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扎根培訓班 成德法師

師資扎根培訓班 成德法師

師資扎根培訓班01(下)_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接下來看大家針對剛剛有談到的,有沒有要提問,或者是您有什麼感觸,可以跟大家來分享。我們說這個修因得果,我以前當學生,然後老師都說有沒有問題?自己頭就低下來;後來自己當老師了,說有沒有問題?學生頭也低下來,我說那可能是我的因果。當然也不是什麼問不問題,就是開放這個時間,大家可以互動一下。
崔老師請。
崔老師:感恩成德法師,這裡我想談一下體會。就是剛才您提到說,每次我們問到說,聽了老法師講經那麼多,有沒有一句放在心上能夠一直力行的,很多情況下都沒有,確實就是我們沒有說能夠發心,能夠真正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然後剛才聽到您提到說念念為他人著想,我當時就想這麼好的一個機會,又您在場,這麼多同修也都在場的話,可以給我一個增上緣,給一個信心。
正好很巧,為什麼我斗膽的就舉手了?因為昨天我看了悟行法師的一個視頻,他可能是在,大概可能多年以前,十年以前,講到說他當年剛出家四天以後,隨著老法師到美國弘法,是不是佛羅里達還是某一個地方。然後當地的一個華人護法請他們去當地很著名的一個中餐館去用餐,但是因為不是素餐館,所以當時悟行法師就不小心他點到一個葷菜,但是他當時就很煩惱,說這怎麼辦,這又不能吃,剛出家咱們不能破戒,既然已經領了,你不能退回去,反正就是在當時很為難。後來淨空法師很關懷他,就看到了,然後就衝他說,暗示就說吃下去、吃下去。後來悟行法師一看師父讓我吃,我就吃了吧。他就分享,他就說,師父確實很慈悲,他就是想到護法那麼用心,安排當地最好的中餐館來供養師父,如果說因為裡面有葷食,結果造成了,就是如果他知道這裡面護法不夠圓滿的話,肯定心裡會不舒服、不好受,所以這是出於一種慈悲心,才叫悟行法師吃下去。所以這也體現了您剛才說的是念念為他人著想。
然後我當時看到這個以後我就覺得,我們很多的煩惱,其實就是像您剛才說的,我們考慮自己太多了,到底這樣對還是那樣對,我們沒有考慮我們所做的對我們周圍的人會有什麼影響,對他們是不是有好處,所以煩惱就是來自於我執。相反,能夠念念為他人服務,心裡想著他人,反而可以人會活得更輕鬆一些,而且處處都會有一些收穫,或者心靈上面的一種提升,那這不是何樂而不為。所以我當時就想到這個,我覺得如果能做到念念為他人著想的話,就離幸福的人生會更近,所以我就提出來了。
然後這裡也想請您再給我們講解一下我們怎麼把這句話更好的落實,因為我擔心發心是很勇猛,但是要保持也不容易,所以在未來三個月,您還給我布置任務,說還要匯報,所以說請您也再講一講這方面的事情。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崔老師。首先要把擔心放下,你還沒做,你就擔心自己做不到了。所以剛剛說問題不在境界上,問題在我們自己的念頭。而且信為道元功德母,你有信心,就比較有力量把它做到。你真正遇到有掙扎的地方,有覺得行不通的地方,這個時候還是回到觀照自己的念頭,因為還是事事無礙,一定是我們還有放不下的一些執著點。不然念念為他人著想,不難。有時候是對方的反應讓我們產生了自我感受,那就不高興了。因為我們本來念頭都是要為他想,一下子他的回應讓我們覺得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那繼續還是要保持這個念頭。
所以我們常最討厭人家變心,我相信我們都很討厭人家變心,一談到變心的人,火都上來了。事實上我們也很容易變心,我們對一個人好,後來他講了一些話,我們不舒服了,慢慢慢慢那個熱情就減了。所以很可能別人身上的問題,我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們為什麼這個火氣容易大?就是盯著別人錯,他錯得太離譜了。假如覺得我也有錯,這個火氣就不會那麼大。
所以我們修學的路上,我們說九九八十一關,這個是《西遊記》講的,九九八十一關,九九不是數字,八十一也不是數字,代表境界很多。印光祖師他有一句法語,是在《了凡四訓》序文,老人家說:「聖賢之道,唯誠與明。聖狂之分,在乎一念。」我們覺得很難的事,那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難。世間人覺得晴天霹靂,覺得天崩地裂,其實都是被那個相自己嚇自己的,關鍵在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而已,念頭能轉得過來。就像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這個算是人世間最慘烈的情境了吧,但是忍辱仙人卻用了這個緣,成就了他的忍辱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其實他也是用了念念為對方著想,忍辱仙人最後告訴他,我成佛第一個度你。所以崔老師你只要有忍辱仙人的精神,保證你達成目標。
所以我們剛剛說要看懂佛在表演什麼,看懂佛在說什麼,其實佛已經給我們表演到這種境界了,我們不起瞋恚、不起報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叫觀忍。他是來成就我的,他是來提醒我還有哪些習氣的,這叫喜忍,別人都是來成就我的,人人是好人,這是喜忍。再來是慈忍,慈忍就是你念念為他著想,這個「我」就不起作用了,就不會發脾氣了。
所以印祖說日用之間,一天當中萬境交集,一天裡面就有一萬個境界,萬境交集,所以哪是九九八十一關!有一個境界我們看不清楚,被它給轉了,慢慢慢慢就被它給度走了,岔路就走出去了。所以六祖大師有一句話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就好像成德剛剛說的,我們很生氣人家變心,那我們要先做一個不變心的人,我們才能夠去指正別人變心。同樣的,我也面對行為很偏頗的小孩、學生,那別人就是我們一個鏡子,他現在雖然控制不了他的行為,我自己也控制不了我的念頭,那他不也在提醒我嗎?
今天有跟大家分享到,我感覺佛陀、老和尚他講的很多教誨,都在給我們打基礎,就是心理建設。我記得我當時候教書的時候,有同事他跟我隔壁,他就跟我說:「我怎麼看你都沒有生氣?」因為我們都是教六年級,很多孩子的身高都超過我們,我當時候最後一次帶還帶了四大天王,不是劉德華,是在學校最有名的四個人都在我們班。我插一句話,因為我們好像禮拜六也有一些老師有教學任務,你們就去上課,不要有什麼罣礙。
我那天散步還突然想到,那四大天王其中一個男孩,最後一天我要送他們出校門,老師帶著他們,我就看他頭一直低著。後來我就停下來走過去牽著他的手,我話還沒講,他就大聲的說:「謝謝老師,謝謝老師。」我就想到那一面,我的眼眶也……雖然已經經過了十七年,我感覺這個學生是菩薩,他來讓我對於教育的這種使命更加的堅定,說不定是極樂世界來的,我現在找他說不定找不到了。結果這個男孩給我很觸動,我把他送出去了,自己回到教室,空空的教室只有我一個人。你看巧不巧,只有一個桌上有一本筆記本,一個學生忘了拿。結果我把這個筆記本一打開,上面都寫著,我跟他們除了教科書以外講的東西,他都記在上面,我一翻開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寫著「范仲淹」。給我很吃驚,我實在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吸收。但是你看這個孩子,也剛好那麼巧,就他留下來那一本沒有帶走。我感覺這個也是佛菩薩來鼓勵我的,不然怎麼會這麼巧?
所以老法師也指導我們,娑婆世界龍蛇混雜,你怎麼知道人家不是佛菩薩再來的。所以印光祖師說,看一切人都是菩薩,都是來提醒我。有一位大儒叫唐荊川先生,他這段話很有味道,他說:「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刻刻就是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修學功夫,「蓋所惡於人」,我們很討厭誰做了這個不對、誰做了那個不對,「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就是別人的毛病習氣,「若真知反己」,真的知道反過來想想我有沒有,「色色有之」,色色有之就是沒有一樣沒有的,真的是或多或少。其實人很有情緒看到別人錯的時候,在指責的時候,只要他覺得他也有,這個氣就下來了,甚至會帶一點不好意思。
有一次我們有一個同仁,他就講到某某同仁很懦弱,然後他講了也帶點氣憤,就講了差不多十分鐘,就批評那個人。結果他一講完,歇了一下,幾秒鐘之後我就看著他,我說你就不懦弱嗎?他長得高頭大馬的,我這麼一問他,他答不上來,他也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說你假如不懦弱,你現在已經在大雄寶殿給人家禮拜了。他不懦弱,他每個習氣他就突破了,他現在已經成佛了。我們也有懦弱的部分,為什麼我們都盯著別人懦弱在那裡批評,我們沒有反觀,我們也有退卻的時候,不敢迎難而上的時候。所以應該給這個崔老師掌聲,你看他發願要力行這句「念念為他人著想」。而且大家要知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他這個沒有發出來,就沒有這個機會了。
其實成德是覺得我從事教學工作,教三十幾個學生,我特別感謝他們,因為我每一個道理一講出去,三十幾雙眼睛就盯著我了,就鞭策我了,看看老師有沒有做到。這麼多人都在鞭策,都可以轉成向上的動力,這個得非常感謝他們。
我的同事說,你怎麼都不生氣?我就跟他說到,我聽老和尚講經說,釋迦牟尼佛是第八千次到我們娑婆界來教化,來度我們。我當時候聽到這個是在《梵網菩薩戒經》上,佛說他第八千次來了。我當時候一聽,我都八千次沒聽他老人家話了,太對不起他老人家,最後一次也還沒聽,還在輪迴。他第八千次也講了四十九年,我就覺得特別慚愧。因為體會到釋迦牟尼佛教化的慈悲,人家教了八千次,最後一次還四十九年,現在我也去做小學老師了,我現在才講學生講二次、三次,那有什麼好批評他們的?我自己也是這麼多次都不聽話的學生,那怎麼有資格太苛刻去要求他們?
所以佛、善知識這些教誨,還有他們的表演,對我們的心理真的幫助非常大。就像忍辱仙人這麼表演,我們是佛陀的弟子,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跟他一比,小巫見大巫,算了,咬咬牙過去吧。像我們跟著老和尚,在做這些弘護的工作,我們遇到一些挑戰,一想他老人家受的侮辱,這個挑戰比我們大多了,根本就不敢去抱怨,也不敢去說難。
好像我們李老師有舉手。請李老師。
李老師:沒有什麼,阿彌陀佛,師父是這樣,其實我也是做老師的,有的時候確實是覺得那些小孩子很淘氣。而且是在歐洲長大的這些孩子們,其實他的文化是缺失的,也就是說中國文化那邊他根本就沒有繼承到什麼中國文化,因為父母都在工作,很忙,沒有人管他們;然後另外一邊,意大利文化那邊他們也是缺失的,因為在家庭裡面感覺不到意大利的文化,因為弟子是意大利的,他們也沒有接受到這種文化,就說兩種文化都在缺失。
一開始弟子也是很希望能夠讓這些小朋友們有所改變,所以在做工作的時候,有的時候確實是像師父您說的一樣,就說我們對別人期待值太高,然後要求太多,這樣的話看到他們做不對的時候就很火。然後當時弟子是老師當中最凶的一個,也就是說訓他們訓得很凶,然後他們都怕我。有一個小朋友他不做作業的時候,他家裡人就說李老師來了,他一聽嚇得趕快就跑去做作業,害怕到這種地步。然後後來慢慢的因為在學佛,也會在改變自己。
有一次也是有這麼一個孩子,那個孩子他一剛開始來的時候,覺得他有一點奇怪,好像他只是在自己的世界裡面,沒有辦法跟別人溝通。因為他從兩歲的時候開始玩手機,然後到我們這的時候已經七歲、八歲,可以看得出來受的傷害是不小的。那個時候其實他第一年,因為他每次暑假才到我們這來,第一年確實是發現他有很多的問題,當時那個心情就是說,我不能接受他,然後會訓他。後來慢慢的因為自己進步了,慢慢的學佛時間長了之後,也是想著要改變自己的心態。特別是我有兩個非常棒的同事,一個就是董老師,另外一個是高老師,特別是董老師她,還有一個,其實他沒有在我們這。董老師來了之後,就是表現出來非常的調柔,這樣的話,弟子自己也會反思,然後就開始變了,學佛其實不是讓我們心這麼硬,不是說在糾正其他人的錯誤,應該是要懷著真的慈悲的心。
後來慢慢慢慢的就是到前年夏天的時候,那小朋友又來了,他就有一天,我看到他拿著筆袋打一個同學。他當時眼睛看起來冒著火,氣勢洶洶的在一個小朋友後面追,追追追我看他馬上要追到了,然後我就把他攔住了。攔住的那個時候,要是按照弟子以前的脾氣一定會訓他,然後可能會把他放到牆角那去罰站。這個時候可能覺得應該是上師三寶的加持,那個時候忽然間這個善念起來了,我就攔住那個小朋友,我抱著他,我說的:「你是不是很生氣?你要是很生氣的話,你就打老師吧,我不會生氣的,你打我吧,只要你能開心就好。」這句話說出來之後,那個孩子一下火氣就消了。就是從那個經驗之後弟子就知道,其實要改變一個孩子,不是說你使勁訓他就完了,因為如果那個時候是我的話,也會很火。所以就是說,就是這麼一刻的、那麼一瞬間的一個善念,然後就把那個孩子改變了。之後他就特別聽弟子的話,每次來的時候就慢慢慢慢看著他一天跟一天不一樣。
這就是一點點小小的分享,其實後來想起來確實是弟子自己做得不夠,所以才會讓那個學生不聽話什麼的。其實我們每個老師可能是會找到一個切入點,這個切入點一旦找對了之後,這個孩子他整個就會變的。這個是弟子的一個小小的經歷。這次來也是因為覺得師父特別的調柔,然後特別的慈悲。
成德法師:慚愧慚愧。
李老師:然後就是說坐到這這麼一會兒,覺得自己的心靜下來了非常非常多,感恩師父的加持。
成德法師:不敢不敢,阿彌陀佛,三寶,感恩佛菩薩加持,也感恩我們李老師分享這麼感人的故事。這個確實是,我們說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其實這個世間也有一帖阿伽陀藥,就是愛,你只要給每個人愛,他的情況都會愈來愈好。當然,當老師不是不能夠教導孩子,我們說恩威並濟,也是可以指導小孩,觀世音菩薩也有怒目金剛相,但是重點,怒目金剛相現的時候,心是沒有發脾氣的,這是一個重點。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的心已經瞋恚心起來了,對對方的影響不可能是好的。
而且剛剛也跟大家一直在交流說,境界沒有問題,是我們的心可能太著急了。因為老法師說的,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這兩句法很有意境。為什麼說別人錯的也是對的?因為別人錯一定有他的原因,他不會突然變成一個這樣的孩子,他一定有他的家庭背景、父母的情況,慢慢慢慢他變這樣了。所以別人錯的也是正常的,怪不得他會這樣。我們當時候做老師的時候,面對這個特別調皮的孩子,行為比較偏頗的,一去做家庭訪問就原來是這樣,氣不起來,甚至會憐憫他,他才那麼小年紀,緣分不好,變成這個樣子。我們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所以剛剛李老師講到,那個孩子從此因為感受到她的愛了,聽她的話了。我自己也覺得,全校最有名的那個學生,常常都被叫到訓導處的,哪個老師對他好,他在他面前還是像綿羊一樣,其實都是孩子,可塑性還很高的。
我們接下來請張老師。
張老師:感恩師父,感恩師父開示。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張老師:阿彌陀佛。弟子有個問題,就不知道如何圓融念佛功夫成片,就是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和弘法利生度眾生這兩個方面。因為師父老人家一直講過,如果自己還沒有往生的把握,你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就一定會墮落。而且因為自己本身這十六個字真是做不到,將自私自利放下、貪瞋痴慢放下、名聞利養這些放下,所以障難就覺得重重。弟子的確就是一心想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又是想有了把握之後,我再來做弘法利生這個工作,我的確有這個大願。但是就不知道怎麼樣能夠圓融起來,因為有的時候的確就是因為自己不能處處為別人想,或者是自私自利這個方面的問題很大。所以就是境界常常出現,境界出現之後,考試都是考不過關的,所以很沮喪。就是怎麼樣能夠圓融拿到往生把握,然後又可以弘法利生,怎麼樣能夠做到,請師父開示。阿彌陀佛,感恩。
成德法師:不敢不敢。跟大家交流一下,大家聽老和尚講經,老和尚的經教,善知識的經教,它是圓融的,沒有礙的。你假如因為聽了一段話之後產生很緊張,這樣就對自己會有負面影響。所以《大乘起信論》講,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所以我們要會聽經,聽完經應該是理得心更安,不能聽完之後,反而變得很擔心,什麼時候拿到往生把握,什麼時候拿到往生把握?你看夏蓮居老居士說:「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大家去感受一下這些法語的意境。
學佛要從根本修,這個是章嘉大師教給老法師的。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所以我們的用功處,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首先,我聽完以後,很怕我不能往生,這要把這個怕放下。「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黃金臂晝夜常垂」,「白玉毫古今不昧」,「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你今天就往生了,阿彌陀佛看到你第一句話:「傻孩子,你怎麼現在才回來?」所以我們真想去,阿彌陀佛沒有不接的,我們要了解佛菩薩、了解阿彌陀佛。我們拿近的,你想回家了,你父母會不會不讓你回?重點是我是不是真想回家,要歸心似箭。所以我們有時候一聽就產生了一個執著,或者一聽產生了一個擔憂。師父的法藥是要讓我們安心的,而事實上很可能是我們的性格本來就比較容易操心,老法師這句話只是個緣而已。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萬法因緣生,有個因,再遇到個緣,會呈現一個擔憂的結果,所以學佛也是要調整心境改個性。佛門講因緣果,親因緣,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十個法界的種子都有;所緣緣,是你去接觸什麼緣,孟母為什麼三遷,就是這個道理。多倫多的一條龍辦起來了,就會有很多現代孟母了。所以大家一起努力,今年,再不久就是牛年了,就是耕耘的年了。
所緣是接觸,無間是沒有間斷,你一直在接觸、一直在接觸。其實看起來我們一直在聽經,我們不聽的時候,我們在薰習什麼?薰習自己的念頭,你想什麼它就薰一遍,想什麼它就薰一遍。你一想思惟經句、思惟教理,它就一直在薰,它沒有間斷。假如我們一不聽經了,很多煩惱就會起來,止不住,那也在薰。所以這個是無間緣,就沒有間斷,一直在接觸。
最後一個是增上緣,前面三個都屬於我們自己,後面一個是外面,叫增上緣。可是這個增上緣給我們什麼影響,也是自己決定的。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這個是很不好的緣,可是他把它變成一種修行的法緣,提升自己,成就了波羅蜜,忍辱波羅蜜、持戒波羅蜜成就了,他本來是在彌勒佛之後成佛的,結果因為忍辱修得好,提前成佛了。所以每一個緣到底對我們什麼影響,是我們的心態決定的。所以為什麼老祖宗要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用這個佛門的四個因緣來說明,容易體會到了。
所以變成我們現在要觀照自己的念頭,這個有擔憂了,要把它放下,用佛號來取代,甚至於是不要擔心,「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我現在就在念佛。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持名的深淺,我現在是不是真信切願要去了。往生把握,那個不見得一定是你念了多少年能拿到往生把握,是什麼?放不放得下。我們到底放不放得下,那得要隨時自己在境緣當中觀察自己,我遇到什麼人、什麼事,我好像就佛號提不起來了,那這些人是我們的善知識,他來提醒我還有什麼放不下。所以看一切人都是菩薩,他是來提醒我們的,我就會很真實的面對我自己。不著急,你真想去了,還有放不下的,阿彌陀佛不會捨棄我們,我們還有向道之心,他都會一直加持我們的,你真想去了,有放不下的,他也加持的。最重要的還得安住當下,你想到過去會懊惱,你想到未來你又擔憂了。
所以老法師為什麼講《金剛經》?看我們遇到當生成就的法門,又怕我們看不破世間,所以講了《金剛經》。《金剛經》裡面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就念佛的時候要練,過去勿留滯,未來勿將迎,現前一句字句分明。學佛念佛的功夫要這樣練,過去的不要放心上了,未來的不要多想。念佛是這樣,做事也是這樣,做事的時候也是要安住當下。所以念佛跟做事假如是二,那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不二法,念佛用這顆心,做事也用這顆心。但是不是我們去攀緣,你推都推不掉的,那可能佛菩薩叫你幹的,那我們就安住福慧雙修,歷事練心,隨時在境界當中看到我還有哪些習氣要放下。其實張居士妳是性格就是求好心切,責任感太重了。
張居士:沒錯,沒錯,師父講得非常對。感恩師父,您真是說得非常對,這個心真是操不完。然後總是,因為這句佛號夾雜,拜佛、念佛的時候雜念就是控制不住,也知道要聽,字字句句要聽清楚,但是聽了一句二句就又聽不見了,就是因為這個心太雜太亂,不是說我不想伏住自己的煩惱,也伏不住,這個佛號也就是不得力,所以就是很焦急,就是內心的確是操心,您說得非常對,您真是有智慧。
成德法師:沒有,三寶加持,猜對了。第一個,我們,夏蓮居老居士說:「習重者業重,習淨」,清淨的淨,「習淨者業淨,是以真心學道者必自去習始」,從去掉習氣開始,哪一些習氣會干擾我們的清淨心的,要把它放下。心淨佛土淨,我們的心能夠慢慢慢慢往清淨,這個急不來。所以張居士,妳的這些情況成德統統都有,這是講實實在在的話。
張居士:師父慈悲。
成德法師:這個急不來。所以我們的性格裡面,吃不胖的人都比較急,學佛這個性情要做轉變,不要著急,提醒自己,有要急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佛號提起來。
然後您還有個念頭,妳對自己要有信心。妳看妳剛剛說的,我十六個字一定放不下的,妳看妳已經有個念頭了。
張居士:伏不住。
成德法師:哪個人一伏就伏住了?
張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這個都是必經過程。你看黃念祖老居士說,進一退九,進一步退九步,正常情況。黃念老說,但是你不能一直退,得要止住步伐往前進。學如逆水行舟,都是有個過程的,生處熟,熟處生。現在容易著急、容易擔心比較熟悉,因為我們輪迴裡面形成的這種性格。現在慢慢這個性格一起來,阿彌陀佛,用佛號把它調下去,用經教。不要擔心,擔心對自己、對別人都沒有益處,不如念這句阿彌陀佛。心定下來了,很微妙,妳心一定下來,都能想到可以顧及情理法的做法。因為妳心一定下來,我們要知道,佛菩薩同體大悲,妳現在去服務眾生,每個眾生都是佛菩薩的心肝寶貝。對,所以妳的身體願意服務眾生,佛菩薩就加持妳了,他們是同體大悲。
所以我去年稍微胖了幾斤,為什麼?也是老和尚的法語。因為前年二月十五號,剛好我在極樂寺,老法師隔天要回香港,就把幹部都找過來,我們有兩個出家人,還有祕書開吉法師,我們坐在那,老和尚一口氣講了快一個小時,從頭至尾就講一個重點,一條龍太重要了,要全力去做。那我也屬於比較容易激動的,我一聽完,大家一站起來把椅子歸位了,我站在師父面前說:「弟子願意承擔。」結果老法師炯炯有神看著我說:「不是你承擔,是佛菩薩、祖先承擔,你只要把心用對就好了。」所以張居士,妳今年要胖五斤。這句法太好了,我當時候聽完,第一個覺得肩膀沒有那麼重了,因為是佛菩薩祖先承擔的。我變簡單了,為什麼?我只顧一件事,顧我的心。我面對誰跟他溝通,我只要我的心不離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一稍有偏離,我馬上把它調回來。就像《大學》說的:「如保赤子,心誠求之」,就像你在護一個剛生出來的嬰兒,你很小心,就怕他滑掉了,很真誠的就希望把他照顧好,「雖不中,不遠矣」,雖然不一定達到你最理想的狀態,但是也不會差太遠。我感覺變簡單了,我也不會擔心那麼多了,擔心少了,能量耗得少,自然就胖了。
張居士:感恩師父慈悲,因為我們的孩子們其實也都小,雖然是八歲、十二歲參加《弟子規》學習,好多理念在上大學之前,我覺得還都是比較好的。等上了大學之後,接觸的朋友,或者是Internet、WiFi,這些東西愈來愈沒有控制了之後,孩子們的好多觀念就愈來愈偏離了正的方面,所以這也是我的一個擔憂。因為在前兩天,其實也是就是說,我也知道境界來的時候這句佛號要提出來,但是提不出來。因為孩子本來很早我們就給她都看過,譬如說墮胎這個事情不好,怎麼怎麼,就很關鍵的這些問題。然後孩子們就說,在學校裡面,因為她們上大學的時候有朋友墮胎,現在慢慢的觀點,好像就是覺得朋友墮胎也可以理解,因為她們沒法養活孩子,也沒法那什麼,就好像說墮胎的這個嬰兒他們沒有感覺被墮胎的這個過程。我說,妳小的時候給妳們看過的這些視頻,妳們怎麼就都忘掉了?然後就是讓我覺得非常的失望,就是說這個世界的染缸真是太厲害,就很沒有能力把持孩子戒除世間的交往,就是說很傷心,所以這個佛號真是提不起來。我也知道師父上人一直講過,放下萬緣,放下萬緣,但是這個萬緣如果在臨命終前示現的話,我還是往生不了,就是說這個也是很大的一個擔憂。因為我知道孩子,我如果能夠把孩子們教好了,不也是為和諧社會、拯救世界做一份貢獻嘛。
本來孩子們還是聽的正法還是比較多的,《地獄變相圖》我都給她們看過,很多正法的視頻都看過。然後這二三年孩子們也變了,因為的確,其實我自己也是行有不得,師父您講的反求諸己,我自己做得也不好,也沒有智慧,也沒有善巧方便,可能就是佛菩薩考試我的。所以我今年的目標就是改毛病,就是柔和質直,師父講的,我願意加入崔老師的這個隊伍,一定改自己的毛病,對待一切眾生,為眾生著想,改我自己的自私自利的這個毛病,弟子願意做。就是碰到問題的時候,我也有的時候想,是不是關於這墮胎的事情我不再說了,就放棄了?但是放棄的話,她就接受了外面的這些更錯誤的觀念,那不就更糟糕了嗎?因為她的一個朋友,她原來很善解人意的,那朋友在大學一年級就懷孕了,然後墮胎。她也知道,我的孩子也勸她不要墮胎,但是她說我沒有辦法,她說她的確沒法養活這個孩子。我說我們念佛迴向給這個baby,我說我們只能做到這個了,就是一心念佛讓他求生淨土,只能這樣做。孩子現在的觀念就好像,這個身體是媽咪的身體,就是被牽得我教的那些東西全都分道揚鑣,所以就是讓我很傷心,很失敗,我說我是很失敗的。
成德法師:了解、了解,張居士妳不能太過自責。我們要知道,我們只是孩子的一個助緣,我們說主伴圓融,每個人是他人生的主,再親的父母親人,他也是個助緣,這個助緣能夠起多大的作用,還是這個人自己決定的。妳不能在這個緣當中產生太深的情執,然後就自責,然後很……這樣都是煩惱,佛教我們要轉煩惱為菩提。還沒有到的事,妳不要擔心太多。妳看妳現在都在想,我到底跟她講還是不講?妳看事還沒來,妳就在那擔心了。妳要安住在現在當下,然後妳也要有信心,第一個,妳教過的那些都落在孩子的阿賴耶識裡面了,不可能白教的。
張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再來,妳要對妳的孩子有信心,妳看妳現在傳遞的就是擔心他們,不夠相信他們。我們現在要給出的是正能量,正向的能量。那當然,您這個體悟,對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幫助很大,妳就知道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勸我這麼多次,「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妳看這裡退緣太多了。夏蓮居老居士說:「末法眾生根鈍業重」,我們的根性鈍,每個人的業都很重。你看張居士她體會到了吧,她孩子很難不受這個社會影響,很難不受朋友影響,每個人都有他的業。「外魔內障無人不具」,外在的誘惑、內在的煩惱,沒有一個人不具。其實不是孩子這樣,現在更重要的是,誰也是這樣?老師、父母,我們也是外魔內障都有,「邪多正少,退易進難」,退很容易,要往前進不容易。所以「若都無苦,忍從何來?」沒有這些苦難挑戰,忍辱怎麼修?「借彼魔惱,堅我願力」,妳遇到了這些事愈這樣,妳的心要愈堅定,「只要將猛,不怕賊強」。就像「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說,念正法久住,看到法那麼弱,「頓忘鄙陋,忽發大心」,把菩提心發出來。這樣妳的孩子有功德,妳的孩子把妳的菩提心給喚醒了。所以這個都是一個轉念,妳繼續擔心下去,妳的孩子有罪業;妳把它轉成菩提心,妳的孩子有功德,對妳對他差很多。
再來,提升自己重要,有佛法就有辦法。妳隨時提起經教了,佛法時時現前,煩惱塵勞處處解脫。妳的孩子她面臨的社會比我們更複雜,所以她的煩惱絕對不會比妳少,可是妳現在要趕快提升到一個什麼境界?妳的孩子一有問題,我趕快找我媽,趕快找我爸,因為她解決不了問題。那妳還擔心什麼?她有什麼重要的她都會來找妳。可是問題是妳得提升到這個功夫,妳假如給她的感覺,我媽太會操心了,我別和她講,我媽……
張居士:是,您真有慧眼。
成德法師:妳這樣妳孩子跟妳相處她也會有壓力,她都在猶豫,什麼當跟媽媽講,什麼不當講,講了又怕妳擔心。所以現在最重要最重要的,不管我們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趕快提升我們自己。真的,佛法是圓融的智慧,一定能解決的。妳放心,真的遇到問題不能解決,我們多倫多這個team(團隊),加拿大這個team善友為依,大家集思廣益,這個智慧很高。你們討論不出來,成德也願意盡一點綿薄之力,一起討論。
張居士:阿彌陀佛,感恩師父。
成德法師:不知道有沒有回答妳的問題,妳還有沒有擔憂的事情?
張居士:有,其實孩子也在說,她說妳教的那些東西,給我們傳遞的那些我們都在聽,都知道的,妳的問題,她說我的問題是我不相信她們,可是妳愈不相信我們,我們就有的時候,其實就跟我對著幹,我估計可能是。但是我另外一方面也是像您剛才說的,把她們當作菩薩來看待,她們是來考我的,但是一念想起這個,沒有幾秒鐘又忘掉了,這簡直是跟我作對來的,又變成那樣子了。
成德法師:其實都是我們產生了情執。我沒有見過張居士的孩子,您幾個孩子?
張居士:我有兩個孩子,其實老大已經工作了,研究生都畢業了,剛剛工作;老二是大三了,老二是做老師的,出來我就一直在跟她講,我說……
成德法師:男女?是男的?
張居士:兩個都是女孩,所以情執也真是很重,所以我就為什麼一直在說,至少以後能夠當個賢妻良母,能夠把她們下一代教好,我這個都已經,就現在好像愈來愈離得很遠,就是讓我很失望,就是這種感覺。
成德法師:我請教大家,張老師的孩子比起一般的人已經優秀非常多了吧?
張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沒有猜錯吧?
居士:是的。
成德法師:所以,你看《大學》裡面說:「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然後說人不知其苗之碩,農夫就是很希望更豐收、更豐收,其實他已經收得比別人多很多了;我們都希望孩子更好、更好,就會覺得他好像很不足,其實跟一般的比起來好太多了。所以這個求好心切也是個執著,都要做一個調整。
我跟大家再溝通一個重點,真的是依報隨著正報轉。我的父母在我成長過程,到我現在我四十八歲了,我沒有感覺到我的父母有一個念頭是懷疑我的,那給我的受用是什麼?我不忍心騙他們。這個人跟人是交感的,你想很多方法要管住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當然不是說我父母是放任的,我父親是非常有責任的,他一覺得你有哪些不妥,他一定跟你教導。但是我父親沒打過我,他講道理真的是很用心。
甚至於我一定要做的事,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我大學四年級要做生意,要三十萬台幣,那個是整整二十七年前了。我父親給我分析,哪些哪些情況都給我分析清楚了,意思就是叫我別做了。然後我父親說:「假如你還是要做,這個最後三十萬都賠掉了,父親有這個能力,你假如決定要做,我還是支持你。」所以這個是我自己成長過程,再回頭想想這些情境,真的是那種信任的力量很大。我自己現在我也有帶人,在工作上或者在教學上都有,但是我覺得我父母給我這個,決定相信每一個人,這個信念很有力量。但是很奇妙,你是為他們好,佛菩薩都會加持,他們突然耍了什麼小聰明,剛好就被我看到了,這個會有感應,特別有意思。因為我們接受佛陀的教育,佛開悟的第一句話,他四十九年所說也是詮釋這一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成佛,「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我們對自己就是幫助自己放下分別執著,幫助眾生也是這樣,有緣了我們就幫助他放下分別執著。而且這種年齡,妳不要刻意去跟她講道理,妳要很自然的順勢而為,不落痕跡,潤物細無聲,妳不要一開口,這個孩子心裡,「又來了」。
張居士:是,您真是慧眼,沒錯,又來了,又來說教了,這樣,是。
成德法師:所以老法師說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時節因緣不夠,多念佛迴向給她們,對她們幫助也很大。妳要先定下來,定下來佛菩薩才加持得了我們。我們跟孩子互動就會很有善巧,都會有神來之筆,這真的。阿彌陀佛。
張居士:感恩法師,阿彌陀佛,感恩您。
成德法師:謝謝。好像有一個問題,我就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今天就先告一段落。但是假如還有問題,不問睡不著的,可以再問,因為我剛剛說,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不是菩薩,我得學菩薩。
這一位老師有問到說,「老法師傳承是不是從印光祖師傳下來的?想了解這一支的傳承」。
老法師是跟著李炳南老師學習,李炳南老師,在印祖的《文鈔》裡面,有好幾封信就是跟李老寫的信。而且李老那種尊師重道,讓我們非常敬佩,你看他逃難,很多東西都丟了,顧不上了,印祖給他寫的信他都保存得好好的,所以現在這些信都放在台中蓮社的紀念館,李老的紀念館。還有他受戒的那個證書(戒牒)都保存得很好。他對老師恭敬,他對法非常恭敬。而且我們更佩服的是,雖然有書信往來,但是親自見面只有一次,就一次。而且印祖一般接待客人時間都不會太長,可是好像是整個下午,就是好幾個小時就單獨對李老師一個人。李老也沒有辜負印祖,那幾個小時叮嚀,那真的是全部納受,到了台灣弘揚淨土宗將近四十年,往生的人可不少,有一個社區是全部都是念佛人,我去參觀過,往生的非常多。所以這個是從印祖,淨宗十三祖,傳到李老、傳到老和尚。
而且李炳南老師他把《無量壽經》會集本,他自己還有眉註,就把這一本書是傳給老和尚的,等於是這個《無量壽經》的傳承,是李老傳給老和尚的。而且淨土宗第一經是《無量壽經》,因為《阿彌陀經》短,阿彌陀佛因地怎麼修的、怎麼發願的、極樂世界怎麼來的都沒有講。所以理明則信深,你搞清楚那個因緣,你的信心會很堅定;信深則願切,願切則行專,你很有願,你那句佛號就很肯念。所以《無量壽經》講得詳細,對我們起信很有幫助。
「一經通經經通,又聽說不通讀《四庫全書》,不能解儒家的經典;不通讀《大藏經》,不能解釋佛法。請問,我們學習解經的方式或者次第應該是什麼?」
這個一經通確實是一切經通。大家可以聽聽老法師講任何一部經,甚至於是講《太上感應篇》,你會感覺老法師在講這個《太上感應篇》的時候,《華嚴經》也在裡面,《楞嚴經》也在裡面,《無量壽經》也在裡面,因為他通了,所以他看到一句經句,其他大經大論跟這一句相應的,老人家就會自然而然引過來。孔子也是這樣,大家讀《孝經》,你看孔子講一段話,最後都《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尚書.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他都是述而不作的。
孔子也提醒我們,孔子他問那個特別聰明的子貢,孔子跟子貢說:「你覺得我是聽很多、學很多,然後都能記住,這樣的情況嗎?」「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然後子貢說:「對啊,不是嗎?」你看看老師會看錯。他在孔子身邊那麼多年,他把孔子看錯了,你看孔子這個問話重不重要?看錯了就學錯了。
我再發給大家一篇老法師的開示,他對著我們英國漢學院的年輕學子,他說佛法求的是什麼?佛法求的不是博聞強記,不是記一大堆經典,佛法求的是清淨心,清淨心就生智慧。智慧是什麼?隨問隨答。這個還不是佛家這麼講,我們看《禮記.學記》,後面講到:「善待問者如撞鐘。」就是我們當老師,學生問我們問題,是什麼狀態?叩之小則小鳴,叩之大則大鳴,然後不問你,念佛,不叩不鳴。
孔子自己都說了,其實這些句子有時候我們忽略掉了,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孔子是不是每天記一堆東西等著人家來問,然後背答案給他?孔子是空空如也,他也是清淨心,人家一問他就知道怎麼應了。
所以老和尚說有六種佛教,我們可不要路走錯了,一種是教育的佛教,一種是學術的佛教,很容易就走到博聞強記去了。「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其實這個對我們從事教學都很重要。「為道日損」,老子說的,「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個不跟空空如也很有同樣的味道嗎?損之又損就是把我們的分別執著一直放、一直放,清淨心慢慢慢慢透出來了。
所以孔子說,我不是這樣的人,「予一以貫之」,「吾道一以貫之」,什麼道?忠恕之道。其實忠恕就是我們的真心,真心對自己,嚴以律己,我不能隨順習氣,我要趕盡殺絕,清淨平等覺,自愛,我不能染污;恕,寬以待人。忠恕其實就是「忠恕違道不遠」,我們有忠恕的心境,就跟真心相應了,不遠了,「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這些經句都很重要。
孔子說他是用忠恕之道,整個一以貫之。其實孔子所有的教誨就講這兩個字,就是它的註解。其實忠自愛,恕是愛人。那請問大家,儒釋道不就是教我們愛嗎?教我們自愛,教我們愛人。你把一部儒家的經學通了,這一部一定是教五倫八德,你完全通了,你其他的書一拿來,一看你就知道它說什麼,因為你的心已經跟五倫八德相應了,那每一本書都是教這個,你怎麼不會通?所以佛家是怎麼學的?佛家是你先得清淨心了,然後接著翻幾頁,知道說什麼,再換下一本,翻幾頁,知道說什麼。我們看《六祖壇經》不是說,有一個人不是來問六祖《涅槃經》嗎?六祖說我不識字,你念給我聽。念了沒有很多,「好,你不用念了,我講給你聽」。他通了,通了一看就知道這一部經講的宗旨是什麼,他很快就領悟了。所以龍樹菩薩,這個是大乘八宗共祖,龍樹菩薩,他就是在三個月之內把《大藏經》全部學完了,他那個就是可能讀幾品就知道這個意境是什麼,他就懂了。
我講到這裡覺得特別受鼓舞,我怎麼看你們的眼神有點茫然?每個人都做得到。我現在覺得最難的就是相信自己,我們就邊聽,那是龍樹菩薩,那是老和尚,我們都自己給自己困住了。所以冉求就給我們表這個法,他就跟孔子說:「我不是不仰慕您的道,我能力不夠。」孔子說:「能力不夠是走到一半走不下去了,你都還沒走,今女畫」,我們的念頭就產生畫地自限了。
所以「不見一法離心別有」,統統要回到這個根本,整個宇宙就是我們的一念心變的,就把這個念頭守好,這整個境界就開始轉。首先要從信,相信自己。有的人跟我說,我相信阿彌陀佛,我相信釋迦牟尼佛,但是我不相信自己。我說你這個邏輯有問題,你不是說你相信佛陀嗎?那佛開悟第一句話你都不信,「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包含你。所以大家有沒有看到,人都活在自己的邏輯裡面、自己的想法裡面。所以我們要有個領悟,我們在這長劫的輪迴裡面,就是被自己的分別執著搞成這樣的,現在好不容易遇到佛法,又遇到善知識了,痛快一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把我們這些想法、看法統統放下,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要再隨順煩惱習氣了,把它打包,一起送上垃圾車。就是它們讓我們煩惱了,幹嘛留它?把它扔掉,真的可以扔掉。
我記得我要去教那七個小朋友的時候,我就想到老和尚說,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可是我拿筷子不對,我就開始改了,要龍含珠、鳳點頭。結果要改的那一天,吃飯真痛苦,夾都夾不起來,都吃得有一點想放棄吃飯了。可是過了一個禮拜、兩個禮拜,熟了,突然有一天我想,我以前是怎麼拿的?想不起來了。所以不覺本無,一定可以放下;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這句話是在《大乘起信論》,就讓我們起信心。老法師慈悲,給它加了兩句話,《大乘起信論》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老人家這麼一加,讓我們印象更深了,「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
所以我們真的是一經通一切經通。而且要通讀《四庫全書》,從生下來到活到一百歲還沒看完,太多了。所以老法師說的,四個字,至誠感通。我們真的要去供養大眾,至誠心、利眾的心,佛菩薩會加持,我們懂多少供養多少,兩文錢就是圓滿的功德。佛法是非常可愛的,不以成敗論英雄,特別有人情味,盡力就圓滿,兩文錢就圓滿了。
再來,你假如擔心,那我講了,人家一問我問題,我答不出來怎麼辦?你看,多少問題都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人家問你你不知道,你問得太好了,我回去請教我們的team,再來給你解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不知道我不能給你隨便答,那你也把一個做學問的態度供養給他了。所以只要心態對了,事事都是好事,沒有壞事。因為也有人問過我說,那你三十歲就去了,你不怕人家問你問題?我說有什麼好怕的!你不怕遇到很厲害的?遇到很厲害的很好,換他上去講,我下來當聽眾多好,隨喜功德。所以擔心有時候都是自尋煩惱,自己給想出來的。
所以我們學習解經的方式或者次第應該是什麼?其實學佛最關鍵最關鍵的,就是你依止的老師。這個不是我講的,《法華經》告訴我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就是讓我們見佛,就是開悟了,這得靠善知識他引導我們。就像《六祖壇經》說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他老師本來要幫他划船,他說學生自己來了,「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佛門也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那為什麼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大是什麼意思?最重要的。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是師承,沒有師承學不了。這不是我講的,《六祖壇經》,今天提《六祖壇經》提了不少,《六祖壇經》六祖說了,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沒有無師自通的了,那就代表現在這個世間不可能有無師自通的。所以大家去觀察,現在什麼通了,有他心通了,用神通的,你去觀察,都沒有老師的,那個都是魔在加持他的。而且佛菩薩不以神通度眾生,這是佛門的規矩。有一些說他是什麼觀世音菩薩來的,講完沒走,騙人。這也是佛門的規矩,講了沒走,鐵定是假的。你看彌勒菩薩講了那句,「彌勒真彌勒,世人自不識」,他就走了。所以都要會判斷。
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所以我們下一堂課會發給大家一點作業,大家不要一聽到作業很緊張,我是不會太苛刻的,你們不要緊張,就發一個老和尚的開示,差不多一個小時,大家有時間聽一次兩次,多多益善,就談孝道的。然後再請我們同學發「二十四孝」,你們有空就看一個、看兩個都沒關係,不要有壓力,不然我就造業了。老和尚說殺戒就是不惱害眾生,我給派的作業太多,讓你們生煩惱,我就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了。所以你們不要有壓力,你們自己看著辦就好了。
因為善知識他會帶著我們深入經藏,他會告訴我們學習的次第,所以老和尚他就講了,你首先扎根,這個就是一個學習的次第,扎三根,之後一部經一直深入。可是大家注意,怎麼深入?可不能又執著,我一直聽一部經就深入了,你得照著這部經去做才會深入。有些同修說,我一門深入了,我都看了二十遍了。我說那你看了之後,哪一句你開始做了?他又著在相上了。
我曾經遇到一個同修,他說我這一二年把《大經演義》看完了。《大經演義》一千二百個小時,我一聽羨慕得要死,我每天很多任務。我說,你很有福報,聽了一千二百個小時。我接著說,你聽了一千二百個小時,領悟最深的是哪一點?他答不上來。你聽了一千二百個小時,老和尚重複多少個重點?那他老人家重複那個重點,有沒有變成你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以不是學知識,學一句,領會得就要落實。這一句也是老和尚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給我們字字珠璣其中一句,體會得了就要落實。今天我們體會了,我們擔憂沒有什麼好處了,就要把它放下,不能還隨順著本來的習慣。
而因為你跟著善知識了,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你就掌握住了,你自己可以深入經藏,你也可以去供養大眾怎麼深入經藏。這個在我們第二個課程,老法師談十年因緣,他怎麼跟李炳南老師學習的,非常精彩,他老人家怎麼當學生的,全部和盤托出,每一段都很重要、每一句都很重要。然後還有他一生怎麼弘法的,雖然短短一個小時左右,真的善知識太慈悲了,都掌握所有的機緣,他所有的心法就供養出來了。所以我們真的要如貧得寶,對於善知識、對於上師,對於自己依止的老師的教誨,真的是要恭敬納受,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最後請教一下,有沒有同修不問問題會睡不著的?我們最後大家把視頻打開,我們大家互相祝福一下,大家一切吉祥,下個禮拜再見,阿彌陀佛。謝謝大家,阿彌陀佛。大家都注意休息,秋收冬藏,這個冬天養好了,明年就更有精力了。好,再見,阿彌陀佛。

2022-06-26
97:48
comments
No Rating

師資扎根培訓班06(下)_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大家好!佛門有一句教誨,菩薩修行唯一善根「精進」,精進就不懈怠。所以剛剛跟大家共勉,我們在新的一年,不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而且這個「精進」,夏蓮居老居士開解得好,「以調伏習氣為精進」,我們針對自己比較難對治的習氣,我們來下功夫。所以孔子回答弟子問他為仁,他說「先難而後獲」,這個先難其實就是要從最難的習氣去對治、去調伏,這樣我們的仁愛心、慈悲心就會顯出來了。所以這些教誨很重要。
《華嚴經》又特別提醒要精進,不能懈怠,它用比喻,鑽木取火。那你要鑽到什麼時候?要鑽到它火出來了,就好像我們用功要用功到智慧現前。假如鑽了十分鐘,手太累了,休息,那前面鑽的慢慢就涼了。涼了又再鑽,鑽了又休息,又涼掉了,那變成我們的菩提道進進退退。而且照黃念老說的,進一退九,進一步退九步,這是一個說法,進一步退九步;另一個說法,十個人,一個進步九個退步。我們常常說要認識形勢,要客觀了解形勢。《孫子兵法》說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是了解自己,知彼是了解所處的外在一切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你才很好的去進退、去自利利他。

