力門、果教派,從果起修,他不用挑麥種,也不用澆水施肥,他是直接吃饅頭。大家吃到沒有?重點是你要吃,你不能只有聞而已,要吃下去。就好像你遇到一個最高明的大夫,他藥都給你做好,放在你面前,你不吃還是不能治好病。所以這個饅頭得咬,得老實念。所以這個鈍功夫是什麼?老實念佛,老老實實念。
那佛門又有說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六度萬行,我們每天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沒有別的,為佛法、為眾生,我們就是淨業,修淨業,老老實實按照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去處世待人,這是助修,正助雙修。所以這個鈍功夫也可以用,就很老實的依教奉行,每天活一天,為正法、為眾生做一天,用大陸的話叫老黃牛,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
——恭錄自:弘護人才扎根班(第四集)

2022-04-01
12:09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才能快速的突破所知障和煩惱障_成德法師

有同學問到:解行不相應,解多過行,有嚴重的所知障兼煩惱障,師父上人的教誨聽得多了,理上也會跟人說,頭頭是道,事上落實卻不夠精進,是小人之學。請問,如何才能快速的突破所知障和煩惱障?
首先問這個問題是非常可貴的,為什麼?有自知之明。很多人跟人家講道理頭頭是道,他還很沉醉在那個境界當中,覺得感覺非常良好。所以會問這個問題,代表有慚愧心,心虛,覺得雖然說很多,但是好像跟說的距離太大。這是我們修道當中很重要的一個恥心,羞恥心。《了凡四訓》講的改過要發三種心,第一個就是恥心,再來是畏心,再來是勇心。沒有羞恥心,我們就自欺欺人,不承認。所以夏老說,「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問這個問題,就是在面對自己的實際情況。所以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進一步知過,然後改過。所以修行就這兩件事情,知過、改過,不是很複雜。
《弟子規》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學了很多道理,但沒有去力行,「長浮華,成何人」,我們的我慢,甚至是虛榮、好名之心,就會隨著增長了。傲慢就是所知障,知道得愈多,反而習氣愈來愈增長,障礙了自己的真心。這個煩惱障最主要是貪瞋痴慢疑,這是煩惱障。
所以剛剛提到李炳南老師說的:「處世不忘菩提」,菩提心不能離開,「要在行解相應」,老人家說最重要的行解相應。一般都說解行相應,李老為了讓我們更重視這個「行」字,他這句法語說「要在行解相應」。所以《大智度論》說到:「佛法貴行」,佛法貴在能落實、能實踐,「不貴不行。但能勤行」,就是很勤奮的去落實,「縱復寡聞」,縱然聽的經教比較少,「亦先入道」,這個人還是可以先入境界。
其實說到這裡,我們就要自己勘驗自己,我有沒有真正下功夫去落實一句老法師教導的?這個只能自己檢查,別人不可能幫我們檢查。別人幫我們檢查,我們面子拉不下,還給人家臉色看,人家下次都不敢講了。所以我們不能走解行不相應的路,這個解跟行就像鳥的雙翼、就像車的雙輪,這樣才能夠平衡。
如何快速的突破所知障和煩惱障?其實解行相應了就能夠突破,但是這個快速是很積極去落實解行相應,這個快速不能是急於求成。所以自己的心態自己要觀照得清楚,因為這個急躁也是我們要克服的。大家記不記得,老法師說到,傳統的教育,小孩十幾歲就像個小大人,大家有沒有印象?十幾歲像個小大人是結果,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教出來的,《聖學根之根》就是教學的內容。《聖學根之根》第一冊,第一本經本《小兒語》,第一句說到:「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我們做什麼事都很急,一急就容易上火,一急就容易不理智,一急就容易慌張出錯了,就沒有定力。所以求學第一個要下的功夫,要把自己的浮躁之氣可以定下來。所以《弟子規》重要,「步從容,立端正」,走路不能慌張;「緩揭簾,勿有聲」,連拉個窗簾都不能慌張;「寬轉彎,勿觸棱」;「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所以隨時隨地這個心都要是安定從容,不能慌張。
我們這個問題,用到我們自己身上,那我們就要下定決心好好的來落實師長的教誨。我這一個月就挑這一句來做,你不能今天想做這一句、明天想做那一句,然後好幾年前想做的那一句現在也還沒做。那挑什麼句子?挑總持法門。慈悲心是總持法門,《了凡四訓》行善當中有提到「愛敬存心」,這總持法門。我們在一切境界當中,隨時告訴自己,我要落實愛敬存心,對人愛護、對人恭敬,念念為人想。這樣能真正下個一個月、兩個月的功夫,一定變化氣質,I promise(我保證)。所以大家可以下下功夫。然後怎麼檢查?你的親戚朋友有一天突然告訴你說:「我覺得你最近變了。」當然是變好了,「你最近變了」。這個是人家自己說的,你不要自己去問別人,「你覺得我最近有沒有變?」還讓人家很為難,這不對。讀書貴在變化氣質,為什麼氣質會變?他有落實,解行相應了。
當然,我們聽經也要解得深,把道理解得深、解得圓,不能解偏,那都變所知障,愈聽愈分別、愈聽愈執著,那就解偏了。所以為什麼要跟大家交流「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修行首重發菩提心,菩提心就像元帥一樣,帶領我們修行,但是知見,隨時修正我們的想法、看法有沒有偏掉。所以八正道這是修學的標準,第一個正見,看法不能錯。從因推果推錯了,從果推因也推錯了,那不是盲修瞎練了嗎?所以正確的看法,正見;正確的想法,正思惟。我們自我感覺很強,常常落在多愁善感,比較消極退縮,那都是自我感覺的習氣。正思惟,那應該都是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去思惟,用現在的話講,每一個念頭都是正能量,愈想愈有正氣、愈有動力。

2022-04-01
13:54
comments
No Rating

用這句佛號伏住妄念_成德法師

李居士:首先很感恩法師這段時間在百忙之中還護持我們、護念我們,讓我們不掉隊,真是感恩感恩,也感恩老師們。我就記得當時法師說過,就是說起心動念,如果不念佛的話,想其他所有的其實都是妄念,就是說應該起心動念都是念佛。我後來也是想這樣跟法師學,就想平時都是念佛,放下、念佛,一想想其他的事情,那就是想其實就是妄念。也是堅持一段時間,但是好像感覺周圍的事情還是很多,有的時候總忘;總忘的話,有時候又提起來這個心;提起來之後,孩子、家裡、工作,然後又忘,忘了之後又提起來……就是這樣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就是這樣的,反正自己還是在努力起心動念,就是說現在念佛的事情。
另外一點還是上次聽了法師開示之後,就感覺心裡挺沉重的,在哪裡?感覺好像要有兩顆心,一顆心要放下,放下執著,這些心是要放下,看破放下,清淨、平等、真誠,這顆心要放下。可是同時另外一顆心就是用真誠心、用敦倫盡分的心、要弘揚傳統文化的心,這個心要提起來。可是這個心提起來,好像感覺挺沉重的,因為修行首先要從這個孝心,感覺自己孝心做得也不好。這個心好像感覺知道了,概念知道了,但是要具體去做,就像說學一句去做一句的時候,這個做起來感覺好廣,好像很難。但是知道要有一顆放下、看破的心,同時還有一顆真誠的心去宣揚傳統文化,把自己修好、自己做好,這個是要有個真誠的心,當然可能也是要有個放下的心,就是這種感覺在找。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李居士。大家學習都很認真,所以我們也是每個禮拜,成德跟李老師、楚老師,也是來沾大家這種精進的氛圍。所謂初發心成佛有餘,大家這個初發心都非常真切,成德屬於學了有點老油條了,所以一定要多跟大家一起學習,大家這個初發心的勇猛。
您有提到不念佛就會打妄想,所謂「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那您有這樣的一個警覺性非常可貴。尤其我們用這句佛號來伏住妄念,這是非常善巧的方法,所謂妄想千般皆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所以《淨修捷要》說:「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我們不懷疑念這句佛號的功德力,能夠滅眾罪。畢竟修行的過程就是生處令熟,熟處令生,這是必然的過程,但是這個急不來。佛號我們畢竟才學這一段時間,它是比較陌生的,我們要練到什麼?很熟悉,隨時可以提起來,甚至於在夢中也可以提起來,那就很熟了,生處令熟。我們平常想這個、想那個,很多牽掛,這個很熟,但是我們現在有警覺性,這些念頭對自己、對別人沒幫助,這個瞎操心,甚至於這個念頭可能是輪迴心感輪迴業,所以這個熟,很熟的這些世間五欲六塵的念頭,我們要熟處讓它轉生。所以修行就這兩件事:生處令熟,熟處令生。
看起來兩件事,也是一件事,因為真的念佛慢慢慢慢提得起來了,妄想自然就愈來愈少了。就像《了凡四訓》說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其實我們別搞得太複雜,聖人跟凡夫就是一念之間而已,叫「聖狂之分,在乎一念」。我們這一聲佛號提起來了,一聲佛號一聲心,這個就是我們的真心。所以念佛即是自心現,我們完全專注的念這句佛號,這句佛號就是我們的真心。「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一念相應就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樣成佛是很快的。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這一念,念著念著,其他的念頭進來了,那就是妄心又做主了,雖然一念相應是一念佛,但是他不能保持。所以現在為什麼要隨時提醒自己要提起來?就是要讓這一念真心,這個念佛心能夠保持下去,之後能成片,這個功夫就得力了,往生就有把握了。這是一個修學過程,這個急不來。
而這一聲佛號它是戒定慧三學都在裡面,所謂六字統攝萬法,這個戒定慧三學,三學再打開來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在這句佛號裡面。就像蕅益大師說的:「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你看我們的身心都不罣礙了,都能捨掉了,我們念這句佛號,全心全意去念,把這個功德供養給一切眾生、迴向給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皆成佛。就只有這個念頭,那都是想著眾生,這個身心世界就放下了。我們常常就是牽掛這個身心世界,那我在這個世間一天就是為了一切眾生,然後我以這個念佛的功德來迴向,這個就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持戒就是身口意都清淨了,叫持戒。但念佛的時候,沒有貪瞋痴了,這是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都能包容,都沒有這些高下、對錯、是非,那是真能念佛,心裡面沒有這些是非人我,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
,這個是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
,妄念都沒有,一句佛號接一句,「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就不被其他的法門、其他的修學方法再讓我們分心,我們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一切諸佛都隨喜讚歎,這個人太有善根、太有福德,這個是大智慧,選擇這個念佛法門,選擇這個他當生成就的法門,選擇這個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的法門。所以確實一句佛號就是六度萬行。
我們剛剛說,一句佛號戒定慧三學都在裡面,我們以黃念祖老居士的開示跟大家一起共勉。念佛我們的目標是得念佛三昧,但是不要去求什麼時候可以得,我們只要老老實實,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字句分明就對了。當然念的時候要一切莫管,就是萬緣都放下,我現在就專注來念佛。慢慢「工夫到,滯塞通」,那就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正定,就是得禪定。而且這個念佛三昧是寶王三昧,因為八萬四千法門,比方說修華嚴,叫華嚴三昧,所有三昧中的王、的寶,那就是念佛三昧。所以這個念佛就表示定學,戒定慧的定學。
而它不僅是定學,我們老實念佛,就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因為專心念佛,不起雜念,那不就沒有妄想了嗎?那就是暗合應無所住。我們在老實念佛,一念接一念,又暗合生其心。所以這一句佛號專注念,就暗合了《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念佛就是般若智慧,所以是慧學。
為什麼叫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它的巧到底巧在哪裡?因為一般的法門他要入到無生,無生就是真心起用,花開見佛悟無生,真心起用,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等於是他起心動念都放下了。但一般的法門首先要先從執著放下,把見思煩惱執著放下。可是這個好難,佛在經上說,要把見思煩惱放下,就好像在一瞬間要把四十里的瀑布截斷。我們想像一下,四十里的瀑布怎麼截斷?這個四十里瀑布就好像,我們無始劫來這些煩惱、妄想止都止不住,抽刀斷水水更流。所以要在瞬間把四十里瀑布截斷真的太難了,尤其我們這個時代的根性,可能幾乎都做不到了。
但是一般的法門就得要先放下執著,然後再放下分別,然後再放下起心動念,他才入無生,他才恢復自性。可是我們念佛法門不用斷執著,不用斷見思煩惱,也不用斷塵沙煩惱,分別也不用斷,也不用斷起心動念,我們只要老實念,就入了無生,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這個是巧入無生,統統一品見思、塵沙、無明煩惱都不用斷,只要老實念就好,那真是妙,真是巧妙!專心念佛,沒有其他的妄念,就應無所住;一聲佛號接著一聲,又是而生其心,所以這一句佛號也是慧學。而我們在念佛的時候都攝六根,這個六根都攝受,沒有向外去貪求,不可能去造作惡事,心裡也不會起惡念,那這個心地就是清淨,所以念佛也是戒學。所以念佛就統攝戒定慧三學。
所以我們只要肯念佛,妄想再多都不怕,慢慢慢慢就可以轉過來了。而我們常常講放下,就是放下跟真心不相應的這些習氣。真的放下了,比方說我們放下自私自利,我們本有那種慈悲,它就慢慢透出來;我們放下染著,這個清淨就慢慢恢復了;我們放下虛偽,這個真誠就慢慢恢復了;我們放下傲慢、不平等,這個平等心就慢慢恢復了;我們放下情緒化、不理智,這個正覺心也會慢慢恢復。所以我們的真心是本自具足的,只是現在有妄心障礙,只要把跟真心不相應的妄心放下,這個真心自然就會顯。所以不用去求真,只要把妄放下,真就恢復了,因為真不在外面,真心是我們本有,它就會恢復。
所以剛剛李居士講到說,好像要兩個心,其實只要把妄心分別執著放下就可以。可是現在好像覺得提起孝心也不容易,提起一種使命感也不容易,其實就像我們剛剛說的,都有個過程,都很正常。要生處令熟,我們這個真心陌生,我們現在要提醒自己,要把它提起來;熟處,我們還沒學佛以前,跟這個世間五欲六塵比較熟,那我們現在熟處令生,把它慢慢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把名聞利養放下,那個真慢慢就顯了。畢竟我們對它熟,現在一下子放也有個過程。所以當我們想要提起孝心,提起責任心、使命感,會覺得難,那個也很正常,因為它有一個過程。可是那個難不是因為我們沒有這個真心,是因為我們使用這個妄心太熟悉了,所以想用真心,它會來干擾。但是只要我們能觀照到,觀心為要,這個念頭跟真心不相應,趕快放下。一開始會挺勉強的,慢慢慢慢,終則泰然。所以我們現在只要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相應的,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快轉念,趕快阿彌陀佛,把這個跟真心不相應的念頭把它轉掉。
不知道李居士這樣跟您回應,妳有沒有聽了還是不理解的部分?
李居士:理解了,理解了,感恩法師,繼續努力,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這個也要注意,這個急不來,不能念著念著說,到底要念到什麼時候?這個念頭又有點著急了。沒關係,我們就一切莫管,只要字句分明,然後心裡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嘴巴念得清楚,這個妄念慢慢慢慢就比較進不來了。
李居士:太好了。感恩法師,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好。