夏蓮老有一段話,他說「末法眾生」,我們現在都在末法了,「根鈍業重」,根性都比較鈍,業力都比較強,根鈍業重;「外魔內障」,外在的魔、外在的誘惑,內在的煩惱障,外魔內障,「無人不具」。因為我們都是從這個成長環境上來的,以我們這種年齡,我們都趕上了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在全世界鋪開了,不止環境破壞了,人心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了。我們不說別的吧,重利輕義,這個就麻煩了,得轉過來才行。但是我們已經習慣了幾十年,還沒有遇佛法以前,一遇到事情,「我的利益」,首先先考慮自己了,增長了,在這種環境增長了,也不是自己故意的,不知不覺影響了。所以內障外魔,無人不具。「邪多正少」,邪的境界多,正的少,邪多正少,「退易進難」,退很容易,進步很難。「若都無苦,忍從何生?」總要有一些境緣的挑戰,讓我們修忍辱。「借彼魔惱,堅我願力」,我們接受考驗,玉不琢不成器。「只要將猛,不怕賊強」,我們歷事練心,關關難過關關過。
就像老法師給我們表演,一般人覺得晴天霹靂的,他老人家提升一大截。「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就是他離開台灣寫下來的。可是他的福報、智慧、德能不斷提升,所以境界沒有障礙。後來新加坡的緣也變了,老人家留了兩句心得,「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隨順境,處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所以一切的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都在增長我們的德能、智慧,然後在消我們的業障。所以善用心的人,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所以我們這個退緣多,一定要精進。那我們剛剛提到了,要有這個戒定功夫,不能看電視、不能看報紙,不能看那些讓自己會分心、會有妄念邪念的這些東西,要下決心依教奉行。不能再拖了,接觸佛法那麼多年了,都沒有很明顯的提升,都是進進退退,今年不能再是這樣了。我們剛剛提的謹防業力發動,這不是開玩笑的。所以佛經憐憫、慈悲,提醒我們菩薩唯一善根要精進。而且我們一精進,正念能夠保持,去處理事情或者去講課都能左右逢源,因為你狀態好,跟佛菩薩是接通的,講課很順。假如懈怠了,假如生煩惱了,又得上台講,又有壓力,又很耗能量,聽的人也被我們影響,我們也攝受不了學生,攝受不了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家人。我們一生煩惱,不能保持正念,也一定影響他們的正念。所以我們一退,連身邊的人都一起受干擾,那不是很無奈了?那不是自己的業力又把身邊人的業力給調出來了?所以我們自己從事教學的人應該可以很明顯感覺到,我們的狀態很好,教學效果就好,家裡的人也相對穩定。所以這個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真相其實我們自己就可以印證了。
我也有跟同修們談到,你們相信有沒有佛菩薩、龍天護法發願,誰一心為正法,我一定照顧好他父母跟家人?你們想一想,有沒有這樣的佛菩薩跟護法發這個願?我這個問題會很難嗎?我看你們都沒有反應。這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當初我要把工作辭掉,要到澳洲淨宗學院學習,我二姐就說:「你放心去,我每個月再供養你多少錢。」你看我二姐都肯了,怎麼可能佛菩薩、護法神他不會支持我?他一定讓我沒有後顧之憂的,這個是感應。所以開春跟大家共勉,今年是我們精進不懈的一年。然後我們今年會走得無怨無悔,會走得非常充實。
我們儒家的教誨,《禮記》開篇就說:「曲禮曰:毋不敬。」我們剛剛提到開發自性的大根大本是兩個字:孝、敬,孝以父母為代表,敬以老師為代表,而《禮記》也是毋不敬。我們要往生的人,《無量壽經》指導我們「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那普賢行的第一條就是「禮敬諸佛」,對人要禮敬,對我們負責的事要禮敬,對我們所用的一切物品、吃的東西也都要禮敬,不能浪費、不能糟蹋,都是從敬下功夫。
剛剛我們提到我們的狀態愈好,我們一精進狀態好,學生收穫大,那我們就是對我們教學這件事很恭敬。我們不斷積累我們的道德、學問、經驗。包含我們也提早,可能課前我們提早到,學生一看到我們已經上來了,他一看到老師他可能心也定下來了。那當然,我們提早幾分鐘到,我們自己心也不會慌。這個是禮敬諸佛,包含毋不敬,都在我們一切言動當中展現出來。包含我們負責的課程、我們讀的內容,我們也要先讀熟。雖然這個是義工,沒有領錢的,但是我們要做得比領錢的還認真。為什麼?因為這個領錢的工作,你領的錢帶不走;可是我們做義工,我們不求世間果報,這個義工做的事就轉成功德了,功德是帶得走的,可以了脫生死。
我不知道你們認不認識王永慶,台灣經營之神。不好意思,因為我在台灣成長,這個舉例子,你一下子告訴我大陸要舉誰,我有時候一下還緩不過來。但是台灣這個王永慶他是經營之神,他很認真,他這麼有財富了,可是他每天中午是吃一個便當,然後每天工作的時間很長。但是他的錢都帶不走,他還那麼努力,可是我們現在是帶得走的。而且他的錢再多,完全解決不了生死的問題,我們這個是積功累德,這往生的資糧。所以我們這個功德財比他的money,那沒有辦法較量的。那我們當然更認真做,我們是給阿彌陀佛打工的,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後台老闆。而這個義工,義是什麼?義就是應該的、沒有條件的,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我的本分,它是道義、它是情義、它是恩義,我們念祖先的恩,不能忘。
就像我們應該大家過年期間都看了那個片子,「典籍裡的中國」,拍出《尚書》,當時候是因為伏生一家人護《書》,家裡人都犧牲生命,把這個《尚書》給保留下來了。那個拍得很好,看了都讓我們動容,非常感動,好像再打開書感覺不一樣。所以老法師說,用戲劇來弘法效果很好。那當然有緣,你們假如有認識影星,我們到時候可以讓有心的人,他們可以團結起來,都可以為正法、為傳統文化做一些事。所以這個伏生他都念著先人傳承文化的恩德,他覺得他不傳下去他對不起先人,有這一分恩義在、情義在。
大家可不要把義工這個「義」字就是沒有拿錢的叫義工,拿錢的就不叫義工,這又著相了。所以佛法最重要的不能著相。我們看梁武帝,他做了這麼多佛門的大事,但是他著相了,他著在「朕有沒有功德?」他著相了,所以一切都轉成輪迴的善報,就在這一念著相;不然他假如不著相,他以這個功德求生極樂世界,他一定往生。他蓋了幾百所寺院,護持幾十萬出家人修行,幹那麼大的事,但是他著相。甚至於我們,比方說在一個道場裡面,有人有領薪水,有人沒有領薪水,這個沒有領的還產生優越感,走路有風。那你這一念心,你沒領薪水,功德都燒掉了。所以義是什麼?義是應該的,他覺得我應該全力來護持正法,然後道場也覺得,我應該讓他沒有後顧之憂,兩邊都是道義。讓他工作沒有後顧之憂,他有家庭,他有責任要盡,你讓他家裡面的這些責任,不管是奉養父母,還是照顧下一代這些事情,他沒有後顧之憂,他就全身心可以來護持這些弘法的事業。
其實一個弘法的團體最重要的、最可貴的就是弘護人才,可是弘護人才有時候往往因為現實問題流失掉了。大家想一想,你一個工作一流失人才,他很多經驗就會很難完全傳承下去,常常換,那些經驗就積累不起來,人才也培養不出來,組織不安定。所以這個人事的變動,對組織的無形的損失事實上是挺大的。假如讓這些弘護的人才都很安定,積累了很寶貴的經驗,然後還能夠供養到其他的道場,供養給大眾,那你說拿著這個錢護持弘護人才的安定,你說這個錢花得值不值得?太值得了!現在沒有什麼比人才更重要的了。這個是成德很多年前在香港,剛好跟義工同修有一場交流,有跟他們談到這一點。俗話講「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而且你把一個人用對了,那一件事你就不用操心了,因為他會幫你辦好的。人才沒有留住,人才用錯了,那個發生嚴重的內耗。成德現在能給大家分析得出來,是因為我曾經犯過的錯誤太多了,這些都是帶有感嘆的一些體悟,供養給大家。
成德好像這段時間有發幾個鏈接給大家看,包含我們這幾節課一起討論這個孝道,想說也聽聽大家就這些內容,有沒有一些寶貴的自己修身的領悟、落實的領悟,還是你自己教小孩或者教學生的收穫,或者我們這兩個禮拜,你在修學上很有體悟,想說也跟大家分享一下。老法師說法供養得聰明智慧,修因得果,不能吝法,吝法會得愚痴果報。像上一次我們王居士夫婦,他們把他們寶貴教育孩子的經驗供養出來,好多人聽了很受啟發,我們也透過群主把它發出去了。有沒有哪一位老師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某居士:阿彌陀佛,師父,弟子就拋磚引玉吧。我很想跟大家匯報一下,就是「小兒語班」現在已經前面開了四五個星期,然後弟子在這個過程中的一些感悟,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簡短的說一下。就是弟子自己教育孩子要求比較嚴格,了解我的人都知道,什麼打罵的手段都會使用,但是覺得就是很失敗,一點都不好。然後這次教《小兒語》的時候,我們唯一的要求是要求父母要陪伴,然後唯一的條件是,無論孩子念不念,跑來跑去、扭來扭去很多動作,不念,也絕對不允許打罵,一定是要和顏悅色的去勸勉他。這個是我們唯一一個附加的條件,和家長們達成了這個共識。然後我們再看看《小兒語》讀誦期間,也是要求老師,包括弟子自己,也是要求要對孩子特別的和善,不能像以前。以前我在少年班的時候,我有時候還會比較嚴厲,還會繃起臉來教訓孩子,這次絕對不用這些手段。
這幾個星期下來感覺大有收穫,什麼收穫?就是能夠從孩子的那個目光裡面,看到他們是真的很喜歡上這個課,而不是被爸爸媽媽押過來上這個課。按說《小兒語》是很枯燥乏味,就是一直讀,也沒有給他講意思,可能比起《弟子規》還看看動畫片、唱唱歌,是很不一樣。但是卻能感覺到這十幾個孩子真的是喜歡,看到他們就是每堂課都積極的舉手要帶讀,開開心心的笑著跟著老師一起念,那種幸福的感覺好像真的是,反正是做為老師的都感覺真的是很欣慰的。這個是弟子特別想跟老師們、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一定要懷著真切的這種愛。因為這個是受到師父這些星期來的教誨,讓我們一定要以慈悲心觀待眾生,讓我們一定要無條件的去慈愛眾生,不要批評、不要去責難。這個是師父在前面開示裡面有一再講過的,弟子就按著這個方法去做,感覺是非常有收穫。
這個是一個,然後就是現在咱們要準備開歐洲的小兒語班,本來目標招生是十個孩子,但是現在今天一看已經五十多個家長入群了。咱們歐洲班現在是準備安排用兩個Zoom,開兩個Zoom number,然後每個Zoom裡面開三個房間,現在仍然是還需要大量的義工人手。也是藉這個機會,向我們今天參加培訓的歐洲地區,美國的、加拿大的地區的老師動員一下,如果願意發心的話可以跟我聯繫,好吧?不會講課都沒關係,可以幫我們控麥,都可以安排。好的,阿彌陀佛,弟子就說這幾句。
成德法師:好,謝謝劉老師。她現在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喜悅。開示不敢,都是跟大家交流,在座還有很多老師的教學時間都比成德還要久。也很歡喜每一次能跟大家一起交流,就像剛剛我們劉老師談到,就比較和顏悅色,我就突然想到我們王居士他分享的時候說的,這個氣上來了、上來了,上到這來了,自己要涼水先澆一下。你看他那個敘述讓我們印象深刻,他這個講學用譬喻的,然後還帶動作。這個也是學處,我們在講學的時候也要運用我們的這種肢體語言。那其實就是啟發我們,你有情緒的時候不能教孩子,你先都調整好了再說,不然適得其反。尤其你要一開始讓孩子喜歡來上,他害怕了他就不來了,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當然,佛門也有現怒目金剛相,怒目金剛也是菩薩。但是大家不要著相了,怒目金剛是發脾氣還是攝受眾生,那只有自己知道。而且你怒目金剛又沒有發脾氣,那你也要看對象。那是機緣剛好是要用的,你又是成就他的,而不是心裡有情緒。再來請問大家,現在可以用怒目金剛讓他開悟的有多少?那大家看著辦。你看李炳南老師那個時代,面對真想學的有打有罵,但是那是幾十年前的事情。那是打下去、罵下去,這個學生愈感激他,那這個緣成熟。假如對方還不夠信任我們,我們還給他怒目金剛,不是結怨了嗎?所以這個法不能亂用,不能用錯地方的。
看到現在報名這麼踴躍,其實對成德來講,是聽了特別歡喜,因為我們小時候都沒機會,能夠讓我們的下一代比我們更有機會,這是多欣慰的事情。所以我記得一開始在弘揚傳統文化,一聽到小孩在那裡讀經典,我好像就充了電一樣,特別高興。昨天我們意大利的老師發來我們非洲小朋友在讀經,看了很感動,就想到老法師說……
大家知不知道,我為什麼這個「老法師說」要提高八度?因為我們剛剛一開始講的,孝、敬,那到底我們把老和尚的幾句話放在心上?而老和尚他強調的事,都是為佛法、為眾生的事,他老人家名聞利養邊都不沾,他一生從小就不為自己了,從小就有大志,本來是想從政,為人民。章嘉大師很厲害,你們聽過這一段嗎?章嘉大師跟老法師說了,「你去當官,我相信你一定是一個好官,很清廉的,可是你能保證你底下的人也這樣嗎?」這麼一問,當時候老人家還很年輕,二十多歲,心裡一想,對,很難保證。接著章嘉大師就介紹他釋迦牟尼佛,你要學釋迦牟尼佛,一生講學,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才能真正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脫離不了輪迴,不能解決問題。你當官,你當個好官,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他也只是幾十年,幾十年後他還是要去投胎。所以佛陀,國王不做了,他是王子,他鐵定是做國王的,他放下了,他去修道了,最後成佛了。三千多年前,四十九年教化,到現在三千多年後,影響了三千多年的世世代代的人類,到現在影響到不同種族的這些國度了。所以這些非洲的小朋友現在念《小兒語》,那他們一定會學佛的,跟老法師、跟這些善知識的緣就接上了,他就能了脫生死輪迴了。所以這個弘法利生的事業是非常有價值。我好像第一節課就跟大家分享,一個月給我十萬去幹別的,我肯不肯?還是一百萬?就是任何的誘惑都不會動了才行。
所以老法師就說到了,全世界唯一一個古文明留下來的,就是中華文明。全世界唯一一個表意的文字,其他的都斷了,埃及也有表意文字,但斷了,巴比倫也有,但都沒傳下來,只剩下中華文明,倉頡造字,六書造字。所以老法師說,漢字文言文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發明,這太有道理了。它首先傳承的中華文明幾千年,你說多少炎黃子孫受益了,甚至都已經成就多少尊佛了。但是老人家的心量就是,把這一個傳承文化的工具介紹給全世界,讓全世界的文明都能傳承下來。英文,誰都認識莎士比亞,可是現在他的東西誰看得懂?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沒有文化傳承的人,他只是知道享樂而已,那就變成行屍走肉了。「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大家記不記得,我們發那個高老師,一位馬來西亞獨中的老師,她可以到大學去任教,薪水會多很多,可是她沒有去,她說我的根是在中國,我是中華兒女,要把這個根傳承給下一代。她還有一個學生,馬來文很好,英文也很好,三語,去參加三語比賽,他跟老師說,「老師,中文太難了,我不想學了」。結果他跟學生講,你的英文學得再好,人家外國人會把你當自己人嗎?再來,你自己的文化你都學不好,外國人會瞧得起你嗎?而且他懂得華文,他能承傳五千年的智慧來經營他的人生。所以馬來西亞華人令我們敬佩,海峽兩岸三地以外,一個最完整的華文教育,一千二百多所華小,六十幾所獨中,都是華人自己出錢的。我在馬來西亞待了七年,被他們這個精神特別震撼。
所以這個對我們很重要,我們現在是海外的華人,我們一定要把老祖宗這些智慧的根,扎在我們的下一代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的使命,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再不傳就沒機會了。老人家為什麼這麼不辭勞苦?因為很多老教授年齡都大了,他得趕快讓他們傳承,不然到時候他走了,你想學都沒機會了。我們冷靜觀察觀察,老人家強調的這些事情,都是真正為佛法、為眾生,而且影響深遠的事,我們每天全心全意做時間都不夠,我恨不得我有四十八小時一天,都不夠用,好快,一天就過去了。所以尤其現在看到非洲的孩子也開始讀《小兒語》了,開始讀《弟子規》了,成德得趕快培養一些我們漢學院的年輕人,到時候他可以到一個國家去彈古琴、去教書法、去教經典,那多有意義,影響一個國度。其實現在這樣的人才十萬火急,什麼時候有?馬上佛菩薩就安排了。
所以非常隨喜大家,大家現在在美洲、在歐洲,各民族的都有教到了,胸懷天下。所以大家現在的護法神,假如看得到的話,你們現在後面的護法神各個種族的祖先都有了,都在感謝你們、在護持你們。我們不分彼此,平等供養,平等的來愛護不同民族的後代。好,謝謝劉老師的拋磚引玉。
韓老師:阿彌陀佛,法師,可以分享一下嗎?
成德法師:韓老師妳好。
女居士:韓老師,不好意思。師父,這裡是因為同時有三位老師,韓老師、善護老師,還有一位歐洲教研組的老師,三位老師都要分享。
成德法師:那太好了,今年的氣象不錯,生意不錯。
女居士:辛苦師父,坐了很久。
成德法師:不會不會,挺好的。
女居士:那看看哪位老師先吧,三位老師商量一下。
成德法師:韓老師先吧。
韓老師:謝謝,謝謝法師,頂禮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長者先。
韓老師:因為我們家我媽媽的個性也比較強勢,然後我弟弟之前跟我媽媽的關係也不是那麼好。但是我媽媽最近剛剛往生,然後還沒有超過一百天,正好我供養大家,也迴向給我母親。
我母親她身體一直也不是特別好,她有肺病,她小的時候得過肺結核,後來因為她的個性脾氣也很大,她身體一直不是特別好,就是肺上的毛病,屬於慢性肺病,這些年肺心病,一直都不太好,後來在家裡還用呼吸機。我學佛以後,我就一直跟我媽講佛法,跟她分享,我媽也算是善根很深厚,就是不管她的個性怎麼樣,但是她聞即信受,她有跟我一起學。
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很有惰性,包括我自己也是,就是有的時候很不精進、不用功。包括我媽也是,因為她在國內,有一些老人經常被拉去做傳銷、直銷,做一些保健品,經常會找到她。然後我們做子女的一直勸她,勸了好多次也都不聽。在二O一七年的時候,二O一七年還是二O一八年的時候,我母親有一次就去了重症監護室,因為吃了保健品。她在手機上有很多各種不同的群,然後我們一直就是各種方法,軟硬兼施。當然也是跟我媽這種溝通方式,我們家庭的這種教育,有的時候也是比較強勢的跟她講,可能對她來說也不夠柔軟,也沒有說怡吾色、柔吾聲。但是我當時就立刻趕回去了,我現在是在美國,我就立刻飛回去陪我媽,當然在路上也是求佛菩薩,一直求佛菩薩加持,把所有的修行念佛學佛的功德都迴向給我媽,希望我媽病能好起來。當然也是我媽自己,佛菩薩護佑,她當時就好起來了。
然後結果最近,這次她往生,也是因為有傳銷的有銷售什麼菸可以治癌症的這樣子去找她。當然這也是她自己的一個業,就是業力,可能壽命到了,就沒有辦法。我最近這兩年,也是因為一些家庭的變故,就一直在讀《地藏經》,然後也念佛、拜佛,當然一直也就迴向給我媽,我也希望我能把壽命給她,希望她能夠讓我再多幾年盡孝。結果我媽最後這次,因為她這個因緣,就導致她住重症監護室。當時她第一次住重症監護室的時候,我聽我弟弟講,當時我趕回去的時候,她已經好一點了,我弟弟講說,她面色,就是那個臉,我媽媽是胖胖的,但是當時她的面已經凹進去了,牙有點往外凸,當時我就想這就是有點現餓鬼道的相,我當時就很擔心。然後這次我沒有辦法回去,這是疫情的關係,我也趕不回去,我在這邊就一直給她念佛、念經迴向,然後求佛菩薩,非常虔誠的跪在佛菩薩面前講,我怎麼樣能讓佛菩薩能感覺到我這顆真心,是不是我的心不夠誠,為什麼我媽沒有感應,然後她身體還一直這麼不好?
但是我就是在這個求的過程當中,後來發現,其實佛菩薩一切都安排好了,都有因緣。我母親最後走得非常非常殊勝,有當地的助念團,也不是當地助念團,我是山東人,從別的地方坐好幾個小時趕過來的,那個助念團來了幾十口人,都從各個地方趕過來。助念團真的是真修真幹,他們甚至住在這邊病人家裡幫忙助念,他還要付錢,說我要付水電費,死活都要拿,完全不收一點供養。最後可能就像後來大家自己隨喜供養的話,那他們再說,但當時他就還要付住宿費,就是這樣的一個真是很讓人感動的助念團體。我想這都是佛菩薩加持,我本來是求我們當地的助念團體,結果當地那個老師,因為對我媽的信心不夠足,結果還沒有來。然後我就求佛菩薩,沒想到佛菩薩一切都安排好了,結果這邊助念團也來了,然後我們在這邊也有網路助念。
但是我覺得有一點,就是她學佛以後,雖然她也不精進,雖然她也很懈怠,雖然大家的習氣都沒有改,但是我跟她講,我們求生西方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人這一世我們這個身體是假的,我們有這個身體,就是為了成就我們這一世去西方極樂世界作佛。所以我媽走的時候,那時候她因為插管呼吸,她要打鎮定劑,快不行了。我們就商量從ICU出來的時候,那時候我媽打鎮定劑,她完全沒有什麼反應。但是我跟她講,我能感覺到她好像有點在流眼淚,就是跟她說,我們這個身體這一世到了我們作佛的時候,我們捨棄這個身體,我們跟阿彌陀佛走。我覺得我媽是很有信心,她願意往生,所以她最後走得非常殊勝。
助念以後,她身體柔軟,有同修說他看到她坐蓮花。這種種,我自己沒有看到,我沒有看到我媽坐蓮花,我也沒有夢到我媽跟著阿彌陀佛走,看到光,都沒有,所以我只是聽別人講,但是我相信我媽去好地方了。然後這跟她對阿彌陀佛的信心,跟她能捨棄現在,包括跟我弟弟,她其實也放不下我弟,她跟我弟關係很不好,但就是因為她太在乎我弟了,所以她很多表達方式不對,我弟弟也一直不聽她的。但是在我媽走的過程當中,我弟弟一直都在幫她念佛,都是盡心盡力的去念、去做。
所以我想分享這一點,我想說,只要我們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對佛菩薩有信心,其實我們人生生世世都有很多的習氣和毛病,我們可能不是說一下子就可以轉變,但是那都沒有關係,只要我們今生願意,像我媽,我覺得真的是給我無上的信心,讓我們知道,就是我們可以帶業往生,我們可以這樣走得這麼好。阿彌陀佛,供養大家。
成德法師:好,謝謝韓老師。她剛剛講了,佛菩薩都有安排的,所以我們要相信佛菩薩同體大悲,對我們每一個親人、每一個眾生,他們都是竭盡全力在護持的。所以只要我們誠心了,都會有不可思議的感應。而且《無量壽經》有說,你只要相信這個法門,肯念阿彌陀佛,這也不是一般的善根。所以人也不能只看這一世,這一世畢竟我們從小出來的時候,傳統文化也不一定學很多,但是過去生有善根福德因緣,所以「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雖然還有習氣,但是相信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這個就已經是很可貴的善根了。
印光祖師講的,我們是有業,就像一顆大石頭,生死是大海,這個石頭往海裡一放,就沉下去了,沉淪了;可是這一塊石頭假如放在阿彌陀佛的大法船上,你多重都沒關係,它都把你托起來了。所以善導大師說的,「一心信樂」,你很相信,你很想去,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上就是你從聽到可以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從聽到你開始念,你這一生接著都念,「下收十念」,就你哪怕是臨終才知道念,十念必生願,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沒有一個會漏掉的,只要我們肯上阿彌陀佛這個大法船。所以這個韓老師也給我們信心。所以我們相信佛,不管是在往生的關鍵,還是我們在處理任何世間這些事,其實都離不開因緣、離不開業力,我們相信佛的加持,都會慢慢的愈來愈好的。接下來,其他兩位老師,誰的年齡比較長?
女居士:丁老師和善護老師。
善護老師:我最後說吧。
成德法師:好,謝謝,謝謝善護老師。丁老師請。
丁老師:法師吉祥。其實末學最近是遇到違緣,這個違緣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是家庭責任。其實是這樣的,末學是在西班牙,但是二O一五年以後就基本上在國內待著,當時父母是希望末學成家。然後成家之後還好,那幾年正好比較流行這個P2P理財,末學當時就從二O一五年開始一直做理財,當時也工作,業餘時間做理財。後來應該說還做得不錯,但是二O一八年遇到爆雷,整個行業都垮掉了,就導致損失特別多。其實末學這個簡單的說,就是和妻子的關係,由於現在有一個孩子,孩子比較小,但是末學和妻子相處得不好,總是吵架,或者總是被妻子追著吵。其實末學是不願意吵架的,但是在孩子面前會非常不和諧,所以末學在二O一九年的時候就返回歐洲了。末學是二O一五年回國結的婚,然後生的小孩,由於夫妻感情不和,就返回歐洲。但是現在孩子逐漸大了,孩子現在出現一個什麼問題?就是包括孩子在幼兒園的老師也說缺少父愛,好多表現缺少父愛,那麼末學就打算回去盡一些對孩子的責任。當然孩子在兩歲之前都是末學親自帶的,兩歲之後一直到現在是四歲多,兩年多沒有在家裡了,因為夫妻不和,當時也是被妻子提出離婚。主要原因,其實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沒有大事,最主要原因推動就是二O一八年P2P爆雷,當時損失了特別多的錢,應該說是人民幣也是一千多萬,然後就導致了被媳婦看不起,所以末學就自己一個人跑到歐洲來了。
然後現在又想回去盡父親的責任,但是因為末學是二O一九年值遇了藏傳佛法,現在在學加行,尤其是疫情這一年,二O二O年這一年基本上都在修學。所以說現在應該說有一定的出離心,甚至有想出家,但是現在因為世間責任沒有盡,包括父母都還健在,孩子還小,最近也想回去盡一些父親責任。但是跟妻子溝通非常的痛苦,每一次都會被她埋怨、侮辱、謾罵,包括她回去告訴我說,我不可以學佛,如果學佛必須從我睡覺的時間拿出來學。那我現在是五十萬加行的量還沒有修完,還剩下超過一半沒有完成。所以說現在就是挺痛苦的,如果回去可能就沒法學佛法了,沒有繼續佛法了。雖然我盡量的想保持道心不退,但是其實挺難的。
現在末學在想,如果盡父親的責任的話,可以在婚姻的情況下,也可以不在婚姻的情況下,我就不知道現在這個因緣到底是怎麼樣,是不是,我是離婚去照顧孩子,還是說還維持現在的婚姻關係?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因為在一塊的話,我是躲不開她,她是那種會步步緊逼,然後你做什麼事的話,只要沒有達成她的意願,她就會拆你的台,她不會配合你,而是拆你的台。所以說對孩子,如果在孩子面前,對孩子也不好。而且其實我是發了願的,想修安忍,回去照顧孩子幾年,但是現在眼下看來,她一點沒有變化,而且還變本加厲。
她是一個性格很特殊的人,因為她家庭條件比較好,她是從大學畢業就沒有工作過,全是她媽媽養著她。她沒有社會經驗,她沒有一個朋友,她唯一可以說得上話的是她一個親戚,是她一個表姐。所以她平時其實是比較,性格是很特別的一個人,她認準了,她是屬於那種恨恨到底的人。所以就是說,末學在和她溝通的時候,你不管說的是什麼樣的話,她總是把末學往最壞的地方考慮。
所以末學不知道這分姻緣是該持續,還是該繼續我怎麼樣能夠修安忍。其實末學還是想,無論如何末學都是想能夠用佛法來饒益她、來幫助她,但是末學覺得現在就是說自己的修行確實比較低,能忍一段時間,譬如說有時候溝通,可能忍個十分鐘、二十分鐘的,然後就被她幾句狠話,就是用世界上最難聽的詞彙,可能就容易把末學給激怒,或者說現在就是不怒了,但是也很難繼續下去這個談話。想請教一下法師,能不能根據末學這個情況,怎麼樣來對治?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現在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們面對這些境緣,都不簡單。當然,我們剛剛有提到,面對強勢的人,剛剛是我們王居士說的,都要很有耐性、很有愛心。為什麼要有耐性?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剛剛我們也提到,夏蓮居老居士說的,「外魔內障,無人不具」,這外在的這些誘惑,我們也有我們內在的煩惱。但首先你要安住當下,你不要被過去的事情會影響你的心情。所以我們剛剛不是講說,「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我們不要有過去煩惱,但這個其實我們的觀照要很強,因為我們太容易落印象了,那個印象又揮之不去,那個就是一個因,然後她現在的一個表情是一個緣,就可以讓我們「很難接受」的情緒上來了,這個果就上來了。所以我們剛剛又強調了念恩忘怨,她再怎麼有缺點,她不可能沒有優點,從我們開始帶動這個轉變。因為她是這樣,你又被她轉,你們兩個就會往這個惡性去發展。所以佛法說,不要被境界轉,首先我們的心念不能被對方的行為讓我們起了情緒,所以過去這些印象都要放下。
我們一開始不是講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我還問了大家,你相信嗎?我們要建立在對這一個真相的信心,我們相信自己,我們也相信對方。因為你落了那些印象,其實很難提起來相信她有佛性了。其實當你真的相信的時候,你的眼神都會不一樣。其實夫妻是很近的關係,彼此都很敏感的,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真有轉變,而且甚至於我們剛剛講的,從最難的地方下功夫,我們還引了孔子說的,「先難而後獲」。其實您可以回想一下,你最難接受的是什麼?其實那還是一個執著,最難接受那還是我們有執著點,所以那是我們的罩門。那本來無一物,我們是本自清淨的,我們幹嘛有那一個最難在那裡?我們把它放下來了,那可能就不會跟她衝突了。
老法師有一句話說,「感謝斥責我的人,因為他在助長我的定慧」。你把她當作她考你有沒有定力,她怎麼罵你都不受她影響,你還繼續念佛,那你也不受她影響。你念著佛,你還是很真誠的看著她,那她情緒都發洩完了,你又不受她影響,就不會有情緒的互動。其實情緒也是假的,她發一發就過去了。這個時候你又主動的在關心她,其實女人她很希望被理解。我們對自己的習氣我們要盡力去對治,那對別人容易執著的地方,我們要懂得能夠體恤,這叫忠恕之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所以可能我們這個忠恕的心,隨時要提起來觀照。忠恕違道不遠,我們用忠恕的心,就跟我們的真心不會離太遠。
再來,你現在假如決定要去盡父親的責任,那你就要選擇適合你在這一個抉擇之下的修行方法,這個你就要有取捨了。你比方說我要去盡這個父親的責任,我要去轉這個家庭的業,但是我每天一定還要再花多少時間修行,那可能在這個緣分上,你這麼做了可能你很難持久,然後可能對方也會很不歡喜。那假如我們能夠又讓她覺得我是一心一意,我是下定決心要來盡我父親的本分,我相信你這一念心她不會不認可的。因為人都有他的良知,哪有說一個人要盡他父親的責任,然後他的太太不認可?我相信應該不至於這個樣子。那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選擇一個,你生活(家裡的相處)、工作也不妨礙你修行。我們說,不離世法可以證佛法,那你就要選擇一個,等於是說你縱使是處在這樣的家庭關係,你還是可以精進。
但我感覺你現在覺得挺難做到的,我又想要精進,可是我又要盡這個家庭責任,我好像遇到了一種兩難。佛法它是用一個法輪來做代表,它是圓的,所以佛法它是可以圓融的,只要我們不有執著點產生,它是可以很圓融的、事事無礙的去處理的。我給您舉個例子,比方說我聽老法師講過,有一個同修到了美國去,結果她住那個房子裡面有一個鬼,長得非常的恐怖,而且又很臭。然後每一次到半夜的那一個時間左右,這個鬼就現前,就要靠近她、要傷害她,然後她就開始念佛。她只要不念,那個鬼又一直接近她,她就一直很精進,然後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同修就跟她說,妳幹嘛不搬家?她說,就是因為他,我每天都精進不懈。她把這個緣變成她的增上了,叫逆增上緣。所以我們轉一個念頭,你在家庭裡面,你感受到這人世間的輪迴,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太苦了,你就厭離娑婆。你透過這個境緣,你那一句佛號聲聲都是求阿彌陀佛能夠來接引你,你不想再搞輪迴了,那這個緣也變成我們的增上緣了。她在罵你的時候,你就去體會人世間的苦,然後你就在心裡默念,當然你不能在嘴上念,嘴上念可能她更氣了,你在心上念。而且你愈念佛,你的真心愈會現。
雖然很可能對方錯了八分,但是我們還是有不足的地方。唯有我們反省我們的兩分,就會帶動她反省那八分;假如我們還是指責她的八分,她鐵定繼續指責我們的兩分。所以這整個關係的一個轉變,那還是離不開我們這一顆心要用對。我們今天探討的都是實際遇到的生活狀況、家庭狀況,但最重要的,這個心我們要用對。剛剛我跟大家有提到,老法師說,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用真心,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因為一用真心了,依報隨著我們這一顆正報的真心,它就會開始轉變了。
不知道這有沒有針對到您的情況,或許你還有其他的考量,或者其他的難處,我們可以再討論。因為成德自己從十八年前,剛好有機會到海南去推展傳統文化,我自己就是讓我聽經、念佛,這個時間是不多的,因為我一直都有任務,但是我們有老法師的法可以依止,他老人家就是指導我,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所以我變成了安住當下。其實成德的觀察,不一定對,我們修行的人境界要有所提升,這四個字是關鍵,因為不能安住當下,我們的心一定有三種煩惱,過去煩惱、現在煩惱、未來煩惱,就會一直出來。
所以《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可是我現在,我決定這麼做了,我安住,我相信佛菩薩安排。尤其你很可貴,你還有考慮要出家,這個是善根,你這個願不退,佛菩薩會滿你的願。但是你得安住在當下,為什麼?因為你以後出家,可能來請教你的也都有家庭問題,你現在這一關轉過來了,那你以後攝受眾生,他們會很接受。所以說不定這個是佛菩薩在你可能出家前給你的考試。
所以我很相信老法師他教導我們,你只要發願了,要利益眾生,那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請問這一句話適用於誰?諸位老師,這個佛菩薩教的還有適用於誰的嗎?這一句話是應該沒有分誰可以受持吧,誰都可以受持。可是重點是什麼?重點是你願意學釋迦牟尼佛。所以章嘉大師教導老和尚,你發願學釋迦牟尼佛,你一生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我願意學釋迦牟尼佛,為佛法、為眾生,但是我從我敦倫盡分做起,這個也是印光祖師提醒我們的。印光祖師怕我們學得太高了,因為你大乘佛法一定奠基在小乘的基礎,小乘裡面最重要的,倫理、道德、因果。
那從敦倫盡分開始,然後你不要想著要剃頭了才叫出家,這太著相了。現在我們就發願學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交給佛菩薩安排。《維摩詰經》告訴我們,發菩提心是名真出家,這個就是讓我們不要著相。所以我們剛剛還講到,你一念心遍虛空法界,那三十一拜,「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諸位在面臨你當前家庭、人生的考驗的時候,你都期許自己,我要為人演說,要用對心,要轉變這些情況,那我們才是把佛法用出來了。佛法是管用的,能不被境轉,能轉境,那以後你再去給有緣的人分享佛法,我們有底氣,現在這個考驗就是我們以後度眾生的資糧。那我們安住當下,不要把事情搞複雜了,就是每一念心用對。哪怕念頭錯了,沒關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一有點情緒了,不能讓它發酵,再繼續發酵會控制不住情緒的,馬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這個情緒要調伏下來。
我記得我有分享過,前年二月十五號,剛好兩年了,我在台灣的時候,在極樂寺,老和尚說一條龍很重要,後來成德就說:「弟子願意承擔。」老法師說:「不是你承擔,是佛菩薩、祖先承擔,你只要把心用對就好了。」可能大家覺得,那個是給成德法師講的。你們又錯了,佛菩薩的智慧是圓滿的,他每一句話每個人都能用。其實剛剛韓老師就印證了這一點,你說她媽媽的往生難道是她承擔嗎?還是佛菩薩、祖先承擔的,那個是看不到的,都在加持她母親。但是她是這個因緣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她用心用對了,佛菩薩加持她加持得上,然後對她母親就是非常好的一個助緣。但是實在講,一個人去作佛,這裡面牽扯多少業力在裡面,哪是我們還有業力的人能辦得到的?
所以同樣的,這個丁老師,你這一念心,我要去盡一個我父親的責任,你的祖先都會感應的,你的孩子也是你祖先血脈的延續。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令我們敬佩,他們特別負責任,你看他們發明漢字文言文,那考慮得多遠。那佛菩薩就更不用講,佛菩薩是同體大悲。所以大家不要覺得你是孤軍奮戰,你這一種責任心一提起來了,助力是很多的。不要搞複雜了,單純一點,把心用對就好了。不搞複雜,你也不要想得太多,愈想你愈擔心,安住當下,好好念佛。就像我跟大家講,我那個朋友,大我七歲的,他要去處理那個事情,他每天都念一萬聲佛,持續下來,最後去處理的時候,平順到他自己都不敢相信。所以佛法是不可思議,但問題是我們要有信心。
不知道這些回答有沒有針對到您的問題?
丁老師:感恩法師,我覺得法師的這幾個角度,也說了很多個角度,最重要就是安住當下,末學確實是對自己的心把握得還是不太好,以前其實在前行當中也學過很多方式,但是用到實際的時候還是欠火候,所以說短時間內就被對方轉了。其實每次在接她電話之前都想修安忍,都想忍住,都想無論她怎麼樣說,我不著她的相,但是實際上很快就被她轉了。法師說這個安住當下,不執著於過去未來現在,我覺得想努力的去嘗試一下。法師請說。
成德法師:但你在經歷每件事的時候要更了解自己,要反觀到,因為我們經一事長一智,我本來是這個希望,為什麼在哪一個點上我還是忍不住了?你往內一觀,就會更清楚自己的一些執著的點。然後又用教理去觀照,這個執著,何必呢?對自己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是障礙自己了,你就慢慢肯去放下它。
丁老師:法師是這樣的,她侮辱我的話,我倒是能夠接受,但是她往往會提到我的父母,甚至是我的祖輩,這點就是讓末學挺難接受的。其實法師,她如果再說這種侮辱我父母的話,我怎麼來對治?
成德法師:那就念佛,你不要把它當真。
丁居士:實際上我是擔心她造口業,因為她如果造了口業,我們是一個利益整體,一個家庭,如果說她造了口業,她會影響到孩子,就像我們說父母會給孩子、給後輩積陰德,也可以給他造惡,影響後輩。
成德法師:好,那現在你看你這個心念,事情還沒到,你都開始緊張了,你就開始擔憂了。其實當我們的念頭是擔憂的時候,對這件事、對每個人沒有好處的。所以我剛剛跟大家強調的一個重點,我們往往在面對事的時候,我們會把重點擺在這個事或者是牽扯到的這個人身上,而不是我們的心念。所以我們自己在境界當中就已經被轉了,我們怎麼可能去轉她?《楞嚴經》說,你要心能轉物,那首先你不能被物轉。你首先要把那個擔憂變成阿彌陀佛祝福她。再來,你一擔憂她,就好像孩子,你信任他,他體會到你給他的信任,然後產生一種力量;你擔心他,一切法從心想生,都被我們想出來了。我是從小被信任的,我可以感覺到那個信任的力量。
所以我當時候看那個歷史當中說宓(音祕)子賤,說「民不忍欺」,老百姓不忍心欺騙宓子賤大夫,我就聯想到我的父母,我的父母對我的那種信任,讓我不忍心辜負他們的信任。人跟人是互相的,是一體的,會互相影響的。所以我們在面對她侮辱的時候,我們還覺得這個我們不要往心裡去,這都是氣話。再來,我們還是嚴以律己,她會有這些情緒,還是因為我有一些點讓她特別生氣,我趕緊先從這裡去努力。我們透過我們的真誠,讓她自然生起慚愧心,她自然就會去懺悔了。我們現在在那裡擔心她造口業,對事也沒有幫助。我們總是要覺得這個念頭或這一言一行出去了,對自己、對對方是有幫助的,這個就是我們在境界當中是理智的。所以我們聽經是明理,理有頓悟,事還要漸修,都要在這些境界當中練,都要經一事長一智,不能忍受的都要變得能忍受。假如還有進一步的發展,我們再交流。
丁居士:感恩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好。
丁居士:感恩大家。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丁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最後請善護老師。
善護老師:師父吉祥,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聽了這幾位老師的分享,我也是感覺很有共鳴,這個家庭問題的話,對我來說也是很大的一個問題。像當父母的話,我的父母性格是兩個極端,我的爸爸是山東人,忠厚老實的那種;我媽媽是性格急躁,風風火火,然後比較喜歡抱怨的,也是經歷了太多痛苦,這個也是跟她小時候有關係。我也特別贊同剛才丁老師說的,因為經歷了一些磨難,心理上的那些不愉快的,就是傷痛,造成了性格很強勢,我母親也是這樣子的。因為我知道,她也跟我講過,在我小的時候,因為我媽是特別不老實,特別調皮的一個人,有時候年紀輕輕的她就是去找她的親戚,很遠很遠都跨省的那種,然後在我姥姥不知道的情況下就去這樣做了,還有很多她的那些事蹟我都講不清楚,但是做錯了事情回來的話,我姥姥就是要把她吊起來打的。那個時候可能也是這些道理也不懂,所以說我母親就是小時候挨打挨得特別多,但是理又不懂,所以說後面身心就是受到很大的創傷。然後到我們這一代的話,對我也是非打即罵,所以說我小的時候也是很多的創傷。那個時候我姥姥是把她吊起來打,我小的時候我媽是拿擀麵杖打。所以說想到這些的話,心裡也是很難過的。
然後我的性格也受我媽影響,我對我的先生、包括我的孩子,也比較強勢,就是說遇到境界的時候,就不能一下子轉過來。也像師父說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真的是長時間長年累月這樣積累下來的,不可能那樣子馬上轉變,特別是在你又沒有聞到正法,不能去正確的聞思修的時候,真的就是業力轉,特別痛苦的事情。
所以說我現在的話我的主要兩個生活在一起的人,就是我的先生和我的兒子,我特別執著我的兒子,希望他以後能夠弘揚正法,這樣子弘法利生。但是我先生是一個西人,他從小沒有這樣的環境,對這個不了解。而且他的成長環境,他是生長在摩門家庭裡的,就是摩門教的家庭。鹽湖城是摩門教的發源地,然後我公公婆婆,包括他的幾個子女,除了我老公還有他的大哥不信摩門教以外,其他的都是信摩門教的。然後我先生他不信任何宗教,所以說這一點的話也是我另外一個執著點,我覺得也非常痛苦,跟他沒辦法溝通、沒辦法交流。其實我不管走到哪,就是我最親的人,在家裡面,在這個家裡面,我先生和我孩子,我過得很痛苦;回到我父母那裡,我也過得很痛苦,就是在一起的時候那種矛盾就會顯現出來。跟父母不在一起的時候,譬如說打個電話、發個信息,心態都能平和下來,都可以問好,聊天都沒有關係;但是一到一起的話,那種觀念碰撞的時候,就會容易爆發起來,所以說我覺得自己也是非常的難。
然後就包括師父剛才講的,這種境界可能就是一種爆發點的時候,就是在我遇到師父以前,我覺得我可能就是這種狀態了,就是跟先生沒辦法溝通和交流。不能說話,因為我的執著點在我兒子身上,我跟他講的話可能都是講我怎麼想讓他去學習漢學,包括以後如果說能進漢學院當然最好,但是我老公是最不喜歡聽我說這些話的。說這些話,我感覺我老公都會在修忍辱了,因為我的脾氣有時候不太好,我就非要把我的這種觀念要強加給他,他又不喜歡聽這些,所以說話不投機半句多,就是很難去溝通和交流。但是我先生他也是有優點的,他不像我脾氣這麼大,就是特別急,他就是即便妳怎麼說,他都是那種妳說妳的,我該幹我的我就幹我的,就是他好像不受我說話去影響他那種,讓我感覺就是很冷漠,漠不關心,所以在那種情況下反而就激怒了我,讓我真的覺得……
成德法師:說不定他是定功比較強,妳可能誤解了。
善護老師:對,然後他就是妳說妳的就行了,然後我說了話,他就沒有任何反應,讓我就覺得,天啊,我跟他沒辦法溝通,真的特別難。
成德法師:善護老師,您是想跟我們交流什麼?
善護老師:我想跟師父說的就是,我現在聽了師父今天講了這麼多開示。
成德法師:不敢當。
善護老師:我覺得我一定要改變,然後我把它講出來,是讓我自己在日常的生活當中能夠去時時想起師父的話,讓我真正的去把它實現出來、實踐出來。因為我講出來以後,可能就會能做到;如果我不講的話,只是自己給自己講的話,可能我又會放過我自己。
成德法師:您這個也是對治,對治妳然後讓妳自己提升。
善護老師:對治的方法。
成德法師:挺好。
善護老師:所以說我今天把它講出來,一個是師父,還有各位老師能夠監督我,所以說我講出來以後,我心裡可能也敞亮一些,然後也會想去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去把它真正落實出來。今天師父講的所有的開示,對於我來講的話都是能夠攝受到我的,而且都是對我病的藥,真的是我覺得一定要去努力、去行持,一定要把它做到。我先生的話是我最大的,師父講的,要從最大的煩惱去開始。
成德法師:妳最大的菩薩,最大的善知識。
善護老師:對,就從他這開始去做。然後我今天講出來這些,我也希望在未來的時候可以跟師父有一個匯報,就是我有沒有真正的去落實,以後要是別的話說了,那肯定是做得不好,但是我希望我能給師父交一個比較好的答卷。
成德法師:很好。
善護老師:這是我今天講這些的一個目的,就是請師父,還有各位老師做見證人,以後……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我們這個辛丑年第一堂課,我們善護老師就表法,發願,請大家監督,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這個表法挺難得的。那她說,講出來這樣她就會努力去做,她這個也是用方法善護她自己,所以她叫善護。
善護老師:感恩師父。
成德法師:李炳南老師說,學佛就是要改心,把我們本來錯誤的心態,或者是性情、性格轉過來。學佛是學作佛,作佛是心去作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沒有一尊菩薩有性格的,我們現在要行菩薩道,大家沒有在哪一本經典裡面有看到哪尊菩薩很有性格,沒有吧?所以我們要把性格稜稜角角磨掉,叫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有稜稜角角,就有人要被我們給刮傷了,所以這個性格要慢慢調柔。柔和質直攝生德,柔和、質直,尤其女眾一定要表柔和的法。《太上感應篇》說:「男不忠良,女不柔順。」這個也很感謝我們太上老君,這個中國字那麼多,德行的字那麼多,要在男眾的表法裡面挑兩個字可不好挑,女眾裡面也要挑兩個字,他一番苦心,我們不能讓他白費了。男人要忠良,要頂天立地,要靠得住;女要柔順。我們看這個「安」字怎麼寫?這個房子底下有個女人就安了,她一柔和,家裡什麼事情都被她給化掉了。女人假如太強勢了,那每天都有事要發生了,一進屋子裡面,心跳加速,這個容易得心臟病。
再來,成德今天有提過幾次,我們不要執著,我們不要著相,人其實在看事的時候就特別容易著相。比方說我在聽善護老師說,我先生他不信教,他的親人摩門教的,他不信教。我聽到這個我好奇在哪?他為什麼不信教?我要深入去了解這個原因,然後從那個原因再去跟他互動。我不要產生一個沒信教、沒善根,妳就被卡住了。所以境界沒有問題,他沒有問題,是我們自己的心念產生障礙了。說不定妳先生不信教一定有他的原因,然後妳把佛法一表現出來,他對信教的人刮目相看,那妳就功德無量了。
善護老師:我先生不信教的原因是,他相信他說的那種所謂的科學,就是說一定要有證據,譬如說你信佛菩薩,你要示現出來讓我看到。然後關於那種譬如說像我們孔老夫子的叫儒家、道家,他甚至覺得這些都是宗教,他對宗教這兩個字都很排斥。
成德法師:那排斥是結果,一定有他的前因,什麼事都離不開因果。他現在這個果妳不要在乎,妳給他種好的因,他慢慢就轉過來了,怕的是我們的展現也讓他覺得是不認同的那種宗教徒的行為。所以我說他是妳的菩薩吧,他是妳的增上緣,妳得幹真的,不能幹假的。
善護老師:他昨天還跟我說,他說念佛沒有用,就是一個人坐在那傻傻的、呆呆的在那念佛,沒有用,浪費時間。
成德法師:妳太容易被人家的話給起心動念了,人家一不認可妳了,妳就心理上有點不是很舒服了。
善護老師:是。
成德法師:妳說,沒什麼用,我念出用給你看。妳給他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妳念得一心不亂了就有用了。妳看《地藏經》婆羅門女,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念了一天而已,她入了理一心不亂,她到了地獄去,妳看有沒有用?
善護老師:有用。
成德法師:對。我的感覺是說,我們修學的人,就像孔子教導我們的,人家不理解你,你不要難過,「人不知而不慍」,「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家不理解我們,我們可以包容,我們不計較,可是我們要了解別人。都是成為一家人,都是有緣的人,有緣一天我就盡一天我的本分,我要利益他。妳要利益他,首先妳要了解他內心深處的狀態。所以我聽到妳先生他沒有信宗教,我就想去了解一下他根本的原因在哪。
再來,妳一給他提漢學院,他就不是很認可了,那他一定有原因。所以往往問題不在他身上,在我們身上,我們一直在執著我們用言語表達出來的漢學,可是對方卻沒有感受到我們做出來的漢學,那麼我又愈執著要講,那他愈產生反感,適得其反。所以都不是別人的問題,都是我們有執著點。我們轉個方式,不說,做,做到讓他覺得我們改變了,他有認可的地方了,妳最後再亮劍,劍不要亮太快。
善護老師:我太著急了。
成德法師:對,那話說回來,都是要改性格,是吧?做什麼事情要低調一點,不能大張旗鼓。妳看一學佛了,回來,「我要學佛了,我從今天開始我要吃素了」。家裡的人馬上,「學佛的」,用學佛的標準在量妳了,一量妳妳又不舒服,明明是妳自己造成的。妳就默默的依教奉行。「我女兒怎麼改變了?」「我這個媳婦怎麼改變了?」慢慢慢慢,「原來她是學佛了」。妳看,障礙有時候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所以老祖宗留了一句話給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很好。
而且柔和要從哪裡學起?出言要順人心,妳都已經知道他不喜歡聽了,妳幹嘛還講?這個要忍住,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八個字是老和尚的心法,他老人家填資料的時候,人家問他興趣是什麼,他想都沒想就寫了這八個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妳能夠恆順人家,不要跟人家頂,而且還要能讚歎他的優點。妳都順著他,然後他有不對妳也不批評他,他一有好妳又讚歎他,人就不好意思了。
善護老師:接下來就這麼做。
成德法師:對,善哉善哉!
善護老師:阿彌陀佛,感恩師父。
成德法師:剛好整點了,你們也該吃飯了。
老師:師父,是這樣的,今天受各位老師的委託,我要做一下護法,還有兩位老師的舉手,一個老師,一位劉學長,不知道兩位能不能等到我們三月上課才問,還是說現在不問要睡不著覺,一定要問。
成德法師:有這個情況一定要繼續。
老師:請問兩位學長是這一課一定要問嗎?因為師父也……
老師:不耽誤大家時間了,阿彌陀佛,我下次再問,謝謝,感恩。我主要是懺悔自己。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謝謝。
老師:或者也可以把問題轉給我們。
老師:我把我的微信號告訴你們吧。
成德法師:劉老師。
老師:英國的劉居士。
成德法師:劉居士。
劉居士:我是分享一下,特別是對善護老師。因為我先生也是西人,他在二O一六年的時候生病了,病得很嚴重,那個時候我們在北京,他也是不信教的。他本來是基督教徒,但是他上大學以後學了物理和數學,他就不信了,他說這不科學,但是他並不管我。然後他不是生病了嗎?病得特別嚴重,這個人感覺不行了,心理也不行了,各方面都不行了,然後只有我和孩子,我兒子那會才三歲左右,後來我又要上班,又要弄孩子,又要去醫院看他,然後後來他就說,孩子長大了一定要信你的教。
其實我覺得,這個就是我當時的做法感動了他,因為他病得很嚴重,雖然做完手術了,但是還是很讓人擔心,我就記得如果皈依佛法就會有善神護佑,別管他能夠活著還是走,都會相對於好一點,我就想讓他皈依。他正好有一個原來的同事在澳大利亞,想讓他信西方的宗教,基督教或者是天主教,然後我想讓信佛教,然後我就說無所謂,哪個能讓你感到內心舒服,你就去哪個,結果他反而要跟我去皈依佛教,其實他心裡是不想皈依,但是他覺得那樣能讓我高興,可是我又沒強迫他,結果是他反著追著我要去皈依。然後等到皈依那一天,又這個不行了、那個不行了,我說沒關係,不想皈依咱就不去了。其實那時候我就把車都叫來了,我說不想皈依就不去了,不是說都必須的,你覺得怎麼好就怎麼,結果他就去皈依了。然後我