2022-03-30
25:46
comments
No Rating

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_成德法師

王居士:尊敬的法師您好。
成德法師:妳好。
王居士:各位同修大德好。我這段時間就是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然後家裡面家務事也很多,學習壓力也滿大的,然後還有孩子這方面,感覺到天天因為上網課,對著電腦的時間就是很長,精氣神就沒有前段時間那麼好,睡眠時間也比前段時間,總感覺就是睡不夠。之前就是每天睡六個小時就覺得可以了,一天下來就可以應付了,但是這段時間感覺睡六個小時,一到中午的時候就想睡覺。這段時間也總想感覺我要是出去閉個關該多好,就想著,但是上週聽到法師也是在講經過程當中就說到,我們要懂得安住在當下。當時那一句話給我也是感觸滿大的,因為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方清淨的道場,能夠時時覺照自己的本性,這也是很好的一種修行。有的時候,因為我學習,我從二O一七年來到德國,然後半年以後就開始在學德語,我修學德語,一開始我就感覺跟去上刑一樣,就那種感覺,我完全聽不懂,一堂課下來可能能聽懂百分之二十,那樣也持續了差不多大半年,之後好一點,能聽懂百分之五六十,現在能聽懂,老師上課的時候能聽懂百分之七十、百分之八十。但是我在學德語的時候,我記不住單詞,我記了又忘、記了又忘,我就很有挫敗感,確實這年齡,我也快四十歲了,生完孩子以後,記憶力也不好。聽法師在講,有佛法就有辦法,我這裡想懇請,請教法師,在佛門當中有沒有學德語的辦法?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好,謝謝,謝謝王居士的分享。修學我們也不要著急,所謂為學第一功夫,我們這個為學,不管是修行,還是學習語言、學習什麼東西,都要降得浮躁之氣定,就是很想快一點、快一點這個心要把它調過來,這個心很平,不著急的話,反而學習的效果是最好。所以您剛剛有提到,要能安住當下。然後我們剛剛也就黃副會長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我們想說,現在想出去閉關一下,這個可能當前的境界就讓我們生起一種不是很歡喜,就覺得有壓力,想要避開一下。等於是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有這種分別的時候,能夠趕緊把它轉念,安住當下,用平常心去面對它。也不要對自己太苛刻要求,甚至於在觀照自己在學的過程,這個心念,我之所以會有煩惱,是不是我在這個學的過程太急了,或者是有跟人家有一種比較心,然後就會氣餒,就是這些念頭都會影響我們的學習效果,肯把它放下,這樣學習效果會好。
成德以自身的經驗,當時候我要去準備考老師,科目也很多。但是自己的心態就覺得,我就是要去當老師了,我四個月以後沒考上,沒關係,我再補一年;一年再沒考上,我再補一年,反正我就鐵了心要走這條路。結果這個心就定了,時間很短,四個多月就考上了,而且成績還不錯。因為那些要考的科目,都是成德高中以前學的,等於都是七八年以前的科目,我自己也挺驚訝的,還順利,還考得滿高的。所以有時候學習東西,反而是在考驗我們在面對事情的心理素質。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有道理,連學習也是心想生。
有沒有辦法?這個等於是學德語學得好,成德有個小意見,就是看妳用什麼心學它,妳假如很無奈,哎呀,太不得已,得學這個;還是妳的心就是,我必須護念好我的孩子在這個國度成長,妳是用這個母愛來學的;或者是我學了德文,我要把老祖宗五千年優秀的文化智慧,我會了德語,我就可以供養給這一方國度的眾生。妳看《金剛經》說,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比不上跟人家講一句偈。我們會德文,就可以把儒釋道的教誨,不是一句偈而已,妳一部經都可以慢慢跟他分享,這個功德超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那等於是我們學德文,是為了可以去把正法透過德文介紹給這一方的眾生,那我們學德文是用菩提心來學的,應該效果會比較好。
所以願力重要。我們說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那是描述人因為過去生有造了善惡業,這一生自然隨著這個善惡業受報。就像了凡先生,他哪一年當考第幾名,哪一年當補廩,哪一年當貢,貢後某年做什麼,全部被人家算準,那都是前世種的因,這一世果報現前。可是由於他斷惡修善,他的命運就開始轉。尤其我們願力超過業力,那就能轉。所以就像老法師說的,你只要肯發心,你沒壽命會給你壽命;同樣的,妳記憶力不好,記憶力會慢慢恢復。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是真的,不是假的。尤其佛門說,法布施得聰明智慧。
成德兩年前,自己也修學沒功夫,業力也現前,身體一度也是比較弱。我當時候想,我這個身體假如沒有好起來,那不是添亂嗎?還是早一點去極樂世界好了。後來剛好要辦班,然後就在國內面對這些要報考英國漢學院的學子,就像楚老師他們,他們下一屆,去年四月份的同學。結果我看他們來了,我就想,那也得給人家備課,雖然說身體也不舒服。可是一看到他們,這個專注力都在他們身上,然後就沒有其他這些在那裡很擔心、罣礙自己的身體,反而都比較沒有在想自己的問題,這身體慢慢比較恢復起來了。所以這個念頭還是很重要,願力還是很重要。從去年四月份就緩過來了。後來今年三月初又回到英國,這幾個月的工作量也很大,但是都提醒自己,多為同學們想,不要太罣礙。當然該休息還是要休息,不可以透支。
所以您剛剛提到說家務事多,比較累,這個該睡覺要睡覺,佛沒有教我們透支,佛只是教我們不要懶惰,但是沒有教我們要透支。佛法是活活潑潑的,真的事務多了,也剛好身體有這個需要,適當的多睡一下,不要撐,不要透支,也是滿重要。「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覺得你們的身體都挺好,代表你們父母都很用心把你們拉扯長大,所以身體是辦道的工具,是革命的本錢,這個還是要護好。
另外跟大家再溝通一個重點,就是做事這個心境也會影響我們的狀態,很歡喜去做,還是心不甘情不願去做,那個對自己的感受、受用是不一樣的。比方說我們今天去給丈夫、給家裡人煮個飯,我們假如說,哎呀,又得煮了,這個煮下去可能會比較累。還是我們說,我又有供養佛的機會,妳把先生當佛,妳禮敬諸佛,妳煮菜就是普賢行,那個煮下來就比較不會那麼累。
所以老法師很慈悲,他曾經有一個開示,「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有一個這樣的專題。老人家就講了,說每天做同樣的工作,一定會覺得很厭煩,尤其是家庭主婦,好像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許多人都覺得苦惱。假如能將觀念轉變過來,就會做得非常快樂。老人家說,我們觀念中執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為什麼要替他們做,愈想煩惱就愈多。若學菩薩道,發大誓願要普度眾生,那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們上一次一起共學「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老人家有一句話說,凡聖就在用心不一樣,就是菩薩跟凡夫他外面表現在行持上,一些行為沒有兩樣,同樣煮飯、同樣工作,沒有兩樣,用心不相同,一個用真心,一個是用虛妄的心。所以老法師說,假如行菩薩道,第一個要修布施波羅蜜,家庭主婦,這個主婦菩薩在家裡頭為一家人服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在外面賺錢,供養一家人生活;內財是用自己的體力、智慧為一家人服務,那家庭主婦可能比較屬於內財。我們在家裡做出圓滿的三種布施。
大家不要小看,孩子成長有父母的愛,尤其是母親的陪伴,這個孩子不會覺得匱乏、不會缺愛。你看現在的人心理有問題的不少,但是你深刻去了解,都是缺愛,沒有安全感。成德自己的成長過程,就覺得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雖然我們家也不是有什麼地位,也不是很有錢,過得去而已,這是真的是這樣的,但是就覺得我的人生好像天塌下來我就不怕,我有爸爸媽媽,我有兩個姐姐,就是那種無形的力量很強,也不會去羨慕別人。這個就是父母、就是這個家給我的安定,這個就是無畏布施。因為沒有匱乏,就不會去貪求。所以跟人家相處交往,也不求別人給我什麼,因為你沒有匱乏。因為沒有求,就沒有求不到的苦。更奇怪的是什麼?沒有求,可是得到很多,因為你去付出了,你沒有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這一點都不吃虧。所以這個家,為什麼這個安定的「安」,有一個寶蓋是房子,底下是一個女字,有個女人很用心在家裡,這個家就安了。
所以確實家庭主婦這三種布施是可以做得圓滿。妳將家事整理得井井有條、乾乾淨淨,使家人生活舒適,讓鄰居羨慕,這個是持戒波羅蜜。而且鄰居還向妳學習,這個也是法布施。而且我們要了解,當我們把家裡整理得舒適、有條不紊,無形當中就影響了家人,尤其是下一代,他也會這樣來做事,他做事能力不知不覺就養成了。我們有一個同事,他開餐廳的,後來知道要辦漢學院,他非常可貴,把餐廳關掉了,舉家到漢學院來服務。他會煮飯,他們家三個孩子都很會煮;他夫妻很好客,全家三個孩子都很好客。這種身教是潛移默化的。剛好他們家五個人都是O型的,我們說特別熱情。所以這個身教的影響是不知不覺的,所以持戒我們不要小看自己,做人做事隨時都在幫助孩子怎麼建立正確的做人做事的態度跟方法。
持戒就是守法,你能夠有耐心的去做,不疲不厭的去做我們的本分,這個很有耐性,這個就是忍辱波羅蜜;每天還要改進,菜做得更好、家務做得更好,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這個就是精進波羅蜜;雖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個就是禪定波羅蜜;清淨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滿,這叫般若波羅蜜。這個是真的,你很安住、很歡喜去做一件事,都會常有靈感。比方說你做菜,就會突然有靈感,把什麼配一配就特別好吃。所以做菜你很真誠去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會煮出你本來沒有煮過的菜色、味道出來。就像我們跟人家分享課程,我們很歡喜去做這一件事,可能講著講著都會有神來一筆。所以我們做家庭主婦,清淨心、真誠心去做,慈悲心去做,也會常生智慧,做著做著也有法喜。所以我們假如覺悟了,原來菩薩的六波羅蜜就是擦桌子、掃地、洗衣、煮飯,圓圓滿滿的都含攝在裡面了。這就是《華嚴經》上善財童子所表演的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妳將家事做好了,即是做世間所有主婦的榜樣。
所以王居士就是讀德文要用菩提心來讀,連做家庭主婦,也是要用菩提心、菩薩道來做家庭主婦,我們就是主婦跟家庭的榜樣。《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現在最重要的角色,攸關齊家、治國、平天下最重要的角色是什麼?家庭主婦。這個不是我說的,這是印光祖師說的,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因為她相夫教子,她能相夫,她的先生會對社會做出貢獻;她能教子,我們的社會國家有好的下一代。所以老人家這裡說,世間所有主婦的榜樣,這個太有意義了。我們是榜樣了,就能夠度鄰里鄉黨,推展開的,就能影響社會、國家、世界,乃至於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我們做什麼事都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就是六度、就是普賢行。所以這才曉得,菩薩在家裡掃地、擦桌子、煮飯、洗衣,原來是在做度盡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大願大行。所以就是用心不同,用對了心,菩薩行就在當下,這是學佛,這個是正念,這個是諸法實相。所以若能如是來自我觀照,那就法喜充滿,那就不會起煩惱。
所以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不落實在生活中就沒用,自己就受益不了。若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又舉一反三,依此類推,那在公司上班也是修六波羅蜜,因為菩薩在各行各業示現男女老少各種不同的身分,所以修學即是本分生活。這個是佛門佛法的圓融,平等不二,各行各業都是平等,都能成佛,都能修菩薩道。所以平等不二,個個第一,只要他盡心盡力了,個個都是第一。
好,這個以上回應王居士,謝謝妳的分享,阿彌陀佛。不知道這樣有沒有回答您的問題?
王居士:感恩法師,聽得我法喜充滿,我就不知道回頭落實起來怎麼樣。確實有時候我做飯的時候,我就是覺得好煩,怎麼天天都是一樣的事情來來回回做,從早忙到晚沒完沒了。
成德法師:老法師慈悲,把法藥開給我們,老人家都很體恤大家的狀況。
王居士: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阿彌陀佛。

2022-03-30
29:17
comments
No Rating

對領導和團隊信心不足應如何面對_成德法師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
有同修問到怎麼鞏固修行的信心?因為遇到如果不能充分信任團體、道場的主管,也因會漸漸失去對道場及其他同修、領導的信心,以及對自己能夠進步的信心,這從外部被破壞的信心,要如何從內部重新建構、鞏固起來?因為自到這個道場修學以來,信心退失較多,影響了自己修學的情況,而且在懈怠與自責的惡性循環中徘徊不前。
我們首先要了解,這一生要修行、要脫離輪迴,必然會有挑戰。就像蓮池大師說的:造業者百,行善者一二;行善者百,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堅久者一二;堅久者百,堅之又堅、久之又久,直至菩提者一二。我們到這個地步了才是真道人,才能了脫生死輪迴。我們首先要認清生死輪迴的可怕,三途一墮就是五千劫,很難出來。而我們現在得人身,又聞佛法,又聞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又得阿彌陀佛、諸佛如來的加持,所以這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我們就得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不管修道過程遇到哪些境界挑戰,都要堅定自己的信心、願心,要期許自己能夠當生成就。所以一定要用菩提心,不能用輪迴心。往生,第二十四品,《無量壽經》二十四品「三輩往生」,都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發菩提心重要,我們都要用覺悟的心來面對一切境界,不能用我們的輪迴心,尤其是我們的煩惱心來應對境界。
而我們現在遇到這個問題,每一個修行人都必然遇到的。夏蓮居老居士說到:「末法眾生根鈍業重,外魔、內障無人不具」,外在的這些誘惑挑戰,內在我們自身的煩惱習氣,不只別人有,我們自己也有。所以這變成對外要抵得住誘惑,對外要包容,對內還得降伏得了自己的習氣。「外魔、內障無人不具,邪多正少,退易進難」,退步容易,要進步很難,所謂進一退九。黃念祖老居士說這有三種意思,第一是進一個退九個,第二是進一步退九步,第三是進一步就有退九步的危險出現,還產生自傲自滿,就退得很厲害了。菩提道上一產生哪個執著點,就卡在那裡了。所以「邪多正少,退易進難」。「若都無苦,忍從何來?」我們修行必然要修忍辱波羅蜜,一切法得成於忍,沒有這些挑戰,我們怎麼修這個忍辱功夫?
「借彼魔惱,堅我願力」,挑戰愈多,我們道心要愈堅固,反正再怎麼辛苦,也是短短這幾十年,忍就過去了。所以師父上人說,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借彼魔惱,堅我願力」,借這個挑戰,更堅定我的願力。因為你今天遇到一個境界,或者一個人、一個事,事實上我們無始劫以來,所結的這些因緣,冤結不少,所以這一生能包容、能忍,求生淨土,才能橫出三界跳出去了。這個我們都要很冷靜,不能一時忍不住,最後一直退轉,這個就把我們一生作佛的因緣給斷送掉了。這可不划算,真的不能跟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開玩笑。所以「只要將猛,不怕賊強」,只要我們真正堅定自己的信願,也不怕這些境界的考驗,所以當然信心重要。
從這個問題,假如我們是一個道場的主管,那我們得要反思,我們有沒有先帶頭,先形成一個學風、道風,來護念好有緣來學習或者有緣來護持我們道場的人?我們身為主管,一定要時時察一個團體的不足,去改善。
我們假如是加入了一個團體,我們也覺得它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也在努力,但是現在確實有不足的地方,那我們就要能包容,因為大家外魔內障都有,也要互相包容。能看到不容易處,能包容不足處,然後進而我們想著這個團體還需要我們去帶動什麼。因為我們有求就會有求不到的苦,那不如我們就想著我能為這個團體做什麼,我們可能就比較沒有求不得的痛苦。
而假如這個主管他雖然做法上你不能接受,但是有可能他是為你好,可是他執著了他的方法。事實上我們假如抱持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只有我們自己是學生,其他一切人事境緣是老師,那他也給我們上了一課就是,縱使對人好,可是也不能執著自己的方式,應該是以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才妥當。所以當我們愈痛苦的時候,我們轉一個念,轉煩惱就變菩提了。變成什麼菩提?就是這一個主管他讓我們那麼痛苦,那我就終身難忘,我以後做主管、我以後帶人決定不犯這樣的問題。那你這麼一轉,你就很有收穫了。
而且人生不可能所遇到的都是如我們意的善緣。我們看到,比方說古聖先王大舜,他遇到的境界也很不好,可是他卻藉由這個不好的境界,他卻成為聖人,他的智慧福報都現前了。老法師也是遇到很多磨難,可是在這些很大的磨難,一般人覺得晴天霹靂的境界,他老人家卻提升得特別快,這些晴天霹靂的境界都變成他修行的逆增上緣。我們跟他老人家學,我們就得學到這些門道。
而且我們要冷靜,一個人最大的損失,就是內心裡面裝了別人的不是,把自己的清淨心、把自己的信心給影響了,那這個就是很冤枉。我們時時都要懂得保護住我們的清淨心,保護住我們的信心。
而這個信心要建立在哪裡?假如我們這個信心建立在哪個人、哪件事,或者建立在我們哪個條件比人家好,只要是建立在外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都是無常的,它只要一變化,我的信心就受打擊了,就動搖了。所以信心一定是建立在真理上,建立在「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是真相,我不懷疑了,真理不會變。「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因為別人也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不會因為他有妄想分別執著而對他沒信心,因為他也只是一時被習氣障住了。我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因為我有信心我有佛性,我趕緊提起正念,這個邪念就污染不上我了。所以《了凡四訓》說,「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很可能往往我們覺得太難了,太大的問題了,突破不了了,往往最重要的就是一念之間。可是這一念為什麼轉不過來?剛好遇到了我們最大的瓶頸、最大的罩門,就是這種事情是我最不能忍受的,剛好碰上了。其實我們不能有最不能忍受的,因為我們只要有最不能忍受的,那我們修學過程一遇到就卡住了,或者我們臨終遇到了就完蛋了,這一生就白修了。
確實,有一個女眾,她很恨她先生,後來離婚了。她學佛了,念佛非常精進。後來生病很嚴重,但是她一直念佛,那個狀態很好,臨終都還一直念著佛,眼看就要去極樂世界了。結果她的妹妹想說這個姐夫,已經離婚了,但畢竟做過姐夫,讓他來看最後一面吧。結果她這個前夫一進來,她一看到他,說:「你去死。」這個話一講完斷氣了。明明旁邊都是人幫她助念,眼看著就念著佛號走了,最後就因為這個還很恨的緣,結果就……你看這麼大脾氣,那墮到哪裡去了?
所以修行,尤其我們假如發願,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往往都先要考我們比較大的罩門、比較放不下的。因為假如這些我們不突破、不放下,那我們以後不大能去弘法利生。我們真的要去弘法利生,遇到這些境界,到時候跟人家衝突了,是非人我,那不是情何以堪?本來要去弘法利生,最後捲入是非,那你說佛菩薩不是一個頭兩個大?所以發願的人挑戰不少,這是正常的。孟子講得對,「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反而轉個念,上天瞧得起我,才讓我這麼多考驗,借彼魔惱才能堅我願力,也能檢查我自己的決心夠不夠。
所以信心要建立在真理上,不能建立在外在的這些因素上。而人信心一不足,疑心就上來了。你在一個地方疑,你這個疑就會延伸到很多地方。所以《華嚴經》說,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不要小看一個貪瞋痴慢疑,它會擴散。所以這位同修,他可能從對某一個主管沒信心,懷疑了,他可能延伸到對其他人,甚至於延伸到對整個團體。所以我們應該是在內心裡面把信心建立在真理上,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哪個人、事、環境上。
而且這個疑心往往根源處在對父母可能有疑心。所以當我們可能覺得父母是不是有偏心,還有這樣的一個懷疑的時候,那我們的內心就很難全然的去相信其他的人。因為有一位同仁,也是我的老同仁,他就會起這個:「成德法師會不會不管我們了?」成德就跟他說:「你是不是也對你父母有懷疑?」他說:「對的,我懷疑,我覺得我爸爸偏心。」後來他真是打開心跟父親交心的談,也去理解爸爸不容易。所以很可能父母或者是主管、老師他也是想盡力護我們,只是很可能他用的方法有執著點,或者我們可能不能理解他們的角度。其實人與人相處,包容、善解是挺重要的。
只要我們時時抱持善財童子的心境,那每一個境界其實都在提醒我們內心還有哪一些執著點沒有放下。假如真的肯放下了,那任何境界也障礙不了我們。就像舜王,他遇到那樣的父親跟後母,也不影響他恢復他的智慧、德能、福報。所以境緣無好醜,境界沒有問題,好醜起於心,我們就得在心上練功夫。
而當這個主管他不對,但是你還是包容他,你不會因為他不對影響你的情緒。他不對,你是做對的,你還是恭敬他,你還是盡力做你該做的事情。那這個一般人看起來是吃虧,但是事實上吃虧是福報,你很可能以後會遇到更好的主管,或者更好的善知識。這個是必然的,因為人跟人因緣是感召,假如我們遇到不好的緣,我們還是用正確的、恭敬的態度,往後自己的因緣福報就愈來愈大。
所以「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所以我們信心不能夠受外在的影響,因為這個信心一動,很多煩惱都會接踵而來。因為懷疑是愚痴的核心,只要有懷疑,我們的覺照就會失去了。所以這裡有提到,我們就容易懈怠,然後自責。所以還要回到根本的念頭上,時時要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
而且不能因為一個人或一件事,讓我們一直陷在這個煩惱當中。往往有可能你身邊還有很多的助緣,因為我們太執著,陷到這個情緒裡,就會看不到這些助緣,然後這些助緣很可能也幫不上我們。尤其佛菩薩是同體大悲,隨時都在憐憫我們,可是我們一懈怠、自責,這佛菩薩就加持不上去了;我們只要正念一提起來,他們的加持就上來了。所以不要把問題想得太複雜,然後一個接一個煩惱相續。再大的事都是一念之間,只要把正念提起來,然後又用方法讓這個正念保持,多念佛,尤其多聽經,把道理聽明白,理得了,心就能夠安在真理上了。
這以上做一個分享,供這位同修做參考,阿彌陀佛。
另外有同修有問到,當初到這個道場修行,也有親人朋友問起他,要來這個道場修行。因為他自己在這個道場修行,可能也感覺到這個道場有一些人事上的挑戰,自己反而不敢介紹親戚朋友到這個道場來修學。
顯然這位同修的信心,也因為在這個道場學習一段時間受到影響了。當然像成德現在看到這個提問,自己也是戰戰兢兢,假如自己是這個道場主事的人,那我的因果也是很重,就讓這個有緣的大眾產生煩惱,甚至於沒信心的話,那可能自己就要犯了等於是破壞佛門聖教的形象,斷了人家的一個緣分。這個從我們主事的人的角度,真的要慎之又慎,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真的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得要很謹慎。所有做人做事,還是要觀照是不是依照佛陀、依照經典,依照老法師給我們的教誨來做,決定不能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在佛門去造業。這個還比一般世間的團體造業造重了,因為世間團體你是跟一些人結了怨,還不至於會影響到他們對聖教的信心。但是假如我們是在弘法團體,那就有可能造了斷了人家法緣的機會了。所以一個問題都是有從不同角度,甚至我們所處的身分也值得我們去反思。
而這位同修也要冷靜下來,因為確實畢竟菩提道上不可能沒有考驗的。我們要能轉境界,不能被境界給轉了。而首先你要冷靜看這個道場,它的方向對不對?它的理念對不對?它方向、理念對,但現在還有不足,那我們是否可以去包容,去想怎麼讓這個團體更好。因為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我們現在畢竟屬於娑婆界的眾生,共業都比較重,很難一個團體裡方方面面統統都做得很圓滿,這也不大可能,只要它的方向、理念是正確的,主事的人現在也在努力。當然,假如你還是很罣礙,怕到時候帶親戚朋友來,人家生煩惱還怪你,你有這個罣礙,你當然也不要勉強,你也可以先不要推薦,不然怕你壓力太大了。所以這個也是度德量力來做事情。
如果你還是考慮到他的方向理念正確,其他地方的因緣可能方向理念都不一定對,你要推薦親戚朋友來,你就要讓他可以在這個團體當中,依止這個團體裡面理念、方向都很正確的善知識,讓他們來護持好你推薦進來的親戚朋友,那就比較穩妥了。因為在道場裡面,一定有真正一心弘護正法的這些同修在。你只要這樣子把緣能夠把它安排護念好,那應該朝著正確的方向理念,還是可以很好的去修行、去提升。
以上這些角度僅供您做參考。謝謝,阿彌陀佛。