2022-06-26
120:47
comments
No Rating

師資扎根培訓班05(上)_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諸位老師,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們這幾堂課都在跟大家交流孝道的教育。老法師也常常提到,假如以一個字來形容中華文化,那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就是「孝」文化,都離不開這個大根大本。佛法從理上講不離心性,佛法就是教我們怎麼恢復真如本性,怎麼恢復?還是離不開孝道。所以地藏王菩薩就是表開發心地寶藏,就是從孝開發的。所以給大家的學習資料,就是老人家在二O一六年清明祭祖的一個專題開示,「孝親尊師是圓滿成佛之根本」。我們修學的人,看到「根本」兩個字,都要很重視。就像我們一聽到哪一點沒有做到不能往生,這個耳朵就豎起來了,因為跟往生有關係。同樣的,看到這個根本也是一樣的,因為沒有了根本,它就沒生命力了。
老人家做了個比喻。我們從事教學工作,這個比喻很重要,For example(例如),這個是讓大家很容易理解。所以講學的人,這個譬喻是必修功夫,基本功,所以佛有《百喻經》;還有講故事,這個也是基本功。尤其《論語》開篇就講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一定要從根本。所以老法師比喻,花瓶裡的花,它沒有根,雖然暫時好看,沒幾天就枯萎掉了。其實這個比喻,我們冷靜想一想,現在年輕人結了婚,比方說女子為人媳婦了,可以多久不會造成家裡吵架,可以撐幾天?為人丈夫,可以幾天不會跟太太吵架?年輕人到了公司去,可以幾天不會讓領導操心?在團體裡配合工作,不會讓人家要遷就他,還得要操他的心。所以實在講,說要幫忙可不是那麼容易,能夠首先不用讓父母操心、不用讓領導操心,就已經阿彌陀佛了。當然這時候「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應該大家都能理解。
所以其實我們經歷人生的種種,應該不是讓我們增加了太多的煩惱、太多的無奈,應該是增加了太多人生的閱歷、人生的感悟、人生的教訓。我都感覺老人家為什麼極力推一條龍?因為他老人家一輩子,出家三十三歲,培養學生六十多年。其實大家冷靜去觀察,老人家成人之美,不要說出家之後,在台中蓮社的時候,同學們都是他在帶動的,那筆記都是他提供給人家參考的;包含辦佛學講座,都是老人家在背後鼓勵他的同學出來。同學不敢承擔,他就跟同學說:「你學佛多少年?」比方七八年了。接著師父說了,「比方說你現在小學三年級、四年級,那你要去輔導一個要讀幼兒園的,你有什麼好壓力那麼大的?」同學們聽一下,好像也是,你懂多少你就供養多少。你看老法師在背後都配合老師去成就因緣、成就同學。更何況他又出家,又是三寶,又面對那麼多在家人,哪有他老人家不培養的道理!
我們有親近的機會,那老人家真的是每一個細節一有機會就在教我們。懂得觀察的學生,在他一舉手一投足就看到了,他怎麼用衛生紙的;他怎麼東西一動過,他要離開的時候他又把它歸位,房間都是非常整齊的;接待客人非常的恭敬。這個都是我們可以感覺到,從小扎根,根深蒂固,一輩子不忘。
我記得有一個同修,他去幫老人家保健。實在講,老人家都是恆順,讓大家高興。比方這個保健的人按師父哪個穴道,「會不會痛?」師父都說不會。給我一按,都好痛,所以老人家經絡比我好多了。然後老人家忠恕之道時時體現,老人家強調,這個身體、物質是念頭變現的,念頭相續產生的相,所以你念頭好了,身體自然就好了。有時候我們在攝影棚,聽到這個就很慚愧,自己身體體能還是不好。從理上講,念頭轉了身體就轉了,可是只要成德剛好在香港,有很好的保健醫師來了,老人家一定說:「去幫那個蔡老師先調一下。」理上老人家講得很明白,事上很有人情味,這些地方都是我們的學處。
所以老人家這種扎根所產生對他一生的影響,都可以在很多細節處看到。我們都很熟悉,老人家常常都會提到,老師盡心盡力教學生,老師真負責任,老師的小孩就跟自己的兄弟完全一樣,這個老師只要他的學生有一個成就了,他的後代不要擔心了,學生一定盡心盡力照顧。而我們看到老人家對於方教授的孩子、對於周校長的孩子,那個真是體貼入微,這是剛好有機會看到了。當時候我們在英國漢學院,我們創院的周院長,他的二哥好像跟老人家是同學,周院長是排老四,所以小時候都一起玩過的,雖然老人家是大他好幾歲,但小時候也都在一起過的。每一次兩個老人家見面,師父上人一定是噓寒問暖,衣服夠不夠,很關心生活的這些點滴,還特別交代去買衣服,照顧得真的是無微不至。所以有時候看到這些情境,再回想老人家他怎麼教我們的,事實上老人家講的都是他做到的,所以他的攝受力很強,這個也給我們從事教學工作啟示。
就好像我們現在很清楚孝道是大根大本,可能接下來我們要反思。就像這個「遲來的愛」裡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是裡面的主人翁,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張發廳長,我記得他大我二十四歲,屬牛的。他剛好有一次到香港去看師父,老人家都請他坐在旁邊,可以感受到,只要對眾生做出貢獻的人,師父都非常的禮敬,然後有時候他們離開的時候,老人家會對身邊的弟子說:「他做得好,我不如他。」那一次這個張廳長坐在旁邊,師父給他夾菜,很自然就給他夾菜了。你看那張廳長是軍人,最後轉成公務員,當場眼淚就掉下來了,就特別感動。然後老人家就說:「這地藏菩薩行。」因為張廳長在監獄裡面推展孝道、推展《弟子規》,很多服刑人員有善根的都醒過來了,當時候服刑人員有一萬多人,整個海南省。
他們做事也是我的學處,他不躁進的,不好大喜功的,從點到線、到面,才慢慢推開,而且是從最經典的那句話做起的,「我們悟出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教育者首先受教育」。他就是親自帶領,他是首先帶了一個最主要的幹部到北京去見老人家請教。那真的是老實、聽話、真幹,師長說的從《弟子規》、從孝道,他就開始做了,隔沒幾天就帶了幹部到廬江培訓,然後陸續,那個力度是空前的,有六十一個幹警去參加了四十五天的培訓。那個幹警人手很不足的,他們的工作量很大,居然能夠還調出了六十一個人去做培訓,然後這些回來之後都是骨幹,到全省的各個監獄去宣講。他們這些經驗回到每一個人身上,我們可以用在齊家、用在帶領組織、用在教學上,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我們自己孝心孝行要能帶動學生。
所以不知道我們發的這個學習資料,或者是大家在交流的過程,有沒有回想到自己怎麼教自己的孩子?自己怎麼教學生孝道的?有沒有回想到爺爺奶奶對我人生的啟發是什麼?外公外婆、包含我的父母,他有哪一些教導對我一生影響甚遠?他有哪一個孝行,甚至是做人做事的榜樣,讓我終身受用?這應該對我們在推展孝道,都應該要去反思到的、去感受到的。
今天可不可以大家都談談,就剛剛那些內容,都可以。一個人少則一二句話都可以,多則八到十分鐘也可以,這個沒有限制,都可以談一談。你看我們劉老師她都是身先士卒,她已經把麥克風打開了。
劉老師:阿彌陀佛,師父好。
成德法師:我們請劉老師來。
劉老師:我看大家都不說話,弟子拋磚引玉。剛才師父講到的這個,就是關於師父上人在二O一六年清明祭祖講到的孝道是大根大本,後來師父又講到教育者首先要被教育,可以說就是這麼多年弟子規學會主要是以「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做為我們立會之本,來來回回的,不論是老師們還是家長們都在學習。弟子也是跟著大家一起在學習,感覺真的是像師父所說的,這個孝真的是一切的根本。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真的就是一種教學相長的過程,一邊教孩子,一邊自己在成長,同時在反省自己這一生中孝道做得特別不足的地方。在反省的過程中,就會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改變自己和家人之間的關係。弟子是覺得真的是深深的受益,這也是能夠推動著我們老師一直堅持到現在,從一開始到現在,這麼長時間都不會退心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自己本身是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這個孝心貫注在自己的生命之中了。
可是在學習《弟子規》之前並不會有這樣一個概念,即使是學佛,也認為是要念佛、要了脫生死、要去往西方世界,然後到那裡去黃金為地,美玉為樹,那麼美好的地方,極盡快樂,再也不用回來受苦了,其實都是那種很自私自利的想法。但是我們學習了《弟子規》以後,反而是這個菩提心漸漸的發起來了,為什麼?就是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我們是根本就沒有權利去捨棄他們,自己到一個地方去享福的。所以反而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菩提心漸漸生起來了。學生是感覺《弟子規》我們反反覆覆在學習,大概現在我們就是包括歐洲教研組在學習,包括家長班再次開班、再學習,大概都已經是第六輪、第七輪,學生在跟著一起學。每一次感覺都會有新的領悟,第一次聽是一種感覺,然後現在聽又是一種感覺,尤其是師父講的那些字裡行間,真的都是發大心、大乘人的菩提心的那些內容,真的是要一次一次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夠領悟到。所以師父您講教育者首先被教育,真的是這樣,學生是深深感覺到了,在發心過程中,自己是最大最大的受益者。阿彌陀佛。
學生就分享到這裡,拋磚引玉,希望其他的老師們、同修們也能夠多多的來分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劉老師。成德有時候經過一些場合,會聽到自己講課,剛好人家在放,我有時候會停,聽一下到底講了什麼,實在講很吃驚,我怎麼能講那麼多東西出來?現在都不知道講什麼了,實在都是佛菩薩加持的,這個真的不是自己能講的,只是跟大家分享了一些老和尚教導的。
我記得在深圳,二OO四年我在深圳對著幾百個大眾有講的一堂課,結果我下來的時候有個長者很神祕,把我叫到旁邊去,然後就跟我說,「你講的都是佛法,可是你一個佛字都沒有講」,他好像發現什麼大祕密一樣。因為世間好話,佛菩薩、聖賢人、還有老和尚,都給我們講得特別清楚,覺得這些教誨太好了,有機會就很想把這些供養給大眾。因為我們沒有這些教誨,現在鐵定隨波逐流,都不敢想像現在會活成什麼樣子了。那就很感恩能遇到老人家這麼好的老師,有機會就把老祖宗的文化介紹給他人。
雖然自己中文特別差,但是又相信老和尚說的,李炳南老師教他至誠感通,那就相信,也不會懷疑。而且每一次能跟人家交流挺歡喜的,又相信至誠感通,佛菩薩一加持,自己講什麼,其實講完下來也記不得多少了。所以真的不是我們能講的,甚至於聽眾也是因為有佛菩薩加持,所以他聽的能理解。因為這就是個緣,有人講、有人聽,佛菩薩才加持得上。我們平常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佛菩薩要加持,加持不了,可是一聽經了,最起碼要專注聽、專注講,那就加持得上,聽的人也加持、講的人也加持。這都是事實真相,這也是老法師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講出來了,假如沒有佛菩薩加持,眾生要聽懂也很難,佛菩薩真的是同體大悲。
而這個學習次數很重要,尤其對我們這個時代,你多聽它才能往深處去扎根,不然我們就覺得聽過了,知識性的學習。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要突破的關不少,真的是《西遊記》說的九九八十一關。我們都聽過一句話,讀書貴在變化氣質,所以讀書一定是觸動心靈了,心態轉了、心境提升了,相由心生,他氣質當然變了。
就像剛剛劉老師說到的,我們現在明白了,大乘戒經裡面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句話真相信了,氣質有沒有變?鐵定變了。一相信這個真相,你再看一切的人,感覺一不一樣?不一樣了,你對每一個人你很自然的會恭敬。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說:「菩薩觀於螻蟻」,菩薩看到螞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不止對人,還要對一切眾生,都想著怎麼修行利益他們,怎麼護持他們修行,了脫生死輪迴,報他們過去曾經是我們父母的恩德。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真相信這個真相,人的心就不一樣了。
其實人真的孝心出來了,你一看到任何人的父母,你自然那種恭敬就起來了,你母親、你父親。所以老祖宗通達人性,「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這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感同身受了,自己的父母不容易,任何人的父母要把孩子拉扯大都很辛勞的。所以我們也得觀察,自己學習這個知識的慣性有沒有轉過來?不然其實每一句話都會影響我們的心境。所以學習的次數多了,不斷薰習,我們在境界當中提得起來;薰習得不夠,遇到境界還是很容易恆順自己的想法、看法。
而遇到佛法了,我們就會想到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恩德了,沒有他老人家來開示佛法,我們就沒有出離輪迴的機會了,所以他是根本的老師,本師釋迦牟尼佛。而他在《觀無量壽經》就是告訴我們「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開示也很重要,韋提希夫人已經願意求生極樂世界了,但是首先告訴她,要從淨業三福去修,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老人家還講,最少第一福要做到,第一福不做到,每天還會造業。努力去做第一福,造業就會愈來愈少了,善心就會跟佛的願相應,那就離西方極樂世界愈來愈近了。
修行人要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其實這些理都是很圓融的,我們不能把它聽執著了。而且第二十四品也是告訴我們,三輩往生都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但是真的在修行的路上,太常出現要不太過、要不不及,所以修行人要改性格。性格,大家應該在佛經裡面沒有讀過哪個菩薩有性格吧?有性格就有稜角,有稜角就有親戚朋友會被我們的稜角給刺傷了,還得看我們的臉色。從沒看過哪個菩薩還給人家臉色看的吧?我們雖然還不是菩薩,我們在行菩薩道,大乘行者,我們學習的是大乘佛法,所以都是教導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最好要有儒家的基礎,因為佛門是先學小乘再學大乘。那到了我們中國,小乘慢慢唐朝中葉以後就比較沒人學了,被儒家跟道家取代了。我對這一個認知,印象最深的是受印祖影響,印祖說,世間有大儒才有高僧,他有基礎。再加上我們自身也接觸到這麼多弘法的人,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都沒有儒家的基礎,都受功利主義的影響。像我們這個年齡生出來,整個社會什麼第一?Money,錢第一。我成長過程聽到街坊鄰居,某某人的孩子當醫生,一個月賺多少;某某人賣冰的,一個月賺多少,談論的很多都是這個。那其實每一個孩子他以後發展要幹嘛,是要服務社會還是要賺錢?這整個社會的風氣它是不知不覺,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這樣,但是已經長遠。那你說我們小孩受不受這個影響?所以我們得要觀察自己的念頭,一遇到事情,是先想到道義、恩義、仁義,還是先想到自己?
老和尚說,你要把十六個字放下才到佛門口,還沒進去,還沒登堂入室,要把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放下。其實最嚴重的是自私自利,這個能放,其他的就好辦了,我們說擒賊要先擒王。《了凡四訓》裡面說的,「如斬毒樹,直斷其根」,我執是根。所以其實往生最重要的是放得下,你對世間都沒有留戀。阿彌陀佛同體大悲,他哪有不接我們的道理?《三時繫念》都把佛的心聲說出來了,「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黃金臂晝夜常垂,惟許行人獨委,白玉毫古今不昧」,佛的白毫光,「全憑願者承當」。「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所以要信佛,要了解佛的願、的心,那得聽他老人家的話,要放得下。世間都是假的,都是虛幻的,都是萬般帶不去的,絲毫不能執著,就跟作夢一樣,就跟演戲一樣,不要當真,不要有絲毫貪著了。
畢竟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老法師又說大乘中的大乘,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第一了義,這個是中了佛門的特獎。「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遇到特獎了,念起佛來應該怎麼樣,很高興吧?假如眉頭還鎖著,那這個要把原因找出來,到底是什麼原因。「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這一生已經賺翻了,有什麼好難過的?應常念佛而生喜。
就好像夏蓮居老居士,他的書房改成歡喜齋,因為他認識了念佛法門,他就把書房改成歡喜齋,高興了好幾天,一直笑。然後說道:「我終於可以出去了,我終於可以出去了」,就是可以出輪迴了。所以你看他老人家寫的那個話很有味道,但是那也很有境界了。「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不念是迷念是悟,迷即不念悟即念。念即見佛成佛時」,你說這句話沒有在境界裡面講得出來嗎?可是我們沒有入境界,我們相信他老人家一定是講大實話。所以「念即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淨念相繼即是佛」,淨念相繼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因為相繼,淨念相繼,一個雜念都沒進來,淨念,所以應無所住;相繼,又一聲接一聲,而生其心。這是巧入無生,這太殊勝的法門。所以淨念相繼即是佛,「擬議頓隔萬億程」,我們又「真的是這樣嗎?還要念多久?」就好多想法又夾雜進來,其實就是老實字句分明就對了,擬議頓隔萬億程。「幸聞如來異方便」,太幸運了,能夠聽聞、遇到這一個特別法門,異,奇異,特別的法門,幸聞如來異方便,「苦樂忙閑莫停聲」,苦也好、樂也好、忙也好、閒也好,要趕緊把它提起來。
所以廣欽老和尚、黃念老都說,「只要肯念,成佛一半」,就怕你不念而已,只要肯念,成佛一半。其實我們的老祖宗都知足常樂,我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知足了,就會常樂了。知足也很容易感恩,我怎麼這麼幸運,我得報佛菩薩的恩,我得報師父上人的恩、祖師的恩。怎麼報?依教奉行,自行化他。愈做愈歡喜,為什麼?愈做愈體會,不是我在幫人,是人家在幫我,是這一些因緣讓我成長,讓我心量更大,讓我更知道自己還有哪些不足。
所以剛剛劉老師提的,真的是很感恩,感恩這些家長、感恩這些學生,讓我們有這麼多提升的機會。老法師說,你自己講一遍比你聽十遍效果好。你要去講給別人聽,你還得準備,而且你講的每一句也不能鸚鵡學舌,得要是二十四孝自己總得看,看到感動自己了再來講吧。哪怕是講一段老法師開示,我也得消化消化,不能有口無心。那在消化的過程,自己就在薰習,自己再一講出來,面對這麼多小朋友。所以我特別感謝學生,我當時候在學校教書,三十五個學生,你講的每個道理一出去,三十五個人都看著你,真的是監學。假如我做的事跟我講的道理不相應,學生馬上臉就顯得不是很自然。我一稍微思考觀察一下,對,然後我就自己道歉,他們的表情又變得很自然。所以真的是監學,你老師有沒有言行一致,小孩的心比我們清澈,他很容易感受到的。就真的體會到,都是一切人事因緣在成就自己。
所以老法師那一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也是老人家修學的心境。所以毀謗、侮辱他老人家,他都給他立牌位,在講經是這麼講,私底下跟我們開示,「他冒了墮地獄的危險幫我消業障,我怎麼能不感恩他?」那《金剛經》講得很清楚了,「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我們過去生的因因果果很複雜,這可不是一般人的想法就能理解的,無始劫的因因果果錯綜複雜,那沒有佛的境界,要完全清楚也不容易。
在《法華經》裡面,有一個老人家要來求出家,佛陀就讓所有這些身邊的大弟子看,他有沒有出家的善根?他們可以看很長很長,沒有,沒善根,沒有因緣出家。佛陀說,他在無量劫前,很久很久以前,被一隻老虎追,就跳到樹上逃命,喊了一聲「南無佛」,種了這個種子。所以「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是《法華經》的話。《法華經》裡面講很多故事,你看這個故事也啟發我們,不可以輕視任何人,我們怎麼知道人家過去生的善根?所以普賢菩薩說的,若惡業有體相者,虛空法界不能容受。我們過去生造的業,舉個例子,做一件惡事了,有一根頭髮的體積,頭髮再細它也有體積,我們無始劫造的惡業若有體相,就像一件事像一根頭髮,整個虛空法界裝不下,那也造了不少業。那誰幫我們消?這些毀謗、侮辱我們的人都在幫我們消業障。所以「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能忍受侮辱、毀謗,又能一心念佛修學,那都是這一生成佛機緣是成熟的,跟《金剛經》講的很相應。
好,我們請下一位仁者。大家可以把麥克風打開,要講的可以把麥克風打開。
女老師:善護老師有舉手了。
成德法師:好,請。
女老師:請善護老師先發言。
善護老師:感恩老師、感恩師父。
成德法師:妳好。
善護老師:關於這個孝道的話,我自己有一點感觸比較深的就是,我是一個反面教材,我覺得是對父母不孝的那種。因為從我自己有一個兒子,今年八歲了,我從通過他的那些言談舉止,包括他的行為,我就想到跟我小的時候特別像,特別貪玩,也是好像從來都沒有想過父母。因為我就覺得我小的時候,也是從來就不知道這個孝的問題,沒有這個概念。包括哪怕是我學佛以後,好像聽到這句話也就過了,就像師父說的,就是一些知識性的東西,真的沒有把它做出來,所以說基本上是沒有變化的,讀書變化氣質我都沒有做到。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就是通過我兒子在跟我相處的過程中,想到了我小時候跟我父母的相處,包括學佛以後都沒有說是去盡這個孝道。
學佛以後,我現在感覺自己就是用反了方向,就是說我一直在想著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聖成賢,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夠去弘法利生、普度眾生,但是我自己在孝道這方面都沒有去落實。如果說我自己孝道去落實了,那孩子就是我的一個果,他肯定也會去行孝、去盡孝,那他這個基礎如果有的話,相信他以後在這個道路上去走的話,應該是會有成績的。但是說我自己沒有做出來的話,卻一直在希望他去做,所以說這個,就是我現在知道我真的是方向錯了,這是我感觸比較深的一點。從現在開始,我覺得真的要好好跟著師父、依止師父好好修學,然後在這個孝親尊師的根上好好的去落實、去扎根。感恩師父、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謝謝善護老師,她這段分享,用老法師的話叫開悟了,這個悟處可是很可貴。老法師說,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我感覺老人家有很多很妙的法語,這個就是其中一句了,讓我們對這個開悟好像不會覺得很遙遠,你能夠悟到哪裡不對就很可貴了。
我們看了凡先生他也是一個修行人,佛弟子,大家有沒有感覺那個《了凡四訓》讀下來,有沒有感覺了凡先生特別慈悲、特別有耐心?那種苦口婆心,就巴不得你少走彎路,就在他的字裡行間裡面。比方他說:「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你看他人生的閱歷總結下來的話,天下聰明俊秀不少,很多人有很好的根性,可是為什麼最後還是虛擲了人生,沒有成就?就因為沒有覺得自己有不對,有因循。所以他說:「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無步可進」這個詞,我們聽了就要很警覺了,沒有進就是退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而老法師也有一段墨寶,「聖人之所以成聖者,無他,勤於講學、勇於改過而已;其教化眾生、貢獻社會亦無他,勤教學、勇改過」。這個勇於改過重要,你看儒家,兩綱八目第一個就是格物,格物就是改過。而且教學這個教字,老祖先創這個字也在點撥我們,這個教,左邊兩個叉,下邊一個小孩,這是左邊,小孩看著,上行下效;右邊一個手拿著樹枝,耳提面命,很有耐性。你看一個字裡面把教育裡面最核心的,以身作則跟耐性,你要陪伴他,你不能揠苗助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只要能知過、只要能覺醒,人生都不會太晚。我們看阿闍世王,犯了那麼重的罪,他臨終一悔悟,上品中生。所以這懺悔的力量、悔過的力量很大,也可以讓我們真心慢慢透出來。
尤其這個善護老師提到,她可以從孩子反觀自己,那她這個孩子可能也是來成就她的道業的,她一反觀,孩子貪玩,好像我也貪玩。小孩他其實是很會學習的,老法師說的,他在胎裡面就在學了,他有耳根,他在聽、他在感受。那生出來以後,你看他圓滾滾的眼睛多麼精靈,他隨時在看,像個攝像機一樣,隨時入他的眼簾、入他的心。而且還三歲看八十。最近好像英國科學家研究,找了很多人,都是成年人,然後說他們的性情跟三歲以前那個問題都差不多,這個是西方人做的研究,印證了我們東方人說三歲看大。但是都不擔心,為什麼?有佛法就有辦法,你現在能做榜樣,人之初性本善,遇到好的緣都能夠轉過來。
但是這個認錯不簡單,能承認錯,這個需要勇氣的。除非是我們面子都放下了,不然一般被人家一講自己的問題,首先有點尷尬,然後可能下一個念頭,「有這麼差嗎?」「真的都是我的關係嗎,沒有其他的因素嗎?」人要承認錯誤是你不能有其他這些念頭,你一有其他這些念頭,就把你的專注力拉到其他的地方去了,就很難往自己的深處去反思了。所以能知過改過的人,那也是很有勇氣的。所以佛門的建築,最重要的一個建築物叫大雄寶殿,大雄是大英雄。什麼是大英雄?能夠知過,然後改自己的習氣,那他就能夠恢復自性了,他就真正常樂我淨了。
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怎麼人前一套、背後一套,這個時候先不要來氣,先想一想,我有沒有這樣?孩子遇事比較自私的,我有沒有這樣?真的會影響。《弟子規》說的:「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我們客觀來講,我們都是經濟發展以後出生的,都在那樣的氛圍,所以我們得要深挖自己的習氣。《了凡四訓》說,「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這個也是要下很大的決心。而且改一個習慣像脫一層皮,不然大家試試看,不熬夜改改看,不發脾氣改改看。夏蓮居老居士是過來人,他說要「不顧生死,不計成敗」,進進退退多少回合了,不要去想,安住當下。「去日之非不可留」,過去就過去了,別懊惱了,不只是自己的非不要罣礙,更不要放別人的不是,去日之非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執」,我們今天做得不錯,把事做得挺好的了,也不能自己自鳴得意,也會產生慢心,所謂真心一法不立。你看祖師這些話很有味道。
我們也觀察人很容易因為自己的經驗,見到別人就是講自己的經驗,是好心,但是要注意,給人家建議是要設身處地。所以建言者,要設身利害之中;你是當事者,要置身利害之外。古人這些話很有味道,因為你是主事的人,你還在裡面有得失,你很難把它做好;可是你要給人家建言,你不可以講風涼話,你得要真正設身處地,就像真的是你在做一樣,那你就會考慮客觀的條件。我以前的經驗、我的客觀是什麼?他現在有這個條件嗎?不然你的客觀因素比較好,他比較差,你又把你的經驗壓給他,他壓力很大。所以不簡單吧?應無所住,連經驗都不能住,經驗經過了,掌握原理原則,但是不執著它,才能而生其心。
所以祖師這個過來人,他體會到要不顧生死,死都不怕,就怕念頭不對。所以我們這個善護老師,妳可能對治這個貪玩可能要對治了,死都不怕,就怕這個貪玩的念頭再起來。但是當然,比方說你特別想吃這個東西,然後你,「好,我要斷!」結果用力很猛,真的不吃了,但是睡不著覺,又影響隔天,那你還是吃一點吧。怎麼樣?次數減少,循序漸進。當然這個決心是可貴的,但是有時候你用力過猛,可能產生副作用,睡不著覺,隔天又有很多事,惡性循環,那也不行。所以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們只能依止老和尚的教導原理原則,然後實際的情況還得看自己的狀況,看整個家庭的狀況,看整個因緣的狀況,活學活用。
好像是上個禮拜吧,有一個女士不是說喜歡買衣服嗎?然後她也下很大的決心,但是挺難受。我說可以買可以買,次數慢慢減少就好了。我這個跟誰學的?跟老和尚學的,忠恕,你看有好的醫生,「叫那個蔡老師來,給他調一下」,對別人寬以待人,對自己嚴以律己。所以這個個中我們都要視實際情況,你假如覺得他真的是決心下得很強的,你也可以斬釘截鐵跟他說,「一定要這樣!」還是看人。我剛剛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看著辦。
善護老師:感恩師父。
成德法師:所以好像有一個長者說了,他說東方跟西方人思惟不一樣,你比方說西方的人,人家問他,「這個會你去還是不去?」他們就回答兩個答案,去或者不去。假如是問我們中國人,那個會你去不去?「哪個會?你去不去?我不知道,什麼情況?」可以有很多回應,「我再考慮一下」,很多回應,「我再斟酌一下」。他是靈活的,可是就很可能被人家感覺太油條了,太圓滑。其實不是的,他是靈活,但是根本點是什麼?根本點是孝,根本點是仁愛。他由這個一出發了,那他都是設身處地,或者是替人著想,活活潑潑,通權達變。可是他的出發點假如不是這個,反而是自私,那當然耍小聰明了,就被人家不認可了。
所以《論語》裡面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他總不能最根本的心用錯了。德者才之帥也,他的反應、他的口才、他的才藝統統是為德所統帥,所以德者才之帥也。所以都要從根本,從孝道這個大根大本。好,所以我們明白了,不再搞捨本逐末的事情了,不搞本末倒置了,不搞外道。學佛了,皈依佛陀,是內學;向外叫外道,不是貶低他們的意思,是心外求法。所以面對孩子,他是我的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還是向內下功夫,莫向外求。《了凡四訓》也教了,「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引了六祖大師的話,「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而且妳這一念往自己內心下功夫,要把孩子教好,孩子的祖先全部都感應、都加持妳。包含妳還希望他弘揚正法,那不得了,這一念感應不可思議。所以那個三十二拜,《淨修捷要》會集得好,三十一拜,「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你這個一心觀禮,這一念感應多少佛菩薩跟龍天護法。所以大家要有信心,佛菩薩都同體大悲,都是我們的後盾,只要你一念心用對了,他隨時可以加持得上你,有什麼好擔心的?不要杞人憂天。這個可能跟一開始我們聽老和尚講經,好多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個就是「我們後台老闆阿彌陀佛,你為眾生,你沒有飯吃,韋馱菩薩撤職查辦!」我們聽的不只是這些言語,感受到什麼?老法師對佛、對韋馱菩薩的信心。信心只要不動,不會有煩惱;只要有煩惱,一定是信心有動。因為懷疑是愚痴的核心,我們就是愚痴,就是執著、著相了,才會生煩惱。那個會起愚痴都跟懷疑有關,所以老法師說愚痴的核心是懷疑。所以為什麼老人家說「你真發心了,都不退了,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因為有信心了。
謝謝善護老師。
善護老師:感恩師父。我能再說一句話嗎?
成德法師:可以可以,請。
善護老師:就是剛才又聽了師父您對我的開示,我覺得非常佩服師父,我覺得您就是通過我說一個「玩」字,您都能看得出來我是因循的。還有之前我聽了您的開示就是,對於因緣的出現不能感情衝動、不能感情用事。我看了那篇文章,我覺得每一個字都是針對我說的,我覺得我真的是太衝動了,然後特別著急,我知道我自己那個毛病就是急性子,就是特別著急,遇到一些事情,當下的事情我就很著急那種。但是我真的從來沒有想過我對這件事也是著急的,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是我聽了您的開示我知道,天啊,我居然對這件事也是這麼著急,遇到因緣就衝上去了,就沒有想那麼多,這個事情可不可以?或者是譬如說有一段就是您說的,適不適合文化還是地域差異。因為我當時就是一心想往國內跑,因為我先生是美國人,但是我兒子是混血的,如果說我真的只是往中國衝的話,完全就是不跟這邊,就是脫軌了,這個是我先生不能接受的。所以說當我看到您那段開示以後,我覺得突然發現我自己錯了,如果說我真的一意孤行的話,非得往國內跑的話,那我可能就會面臨著離婚,或者就是很痛苦那種。所以說我看了那段開示我覺得,真的每一條都是針對我說的,我覺得自己就是太衝動,然後欠缺思考,真的沒有意識到,自己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非常感恩師父。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善護老師:是的,非常感恩師父,您看得太全面了,面面俱到,我覺得真的是太需要學習的。
成德法師:最主要是我犯的錯比妳多多了,所以我有慘痛的教訓,印象深刻,才能夠談到這些點,我也是特別衝動的人。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他說他一接觸我,就覺得我挺特別的,就是覺得什麼好,整個人就栽進去了。他說他做不到,他會考慮很多,怎麼我就整個就跳下去了?我的人生有好多次都是這樣,我覺得這個很好,我就進去了,然後我也很快就進入到核心,後來覺得它這個好裡面還是有自私自利,我就走了。所以我其實也得到很多人疼愛,因為我做事很拼命,他們就會覺得不錯不錯,這年輕人不錯。
我舉個例子,我到了商業界裡面,等於是他底下有幾千人的這樣的一個領導者,他們也很疼愛我,把我帶到他們家。後來我看到他不在,看到他的小孩爬到餐桌上去,然後對自己的奶奶不恭敬,給我落了一個很深的印象。我說假如這個在人前是萬人空巷,大家都給他掌聲的人,在家裡的小孩居然是這樣,那這種成功我不要。所以其實是家庭教育救了我很多,因為你形成了一個對價值的判斷。所以家庭很重要,它是一個人人格成長的搖籃。
而佛為什麼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就是人要不執著太難了。我相信任何人跟你說不能執著,你一定點頭的。假如說人家教我們不執著我們就懂了,那佛還要講二十二年?那代表什麼?一不注意,執著點就產生,你聽一句話就著一句話,看一件事就著一件事,吃什麼就貪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貪欲便生」。我們有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落印象,每天都一直在作用,這個六、七、八愈作用,我們離真心愈來愈遠。
我不知道有沒有跟你們講過那個偷金子的故事,有一個小偷特別有天分,他好像就能感覺到金子在哪,然後他就大白天到一個大戶人家家裡偷金子,當場就被人家抓起來,確實找到金子,抓起來送到衙門。縣太爺看他很納悶,「你這個光天化日到人家幾百口人的地方去偷金子,你沒看到旁邊有人嗎?」這個小偷說:「有人嗎?有人嗎?我只看到金子,有人嗎?」這雖然是個笑話,但是我們拉回來,那個金子是什麼?執著點。一有執著點,他看事就不客觀、不全面。我一定要把我兒子送回大陸去、送回國去,這個勁一來,誰也攔不住。所以大家想一想我們年輕的時候,一有執著點,父母都勸到眼淚都下來了也勸不住我們。用佛門看,在劫難逃,有業力在,但是問題也是自己執著了。你看,尤其女子情感一執著,父母勸、朋友勸、親人勸,勸到真的都快想給她跪下來了,我求妳吧,還是沒辦法。
所以大家請注意,教育小孩誰是主角?小孩是主,其他的緣是伴。你是在伴當中最重要的那一個,因為父母跟他的緣深,不然他不會做我們的孩子。尤其他愈小愈依賴你,那是天性,這個就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他發現了這個父子有親的天性,他讓它終生保持。再從這個天性延伸到愛兄弟姐妹、愛家族、愛鄰里鄉黨、愛一切人,凡是人皆須愛,再到一切眾生,凡是物皆須愛。我也見過很多,那個孩子送到傳統文化學校,母親用腳把兒子踹下去,然後還告訴他,這個禮拜六我來接你。你看孩子那麼小,四五歲,他完全信任妳,妳給他踹了他也沒放在心上,妳給他說禮拜六來接他,他就相信了,禮拜六沒來,騙他的。我們聽了心都很痛,那都是一個善良的心靈,怎麼我們就為了,好像覺得只要送進去,萬事OK了,這想事情不是想得太粗了嗎?也太一廂情願了。所以人不能執著。
而且緣分是要靠感應的。請問當我們很衝動的時候,會感什麼緣?你們有沒有遇過有一個人很衝動,然後就感一個非常適合的伴侶?你們見過沒有?沒有吧。人生在抉擇,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是抉擇。你在重大抉擇的時候都是衝動抉擇的,很少吧?所以要時時能感受到孩子的心,這個是教育裡面最重要的。長善而救其失,可是你不了解他的心,你怎麼長善、你怎麼救失?老祖宗留的這些話,每一句話都是劇力萬鈞,你們不覺得嗎?都是不能含糊的。「無欲速,無見小利」,孔子這些話都是講得很重的。人都想趕快解決、很快解決,這個心念本身就不對,感召來的都不是最成熟穩當的因緣,一切法從心想生。
所以一切事情都不離感應兩個字,能感是自己的心,所感才是境界。當然,能從小學傳統文化,那是他的福報,可是假如父母沒有給他做榜樣,他哪怕從小是學傳統文化,有可能也會產生一些心理上的疙瘩、障礙。我見過很多現在都是二十歲、十幾歲的,父母都讓他學,可是父母脾氣很大,都沒改脾氣,他很難理解。為什麼成人學傳統文化都沒有照做?你說對他沒有衝擊嗎?衝擊很大。所以我們年輕的時候,十幾歲,十幾歲應該不叫年輕,小的時候,十三四歲,那個時候都有一個說法,叛逆期。我當時候還特別為了這個事回去問我母親,「媽,我有沒有叛逆期?」我媽媽想了好一會,她說沒有。
大家想一想,我們中華文明五千年,留下那麼多資料,清朝以前的文獻有多少?你看過哪一篇文章記叛逆期?你去翻翻看有沒有。為什麼傳了五千年從來沒有出現,我們現在怎麼雨後春筍般那麼多,這個因到底在哪?這都有很客觀在變化的一些因緣。一個孩子的心裡,真的父是他的天、母是他的地,那是完全的景仰、完全的孺慕。假如一個人把對父母那種孺慕之情、景仰之情終生保持,他多快樂。當他的內心裡面產生,他本來很景仰他父親,可是父親的行為又讓他不能理解,他的內心開始掙扎、開始痛苦。一個人要從完全孺慕他的父母,轉到對父母很不認可,這個過程你知道他的內心有多掙扎嗎?我們忽略了。為什麼我們忽略了?因為我們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在看事、在分析事,我們並沒有站在孩子的內心去替他設身處地。所以有時候我聽這些事情,我覺得我們現在當父母的不能太狠,太狠心了。
我現在好像有點變成小朋友代言人,因為我自己知道成長過程那種信任,那種都是充滿著愛,推開家門那種無形的療愈作用,哪怕你今天發生什麼不愉快,一推進去好像啥事都沒了,那種家庭的港灣,你完全不會擔憂你的未來,為什麼?家就是我的靠山,父母、兄弟姐妹、家人他無條件的支持你,那給人多大的心理的安定。結果現在都變小家庭。以前大家族,你的物質,你要創業了,家族支持你;精神,家是你的後盾;你年老了,含飴弄孫,整個家族的後輩照顧你。現在小家庭,人還沒老,在那裡看哪一間養老院,你說差多少,那福報差多少。
所以老和尚慈悲,太慈悲了,有一篇開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根本—家道的承傳」,就是談整個五千年文明為什麼能傳到現在。因為中國人都是一個家(一個家族)少則七八十人,多則二三百。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成長,他一出生,他就不會自私自利,他就為父母、為整個家族著想,他的人生很有方向目標。現在小孩沒有目標,甚至不要說現在小孩,我都覺得我當時候一放假,找什麼樂子,因為已經不是家族了。我還算幸運的,三代同堂。你看以前是家族的,你一進去祠堂,你這幾百年來,你祖上哪一些人建功立業,對國家民族有貢獻,你一進那祠堂你就肅然起敬,我們哪一代祖做了什麼,我要向他學習。現在大家庭要恢復很難。可是人要成長是要有環境的,那沒有大家庭的環境,這種環境的潛移默化力量沒了,外在的誘惑又多,所以社會是個大染缸,幾個人能不被污染?
廣東有一個企業家,他經營了很多年以後,他很有良心,他說我的員工大部分都是其他省分來打工的,都是離鄉背井,可是他們雖然賺了點錢,有的身體搞垮了,有的染上很多壞習慣,有的夫妻離異,很多習性因為來了大都市染上了。他說,我到底是為國家社會做出貢獻,還是我反而讓很多人墮落了?這不簡單,很有良心。難道企業家給國家的貢獻就是納的稅而已嗎?其實假如我們的員工有三百個員工,都在我們的企業墮落,我們給社會添的負擔遠遠超過你捐的那些錢。
真有企業做了,真照老人家的教誨做,他的企業這麼多年,應該也有二十年的企業,一對夫妻離婚都沒有,一對都沒有。然後他還去影響他們那地方的老百姓,真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因為當地政府覺得他經營企業經營得很好,給他一塊地,結果當地老百姓沒有受教化,吃定他了,都在他們門口躺在那裡要錢。結果政府也很負責任,「我們專門設崗,讓一個警察就在那裡駐站,好不好?」諸位老師,好不好?專門派一個警察幫你看。那警察也要睡覺吧,警察也得休息,他也不可能二十四小時都在那裡。這老闆跟領導說:「不用不用不用,先不用先不用,我來處理,先讓我來處理看看。」開了一家素食館,然後這裡老百姓隨時都可以來吃。吃了一段時間,抗議了,「都只給我們煮素食,不給我們吃肉,明明不為我們健康著想」,還抗議、還罵。所以諸位老師要知道,做一件好事會有挑戰的,不可能一帆風順。結果這個老闆說,「是我的錯」。我覺得這個老闆把「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用得不錯。他說,「我只給他們吃,沒有教育他們,所以不能怪他們」。開始裝電視,在這個餐廳裡面放光碟,傳統文化的課程放給他們聽,也不要求,他們進來可能就聽幾句。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個老人就大聲的說,我知道了,為什麼我的孩子把我放在這裡根本不理我?因為我年輕的時候也沒有好好照顧我父母,我明白了。你看老百姓自己善根出來了,就開始影響。
所以老法師說有二十個企業把傳統文化落實,真的可以把傳統文化弘揚開來。就像我們弟子規學會這種和諧的氛圍,也是很稀有、很殊勝。尤其老人家在這個專題「家道的承傳」裡面講到,大家族已經沒有辦法恢復了,但師父真的高度智慧,馬上開出一帖對治良方。可是老人家開完了我們得吃藥,你不吃藥,那藥方開得再好,利益不了自己,利益不了這個社會民族。老人家說用企業、用團體,以前是血統的家族,現在是仁義、道義的結合。現在是功利社會,很現實,哪一個地方不講功利,只講仁義、只講道義,我相信這個團體一定很有魅力,自然人家一接觸,這個團體好,都不用打廣告的。
所以老法師這些重要的救世理念,我們當下都能做。佛陀講的每一句經教,哪怕是《華嚴》的境界,現在都可以落實。為什麼?假如不能落實,佛陀就不會在我們娑婆界講這些教誨,因為他講了,然後講完之後說,「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他老人家講的是應我們的機的。這個也是老法師,成德一接觸的時候,老法師講到的一個觀念,佛經都是應我們的機講的。我們接受了,就會形成一個態度,只要接受佛經,聽一段經教,怎麼做到?因為是我們做得到的。所以老師給我們正知正見的建立特別重要。
修行首重發菩提心,因為它是你的動力,就跟打仗一樣,它是主帥,你很有主心骨,你很有動力,你不會偏。但是具體指導在我們修行的每一個環節的是我們的正知正見。修行,每一個境界、每一段路都有很多的岔路,會不會岔出去了?那就是我們的知見。正知正見,邪的你就能判斷。就好像人家在搞神通,你馬上就知道有問題,佛菩薩不以神通度眾生。
但是現在這樣的很多,甚至於你看《楞嚴經》最後五十陰魔,「清淨明誨章」。開智慧是《楞嚴》,而且《楞嚴》是照妖鏡,難怪它最先滅,因為那些魔王、那些邪的,只要一碰到它,就被它照得清清楚楚了,那一定要先把它滅掉。「清淨明誨章」後面講的,裡面一般五戒怎麼講?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可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清淨明誨章」不是這個順序的?第一個是不淫。關鍵在哪?給世間人講,他很多還沒有要求出離,他要修福報,萬善首先要從不殺生開始;可是假如要求出離了,你最重要要修清淨。人都是從愛欲而來,你不調伏愛欲出不去,這一口氣一斷,又隨著愛欲去投胎了,所以這是要求出離的、出輪迴的,那必須要從這一個開始講了。
所以《楞嚴經》裡面說的,「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另外一段,「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這些都提醒我們。《楞嚴經》又說:「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後面那一句「唯殺盜婬」,殺,還命債;盜,還錢債,財物;淫,還情債,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所以人生這三大關,情關、錢關、命關(生死關),好幾個關。
我們看很多書,那真的太厲害了,它講的道理,甚至它講《金剛經》給你聽,它講禪宗祖師語錄給你聽,可是它在一百句當中,九十九句讓你佩服得五體投地,它只用一句就讓你墮下去了,真正厲害的魔王就是這樣的功夫。他假如講五十句對、五十句不對,你還分辨得出來,很容易分辨。我看過,因為我還沒遇到老和尚經教以前,我也是尋尋覓覓,接觸很多心靈的書籍,都是世界級的大師,那上一堂課都幾萬塊錢。有人地球追著跑聽他講課,今天到美國,明天到加拿大,哪天到馬來西亞,追著聽。可是裡面對於男女的淫欲反而是讚歎,很恐怖,甚至於他們的書都是暢銷書。所以我是經歷過那些,然後才遇到佛法,我說,哎呀,這個佛法太重要了。想修行的人他不見得能遇到正法,又沒有正知正見,很容易就墮下去了。
怎麼講這來了?我剛剛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大家記住,我們體會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聽任何孔子的教誨、佛陀的教誨,一定要貫徹一個心境,叫忠恕之道。明白了,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然到時候你們夫妻相處出現問題,我就罪過了。你們另一半說,這個我看不能讓他聽成德法師講話,聽完之後好像怪怪的。所以不容易,不好講。所以一切都要隨緣順受,然後自己很清楚,慢慢慢慢放,但寬以待人,可以恆順眾生,自己恆順,但是自己不增長執著。你不只能恆順,恆順人家的執著,那還可以讚歎他的善根。我們只要把人家的缺點放在心上,讚歎不出來了,一讚歎人家還起雞皮疙瘩,你別說了、你別說了,講得太勉強了吧。不把別人的過失放在心上,真的讚歎。我們要知道,事物它是一直在轉變的,你不講他的不好,你就讚歎他的好,人都有良知的,「其實我缺點很多,我太太都不講,都只稱讚我優點」,他一方面高興,一方面也不好意思。然後他講妳缺點,「是是是,我好好修正」,妳也不生氣。那個一比較起來,人家也有良知是吧?慢慢的他善根就被我們帶動起來了。
而且要體恤人心,有時候我看到這個年輕人,比方說他課業壓力大,然後就去看個電影,手機一看,看走了。這個不能責怪,實在講,我也會看走了。怎麼自己會看走,還罵人?這也不對,「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再來,有時候你再深入去體恤,很多時候人也不願意這樣,他也很想我好好精進,不浪費時間,可是有時候會苦悶。那我們成長過程怎麼處理苦悶?轉移注意力,不想了,好煩,轉移注意力,轉到去看場電影。好像不想了就不煩了,其實還是得煩,還是得面對。習慣了那種轉移注意力,刺激一下,不想它,麻痺麻痺一下,習慣了這個方式。習慣了要改,它有一個過程,不能太苛求別人。
怎麼辦?你帶動他,你能學到法喜充滿,人生最高的享受,他一定被你帶動。然後你還護持他,因為人的精神層面只要提升,他物質的欲求自然下降,那都是要水到渠成的,那不是我們一直盯著他,盯得他喘不過氣來,後來改過來了,比較少是這樣。人的善根有時候不是被逼逼逼,逼到善根出來了,那當然有,那是根器很利的人,那是屬於密勒日巴尊者那種根性的吧;一般的善根是被身邊的人做到,自然而然慚愧了。
所以愧之,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你都一直刺激他、罵他,激之,君子可使為小人,他最後就說,好吧,你既然說我這麼差了,我破罐子破摔。好多青少年就是這麼被推出去的,被家庭推出去,他就去感應很不好的緣。假如家依然溫暖,會接納他所有的不足,誰不想回家?誰想泡在那個電動玩具店?所以我們看顏回夫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法喜充滿,自然對物質淡了,不追求了。所以這個恆順也要拿捏好,不要太壓迫,給人家一個空間成長,但是自己好好帶頭,帶頭修行、帶頭敦倫盡分、帶頭孝順老人、帶頭為善最樂,你整個家庭、夫妻、小孩,對於這種精神的喜樂就很自然的不知不覺提升起來。所以古人告訴我們,要用疏導的,不要用防堵的,大禹治水,順勢而為。希望孩子內心的話,從小到一生都會沒有負擔的講給自己的父母聽,這個就是天性保持。就像我們一上幼兒園,推開門,跟著母親屁股後面,媽,今天學校什麼事什麼事,一件一件給媽媽報告。
我們看還有好多在我們內地的老師們,成德祈請你們去休息了,這個天氣還冷,還是不要熬夜好。我們到時候很快把這個錄音再供養大家,大家先休息。我們也休息一下,到五十分再回來。謝謝大家,阿彌陀佛。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在內地的這些同修們新年快樂,再見。
女眾:感恩師父。
男眾: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主持人:溫哥華的王先生提問,一會,王先生您稍等一下,等到我們休息完了您再提問。
成德法師:好的,我們再來交流一下。大家可以分享,也可以交流,這個大家不要拘束,要relax,relax悟性才會出來,太緊張悟性出不來。剛剛我們聽到那個善護老師說,我可不可以再講一句話?我看她還有點緊張。可以的,大家不要有壓力。待會見。