2022-03-30
35:44
comments
No Rating

道家講天地鬼神是方便說嗎_成德法師

高同學:法師好。
成德法師:高同學你好。
高同學:今天在聽課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了自己一個之前沒有太認真留意到的觀念上的疑問。
成德法師:哦,是。
高同學:就是像《太上感應篇》以及其他的一些,特別是道家講因果的一些典籍,它會提到一些譬如說鬼神。
成德法師:對。
學生:然後特別像譬如說地獄、閻羅王一類的這樣的一些人物或者一些情況。
成德法師:對。
高同學:然後學生今天聽課過程中發現,好像自己對於這個不是有十足的信心,這個信心的缺失,可能來自於在自己的意識中覺得好像這個和佛法有一些不是很相同的部分,或者這個不同可能也是自己沒有深刻的、沒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因為這樣一種觀念導致對於譬如說鬼神,或者道家的這樣呈現的一種因果的形象,可能會有疑惑,或者沒有很深刻的相信。
成德法師:對。
高同學:所以想就此來請教法師。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好的,高同學,你剛剛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就是,覺得說這些講天地鬼神好像跟佛法不相同,那你覺得不相同在哪?
高同學:因為學生對於佛法和道家的義理其實也不是很清楚,就自己目前的印象來講,感覺好像佛法會更加強調這種,就是命自我作,福自己求,它是好像不是很有相的一些東西,然後就是自己的心是一切事相的主宰,感覺是這樣子。然後好像佛法不會有提到特別,當然也會有,但和道家的好像又覺得不一樣。
成德法師:你的感覺也是很可能很多人也會有這個感覺,但是這個感覺我們還是要很冷靜,就是我們不能執理,執著這個心性之理,但是廢了所謂倫理、道德、因果這些基礎,不然就很容易落到談得很高,眼高變成手低,這樣就不好。就是我們也看到很多可以大乘經一講課程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很會講,但是你看他可能珍惜一個物品他都做不到,可能對人基本的恭敬、謙退他還是很傲慢。所以在理上,你看他可以講那麼多,但是真正事相當中,他可能整個就是有解無行,就是不力行,但學文,他變成長浮華了。
所以我們換另外一個角度講,假如一個人深信因果,然後雖然這些大乘心性之理他還不了解,但是他人會很老實,他起心動念、一舉一動不敢亂來。所以為什麼說「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就是這些倫理道德因果的基礎沒有,一下學大乘,有時候變成都沒有根基了,連做人的這些水平都忽略掉、都做不到了,而且還很容易變成貪大乘,就是大乘佛法比較高,那些都是世間的東西,不願意學。當時候老法師說學《弟子規》,很多人不願意學,他說那個是世間法。其實哪有世出世間法,只有覺跟迷。我們一起分別執著,大乘佛法也落入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起了慢心,起了高下傲慢心,自己都不知道了。
而且你再回想一下,《勸發菩提心文》裡面最長的是哪一段經文?你有沒有注意到最長是哪一段?
高同學:「云何念生死苦」,這裡好像……
成德法師:對,你剛剛不是說好像佛法裡比較強調心性嗎?那為什麼這段最長?所以有時候你的感覺也不一定對,那是有可能自己會在學的時候,自己比較喜歡這個。所以你看這一段經文是最長,尤其地獄苦又是這生死苦裡面最長的,「頻煩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是吧?是。
高同學:是的。
成德法師:所以儒釋道講的其實都相應,都很強調這一點。因為小乘經這一塊談得多,我們一下子接觸是大乘經典,可是得要很冷靜,大乘必須建立在小乘的基礎。而現在神州大地小乘已經沒落了,被儒家跟道家取代,這個是不是在前面的課程有跟大家強調到?大家有印象嗎?
高同學:有。
成德法師:所以小乘的重要性也不輸給大乘,它是基礎,所以儒家、道家是我們很重要的基礎。不知道這樣回答有沒有解決你的問題?
高同學:感謝法師,學生覺得信心增了很多。但還有一個問題,不知道可不可以也現在問?
成德法師:請說、請說。
高同學:根據剛剛法師講的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像道家這樣的教化,他是聖人為了教化世人所用的一種權變的說法還是是真相?法師。
成德法師:我們就要想到《了凡四訓》的一句話:「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假如它只是一個善巧的說法,假如有人證明說這個只是善巧,是勸勸人的,不是真的,那這以後還有人信嗎?所以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只要是佛經上的,都是真實的狀況,他不能講,哪怕是善意的謊言,這個都不能講的。就像你不要說別的,西方社會,只要你的記錄當中有一次講謊話,可能你以後在社會當中,它現在都連線,你想要再讓他相信你都難。同樣的,佛菩薩、聖賢人他智慧圓滿,他也會考慮到這個流弊,他當然要如宇宙人生的真相來講才行。所以大家都要建立起這個正確的判斷,不然很容易別人從不同他的見解角度一講,可能又影響我們的信心。
所以師父也曾經說到,說真的要騙你,那他的目的是什麼?他有得到什麼好處嗎?再來,他這些教誨都幾千年了,這麼多人都相信、都成就了,那怎麼可能是騙人?這些因果報應,幾千年來多少案例,假如只是方便善巧,不是真實的,那不知道已經出了多少個破綻的例子了。我們看到《彙編》裡面這麼多例子,不都是真實的案例嗎?所以有時候為什麼說現在人的書,大家也要有堅定的信心跟正確知見以後再去看,不然現在的人疑心重,不相信古人的話,那很多言論也會影響我們的信心。因為我們可能在第一層樓、第二層樓,佛菩薩聖賢在二十層樓,他能看到的境界跟我們不一樣,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看不到,然後就質疑他們說的不是真的。所以我們現在要對治的是傲慢、懷疑。所以為什麼師父說他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個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對古人他是不懷疑的。這樣能理解嗎?
高同學:能理解,感謝法師。
成德法師:你假如還有延伸出來的疑問,也都可以再提,沒有關係。
高同學:好的,學生暫時沒有疑問了,可能需要在日後再去體悟和感受。
成德法師:好,我給你一個建議,我們現在人疑心比較重,章太炎大師的女婿朱鏡宙老居士,你看他也看了不少因果的例子,你知道他後來是為什麼信了嗎?
高同學:法師好像有講到這個故事。
成德法師:在抗戰那個時候他在重慶,然後半夜回家,有一個女的在他前面走了幾個小時,他突然想說,這麼晚前面怎麼會有個女的?後來一看,那個女的沒有腳,他就一驚,所以說真的是有鬼神。後來他就學佛了,學佛以後他就說,這個女鬼可能是觀世音菩薩來讓他對天地鬼神生起相信的心,來點化他的。所以你能相信了就好,假如你覺得這些疑還是去不掉,也可以求觀世音菩薩加持,示現點什麼把你這個疑徹底去掉。但是你也要誠心去求,你也不能懷疑,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就會有感應。成德自己也有求過,真的有件事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就求佛菩薩加持,突然有一天晚上在夢中真的給我解答。好。
高同學:好,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高同學:抱歉,打擾大家的時間。
成德法師:不會不會,不要這麼說,大家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因為有可能你提出來了,其他人也有這樣的情況。
李同學:法師好。
成德法師:是。
李同學:就剛剛高學長所提到的問題,您在講的過程中有講到就是,這不是一個善巧的說法,它是一個事實真相。但是佛法裡面也有講到,就是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可不可以這麼理解,它是一個不同的程度,然後所說的不同的說法。就是譬如說如果真正達到徹底的覺悟,譬如說像進入到常寂光土那樣的一個境界的時候,其實也就沒有六趣之分。這兩個之間是怎麼個關係?
成德法師:那還是基礎,我們就講一句佛門很常講的,「萬法皆空」,但是下一句也很重要,「因果不空」。我們還沒有達到真正不執著一切相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從斷惡修善修起。我們不可能一下就是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它有個過程,所以佛教化也是根據不同的根性。你說禪宗,他禪宗又沒有拿來教每一個人,禪宗是接上上根性的人。可是也要注意,可能我們前世有修禪的習氣,一看到禪很喜歡,可是重點喜歡有時候也變執著,學了之後得不得力,那才是自己真實的根性。
成德也遇過很喜歡禪宗,可是女色現前他自己控制不住,哭著跟我講。那你說他那麼喜歡禪宗,但是這麼嚴重的惡業還在造,那你說不應該好好學《太上感應篇彙編》嗎?他還繼續再enjoy(享受)他的禪宗,那這個就麻煩了。所以我們回想「達摩祖師傳」,不是有個空智和尚嗎?有沒有?空智大師,你看他遇到達摩祖師前,不是講了一堆什麼現相也是空,什麼都是空,後來達摩祖師敲了他一個頭,「你怎麼打人?」「你不是說都空了嗎?」
所以佛菩薩也是很有耐性的,就像佛祖為什麼五時說法,第一時講《華嚴》,那是法身境界,後來講《阿含》,就是一般的大眾他要從基礎開始。阿含講了十二年,方等講八年,般若講二十二年。大家要注意,這個佛陀的示現,對我們後世都是重要的,大乘般若以前就講了二十年,而且是三千年前的人,他都要先薰二十年才能修大乘。我們現在薰多少了?我們要有這種動態的觀察跟思考,在佛陀那個時代人的根性比我們現在好太多了,他都要打基礎打這麼久,我們現在怎麼可以輕忽打小乘基礎的功夫?而佛法又是圓融,行布次第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次第,它是圓融的。你不能又在這個次第產生執著,還是要看對方的根性。你像六祖惠能大師那種根性,你就不能執著說,他一定要從再聽小乘經十二年、方等八年才行,那又變成一個執著這個次第了,所以難就難在不能執著。不知道這樣有沒有回應到妳的問題?
李同學:謝謝法師,有,就感覺明白了很多。
成德法師:對。
李同學:這樣的話,是不是像我們現在面對社會大眾的話,其實可能普遍還是要從像倫理因果這方面來契入,如果一下子就講實相那樣的內容的話,其實大眾的受益會比較有限?
成德法師:當然妳對這個理有了解,妳講這一段最重要的,就是我們以後有機緣弘揚漢學的時候,要注意契理還有要契機。但是妳不要因為這樣又產生了一個念頭,不能講大乘,要講倫理道德因果,那妳不要再落了一個執著,說不定剛好妳在講的時候,我們提一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你看量子力學家,愛因斯坦的老師他都說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只有波動所形成的幻相。其實妳看,老法師不是用科學在講般若嗎?對,他應機。妳只要有利他的心,到時候佛菩薩一加持,該講啥講啥,妳不用先預設立場,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很喜歡聽一段法之後就要下一個結論。
李同學:好,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好的,是不是大家也該去煮飯或者是準備了?
李同學:應該差不多了。
成德法師:好的,那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祝大家用餐愉快。謝謝大家!
李同學: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也謝謝高同學跟李同學發問,雖然還沒有修到「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但是問的話,其實很可能其他的人他也有這個疑點,就可以藉由這個問能夠利益到其他的人。所以善學之外,我們也要善問。謝謝,阿彌陀佛!

2022-03-30
26:27
comments
No Rating

菩提心落實在身邊最近的人_成德法師

董居士:師父老人家提供念佛十種的信心,讓我們信心很滿,信心更加足。然後念佛的十種殊勝利益,那我們就安下心來,就知道該怎麼念佛。但是這個念佛一定要真正發菩提心,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否則的話,師父老人家講,只有一向專念的人,這一句佛號才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否則我們只是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是枉念了,就是等於是每天十萬聲也不能往生。師父老人家馬上就這個話說得非常的肯定,就在這一段教誨,講得很肯定,不能往生。所以不發菩提心,不在日常生活中落實菩提心,不能往生,念多少佛也沒有用,這個事情是著實了的。
我現在認認真真的反省自己,怎麼在日常生活中落實這個菩提心。我想想自己,這學佛十年來,慢慢的從外面的範圍往裡頭走,就是說最好辦的是泛泛的朋友們,最好辦;然後泛泛的接觸的同修們,覺得不合適的人就躲開就完了;然後慢慢的這個圈子往回縮,我覺得現在真正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是我身邊最親密的人,這個關不過,肯定不能往生。所以我現在覺得我自己每天要反省自己,要把自己身邊每天最親密接觸的人就是我的道場,在這裡我能不能做得好,落實菩提心,我做不好、落實不好,不能往生,念多少佛也不能走。
在這裡頭我想有兩個事情就是跟成德法師、跟諸位同修匯報一下,一個就是不著相太難,以前都覺得太難,一個凡夫,一個事一起馬上心就動,這人一說什麼話,馬上就喜歡的、不喜歡的,儘管學佛了,表面上不露聲色,心裡還是動的。
成德法師:對。
董居士:但是現在聽了師父老人家這段教誨,就是檢查自己,我覺得師父老人家早就在經教裡講了,為什麼早就沒有好好的把它用在實際生活中?老法師講的那個例子非常的切實,師父老人家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就是眾生都是佛,本有佛性,這是眾生的真如本性,就像金子一樣,都是金子。師父在講經的時候,過去告訴我們,說我們拿這個金子做個佛菩薩的像,那你就會去拜、去頂禮、去膜拜、恭敬;拿這個金子做一個小動物的像,小貓、小狗,好可愛,摸一摸,沒有那個頂禮膜拜的感覺了;做一個植物的話,這花好看,這個果子不錯;要把它做成凶神惡鬼,哇,好可怕,趕快跑。其實它們都是金子,鎔了以後全是金子。這個道理很多年前,其實學經教的時候我就看到了,覺得很有意思,明白了,可是一到生活中落實不下去。可是從現在起,我知道我必須落實了。那就像我現在每天面對就是我的先生,我就發現他真是來修我的,他是來度我的。
成德法師:是。
董居士:他真是整得我不能喜、不能悲、不能樂、不能哭。然後,學佛以前在這個家裡我很強勢,樣樣是我說了算,他都是聽喝兒的。學佛以後,我就退了,我就覺得我自己不能這個樣子,有女德,再有一個,我們佛弟子不能這樣,所以慢慢的好多年已經都把它改掉。但是我就發現什麼?你進他退,你退他可就進了,以前是我欺負他,現在變成他欺負我,我愈讓他是愈進,我愈讓他愈進攻。為什麼?你不說話了,你讓了,就說明你是沒理了,你是錯的,你要是對的話你肯定反駁。所以我現在就覺得我要把這個關一定要過好,後來我甚至都想過,他簡直是不想讓我成佛,他就是天天來收拾我。
但是我現在,我這兩天來反省,我就覺得他是來度我的,我現在一定要像師父老人家說的,佛菩薩所到之處,讓眾生起歡喜心。我現在要想辦法,讓他天天笑,讓他天天歡喜,無論他說什麼,我不是說忍的,忍是忍不了的,就不是忍,而是什麼?不論他喜怒哀樂,一想就是那不就是那個金子嗎?那就是那金子,現在做一個笑像,又是個金子,它做成一個不開心的像,還是都是金子。所以這個心一起來,這個關就好過了,就好處了。
這是我這次學習的體驗。所以從現在開始,我非常非常的感恩成德法師,把師父老人家這一段專門提出來讓我們學,其實這是我們修行根本,發菩提心。要沒有這個菩提心,根本就別想極樂世界,那就是作夢,那就是結個法緣而已。所以一定要把菩提心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這是我第一個體會,我希望不要太多了。
第二個體會那就是信心的問題,就像成德法師剛才講的這個故事,台灣助念團的團長故事,我以前好像在經教裡也聽到過,或者在什麼地方,這個故事我知道這件事情。當時我就覺得太遺憾了,怎麼一輩子助念,到自己就不想聽佛號?其實這個事情是個信心的問題,真的是成德法師說的,就是對佛其實沒有真正的信心,而且還貪戀著這個世界。這到最後一關過不去,這輩子真是白做人了,太冤枉了,也白學佛了。所以我就想到我自己,我在最後那一刻,我能不能提起佛號?我在這邊不會有助念團,我們家人也不信佛,我到時候我怎麼走?真的是怎麼走?自己一定要給自己想好這個,是吧?
成德法師:對。
董居士:我已經有了兩次體驗,我這兩次體驗下來,我對我自己還有一點點信心,因為我心裡真的信,真的信西方極樂世界,真的信阿彌陀佛。這個信心是哪裡來的?不是嘴巴說的,是這些年真的是長期薰修,聽師父老人家講經來的。要不是師父老人家這麼苦口婆心的,我們就知道念佛好,一定要念佛,念不了,念不下去,念不到最後。就因為聽了這麼多經教,明白了道理,堅信有極樂世界,堅信有阿彌陀佛,而且堅信我就念阿彌陀佛,佛菩薩一定來接我,我萬緣放下,這些什麼都是身外物,都不想。
所以我有兩次體會是兩次生病,第一次是二O一六年。我一輩子都是低血壓,平常的血壓是六十和九十。我只要是很舒服的時候,去檢查身體的時候,醫生都要說妳血壓太低了。我說我很舒服。「哦,那沒有問題。」但是我只要休息不好,頭暈腦脹的時候,一檢查,醫生一量,一百二、九十,非常正常。所以我就是這麼怪。然後二O一六年的時候,我忽然那天,已經頭暈,已經病了,就那天非常非常難受,難受得一頭就要倒地下,我說我不知道我怎麼不舒服,就是非常難受,全身沒有力氣,頭暈腦脹且不說,那腳就像踩棉花一樣。後來我先生說,這個狀況趕快、趕快,開車就到我們家庭醫生那去了。進了診所,掛了個號,很簡單,也是讓我到候診室去坐,我就慢慢走過去以後坐下。沒有一分鐘我就知道不行了,我一頭就要倒地了。我就又站起來,我就跟旁邊的護士說,我說我必須要倒下,我說我坐不住了。她一看我可能臉色也不對,趕快就把我扶到旁邊,很快就在旁邊一間屋子就讓我躺在床上。難受得無與倫比,我當時的感覺就是要死了。這個念根一出來,要死了怎麼還不念佛?趕快念佛!這個時候是該走的時候了,所以就趕快提起佛號。提起佛號一聲一聲的念,是心裡念,因為嘴巴根本念不出來了,一聲一聲念,也不知道念多久,就覺得身體舒服了。而且我發現我自己嘴角翹起來了,在微微笑,我心裡就是一種愉悅,我就盼著阿彌陀佛就來吧,我現在就走了,我什麼都不想了,我就走了。結果就這麼也不知道念了多久,可能有那麼,不知道有沒有十分鐘、幾分鐘,不知道,然後就不那麼難受了。還沒來得及有什麼想法,因為我這佛號沒有斷,醫生就進來了,說:「妳是怎麼回事?」我只好就說:「是不舒服,也說不上怎麼回事。」他說:「那就量下血壓吧。」一量血壓,一百七,高壓一百七,低壓就不知道,我就沒有想。他說妳哪有這麼高的血壓,太高了,因為他知道我,他說妳這麼高的血壓就不對了,而且我都想我已經舒服了是一百七,如果不舒服的時候,估計可能更高。這次看病回來以後,他給我開了降壓藥,吃了沒多久我就把它扔掉了,就不需要了。可是我覺得這次可能是佛菩薩對我一次考驗。我覺得心裡有點安的是什麼?我知道我自己在特別難受覺得要死的時候,我可以提起這個佛號,所以我心裡就有點安了,我有點不怕了,我說死不怕,我只要把佛號揪住就好了。這是第一次。
第二次就是這次,這次有差不多兩個星期的時間,每天氣倒不上來,我吃著楊大夫的藥,氣都倒不上來。然後心很慌,就不能起來,只能在床上靠著,有兩個星期時間。我就發現師父說得特別對,在人病重的時候,在人體弱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用,聽經聽不下去,聽什麼說教現在都聽不下去,我開著師父的經,因為我想接著聽《大經科註》,聽不下去,心很慌,只有這句佛號可以拿得住,這個時候就這四個字拿得住,而且拿得穩,這個時候就拿得牢。我就發現我那兩個星期,我每天就放著師父的佛號,就聽這四個字能聽得下去。所以我想,如果我覺得可能這一輩子該做的事完成了,佛菩薩要接我走,我高高興興、歡歡喜喜跟著走,我就什麼都不想了,家裡的事、孩子的事,什麼事都扔一邊去了,什麼都不想了。我覺得到這個時候,捏得住這個佛號,我覺得應該有信心。這個信心真的是建立在經教上的,沒有經教、沒有師父老人家對我們的長時薰修,沒有這個信心,可能到最終的時候,這個佛號就扔掉了,這是太冤枉太冤枉的事。
我就是這兩點,向成德法師匯報、向同修們匯報,就完了。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董居士的分享,我們聽了也很觸動。尤其她第二點是提到兩次身體非常痛苦的時候,自己在觀照,確實是不能怕死,不能牽掛任何世間的東西。祖師講,幽溪大師講的:「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所以在這個可能有生命危險的狀態之下,最容易勘驗我們到底是不是真的一心想去極樂世界、怕不怕死。學佛的人決定不能怕死,甚至是歡喜可以走了。這個都是我們在這些境界當中要懂得去勘驗自己。
而且她講到說真的身體很不舒服的時候,連聽經都很困難,反而是這四字洪名能夠抓得住。所以蕅益大師也給我們示現,他算是一個很特殊的祖師,他是在經教他註了很多大經,在戒律也註了很多戒律,在禪宗他也有很高的造詣,這樣的祖師很少見。可是他生重病的時候,他也體會到真的什麼也用不上了,只有這句佛號。所以他還號西有道人,也是在提醒我們。
而且剛剛董居士還提到了,她整個人都暈掉了,但是念佛很快就緩過來。這個就證明,佛號所到之處,就是佛光所到之處。「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眾生有緣遇斯光者」,我們一念佛,這個佛光就注照了,「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所以極樂世界光明遍照,尤其是阿彌陀佛光明遍照,虛空法界一切地方都是他老人家佛光所到的地方。