2022-06-26
127:24
comments
No Rating

師資扎根培訓班06(上)_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諸位老師,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
老師:阿彌陀佛,師父新年好!
成德法師:我們應該初三的時候都有拜過年吧?假如還沒有,因為元宵之前都還是可以拜年,也是恭祝大家身心安康、闔家平安、福慧增長、光壽無量,阿彌陀佛。
新的一年,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了凡四訓》有一句話講,「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要這樣來自我勉勵,過去的事不要變成心理上的罣礙,尤其不要懊惱,經一事長一智就好了,很可能都是人生很難得的歷練,重要的是用正確的態度面對它。
夏蓮居老居士說,「去日之非不可留」,因為假如我們自己的過失一直放心上,就會自責、就會沒信心,這個都是煩惱,去日之非不可留。不止不能放自己的過失,別人的過失也不能放,一放別人的過失就會見人過,就很容易看到一些對方的行為可能就會發火了。因為都是落了印象,然後再遇到一些情況,這個瞋恨心就容易起來了。甚至於還會算舊帳,這個都是落印象。別人的錯誤不要放在心上,我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的自性是清淨的,別人的自性也是清淨的,那些習性那不是真實的。我們要見性不著相,見人家的本性,不要著人家這些分別執著的言行,那個都是虛妄的。老法師教導我們不要認假不認真,認真是認自己的真如本性,不要認自己的習性當作我,這個就是很大的錯誤了,認煩惱賊當自己了。認賊作子,認賊作父,這種傻事不能幹。

所以佛陀開悟第一句話其實非常非常重要,四十九年一切教誨從這句話流出來的,又流回這一句教誨,四十九年教誨又流回這一句教誨。你看佛法一即一切,非常圓融。這句話我們不可須臾離也,「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對自己,那不會沒信心,相信自己有如來智慧德相了,不自卑了;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自己現在還有妄想執著,不會自傲了。自卑容易自傲,這都是煩惱,自卑就想要證明自己,有時候修行的動力都有好勝心在裡面。修行要觀心為要,這顆心到底動力在哪裡?動力一定要是自覺覺他,不能是增長習性了。所以每一句法是藥,治我們的病,你看這一句,不自傲、不自卑了,不懷疑自己了。傲慢是瞋恚的核心,懷疑是愚痴的核心。你看這句話多好!那這個是自己的受用,對他人的受用,相信別人,不會懷疑別人。那佛法要信解行證,我們得自己去落實了。我們真正對身邊的親人都不懷疑了,我們真心對待他,依報隨著正報轉。
有遇到一位同修,他說我很努力做,可是另一半都沒什麼改變,後來我就做不下去了,我就發火了。我說你是不是一直做的時候都在想,我都做到這樣了,不然你想怎麼樣?其實那個做的心還是有求在裡面,這個有夾雜了,不是純善,這有夾雜目的在裡面,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了。《三時繫念》說得好,「諸苦盡從貪欲起」。這一句話很治我們的病,想想所有的痛苦煩惱從哪裡來的?根源的問題在哪?「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把自性真心忘了,然後順著貪瞋痴了,「意念紛馳總是魔」。太冤枉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能生萬法,結果我們現在讓貪欲做主了。
我記得好像是我們劉老師在朋友圈發了一段《大涅槃經》的話。不知道有沒有哪一位仁者,你記不記得前幾天這個劉老師發的哪一句話?劉老師妳自己記得吧?妳給我們分享一下妳為什麼發這一段《大涅槃經》的法語。
劉老師:是那天看一本書的時候看到這句話的,我現在我看看我可能都背不下來了,我記得當時就是說要離愛欲,離了愛的話無憂無惱,就是應在了《心經》的那句話上,就是「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好像就是他是有從十二因緣的角度去講到這個愛,然後生了各種受覺等等,然後各種取等等的,最後產生的就是現在所有的煩惱都是以無明做為一個起點,他這句話……
成德法師:《大涅槃經》也講?
劉老師:沒有沒有沒有,就是我在想這句話,因為它是愛取、取受。
成德法師:這個《大涅槃經》說到的,「因愛生憂,因愛生怖」,恐怖的怖,所以「若離於愛,何憂何怖?」這個中文也翻得夠好的,都有像押韻一樣。「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無量壽經》也告訴我們,「拔諸愛欲,杜眾惡源。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不知道大家讀到《無量壽經》說「遊步三界,無所罣礙」,內心是什麼感受?這樣的日子很值得過吧。但是他前面是講要拔諸愛欲,才能杜眾惡源。那我們既然知道憂跟怖的根源是貪求,那就要把貪求放下,把控制、把佔有,因為什麼都拿不走,萬般將不去,有什麼好佔有的?師父常常說要看得破、放得下。而且我們學佛要認識真心,真心本自具足,有什麼好擔心沒有這個、沒有那個?《了凡四訓》引六祖大師的話,「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其實我們會產生對未來的擔憂,就是我們不相信因果、不相信經教,因為理得心安。為什麼我們還是這麼多擔憂?要不就是沒有聽聞相應的法藥,要不就是聽了之後半信半疑,還不是很完全相信,那就容易擔憂了。
所以像夏蓮居老居士說,「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因為人生是因果一直相續,未來跟現在也沒有分開,我們每一個當下都用對心,那有什麼好擔心未來的?我們現在都在布施了,那有什麼好擔心未來怕挨餓?愈施會愈多,應該不會擔心。除非我們在施的時候還是有懷疑,真的是這樣嗎?
前不久有一位演員,他有把他修布施的經過錄音,我好像有發到群裡面給大家參考。演員,真實的例子,他夫妻都是演員。老法師曾經說過,我們講課講半天,還比不上人家演戲演兩個小時,他終身難忘,用戲劇來弘法的效果非常好。
諸位老師,我們一講到老法師曾經說什麼,這個耳朵都要豎起來,因為這是老法師說的。因為《弟子規》開頭就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這個話再往外延伸,師父呼,應勿緩;師父命,行勿懶;師父教,須敬聽。我們中國人華人特別重視尊師重道,就像「勸發菩提心文」說的,教導我們,「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禮義廉恥不懂了;「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沒辦法了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就跟畜生沒有兩樣了;「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那就跟世間人一樣,短暫的一生,又去長劫的輪迴了。所以世出世法我們都是有老師教導我們,長養我們的慧命。所以對父母守喪三年,對老師心喪三年。而不能把父母老師的話忘掉,因為那個跟恢復我們的自性有大關係,那是大根大本,自性寶藏一定是從這個根本開顯的。所以地藏王菩薩就是這個表法,開發心地寶藏,地藏菩薩表的就是孝親尊師。
可能有老師都在受持《地藏經》,讀誦受持,受持比讀誦進一步。讀誦是誦經,受持是把經典裡面的教誨放在心上,然後把它做出來了,這個才叫受持。那我們有沒有受持《地藏經》?《地藏經》整個核心就是孝敬,孝親尊師。我們修學的過程,我們一定要注意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叫做自我勘驗。講自我勘驗比較是佛家的名詞,專有名詞了,我們用比較平常的話,我們要check,要檢查。就好像說在學校學習有月考,檢查一下這個月學習的情況怎麼樣,不能稀里糊塗,到底有沒有學到東西,都要檢查一下。師父領進門,修行還要靠個人,得自己檢查。我們在受持《地藏經》,就是要把孝親尊師都放在心上。那我們現在檢查檢查,父母交代我們的、教誨我們的,我們馬上能想到什麼?隨時可以提起來的是什麼?我們面對境界了,那我們隨時可以提起善知識哪一句教誨?因為尊重老人家就會珍惜他的教誨,會放在心上,那遇到境界提不起來,這個自己說很尊重,那這個認知可能是有落差了。有時候我們是什麼?感情作用,用感情面對善知識。
我也常常遇到,我記得我當時候在廬江的時候,遇到同修一看到我,「我跟老和尚的緣不一般,我夢到他很多次了」。我心裡想,可能大家都有夢過。但是我們要很冷靜,你不能都沉醉在我常常夢到師父,師父對我恩德太大了,邊講邊流眼淚,可是我們在境界當中到底能不能提起來?假如常常流眼淚,遇到境界都提不起來,這個太可惜了,因為老人家變成他情執的對象。大家要知道,強者先牽,你遇到了一個緣,我們內心裡面最嚴重的執著會先冒出來,那就有可能把可以引導我們當生作佛的善知識法緣搞成情執的緣。那你說這個冤不冤枉、可不可惜?可是這樣情況的比例還不低,善知識知不知道?老和尚知不知道?知道,他也常在提醒,感情的污染最嚴重的自私自利,貪心的核心是情執。其實真正把老和尚的話聽進去的人,應該是念念為眾生著想,因為老人家一直在教導我們要為眾生、要為正法,講了那麼多次,你又特別恭敬他,你鐵定把這句話放心上。那放心上了得幹,一有緣就要做,而不是一想到他老人家就流淚。
我還見過,一見到我,馬上把他跟老法師照的照片送給我。我在想說,那你送給我我要放哪?學佛是面對境界要清楚,你把你跟老和尚的照片發給人家,是要人家供起來每天看著你嗎?你也得要很清楚,你這個東西送出去了,人家是歡喜,還是給人家添了一個事情了?所以老法師這一句話說,面對境界要清楚,這個很直白,但是問題是我們在每一個境緣,我們假如是安住的,沒有其他妄想的,他是可以起觀照的,靜水照大千。我們這個動作出去,對方是什麼感受應該是可以感覺到的,這個照片送出去,人家臉色已經有一點怪怪的,這個時候就不能勉強一定要送給人家了。
我還有遇過第一次見到我,就拿了一本相冊,你看我的道場好多瑞相,照了好多張,一張一張翻給我看。我說本來是瑞相,你把它執著了,就不是瑞相。再來,我們不要說出世法,世間人的心境涵養,謙受益。六十四卦就只有一卦六爻皆吉,就是謙卦。所以謙虛的不張揚,怎麼可能還拿這些照片去要秀給人家看?但問題來了,我們在這些境界,到底自己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心態自己有沒有觀照到?所以觀心為要。
老法師教導我們的,修行要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念頭。就像剛剛這一位同修說的,我很努力,可是我每一次努力到一個程度,我就受不了了,然後又前功盡棄;然後我再努力,又一段時間,我又受不了了。其實在那個當下我們應該能反觀,我這個情緒快受不了了,原因在哪?另一半只是個緣,萬法因緣生,有因有緣才會結果。因是我有求,所以他又沒有事實回應我所期待的,「你也要讚歎幾句吧?你也要改變一下吧?」他沒有回應我們,所以我們情緒上來就是結果,因緣具足,果相就現了。
而佛法要信解行證,我們相不相信,我們真的用真心的時候依報會轉,會隨著我們正報轉。就像《了凡四訓》教我們的,「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另一半有過失不講;「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他有好你就讚歎他。大家不要小看這句話,這句話叫普賢行,只有讚歎,沒有批評。這裡面很重要,你要相信人性本善。他有不好,你都不指責;他有一點好,你就讚歎,那很自然,人他就不好意思了。然後他還講你,他還批評你,你還說是是是,你講得對,我改正;你都不講他,你還讚歎他。人都有良心的,但問題是我們要這樣去用心,這樣去做,自然就能印證。愧之,小人都可以為君子,更何況我們的親人都挺善良的,最起碼我們做好事,他們還支持我們,這就已經善根不一般了。我們現在就變成什麼?有執著了,盯著他一個缺點,然後每天盯著,你不改我就很難受,然後愈盯就愈看不到人家的優點。修行最怕的就是執著,你一盯著他的缺點就是執著了,有執著點,慢慢慢慢你就被這執著障礙住了。
我記得有一次我在廣東,哪個地方我忘了,在廣東跟大眾分享傳統文化。結果我就提到,夫妻白頭偕老的一句真言,這個也是老和尚教的,「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我話講到這裡,底下有一個女士手舉起來,高喊了一句話說:「沒有優點!」結果我也在那個當下我就走下去了,我說我得訪問這位女士,為什麼?因為她先生沒有優點,她還嫁給他,她有地藏王菩薩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雖然這是一個事例,也可以感受到人一有執著點的時候,那個是愈來愈發酵,愈來愈讓自己看事情不客觀、不冷靜。
剛剛是跟大家談到,修學當中有一個環節是特別重要,是自我勘驗。我在受持《地藏經》,我時時把父母老師哪些話我是放在心上的?我想老法師的教誨裡面最重要的就四個字:孝親尊師,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只要把這句話放在心上,任何境界都能關關難過關關過,只要念頭放在孝親尊師上,煩惱就沒了。「聖狂之分,在乎一念」,不是很難。我們現在兩個禮拜才見一次面,我們可以在這兩個禮拜觀照觀照,是不是任何一個煩惱,只要孝親尊師的心提起來就沒煩惱了?孝親尊師一保持了,不會有煩惱上來了。這個我們可以觀察觀察。老法師說,尤其他老人家九十歲前後,九十歲以後講得更多,他老人家說,我這一生能有這麼一點點成就(當然老人家謙卑),他說就是念念不忘孝親尊師。這一句法語放在心上,菩提道上一帆風順。老法師任何一句法藥放在心上不忘,都可以一帆風順。所以我們不要跟自己過不去。老法師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老人家已經表演給我們看了,那我們現在得跟上。
《論語》裡面說的,《論語》是「子張問善人之道」,子張問善人怎麼修道。善人是行善,還不見得是要修到了生脫死。蓮池大師有一段法語很精闢,他說到:「造業者百」,造業的人有一百,「為善者一二」,為善的人只有一二個;「為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你在所有善人裡面,一百個善人,真正向道要了脫生死的一二個;「向道者百」,這一百個都是向道的人,「堅久者一二」;「堅久者百」,堅久的人有一百個了,「堅之又堅,久之又久」,直至菩提者又是一二。蓮池大師說,到這個時候,這樣的人才叫真道人,真正的修道人。我們用數學來講解這一段話,那就是百分之二,一二我們取二就好了,就是百分之二乘以百分之二乘以百分之二乘以百分之二,乘四次,億分之十六。億分之十六,我們地球有七十億,七十億乘以十六,一千一百二十。那這一千多人,別人是不是不管,自己一定要是。所以這個不簡單。
李炳南老師當時候說,一萬個念佛人,大家注意,不是一萬個善人,是一萬個念佛人,三五個往生。可是永明延壽大師又說「萬修萬人去」。那這兩句話有沒有矛盾?沒有矛盾。萬修是他真修了,那鐵定能去。「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印光祖師說故鄉風月有誰爭,本來就是我們的故鄉,你想回去,還有誰會攔你?真修了,萬修萬人去。你今天全放下了,阿彌陀佛就接你走了。「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阿彌陀佛同體大悲,不忍心看我們在這裡受苦,你今天真心要去了,完全放下了,就來接你了。
諸位老師,可能大家覺得我講佛法講得比較多一點。為什麼還是要講多一點佛法?因為現在這個時代要幫助學生,我們自己有業力,學生本身也有業力,他的家庭也有業力,還有他還要面對整個社會世界的業力,我們不求佛菩薩加持,不容易。所以《淨修捷要》第三十一拜:「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這一拜很厲害,一念遍虛空法界,你這一念真誠,常住三寶都是你的護法、都是你的後盾。我們要講課了、要上台了,上去以前趕快默念:「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常住三寶、常住菩薩,還有龍天護法都請到了。所以要靠佛菩薩的加持力,不然要成就人、成就事可不容易。
再來,這個世間誘惑太多了,我們得要知止而後有定,要止於求生極樂世界,這個世間我不貪求了。這個世間三苦、八苦,輪迴路險,生命那麼短暫,萬般將不去,什麼都帶不走,唯有業隨身。這個輪迴的事我不搞了,我止於極樂世界,就不容易被世間的東西誘惑了。所以知止重要,而後有定,這個心就定下來了。我有跟大家談到,每一天躺在床上,阿彌陀佛趕快來接我。隔天眼睛又張開了,還活著,再為佛法、為眾生做一天,但做也不求世間果報,還是「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還是求生淨土的資糧。
這個第二個重點,知止。第一就是業力太重,「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可是我們一煩惱了,就感召業力來,自己有業,對方也有業。可是你一生佛號、一生利他的心,就感諸佛如來來加持你。你一祈請,你真心都感應了,佛菩薩是同體大悲,怎麼會不感應?所以這一念的差別有多大,是業力還是願力,天壤之別。而且現在法弱魔強,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所以我們的正念不能保持,很可能這些魔王、這些惡緣就會干擾我們。所以不能不念佛,不能胡思亂想。「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這個印光祖師教導我們的。所以現在一不念佛,要止住妄念太難了。《三時繫念》說:「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一不念佛,輪迴心就現前了,輪迴心就造輪迴業,就結輪迴業,不行。我們每天想求生極樂世界,念頭都在造輪迴業,那不是背道而馳了?
黃念祖老居士有一次他在跟大家講一個專題,他在講專題以前,他一段話成德非常觸動,他說:「我是一個愚痴的凡夫。」我們要了解,他老人家當時候已經是密宗跟禪宗的傳承,傳承那可不是一般人,那都有老師印證才是傳承的人。但是他自己面對自己的修行,他說:「我是一個愚痴的凡夫,就不能不重視修持。雖然我現在有任務,我還得要寫書」,給《無量壽經》作註解,那都是大工程。他還這麼忙碌,他說,「每一天一定要修持,所以最少佛號三萬」。好像是三萬還是五萬?好像是三萬。我聽了就印象深刻,他工作量已經這麼大了,他每天還要持咒,還有他要做的這些功課,但是他定的佛號就是三萬。
其實這些大修行人,他們所做的都為了誰?都是為了啟發我們這些學子、這些弟子們。這些大修行人他都是乘願再來,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是應我們的機,他所表演出來對我們的修行都是至關重要的。但問題就是我們要看懂,進而我們要效法。所以新年新希望,我們也要定個目標,今年好好往這個目標邁進。當然,大家不要聽我講到這裡,好,我就定三萬、定五萬,結果你家裡的人請你幫個忙,不行,我還沒念完,成德法師說的。到時候我造成你們家庭紛爭,這個我就罪過了。我剛才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成德剛剛表達的重點就是,一定要精進,不能鬆懈。夏蓮居老居士說:「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
我看你們抄筆記抄得很認真,大家不只要抄在紙上,更重要要抄在心上。大家假如抄也很專注,不影響聽,沒關係,反正大家就用你最佳效果來學習。但是假如抄的時候,可能你都會漏聽了,然後抄了一箱筆記,但也從來沒有翻過,那這個抄筆記變成安心的了。你抄完還可以翻,常常有翻起來看,那抄才有意義;假如不常,那你乾脆就專注聽。你說那漏掉怎麼辦?不要擔心,把記住的落實了,那一句就有一句受用。你假如落實十句,你的清淨心就現前了,清淨心就生智慧。你那些筆記沒有抄,你自己就可以講出來了,因為你心境到位了,自然就講出來了。
所以佛法貴行、貴落實。就像我們剛剛說的,孝親尊師隨時提起來,真的,煩惱就消失了,正念現前,邪念就污染不上了。所以修行不要搞得太複雜,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就是從這個起心動念來修。能隨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隨著妄念走,這個功夫慢慢慢慢就得力了,身口意就可以收攝了,因為妄念進不來了。「攝心為戒」,身口意不隨著分別執著,心就定下來了。「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個《楞嚴經》的教誨,戒定慧三學。現在重要的是攝心,收攝身口意。什麼事情要專注,做事專心、讀經專心、念佛專心,在每個當下要練專心。看手機也要專心,然後看手機也要有定力,不要它跳出個什麼新聞,又把我們給抓過去了。
其實善知識真的是和盤托出的,對每個人都是,他在他的講經裡面全部都和盤托出了。在《論語》裡面,陳亢問孔鯉:「你爸爸有沒有多教你什麼?」你看他不相信老師。結果孔鯉說:「曾經我的父親站在庭院,我快步走過去,他把我叫過來,『學詩乎?』『還沒學。』『不學詩,無以言。』」又有一次,「嘗獨立,鯉趨而過庭」,「父親又把我叫過來,『學禮乎?不學禮,無以立。』」結果這個陳亢聽完很高興,「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孔子,善知識不會偏心的,這個疑心一定要去掉。甚至於《論語》裡面,孔子還自己講:「二三子以我為隱乎?」二三子就是叫著學生,你們覺得我還有隱瞞什麼嗎?所以這個和盤托出很有味道,他是講每一句話、每一堂課都是和盤托出。我們太粗了,太粗心大意了,囫圇吞棗。比方說我曾經聽老法師「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我重複一直聽,聽到最後,每一段很重要、每一句很重要,最後每個字,這個字很關鍵。然後雖然是兩個小時,把佛四十九年教導的綱領,統統在這兩個小時都講得很清楚。
所以我們假如體會到善知識就是,用我們粗俗的話講是掏心掏肺、和盤托出了,那我們就會「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首先我們的命運就改變了,再來我們利益家人、利益有緣人的這個心願慢慢能夠實現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我們現在想到要攝心才是持戒,那現在最讓我們不能專心的是什麼?是不是手機讓我們不能專心?老法師曾經說,不看電視、不看報紙,這個對恢復清淨心很重要。看什麼?讀經、聽經、念佛,都在用功,不分心到看了之後會讓我們起心動念、會讓我們有這個煩惱的。當然,你假如一看新聞菩提心增長,這個也挺好,但是這個得要很真實面對自己。你看了之後,被它這些,一來被這些敘述動了你的心,心不安定了,甚至時間就流失掉了,甚至還會起邪念,那更不行了。不能讓這樣的情況一而再、再而三重演,所以今年要下個決心,不看電視、不看報紙,然後那個手機,除了處理事情、除了聽經聞法之外,其他的都不被它干擾。學佛是要學做得了主,最重要是下決心,我不能再荒廢我的時間了,這樣我對不起父母、老師。老人家都九十五歲了,還等著我們學生同台演出,還等著我們加拿大一條龍建起來,讓他老人家生大歡喜,我要出一分力。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在我們這個時代,這一句話重要。可是大家聽了之後不要緊張,要積極,不要著急,什麼時候都要提醒自己,要中道。雖然我都是這麼樣提醒你、提醒大家,因為我是常常犯,所以比較有經驗,因為我也是容易激動的人。
我是感覺老人家在每一段時期,都會一再提同一件事,或者同一個理念、同一個義理,會重複不可能沒有用意的。其實我們在教學的人,每一句話有沒有意思?有沒有用意?大家都上了講台了。而且我們講課的時候得全神貫注,分享課程不能打小差,你一分心了,不知道剛剛講哪裡去了,都要全神貫注的,你看每一句話都是很用心在講。那我們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師父上人,更何況是這些大善知識。我記得最近這一二年,老人家這一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講了好多次。在疫情之前的好幾年,香港每一年最少都辦兩次以上的法會,都是七八千人。當時候我們還跟老人家提過,這個香港同修太辛苦了,辦法會,很多幾個禮拜都熬夜,跟老人家說,可不可以少辦?老人家聽了也理解,但是還是很柔和的說,那還是要辦。因為我們反映了,老人家堅持,我們知道老人家有智慧,大家還是很接受。結果疫情到了,你想辦都沒得辦了,突然明白了,老人家雖然感覺同修們辛苦,可是大家要知道,八千個人一起祭祖,那個念力有多強,一起念佛,一起做三時繫念,那可以超度多少祖先、亡靈。你現在要辦這樣的法會,你辦不了了,沒有那個時節因緣了。所以好多時候都是我們回頭看,才看出老人家的用心、老人家的考量、老人家的智慧在哪裡。
所以當時候辦英國漢學院,那一般要辦個學院,你得準備準備,但是機不可失,馬上抓住這個機會。但一開始確實還是滿多挑戰的,結果這幾年下來,老人家太有智慧了,這個機會沒有抓住,我們想想,在大陸讀經書的小孩,從小開始用傳統讀經的方式培養的孩子上百萬人,有很大的比例沒有學歷。可是現在有漢學院,他們願意來,都可以來這裡讀書了,他們從小就有積累了,他們直接就可以讀本科、碩士、博士,可以接上全世界的學術系統,可以和光同塵。那這個機緣假如沒抓到,那還有機會嗎?老人家九十五了,不大可能了。
所以這一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也是提醒我們,尤其我們已經上了年紀,都是中年人,一定要精進,至誠心念一句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會騙我們的。黃念老特別提醒,要善根發動,不能業力發動。善根發動,我們一聲阿彌陀佛,攝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老實持名,全攝佛德」,這是黃念老的兩句法語,老實持名,全攝佛德,這個法門太殊勝了,從果起修。其他八萬四千法門是修因得果,這個法門是從果起修,即修即果,你念一句,那佛的功德就變成你自己的功德。「託彼依正,顯我自心」,把我自性本有的功德煥發出來了。「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這個是《淨修捷要》第十一拜。這《淨修捷要》太精闢了,大家假如工作忙,最好一天可以拜一次,三十二拜而已,差不多二十分鐘,這個定課就可以做下來,加持力很大很大。會不會我今天給你們派太多作業?這個時光不等人。這整個三十二拜,五經一論的精華,禪、密、教、律這些精華都含攝在裡面。所以老法師說,這個《淨修捷要》的分量不亞於《無量壽經》,它是相輔相成的。你念熟了就背起來了,你坐車的時候都可以修,你躺下去睡覺了,都可以默念,念到睡著,隨時都可以修,每一段又不長,都是精華,攝受力很強。
應該成德有跟你們分享過,好像是二O一六年初,成德在香港,有文字學的課要上,成德剛好有參加,還沒開始,那個攝像的工作人員被附體了。結果當時候我們協會的領導就說,大家一起來拜《淨修捷要》,讓成德領著大家拜。拜了兩拜,第二拜還沒有拜完,這個工作人員就恢復正常了。這力量很強,我們是有體會過的。
黃念老這兩句話就很重要,要善根發動,煩惱業障消掉了,智慧增長。而這個善根發動,也是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知道自己哪裡有不足,奮發向上。每天知過改過,這個也是善根發動,慚愧、奮發、改過。假如你說慚愧,接著自責,那不叫慚愧(慚愧了接著就是奮發,這才叫慚愧),那個變成消極、沮喪,那不對了,那是煩惱。不能讓業力發動,業力現前的時候,你想用功,有時候使不上力了。比方說身體現在健康,不用功,突然身體壞了,你這個時候想念佛,沒力氣了。所以《無量壽經》才特別提醒,「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不能違背經教,慢慢慢慢就趕不上了。
有一位同修跟我母親同年,結果這個同修他接觸佛法比我媽媽還要早,早很多,他們接觸佛法可能都有四十年,比我母親早很多,但是都在忙事,每一次讓他念佛就打瞌睡了,沒有認真對待念佛讀經。結果後來身體不行了,也沒體力了。假如這是四十年了,我們不要說多少,每一天念一萬聲佛號就好了,那念了多少佛號?消了多少罪?他這四十年,每一天念一萬聲佛號,他這個病的業就消掉了。可是他現在想用功來不及了,因為他的病已經現前。所以黃老說,謹防業力發動,這個真的是很慈悲的提醒。但是這個都要認知到位,要體會得深刻,不能小看業力。《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我們以前所造過的業,每一個惡業假如有體積的話,整個宇宙都裝不下,虛空法界都不能容受。這句話我們應該都了解吧,但這句話有沒有放在我們心上?那我阿賴耶識還有這麼多業在,我現在不念佛,讓它們給冒出來了,我就做不了主了。我現在一聲接一聲,那就好像這個倉庫,前面上層全部都是佛號的種子,以前過去生的都壓在底下了,你就有把握了。
我最近也是接到很多同修,或者有緣的人,突然癌症了,出大車禍了,這有時候你都很難預料的。前不久一個同修的哥哥去世了,年紀都還比我小好多歲,可能都小我十歲都超過。我們縱使是學佛人,也不能掉以輕心,沒有說學佛的人一定就長壽。為什麼?因為我們過去生的業果什麼時候會現前我們不知道。連玄奘大師貢獻那麼大,他也是生重病。但是大師他的念頭太令人敬佩了,他馬上想:「我是不是翻錯了?」後來菩薩現身安慰他,說你翻的一點都沒有錯,你過去生曾經做過國王,殺業很重,重罪輕報。這個故事,玄奘大師念念就為了正法、為眾生著想,這是我們的學處。但是從另外一個細節來講,連玄奘大師他也有很重大的過去生的惡業有可能會現前,那我們也有可能,這不是開玩笑的。所以修行人警覺性要很高,不能懈怠,早一天要讓功夫能成片,要做得了主。
這個做得了主,念佛的時候專注念佛,有緣做事的時候,就用佛心去做。老法師說,念佛這個念字怎麼寫?今心,心上真有佛。做的時候都是真誠去做、慈悲去做、平等去做、清淨正覺去做,那做事也是念佛。用真心去做一切事,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所以老法師說,「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用真心」,這句話很重要!老法師說,佛講的每一部經都是他的真心流露出來的,我們用真心,才能跟經典起感應道交。不用真心,聽經有可能會聽偏掉了;用真心,解行相應,愈聽愈深入,愈聽愈有共鳴,愈聽愈法喜了。
好,這個知止就止在極樂世界,這是為什麼跟大家談佛法比較多一點,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老法師有一次對著我們,也是在英國漢學院,老人家很認真,看著我們說,「你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你生生世世都可以弘揚傳統文化;你假如沒有往生,你只能做這一生」。所以我們要了解,死生事大,這一生要出輪迴很重要,你生生世世都可以做傳統文化;這一生沒有出輪迴,下輩子又有隔陰之迷了。所以要看得深、要看得遠。所以有緣盡心盡力做,所有善根都是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這一生只有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哪怕在家裡煮飯給家人吃,都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你在炒菜的時候,我要供佛了,這個煮飯就是普賢的功德。所以六度、普賢十願都沒有離開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好,我們休息一下,在我們祖國大陸的老師們,你們先休息了,你們那邊太晚了。我們張老師也休息了,太辛苦了。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2022-06-26
88:19
comments
No Rating

師資扎根培訓班05(下)_成德法師

有一個祖師有說,「分別亦非意」。那老人家進一步是教導是: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但是自己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在恆順眾生的時候得要練這個,你恆順,但是自己不能有分別執著。那當然一開始說都沒有,可能也做不到,但是自己很清楚是恆順,但是自己愈來愈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就是在境界當中練這個心。尤其在家的人,面對家庭很多境緣,這個得好好去體會了。好,那剛剛我們王居士有舉手,請。
王居士:阿彌陀佛,感恩法師,感恩弟子規學會的會長,還有所有的老師。後學看到多倫多弟子規學會這種在海外成立的弘傳我們中華文化的組織,十分感慨,也心懷敬意,幾次參加這個培訓班了,感觸也頗深,真誠的向每位辛勤付出的老師感恩!
後學在這裡分享一段我朋友的經歷,做為供養各位老師的這麼一個事情。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我這個朋友是我山東的老鄉,後學在來加拿大之前是山東人,這個山東老鄉我們已經認識了十六年了,十六年、十七年了。因為都在一個城市,原來都在一個城市居住嘛,關係都很好,我們兩家的孩子也都在一起成長。所不同的是,我這個朋友她稟承的教育理念是現代西方的這些教育理念。那麼她的家庭,她先生在中國做生意,她帶著兩個孩子在溫哥華,帶著兩個孩子在這讀書,在這兒待了十六年了。我先舉幾個她孩子的生活當中的小例子大家看一看。一個事情就是,我們華人過年,朋友、同鄉聚會,我們都帶著孩子到一個朋友家去,有十幾家,這一個朋友也帶著她的兩個孩子去,大概有四、五十個人在參加聚會了。主人這一家特地為我這個朋友的孩子準備了一份她自己用的水果。我們是過年嘛,給她準備了草莓,我印象很深刻,有草莓,其他的大家都是一樣,就是這個孩子準備的很特別。第二個事情是,這個孩子她由於她父母,她父親在國內做生意,她母親帶著她在這兒,她母親也很急切的希望這個孩子能夠學習好,能夠有成就,給這個孩子弄了很多的培訓班,美術呀、音樂呀,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我印象特別深刻。我到她家有一次去吃飯,我們這邊孩子一般都是兩點半放學,三點鐘左右一般就會到家了,我到她家吃飯的時候就是晚上七八點鐘,她孩子還沒有回家。我說妳孩子呢?她說孩子上完游泳去演講,演講完了去搞什麼領導藝術,搞完領導藝術又搞數學,九點鐘回不來,哈哈哈。這是第二個事例。
成德法師:這吃飯呢,吃飯怎麼辦吶?
王居士:吃飯晚上九點多鐘回來睡覺之前吃一點。
成德法師:哎喲!
王居士:哈哈哈哈!這是大女兒。小兒子呢,她兒子小啊,是在加拿大生的,更是望子成龍。讓她的小兒子去到我們溫哥華最貴的私立學校去,因為很遠嘛,很遠很遠,早上起來,五六點鐘就要起來把孩子弄起來,準備開著車送到校車點,然後孩子根本就沒醒,晚上接回來的時候孩子都在車上睡覺。但是那個學校是我們溫哥華最貴、最好的學校。
成德法師:最貴,不要說最好,最貴。
王居士:哈哈哈哈哈,最貴的學校,最貴的學校。這個十六年下來,前年,這是二O一九年的九月份,是二O一九年吧,她這個女兒,由於她有畫畫的天分嘛,考到了美國的一個很有名的大學的建築設計專業,很有名,這個大學學費也很高,在全美可能排前幾名吧,我們朋友都很羨慕她,她也很有成就感。結果沒有兩個月,這個孩子就自動的輟學了,就回來了。為什麼呢?因為她無法適應這個這麼節奏比較快的這種教育生活,實際上她也有嚴重的抑鬱症了。那麼就剛才說草莓的這個事情,她春節的時候吃草莓,當時她吃草莓的時候,因為我們很多朋友在一塊兒吃飯,就其中有一位中醫就給我和我太太講,我們私下聊,說這個小孩子,吃草莓的小孩子,她早晚要得抑鬱症。這是十年前、八年前的事情了。我就問他,我說為什麼她要得抑鬱症啊?這個朋友給我說,說這個寒冬臘月,你用南方生長的這個寒性很大的水果來給孩子吃,一定把她的脾氣、胃氣給她吃壞,所以說她這麼搞,這孩子二十歲之內一定是抑鬱症。果不其然,確實是這樣,最後她輟學的根本原因就是抑鬱症,有嚴重的躁鬱和抑鬱,這個心上。
然後她兒子現在還在這個貴族學校上學,由於他父親基本不來加拿大,這個兒子有嚴重的女性化傾向。就是說這個家庭在名義上雖然是比較完整的,但是父親就是,我們說他離開了這個角色,對孩子的教育是缺失。他可能每個月給孩子錢要比我們給的多得多,但是由於他父親角色的缺失,導致這孩子語言、聲調、舉止乃至著裝,都有明顯的女性化。
我分享這個我身邊的例子,就是想給大家說這麼一個事情,我們華人來到加拿大,不管是什麼狀況,我們都希望我們的後代、我們的子女,能夠最起碼來講有一個正常的生活,我們都是;那麼再高一點,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傳承、繼承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很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很不願意看到這個。那麼多倫多弟子規學會的這些老師發心來做這個傳統文化的教育,我相信大家就會從我講的這個例子當中得到更多的激勵,大家更有信心,因為這麼多的眾生需要我們去救護,這在我身邊這種情況很多很多。所以說更希望我們弟子規學會的老師、義工努力工作,早日把弟子規學會辦到我們溫哥華來,很多人都期盼著我們能夠把傳統文化帶到我們溫哥華來,讓我們這些受苦受難的這些朋友、同胞、同鄉能夠受益。就用這個故事來感恩弟子規學會的老師。
成德法師:謝謝王居士的分享。我們想想,這個夫妻分居,其實也是放下很多了,也是犧牲很多了。但是假如最後的結果是這樣,哦,那他夫妻情何以堪!很難承受吧?家庭是想為了把孩子教好,或者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結果搞到最後,一個抑鬱症,一個兒子女性傾向,你說這個不趕快來調整,那愈晚就愈難調整。再來,成德不是很贊同,不鼓勵夫妻分居,因為這個家庭畢竟是他無形的一種安定的力量。
我也跟女性同胞算一筆賬,我說女子假如安在家庭裡面,大家看這個「安」字,你看一個宀(音綿)字旁,不是一座房子嗎,底下有個女子,有個女子就安了,所以女子是安定的力量。孔子說,「妻也者,親之主也」,親人裡面很核心、最主要的一個角色,所以叫「家庭主婦」,沒有叫「家庭主夫」的。我跟他們算什麼賬呢?我說女子安在家裡,首先第一個,家裡人都吃她煮的東西。我最近才知道,在外面吃東西比較不安全。其實這個話是李炳南老師,那多少年前?幾十年前了,跟老法師講,你不要在外面吃東西。我有認識的朋友學佛了,每一天都是用新鮮的油做菜。結果他們證明了一點,不止生意沒有變差,愈來愈好,這命裡有時終須有。所以人沒有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知見,很容易被社會風氣影響,好像不跟著這麼做,不對。不要說做生意了,連教育孩子,每個人都是這麼樣去教孩子,你跟還是不跟?早上天還沒亮五六點送出去,晚上九點接回來,哇!幸好我投胎還不是投到這樣的家庭,不然可能我也憂鬱症了,我也很難跳脫出來。
第一個,母親在家,對於下一代跟全家人身體的守護可以省多少錢?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現在有很多的家庭,它很長期的積蓄,只要發生家裡哪一個人得重病,那個錢就留不住了。年紀大了,五、六十了,誒,中風了,哇,那要花多少錢?花錢是一回事,能夠恢復到什麼程度,又是另外一回事哦。但是老祖宗提醒我們,「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病跟吃是有很大的關聯性。那在家吃飯很安全,我們家都是少油、少鹽,都是吃糙米,都很營養的,都是那種很有能量的食物。那這個有母親守候,那省多少錢?身。
心,心理的安定。現在人憂鬱症、心理疾病看病的不少,那心理醫師假如又不是學佛的,或者又不是覺悟的,愈看愈嚴重。那看心理醫師也要看他的知見對不對,有些人看完心理醫師就覺得,就是他父母害他的。你說這個不看還好,看了他還覺得對,哎呀很麻煩。這是個人身心。
那是另一半,下一代,還有肯奉養老人的,還包含老人的健康。
那進一步,學習,假如母親陪伴,父母都有陪伴,養成他學習的好的習慣、好的態度。其實大家要注意哦,他的學習假如來自於太多外在的依賴、督促,只要這個督促沒有了,他會不會學?所以很多的孩子一上了大學,猶如脫韁的野馬,你拉都拉不回來。可是這個過程花了很多錢讓他去補習,可是沒有養成他的學習習慣、態度。我們就不要求多吧,你父母陪他學一學,「餘力學文」吧,「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專注了;「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他還會做學習計劃吧,「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他養成這個習慣,「就人問,求確義」,都是主動學習的。我也有留心過,我們是沒有補習的,我的同學從五年級(小學五年級)開始補習,那這樣的孩子到了初中他就趕不上我們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到補習班去,補習班老師是教他答題的技巧,還幫他們抓考題,他是什麼?硬記進去的。那這樣慢慢慢慢學的東西愈深了,不是他貫通的、理解的,還是靠補習老師在給他抓這些答案,慢慢他的理解力就趕不上我們了。所以有時候錢不見得能解決問題,錢有時候解決的都是用一種症狀,只是一時,沒考慮長遠。君子務本,教育是那個心才是根本,而不是外在這一些分數、才藝,你不能把本給忘了。
那假如先生都在外面吃,接觸的面就多了,那吃個飯之後,可能還約去哪裡玩一下,這個夫妻關係會不會有挑戰?那請問,假如夫妻,因為都不回來吃飯,請問這個是錢買得回來的嗎?就像我們假如是生長在農村,你看母親衣服也會做,鞋子也會衲,這些女紅(音工),很節儉,這個無形當中省了不少錢。那再來,你的孩子養成節儉的習慣,不亂花錢,眼前省了不少,等你老了省更多,不然他會變啃老族,到時候你叫天天不應。所以這個算盤得要會打。
好,這是講到這裡,就要對我們一些老師要肅然起敬,她們都是很有能力的,也都是行業中的佼佼者,最後能回到家庭來,護持好一個家下一代,這個不簡單,這個是大捨大得,能捨得、捨得,那必有所獲。那她們在教育孩子過程,還承擔起可以再帶、再教一些有緣的下一代,就特別可貴了。
我們聽了王居士分享,這個中醫的能力要學一學,看人家吃草莓,就可以知道她二十歲以前會得抑鬱症。諸位老師,這個能力能不能學?《了凡四訓》不是說,「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你看古代讀書人,看到一個人的一個動作,就可以論他是禍是福,而且都說得很準,在《左傳》《國語》裡面都有這些記載。因為他每一個言行,都可以看到背後的因在哪裡;而他現在的言行又是一個因,可以推他往後的結果會怎麼樣,所以一切事都不會離開因果。所以做孩子一生的貴人,我們得考慮都看他的一生,那我們就知道現在輕重緩急,要怎麼取捨了。也是想請我們王居士夫婦,也談談你們怎麼教你的女兒行孝的,我感覺你們應該是很用心,我代大家向你們請法。
王居士:阿彌陀佛,感恩法師,也感恩弟子規學會的會長和老師。我有兩個小孩,一個今年十九歲,一個十三歲,大的是在中國出生的,一歲多一點帶到加拿大來,小的在加拿大出生。我們,我和我太太應該說很早我們就接受了老法師還有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的教誨。
成德法師:不敢不敢。
王居士:我們一直就是按照這些教誨來做的,把教育變成生活,把生活變成教育。我先講我大女兒。我大女兒性格很柔、很慢,那麼我們教導她,就是督促她讓她快一點,讓她做什麼事情不要太慢。我二女兒就是一個急脾氣,風風火火,那麼我帶她讀書,帶她讀經,我就一句話,我說妳讀慢點,沒有第二句話,就是讀慢點。我帶她讀經,讀半個小時,我大概這句話能說二十遍,就是要她讀慢點,也算是因材施教。我們生活環境稍微和大家有一點不太一樣,我們離著城市很遠,我們在一個很小的小鎮子旁邊,我們自己家有一個很小的農場,我們以此為生。這樣我們周圍的鄰居,也沒有什麼鄰居,也是偶爾我們帶著孩子到溫哥華去,幾個很近的朋友走走,相對來講,孩子受的染污就少一點。我大概二十多歲聽到老法師教誨的,我們家從那個時候到現在,別人有,我們家至今沒有電視,從我二十幾歲到現在,到我快五十歲了,我沒有電視。我們就發現孩子,首先來講是染污少了,第二,她對社會上這些事情也不太感興趣,什麼吃、穿、玩兒什麼,她那都不感興趣,反而她們就很關注自己的家庭。
我去年,就是二O二O年,我們是經營農場,突然有一個事情,我們的一個員工不來工作了,就是他負責送菜,我女兒剛剛拿了駕照不久,那個任務也很重的,滿重的,一趟最多的時候拉三千包菜,要送到溫哥華,來回大概多數情況在九個小時到十個小時,這送一趟菜。我呢,因為那個去年疫情,沒有員工,實在沒有人安排了,結果我也很為難,家裡事情很多,我那個大女兒主動來找我,說爸爸,我有駕照了,我開這個大車我去送菜,行不行?我從來沒有教過她這些東西,但是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們家沒有這些,染污的東西比較少一點。我們沒有電視,也沒有雜誌,也沒有報紙,染污的,她自自然然小孩就以這個家庭為中心,就關心父母,就為這個家庭著想。那麼我也很感動,去年基本上都是我這個大女兒去送菜。有幾次她回來,還被顧客弄得還哭了,跑到我屋裡嗚嗚的哭,她畢竟還是年輕,她碰到一些事情不會處理的。我就告訴她,我說妳不要太介意這些事情,我說我們隨緣,一切都隨緣,顧客有形形色色的人,我們碰到什麼樣的人,我們用什麼辦法去解決,孩子慢慢心理也就打開了。她這一年送菜,我可以這麼講,就是說如果我去送菜我打七十分,她也能打六十五,很盡職、很盡責。晚上有的時候,就是說好比我考量到她的工作量太大了,我有些小的顧客,我就故意的,我就說妳不要去送了,我說這個沒有必要,妳繞一個多小時,多跑一個小時路,然後我們也賣不掉多少菜,就算了吧。因為她回來晚上八九點鐘,天都很黑了,中午飯沒法吃,晚上飯沒法吃,要到晚上回來以後才能吃飯。那麼實際上最後她跑回來很晚了,她告訴我,爸爸,我把那一箱菜我送過去了。哎喲,我說,不是不讓妳送了嗎?她說,你看我回來的路上我看車上還有一箱菜,再拉回來也就壞了吧,那就還不如送掉了。
我就挺感動,我就在反省,為什麼說她會為,當然我是希望她送出去的,但是我比較心疼她,為什麼她能反過來心疼我和我太太呢?也就是說她們自幼的社會關係比較簡單,我們的朋友多數是有佛教信仰,或者有宗教信仰,或者是有文化根基的這些人,我們平時往來都是以道義為重,以親情為重,對孩子薰染,她並不是我告訴她這個事情妳應該怎麼怎麼辦,她自己就感觸到她應該這樣去辦。我記得有一次,她回來挺晚了,她還告訴我,爸爸,我用你的菜的錢我買了一個什麼什麼東西吃了,我餓了。我當時我眼淚就快下來了,因為她要七、八點鐘才回來,你看她買了個東西吃了,她還回來告訴我。她就是,哎這個東西呢,我盡職盡責做完了之後,我花了這個錢我還是要告訴我爸爸的。就是說她考慮的時候,並不是我教她這個事情妳應該怎麼怎麼做,而是這種薰染、薰陶。我們,我太太也帶著孩子一塊兒聽老法師的講經,帶著孩子聽蔡禮旭老師的,慢慢的(並不一定是說我們夫妻去教的她每一件事情)就啟發了她對別人的關愛,對父母的關愛,對周圍人的關愛,她自自然然就會去考慮這個。也確實不是我們兩個人怎麼去,我們也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也確實是這樣。
那麼還有一個事情就是我剛才說,能夠啟請弟子規學會的老師到我們這邊來,因為我們沒有這麼一個理想的依眾靠眾的團體來修學、來鞏固孩子的基礎,孩子到學校去,還是會受到她同學、她周圍的這個影響比較重。所以說我真是期盼早早有一天,我們這個一條龍學校能夠建起來,然後我們文化的根基能在加拿大這塊沃土上扎下來,我們的孩子、後代能夠真正的理解,然後能夠繼承、能夠傳續我們的文化。我呢出於無奈,我只能把我的兩個小孩送到一個保守派的基督教學校去上學,那個學校他們對學生的要求都比較嚴格,有點像我們華人。就是孩子那個裙子妳必須過膝蓋,它都有嚴格的規定,證明它是很保守的基督教學派;那麼男孩子你穿衣服你不能露肩膀,這個都是有規定的;頭髮,男孩子有多長,女孩子多長,都是有規定的。相對來講,這種學校染污要少一些,我想這個也是我對孩子的一個保護。
那麼在去這個學校之前,孩子曾經去過一所公立學校,去了大概有(那個五年級了,四、五年級),大概有半年、一年的時候,我就突然發現,哎喲,這個孩子的言談舉止就變了。我就警覺起來了,我就很害怕,我很害怕她就是受那個學生的(同學的)薰染太重了。這樣我和我太太一商量,我們就把她停了,就不再上學了,我們在家前前後後一共三年的home school,就是跟著我在家裡抄經,抄經、讀經、做家務事。因為我們的農場夏天都很多事情,讓孩子去到地裡去種菜、澆水、拔草、做家務,天氣熱的時候就讓孩子在家裡抄寫經文、讀經。這樣這三年的時間下來之後,我感覺,以孩子多少她這個辨知(辨知社會、辨知人)的能力有提高了,然後我就在周圍,我選的這個學校離我們家二十五公里,很遠。我們都很忙,但是我和我太太說,就是商量一下,雖然遠,但是這個學校它比較保守,比較符合我們的理念,對孩子的未來有好處。我們就每天接送孩子就兩個小時,送去一個小時,然後下午去接也是一個小時。這個學校它老師也都很負責任;同學相對來講,他們這個教派基本都是農民的孩子,就是本地的傳統的農民,他們家風都比較樸實,這樣孩子在這兒上學相對來講影響要少一些;那麼又有在家三年home school的經歷,孩子成長基本上來講到現在不用我們怎麼去操心了。我想這也是成德法師告訴我們扎根,扎根要扎好了,如果你扎根扎不好,你送到這個學校也不行。如果我們孩子的孝德,對家人的關懷,這些根慢慢扎下來了,那麼她到這個學校就會比較妥貼一些。肯定會有很多污染的,這個是一定的,但是呢一個是污染,這個學校要比公立學校污染少,第二個是她根扎得比較扎實一些,對那些染污她就很,她自己就很牴觸。
我們原來在選擇學校的時候,我們選擇兩所學校,第一個是我們叫現代派的基督教學校,一個是保守派的基督教學校。那麼這個現代派的學校,他們學校就安排我們到學校裡去看,然後看看我們是不是願意到這個學校來。我們在初來的時候看到了這個現代派基督教學校,一個小男孩染著藍色的頭髮,我們就是從進到出,到見到這個小男孩之前,我跟我太太都很高興,孩子也很高興,還不錯這個學校,你看老師也很負責任,同學都很好。當我們出來最後要走的最後一分鐘,我們看到那個藍頭髮小孩之後,我和我太太對視一下,我這個大女兒就說,爸爸,這個地方不大行,不大行,不大行。最後我們就再也沒有去這個學校,我們就決定就不用再考慮了,就上那個保守派學校去了。就是說,這孩子當她的德行有一定根基的時候,她自然就會很敏感的觀察到一些我們大人可能都未必能夠認真去思考的問題。這樣呢有幸還是佛菩薩保佑,感恩老法師的教誨,感恩成德法師教誨,也讚歎弟子規學會的老師的辛勤努力。
成德法師:王居士,其實在海外教育孩子,確實都有它現實的難度。
王居士:是啊是啊。
成德法師:除了您剛剛講的這一些,還有沒有哪一些難度,是海外華人教育下一代一定要面對的滿重要的一些關鍵點?
王居士:我周圍有很多的朋友,我是山東人,山東人都比較,性格比較開朗一些,可以說豪爽一些,我們這個朋友圈都很大,很多的朋友都有教育孩子的問題,其中我感覺比較嚴重的問題,說到家還是我們這一代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說到家還是這個問題。我們本身,就是成德法師剛才講,這個教育者先受教育。那麼我剛才提到的那位母親,她教育孩子的理念,由於她沒有這種薰陶,她就是,要我說呢牆頭草。因為沒有根基嘛,沒有扎好根,聽到這個說好,她往那邊去;聽到那個說好,到這邊來。這樣呢,別人說這個班兒好,她就去那個班;別人說這個班好,她就去那個班。究其原因,還是她自己的心沒有定,究其根本,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我們教育,想引導孩子的人,我們現在就是一個,比方以盲引盲,我們本身就是盲人,我們怎麼把孩子帶到這個幸福的人生道路上來呢?我們自己還搞不清呢。她兩口子分居十六年了,那她是想把這種家庭結構教給孩子呢,還是想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呢?她本身就是一個矛盾啊,對吧。妳想讓孩子有幸福的人生,並不是說給他多少錢,而是讓他在家庭當中感到溫暖。我們自己就把家庭搞得冷冰冰的,關係都很疏遠、很冷淡,孩子怎麼可能覺得這是幸福人生呢?不可能嘛,對吧。
我們首先就,我們自己來講,我們如果老人在身邊,就我太太來講(我表揚表揚我太太),很敬我的父母。我母親牙口不好,這菜她都是燉兩份的,把我們的菜先弄出來,然後她把那個菜再燉上五分鐘,我母親牙就可以吃了嘛。我父親呢,他不願意吃煎的雞蛋,別人愛吃煎的雞蛋,她每天一定要給我父親煮雞蛋,給別人喜歡吃煎雞蛋的她都要煎雞蛋。那就是給孩子看,妳爺爺喜歡吃煮的,那給妳爺爺煮的;妳奶奶喜歡吃煎的,就給妳奶奶煎的。那自自然然孩子就,哦,真是很溫暖,老人也很高興,孩子也學會了怎麼去和老人相處。將來我們也會老啊,她也會這樣,媽媽喜歡吃煮的,爸爸喜歡吃煎的,她也會這樣。那這個教育其實可能更重要的就是老法師講的「演」,我們把這個東西演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感悟,我們口是教,身是演,所以說這個事很重要。
我們可能海外的華人生活,我總結海外華人生活水平,物質水平很高,實際上我們的精神水平很低很低、很匱乏很匱乏,這個生活時間可能不太能夠自主,工作很繁忙,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家庭的生活就沖淡了。譬如說我有一個朋友,他住的家比我遠,他在Down Town上班,然後他家很遠,要開車到哪,然後再倒車,再弄弄,走得很早,然後回來的時候孩子都睡覺了。孩子呢,雖然是一個完整的家,但是孩子可能一年也和他爸爸說不了幾句話,我就能明顯的感覺到他們父子之間那種冷漠。他父親可能會經常給他兒子帶一個什麼禮物,但是這並不是他心靈上需要的東西。你孩子需要陪伴,需要你,他有問題的時候你去給他解答;需要這個,他有痛苦的時候你去給他疏導。你只是給他帶來三顆巧克力,給他一個好的手機,給他一個iPad的,這個東西對孩子成長沒有什麼意義,反而會害了他。那麼如果我呢,當然我也不可能建議他「你換工作吧你」,不可能這樣建議他,對不對?但是如果我,你看我呢,原來我是學通訊的,按道理講我也能夠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工作。但是我在這兒畢業之後,我就受了老法師的教導,我就到鄉下,我們全家住的房子離我們工作的地方二十米,我和我太太離我們上班的地方二十米。然後我女兒哭了,我們,誒,孩子哭了,快回家、快回家。我們就把家庭做為我們生活的重心,而不是工作。
有的時候我想想他,這個朋友掙錢很多,他是做一個什麼CEO,他基本上是工作是中心,家庭就離得他很遙遠。那麼他母親也在這兒,他母親八十五、六了,我去探望他母親的時候,他母親就說,我基本見不到我兒子。那麼你掙了很多錢,一個老人最需要,人生最需要陪伴的時刻,基本見不到兒子,她心裡真的是,像我們,我們盡到孝心了嗎?我就,有的時候我在問自己,對吧。他兒子十幾歲的成長,他兒子和我女兒差不多大,這個成長的過程當中根本見不到他父親。那麼他兒子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他賺了很多錢,給了他們很多物質。但是這些,要我說呢就是一些傷害,這個東西不是錢能、也不是我們時間能倒流我再補回來,不可能的。當然我們也是面臨一種生存啊,在這個,我們可能多數人都是第一代或者是第二代,我們生活的壓力可能比較大一點。但是我個人想,我可以把我生活的水平稍微降一降,我本來掙五萬塊錢,其實我們在加拿大二、三萬生活就也能過得去嘛,對不對?我們的精神生活充裕,開車兩個輪子讓它差不多,不要一個輪子高、一個輸子低,這樣我們可能就走得更長遠一點。這是我的看法,我的看法。
因為我的朋友好像多數都是把工作當中心的,所以說我身邊沒有問題的家庭很少,很少很少。所以說這可能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我們要付出的,我們,因為我們要遷居到另一個國度來,我們這一代應該做出的奉獻,這可能是我們應該要做出的奉獻,也是我們家族的一塊墊基石吧。不過我考慮的,如果我們把這個墊基石又做好,又能夠把我們的文化給孩子種上一個根,那可能就是更美好了。我們生活稍微差一點,就我個人來講,我覺得還是可以接受的。我們夫妻經營這個小農場,老實講我們冬天可以去打工,我們可以出去賺一點錢補貼生活,我們的親友、朋友都這樣說,你們冬天沒有什麼事情,出去再賺點錢,生活提高一點。我和我太太我們說我們不去,我們數一數我們的錢夠花就行,不要多了,多了也沒有什麼用,孩子的教育最重要。我冬天每天要陪著我大女兒讀經,陪著大女兒讀完了之後,就陪著我小女兒讀經,然後陪我爸爸聊天,陪著我爸爸聊天,我覺得可能比我賺多少錢更……,就是家庭更溫暖。當然各人的情況也不太一樣,大家呢盡善盡美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去在這物質和精神當中找一個我們自己能夠承受的一個平衡的位置,去讓我們這一代人的付出,後人又能夠感受到,感受到我們在物質上的付出,感受我們在精神上的付出。他們不至於將來做一個,我們這邊叫香蕉人,他們悔恨、指責,我們的父輩沒有告訴我們這些做人的道理,沒有告訴我們這些文化,讓他們留遺憾,讓我們也留遺憾。這是後學的一點,用這個供養弟子規學會的老師。
成德法師:謝謝,謝謝王居士。那像我們也是了解,在海外這個教育方面是不能打小孩的。那要怎麼樣做,跟孩子才能取得一個很好的互動呢?
王太太:阿彌陀佛,法師好,我可以說一下嗎?
成德法師:可以可以可以,我們請,請王太太。
王太太:因為我們來到加拿大,我們也知道這邊就是不能打小孩。然後她們上一年級的時候,老師都有這個課程,就是說如果父母對妳不好或者怎麼著的,妳可以打九一一。我們大女兒她就拿了一張紙,就一年級的時候。我們拿到這個紙以後,之前頭一天我們就要跟她講,我們就說,因為咱們是東方人,傳統的文化,我們就告訴她,爸爸媽媽就是批評妳、教育妳,是對妳好。我們就提前,在她上那個課之前,我們先告訴她,我們的這種理念。所以說大女兒小的時候也挨了不少打,但是她從來沒有想過「我要去打九一一」,沒有這種事情,我們就在之前我們先告訴她,爸爸媽媽教育妳是對妳好,所以她已經種下了這個種子,所以說她們兩個都沒有這種。我們這個就是說,剛才成德法師講這個叛逆,大女兒來說沒有叛逆,我們也真的沒有覺得她叛逆什麼的。
王居士:沒有。我來供養一下。我先講一個我朋友的例子,這個朋友她是個華人,她嫁到一個老外,生了六個孩子。這個孩子是在老外的家庭長大的,都會打九一一,也不讓打。她那個時候大兒子應該有個十三、四歲,一個一個那麼排下來的。她有一次打了其中的老三還是老四?老四,打了老四。這個老三就挑動這個老四(她前面五個是兒子),挑動老四,說你打九一一,你打九一一。這個老四就真打了九一一了。打了九一一之後,這個九一一就來了,警察就來了,來了說,你們家有打九一一的?他兩個夫妻還倒配合還算不錯,就說沒事啊,孩子可能誤撥了,把警察打發走了。這個媽媽就準備了一個小包,小背包,放了兩個餅乾,放了一瓶水,給這個老三和老四,一人背一個。說你們倆,你們倆不用警察來救了,你們倆出去吧,上外面去生活去吧。把老三和老四嚇得苦哇哇的哭。說我以後再也不會打你了,你們走吧走吧。然後老大、老二、老五、老六,都嚇在那兒不敢出聲。當然他兩夫妻都配合好了。從那以後,這孩子就再也不敢打九一一了。說你們上(我們這邊叫福利局,兒童福利局),哎,你們倆上兒童福利局吧,出門往那兒拐,你們自己去就好了。
就是對於孩子這種(當然我們教育理念不一樣,他這個白人也能夠接受我們的理念),對於孩子這種行為,首先來講,我們是教育而不是虐待。我們打她,我打我女兒吧,我一定要有理由的。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不繫安全帶,我打了她三巴掌(打屁股),打了三巴掌。我告訴她,我為什麼打妳三巴掌?我因為這個事情很嚴重了。不嚴重的事情我就打一巴掌,嚴重的事情我就打三巴掌,極其嚴重的事情我就打五巴掌。我給她說,我告訴她,我說妳這個事情很嚴重了,妳沒有繫安全帶,這個會要命的。因為我們家族裡有一個人,就是因為沒有繫安全帶,全車人都沒事,她死了。我就給她講,我說妳姑姑,妳一個姑姑就是這麼死的。我為什麼打妳?就是為了救妳的命。我打她不是虐待她,是教育她,要給她明確的這個信息,這個不是對妳有意見,而是讓妳將來好。這是一個(我這個腦子,因為年齡也大了),就是打我大女兒。小女兒她皮,她呢,相對來講她也很乖巧,我舉起手來,她就改了,她就乖,我又打兩下,輕輕的打兩下,讓她知道,妳這個事情錯了,不能夠這麼做。不是懲罰她,是警示她,以後不要這樣做了,並不是說……
成德法師:動氣了。
王居士:哎,不是生氣了,不是虐待她。
成德法師:對對。
王居士:孩子慢慢久了,她就知道你打她的分寸和她錯誤的嚴重是有關係的。她就知道,「哦,這個事情我做得是過分了,那我對奶奶不恭敬」,我打了她三巴掌,她就知道,哦,這個事情很嚴重。或者是這個,有一個什麼事情我打了她一巴掌,這個事情為什麼,她也能夠意識到這裡面是教育,而不是對她不良,她也就能夠接受。
再一個,因為我們這個孩子他不是在傳統(他叫門諾派)門諾派的教會學校嗎,他們這個學校多數,因為都是farmer(都是農場主)的孩子,多數在家都是打孩子的。我們生活在鄉下,他們傳統的基督教的這些家庭教育都和咱們老祖宗的差不很多,都是打的。孩子回來就說,譬如誰誰誰他在家裡挨打了。我說他為什麼挨打?他說他為什麼為什麼挨打。他們這個學校穿著,你進去一看就知道是一個正經學校,沒有穿我們說莫名其妙的衣服的這些孩子;孩子的舉止都很有禮貌。你去開車接孩子,那家長開車也就是我們說魚貫而入、魚貫而出。就是說他生活在這種氛圍當中,他也認為打是為了他好,是教育。因為他同學之間會交流,會溝通,那麼他們這些傳統的家庭就是價值觀都差不多,和我們的價值觀實際上也差不多的,所以說,孩子他也會認識到都是這樣,他就沒有說去舉報啊什麼的。
再一個,我相信我們受過傳統教育的人,「教育孩子」和「虐待孩子」,我們還是能夠分清楚的。我們自己有氣的時候,先念上半個小時阿彌陀佛,再去。因為先把自己教育好吧,先把自己教育好,再去教育孩子。你一肚子氣你去,你也說不出什麼東西來,對不對?你也把孩子教偏了。所以說我們,當我們,人都很難免的嘛,當我們的火到這兒的時候,我們就先給自己一瓢涼水,先冷靜冷靜,然後再去教育孩子。所以說這個事情也是,還是那句話,成德法師講的,「教育者先受教育」。
成德法師:謝謝,謝謝王居士。那個鄉下的當地的老百姓農民,他們信不信教?
王居士:回法師。就是說,我們這個區傳統的農民愈來愈少了。由於這個農業基本應該說是現代化的農業,把傳統的農業基本上就是,我們叫洗牌,基本上沖垮了,傳統的農業農夫他們人數在縮減,那麼新填充進來的這些移民,主要是印度籍的。那麼印度籍的他們一般都是信這個,我感覺他們好像是錫克教的,可能是。那麼傳統的這些在城市周邊的還是有很多的白人,他們,因為他們生活都很穩定,就是依眾靠眾的,就像我們弟子規學會,他們依眾靠眾。他們這個家族,多數家族就在這個地方生活了,我知道的有生活上百年了,他們這些人還是秉持著他們老祖宗,就像我們一樣來到這個加拿大,秉持著我們老祖宗的教誨,他們還是信教。那麼新進來的這些人他們是信仰,周圍的印度人,我感覺他們還是信仰錫克教或者是印度教。不管怎麼說,印度教還是錫克教,還是傳統的基督教,不管現代派還是傳統派,我覺著他們都在式微,就是走……
成德法師:走下坡路了。
王居士:但是還是有人他們去真心的信仰。我周圍一個鄰居,就能看出來他們家就是比較傳統的信仰,還是就是子承父業,做他這個農事。然後,他們家也是不出去工作,冬天沒事情也不出去工作,寧可去做義工,不去工作。去當消防員,去給人家開車,就都是做義工,還是秉持那種,我可以清貧的生活,但是我的精神不能一股清貧。那麼我想在城市裡這種情況,因為人口流動太頻繁了,大家可能就慢慢的就絕跡了吧,我感覺是這樣。所以說我就特別感歎,弟子規學會這些老師能夠依眾靠眾,把我們這個根、把我們這個文化,扎下來、傳承下來,這個也是讚歎,也是感恩。
成德法師:好,謝謝,謝謝王居士。這個加拿大當地的白種人,他們是來自哪裡呀?
王居士:我周圍的鄰居有來自愛爾蘭的、德國的,白人主要是來自歐洲的,比較複雜吧。
成德法師:那真的是多元文化了,真的是多元文化。
王居士:也有來自,聽口音的就能聽出來,有來自俄羅斯就是前蘇聯,有來自這兒的,比較複雜。有的是很早就來了,有的,我遇到過希特勒的兵,就是納粹的士兵,他們就應該是七十年前來的。有的是這些年才來的,很複雜很複雜。就是說,真正能夠把文化傳承下來的這些人還是老一代,還是德國兵。有一個朋友他就是德國兵,Harry,他們那一代有文化的傳承,到了後面來的這些,文化的傳承就很淡很弱了。
有一個德國的老頭,今年應該是九十多了吧,他就給我講過,他說,講他原來在德國,他父親是納粹,他在德國鄉下生活。那麼他說他們那個地方(我感覺應該是天主教,我感覺),他說他們那個地方天主教的教會也是不出來乞討的,不化緣的。如果這個教會敲鐘,他肯定有一種敲法,敲鐘敲幾下,就說明這個教堂裡面這個人兩天沒有吃飯了,沒有飯吃了;如果敲幾下,是五天沒有吃飯了;如果敲幾下,是……反正他就有一個call,就是那個通訊的法則吧,就是周圍的這些信眾就知道他們已經三天沒有吃的,有五天沒有吃的。就能夠感覺到,他們那一代人他還是受這個文化受教育、受這個宗教的影響還是很深的,他起碼他能夠尊重這些人,他能夠去,當聽到鐘聲的時候,他能夠去給他送些吃的,他有知道這個儀軌,他知道這些事情。這個九十多了,九十多歲。在後來六七十的這些就,因為六七十歲的人也就是在二戰以後出生的。這個二戰基本把我們全世界的文化也都打爛,這些人就沒有這個薰陶了,就很淡了,除非你的家庭有比較良好的文化的根基,你才能傳下來。
印度教的,因為我和印度人,他們的英語說得不好,我的英語也有限,所以說交流起來很費勁,我沒大有印度的朋友。主要還是白人,因為我周圍都是白人,沒有華人,華人做農場的,溫哥華可能都能數出來,所以說我周圍只有白人可以交流的,這麼一個情況。
成德法師:好,謝謝。我們聽王居士談到,你看他整個社區,那也是我們這個地球上幾代人的一個演變的過程。那老人家有一句話說,「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機」。假如文化沒有傳下去,那我們的下一代是沒有靈魂的了,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了。沒有靈魂,那剛剛王居士分析的,你要物質、精神要平衡,那他沒有文化傳承,他的精神生活就會匱乏,那就會變成什麼?物質的奴隸。這個不是我們現在在擔憂,幾千年前,堯舜這些聖王,他們為什麼要傳五倫的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孟子有講出來了,這些聖王就是看到了人民「飽食、煖衣」,他吃得飽、穿得暖,「逸居而無教」,他生活都是順著這些物質享受了,沒有教育,「則近於禽獸」。所以諸位老師們,我好像我們前面就跟大家交流到了,你有把握你的學生跟小孩以後不會離婚的,讀大學不會亂搞男女關係的,不會造成墮胎的,有沒有這個把握?假如沒有,那他第一個,大學可能成為他墮落的地方。第二個,我們看佛經,墮胎是地獄業報,他還沒修什麼福,他已經造了不少地獄業報,你說他的人生會好嗎?所以看都得看得遠。人生的智慧表現在哪?輕重緩急的判斷,下對人生的抉擇。
所以剛剛王居士他,我相信他這一番話,大家應該是很有啟示,這個話他來講比較有力量,因為他是感同身受,他也是過來人了。他孩子現在也算青少年,十九歲了,一個十三歲了。就像我們這個善護老師,妳的孩子還小,剛剛這一番話應該對妳會很有幫助。也可以了解現在要做好事,你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有挑戰,傳統農耕才能把健康營養的東西送給消費者,可是連生存都不簡單,都是現代化的農業運作了,都噴農藥的,反而傳統的不噴的生存困難。所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在各行各業都是「利」字當頭,真正憑良心的反而很挑戰。所以他們也很難得,他們夫妻也是證明了「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這個三代都能享受到家庭的溫暖。所以我們加拿大的一條龍成立了,禮請我們王居士過去開墾一片田。這個以前讀書人都是耕讀生活,他要感受大自然的這些規律,他自己勞動,習勞就知感恩。所以古人講耕讀,「耕讀」二字還是有它很深的用意在裡面。
所以我們現在英國漢學院最近也是想多開闢一些可以耕作的田地。有一位教授七十多歲了,在國際間很有威望,他要到漢學院做教務主任,朱教授。他說給我留一片田,我也要耕,他說看到那個生命的成長,那個親身感受是不一樣的。我說教授,你應該小時候有種過田吧?跟大自然很親密的小孩,他的感受力、他的悟性就是不一樣,這個大家都可以去感受、去體會看看。我是差一點就去做有機農耕了,真的差一點,公司都找好了。因為我覺得種這些營養的東西給人家吃很好,所以相信有這個飲食理念的人,能夠拿到有機的菜,對他來講他也是很歡喜的。
而現在任何一個行業真的要回到正確的軌道來,還是老法師常說的那一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醫生要教他醫德;影視圈也要教他德行,你要有氣節,你要演給社會好的影響的,要隱惡揚善,這個都要教育,不然就隨波逐流了;客戶也要懂得這些有機的理念,那對我們健康,那以後少花很多醫藥費,然後你現在吃有機的,你就是在支持拯救地球這個母親,不要再用農藥毒害她了。都是要理念、要教育帶頭,所以不簡單。所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這句話很有味道。對於我們現在想在各行各業帶動正確的風氣的、正確的方向的,任重道遠;我們在海外,想把自己的文化真正深植在這一片土地上傳承下去,也有不少考驗,也是任重道遠。
那剛剛從王居士分析的,小孩畢竟他還小,他很難不受環境影響,所以孟母要有三遷,你也要能夠掌控孩子的這種所接觸的氛圍、環境。所以為什麼要辦一條龍?孩子畢竟年紀這麼小,他還沒有定性,是非善惡他還不見得能判斷。而且我們要知道,善心所才十一,惡心所有二十六。所以有一句俗話講到,「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比方說孝道,我們學了一年兩年了,還不見得能常常提起來,可是一個習染可能一次就上癮了。所以為什麼佛陀要勸我們到極樂世界?那邊六塵說法不會退。這邊退緣太多了,還得依眾靠眾,所以我們也要多珍惜法眷屬的緣,雖然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不能著(音濁)眼前所見。誒,這一生不是親人,可能過去生很多世是親人,甚至是同參道友。所以我們王居士就感觸了,他住的那個地方只有他們是華人。那我們現在加拿大多倫多弟子規學會的家庭就不少,這樣的因緣福報不能知少為足,要讓他愈來愈殊勝。人一知少為足了,他就很難提升進步。所以我們商朝的聖王湯王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日新就是下決心我這一生要出離輪迴,那個苟字就是下定決心我要成道,這一生一定要成就(《四書蕅益解》說,「苟者,斬然背塵合覺也」),「日日新」,就每一天要進步,不能知少為足;「又日新」,就不能半途而廢,行百里路半九十。所以我們更珍惜這個法眷的緣分。
然後他也提到,人心還不定的時候很容易受影響,不要說小孩,成年人也是一樣的。所以為什麼要定慧等持,要習定,要習慧。慧須聞,得要讀經,得要聽經,聽經聞法,增長智慧,慧須聞;定須習,定要練習,要念佛,字句分明,不能被妄想紛飛拉走,這個就是習定了。你包含「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都是習定;讀經很專注,都是習定;拜佛,身體可以動,心不動,這個也是在習定。都要一直鍛鍊,修行修行,得要真修實幹,不能有僥倖的心。
而且他提到對老人都是順,孝順孝順,這個字很重要,設身處地體恤老人,尤其人年紀大,他的器官的功能也會相對減弱,那舌頭味覺都會受影響。所以為什麼曾子,他父親只要「誒,這個挺好,還有沒有?」曾子一定跟他說「有!」真的沒有也說有,回答完趕快去弄,趕快去借。好不容易有老人想吃的東西了,高興啊,再怎麼辛苦,都要弄給老人吃,這個就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心境。
那這個以後孩子出去帶個三明治,怕八九點吃飯怕太餓了。不過她也懂得變通,她去買個東西了,然後再給父親匯報,這個有生活上的歷練,也懂得應對,懂得權變。
所以古人說「至要莫若教子」,這個話還是特別重要,最重要的把下一代教好。所以好像是基督教還是《聖經》裡面講的,我不了解,請教大家,「任何的成功,都不能取代家庭的失敗」,好像大意上是這樣。所以他們受這樣的宗教教育,他才會知道人生的輕重緩急在哪裡。事實上我們也覺得,人生所要的是有智慧、明理,理得心安,不然我們很容易受社會風氣影響,很容易受身邊的人一講你就動了,「多賺點錢吧」,可能就動了,所以也不能怪任何人。其實現在的人也很無奈,他在高速的運轉,他好像也覺得有不對勁,但是他也停不下來好好檢查檢查,甚至他也看不到問題在哪。所以真的假如去體恤現在的每個家庭有本難念的經,真的是「興大悲,愍有情」,要「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
在大都市裡面,自己感覺,現在的人什麼時候開始思考?要有重大的衝擊,他才開始:啊,怎麼會這樣?誰生病了,很嚴重,慌了,才開始考慮了,思考一些事情了;誰精神出問題了。這以後愈來愈多。我們有同學說了,誒,怎麼憂鬱症的人好像變多了?大家要知道,一個人要得憂鬱症,請問埋了多久的這些原因、因素,埋了多久?可能都不是三五年的問題了,有的時候都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更長。一個人精神處於不正常、壓迫,他到一定程度了他一定承受不了的,那承受不了他一定會顯現出來。那請問,我們現在這兩代人身心安不安定?在他求學過程有沒有積累壓力?在他工作之後有沒有在積累壓力?包含家庭,從他的原生家庭到他自己自主家庭,到工作職場的這些壓力。哇,我感覺假如不修行,不明白宇宙人生,能夠還過得很好,我也挺佩服這個人。你不覺得嗎?太多境界了,所以理得心才能安。
所以諸位老師推(弘揚)《了凡四訓》還是挺重要的,我們今天提《了凡四訓》的內容提的不少,包含修行,《了凡四訓》說要「從難克處克將去」,他還舉了孔子的話,孔子曰「先難」,先從最難的下功夫。所以今天我們善護老師很可貴,她從貪玩下功夫,從她最難的,這個就是奉行《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最重要的,讓我們明白命運是怎麼回事,明白一切都是自己修來的,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他真的明白了,他就不一定接CEO了。因為工作只是一個緣,他命裡有三千萬,他幹任何一行,慢慢慢慢這個三千萬就現前了。可是他為了要賺更多的眼前的錢,他忽略了家庭的這一些職責、本分,他有損他的義,他就有虧。人一虧自己的本分,他的福報就會折損。所以大家看這富二代,(他們的父母)現在頭很痛,賺了不少錢,孩子不懂事,你說他能睡得安穩嗎?他也不知道他的未來會怎麼樣。所以《了凡四訓》對現在的人,成德是感覺很重要,能夠安心。
好,今天感謝幾位老師、家長的分享,我們王居士他們夫妻真的用心的把兩個孩子教過來,他能做得到,他就能說。所以老法師說的,「說了不一定做得到,做到的一定能說」。所以王居士,我剛剛看好像有人要邀請你們去給家長做分享,是吧?這現身說法還是有力量的。
好,那最後還有沒有哪一位老師想跟大家分享?不分享睡不著覺。
陳老師:我們李老師要說兩句嗎?今天我們弟子規學會的負責人李老師也在線。
李老師:嗯,實際上剛才正好搔了一下腦袋,但是我覺得這也是給我一個機會。
陳老師:老師聲音有點輕,聽不太清。
李老師:非常感謝,感謝!現在好一點嗎?
成德法師:可能是離那個麥克風比較遠一點。其實現在可以了,現在可以,現在聲音可以。
李老師:我這個放得響一點,可能也是那個電腦,我這電腦也是有一點點問題。我沒有什麼,我剛才只是撓了一下腦袋,然後可能陳老師以為我舉手要發言。但是非常感謝大家!我首先要非常非常感謝成德法師給我們開示。我覺得今天也是切到了我的很多的點,我覺得一直在反思,我在就是,聞思嘛,然後聽到王師兄講的那個事情真的非常讚歎,而且我看到他們夫妻兩個坐在那邊,特別媽媽就是很溫柔的,就是。我覺得夫婦就是和諧,我覺得自己一個感悟就是,最大的感悟就是,教育孩子最主要就是夫妻倆要,夫妻同心,其利斷金,這是最主要的。我覺得包括那個,就是王師兄他們兩個可能甚至有打孩子,但他們夫妻倆有配合,能夠一起統一,就是說共同一個教育理念。但如果夫妻兩個人,我自己有個深刻體悟是,夫妻兩個人如果教育理念不一樣的話,就打不得,你一打的話,這個孩子肯定會打出問題來。但是,所以就是夫妻之間,我是最主要就是說,教育孩子還是最主要就是爸爸媽媽互相之間要溝通好,教育理念溝通好。我是自己有,因為我周圍的朋友也是有這種,因為我們都是在海外,孩子們在這裡都受一些這裡的影響,他們在這裡上學。而且我很讚歎王師兄他們那邊的學校的校風非常好,就是民風非常的淳樸。
我也跟師父匯報一下,因為我周圍的一些同事,實際上有意大利人,有歐洲的波蘭人、德國人,很巧,我周圍天主教徒也很多,我覺得就是我們老一輩的人,就是他們那一輩,我一些同事是五六十歲的,他們自己本身修養都非常好,特別有禮貌。我一個同事跟我說,他是天主教徒,他是波蘭人,他跟我也說,他說:我們的教育也是,你給我一巴掌,你打我左邊,我把右邊送過去。我當時也聽了很震撼,我說他們天主教徒。
成德法師:這個是《聖經》的話嗎,是《聖經》的話嗎?
李老師:是什麼?
成德法師:是《聖經》的話嗎?
李老師:不是《聖經》的話。但是他只是這麼跟我(講),有一次我們溝通的時候,他是天主教徒,他說,他受的教育也是,別人打你左邊,你把右邊送給別人再打。我覺得聽了很震憾。所以就是說,以前就是(他的年齡在五十多歲,那麼我也碰到我周圍的同事都是五六十歲的),我是覺得就是說,以前的人就是。因為我們,特別北美,如果您在這裡看到每一個small town,每個小town它都有一個church(教堂),那麼它已治理得,就是北美這裡,它也有一個宗教基礎,但是這個破敗得非常厲害。包括我的同事,他自己本人是天主教徒,但他現在也很少去教堂,他孩子也不去教堂,他整個傳統實際上都在流失。
我覺得這是個全球問題,可能不只是我們一個,我們華人在考慮這個問題。我覺得很讚歎的是什麼?我覺得也是祖宗有德,然後我們華人可能很早,現在都在反省這個問題,已經開始反思這個問題,已經開始要把這個傳統文化就是想要傳承下去。因為我有一個同事是意大利人,我覺得意大利人也是跟我們中國人一樣非常傳統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他就是說曾經跟我抱怨過,他的孩子在家裡不做家務,他孩子很大了,也不鏟雪,家務事一概不做。他自己也說,我小時候被打的,但現在孩子也打不得。就是說整個一代人,我覺得是全球化的這個問題,就是傳統文化都在丟失。我自己有一個很大的一個覺得,哎呀,我覺得我們中國人要把傳統文化把它接下來傳承下去,可能全球不光是我們這個民族,所有的全球的民族都要把他們優良的那個傳統傳承下去,不然都在丟失,這是為什麼他們的下一代也不好教。包括我的同事是越南人,他現在,他是華裔,但他的孩子,他跟我們說,到了十幾歲他讓他做家務事,他就不願意做了,他就不能夠叫他孩子做家務事情,鏟雪,割草。因為從小都沒有教育,沒有教育孩子。孩子就說,「你要我讀書還是做家務?」他就問,你讓我做家務,我就讀不好書了,他說。然後他就沒有辦法了。
所以就是說,我覺得我們這個平台,我就覺得在成德法師,我們當時十多年前還很幸運的就是接受了一些傳統文化,然後在教育孩子也是在努力的去改。所以我們,至少我們,就像王師兄講的他的孩子就是,你叫她做那麼辛苦的事情,她都一點都不辛苦,而且願意幫爸爸媽媽承擔責任。我覺得這就是從小的一個教育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我覺得我們這裡非常需要,我們這裡,全球,我覺得是所有的民族都需要。那我就說多了,不好意思,跟大家說說。還請師父開示。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謝謝!我聽到加拿大、海外這些情況,也可以感覺老法師真的是高瞻遠矚,他的理念其實都是看得很深、很廣,他特別強調的是宗教回歸經典,宗教互相學習,宗教能夠團結、和諧。你看現在多少地區都是屬於多元文化的一個環境了,但老人家很早就一直在強調這一點,然後也在提醒每一個宗教一定要講經典,不然一定會被年輕人覺得是迷信。因為你只有一世,你不講經典,他不知道這一些教誨對他人生有什麼益處。
那剛剛李老師講到說,我們中國人來復興文化,這個善念會互相影響,所以你身邊的其他的民族他也會被帶動的。所以成德也說,一百五十多年前,英國跟法國拿著大炮打我們;一百五十多年之後,老人家回給他們的是祭孔跟祭祖。在法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祭祖,在英國倫敦祭祖,在蘭彼得小鎮祭孔,把中華文化最大根大本、最好的兩個東西,送到了英國跟法國。成德在想說,可能一百年之後會記在歷史當中,我們以最好的文化還給他們,結果英國漢學院還建在英國,對。那我們相信,在目前的局勢確實是,華人、中國人的影響會愈來愈大,但是我們得給人家好的影響。所以老法師說,「你這一世是中國人,就是你有使命把這個世界再帶回安定」,這個是老人家這句話也是讓我們知天命。「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總不能白來世間一趟了。
好,今天時間差不多了,這個不好意思,也沒讓多一些老師可以講。沒關係,我們之後,以後大家不能藏私,有什麼好的領悟都要供養出來,對你人生很有益處的,不管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母,都可以分享出來,包含對下一代教育,像我們王居士他教育的這種方式、心境,我們一聽就很有觸動了。改天有機會又見上面了,他兩個孩子讓你們一看,你們觸動更大,呵呵!
好,那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2022-06-26
103:26
comments
No Rating