剛剛提的第一個重點,這個確實是修行的主帥,這個是印光大師特別強調,修行的主帥,跟打仗一樣,總要有元帥,就是發菩提心。而《華嚴經》有一段話講得是特別重,《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那學佛學到最後學成魔業,那不是冤枉死了!可見得發菩提心是修行重中之重,一離菩提心就造輪迴業了。所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菩提心也不可須臾離也。所以老人家慈悲講了這個主題,就是教我們怎麼樣讓菩提心時時保持,他教我們菩提心怎麼貫注在整個生命中。
而董居士很可貴的是,她聽了之後很觸動。首先她體會到經要重複聽,不能像看報紙、學知識,一遍二遍就過去了,很可能都要不斷重複的薰,這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的重點才能慢慢聽懂、慢慢入心。老人家很慈悲,他都是用身教來帶動我們,這個都是成德很有福報,親眼所見。比方老人家很讚歎《淨修捷要報恩談》,是黃念老將《淨修捷要》講了一遍,差不多十個小時。他老人家就一直聽一直聽,連續可能都聽了幾個月,隨時就把那個播經機拿在手上。因為那一段時間,成德不止一次到香港去親近老人家,就看到老人家真的是聽了幾十遍,甚至都超過都不止。以他老人家都八十多歲的修行境界了,他還聽那麼多遍,其實都是表法給我們看,用心良苦,我們真的得多聽。
而且老人家又慈悲,在四十九年釋迦牟尼佛講的《大藏經》當中,給我們選出了五個行門。這個《大藏經》是浩如煙海,我們自己挑是挑得頭都大了,他老人家是以過來人給我們指路。這五個行門挑出來,只要我們照做,四十九年一切經教都沒有漏掉的。所以五心、五行就掌握住修學的綱領了,心有根本、行有根本。五心就是菩提心,就是心的根本;行,三福,修學的基礎,六和,待人依六和,處世修六度,然後遵普賢願,佛一代時教我們就掌握住了。
董居士可貴的地方是,她聽了之後很觸動的是,菩提心不只要發,一定要落實,不然這個發就是空的了。那怎麼來落實?她體會到,一定要落實在身邊最近的人。《格言聯璧》有一句話提醒,它說:「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近處的人都不能感動,怎麼去感動更遠的人?因為離我們最近的人最能感受到我們的德行。所以我們冷靜去看,古代像范仲淹,像這些留名青史的聖哲人,他們往往很多時間都在邊疆為國家帶領軍隊,或者是沒有在家裡面,他的太太都能夠包容,甚至都全心全意支持他,這個在現代就不容易了,這個都是這些聖賢人他的德行真的是讓另一半佩服。
舉個例子,漢朝有個劉寬,他是東漢,他修養很好,就是從來不發脾氣。底下的人犯了很重的錯,他只是讓他生慚愧,拿著那個植物的,就是像蒲鞭,那個東西很輕的,打下去根本一點都不痛,但是就是給他處罰一下,讓那個人自己去反省。他的太太就覺得我這個先生都不會發脾氣,我再試一試看可不可以讓他生氣。就讓她的婢女,在劉寬要去朝廷上早朝了,衣服穿得非常的工整,正準備出發以前,就讓她的婢女端著一個羹湯端過去,然後故意跌倒,把羹湯倒在他的朝服上,看他生不生氣。結果這個婢女這麼一做,劉寬第一個動作跟言語就是去扶這個婢女,然後跟她說:「有沒有燙到妳的手?」所以他不只沒有生氣,他那個念頭上首先是想到婢女的情況。
所以今天我們面對境界都會被轉,因為我們把我排在第一位,我的感受,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對你付出已經很多了。所以四大煩惱常相隨,這是我們最常起的煩惱。而這個四大煩惱當中都有一個字叫「我」,我見、我愛、我痴、我慢。其實我見就是見惑,貪瞋痴就是思惑。其實就是這個見思煩惱都是與生俱來,遇境逢緣,這個四大煩惱就會現前。而老人家有一個妙法,就是念念為他人著想,那這個我就慢慢淡了,這個四大煩惱也慢慢不現前了。就像這個劉寬,他的念頭沒有在自己,他就不會「妳搞什麼,我朝服都穿好了,妳怎麼把它倒在我衣服上?」這個可能打她都說不定。所以這個關鍵點,就是在我們能不能落實老人家說的念念為他人來著想。
剛剛還提到他們夫妻相處的情況,這個也是讓我們一來深信因果,我們種的因,必然在未來都要承受果報。第二,我們想到《太上感應篇》其中有兩句,我覺得這兩句也很不簡單,叫「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中國字這麼多,做人的德行的字也很多,為什麼太上老君他要為男人選兩個字是挑「忠良」?為什麼他給女人挑兩個字是「柔順」?這個挺有味道的。男為陽,女為陰,這種陰陽的屬性不同,它要展現的那個特質也不同,他挑這兩個字。所以可能我們董居士是有天命,要把女德弘揚開來,所以她現在在接受境界的考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這個以後我們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走,真正依教奉行過來了,面對跟我們有同樣人生際遇的人,我們都能廣修供養。就像我們聽到這一位劉總,他也是個企業主, 他很想出家。後來老人家可能有觀他的因緣,然後鼓勵他繼續經營企業,在企業行菩薩道。他也挺聽話的,回去還很認真,成德聽說他帶自己的團隊真的很有愛心,對待他同仁都像一家人一樣。這個真的是落實老人家的家文化,以道義、仁義來相交,來帶領自己的團隊。那他的團體就是道場,就是在行菩薩道。
我們看到劉總他走過來的一些路一分享,觸動柳會長、觸動不少企業界的人。同樣的,柳會長他也盡心盡力來落實六度、普賢十願,那相信未來受他影響的企業界的人,跟他有緣的人也會很得利益。所以我們所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走,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佛菩薩給我們很多鍛鍊,一定對我們自身跟以後對眾生都有幫助。
而剛剛提到的還有一個重點,就是現在的人可能會覺得,以前我們好像比較強勢,現在我們一退,他也愈來愈強勢。可是我們不要擔心這個,因為可能我們又會起一個念頭,那他愈來愈得寸進尺,最後太過分了怎麼辦?其實我們這個念頭這屬於未來煩惱。我們首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每一個念頭用對了,他做錯了我們不跟他計較,可是我們做對給他看,這叫顯正破邪。當然我們這個柔順不是變成懦弱,或者變成我們仁慈了,他愈來愈囂張,那也不對。所以仁慈的人毋使人有所恃,就是我們佛門說的「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我們不能沒智慧,慈悲、方便最後搞出問題來了,那個就不是在中道了。
所以我們真正行菩薩道,真正學聖賢君子,是別人錯,我們包容不跟他計較,不是我們看不懂,也不是我們懦弱。所以《了凡四訓》有一段話就講得特別好,舜在雷澤,「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大舜可以用言語去說服這些人不要去爭,「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他用身教帶動一方,用一年的時間就把這個地方的風氣整個轉過來,所以「良工苦心」。了凡先生很有智慧,他以大舜的榜樣,來提醒我們在末法的時候怎麼處世待人。所以這一段話對我們怎麼跟家人相處、怎麼跟一切有緣人相處,這個指導非常精闢。了凡先生說:「吾輩處末世」,就是我們現在是處在末法時期,「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不能因為我們優點、做的付出多了,然後去壓到對方。「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要很謙退。「見人過失」,看到對方有過失,「涵容而掩覆之」,就是能包容,這個掩覆之就是讓他有台階下,不要讓他沒面子,甚至惱羞成怒,這個就是我們做錯了,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你留人家可以改過自新的機會,「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就是他清楚我們知道他錯,可是我們不講他,他也不敢太囂張。我們不講他的錯,可是他有對我們讚歎他,那他就會感覺,他錯那麼多我們都不計較,他才有一點對,我們就讚歎他,這樣就能把一個人的良心給喚醒了。
所以古人說,「愧之,小人可使為君子」,就是讓人在我們的身教當中自然產生慚愧心,那小人都可以變君子;「激之,君子可使為小人」,我們假如是用道理去壓他,不給他留面子,他就破罐子破摔,那君子都會被我們逼成小人。所以為什麼「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一見世間過,就會跟人家對立、要求、控制,這些念頭就上來。所以《增廣賢文》說:「賢人爭罪」,爭著去認錯、認罪;「愚人爭理」,不懂事理的人才在那裡爭對錯。尤其家庭裡面要講情,不要講理,一講理很硬,講理就氣死你;講情,大家的心地就柔軟下來了,就好商量。
董居士還提到說不能只是念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而且她提到她肯落實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個是成德很隨喜她這一個用心。尤其她又舉到老人家的一段法語,她得受用,就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其實這個用在處世,就是《華嚴經》特別強調的見性不著相,就是見人家的佛性,不要著在他外在的言行的相。就是你隨時,就像看到了,不管它是什麼雕像,你都很清楚它是金子。不管他做什麼,我們都相信,他為什麼能有這些動作?因為「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但是他現在是有分別執著了,所以他用錯了;他能放下這些分別執著,他就可以立地成佛。所以我們隨時都相信他有佛性,見性不著相。
好,這個是以上回應董居士。
董居士:感恩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有講得不妥的、不到位的,也請可以反饋或者包容一下。阿彌陀佛。