師資扎根培訓班04(上)_成德法師

諸位老師,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這次的課程一開始跟大家一起探討的首先是孝道。成德自己從事教育工作,讀到《孝經.開宗明義章》的經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讀到這句的時候,非常的歡喜,因為夫子點出來,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就要從這裡開始,假如不從這裡開始,那就是沒有從本開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對於我們從事教育,誰也不願意教給學生是沒有本的教育,我相信沒有一個老師願意這樣。而老法師講經的時候就有提到,我們不能把孩子教成花瓶裡的花,看起來好看,但是沒有根,很快就凋謝了,而且凋謝還會發臭。
而自己在成長的過程,我們所受的一個教育模式,對於孝道、對於德行,倫理道德這一塊比較不重視。就像老人家在講經的時候有說,他出家在臨濟寺,當時候有幾個台大的學生剛好經過,從他們的言談,當時候師父上人就感嘆,「沒有受過教育」。這大學生一聽,我們是台大的學生,怎麼會沒有受過教育?老人家就問他們一些生活的常識,他們也答不上來。就像老人家現在一直在倡導要辦一條龍的教育,因為我們老祖先的教育理念、方法、智慧、經驗、效果,這是五千年都可以呈現出來的。而且每一個階段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小學學做人,整個童蒙的教育,所以老人家現在提倡《聖學根之根》,其實這套書就是把蒙學的一些重要經典把它會集起來;中學學做事,所以學的內容是四書五經;大學學為政,《群書治要》。所以它的目標很明確,每一代都出聖哲人,所以人是教出來的。
成德就有觀察,像我父親那一代,其實他們所接觸傳統的經典已經很少了,但是他們的家庭、社會狀況還很受到傳統的薰陶,所以就感覺很有責任感,然後親戚朋友之間都是講義,從來不講利的。在我的印象當中,好像父母沒有談過利這個問題,在那裡琢磨我有什麼利益可圖,成長過程中好像一次都沒有。因為我父親剛好是長子,他有五個兄弟姐妹,我們從小都是跟爺爺奶奶住,只要跟爺爺奶奶有關的事,我父親都是整個承擔起來,他不會直接去找兄弟姐妹,你出多少,我出多少,我相信這個我父親做不出來的。可是每一次都是弟弟妹妹了解一些事情了,追著他,不行不行,不能都是你做,我們也要做。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大,所以成德每一次跟同學們出去,一起吃飯、喝茶,叫我跟同學說,來來來,每個人拿多少出來,這個我也講不出來,所以我們同學很喜歡跟我出去。所以這種父母給孩子的影響真的是潛移默化的,你說啥時候影響,這個也無法去分析了,它就是一點一滴潛移默化。所以現在自己走修學的路,特別感謝父母,因為首先我們修學第一關,要放下自私自利。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我相信沒有父母想把孩子教成小人的,也沒有老師願意這麼做,可是這些道理沒有人跟他講清楚。所以我們真的是要冷靜下來的一代,何去何從?
這個冠狀肺炎也是在給我們說法,這是業果現前。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業果現前,大家害怕、恐慌,可是不知道原因是什麼,一切都離不開業力。其實祖先都講得很清楚了,在《尚書》說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我們看古代帝王,發生這些天災的時候,瘟疫、旱災、水災這些,皇帝帶頭反省自己,到天壇祈雨,寫疏文,自己告罪。那他是一國之君,上行下效,皇帝這麼做了,百姓受感動,人心都懂得反省、懺悔,這個境界就隨著人心轉,依報隨著正報轉。
對於我們這一生成就,大分兩種人,一種積功累德,功德圓滿,水到渠成,成就了;一種就是靠懺悔的力量,他還沒有遇到正法,臨終遇到了,那個懺悔的力量非常大。最重要的,人懺悔,他那個真心會透出來,真心的力量很大,「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在《觀無量壽經》裡面,阿闍世王殺父害母。他最後至誠懺悔,求生極樂世界,上品中生。我們從這些典故就知道,這個懺悔的力量非常的大。
而我們自己在還沒有學佛以前,就像成德,也不懂得愛惜生命,在小時候對很多昆蟲也是都傷害,造了不少業。所以我們很寄望於下一代,像我看到諸位老師們,你們的孩子、學生比我們的緣都好,就像林老師上一次提到,她孩子一歲左右,她就帶他去放生,那種善根從小就扎根了,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他們有這麼好的緣,我們就要更盡力護持他們。對整個民族來講,對整個佛門來講,我們也要盡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佛門要有後續的人才,民族也是,國家社會都一樣。所以印祖開示得好,為人父母者,最大的功德就是把自己的下一代教好,因為他會接觸很多人,他會承擔起責任,他就能造福很多人。所以菩薩道在哪?在我們每一個角色。所以佛法是非常的圓融,各行各業都能行菩薩道,各個角色也能行菩薩道。我們看在商業界,五十三參有大商主,也是行菩薩道。甚至於當乞丐,武訓當乞丐辦學,他在乞丐這個領域行菩薩道。
菩薩道最重要的精神是為人演說、表法,所以哪怕是在社會最基層,他也能為人演說。所以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我們可不能又聽執著了,作之君,當領導者;作之親,當父母;作之師,當老師。佛門最重要的,重視它那個精神,不能聽著相。比方說,我們說儒家的三寶君親師,假如從相上來看,那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我現在不是領導,所以不是作之君;我現在還沒結婚,不是作之親;我現在也沒教書,不是作之師。所以大家要體會到,佛講的每一句,我們佛弟子當下都能受持,不然很可能我們一聽就著在這個言說相。所以大乘佛法很重要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其實它的精神就是你不要著相,一著了,這個悟性就沒有了,就不圓融了,就可能過、不及,或偏在一方。像有一個年輕人,當時候人家給他介紹《弟子規》,他一讀「入則孝」,我沒有跟父母住,翻過去了;第二篇,「出則弟」,我獨生子女,又翻過去了。
所以我們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有創辦漢學系,大家知道是誰創辦的嗎?Ladies and gentlemen,住在美國的同修,你們知道是誰創辦的嗎?
女居士:一個叫丁龍的人,一個僕人。
成德法師:對,丁龍。這些榜樣成德覺得很可能都是佛菩薩來示現的。你看他是被抓到美國去做工的,很辛苦,都是做人家的僕人。他的老闆也是很有勢力,可脾氣特別大,這僕人都受不了,很多人都是被他罵跑了。結果有一次是他自己脾氣太大了,他希望所有的人都給他離開,一個都不准留,那沒辦法了,是他堅持的,都走了。結果這個老闆家裡失火了,丁龍趕回來幫他救火。他也很驚訝,他對他這麼凶,他還回來幫他救火。這個老闆很感動,說:「你爸爸一定是一個讀很多書的人,不然你怎麼這麼懂做人。」結果丁龍說:「我爸爸不識字。」接著他說:「那你爺爺一定是讀很多書的人。」丁龍接著說:「我爺爺也不識字。」都在農村,都是農民。
其實我們聽到這裡要很震撼,震撼在哪?為什麼我們這幾千年來不識字的人都懂得做人,現在幾乎大家學歷都很高,為什麼不知道怎麼做人?這真的是我們這個時代要反思的重點。因為我們古代善用藝術表演,這些地方戲曲、戲劇,都是教忠孝節義,所以不識字的人都在薰習。結果我們這個時代演藝人員演的東西,忠孝節義的少,殺盜淫妄的多了,而且更厲害的是它透過網路傳播。所以我們得考慮,做孩子一生的貴人,那得用什麼眼光來護持他?得考慮他現在要學什麼,他這一生會幸福。而且我們已經學佛了,那我們的考慮是,我們的孩子跟學生怎麼生生世世幸福。我們不明白宇宙人生這些道理便罷了;都認識了,怎麼可以不盡力護持好我們的老人跟下一代,甚至是後代子孫?我們都要有這個責任。這個老闆很震撼,為什麼中國的老百姓都不識字,但是他們卻這麼講忠義,他就很感動,繼續用丁龍。後來丁龍年紀也大了,要告老還鄉,就跟老闆說了,說我有一個願望,想找老闆幫忙,他把一生的積蓄全部拿出來,說可不可以幫我設立一個漢學系?一個僕人,但是他知道文化的價值,希望在美國能夠辦漢學系。
其實我們聽到這裡,丁龍也是我們要效法的。我們現在在因緣當中,移民到了歐美,但是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機。老法師講這句話講得很重,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所以一個人沒有文化的承傳,他會變成什麼?行屍走肉。我們冷靜去觀察,半夜還在玩樂喝酒那些年輕人,很可憐,他不止虛擲了光陰,糟蹋了身體,更重要的是他造的那個業,不知道要在三惡道待多久。
所以我們中華民族都是聖人辦政治,所以叫古聖先王,這個稱謂是我們念著他們的德。所以堯舜他們都是觀察老百姓,「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所以敷以五教。教他們什麼?倫常大道: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真正的學問一定是展現在倫常當中,我們學佛得不得力,也是展現在五倫當中。印光祖師怕我們修學落空,談玄說妙,他老人家講最多的,其中的重點,敦倫盡分。印祖講這個敦倫盡分,成德覺得是為我們講的,因為印祖那個時代人還對家庭特別有責任,人與人講信義。在印祖那個時代,你不孝父母,沒辦法在社會立足的。可是到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倫常假如沒有學過,一下子要學大乘佛法,就沒有基礎了,所以我們看到修學的人多,功夫得力的少。老人家洞察到這個情況,所以特別強調要扎三根,這個三根的大根大本也是孝親尊師。
剛剛提到這個丁龍,他這一分心境,我相信我們海外所有的華人都應該效法。這個老闆很受感動,一看他完全沒有為自己,全部拿出來,就為了傳承自己民族的文化,所以這個老闆也拿出大量的資金幫助他,而且後來才知道難度很高,幫他跑很多關係,還一直加碼費用,最後把這個漢學系辦成了,這是美國第一所漢學系。那我們看他是僕人,他有沒有作之君?有,他以身作則,他雖然是在最低的位置,但是他的行為感動他的領導,也是作之君;作之親,他全心全意照顧他的老闆,把他當親人一樣看,他怎麼罵他,他不放心上,就像我們對父母講了很多傷害的話、抱怨的話,做了很多讓父母操心的事,那父母也沒放心裡,他不跟我們計較的,作之親;作之師,他也在一些點上,以一個僕人的角色講出來的話,也讓他的老闆感佩,這也是作之師。所以佛法是圓融的,不是說我們在哪個位置才能幹什麼事情。我們假如理解這一點了,每一句經文在我們當下都能做。
所以人這一生修學,最重要的一個因緣,就是能不能遇到通達的善知識。所以《法華經》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萬法因緣生,我們修學就是一個因緣,而《法華經》用的是大因緣,那代表什麼?在我們所有因緣當中,就是修學的所有因緣條件裡面排第一位的,所以叫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沒有他的引導,我們很難恢復自性。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們假如用自己的意思去想佛法,很難不想偏掉,因為我們還有分別、還有執著。所以《四十二章經》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其實很難不相信自己的意思,我們看,像成德自己還沒學佛以前,講十句話可能有三句是什麼?我覺得怎樣怎樣怎樣,我覺得怎樣怎樣怎樣。後來一接觸佛法,太慚愧了,我覺得,那我的看法不一定對,都在表達自己的想法、看法,到底對人家有沒有誤導?這不就變成造口業了嗎?《六祖壇經》裡面講到,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就沒有無師自通的了,這些都在提醒我們要有師承。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開頭就講了,因為是阿難尊者發問的,佛陀,有人學佛富貴諧偶,很吉祥,福慧增長,可是為什麼有人學佛反而不吉祥,原因出在哪?他觀察到了,向佛陀請教。佛陀一開始就說,學佛要「從明師受戒」,明白的明,明師就是他是修行的過來人。「專信不犯」,我們遇到了明師,進一步還要專信,相信,不懷疑他,然後他教的我們不能不照做,不然就變明知故犯。專信不犯。
在密宗,密勒日巴尊者大家都很敬佩,而密勒日巴尊者當時候跟著他的上師學習,他上師讓他做很多苦工,做到他上師的太太都看不下去了,替他抱不平,然後就私底下好像協助他不用按照上師的意思做。後來才知道,上師這麼做是消他的業障,因為他那一世學了巫術,報復親族,殺傷了不少人,那都是業,他的上師是用這個方法讓他消業。所以老法師說到,要百分之百聽話,錯了也要聽。當然老人家這句話,大家可不要一聽完我說的錯了也要聽,錯了也要聽?又開始在那裡琢磨了。他這個精神我們要掌握住,就是你完全要相信你的老師,不能有絲毫懷疑。其實說實在的,很難!我們看《論語》裡面,有一個人叫陳亢,他出現好幾次,有一次是陳亢問孔子的兒子伯魚,「老師有沒有多教你什麼?」大家想想,問這種問題,他已經在懷疑他的老師,老師一定多教他的兒子。你看我們起這個念頭的時候,能百分之百相信老師嗎?同一個人問了二三次,其實都是對老師懷疑。
我是留了一個印象,後來二OO五年三月,成德到圖文巴分享「《弟子規》與佛法修學」,結果我遇到一位母親,她的兒子跟我年齡差不多,他們跟師父學的時間比我還長。結果剛好在路上他母親遇到我了,他母親就把我帶到旁邊,旁邊都沒有人,然後她就問我:「老法師有沒有多教你什麼東西?」我一下愣了。二OO五年三月,成德去圖文巴,都還沒有跟師父住過,第一次,之前老人家也不認識成德,雖然自己有在聽師父講經。那時候剛好後來分享「幸福人生講座」,老人家才知道有成德這個學生。他們跟師父的時間長,他們還能跟在旁邊,我都沒有,結果她還問我,師父有沒有多教我。所以祖師都說狐疑是偷心,這還是很有道理。因為我們完全信任善知識了,他才能加持得上我們,因為你完全信任,他講的每一句話你不會馬虎。當然,老人家也說這個師生的緣可遇不可求。
其實在密宗,這找老師跟找學生是非常慎重的事情。成德現在體會也很深,為什麼?時間精力有限。我們漢學院的學生應該有三十多個人,你說一個人能帶三十幾個人嗎?也不容易。當然,每一科的老師他們也都很用心在教,但是年輕人畢竟要帶,而且也要他夠信任你。《論語》說的,君子「信而後諫」,他相信你,你才好提醒他;「未信,則以為謗己也」,他還不夠信任我,我一給他提意見,「老師對我有看法」,那我不是跟他結怨了嗎?所以在密宗(我是聽人家說的,應該是你們比我清楚多了),要看三年,這個老師觀察這個學生確實願意受教,這個學生覺得這個老師真正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冒充善知識,這要墮地獄的,會斷人慧命的。善知識是善能知病識藥,你知道眾生害什麼病,你給他什麼法藥;知真識妄,他知道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他是過來人,他能帶我們走上回家的路,這樣是善知識。
成德曾經聽到一位同修他說,「給我一個地方,給我五個人,三年之後我把他們帶成人才」。我當時候聽了,我思考了一下,這種話我不敢講,首先我自己還不是人才,再來我自己修學還不得力,我最多是陪著大家一起跟著老和尚學習。我們修行得要有自知之明,不然很容易被自己給賣了。修道的路上真的很容易被自己給出賣了,自欺就是把自己給賣了。所以我跟漢學院的同學們說,我現在的程度可以陪你們兩年,跟著老法師學習。我們看李炳南老師,成就很高的善知識,李老跟老法師說:「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後,我把我的老師介紹給你,我的老師是印光祖師。」諸位老師,這些話我們都要去體會,這是大我們三輩,李炳南老師對成德來講算曾祖輩,不是祖父而已,曾祖。他們那個時代從小還有私塾教育,你看他的態度,他說我只能教你五年。那又經過了二三代,而且這二三代,整個家庭、社會、世界的轉變如此快速,內在的煩惱、外在的誘惑快速增加。所以我們要找善知識也要很慎重,那是我們修學成敗的關鍵,這可不能感情用事,這可要對自己的法身慧命負責任。所以我們找善知識要慎重,善知識找學生也要非常慎重。這一生得人身,聞可以求生極樂世界的法門,這可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這不是開玩笑的。
所以成德感覺我們這一輩的人基礎不牢,甚至可以說沒有基礎,面對外在的財色名利,又是遠超過老人家那一輩。所以我們出來弘法,走得是要很戰戰兢兢,稍有不慎,差之毫釐就謬以千里了。所以蕅益大師特別強調「淨社銘」,修淨土宗的佛弟子,成立依眾靠眾的團體要依止這四句教誨:「淨土為歸,持戒為本,觀心為要,善友為依」,要依眾靠眾。我們現在雖然不在老人家身邊,但是我們要知道,時空是人類的錯覺。這道理我們明白了,我們不能再因為這些虛幻的東西產生分別執著。所以至誠可以感通,天台智者大師他念《法華經》,念到交感,到了講《法華經》的現場,好像聽了兩品才出來,出來之後告訴弟子們,法華會還沒有散。所以時空是假的,我們把它當真,就被它障礙住了。所以念佛也要放下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念著念著,我還要念多久?你看這個未來煩惱就出現了,就把功夫給攪亂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不念是迷念是悟」,真的不念的時候就打妄想了。「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不能不念。「不念是迷念是悟,迷即不念悟即念」,真正領悟了,就知道得一句接一句,迷即不念悟即念。接下來這一句很重要:「念即見佛成佛時」,念的時候就是見佛的時候,就是成佛的時候,「三際同時無先後」,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同時無先後。我們可能看到這一句話,念即見佛,「還沒見到」;成佛,「啊?我還要很長時間!」這個都是念頭就障礙住了,這句法語就很難受持。三際同時無先後,其實哪有過去、哪有未來,整個宇宙怎麼來的?一時頓現,就是我們一念心變現出來的,哪有先後,哪有遠近,這句佛號就是要念到分別執著都進不來,放下了。所以「淨念相繼即是佛,擬議頓隔萬億程」,能夠淨念相繼一直保持,那就是佛。我們念了十分鐘,都沒有任何妄想,突然肚子餓了,就沒有相繼,就斷了;假如繼續下去,那就即是佛了。
所以海賢老和尚功夫高,工作不妨礙念佛,他雖然在那種田,他佛號都沒有斷,所以他功夫很快就成就了。所以老法師都在那算給我們看,他幾年之後功夫成片,再幾年事一心不亂,四十歲左右就理一心不亂。所以我們還在那裡卜度、還在那裡思量,「這樣念能不能得力?要念多久?可不可以快一點?」你看這些念頭都出來了,「我以前念得好像比較好」。你看又有過去煩惱,又有未來煩惱,全部把念佛功夫都給打亂掉了。
擬議頓隔萬億程,其實極樂世界去此世界十萬億佛國土,那是方便說。因為「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洪名就是把自己的自性喚醒,淨土方顯唯心,所以淨土宗跟禪宗不衝突。夏老說:「幸聞如來異方便」,太有幸了,聽聞如來奇異的善巧方便,就是修這個念佛,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因為八萬四千法門靠自力,這個法門自他兩力,尤其靠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大願的願力,而且它是「從果起修,即修即果」。
諸位老師,上一次成德也曾經跟你們講過,黃念祖老居士說其他法門都是修因得果,就像你要吃饅頭,還得要選麥種,種麥子。這個法門是什麼?直接吃饅頭。所以諸位老師,我們以後見面不要問「你吃飽了沒有?」我們就問說「饅頭吃了沒有?」這個就有互相提醒的作用,饅頭吃了沒有,就是這個萬德洪名有沒有好好念。「老實持名,全攝佛德」,這是黃念祖老居士的兩句法語,老實持名,全攝佛德,就把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全攝佛德,所以它成佛快。「深具信願,決定往生」,真的深具真信切願,決定往生。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這個是蕅益大師說的;往生的品位,在持名的深淺。
不好意思,我一講到念佛法門都會比較激動。因為我們從事教學工作,念佛很重要,淨土為歸非常重要。為什麼?我們自己有業力,我們教的學生有業力,他的家庭也有業力,不簡單!這沒有靠佛菩薩加持,要利益眾生談何容易。所以老法師教導,成德印象很深,初學佛,老法師說,後台老闆是阿彌陀佛,我們聽了這句話心裡安多了,不然自己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沒關係,阿彌陀佛是後台老闆。有佛法就有辦法,誠心可以感通。我們雖然不能在善知識身邊,我們三五個人完全相信善知識,我們依他的教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般來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假如是自己的事情,比較容易看不清楚,為什麼?難免有意氣、感情夾雜在裡面;旁觀者他沒有這些干擾,他看得清楚。這是善友為依,我們全部依止善知識教導,生活、工作、處事待人遇到什麼實際情況,一探討,我這裡落實得還不夠,就解決了,有心就有方法了。
剛剛我們強調,依止一個明師很重要,因為他給我們開解的佛法是圓融的。圓解的修行人修一天,超過不能圓解的人修一劫。所以這個圓解很重要,沒有圓解,有時候修著修著,執著點就出來了。所以我記得聽「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老人家開解「念佛」,我們看「念」這個字,今心,心上真有。接著老人家說:你心上真有佛,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老人家說到這裡,接著說:「幾個人懂?」其實這句話是幾個人願意接受、願意這樣去做?我們很容易分別執著,遇一切境緣,可能馬上就產生新的分別執著了。縱使我們遇到佛法,雖然是個殊勝的緣,但是我們假如不善用心,那佛法很可能變成我們增長分別執著的一個緣。所以老法師講經的時候有提醒,佛法是教我們要放下貪心,不是讓我們貪換對象。我們接觸佛法了,貪佛法,還是貪。我們一學佛了,喜歡到道場,還是這些師兄師姐可愛,我們家的人不可愛。你看,分別執著都在緣分當中增長。
所以老法師講經當中講最多的一句話,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其實這句話已經把四十九年的經教都濃縮在這一句了,然後也很清楚告訴我們怎麼修,就是你遇到一切境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可是要放下首先要能看得到,看不到不知道要放下。比方我們有一個同事,人家說:「你有點傲慢。」然後聽了好幾個人講,他都不覺得自己傲慢。有一天有個機緣,人家針對一個事說他傲慢,他才感受到,真的,我有點傲慢。其實當我們聽善知識,像老法師給我們講經,我們聽的時候,我們說,「這句我做不了」。那個就是傲慢,善知識的話我們自己在那裡揀擇,這句我要,那一句我不要,那我們比善知識還厲害了。所以這個慢是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很厲害的。我們還不懂經教的時候,它還不起作用,我們一懂一些經教了,它就起現行了,因為懂得多了,我們容易用這些教理去看別人。所以這個菩提道上真的是有很多關卡,關關難過關關過。
尤其其中還有一關,學不躐等,學習要循序漸進,不能僥倖,老人家說要扎根,我們不能僥倖。「一定要扎嗎?」所以去年上半年,有人寫了問題去問老和尚扎根的問題,老人家回答:「我到現在還在扎根。」其實我們一聽就感覺到了,老人家一聽這個弟子的問題,就聽出他的心態了,所以就直接以他自己,我還在扎!希望問問題的人能重視這件事情。
當然,我們也有聽到老人家回答,不扎三根,但是就一門深入,行不行?老人家說:「行,可是時間要更久。」所以有根基了就有生命力,學得快。但是大家注意,行是什麼?行是你一門深入都沒有間斷,你雖然沒有扎三根,但你一門深入沒有間斷才行。不然大家聽完我講了,成德法師有說,不用扎三根也行。我剛剛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這個不能斷章取義,這個都要講清楚。所以這個在台上講話,我們都要練一個功夫,有時候一句話出去了,也要能夠感覺到聽的人會不會聽偏了,你一感覺到了,趕快要補一下,不然這個人就被我們害了。我沒有害他的心,結果他被我害了。有一句成語叫「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我們回到我們一開始講孝道,我們要做孩子一生的貴人。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我們第一次聚會的時候,我有問大家幾個問題,你有把握你的孩子、你的學生、你的小孩不得癌症嗎?你有把握你的學生跟孩子不得憂鬱症嗎、不會自殺嗎?你有把握你的學生跟孩子不會離婚嗎?不會跟父母對立、衝突、爭財產嗎?不會跟他的兄弟上法院嗎?不會觸犯法網嗎?問了好幾個問題,大家有印象吧?這裡面的問題只要有犯一點,他的人生就很難幸福了。但是我們再回到孝道,一個人從小有孝道的根,這些問題不會產生。「身有傷,貽親憂」,他怎麼會得癌症?他不會糟蹋身體,「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德有傷,貽親羞」,那他的行為絕對不會偏頗、不會觸犯法網,他會家和萬事興,他不願意他的父母為他再操心。他有這顆孝心了,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所以百善孝為先,孝心開了,百善皆開,它不只是先而已,它這個源頭活水激活起來了,孝心開,百善接著開。所以佛法講地藏菩薩,心地寶藏,就是從孝、敬開的。
所以「入則孝」的經文我們要多去體會。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他一定增長『悌』道。「親所好,力為具」,這盡忠,盡心盡力,父母希望他好好做人、好好學習,他會盡力,力為具,這不是『忠』的精神嗎?『信』,「父母命,行勿懶」,他答應父母的事情他都放在心上,他不會食言於父母,趕緊去做了。孝、悌、忠、信,『禮』,他對父母禮敬,「出必告,反必面」,「父母教,須敬聽」。『義』,有情義、有恩義,「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我們發給大家師父上人在二O一六年,這個是在台灣清明祭祖的法會的開示。祭祖是我們老祖先的智慧,教育的智慧,「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你看孝子,父母離去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王裒父母離去了,每次講到《詩經.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他一講到哀哀父母他就痛哭,每一次都講不了,最後學生看了很不忍,就不敢讓老師再講這篇詩了。你看父母都離開那麼多年了,這種恩德念念不忘。你說這樣的人會自私自利?會見利忘義?不可能。這個慎終追遠,這真的是老祖先教育的智慧。守喪三年,都在想著父母的恩德,這個人的心非常的知恩報恩,很厚道。所以,因為連祖先都感恩,怎麼可能不感恩眼前的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撫養長大的父母?不可能,所以民德歸厚。所以「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他有情義了,兄弟也會處得好,夫妻也會處得好,師生也會處得好,君臣也會處得好,朋友一樣。所以從這個孝延伸出去,踏出家門到學校,師父,還是父,同學,師兄弟,還是兄弟;到單位去也是一樣,你學哪一門技能要拜師,感那個恩德,我沒有師父我學不會。所以在成德上一輩還有這種精神,他哪怕是學剪頭髮,過年過節都去感謝教他的老師,人心厚。你看現在慎終追遠不教了,一學會了,直接在對面開一家店,見利忘義了。
所以孝、悌、忠、信、禮、義,都從孝出來。『廉』,廉潔,「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他絕對不會去藏個什麼不讓父母知道。『恥』,「德有傷,貽親羞」就是恥。『仁』,兩個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冬則溫,夏則凊」,你看考慮得多麼細緻。『愛』,「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對父母的愛敬很體貼入微。這個是文帝,漢文帝。我們在座有很多我們漢朝的後代,好幾位劉老師。晝夜侍,不離床,這不是愛嗎?其實說實在的,這個仁愛學到了,你去幹哪一行,絕對幹得好的。幹哪一行能夠冬則溫、夏則凊,他幹不好我不相信。所以這一些才是孩子一生事業成敗的關鍵,我們得看得很深、看得很遠,深到他的人格深處,遠到為他一生著想,不能只看眼前的分數而已。『和』,「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很柔和。「諫不入,悅復諫」,你看很柔和的鍛鍊吧,悅,等父母高興了再勸;復,很有耐性,不厭其煩去提醒。「號泣隨,撻無怨」,父母生氣了,不理解他還打他了,一點怨都沒有,心平氣和,和,『平』。都是在跟父母相處當中,這十二個德目練出來了。
那我們在觀察一件事情,所有的從家庭到社會的問題,只要這十二個德目放在每一個人心中,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現在就是沒有這十二個德目了,才會出現種種問題。所以教學為先,我們體會到孝道重要,我們要教導孩子孝道。有讓大家看「遲來的愛」,裡面有一句經典的話,「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我們也得孝心發出來了,我們跟孩子講二十四孝,孩子一定會感動,因為我們是真心的流露。
所以有些老師講課,聽的人出這個門就沒味道了;有些人講課,他好幾天還有餘味,餘音繞梁,三月不絕於耳。差別在哪?差別在這一位老師他是真正做到了,他的言語很有攝受力。所以,雖然我們在教學,更重要的修身為本。因為我們要教什麼,首先我們去做到,我們講話有底氣,講話真誠不心虛,就有攝受力了。但這一點不容易,我們講著講著,一聽到人家讚歎,自己不知不覺膨脹了,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欣賞了,「你看很多人都讚歎我」。我勸過不少人,我說:「你得先齊家,你下一代你沒有教好,你以後沒有底氣跟人家講傳統文化。」很少人會聽我勸,我這個虛名在都不好勸;那沒有,我看也挺難勸的,都有僥倖的心。
「君子居易以俟命」,這個居易就是敦倫盡分,在每一個本分當中歷事練心,提升自己。「小人行險以徼幸」,「一定要這樣嗎?不一定吧,很多人聽我講課很得利」,他就變成在講台當中迷失了。所以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這個次第不能亂。所以《大學》說:「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成德觀察到一個現象,這個教學的老師願心還沒有退,都會遇到給他機會去行孝,但是不一定有人會在這個機會點當中充分把握。比方說舉個例子,他父親查出來癌症了,他還在外面講課。有孝心的人會這麼做嗎?可是他可能會說,「我講課有功德,我迴向給我父親,我父親有人照顧」,他都會有很多他的說法。你說他不懂這些教理便好,懂了那麼多教理,合法掩護非法,合法就是他講的都是教理,把他的非法的心行合理化了。癌症瞬息萬變,你不把握住最重要的這個時間,你的父母完全了解死生事大了嗎?你應該是一刻都不停留,趕快回到父母身邊,能照顧,能護持老人家懂得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所以色不迷人人自迷,這個境界當中的財色名利不迷人,也是我們自己給迷住了。所以古人留下來,「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最近我有聽我們一個同學,他的題目就是講到宓(音福)子賤辦政治,他辦到的是人民不忍心欺騙他,子產是民不能欺,西門豹是民不敢欺。同樣是管理一個國家、管理一個地區,境界不同,他是民不忍欺。為什麼老百姓不忍心欺騙他?因為他德行感召,老百姓感他的恩德,敬佩他。其實治理一個地區,跟治理自己的家庭道理是相同的。我們能不能做到讓孩子打從內心佩服我們?我們對他的信任讓他不忍心欺騙我們,都要用德去感。
其實我們講學的人,應該很真誠的能夠接受別人的批評,就是人家沒有顧忌的把心裡的話跟我們講,每一位老師應該希望學生有什麼話都願意跟我們說。我相信當父母的人,應該也希望孩子心裡真的有什麼話都沒有顧忌的跟我們說吧?這是父子有親自然的天性。假如孩子有話不跟你講,他到了單位也不會跟領導講,他到了學校也不會跟老師講,他在你面前是一個樣,你離開了是另外一個樣,這樣不是很妥當了。所以我們處世待人的原點都在跟父母的相處,所以真的要跟孩子恢復這個父子有親的天性,太重要了,人對父母完全坦開,這就直心,直心是道場。
好,我們休息一下,二十分的時候我們再回來,然後請大家分享一下。因為我們這一次是第四次了,時間很快,我們好像感覺才剛開始,已經第四次了。前面三週我們也有一些發給大家可以參考的資料、視頻,可不可以請大家談談心得?或者你看完有什麼要探討的?都可以。
好,那我們先歇一下。謝謝大家,阿彌陀佛。我們在遠方的老師們,你們趕緊休息了,現在已經十一點過一點了,因為冬天要冬藏,不要熬夜,這個對身體損害比較大。好,謝謝。

2022-06-26
95:30
comments
No Rating

師資扎根培訓班04(下)_成德法師

主持人:周老師舉手了。
成德法師:周老師,有請,有請。
周老師:如果其他老師要先分享也可以,我可以留在最後,不然每次都是我第一個。我就分享一下學習心得好了。這兩週的課程大概看了一下,覺得還是挺感動的。剛剛成德法師也講了,教育者首先受教育。那我們是學為人師,學為人師不要做一個單純的講經但是自己做不到的人,所以我們首先要規範好自己。前兩週有些視頻是講到孝道的,我看到了也挺受啟發的,非常受啟發。其中有一個視頻是講翟俊傑大導演,然後講得非常感人。我不知道翟俊傑大導演有沒有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他實踐的行為是非常令我們佩服的。當時我聽到他教育自己的孩子的那一段,就說他兒子小的時候,大導演就讓他給奶奶去洗腳還是什麼的,他兒子剛開始就不太理解,後來就理解他了。看到他的妻子跟自己的孩子都是非常的支持他的這種行為,就覺得其實翟導演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世間的典範,就是先做好自己的修身,然後就可以齊家。然後是很感人的,很感人的這個視頻。
還有一個視頻是「不懂感恩的孩子,再優秀也沒用」,這個應該是泰國拍的一個視頻。這個其實給我們很多深思的地方,因為我們現在公立學校可能就是強調知識教育特別多,可能德行教育的話,我們做的這些弟子規學會,包括這些額外的中國文化的培訓就很有意義了。剩下的視頻大部分都看了一下,《群書治要》這週還沒有來得及看,後面再補上。
我再想問一個問題,給大家留點時間。剛剛成德法師提到了,說我們一條龍的一個次第,我想確定一下,這樣對我們各個老師的教學都有一定的好處。成德法師提到了,蒙學的時候主要是講《聖學根之根》,小學應該是《弟子規》階段,中學的話應該是四書五經、做事,大學的話是《群書治要》、為政。我聽的應該是這個次第,請法師再給我們確認一下。還有一個小問題是,這個蒙學、小學、中學、大學的年齡劃分應該是怎麼樣的?是根據我們學校的那種三到五歲、六到十二歲嗎?還是有其他的一種劃分方式?
以上供養法師。
成德法師:好,謝謝周老師提的問題。這個在古代,跟現代應該會有不同,古代這十五六歲就像個小大人了,但現在可能不行,他整個家庭這些成長,所以應該不會有一個很固定的數字。就是我們現在好像比較習慣要給很具體的,幾歲到幾歲是怎樣,事實上都得視實際情況而定。假如你剛好遇到一個周利槃陀伽,那你就得教他掃塵除垢就好了,其他都不用了。所以大部分應該是十歲左右,十歲以前主要是蒙學;在十歲到十五六歲這一段期間,應該是教做事;十五六歲以上,古代像張居正好像是二十二歲就考進士考過了,他要在各行各業服務人,這個時候學《群書治要》就很適合。
所以我們因材施教,大約就是這三個教學內容。而且現在很重要的是,我們要教的話,我們得趕快學。但是你不要有壓力,我們是用我們的態度去帶動小孩,你不要去跟小孩比背多少,我們背不過他們的,我們最主要的是這種精神去感動他們,我們雖然年齡長,不容易背,但是我們還很認真。其實傳統不強調背,背是副作用,是附帶的效果。我們現在一聽副作用,這個詞好像就比較不好了,附帶的效用,就是自然就背起來。因為遍數,這個讀一百遍,還要背一百遍,這樣次數下的功夫,一輩子都不會忘。就像李炳老,他九十幾歲講經,引經據典不用翻書的。因為他在讀經的時候他不打妄想,這個方法非常善巧。然後你不打妄想,心地就清淨,跟佛門講的先求根本智這個理論完全相應。他心地清淨,他的天真保持得很好,到了十五六歲,一給他講經,他就很容易領悟,這個後得智就慢慢培養出來了。不然十八歲去當縣長,一個縣裡面會發生多少問題,不少問題吧?他都能去解決。這個有一定的領悟、一定的智慧才辦得到。
成德再找一下,老法師有針對一條龍這些教學內容還有年齡層有一段開示,我再發給大家。大家記得,因材施教,看著辦。這個東方跟西方的思惟模式不一樣,西方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東方人,尤其我們中國人是強調靈活、變通。但是這個靈活要先在守規矩的基礎,這一點很重要。就像比方說人家問你,你要不要參加這個會?那可能西方的人就要或不要,兩個答案;東方人就什麼時候開?你去不去?我再考慮考慮,他有很多應對,他得看著辦,看實際情況再來應對。
好,周老師提到這個翟導演,我們在聽他談他自己跟母親的互動,好像我不知道你們的腦海會不會浮現一些影像?他一個六十歲的人,一進門,「娘!」他喊出那一聲的時候,內心是充滿著幸福感。六十幾他也是老人,你看他戴著那個老花眼鏡,在那裡幫他母親(八十多歲)剪腳趾甲,你說自己的小孩看了不感動嗎?這是每個人的天性,你做了,不知不覺就影響了,身教。我自己回想起來,好像父母從來沒有一次很慎重的說,「來,兒子,我給你講個道理,做人要怎樣」,一次都沒有。可是這些態度什麼時候學的?不知不覺。吃東西,好像印象中父母也沒有說,「你們東西拿出來第一個先給爺爺奶奶吃」,印象中都沒有這些好像在教我們道理的感覺,一個印象都沒有,但就很自然,一拿東西出來一定爺爺奶奶先吃。讀大學回到家,行李一放下,先上樓去給爺爺奶奶請安。所以教育,言教、身教,還有一個境教,環境的教育,它潛移默化。
成德還沒有見到大家以前,看了我們弟子規學會這個十週年的紀念短片,就可以感覺到大家相處得很融洽,那個裝也裝不出來的,裝我也看得出來的,因為看人看多了。你說沒辦法,得拍吧拍吧,那個笑容跟很歡喜來祝福自己的團隊、團體,那是不一樣的。所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一個家裡面行孝的時候,他那整個家就是和樂的磁場。你看哪裡感受到?隨時,一吃飯,來來來,去叫爺爺奶奶回來吃飯。這是我們常幹的事情,爺爺喜歡這邊找人家聊聊、那邊坐一坐,然後就趕快找。我爺爺牽著我回來了,上桌,爺爺奶奶先上桌了,趕快給爺爺奶奶盛飯,氣氛都很和樂的。
這是翟導演,而且他也很用心,我感覺他是很有情義的人。你看他還特地讓他的太太哺乳,他把它留下來,留一小瓶,最後變成像血一樣的顏色,他說真的,乳汁是母親的血,他給他的孩子做紀念。我們喝了母親多少奶水,所以為什麼女人的骨頭比較黑?她都奉獻給子女了。他是很細膩的男人是吧?居然太太的辛勞是由他來提醒他的小孩。教育是真的要配合的,是合力的,夫妻要配合,親師要配合,兩代也要配合,爺爺奶奶也要跟爸爸媽媽配合,不配合了,那力量就分散了,甚至形成反效果,那就很無奈了。縱使你真的遇到了,不要著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每個人的因緣不同、福報不同。不要成德剛剛講到這裡了,我們就想,「對啊對啊,我們家誰都不配合我,你看人家都配合」,開始攀比,就生煩惱了。要安住當下,不能攀比,修學得不得力,這四個字是關鍵,能安住敦倫盡分,正己不求於人則無怨,正己化人。什麼事都是因果,沒什麼好比的,很公平的,都是如是因如是果,哪有什麼好比的?真明理了,看到人家好,效法,因為那也是他的因果。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那我很深信因果,我現在因緣不是很殊勝,沒關係,我現在每一個心念都對了,一言一行都對了,愈來愈殊勝,而且我還能給大部分緣分不夠殊勝的人表法,那多好,為人演說。
所以大家看,儒家最後傳承道統的不是顏回夫子,是曾子。《論語》裡面孔子說:「參也魯。」就是曾子是比較遲鈍的,不是很有天分的那種。假如顏回傳承,可能我們都會覺得顏回行,我們不行。《論語》裡面孔子問子貢,子貢很聰明,「女與回也孰愈」,你跟顏回比起來怎麼樣?子貢說:「賜也何敢望回」,我怎麼敢跟顏回比?我是聞一以知二,顏回是聞一以知十。那假如顏回傳承了,可能我們都覺得我不行。當然,這個我不敢以凡測聖。但是曾子傳承了,每一個人都有信心了,我只要肯用功,都行。其實人家顏回夫子也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所以有時候我們現在遇到的境緣不是很順,不要氣餒,更不要攀比,要告訴自己,老天爺瞧得起我,因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那不是老天爺瞧得起我嗎?將降大任,才讓我考這些關。所以讀書很樂,我們善用心去體會,心態就調過來了,真的是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
另外這個泰國的片子,我每一次看都忍不住流眼淚,我心裡想說,現在出家了,不能太愛哭了,怕影響威儀,但是都忍不住,拍得很好。就想起老和尚說的,現在要度眾生,拍戲,效果好。就像達式常先生,他們那個《了凡四訓》拍得很好。看到那些故事,家裡都沒有糧食了,還去接濟監獄裡的服刑人員,看到那種行誼很感動。你看,看到縣太爺打人打得太凶,他跪下來勸諫:「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就是這些讀書人真的是愛護人民。我們士農工商,讀書人是表率。現在誰是讀書人?有機會深入經藏的人是讀書人,讀書人是明理的人,不是高學歷叫讀書人,這個我們得準確理解文化當中每一個詞。那個主角內心裡面就是,沒有我母親就沒有我,他這個信念時時不忘,所以讓他不親手照顧他的母親他辦不到,你看體貼入微。你看這個片子,任何人只要有緣分看了,善根一定增長。
所以諸位老師,你們有沒有把這個片子發給你的親朋好友?有的請舉手。你們假如沒有,就是我害的。為什麼?因為你們會想成德法師派的作業,一聽到作業兩個字,精神就不夠放鬆,所以就會失去靈感。假如是其他朋友發給你的,你一定轉發的,結果這個是成德法師派的作業。所以諸位老師,我們一起交流,大家都要relax,不要太緊張。因為我們成長過程落印象太深,一提到作業,莫名的壓力就上來了。但是我們學道要優游涵泳,始可以自得。這《格言聯璧》有這兩句話,「探理宜柔」,我們要深入義理,身心要很放鬆,要「優游涵泳」,優游很放鬆,一放鬆人就容易體悟。所以一個人的悟性在哪裡比較容易出來?去大自然,你好像回到天地的懷抱。很多大都市的人,一踏上草原、踏上高山,他的笑容就增多了。這是無形的,尤其假如小時候就在農村,那更有感情,那無形的陪伴我們成長。這是探理宜柔。尤其大家工作、家庭,還要義務教學,這已經很不輕鬆了,現在還要加一個作業,那不行。大家都放鬆,好好看就好了,能看多少看多少。剛剛我們這個周老師很有責任,他說我《群書治要》還沒看。你們不要有壓力,那個是給大家慢慢看的。我們還有註明,這個是給大家參考,因為這個書它是按修齊治平編的,所以你假如是做事業的人,這個治國可以做參考;你面對家裡的問題,這個齊家可以參考;我們自己修行,這個修身應該會有很多句子對我們當下受用。
而我們看這個片子,我還去了解一下,這哪一家公司拍的,能不能隨喜一下它的功德。這個大陸假如有這樣的公司,請大家一定告訴我,我一定要去隨喜功德。看那個劇情裡面,每一個孩子,他在看著老師對待自己的母親,一點一滴都落在他的心裡。結果你看當這些小朋友看到他的老師找不到媽媽,你有沒有觀察每一個孩子瞬間的動作?馬上放下他手上的東西,衝過去,跟老師一起找奶奶。我覺得拍得很細膩,你看他們很有默契,分頭找,然後回來互相看一下就知道下一步要該怎麼做。他們的默契以後組公司不得了,同心協力,一起配合。你看老師又沒給他講道理,老師教數學的。結果一個孩子坐在他母親開的車上,不知不覺就跟他母親說了,「媽,我以後幫妳開車」。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個媽媽有點難為情?一下子兒子給她表達這種孝心,她還有點難為情,「怎麼啦?」東方的父母,有時候在接受孩子愛的時候,有時候有點不好意思。像我記得我有一次要去抱我爸爸,我爸爸就閃開了,他不習慣。結果你看那孩子一看,「停車」,他看到那個老奶奶了。馬上下來:「奶奶,你要去哪?」你看當時候他的母親也很震撼,你看那個孩子自自然然就去牽他母親的手了,另外一個孩子就跑過去抱住自己的母親了。所以你看,一個老師的孝行不知不覺影響小孩。
所以假如有一群演藝人員發心,這個就很殊勝。我們發願,有這個因緣,我們隨喜,我們主伴圓融,來勸請。因為老法師有說,兩種人可以救世界。我不是感冒,我怕大家替我擔心,因為講到這個,還有想到那些情景會挺感動的。老法師說兩種人可以救這個世界,第一,國家領導人;第二,媒體負責人,因為影響力大。其實這個國家領導人可以延伸到什麼?地方負責人。因為大家要了解時節因緣,現在要全面復興文化,不可操之過急,欲速不達,要從點到線、到面,然後再推廣開來,這做事有做事的章法,欲速則不達。前面有很多經驗,求快,結果一求快,自己沒站穩,榜樣還沒立成,問題出來了,反而讓大眾沒信心,本來都是好心,但是沒有按照做事的章法。所以弘揚文化不是搞個運動,不是激動一下,得要依經典穩紮穩打。做人做事可不能不依經典,到最後流弊就出來了,「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所以你現在用傳統的東西一講,人家首先覺得那個還管用嗎?所以得要做成實驗才行。所以哪一個村書記來做特別適合,上面又支持,他好好去做,做成樣板。大家不要小看一個村,一個村真正做到屹立不搖了,全中國乃至世界做村長的人都可以到這裡來觀摩。然後你可以用媒體,他這個村每天上什麼課,每天他們怎麼生活的,電視台「唰」一下接出去了,大家都可以一起學習。問題是它要立住,不然一出名挑戰就來了。所以不能小看一個點,能樹起榜樣不得了。所以各行各業都有一個榜樣,這個力量就大了。哪一個地方真的政府要做,我們都要全力支持他,有多少力量,支持他,他真做起來了,影響整個國內。但是難就難在不能持續,尤其現在全世界它的制度,四年選舉了,換人了,幾年要換任。大家想一想,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你說幾年就要看效果,咋看?可以看,硬做出效果給他,那硬做出來不是真的。你拿不是真的給檢查的人看,那請問孩子學到什麼?那咋教?所以呈現在小孩、學生面前的,都是要是正確的。所以老法師說,古代每一個為人長輩的人都有一個態度,在小孩面前不能給他不好的影響,這都是共識,真的情緒來了,屋裡面講,不要在孩子面前講,都有這個責任感。
所以為什麼成德說,哪一個地方緣先成熟,全力支持他,不能有本位主義,「我一定要在我的故鄉做」,執著。《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一學佛了,還在增長人我,分得愈來愈清楚,那咋辦?跟經教不相應。哪裡緣成熟哪裡做,他一做成了,所有人都有福報,因為他的經驗可以供養任何有心人,大家都可以去那裡參學,所有的人都得利益了。結果十個地方十個都要做,最後一個也沒做成,人力、物力、財力都浪費了。我們得要記取教訓,這十幾年的路不能白走,這也是做人做事的原則。佛法講隨緣,這是很有道理的,隨緣就是你哪裡緣成熟先做哪裡。所以成德離開家十八年了,也是哪裡緣成熟做哪裡。我們都要經一事長一智,都要從經歷的事當中對做人做事體會更深。所以有時候我們一聽師父講的,國家領導人、媒體負責人,這不關我的事、不關我的事。主伴圓融,你不是主,你也可以是伴,你也要想一想,我有沒有親戚朋友是當官的?我有沒有親戚朋友是從事演藝圈的?有的話可以勸請。
有一次我遇到一對夫妻,都是演員,那個男眾長得可莊嚴了,我說這個出來講經多好,那個音聲又好,真的音聲不好當不了演員。前一陣子,他把他財布施得財富經驗分享出來,我到時候再發給你們,很感人、很靈感。以前還沒學佛,每天過什麼日子?一到晚上,找製片人,找這些在圈裡面有地位的人,陪人家喝酒,諂媚、巴結。然後這一家店喝完了,換一家,這一家喝完了再換一家,最後換到哪?換到早餐店,吃完早餐回家開始睡覺。這真的不是人過的日子,太苦了吧!這不是過一天,過好多年,最後自己都青光眼,醫生說你可能要瞎了,他那時候覺得晴天霹靂。結果他還挺有情義的,他跟他女朋友提出來分手,妳看我可能都要瞎了眼睛,我們分手吧。他這女朋友不簡單,她說你瞎了我照顧你,很給他力量。後來,其實說實在的,佛菩薩隨時都在,同體大悲,他說很多人送他佛教的東西,他都沒有認真去看,結果遇到這樣人生的底谷,開始看書,就聽到老和尚講經,他開始才一點點布施,很感應。他講了好多例子,再發給大家。
所以我們聽到這一段,有沒有當官的?就開始找了。我一聽到有這個機緣,我就衝過去了,把一些經驗就告訴他。當然講話也要分寸,多少緣講多少話,也不能攀緣,把人家嚇到了也不行。所以不能分自分他,這個對我們整個國家民族重要的,對世界重要的。像我們現在在蘭彼得,我也是期許我們的同學們,把蘭彼得要建設成宗教族群和諧的一個村鎮。現在是疫情期間,不能串門,等這個疫情過去了,我們得要行動了(action),就要開始怎麼先去付出、去帶動。老和尚的這些開出來的理念,真的都能救這個世界,可是我們學生得要跟他一起配合演出,他老人家再有智慧,我們不肯做,太可惜了!就像老法師也去到梵蒂岡,給這些宗教領袖講,你們梵蒂岡幾百個教堂,每一個教堂每一天都講《聖經》,不出多久,這梵蒂岡就是全世界天主教的聖堂,天主教徒都希望到這個地方來朝聖。老人家現身說法,我一個人沒有任何背景,也沒有錢,養活自己都困難,我就一個人,但是堅持學釋迦牟尼佛,講經不中斷,結果現在把佛教可以弘揚到五大洲,這個也給其他的宗教信心。所以成德是感覺,老人家講得很圓滿,表演得很圓滿,我們弟子得接棒,得看懂他在表演什麼,緊接著換我們。諸位老師,Are you ready?(你準備好了嗎?)換我們上場了,總不能老人家九十五歲了,還讓他衝在最前線,那我們情何以堪?大家要知道,這個不關年齡的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有沒有心最重要。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就開悟,就接衣缽了。不是要年紀很長才能怎麼樣,願發出來了,又真肯學,那佛菩薩的加持不可思議。
(為了尊重個人隱私,以下問題以文字形式呈現。)
問:如何長期與貢高我慢的人相處?我的先生是外國人,平常比較傲慢和懷疑,不信佛法。他幾年前查出癌症,治療了兩年以後控制住了,最近又得了新冠,咳嗽、頭痛、發燒兩個星期以後,慢慢地好了。自從他病後,他的慢和疑變本加厲,言語行為都令人難以忍受,而且他的行為也影響了我的小兒子,我的小兒子也慢慢的開始貢高我慢,我在想如何跟我老公相處下去?
我老公在兩個兒子面前經常說我什麼都不會、什麼都沒做。天長日久,我的小兒子也覺得媽媽就是什麼都不會、什麼都沒做,不值得尊重。他這次得新冠,沒有上醫院,都是我們在家裡照顧他。他病好以後,說我沒有好好照顧他。我心裡明白要和顏愛語,還得要用四攝法、六和敬,可是慚愧弟子修行不夠,做得不好,沒能夠感化他。我自己也是看得破,忍不過,時間久了我就覺得累了,想要離開了。
我的大兒子比較乖,我老公剛開始不知道自己得的是新冠,沒有隔離。確診後也沒有有效隔離。我勸大兒子(大學生),說我可以馬上送他回學校附近他獨自居住的地方,就不會受感染。我大兒子很孝順,說我要留在家裡照顧爸爸,不肯走。我的小兒子跟著他的爸爸一起貢高我慢,看不起媽媽、看不起中醫,什麼都向他爸爸學,學到了不好的習氣。
加拿大長大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像我的小兒子那樣,自我、競爭,說話不夠禮貌。有的還愛打游戲,家長們很頭痛。我深刻感受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聽了淨空老法師的講經說法後我發心當老師,因為我想要改變這個狀況。這次成德法師說要開一條龍學校,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主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國外長大的孩子,急切的需要傳統文化和聖賢教育。感恩。(提問結束)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老天爺很看重妳,這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所以考驗會比較多。這些聖賢佛菩薩都是過來人,他會講這些話,都是他的親身體驗,也是對我們的愛護,他這些話都是讓我們先做好心理建設。所以我記得李炳南老師有一段話,老人家說:「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這個也是在鼓舞我們,困難愈大,功德愈大。黃念祖老居士也說,每一個人修行都是要經過一番寒徹骨,尤其我聽他老人家說到,他在文革時期受到的苦,加在八個人身上,八個人都得死。我當時候一聽很震撼,因為他是大修行人,他不妄語,加在八個人,不是二三個,八個人,那他當時候承受那個考驗。所以因為我們這一生的目標是成佛,這一生就要成佛了,往生就不退作佛了,那我們無始劫有很多的因緣、業力,就好像說今天你要離開了,你的債主他鐵定要來,你先別走,你還欠我兩千塊錢。一聽你要走了,全來了。所以一般一發願,考驗就來了。成德也有這個感受,尤其考我們最難放下的那個罩門。所以當我們面對考驗是覺得,真的是快撐不了了,那就代表因為我們這一生發的願大,所以考驗必然會大。
而我們要過關,最重要的就是心,心念。我們假如都去想那些事情,你會愈想落的印象愈深。我們要認識妄心,妄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最重要的是八識,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印象。所以我們修學的重點就是轉識成智,我們隨時要提醒,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老法師講最多的是哪一句?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執著,第七識;分別,第六識。所以落印象,我們就容易什麼?一發生一件事,這幾年的東西全部浮出來了,都倒出來了。所以真的,都要在境上練不要落印象、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什麼事我們往正面的去看。就像《金剛經》說的:「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你看經典也在告訴我們,我明明在學佛,在依照經典做,怎麼會人家來輕賤毀謗我,甚至是自己最親的人?佛接著說:「先世罪業應墮惡道」,我們不了解我們過去生做過什麼。曾經有一場火災,瞬間奪走六十條人命,速度非常快,還有抱在懷裡的嬰孩。你說很多人說,這孩子有什麼罪?可是罪,因果通三世。有些人本來要去的,突然有事沒去;有些人本來沒事,突然被叫進去了。假如不了解因因果果,你說發生這樣的事,他們的家人不捶胸頓足?其中有一個人,一個女的,她去世了,結果她的男朋友在另外一個城市,不是每天通電話,結果他女朋友已經死了他不知道,晚上作夢,夢到他女朋友告訴他,說我已經死了,因為我們這一群人在前世一起結夥搶劫,這一生因緣會聚了,一把火,果報現前,全部都走了。你看她男朋友還不知道,是她託夢給他講的。所以人前世做什麼不了解,所以佛這句話很重要,「若為人輕賤,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所以老法師很明白這個真相,面對毀謗他的人,他給他立牌位,每一次講經完給他迴向,我無始劫那麼多業,他們冒著墮落的危險來幫我消業障,我感恩他們。假如《金剛經》的教誨、老人家的教導我們能理解,可能我們的心境就可以調整,這個都有因因果果,他在幫我消業障。老法師還有一句法語我印象很深,「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真的能忍過去,此生換得的是什麼?無量光壽,值了!再怎麼忍也沒剩多少,最多二十年還是多久,沒有多久,反正我們也過了四五十、五六十個年頭,其實也很快。值得,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所以這個修忍辱重要,好像有發給大家「六忍」,假如沒有,我們再補發。黃念祖老居士開示六忍,有「力忍」,壓下來,但壓下來,治標不治本,它還會再冒起來;「忘忍」,不落印象,宰相肚裡能撐船;第三,「觀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黃念祖老居士說,夢幻泡影,我們小時候吹那個肥皂泡,它一下出去了,幾秒鐘沒了,人生就是這樣,一切境緣也是這樣,夢幻泡影,不要太計較、不要太罣礙,很快就過去了。而且這個觀忍,我們還懂得去看因因果果,有的是這一世的因果,有的是前世的因果。一般來講,人都有他的成長背景,還有大環境,誰不受影響?不大可能。所以為什麼老法師說,不能怪任何人,你說他太過分了,他父母沒有教他,找他父母;一找他父母,我們也沒學過,找他爺爺奶奶;找他爺爺奶奶,他爺爺奶奶也沒學過,再找找不到了,都到墳裡面了。所以老法師特別用《無量壽經》的一段話,這也是老人家的恕道,「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沒人教他,不要責怪他。這是觀忍。
再來,「反忍」,反忍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人與人相處,我們一般比較容易記住自己付出的,然後對方比較容易記住什麼?我們錯的。我那一天剛好去一個農夫家裡,他當地人,語言不通,我們同事幫我翻譯。那我想他已經七十歲了,死生事大,所以我就跟他講輪迴。然後我舉很多例子,都是科學證明,記得前世的。他一聽完,也不點頭,他說可能是巧合,他也挺客氣的,他說可能是巧合。所以你要改變一個人的觀念不簡單。我跟他聊啊聊,突然他也講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說:「我活到這個歲數,怎麼奇怪,我一想事情都是想不好的,應該這個人生也會有一些美好的,可是一想就是不好的。」其實他講這個就代表他也不願意這樣,可是他觀察到怎麼自己是這個慣性。
所以我們觀心為要,蕅益大師這個「淨社銘」這四條很受用,我們的心念我們要更了解,做一些轉變。老法師的教導都是讓我們轉變心態,尤其我們現在要把頻率接上。因為我們要去極樂世界,就跟電視一樣,電視有五十個頻道,它都是存在的,可是我們這個按鍵一按,對上哪一個頻道,就接上去了。所以佛門說生則決定生,就是他已經在那個頻道裡面了。所以修得好的,像慧遠大師,他看到好幾次極樂世界。
所以修淨土的人有一句很重要的教導:「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禮敬諸佛」,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佛性,縱使他現在有這些習氣,我們不跟他對立,我們生憐憫心。給大家舉個比喻,比方說這一個人,他家裡那個屋子底下就是金礦(當然你們家也有金礦),結果他現在去做乞丐,可是你知道他們家底下就是金礦,你會怎麼做?我們不會看著他繼續做乞丐吧?趕快把他拉回家,不要去乞討了,趕快開發本有的金礦。因為我們自己也是本有如來智慧德相,每個人都一樣。所以我們相信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就禮敬。他現在所有的行為不要放心上,為什麼?就跟人喝醉了,他控制不住自己,他還沒醒過來。沒有修行,他哪知道不對?甚至於他會認假為真、認真為假。可是我們反而更憐惜他,因為會造業。接著,「稱讚如來」。所以老法師說,普賢行只有讚歎,沒有批評、毀謗。所以老法師說,夫妻相處一句真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告訴大家,好難,太難了!為什麼?每天見面,每天在一起時間那麼多,每天又發生那麼多事,那麼多事統統不放心裡,不簡單。所以孔子在《中庸》講了一句話:「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看這個人有沒有君子之風,看他夫妻相處得怎麼樣。那一天有一個同修他就說了,他也從事教學,他說他觀察到,學生有一些行為他不會發火,有一些行為他就控制不住,一定會發火,後來他發現他會發火的那些點,都是他太太身上也有這個缺點。我說你看,因為你把太太的缺點印象落得太深了,所以你去看到別人也這樣的時候,你火就上來了。
所以這個六忍裡面有一個「喜忍」,成德感覺這個喜忍,跟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同樣的味道。喜忍是什麼?所有的人是來成就我的,因為他們在提醒我的內心還有哪些煩惱還沒有降伏。他現在提醒我們,好,可不要臨終出現,我們控制不住,那一輩子修行就game over(遊戲結束),就麻煩了。這是真的。台灣高雄有一個太太,跟她先生緣不好,離婚了。後來她學佛了,很精進,後來得癌症。你看人都有業,所以不能怨天尤人。念到很殊勝,然後大家都來幫她助念,眼看著就要往生極樂世界,佛友都來了,她也一直念,雖然癌症,拼命的念。結果她的妹妹搞不清楚狀況。(所以諸位真的,你們家假如有老人,拜託拜託,一定要把你的兄弟姐妹都要提醒清楚,有可能最關鍵的時候,就是被自己的子女給影響了。我們前不久才聽到一個消息,老人家活到一百歲,也念佛,走了。結果被媳婦發現了,把他送醫院,阿彌陀佛。但是你不能怪這個媳婦,「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學佛的兒女第一責任人,「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這句話有聽進去了,要做很多功課,要趕快鋪墊因緣,不然臨時出現了,手忙腳亂,會壞事的。)結果這個妹妹感情用事,姐夫(前姐夫)讓他來見最後一面吧,就把他找來了。結果他一進去,她那個病床剛好正對門口,一看到,火上來了,講了一句話,「你去死!」講了就斷氣了。瞋恨心會去哪?就缺最後一步就可以去作佛,結果你看搞成這樣。
當然,當事人來反思這個事情的話,我們學佛的人隨緣消舊業,任何人來給我們哪怕是惡意相向,我們都心平氣和。老法師說的,來討債的、來報怨的,隨緣順受,逆來順受,這個帳就結掉了,無債一身輕。所以實在講,我們假如用佛法來看,事事是好事。怎麼是好事?人家惡意對你,就是把帳給了了,你不生氣,這個帳就結掉了。可是他還繼續對我不好,因為欠得比較多一點,我們還是要深信因果。假如是這個例子,那就要提醒自己,心上不能有放不下的東西,這樣你才十足的把握,我一定能往生,我這個世間還有會讓我生氣的事,還會讓我貪愛的事,我就是留戀娑婆。這句話不是我講的,黃念祖老居士講到。「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我們不分別不執著,你做什麼事,你哪怕煮個菜給家裡的人吃,統統是功德。結果黃念老說了,喜歡是留戀娑婆,討厭也是留戀娑婆。因為喜歡跟討厭都是情執起作用,感情沒有起作用,不會討厭、不會喜歡,討厭有時候是我們希望的事求不到,就會變化。所以恨從哪裡來的?沒有愛很難發展成恨。所以我們都很生氣別人變心了,但是首先我們得先做一個不變心的人,不然我們責備別人的點,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有。所以這個反忍,我得反思,這個事我有沒有責任。我們喜忍,他在提醒我,我內心還有什麼煩惱沒放下,他是來成就我的。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普賢行可以往生西方,善財童子的心態可以當生成佛。我們法寶很多,我們一用上,這個挑戰就可以過了。因為善財童子的心態就是所有的人都是老師,只有一個人是學生,就是自己。比方說你遇到一個親戚朋友,你實在脾氣快忍不住了,你轉個念頭,他提醒我我脾氣還很大,我感謝他的提醒,沒有他提醒我發覺不了,這些我都要趕快放下。這個是喜忍。
再來是「慈忍」,你很慈悲。其實慈悲,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被貪瞋痴控制住的時候,你會憐憫他。一個從來不發脾氣的人,他看人家發脾氣,他的反應就是「你別氣了、別氣了,傷了你的身體」,因為他知道不發脾氣的好處,他受用到了。老和尚常說要有前後眼,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行為,就要看到他這個行為會招感來未來什麼果報。有時候我們容易卡住是卡住在哪?他怎麼這樣對我?可是假如我們是為他想,他以後果報會怎麼樣,不行,我得真正把佛法的殊勝表演給他看,把他轉過來,他願意學佛,不然他這一生鐵定要墮落到三惡道,他變成我一個增上緣,我非得表演給他看不可。所以《太上感應篇》說「正己化人」,正己自然可以感化他人。所以真的,我們付出,他還批評我們,告訴大家,你的付出功不唐捐。這個不能打混仗,他批評是他造的業,你付出了是你修的因。可是假如因為我們付出了,最後我們發火了,所有的付出燒掉了。所以佛門有兩句話說,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去感受,一發完脾氣,六神無主,一句經句也提不起來,接著後悔了,哎呀,我怎麼沒忍住。因為我們都修行了,所以真的,這個忍辱不簡單,但是我們得修,不修都燒掉了,不行。忍不住,那只能輪迴;忍得住,我就能作佛。
而且大家真的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有時候親人之間那個話是激我們的,激將法。大家聽這個詞,激將法,你是將,他來考你,看得起你,考你。所以說不定林老師妳往生的時候發現,原來我先生是極樂世界派來的,派來成就我的。所以老法師說,娑婆世界龍蛇混雜,你怎麼知道你現在身邊這個人不是佛菩薩再來考你的?真的很有可能,因為我們這一生要成就,鐵定要有考驗的。所以我們不說別的,老法師這麼慈悲為懷的善知識,韓館長考他三十年,我們不能把修行看得太容易。老法師當時候在台上講經,韓館長剛好跟出家人有摩擦了,結果韓館長在講台就對著老法師說:「你看你教出來的學生是這個樣子!」在當場罵,信眾都在。老法師直接從台上下來給他們磕頭,對不起,是我沒好好教。那個學生當場嚇到了,老師都這麼做了,韓館長氣也消了,走了,老人家接著上台繼續講經,這不是一次。所以老法師為什麼每一年三月份都辦感恩法會?感章嘉大師的恩,感韓館長護持,他們的生日都在那個時間點。老人家說我有三個老師成就我,更重要還有一個護法,磨我三十年。所以我們要立一個目標,這境界動不了我們的心。假如境界動不了我們的心,你的visa(簽證)就辦好了,西方極樂世界的visa。為什麼?動不了你了,那你又求生淨土,你絕對沒問題。所以能不能往生關鍵在哪?放得下。
所以這個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相信真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真的當我們完全接受別人批評,那我們付出了,人家,妳明明照顧他,他還說妳照顧不好,妳換另外一個角度,這種緣消業障最快。所以《金剛經》才說:「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面對逆境能夠逆來順受,這個人成佛的緣成熟。所以難怪林老師的臉比我圓多了,相由心生,她忍下來修了很大的福報,我這個功德沒幾天就漏完了。
所以家庭是道場,但是有一關,未來心不可得。我們一開始講念佛,「念即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因為我們一有過去、現在、未來,你煩惱就止不住了。好吧,忍吧,到底要忍多久?你看這個念頭一出來,你又生煩惱了。安住當下,真的過關了,可能他就不考了。就像要出少林寺的門,要先過十八銅人陣,所以這一關你真的過了,他就退下了,他不考了。所以說不定這個緣還沒結束,就是我們功夫還沒有練成,繼續練,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我這生交給佛菩薩了,我這生一定要去極樂世界,我願意依教奉行,任何境緣我隨緣順受,安住當下,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專念現前一句,過去勿留滯,未來勿將迎。其實處世跟念佛是一個道理,就是這一分心。念佛怎麼得力?過去不要想,未來也不要想。做事、跟人相處,過去不要記,當然恩德要記,過去的不好別記,過去的恩德你都記,脾氣再壞的人,慢慢慢慢就被你感動了。實實在在講人都有良心,他罵你,可能事後他也不好意思,他忍不住。這樣次數多了,你都不跟他計較,而且他的好你還常常掛嘴上,人的良心就出來了,他不好意思了。但是前提是什麼?你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教育的大根大本,老和尚說這八句話大根大本,第一句話尤為重要,人之初,性本善。
你看這個人有善願佛菩薩都會加持,而且念佛的地方都有佛光注照。瘟疫,這個冠狀病毒都算瘟疫,瘟疫也有瘟疫神在執行。所以在《德育課本》裡面有一個孝婦,這個例子我們也很感動。她的婆婆聽信她小姑的讒言,把她趕出家門,她先生不在家,趕出去了。她也沒有怨言,就回娘家去了。結果她婆婆家裡就瘟疫,死了很多人,她的婆婆跟小姑都得病了,因為她回娘家,沒有事情。結果這個女子就跟她父母提出來,我一定要回去照顧我婆婆、小姑。這個父母也深明大義,讓她回去。我們感覺到古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就是他做人的道義。假如違背道義了,她覺得活著更痛苦,她不怕死,她就去了。結果進去伺候她的婆婆、照顧她的小姑,大家可想而知,當她進門的時候,我想這個冤業就化掉了,是吧?冒著生命危險回來照顧她了。結果外面就傳來聲音,那個瘟疫神說了,這個孝婦頭上幾丈紅光,我們離遠一點、離遠一點。她那個正氣很亮,我們佛光應該不輸給這個。所以印光祖師說念佛的地方不會有瘟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林老師也證明了,在家裡多做迴向、多念佛,沒有問題的。而且我們真的相信佛菩薩隨時在我們身邊,同體大悲,我們的努力他們都看在眼裡,他們會加持我們,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
而且我們再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情,我們的子女他未來人生會不會遇到很多逆境、惡緣?會吧,I promise,不可能沒有。(我最近一直在練英文,因為我得考試,我得考雅思。快五十歲了,遇到了,因為老和尚說不能挑境界,我雖然年紀大了,該學英文還得學,因為一挑境界就有分別執著了,都得在境界當中鍛鍊。)所以我們得表演出來怎麼忍辱,我們的孩子學到了,他真的現在還不理解妳,妳繼續做下去,孩子跟妳是連心的,他雖然現在受一點影響,但是妳真誠的去做,他們鐵定會感動。所以我們也聽過很多,父親不負責任,母親忍辱負重,最後這孩子都特別孝順媽媽。所以人生不可能遇到的都是好棋,我們哪怕目前的這個棋局不是很好走,可是我們每一步都走得真情真意、無怨無悔,這些行誼都會落在孩子的身上。所以我們也很容易忍,因為我母親沒有發過脾氣,所以這個也是潛移默化在教育我們。所以我們家三個孩子不知道怎麼跟人家吵架,像我姐姐,人家講話一大聲她就流眼淚了,她不是哭,她會流出來,她不知道怎麼跟他回應。所以成德很有信心,妳的孩子在妳的這個言傳身教,他忍辱會學得很好。
也隨喜您的發心。真的是「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他沒有這個機會學,他就不懂這些做人做事。而且您也希望加拿大的下一代都能學到,這個「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人生的苦難,我們希望化為一種願力,化悲憤為力量、化危機為轉機。我們相信,「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虛空非大,心王為大」。我們共發這個心,加拿大的一條龍會辦得很殊勝,這個經驗可以利益到全世界。只要有人做起來了,現在當父母的、當老師的,都挺不簡單、都很辛苦,都在尋尋覓覓解決的方法,真做出來了,很多人會很歡喜願意來參學。我們發了這個心,佛菩薩、祖先一定加持我們的。
今天差不多了,就先交流到這裡。不好意思,有沒有哪一個老師、同修,今天我不分享會睡不著覺?這個也很可貴,他一定要分享,因為他覺得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他要做法供養,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比不上四句偈的功德,要做法布施。有沒有哪一個同修有發這個心,我們還隨喜,最後再把時間交給您做close(結語)。
女居士:感恩師父,弟子看到崔老師那邊。
成德法師:有舉手?
女居士:對,崔老師有舉手。
成德法師:那請崔老師。
崔老師:阿彌陀佛,感恩成德法師,感恩各位老師。我們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這週學的是您講的那個《細講弟子規》第十三集和第十四集,就是上一週包括。我發現您講第十三集,這集從「親所好,力為具」,講了很長,「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複諫,號泣隨,撻無怨。」就是講了這麼多,我發現這是比較特殊的一集,因為我感覺您平時每集的話,四十集,講到《弟子規》可能就講其中的二三句,不會一下子講這麼多。然後我就感覺中間有一句是核心的,就是「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因為包括您前面所講的,就是我們有時候在家裡面容易和家人鬧情緒,這個情況的話其實我們要麼父母、夫妻、子女,我們這個緣分很難得在一起,為什麼我們還會遇到,就是說順境的時候我們當然很親愛,但遇到就是對方可能有的時候轉不過,就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會無理取鬧也好,或者怎麼樣,我們就會感覺很心痛,或者是這種煩惱、發脾氣,為什麼會這樣?我就覺得是不是我們這個「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句其實就是一顆真心?如果我們有真心的話,我們是不會受對方的影響,因為真愛它就不會有這麼大的變化。所以我就很慚愧,每當我感覺,尤其父母親離我也很遠,就是打電話的時候,那麼他們如果表揚我了,說孩子做得不錯,我當然還是很欣慰;但是有的時候批評我幾句,譬如說,我們年紀都大了,你看你們現在在國外,我們也沒有子女在身邊,也會比較孤單或者什麼,就說一些話,就是表示說當初可能做一個決定或者怎麼樣,就是一下子說到這裡的時候,我就有點不愛聽,當然我不是說那種反感,但是會有一種情緒。
然後同時對待家裡夫妻之間,有的時候會感覺不受理解,孩子有時候不聽話,我也會有這種不舒服的感覺,那我感覺這個根是我這種真心沒有找到。然後我覺得您之前講過,我們教育別人的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我們自己如果這個真心找不到,我們怎麼去傳授給這些小朋友,教他們什麼?其實我反而覺得小孩子們他們更容易找到真心。我回憶我以前小的時候看到父母親對我們付出,就很容易感動的,那感動絕對是發自真心的。我現在想,現在年紀愈來愈大了以後,再找到那分真摯的感情真是很難找。所以反過來講,我倒看出就是很多東西都是假的。您說得很對,我們看到別人不對的地方也要反觀自己,自己是不是真心對待別人?如果我們這分心也很容易去波動的話,因為人會存在誤會,譬如說我叫我女兒要看書或者什麼,她已經看了很多了,她現在要休息了,我讓她看書,她可能就馬上會有反感這個情緒出來,但是我就認為她可能會表現的是不對或者怎麼樣。但是其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應該就是站在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不是老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
曾經有一次我跟她也是打球,但是我因為這個習氣,就是覺得妳跟我打球的話,我還是妳爸爸,我不是妳的小朋友或者什麼,妳還是要對我恭敬。但是我一旦有這個情緒以後,她不願意跟一個大人,好像跟爸爸打球,她就沒有那種放鬆的感覺了,她就反而是會變得那種不自然或者什麼。後來我腦子裡一下子就蹦出一個念頭,我說如果這時候是蔡老師在跟我女兒打球,他會怎麼樣?或者成德法師打球怎麼樣?他肯定很和藹、很親切,我女兒肯定很高興吧。當我這個心一來了以後,我就模仿您的那個心態去跟她打球,真的一瞬間那個氣氛完全就不一樣,就和了,絕對是和了。所以我就感覺真的是,傳統文化教我們的是什麼?這是真理,只要我們的心擺對了,跳出這個自己。這時候人遇到境界的時候很難跳出自己,往往是根據自己的慣性來,而且還念著我們這種感情的糾葛,我付出了多少,你對我怎麼樣。但是如果我能跳出來,你看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成德法師,如果是老法師,或者是所有的古聖先賢,任何一位站到這個地方,也會化解、也會和睦起來。所以不是別人的問題,絕對是我自己的問題。
所以也講了這麼多了,反正歸結起來,我現在覺得您說的特別對,我們要在家裡好好的去修鍊,我們一旦說有情緒了,不要等到發脾氣,哪怕是有情緒了,認為是對方有問題,這時候就是我們發現自己問題最好的時候。這就是我為什麼今天我覺得也是挺晚的,但是一定要跟您講的,就是說……
成德法師:崔老師開悟了。
崔老師:沒有沒有。如臨深淵,我雖然現在說了,說不定這個會結束了,不,我要往好裡想。
成德法師:這個領悟能起來就不簡單了,這個是放光了。老法師說的,「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改正自己過失叫真修行」,老人家這段法語也是很精彩。尤其您有一個態度特別可貴,德比於上則知恥,佛會怎麼做?老法師會怎麼做?孔子會怎麼做?我們這個羞恥心就上來了。而且我聽你談這段話,覺得你是很有情義的人,很重情義,所以期許自己,別人可以變心,我不可以變心。而且你剛剛提到的,可能別人有的問題我身上也有。儒家有一位大儒叫唐荊川先生,他說:「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蓋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病痛就是缺點,我們很討厭這個人的哪個缺點,「若真知反己,則色色有之」。當我們對一個人的行為很生氣,只要我們能反過來說,我有沒有?只要我們覺得有了,我們本來很氣的那個點我們也有,那個氣就消下來了,有點不好意思了,我也還有,那我怎麼這樣去說他?
我好像跟大家分享過吧,我們有一個同仁就批評人家懦弱,批評了好幾分鐘,接著他停下來,我說:「你就不懦弱嗎?」他愣了,因為他高頭大馬,對方瘦瘦扁扁的,他覺得他懦弱。結果我說:「我們假如不懦弱,我們現在就已經在大雄寶殿給人家拜了。我們看到了他的懦弱,沒有看到自己在菩提道上的退縮,那不也是懦弱嗎?」所以《弟子規》教給我們,「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一反過來,我很討厭他懦弱,我也有,我不好意思了。所以這個反忍,氣就下來了。
當然你剛剛提到了,父母講了你假如不去到歐洲就好了,不去到英國就好了,我看你講這句話,我們在場可能有不少老師都震動到他的心了。但是大家不要煩惱,也不要懊惱,有佛法就有辦法,要有這個信心。父母願意把心裡的話講出來,你換另外一個角度講,你應該高興,他老人家假如把這個話憋在心裡,反而對他不好。所以有一些事你換一個角度,都是正向的。所以佛門很強調轉念,你一轉過來,多展現你現在過來的,因為你任何選擇都一定有優劣的,所以你要好好的安住當下,盡好家庭本分,展現出來讓你父母歡喜。缺點要補,有優點一直發揮,缺點給它補漏,所以多打電話,要打視頻電話,要傳遞你的感恩、傳遞你的關心,這樣就能有彌補作用。每天好好修行,把功德迴向給父母,感應不可思議,佛菩薩跟護法神都會照顧我們的父母,這一點成德是非常相信,也特別有感受。所以用真心,家人都會感應,佛菩薩、護法神都會感應。
好,我們最後也謝謝我們崔老師的close,非常引起我們所有人的共鳴。還有沒有人會睡不著覺的?我們下一次開始,下一次是我們英國同修聚會,我們下一個月第一次先分享,我相信你們學習這些內容,像周老師剛剛也分享的很多、很好。我也很希望聽聽,我們這個為人父母,你們的孩子培養得不錯,談談你們的心得,一定會給所有的父母、老師很寶貴的借鑑。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2022-06-26
108:39
comments
No Rating