2022-03-30
36:18
comments
No Rating

念佛處事怎麼用第一念,不用第二念_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首先先跟大家請問一下,這一個禮拜大家有沒有聽經,在聽的過程有沒有哪些體會的心得,覺得可以供養給大家?或者是聽的過程有沒有哪一些疑問,大家可以先來探討?我們首先先歡迎會長,感恩。
會長:謝謝,謝謝成德法師。這個星期我主要主攻的是成德法師對國內一個叫劉總的那個開示,因為我覺得這個開示對我啟發很大,實際上也就針對著我目前兩大心中的疑惑,我聽了以後啟發非常大,我想給大家說一下。這個劉總在國內是做為一個企業家,他也提了一些他在修行過程中、生活過程中,尤其是工作過程中的一些困惑、一些情況。他所說的這些困惑,對我來說也非常貼切。成德法師也專門為他單獨做了開示,這個對我來說,覺得我也是很好的一個學習機會,有一些體會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心得,一個主要是關於老法師弘揚中華文化的一件事情;還有一個就是說生活和工作與修菩薩道的一個狀態,怎麼個心態,這也是我非常糾結的一個事情;最主要的就是說,這兩個歸結起來,最終一個就是說我們要增強信心,這就是第三點,我們對於以上兩個疑惑的一個解決方案,這就是重點。
第一個我先來說說老法師在弘揚中華文化的決心。老法師曾經就說過一句話,使我感觸非常大,也非常感動,他說:「我犧牲生命都要把中華文化傳承下去。」這個是老法師說的話。所以說我聽了這個話有點熱淚盈眶,老法師這麼一個咱們的高僧大德,都這樣捨身來成就中國文化,我們做為一個弟子應該是什麼態度?應該怎麼來做?這就是一個。老法師針對中國文化他是因為斷層有點憂慮,非常憂心忡忡,就是說五千年來咱們的文化傳承是沒有斷的,而到了我們現在有斷層的一個危機,所以這個要號召我們大家佛弟子來做。
我們佛弟子應該怎麼做?成德法師也給我們開示了,也說了,我們做為佛弟子要以師志為己志,於師父,當師父的知己,隨緣盡力,做好個人修身、個人齊家、團體企業家家庭的表法,培養善根福德,積累往生資糧,這個就是我們做的。這個裡面就是說,我們非常有幸做為一個咱們的團體,陪同大使團考察了一條龍的教育,在台北。我們也感受到老法師對我們的一種期待,他也多次表示了,希望我們一起來做好這件事。然後他也說了咱們是有福之地,老法師也說了中國文化,中華民族也是有福報的。這就是目前我們處的一個階段,目前一個主要的任務。
我做為一個會長,我覺得就是說處在這個關鍵位子上,我覺得承受壓力非常大、非常大,又怕事情做不好,但是又想做,遇到困難又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凡事就是說心理的壓力重重,不知道如何……這一次年前成德法師去台南,有幸做為領導幹部,跟老法師特地召見的高層幹部一起來開一個會,老法師再三強調要做好一條龍的教育,要有人去落實。咱們成德法師就自告奮勇,他也願意去向老法師表示,願意把這個任務承擔下來。我也非常讚歎、感動,成德法師能夠承擔這樣的重任。但我知道,這一個發心意味著什麼?成德法師這樣一個發心意味著就要在全球把這個工作擔當起來,這個壓力可想而知有多大。相比較我們來說,相對來說只是全盤中的一角、一個點,我就覺得倍感壓力,可想而知成德法師背上的壓力多大?老法師他的答覆,他就說,他說成德法師這一些是由佛菩薩、祖先承擔。言下之意就是說,只要發心去做,用好心去做,一切都有佛菩薩和祖先來保佑、來承擔這些。這一些使我心也放下了很多,輕鬆了很多。要做這件事情,法師也教我們,要把自己的心守好,用對心,然後就是發心就行,努力去做就行,一切都是由佛菩薩安排,有祖宗保佑,我們放心,不要有壓力,放輕鬆去做就行了。這個實際上對我來說,自從我們去年十月份老法師來了以後,提了一條龍的教育,然後我們去參觀了台中的那個學校,我的壓力一直在心裡面,通過這一次,使我這個壓力得到了一個緩解。當然也不是說全部沒有,但是我要學會去做這些事,用心去做。這是我的一個疑惑、感受。
第二個疑惑,實際上對我來說是多年來一直存在在心中。如何在心中?我從商有三十多年,我的職業就是做為經商,做為一個商人。經商實際上來說是唯利是圖,可以這樣說,為了自己自身的利益去爭、去搶,或者去做那些所謂的遵守商業的規則去做。多年來實際上我一直有這樣一個心態,這些商業環境裡面,這些工作環境裡面,實際上非常不適合於我們修行人去做。如果要我現在來學的話,我不會去經商,我可能學做一份技術工作或者怎麼樣,可能會環境更簡單一些。我以前為了把這個矛盾化解,我一個心態一直是這樣,經商我以經商的心態去做,我修佛以修佛的心態去做,兩個心態把它割開來,這是我自己找到一個認為解決的方案。這樣的話可能也不耽誤,工作也不耽誤,另外就是修佛道,這個是我一直的心態。但是通過這一次的體驗以後,我就覺得這個是非常錯誤的,非常非常錯誤。這個應該是怎麼樣?我們每個人要經受住境界的考驗。所謂的境界考驗,我們的境界在家庭中會出現、工作中會出現,在不同年齡段也會出現不同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要經受住考驗。這個境界是怎麼經受住考驗?實際上就是考驗我們的信心。
成德法師:對。
會長:就是我們的信心,對經教的信心,對於咱們人性的佛性的信心,主要是這個方面。再有一個就是要學會把生活、工作,在各個境界做為道場,不要把它們隔離開來,覺得我現在念佛就是道場,生活中、工作中不是道場,這個是我最終的體會。學會佛法就是辦法,佛法是圓通的,要通過一種圓通的方法,要用一種轉念的方法來對待事物,這個事要做到。當然,在工作中如果要做到成績或者怎麼樣,我們就會有一種執著,就是說要去做好這個工作,而且要做得完美或者怎麼樣,這個也是一種執著。所以說我要學會步入中道,這個我覺得修學的路對我來說是非常漫長的。這個要以什麼樣的心態?主要是在這些境界中我要保持一種就像蕅益大師說的:「持戒為本,淨土為歸,善友為依」,以這個為準。這樣的話可能是對於做為我今後工作中、生活中,任何的境界中的一個準則,就做為一個綱,有綱,綱舉目張,就是舉一反三這樣擴展下去。
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也是觀音菩薩說的,這個也是我向成德法師學的,就是「般若為眼,五度為盲」。這個對我來說這個境界確實是太高太高,但是也是做為目標,做為一個目標,是這樣的一個方向。還有一個就是成德法師還提到,夏蓮居老師說了,修行一件事,生處令熟,熟處令生,這個也是一個要長期薰修的過程。
最終來說第三點,第三點就是說實際上我遇到了這些境界束手無策,我遇到了這些想法束手無策,所有這些的煩惱,主要對我來說就是信心不夠,對經教的信心不夠。我的身上就是習氣非常非常的重,而且三毒中的非常深,我要不斷的學習,要增強對經典的信心。所有煩惱主要是來自於信心的動搖,我要把信心堅定下來。還有一個就是說所有的災難實際上出於迷惑,迷惑的核心就是懷疑,懷疑就是缺乏信心。這就是說一切都是來自於這一些,我們就要抓住個重點,對我來說,今後薰修的方向就是我要做的這個工作。
最終劉總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他說:「如何把心用對?」什麼叫用心,剛才前面提到要用心,用心要用對,心要用對。再說你這個心用對以後,你還要有那個行為,心以後還要有心的行為。心要用對的話,歸納起來就是效法釋迦牟尼,效法佛真誠慈悲,每一個心念要用真,與五心相對,然後行為要真實善守五心。這個就是說自己要去反省,所有的用心是不是與這個相吻合,如果不相吻合的,就要想辦法去策進自己、去改進自己。這個也就是我當時的一個粗淺的體會、認識,請法師和同修大德多多指教。
成德法師:謝謝我們會長這麼真摯的分享。首先,會長是感受到老人家身為一個炎黃子孫,對自己祖先這種孝心,擔起一種文化承傳的使命,也是很觸動會長,可見會長人格特質非常重視情義、道義。黃念祖老居士有一句話講,說無情不能修道,情不空不能證道。所以修道這個情義、道義這種存心是非常重要,他會勇於去承擔責任。所以眾生是情迷,世間聖賢是情義,佛菩薩是情覺。所以這個情用錯了,就一直往下墮了;這個情用對了,就不斷往上升,這個情用對了,最後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可見得因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會長這麼重情義,幹部們、團隊們一定也是都重情義。所以老人家有慧眼獨具,還寫了邀請函邀請我們的團隊,跟著大使們一起到弘明去參觀,相信這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緣。因為老人家還特別強調是有福報的,因為福報跟心量成正比。所以我們會長帶領大家,大家也是心量都很大,福田心耕,必然能夠得到老人家的護念,以至於在未來可以再護念有緣的大眾。
剛剛會長還提出來就是願意去承擔,但是感覺壓力還是比較大。我們說理得心安,道理真的明白了,心就會安,就不會緊張、壓力大。而且我們會長責任感太強,所以佛法講中道,不能過,過了會壓力太大了。我感覺會長的肩膀太硬了,我一直在提醒他,您得去中醫調一調,扎扎針。會長,最近有沒有去調理一下?
會長:最近沒有,最近在家,但我吃了楊醫生的藥在調理,吃了中藥。
成德法師:好的,您可以多拜佛,多拜佛,對於經絡的放鬆還是挺重要的。
女眾:太好了。
會長:一拜佛就出汗。
成德法師:好,您掌握一個度。每天透過拜佛,又能夠活動經絡,然後又能消業。「禮佛一拜,滅罪河沙」,那個消業障的速度還是很快。我們有動力,不要有壓力。
會長:對對對。
成德法師:成德也是去年,我也是一個比較逞強性格的人,結果壓力也挺大,我後來聽懂師父這句話,那很簡單,我只要把我的念頭守好就好了,其他佛菩薩、祖先承擔。確實佛菩薩、祖先是調兵遣將,很多一些關鍵的緣都會有很微妙的安排出現。所以也是呼應剛剛會長說的,要對佛菩薩有信心、對經教有信心。
而且成德還有一個感受,就是佛菩薩確確實實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可能一般的人他一聽到這一句,他可能會聯想說,現在某某人他這麼可憐,病了或者是沒得吃了,就是這種生活身心的逼迫,那佛菩薩怎麼不救救他?成德的觀察,事實上是因為當事人他並沒有接受佛菩薩的加持。怎麼才能接受佛菩薩的加持?就是能依教奉行,他才加持得上。舉個比喻,就好像我們年少的時候,父母人生閱歷比我們高太多了,但有一些事情父母在勸我們,我們還是不聽,他們也只能在旁邊看。等我們撞了頭腫起來了,他給我們敷敷藥,下次別這樣了。經歷一些事,我們可能比較懂得聽一點了。所以有福報的人就是肯聽父母、肯聽善知識的教導,因為父母跟老師就是一心一意為我們好。假如這樣的話我們都不能聽,那只能隨我們的業流轉。所以縱使他有同體大悲,他畢竟一切法還是從自己的心想生,佛菩薩也只是眾生的一個助緣,而這個助緣能夠產生多大的力量,又是眾生的態度決定的。佛菩薩的話我們聽百分之百,那他的加持力就完全上來;我們只聽百分之二十,那加持力當然就大大減弱了。
所以成德細細去觀察,每一個人、每一個團體,甚至於是一個國度,佛菩薩都是同體大悲。可是為什麼這個國家就衰敗下來?因為沒有接受佛菩薩的勸導,他不肯做。所以很多事情我們都要去觀察,真的佛菩薩絕對是同體大悲的,為什麼叫千處祈求千處應,但是得我們聽話才使得上力。
就像台灣,老人家一直在勸,希望能發心成為中華文化的示範區,台灣是最有條件的,可是這個機緣不斷在變化中。因為在十一年前,剛好成德從廬江回到台灣,老人家剛好也在台灣待了將近一年,還宣講了《妄盡還源觀》第二次。當時候還是高雄的劉醫師,他也很孝順,說要幫師父好好把牙齒弄好,也啟請老人家在那講了這一部這麼重要的經典。而那個時候老人家利用了這個機會,跟台灣政治界的這些高到中央級官員,然後各個縣市,甚至立法委員,都給他們講中華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國民黨的這些官員,就希望有一個在社會當中威望高的人,登高一呼來弘揚中華文化。成德相信,只要有一個這樣的政治人物站出來,老人家甚至我們都會全心全意來幫助他。但是十一年前老人家講了幾十個人,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所以十一年前假如台灣有一個站出來,那可能成德都不會到馬來西亞去了,甚至都不會到英國來了,因為十一年可以做很多事情。
所以成德是這十幾年走過來,看到好多的人、好多的因緣、好多的團體都錯失了這些良機。所以也是看到真正肯聽話的人、團體,這個真的是有福報的人的展現。我們說福在受諫,福報在哪?能接受佛菩薩的勸諫,「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難怪師父上人這幾年都是強調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台灣還有機會,畢竟李炳南老師教化三四十年,老人家也教化了六十多年,還有很多這兩三代台灣的高僧大德都在努力,真的有人肯站出來,台灣還是復興文化最好的一個基地,但是台灣得把握住。
所以剛剛藉由會長講到信心,就讓成德在觀察當中思惟,確實佛菩薩是同體大悲。也由於這個真相體會了,讓成德也覺得不感覺到孤獨,因為佛菩薩是法界身,他遍一切處,隨時隨地都在自己的身邊,所以自己覺得力量很多、很大,一點都不孤獨。
而會長他又提到他對於自己經商三十多年的一個觀照。佛法有一句話叫「火中蓮」,火中的蓮花,世間人叫火鳳凰,我們佛門叫火中蓮,就是在五濁惡世,這個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五燒五痛的一個環境裡面,它還能開出清淨的蓮花。我們說以前讀書的時候〈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所以這個蓮花在我們佛門是表不染著,而且它還表花果同時。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把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圓滿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這個叫老實持名,全攝佛德,從果起修,即修即果。這個是中了佛門的第一特獎,從果起修,而且是從誰的果起修?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果地成就起修。所以這個是萬德洪名,能滅眾罪,一向專念,自然垢障就消除了。所以叫「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所以老和尚說,我們沒有別的,就是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
因為在這個世間要開出火中蓮,確實是很多境界的挑戰。而我們看這個時代變化非常大,幾千年來都是士農工商,可是這個時代,在短短的一百多年,變成士農工商的位置有點調整。我們佛法是因緣所生法,因緣都在變,所以連整個社會它被重視的程度也起了變化,以前是讀書人排第一,士農工商;現在我們冷靜觀察,我們在網路當中看到誰的影響力最大?現在可能一講,馬雲講什麼,好多人關注;你說某個縣市長講什麼,可能關注度還沒有他高。所以商人在這個時節因緣,我們說商業王國,顯然現在企業主他對於每個家庭,甚至社會的影響,那是空前的大,比五千年來任何時候都要大。
所以為什麼老法師會講,有二十個企業落實傳統文化,就能把傳統文化弘揚開來。因為企業主他假如重視了,又發展得好,為人父母的,甚至學校這些,都會說以後學這個才有出路,那不就把整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給帶動起來了。所以老人家為什麼會講到希望企業主來帶頭,那個都是應這個機說法。所以商業王國的領導者在這個時代行菩薩道,對於整個正法的復興就是非常重要、非常關鍵。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當中就有大商主,有一位善知識他就是在商業界示範的,示範菩薩道。所以這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真的是菩薩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之中。
會長接著又說到這些佛法是落實在生活工作了,所以生活工作就是道場,不是分開的。所以佛法有一句話叫不二法門。以前傳統的山門,要爬上山去,無事不登三寶殿,要爬上去的時候,首先看到的,還沒到達叢林,在山下就有一些牌樓,上面就寫著「不二法門」。我們就是入不二法門,因為只要有二,就會產生分別跟執著,要不二才是正念,才是不分別不執著。因為我們一起分別執著,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尤其不能過,也不能不及,不能要求完美,也不能太散漫,我們走的是中道。所以《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就是中道,就是我們說的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一般執著空的,佛給他講有;執著有的,佛給他講空,最後讓我們空有二邊都不執著。
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也不要想說它很難,其實那就是真心的狀況,而我們真心是本有的。因為我們起一個它很難,又是一個念頭了,又是一個分別執著。所以為什麼師父常常講經的時候說:「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因為境界本身沒有障礙,因為事事是無礙,《華嚴》把這個真相給我們講了,事事是無礙的。具體舉個例子,忍辱仙人去遇到暴君歌利王。這個以世間人來講是晴天霹靂的事情,忍辱仙人不只沒有障礙,他還因為這個提早成佛。所以他確實是沒有障礙,因為歌利王變成他的逆增上緣。
所以境界沒有障礙,什麼是障礙?念頭。所以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也不是誰的錯,也不是哪些問題,是我們的念頭已經產生了分別執著,他就有障礙了。所以一有分別執著,沒事都變有事,小事都變大事;沒有分別執著,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這個叫「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學佛就是轉境界,不要被境界轉,因為只要被境界影響了,就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了。
因為剛剛會長講了一個詞,他說他要步入中道,但是這個路非常漫長。成德一聽這個非常漫長,那就又是一個念頭了。假如我們覺得我修這個,這個沒有十幾年、沒有二十幾年,我看是很難,其實這些念頭都是分別執著,它有可能都會障礙我們。為什麼叫真心離念?我們聽懂道理了,就領納於心了,然後當下就依教奉行,當下就佛號提起來。假如我們一不念佛,又在那想東想西的,其實都是動分別執著。所謂「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三時繫念》這句話對我們是高度的提醒。因為我們平常的這些念頭,它常常冒常常冒,都在種種子。所以為什麼叫生處令熟、熟處令生,我們佛號念得少,很多以前的慣性的思惟都一直在,我們要提升就慢。所以變成我們沒事的時候就念佛,我們真的有事了,也不用分別執著去應對事情,我們就用第一念,不用第二念。
今天我會發一個夏蓮居老居士的法語供養大家,還有黃念祖老居士他的講解,講解得非常精闢,就是告訴我們,念佛跟處理事情怎麼用第一念,不用第二念。其實第一念就是用真心,第二念就是用分別執著了。用分別執著他就要造業,用第一念他是功德。所以處世,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統統是功德,只要用對心。所以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探討「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因為我們在生命中、在生活工作不用菩提心,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所以菩提心比什麼都重要,《無量壽經》二十四品「三輩往生」,三輩的條件都有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所以夏蓮老講的,處事的時候「廓然而大公」,就是心量大,不會分別,不會分你我,都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為每個人著想,沒有分自分他,廓然;大公就是大公無私。然後事已過勿留滯,事未至勿將迎,事情還沒來不要先煩惱,過了以後也不要落心上,在那裡懊惱。就是用心像鏡子,境來不拒,境去不留,這樣「坦坦蕩蕩,鑑空衡平」,這個就是第一念。「若計較人我」,在那誰對誰錯,「瞻顧得失」,我這做了,領導會不會對我有什麼看法?這個得失心上來了,「或激於意氣」,意氣用事了,「或牽於感情」,感情起作用了,這個就流入第二念了。
所以這裡講到,事實上我們用這個真心,就是只要把貪瞋痴慢這些妄心放下,真心自然就顯了。所以不知道諸位同修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我們念頭很少的時候,往往很容易把事情給想通,因為那時候還沒有很多分別執著的念頭上來。尤其是成德自己的感覺,每天一起床,還沒想其他的事,好像很容易一起床,或者要去刷牙洗臉,哪件事就想通了,這個就是那個比較接近沒有分別執著的狀態。所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有智慧的,我們現在只要把這個分別執著給放下了,慢慢它就透出來了。
剛剛講的這個,就以這一點回應我們會長的分享,阿彌陀佛。
柳會長:阿彌陀佛,感恩法師。

2022-03-28
45:17
comments
No 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