師資扎根培訓班02_成德法師

諸位同修,大家早上、中午、晚上吉祥,阿彌陀佛!我們每一次見面就是過了一個禮拜了,所以這個不是是日已過,這個是是週已過,我們對時光、對命光都要很珍惜,我們要利用這個有限的生命,來恢復圓滿的智慧德能福報,恢復無量光、無量壽,那這個是最有意義的人生。
就像上一次跟大家有提到,夢參長老他有一次開示的時候說,人把人生的最後一刻看清楚了,再來經營人生就很不一樣了。因為人生的最後一刻,連身體都帶不走,身外之物就更不用說了。所以佛門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而人假如沒有看清這一點,都在追求身外的這些財、色、名、利,其實都變成累贅了。到了晚年,老者戒之在得,患得患失。所以「三時繫念」說,「諸苦皆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人世間的苦,用三個字來講,就是求不得。有這個貪求了,煩惱就接著來了。那小時候比較單純,沒什麼欲望,所以科學家說平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後,平均一天笑七次,那等於是貪欲在不知不覺當中增長了。那貪求了,求不得,苦就產生了,所以這樣的人生那是愈活愈笑不出來。我們人生是追求快樂幸福,那可不能走錯路了,不止我們不能走錯路,我們的孩子也不能走錯路,我們的學生也不能走錯路,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所以認識我們的人,我們可以說上話的人,那也不能讓他們走錯路,這是道義。
我曾經也面對學校的老師,我請問他們,我說請問你有把握你的學生不會得癌症的,請舉手。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請問你有把握你的學生不會得憂鬱癥的,請舉手;請問你的學生以後不會離婚的,請舉手;請問你的學生以後能把他的孩子教好的,請舉手;請問你的學生以後不會犯罪的,請舉手。大家看,現在法令,未成年人犯罪,從十四歲已經調到幾歲了?十二歲。剛剛那幾個問題,只要有一個出現了,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的人生,就比較難幸福了。
我們的孩子跟下一代學生面對的社會,可能比我們還複雜呢!所以曾經跟一百多個校長,還有幼兒園園長,那一個課程都是一把手,幼兒園跟學校的一把手,他們來做傳統文化的研習。那主辦單位請成德擔任四節課,六個小時的課。我就想了一個題目,叫「做孩子一生的貴人」。因為我一想到,每一個都是校長,請問大家,這個校長背後會管多少學生?他假如當了十幾年、二十年校長,少則幾千,多則上萬,甚至十幾萬都有可能,大的學校四、五千人的,有哇。而一把手,我們在大陸說的「一把手工程」,一把手說一不二,他有那個位置、有那個權力,他拍板。那提到「做」,做孩子一生的貴人,做,什麼時候做?其實我們隨時隨地在影響小孩,不只是一言一行,連我們的念頭跟情緒都在影響。我不知道,諸位老師你們自己回想一下,小的時候你一進門,爸爸媽媽的情緒如何,你知不知道?你都不用問吧,你就知道了。他都沒有一句話,我們都知道了,都受影響。所以這個教育三大塊,言教、身教,還有一個是境教,環境的教育,環境隨時隨地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自己回想我母親,沒有講過一句情緒的話,一句戾氣的話都沒有,她不是沒有情緒,她情緒真的有了,她不講話,她不會「啪」一句罵人的話出去,不會,那這家裡的氛圍就比較安定了。所以我們看這個「安」字,上面一個蓋子,像房子的屋頂,底下有個女子,代表一個家的安定與否,女人佔了很重要的位置。這個是孔子講的,孔子在《孔子家語》裡面講的。所以老法師常常說,說我們這個民族輕視女眾,這對我們這個民族不夠認識。孔子就講過了,「妻也者」,妻子,「親之主也」。這個家族,「主」,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聽過一個詞叫「家庭主婦」,你們有聽過「家庭主夫」嗎,沒有吧?這個是有典故的。這一句話是《孔子家語》孔子講的,「子也者,親之後也」,孩子是我們父母祖先血脈的延續,所以是親之後也。所以這個家族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妻子,怎麼可以不恭敬呢?孩子是祖先血脈的延續,怎麼可以不用心去教呢?所以這整個環境隨時在影響每一個人。那我們知道這一點,真的有情緒了,怎麼辦?到沒有人看到的地方念阿彌陀佛,調一調。
成德跟家長們都有溝通一點,說有情緒的時候不要教孩子,要教孩子的時候不能有情緒。其實不要說孩子,我們就大人跟大人之間,你仔細去觀察,比方說你今天跟這個朋友同事溝通,你有點激動了,可是你看他講的道理是很正確的,往往這個事情過了之後,他一提到這個事了,哎喲,那時候某某人有情緒、發脾氣了。你講什麼他都沒怎麼記得。其實這也對,人一情緒上來了,傳遞給對方了,對方也有點緊張,頭有點蒙了,所以你講得再對,他也沒往心裡去。所以古人有一句話提醒得好,說「心平氣和則能言」,要心平氣和才能講話;假如沒有心平氣和,不要急著講話,因為沒啥幫助,對自己對別人沒啥幫助,還會造成誤會。用佛法來講,真心講話積功累德,妄心講話造口業。
我們是在修行,修行最重要的要積功累德,這個是了脫生死的資糧,「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我們一有情緒,或者我們一起貪瞋痴慢疑,就造業了。所以佛經語深,每一句佛經在哪裡呢?每一句佛經都是心法,它遍一切處。我們看,隨緣消舊業,什麼時候做這一句?不再造新殃,這一句在哪?我們想到歷事鍊心,這一句話在哪?每一個當下。聖狂之分,在乎一念;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看每一句都是在當下,每一句就是讓我們捨妄歸真,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然後歸到(回歸到)真心,千經萬論都是教我們捨妄歸真。
所以我們當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傳什麼道?傳解脫之道,不了脫生死,問題沒解決,傳菩薩道;儒家講的「志於道」,要傳人間的仁愛大道。那我們要先承,我們才能夠傳;我們要先「明明德」,我們才能夠去「親民」;我們要先自覺,才能去覺他。所以當老師,我們要傳道,那我們得先承,我們才能傳;我們要授業,那我們自己的學業、家業、事業都要經營好,我們才能夠教給下一代;解惑,我們人生面對的這些人事物,我們都沒有疑惑了,我們才能夠把解惑傳給孩子了。所以在大陸講,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個工作很有意義。我看大家的表情好像不是很認同我講的,我說老師的工作很有意義,你們應該面帶微笑才對,或者點頭表示認可。這個不能怪你們,因為我的攝受力不夠,假如攝受力夠的話,應該大家會聽了之後有產生共鳴。所以這一句韓愈的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所以諸位老師,今天假如有人告訴你,一個月給你三十萬,讓你不要教書了,就來他單位工作,一個月給你三十萬。這個三十萬可能太高了,在加拿大的這個幣值我還不是很了解。比方說十萬,哦,一萬,一萬就很多了,你會不會心動?或者再高一點,十萬,你會不會心動?或者一百萬,動不動?告訴大家,佛陀是整個國家給他,他都不要。這佛陀給我們做了很好的表法,整個國家給他,他不要,因為帶不走,因為解決不了親人、朋友、人民究竟的問題。出不了輪迴,問題還是繼續存在,而且一失人身,可能就要三途一墮五千劫了,所以佛陀才會「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
所以我們現在走教學的路,要很珍惜,所謂教學相長,很感恩這個機會,可以讓我們自己在教學過程更看到自己的不足,更提升自己的使命感,智慧德能都隨著我們在教學增長起來。那尤其剛剛說的,人最後一刻什麼都帶不走,何必苦苦追求呢?而且也要讓人了解,該是我們的跑都跑不掉,不是我們的強求不來,為什麼傳道很重要?把這些宇宙人生的真相講清楚很重要?因為理得心才能安,道理不明白,每天心都很焦慮,都要去追逐,生怕自己損失了什麼、錯過了什麼。我們看有一句話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說這一句話讓多少父母整個神經都緊繃起來了,就很怕輸在起跑點上了。所以我們要努力帶得走的,慧命帶得走,積功累德帶得走。孔子有一句話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朝聞道了,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了,今天死了,不遺憾了。不知道大家對這一句話有沒有體會?哎呀,夠本了,朝聞道夠本了,今天就是最後一天不遺憾了。
有一個居士,在佛陀那個時代有一個居士,他挺有錢的,他人生也經歷不少了,後來聽到有一個究竟圓滿的佛陀,他就非常仰慕,他就盡了他的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去找佛陀。結果終於他歷盡艱辛找到佛陀了,剛好佛陀在托缽,然後他就跪下來請法。然後旁邊的出家人就說,說佛現在在托缽,你讓佛托缽完了,用完午齋了,你再來請法嘛。結果這一位仁者說了,人生無常,可不可以請佛慈悲,現在就幫我開示?那佛很慈悲,恆順眾生,他堅持了,佛就給他說法,他就證阿羅漢了。結果他證阿羅漢以後,一離開,跟佛陀離開,佛要去托缽了,一離開,他就被一頭牛撞死了。哎呀,這個故事讓我們去體會「朝聞道,夕死可矣」,很有道理!假如他沒有請佛陀在那一刻幫他說法,他那一劫逃不過呀,神通也抵不過業力呀,他已經註定了。可是他在這個業力現前以前,佛給他說法,他證阿羅漢了,他就不再輪迴了。所以他是最快證阿羅漢的居士,就是他了,這麼短的時間。
那我們回到我們現在學佛,《無量壽經》有一句話說,「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我們聽到這個念佛法門,知道佛大慈大悲,十念必生,我們真想去,佛沒有不接的,萬修萬人去。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真信切願,一定可以往生,往生的品位在持名的深淺。而且《無量壽經》說,「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縱使三千大千世界統統被大火燒起來了,也不要擔心,佛的四十八願願力會把我們接走。大家念完這一段話有沒有吃了定心丸?你可不能想說,佛到底會不會來接我?你看你的疑心又來了。佛菩薩是同體大悲,你今天就往生了,佛看到你說,傻孩子,你怎麼現在才回來呀!佛不忍心讓我們在輪迴中受苦,所以他發願的時候就是一切皆成佛,希望一切眾生都成佛。
諸位老師,你們有沒有覺得,你們這一個禮拜的笑容比較增多了?你身邊的人有沒有說,誒,我覺得你最近好像笑容變多了?我為什麼這麼請教你們呢,因為我們上一次約好了嘛,每一天晚上躺上床了,要觀想什麼?佛來接我了。你觀想到這裡會不會面帶微笑?你觀想到這裡不會愁眉苦臉吧?你是帶著笑容睡著的,還保持了好幾個小時。所以這樣,每一天這樣做,做了七天了,應該臉部的肌肉會比較放鬆,這個微笑會增多,然後睜開來了,還活著,盡心盡力再做一天義工,給阿彌陀佛打工。阿彌陀佛是後台老闆,不是往生才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哦,right now,現在就要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其實一切法從心想生,都是自己的心想啊,洪名正彰自性,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壽,聲聲喚醒自己。「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極樂世界這個淨土從哪裡來?我自心變現的。所以我們明白了這一些道理,心就安了,理得心安。
那我們剛剛講的,從心想生,其實很多事情當下都可以做,每一句經句,當下都可以落實。假如大家有覺得哪一句現在不能做,請大家要通知成德一下,不然我就妄語了,我就造了口業了。每一句都可以落實,您假如覺得哪一句不行,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就像我們很多佛弟子,都希望辦一所一條龍的學校,很希望啊。不一定要等到校舍蓋好了才可以做,多少緣分做多少事情。我們看以前私塾老師,一個人有個家族聘請他,給他束脩,他的教室在哪?在祠堂,教這個家族的小孩,有時候這個心量大,這個地區的孩子願意讀書的,都一起來。像范仲淹先生更可貴,把他那個風水寶地拿出來蓋學校。一個老師帶所有的學生,有的六、七歲,有的十七、八歲,都在一個班,也不用投影,也不用多媒體設備,他都沒有啊。帶那麼多的孩子,每個人進度都不一樣,很難帶嗎?也不難帶呀,因為帶孩子的方法不是太複雜,當然還有生活教育,這個要帶。
小朋友主要是讀經,主要是開他的根本智,你不讓他讀經,他可能去背一大堆廣告,背一大堆有的沒有的,你讓他讀經,經典都是宇宙人生的正理呀,那個磁場非常好。大家應該都有持誦大乘經的經驗,一部經持下來可以感覺到佛菩薩加持的力量非常明顯。那孩子每一天讀經都是在經典的洗禮,他的身心就愈來愈輕安,讀到十三、四歲,心地清淨,你一給他開解,他就能理解了。所以先求根本智,再求後得智。天下有真教術,始有真人才,你教學的方法要對,才出得了人才。我們雖然現在高學歷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各行各業的頂梁柱,在各行各業真正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不容易培養。甚至於大家冷靜去看,這樣的人才往往是由老師手把手帶他的,不是說他拿到個博士學位他就變頂梁柱了。他那種人格跟精神,應該跟他的家教、跟老師的栽培有關係。
那之前差不多十天前,有傳一個檔案給大家,馬來西亞淨宗聯誼會,他們兩年開一次,這一次特別把一條龍納入議題討論,因為看到淨空老和尚特別重視一條龍的學校建設。那老人家為什麼重視呢?就像《養正遺規》說的,「人才之成」,人才真的要成,「自兒童始」,要從兒童開始教,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老法師在九十歲前後講經的時候,多次都有談到,跟我十幾年、二十幾年的,面對財色名利過不了關,這個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不是從小扎根的。老人家這一段話,我們體會到老人家的恕道,包容、寬恕。會學的人,會隨著老人家這一句法語,不能怪他們,他們不是從小扎根的。順著這一句法語入了我們的心,我們從那一刻開始,哎呀,別怪他們,別怪任何人,包容、寬恕的心就提起來了。
所以善學的人,你聽善知識的每一句話,就從這一句話體會到他怎麼做人、怎麼做事,你的心境就相應了。就像我們這個禮拜看「二十四孝」,每一個主人翁他孝的心境有沒有跟我們的靈魂合而為一了?比方說我們看子路負米,我們體會到他那個心境,他忘了自己累不累,他揹著那米那麼重,走百里,成德想,他心裡都想什麼?哎呀,待會兒我父母吃到這個飯不知道會有多高興!他就想著這個,他把自己都忘了,孝子心中只有父母。
包含女眾,「楊香扼虎」,楊香在郊外,跟她父親在一起,突然有一隻老虎把她父親給咬住了,你看她一個女子十幾歲,奮不顧身就衝過去把那個老虎給抓起來,那個老虎就跑掉了。大家想一想,她的念頭裡面假如還有一個自己,她就會怕了,「哎呀,會不會傷到我」,有個我了,她的擔憂就起來了。但她念頭裡面完全沒有我,只有她的父親,所以一下就把那個老虎給抓起來。我相信那個時候她的那個力量是很大的,無我的時候那個潛力發揮得很大。
我們看這個《德育故事》,它的可貴在哪?可貴在那一念至孝,會觸動我們本有的孝心,有時候會讀著讀著跟著流眼淚。我們讀過了,讀了一個、讀了兩個,有沒有這個禮拜幫父母做點事好高興啊?倒杯茶讓父母暖暖身,很高興,那子路的精神跟我們就是一不是二了。去買水果,想到「陸績懷橘」,就想,給爸爸媽媽帶一點水果回去。所以一般的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都忘了,哪還想到父母呢?但是一個六歲的孩子,你看都把父母擺在第一位。那我們讀著會流淚,那證明什麼?孝心也是我們本有的,我們都能夠恢復的。中國的教育兩個目標,第一個,讓父子有親的天性終身保持,保持的人很快樂的,我們看那「老萊斑衣」,老萊子他自己也是老人了,但是他父母都健在,他逗他父母開心。
就像我們看有一個節目訪問那個翟俊傑翟導演,當時候他六十幾歲了,現在應該八十歲左右了。他那當時候六十幾歲,人家問他人生的幸福,他說當我進家門推開還能喊一聲「娘」,他是喊娘,他說這個就是我人生的幸福了,我還是我母親的孩子,還能承歡膝下。他的分享裡面很感人。他那麼大年紀了,回去給他母親剪腳趾甲,突然有一天,他孩子應該是十幾歲吧,有一天就過來跟他說,爸,這個事以後我來做吧。你看這身教的力量很大!所以我們用真心去學,讀一篇《德育故事》,這個聖賢人的心就跟我們融在一起了;我們善聽、善體會了,老和尚每一句處世的心境就跟我們合而為一了。所以學習是效法的意思。
我們聽到孔子說「詩書之不講,禮樂之不習,某之過也」。這個世間詩書沒有人宣講,禮樂沒有人弘揚,這是我的過失啊。他老人家已經盡心盡力了,但他自己還覺得自己做得不夠。那種承擔,那種時時都是反省、反求諸己的態度,我們聽了夫子這句話很感動,我以後也要這樣存心,那夫子這個精神就跟我們結合了,那這個是善學了。
那今天剛好我們這個禮拜安排的內容很多都是孝道的內容,包含給大家看「遲來的愛」,為什麼服刑人員他的德行有所提升?也是從孝開啟的。所以百善孝為先。我們傳道授業解惑,首先傳的一定是孝道,這是中華文化的根,大根大本。我們一定要是有根的教育,我們不能傳授的是沒有根的教育。而且我們剛剛提到,什麼是帶得走的?我們的慧命帶得走。慧命怎麼開發的?就是孝親尊師開發的。這就是地藏菩薩的表法,地藏地藏,心地寶藏,開發心地寶藏就從孝親尊師入手。而且尊師還建立在孝親的基礎。因為「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這不正常了;「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因為父母的恩德對他的人生是最大的,他從這裡都不念恩,他怎麼去念別人的恩?
所以有一個很大的基金會,救濟很多貧苦的人,結果有一天很苦惱的去請教老和尚問題,說為什麼我們救濟最多的地區,反而不感恩?老人家說,他連他父母都不感恩,他怎麼會感恩你呀?因為他感恩心沒有起來的時候,你愈給他,他愈增長貪心,他覺得應該的。所以我們現在為什麼富二代問題很大?你沒教他孝道,沒教他感恩,每一天又給他侍候得這麼好,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他都覺得是應該的了,哪一天你不滿足他,他發脾氣了,甚至他要跟你拼命哦。因為這樣子教下去,就像孟子說的,「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故聖人有憂之」嘛,我們的祖先是開智慧的,通達人情事理,他一看這樣往後會發展成怎樣,他看得很遠、看得很深。所以我們現在吃的苦頭,都是不聽老人言,覺得我們比古人還厲害。
其實老法師說的,古人的心比我們清淨,清淨生智慧,所以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孝是道德的根本啊,「教之所由生也」,教育要從這裡開始啊。我當初讀到這一句話高興得不得了,為什麼高興呢?哎呀,我以後從事教育是有根的教育,我不能教了老半天我還不知道根在哪兒。當然假如今天大家去到孤兒院,你就不能說「夫孝德之本也」,不契他們的機喲,因為他們就是被父母拋棄的,你這個時候講,他理解不了。所以孝,它彰顯的精神是什麼?知恩報恩。所以這個時候你要觀察,誰對他們恩德最大?從這裡他也可以開發他的性德。而且他的院長(孤兒院院長)、他的老師,跟他非親非故,對他視如己出,那這個恩德超過親生父母太多太多了。從這裡,所以為什麼佛法說,法無定法,你得掌握那個原理原則,不能死板,你面對這個對象,你得觀察他們的情況,不能死背這些經句來用。
那我們學到開發心地寶藏,從孝親尊師,那這一生老和尚說的,能把第一福做到,求生淨土決定往生,「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其實能念念想著父母老師的人,一定會守十善業的,因為不守十善業,「德有傷,貽親羞」。他們會把父母老師排在第一位,習氣就排後面了,就起不了作用了。所以老法師講的,他這一生能有成就,最重要的,念念不離孝親尊師。
所以我們這一生,「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這是帶得走的。要留留得下來的,這個家教、家道留得下來,我們真心所做的一切留得下來。就像我們弟子規協會開創的人很辛苦,他們都很用心,有一些因緣際會,現在沒有住在加拿大,但是這協會都記得他們當初的恩德,叫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是歷史。我們的家有我們的精神在傳承;我們所在的單位,有我們的精神在延續下去;包含我們是佛弟子,我們也應該在佛門的歷史當中寫下一筆,我們要立這個志向。
聽老和尚講說,有一個修行人問同參道友說,你有沒有看過坐著走的?對方說,有。你有沒有看過站著走的?他說有啊。你有沒有看過翻個跟斗走的?他說沒有。這個人就翻個跟斗就走了。哦,那他的表演很殊勝,很自在,知道真正依教奉行能那麼自在。所以為什麼老和尚特別推崇海賢老法師,老和尚說應該立海賢老法師為淨宗十四祖。當時候成德聽到老和尚這麼講,覺得老人家這個胸懷廣大,而且很慈悲,因為這個動作一做,會讓很多人很有信心。老人家雖然弘揚淨宗幾十年,他不居功,他特別都看人家的優點、可貴處,都覺得這海賢老和尚這個表法,讓人家覺得每個人都做得到,他也不是很識字,也不是懂很多經論,他二十歲老師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就老實、聽話、真幹。老人家還算給我們看:我相信他老實念個四、五年,功夫成片了;再念個幾年,事一心不亂了;差不多四十歲左右,理一心不亂,生死自在了,多留在這個世間七十多年,一百一十二歲。所以這個表法殊勝,最後一天要走,還做農事做了一天,然後徒弟去找他,說老和尚別幹了。他回答,快好了,幹完我就不幹了。一語雙關,那一天就自在走了。工作不妨礙念佛,這是一個事事無礙的修學方法,任何場合你都可以修,行住坐臥,人家說你不要給我念,你可以默念,也沒有障礙。所以這個老人家提出來,那種心境也是我們的學處。所以都要留取丹心照汗青。而且我們現在的抉擇會影響孩子,你看孟母三遷的時候也很辛苦,但是她有沒有遷,差很多哦!
那剛剛跟大家提到,其實很多事情我們當下就可以做了。成德到學校去教書教了兩年半,很歡喜教書,尤其面對三十幾個學生,我講什麼道理,講完之後我得幹,因為他們三十幾雙眼睛盯著我,假如我做的跟我講的不一樣,他們會用很迷茫的眼睛看著我,「老師,你不是說……」,所以他們是來成就我的,監督我的。所以老法師說,「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真的,我們當下就可以過這樣的日子了,五十三參,只有自己是學生,其他的都是老師,都是監學,都是來提醒自己的。這個我請教那個老教師,他教了幾十年,常常回來找他的,都是前幾年教的,因為他用心嘛。誒,這些教學的內容、技巧熟了,反而沒那麼用心了,那孩子的心是很敏銳的。所以,雖然我們現在可能教學的經驗不是很多,但是那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的真心,所以其實很多問題都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大學》裡面明明說,「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亦「不遠矣」,雖然沒有達到最好的效果,也不會差到哪裡去。誠心去做,你誠心做,你做兩年了,人家做二十年都沒有你這種喜悅,沒有你跟孩子之間的那種感動、親愛。所以時間、空間是抽象概念,是假的,不要被它障礙了。
所以那個聯誼會裡面分享的,馬來西亞的老師,輔導一個美國加州的男孩,十一歲吧,都沒有見過面,就是用網路啊,現在也學得很好,讀經、背經、習字(寫字),效果很多。所以一條龍什麼時候開始?Right now,是吧?當下就可以開始了。尤其很多當父母很認真的,孩子現在也獨立了,十幾歲了,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說,中國人沒講退休的,其實這個休閒休閒,這是外來語。因為工作五天很苦啊,得要放假兩天,假如工作五天都很快樂,那幹嘛要放假兩天呢?所以我們現在很多模式,不是傳統的模式哦,我們現在都是工業革命以後形成的一些系統,這個都是我們要冷靜去思考的。所以佛陀沒有哪一天放過假,孔老夫子也沒有哪一天,記載說「孔夫子今天放假,不講學了」,都沒有。所以老法師學釋迦牟尼佛,除夕、大年初一,講經不中斷。但是我們要冷靜觀察一下,一中斷,效果就會有一點影響。所以我們以前在學校教書,教了一個學期,放假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再回來,哎呀要調老半天。而且這個學習像鑽木取火一樣,鑽木取火,你什麼時候可以休息?火出來了可以休息。火是代表什麼?智慧呀,火是光明、是智慧,你得開智慧了,那沒問題了。可是它火還沒有起來,哎呀手痠了,歇一下吧,那溫度又退回去了,那不知道要鑽到啥時候才出火。所以學習要恆心、毅力,不能懈怠。那我們當父母、當老師,首先要把不懈怠表演出來,不止要不懈怠,還要學得很歡喜。你不能不懈怠,但是臉苦哈哈的,那不行啊,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所以很多事,重要的事,現在就可以開始,沒有障礙,真的覺得現在開始不了的,可以提出來,我們當場探討一下。
那上一次有一位仁者提到,用那個芯片放到大腦裡面去,可以幫助憂鬱症患者,可以減緩、改善他的情況。那我們現在用科技來協助解決人的問題,有希望利益人,這個心都是可貴的。那這個方法是從根本解決問題,還是從症狀解決問題?那這個我們自己就要去分辨清楚了。而且我們又有一個習慣,都是要把那個症狀去掉。我們舉一個例子吧,癌症,那醫學有走根本解的,有走症狀解的,那他的見地不同,但是他的出發點還是為了患者。那假如是症狀的手法,很難不產生副作用,我們看任何手段都有副作用,所以最好我們用的方法是根本解。事實上我們面對癌症,應該是把原因找出來,我們的生活習慣、我們的情緒、我們的脾氣,種種因素,才會造成這個結果。把這些不好的因素全部去掉了,這個身體慢慢慢慢一定會恢復的,這必然的嘛。可是難,難在哪?難在人肯不肯承認自己沒有善待身體?肯不肯按照健康的方法去生活?他有時候沒有這個耐性,他認知沒那麼深,他就想走捷徑,趕快一次給我弄好。所以環保也好,健康也好,回到根本上,根本解決都要靠教育,都是人心的問題,才能轉。所以,假如我們真的投入這個症狀的方法,那最好標本兼治,雙管齊下,這樣比較好。
那我們再看一下,老和尚常說到,知識、科技解決問題,怕會有副作用,智慧解決問題沒有副作用,因為有時候這個知識學術他想到的沒有考慮到未來,他考慮到現在,那後面的問題產生了,誰解決?後面的人解決。其實不要說這個,制度也是一樣,我們現在很多民主國家都負債吧,請問這些債誰來還?子孫來還呢。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了,請問大家哪一代的祖宗還把債務留給下一代?我好像沒聽說過呢。就好像我們現在,我在台灣,現在台灣負債也很厲害,那都是後代要背呢!那你說這個制度對還是不對呀?沒道理嘛,怎麼可以債務留給後面的人呢?應該是什麼?你有多少錢你就做多少事嘛,這個才是符合道理的。所以好多設計出來的方法、制度,都是新的,甚至於好多的人都要跑來學這個歐美的東西,最新的,現在我們冷靜看看,問題都出來了。所以大家要選擇用新科技,也不要忘了根本要怎麼解決,而且這個癥狀解會不會有副作用,最好是能肯定、確定,不然到時候情何以堪!就像我跟大眾交流的,那個心理學家四十歲寫了一本書,那有父母拿來用了。結果他六十歲的時候又寫一本,說我前面說錯了。然後那個父母說,我兒子二十歲了呢!你可以再生一個吧。那你還敢用他的嗎?哦,說到這裡,請問一下,我們美國的同修你們還好吧?最近這個國會大廈情況,也是讓我們看了都挺憂心的。其實一九二四年(一九二四年,將近一百年前),孫中山先生在日本發表了《大亞洲主義》。孫中山先生早就看清楚了,他在「三民主義」裡面就講了,我們要跟西方學的就是機器;政治、哲學,這些都是西方要跟我們東方學。這孫中山先生講的,他東西文化他都很了解。他說歐洲的文明走的是霸道,物質文明,功利主義。所以他鼓吹有漢文化承傳的,走的是王道,「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而已經過去一百年,這個路走偏掉了,孫中山先生的跟隨者也沒有照他的話去做了,時節因緣已經拖了一百年了,拖愈久,要花更多的時間扭轉。所以我們得要停下腳步,我們得走對,不能再走錯了,所以要走正確的道路,王道、菩薩道、孝道。
前幾年,老和尚在倫敦辦祭祖,我當時候很感動,我突然想到,一百五十多年前,英國、法國用船堅炮利打我們;一百五十多年之後,老和尚用祭祖跟祭孔供養他們。在法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祭世界萬姓祖先,在倫敦也是啊,把中華文明最寶貴的兩個法寶送到英國、送到法國。我們藍彼得還跳六佾(音異)舞祭孔,祭孔是尊師,祭祖是孝親。成德相信,這個應該會記在以後的世界史,中華民族的兒女是愛好和平的,是很願意把自己最寶貴的東西供養出來的,不計前嫌。這個送過來了,還得有人表演,那我們在歐美的華人就是知天命哦,要由我們表演給其他的民族同胞們看,讓他們對傳統文化有信心。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信心、中華文明的信心,建立在我的身上。所以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的這個社區、從我的這個村做起。這幾句話是我們當時在廬江的時候,老和尚賜給我們的,賜的墨寶,寫下來的,後來我們的馬甲上面就寫的這幾行字。
好,那個接下來看有沒有哪位老師,你要分享你針對這幾個單元學習的心得,還是有問題要探討,都可以提出來。像那個「遲來的愛」,這些服刑人員,最核心的就是教他們孝道,他們就知道自己錯在哪了,慚愧、懺悔,轉變也是很大。所以人之初,性本善,人真的是可以教得好的。好,那接下來就交給我們李老師,還是?
李老師:不好意思,剛才那個,不好意思。聽得見我說話的聲音嗎?
法師:可以,可以的。
李老師:好,我的聲音比較輕一點,好。那麼大家現在還有什麼問題嗎?
法師:可以分享。那個李老師妳一講問題,他們就在想問題了。
李老師:呵呵呵呵呵,對對對對對!
法師:問題不用想啊。
李老師:好,問題不用想。我們分享一下,就是這一個星期。
法師:哦,林老師舉手了,林老師舉手。
李老師:哦,好好好。
林老師:師父好,弟子是有問題。
法師:沒關係,請。
林老師:因為弟子這邊也是一個就是結合傳統文化的體制內學校嘛,那我們這邊的小孩子,其實有不少是有家庭問題的,比如說您剛才說的這個孝道。那我們有一個小孩,他從小,可能幾個月,父母就離婚了,媽媽出國到加拿大,那小孩子就放在中國,就是東一家、西一家的這種寄養的。然後一直到五年級過來就來讀我們的學校了。後來這小孩一直都不好管。後來媽媽乾脆就放到我家裡來。但是那個小孩,其實他在我們家,我也沒太管他的學習,因為我覺得他其實不想學習,那就基本上就跟著我們家定課,他會跟著我們一起讀經。那之前有我兒子在讀《金剛經》,百遍《金剛經》的時候,他是跟著。然後「三十五佛懺」,就是每天大禮拜,這個是他跟著我們家的定課。他雖然心裡不願意,但是我說你到我們家就守我們家規矩。所以其實,他其實有一段時間非常好,就是說他雖然讀書不怎麼的,但是他可以靜下來。比如說他實在沒事幹,因為他的遊戲癮非常大,原來在中國就天天打遊戲,到我們這邊就沒有網路了以後,那他實在沒事幹,他有的時候會在我們學校的圖書館裡面看中文書,因為他英文也不太行,所以他就得看一些中文的圖書,他實在沒事幹,所以他會去看。然後我跟他媽媽說,其實他是可以那個。但是後來因為疫情,他就得在家,不得不回家,但是回家,他媽媽也沒空管,然後就又開始反覆了。
那您剛才說的這個,其實他就覺得他媽媽欠他的,所以您說用孝道這一塊去教育他,好像就是您剛才說的,比如說孤兒院的孩子,好像我們就……。他這一塊的應該要從哪裡去啟發?心靈層面的其實我還是沒有什麼,弟子沒有什麼太大的方法,因為他現在已經是八年級的小孩了,很快,就很難,那個十幾歲了以後。自己這一塊,就是自己好像沒有太大的能力。因為常常也跟他講去感恩,因為他媽媽非常的不容易,從早上六點多出門,要工作到晚上的九、十點回家。所以他媽媽早上會把一天三餐做好放在那邊,然後到晚上。但是他因為家裡沒人管,他也過了十二歲,可以在家裡,他其實一天都是很亂的,有的時候都沒有吃,然後小孩胃也不好,身體其實也整體狀態也不好。但是這個契入點,不知道說,我一直這樣想,他其實心靈深處是有一個地方可以契入,但是這一塊心靈層面的這種幫助,自己還是沒有一個很有力的一個方向,所以請益一下成德法師。
法師:好,謝謝,我們首先隨喜林老師的用心,面對這樣的孩子,她這麼盡心的在護持這個孩子。佛門有一句詞叫功不唐捐,這個孩子《金剛經》也讀了那麼多部,都落在他的阿賴耶識裡面了。那首先我們要有信心,我們的用心孩子是感覺得到的。但是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偏也不是一個月、兩個月了,他偏是那麼多年了,所以要把他導回來,那也急不來,那得很有耐性。而且我們長輩都要給他好的示範,甚至於是要護好他,因為孩子在那個年齡沒有定性,他很容易受環境影響,你就不能再讓他處在那種污染的環境裡面了。那剛剛林老師也特別強調,就是要觸動他的心靈深處。您在跟他談,他的母親多麼不容易,這個也都對他會有影響的。但是因為這個孩子他內心的障礙,有時候可能從懷孕那時候就開始了。其實我們成人有時候自己的性格會這樣,自己也搞不清楚。我面對一個學生,我說,我怎麼感覺你好像什麼時候都怕怕的,你小時候是不是被嚇過?然後他就想了很久,他說我沒有印象有被嚇過。我說那你就是還沒長記性的時候就被嚇了。佛法講因果嘛,他有那個因,才會有這個果相嘛。
我們有一位同學,很優秀哦,一個女孩子,她有一段時間就覺得她媽媽不要她了,她自己都莫明其妙。後來忍不住,給她母親講,打電話說,我怎麼這一段時間覺得妳不要我了?她媽媽聽了說,妳這傻孩子,我怎麼可能不要妳呢?結果媽媽把電話一掛,啊,想到了一個問題了,當初一確定懷孕了,打算把它拿掉。就在那掙扎了好一會,最後幸好沒拿。哎呀,這樣我漢學院就少一個優秀的學生了!一個人才能產生很大的作用的,我們看,就是她在胎裡面,母親懷孕,起了這個念頭,都沒有行為,就種下種子了。什麼時候發作了?二十多年以後發作了。所以我們為什麼說,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有時候我們看到他的動作、行為,我們覺得很生氣,但是你只要去找他的原因,你就會覺得他挺可憐的。因為都是因緣生嘛,他今天會變成這樣,一定會有他的因緣在裡面。
所以我們首先,母親也好,或者是關心他的長輩也好,都要很有耐性,我們就只問耕耘,莫問收穫。那能夠多跟這個孩子談心、交心,他把內心的話告訴你,他可能內心也很苦悶。你不要看那一些好像來討債的人,他媽媽怎麼對他好,他都覺得應該的,我們看了有時候很生氣,可是人為什麼會這樣?他一定是生了怨了、恨了,你看媽媽都沒有陪他,父母都沒有陪他成長,他在那一些歲月裡面他的內心的掙扎都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孩子生出來那麼單純,現在會搞成這個樣子,那我們父母還是很有責任。所以多跟他聊,把他內心那個苦悶抒發出來,然後也告訴他,父母也很不願意看你這樣的,父母也很內疚的。甚至於是,假如這些話是他母親自己親口講的,那個對他內心的一種洗禮會更深。那當然,有機會都多增長他的善根,多肯定、多鼓勵他。那尤其十幾歲了,看他有沒有偶像,建立好的偶像,然後告訴他,你看這個偶像很重情義哦,很懂得念人家的恩囉。就順勢而為,順著他的情況,多去啟發他的善根。所以教育就是長善救失,善愈長,那個失也慢慢慢慢會減少了。
看其他的老師還有沒有考慮到什麼,我們一起集思廣益,主伴圓融,這個林老師修這個主要的功德,我們配合配合,一起隨喜功德。
李老師:感恩師父!大家看看還有其他的分享嗎?
法師:諸位老師,現在不是修禪定的時候哦,呵呵。
李老師:我看到王居士(溫哥華)在舉手。
法師:哦,那請王居士,王居士請。
王居士:阿彌陀佛,法師好,各位同修好!剛才那位老師分享的這個情況呢,我在溫哥華,有好多朋友有類似的情況。這種情況是挺普遍的,並不一定是這個孩子,他的孩子,他的這個家庭是這種破裂的,甚至我見到過其實很多家庭從形式上還是比較好的這種家庭,他的孩子也是這種心態。其實做為我個人來講,因為我和這些人交往有的比較深刻,我個人的感觸呢,就是能感到這些孩子其實,有的家庭很富裕,這些孩子並不是缺錢,而是缺真正的關懷、關愛。他由於缺乏關愛、關懷,他就對社會、對他的家人生起了厭惡,甚至是仇恨。我也有一個朋友,家裡相當富裕,孩子又在海外留學,又是海外的很有名的學校,但是由於他很小就離開了父母,缺乏父母對他的關愛和交流,他在成長當中有些困惑沒有人去給他排解,那麼他學成歸來了,和家裡的衝突相當的大。這就說我們呢,其實我想在教育當中,並不是說給孩子多少物質或者是金錢的東西,最重要的可能是我們能給他做一頓熱的飯,能看看他的衣服是不是髒了,能關心他的生活一點一滴的事情,當他有苦悶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幫他開解一下。而這個很富裕的家庭,他們由於父母可能都是忙於賺錢,忽視了這些,或者是把這些工作交給他們家裡的用人或者什麼,這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情感,用我個人看就是情感的一種虐待,這樣慢慢的孩子就會積怨而成恨,對於家裡就有……。所以說我覺得,像剛才老師說的經歷,這個小孩子十三四歲、十四五歲,還是缺乏關愛,缺乏真正的關愛。那麼如果我們周圍的人能夠真心的去關心他,甚至給他梳梳頭,甚至給他剪剪指甲,讓他真正體會到我們是關心他的,那麼他心裡那塊冰慢慢就可以化開了,這是學生的一點看法。阿彌陀佛。
法師:啊,謝謝我們王居士。可以感受到他很有愛心,應該對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很體貼入微的呵護,可能也呵護了不少朋友的小孩。所以我們世間有一帖阿伽陀藥,就是愛,不管他前面人生的際遇如何,只要有不斷的愛去護念他、去安慰他,他會慢慢慢慢身心健康起來。謝謝王居士!
李老師:謝謝師兄分享!還有其他師兄有什麼要分享的嗎?
法師:成德補充一點。我感覺,有時候我們現在要表達愛,我們也有點不習慣了。哦你看剛剛這個王居士說的,幫他梳梳頭,幫他剪剪指甲,有時候這個,這種我們還有點彆扭,不習慣。你那個心整個靜下來,整個就是一心為他,那個能量是可以傳遞過去的。啊,抱歉,我看好像陳老師。
李老師:頂禮師父!是有一位張老師,他舉手想要跟您提問,他似乎看不到。
法師:好的,好,張老師請。
張老師:師父好,各位老師好。跟大家分享一下,然後就說,這個緣分非常的殊勝,那個可以說經歷了很長時間,在那個圖文巴澳洲的學習,然後從加拿大過來。那邊的緣分非常好,但是到了這邊以後,我確實跟其他老師有的地方還是很相像,就是說想成就自己了,把所有的東西都放下,把真正的一些因緣也放下以後,確實感到自己反而是在退步。那麼我人生當中的菩薩就是我女兒,當時我發心教《弟子規》也是我女兒,然後現在我女兒又來幫我,那麼她大學四年級,有些地方關鍵的確實跟我不一樣。原來我們家裡處得都很好,太太也關照,女兒也關照得很好。那麼到四年級的時候出現一些交友上的一些其他的問題,她已經確實跟西方的思想愈來愈吻合,然後跟東方的思想愈來愈離得愈遠了,這個時候我們之間就發生一些爭執了。這個時候因為我們平時稍微也學習一些,那麼也知道一些反觀,我太太在旁邊是很好的善緣在提醒我,就說那個一切緣分都是要看自己,那想到第一句話就是說,諸事不順,皆因不孝。然後就想到我們自己女兒不孝的話,我們自己對父母怎麼樣?所以當時就兩個人就想了想,覺得我們自己做得還不夠,對父母方面的關心。因為我們在澳洲,父母在中國,很多方面做得很差,所以我覺得這方面應該做些想法,做些計畫。那麼父母那邊的計畫我們做好以後,心裡踏實很多了,然後就是我們自己也發願讀那些經,然後什麼的,然後緣分就來了。
那麼體會到一點就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不要說沒有緣分,其實是自己沒有去很如理如法的求。然後真的用功以後,確實緣分又來。就像這一次,非常感恩那個弟子規李老師,我已經離開那邊那麼長時間,還想到我,還邀請我來一起參加,我非常感恩,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我也是求了很長時間,終於求到了,非常有意思,所以我說再忙也要參加這個課程。特別是,法師一直是把我這個從啟蒙開始帶起來的,一直聽您的經。然後確實也聽淨空老法師的經,但是好像聽法師您的經會特別有悟處,可能就是說,緣分關係或者怎麼樣,就是非常有意思,就是我聽了您以後再去聽老法師的以後,就感覺到,誒,老法師原來都講過,但是我自己聽的時候就沒聽出來,就非常有意思這個事情。是這樣,就是說主要就想分享一點,就是說那個諸事不順皆因不孝,不要怪孩子,孩子是來幫我們的,就是說看看自己有什麼地方不對,肯定自己做得不對。這是一點。然後就是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如果你真有求,一定會有應,這是我這次的感覺。然後我太太有句話我非常非常贊同她,就像師父上星期您說的這樣,就是說,我們是孩子的助緣,不要貪求太多,那麼孩子有自己的命,我們只盡我們自己的心就好,就是這樣。好,謝謝法師,阿彌陀佛。
法師:好,謝謝張老師。這個天下父母心,都是一心為孩子好。那我們為孩子好,我們也得理智,也得順著佛菩薩的這些教導來做。因為畢竟是親子的緣,有時候感情會作用,還得要對照經典來做。理得心安,我們用這個經教來思惟,就能安住在這些教理,我們不隨順我們的一些想法看法,一隨順,煩惱就產生了。尤其剛剛張老師還特別可貴的,他都反求諸己,那這個心態一提起來,就能從根本上去扭轉,因為孩子也是我們的依報嘛,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的心境提起孝心了,提起正確的心念了,外在慢慢就會轉動了。所以這個一切都是考驗,我們得不要被境界給轉了。而且要信佛,因為我們一緊張起來,一有煩惱了,佛菩薩加持不上的。佛菩薩是同體大悲,是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佛菩薩是法界身,遍一切處,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我們要相信這個真相。老法師他提過很多次,他三十五歲受具足戒,三十三歲出家就開始講經了,三十五歲受具足戒。我們看老人家應對進退都是表法,受了具足戒回去謝恩、去謝老師,以前老和尚到美洲來弘法,要來以前去跟李老師報告,飛回去了又去給李老師報告,這「出必告,反必面」。那李老師的教育智慧我們要學,李老真不簡單,所以有一本書推薦給大家,《雪公師訓》,是李老的學生回憶老師對他的教導、影響,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老師對每個學生產生的這種力量有多大!李老特別柔軟,沒有控制、沒有佔有,當時候老和尚去跟著他學習,他就跟老和尚說,「來,你來學講經」。老和尚說,「不行啊,下錯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然後李老師很善巧,說「沒有關係,你就照著註解講,錯了祖師負責,你不用負責」。老法師說,「那也不行」。李老說,「那沒關係沒關係,那去看看總可以吧?」你看都沒有控制、沒有要求,很柔軟,看看總可以吧?老和尚說,「看看可以,看看可以」,然後就去了。那老和尚一看,大部分都是小學畢業,他自己初中畢業,高中還念了半年,比他們都多多了,人家都可以學,他有信心了,就報名了。循循善誘哇!
李炳南老師教了幾個學生,現在都是泰斗,佛教界,淨空老和尚;佛門的戒律,果清律師;藝術界,那找不到了,江逸子老師,你看他一生都是用藝術行道,「孔子聖跡圖」、「地獄變相圖」,「華夏源流圖」,把我們的祖宗一尊一尊這樣畫下來了,幾千年對我們民族最有影響的人都畫下來了。他是以畫行道哇,這藝術界的菩薩。十幾歲在台灣都得頂尖的獎,才華洋溢呀。結果去見李炳南老師,十幾歲的孩子跟李老師怎麼講?我只跟你學詩,我不跟你學佛。哇,你看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跟可以當他爺爺的人講話說,我只跟你學詩,不跟你學佛。李炳南老師說,沒問題沒問題,只學詩沒問題。順著,恆順眾生啦,就給他講詩。
那李老師很幽默的,李老師講課真的是引經據典、頭頭是道,然後就跟他講詩,講了一段時間說,下次換你講給我聽了,就讓江逸子老師準備。結果江老師就準備一首李白的詩,可能也花了不少勁,然後就講給李老師聽。李老師聽啊聽啊,突然說,「你有沒有聽到什麼聲音啊?」江老師說,「沒有啊,沒有其他聲音」。又講了一會,李老師說,「真的有聲音呢,你沒有聽到嗎?」當時候江老師想,起雞皮疙瘩,有什麼東西呀?接著李老師說,「你沒有聽到李白在哭嗎?你把他的詩講成這樣!」就很幽默。
然後有一天台中要辦佛學講座,大專佛學講座,你看人家李老,當他爺爺都超過年齡了,他對著這個年輕人說,「哎呀,對不起,我得跟你請個假」。江老師說,他那時候心裡想,都是學生給老師請假,哪還有老師給學生請假?李老說,「我得跟你請個假,因為我們要辦佛學講座,我有兩個禮拜不能給你上課了,所以得跟你請假,得停兩個禮拜」。但李老師很厲害哦,李老師知道這個江老師喜歡聽他講詩喜歡得不得了,沒見他會難受。
所以大專講座開始了,這個江老師就在慈光圖書館那個教室外面在那探頭,不敢進去。結果一探頭,李老師就看到了,「哎呀,某某人,來,進來進來」,然後一把他叫進來,就讓他坐在第一排的正中間,他一進來就出不去了,然後就對著幾百個大學生說,「哎呀,你們今天真有福氣,這某某人來了,因為他來了,我給你們講一首唐詩,以後他每天來,我每天都給你們講」,然後底下就響起熱烈的掌聲。大家想一想,這個江老師能不來嗎,是吧?然後就這樣每天都來、每天都來,後來從頭參加到尾了。參加完,結束了,又到了學詩,一進去第一句話就給老師講,「老師,我要學佛了」。你看,都沒有勉強他,就順勢而為。更可貴的在哪裡?更可貴的,你看當老師的人,就跟醫生治病一樣,要找到病根,他就問江老師,說你為什麼不想學佛?一定對佛法產生誤解。
他說,因為我很小的時候,有一次我生病了,特別想吃白米飯,我母親去給人家借米,給我煮了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那個時候算是頂級的食物了,白米飯。我坐在那裡正要吃,聞著那個香味正要吃,剛好聽到有引磬的聲音,有出家人經過了。我媽媽二話不說,把那個飯就端出去供養了那個法師。哎呀,我在那裡痛苦得不得了。把這個病因找到了,你看接著李老師怎麼說?他說,「你母親太偉大了!你母親這個恭敬三寶,對出家人這麼恭敬,他的子孫要不出龍象,要不就出佛門的大護法」。你看這個江老師十幾歲,這麼一聽,深呼吸一口氣,他以後要不是龍象,就是要是佛門的大護法,你看把他的這煩惱一轉,變菩提了、變願力了。
所以李老在講什麼、在做什麼,老和尚在講什麼、在表演什麼,我們跟隨的善知識他在講什麼、他在表演什麼,我們都要善聽、善觀察,「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看熱鬧就太可惜了。所以李老他那個機會點抓得太好了。我們看到老和尚受具足戒,這個在佛門是大事。結果老和尚要去謝老師,李老遠遠看著他,舉起手來指著,「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老和尚聽了都愣了,我都出家了,都講經兩年了,我還受具足戒了,怎麼老師還叫我要信佛?你說那老師那個動作,一輩子會忘嗎?很認真很嚴肅的「你要信佛!」然後牽著他,講給他聽,「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可能一生都還不信佛啊」,這個就是掌握這麼關鍵受具足戒的點,然後把這麼重要的提醒、教誨講給老和尚聽,終身都不會忘。
而且只要我們有煩惱,一定是信有動搖。只要信沒有動搖,沒有煩惱,《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老和尚講,懷疑是愚痴的核心,傲慢是瞋恚的核心,情執是貪心的核心。我們一聽到核心,就要從核心下手,這叫「如斬毒樹,直斷其根」,而不是這個毒樹的葉子一片一片這樣摘下來,摘了右邊,左邊又生了,從根上把它截斷。所以一懷疑,煩惱就起來了,因為懷疑是愚痴的核心。那信心一動搖,疑心就跟著來了。所以蕅益大師說六信:信己、信他,他是信阿彌陀佛、信釋迦牟尼佛;信因、信果,印光祖師說,事上不出因果二字,所以我們能反思原因出在哪,從因上去轉變,事情一定會愈來愈改善的,必然的;還有信理、信事,這個是六信,我們都不懷疑。好,那謝謝我們張老師的分享。
好,我們休息一下。因為大陸那邊很晚了,十一點多了,他們好先去休息了。看大家還有沒有問題?假如沒有問題,那有沒有要分享的?那不然今天是不是到這裡?剛好時間也到了。
主持人:師父吉祥!各位老師,不好意思,因為李老師現在不方便講話,我代替他再請問各位老師們,有沒有需要提問跟分享的?
某老師:學生沒有什麼要分享的,因為再過一會歐洲班的《弟子規》課要開了,所以請李老師和陳老師主持一下,好吧?我已經跟師父告過假,一會要離開一下,師父辛苦。
成德法師:不會不會。妳們辛苦,妳們起得那麼早,現在又要……
某老師:背景都換完了。
某老師:謝謝老師,隨喜各位老師!
成德法師:隨喜大家好學的態度,時間排得這麼滿,都是見縫插針。好。
某老師:剛剛看到佟老師打開麥了,是不是要分享,是嗎?
某老師:不好意思,法師好!大家好!
成德法師:您好!
某老師:確實手剛才一快就給打開了,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那就簡單說兩句。一個是非常開心剛才聽到法師講到江逸子老師和李老的一些故事,因為正好前兩年江老師來巴黎的時候是我負責接待了一天,帶著,跟江老一起和他的團隊,我們一起在巴黎轉了轉,所以有一些近距離的接觸。今天聽到法師講的這個故事,也讓我增加了很多的感觸,而且當時我一邊記筆記,一邊就想到祖師們的這個潤物細無聲,就是每一個的點都掐得特別準。
又想到剛剛前面林老師說的那個孩子的情況,因為我家裡這小孩,我有三個小孩,老大十二歲,男孩子。十幾歲的男孩子,可能需要給他一些從體育方面的鍛鍊,以及和他男生方面的一些榜樣,看有沒有他喜歡的人,然後同時就是媽媽還是要抽出時間多陪他。其實我們家,時不時全家就是要昵一下。什麼叫昵一下呢?就是互相要抱一抱,就把這孩子們都得抱過來,就我跟我媳婦有時候把這孩子們都摟到,今天好不好哇?怎麼樣啊?每天他們回到家也是。
我們家孩子的特點,就是想跟大家分享,就是說有的時候孩子們他跟父母遠一點,是為什麼?他不知道你每天在干嘛?我們有的時候就帶著孩子去工作,因為我跟我愛人全是自由職業,都比較方便,但是有的時候一些公司、單位也不排除。讓孩子知道母親一天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她一天早上那麼早起,你帶著孩子一塊咱為了給她找個地兒歇會。我們小時候有時候也是在父母工廠或者單位裡待過的。增加在一起的時間,然後可能會對他……然後多交心,自己的情況就是兩個人要多談心。我們經常就是全家要開會,在一起就是要開會,叫互相交流,學習怎麼樣呀,感受怎麼樣,然後最近怎麼樣呀,等等等等。
所以我覺得男孩子可能他一方面他會老卡在那個父母欠著我的那個點上,他沒有轉變,就很難突破,這個時候要轉移他的注意力,就是可能會對男孩子有好處。另外就是跟孩子們一起動,那麼尤其在青春期,他不會光聽你說,還要看你跟他一起玩、一起動、一起做手工、一起做什麼什麼東西,你跟他在一起,他才會,人先要在一起,心慢慢才能在一起。這個是在孩子方面我們的一點小小的感悟吧,跟大家分享一下。
那就不啰嗦,不耽誤大家時間。每次聽法師的課,都記好多篇,都非常有感悟。剛才您說到有三個核心和六信,希望之後能夠文字的這個版本分享給我們一下,好吧?就是您講的那個,我沒記住,沒記下來那麼快,就是這個懷疑是愚痴的核心,這個有三個核心;後面蕅益大師的六信,弟子可以去網絡上查一查,感恩感恩!因為待會跟劉老師我們要歐洲那個弟子班,可能也要先走一下,那個就跟您請個假。
成德法師:我們之後會比較快就把我們交流的這個文字檔都會放到群裡面去,大家都可以查到,不過這個佟老師的好學,這個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抓住每一個學習機會,就要當下把它吸收。而且他剛剛提的特別重要,就要陪伴,你要身體先在一起,慢慢自然而然心就在一起了。而且父母跟孩子的緣很深,他還需要的時候你把他扯開來,他又不能理解,都會造成他心理的障礙。所以我們有時候大人只考慮到他的思惟,沒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孩子的內心狀態。縱使你真的有為難之處,你也要適時的給他講清楚,讓他理解,不然他也不知道。
那我自己,我粘我母親粘到十來歲呢,但是四年級以後就不粘了,但特別重要的是什麼呢?會感覺父母對我們的愛是充滿的,沒有任何缺乏的,你就會覺得好像天塌下來你都不怕,有父母在,有兄弟姐妹在,給人一種非常大的安定作用。然後因為不匱乏了,因為我不缺什麼,我也不想要什麼,所以人有時候一交朋友,就要控制對方,就對方一定要順著我。但好像我們在家庭裡面得到滿滿的愛,也不會想去求什麼,然後就會覺得有機會就付出一點、付出一點,對自己的身心影響特別大。所以這個是那個陪伴夠了,這個孩子的身心會很安穩。那當然這個父母的配合還是很重要,父親的不容易,媽媽要講得讓孩子知道;媽媽的不容易,父親要講得讓孩子了解。那諸位老師,你們辛苦,有其他任務的,你們不要太趕,趕了會有一點緊張。
主持人:師父,林老師有舉手。林老師。
成德法師:林老師請!
某老師:師父,又佔用大家的時間。
成德師父:不會不會。
某老師:弟子的這個問題可能講得有點長,因為一直在考慮說是不是要在這樣的場合來詢問,但是想想看還是覺得說,可能這個敘述的過程有一點點時間。就是弟子有一個問題,就是您剛才,特別是聽剛才您說了李炳南老師跟淨空老和尚的,還有剛才說的那個居士互動的一個過程,那又激發了弟子可能在這個問題上還是很想說,請益一下成師父。
事情是這樣子的,就是弟子有兩個小孩,那老大這個女兒,她其實在我自己看來是生命當中的一個同行、同修,就是道友,就是從小她其實在不管是讀經還是後來九歲、十歲要發願去出家呀什麼,在這方面其實弟子是有做很多引導,但是就比較順暢。那小的這個小朋友現在十歲了,是兒子,那他就是您說的那種就是跟媽媽特別的親、特別粘的這一種的。弟子在看來,就是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就是覺得他更是我的善知識,因為他所有的一些的其實都是在規導我自己的方向的一個錯誤。其實這個小朋友滿特殊,我是跟地藏王菩薩求來的。
弟子真正學佛應該是在我女兒五、六歲的時候;但是這個小的就基本上他從在我肚子裡面,我就已經當時就聽聞了「和諧拯救危機」、「山西小院」,所以他其實,我是按照《地藏經》的,就是誦讀《地藏經》然後去,就是說他其實在肚子裡面,我懷孕的整個過程,其實他已經是自己開始說要去修行、去學佛的這個過程。因為之前信佛,可能他不一定就像您說的信佛,不是說我說我信就是信佛的這個概念。那這個小

2022-06-26
169:12
comments
No Rating

師資扎根培訓班03(下)_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剛剛跟大家有提到,有一本《36O》是依據修齊治平編的,這個文字檔再透過群主發給大家。剛好今天是臘月初四,在密宗裡面,黃念祖老居士有提到,一年有兩個時段修行殊勝,增加十萬倍,這個也都是佛菩薩慈悲善巧。尤其這兩個時段也是很有意義,表法,四月初一到十五這段時間,因為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誕辰,我們到這一天前後也是念佛恩,絕不辜負他老人家這一次四十九年的說法;十二月初一到十五,因為臘月初八是佛成道日。佛成道已經說了:「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佛第一句話不能忘,所以這第一句話我們相信了,首先不自卑了。有同修跟我說,「我相信佛陀,但我不相信自己。」我說你講的邏輯有問題,你相信佛陀,那他說的話你也要相信。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那佛開悟第一句話你就要信,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剛好治我們最嚴重的兩個煩惱,沒有信心,懷疑。懷疑是愚痴的核心,不懷疑了。「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心保持了,你遇一切境界都在增長善根、增長見識。「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那我們不傲慢了,我還有妄想、分別、執著,有什麼好傲慢的?趕緊放下、趕緊用功。所以一句法語很厲害的,把我們的根本煩惱放下。
所以跟大家共勉,只剩十一天了,大家好好掌握,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就像成德今天講到,才聽懂老和尚說的,「你來住幾天?」那意思就是讓我多住幾天、多親近。你看沒聽懂,現在任務那麼重,疫情這麼嚴重,你想回、想親近,沒機會了,回不去。所以人生真的要掌握機會。
老法師很慈悲,知道我們弟子根性太劣了。我還說幾年前剛好講《群書治要》,講到知為人臣,然後可以為人君;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知所以事人,才知所以使人。我念到這裡,突然想到了一句話,知為人學生,才能為人老師。當時候真的是體會到了,我從一開始去跟人家分享,人家就叫我老師,我自己連當學生的基礎沒有好好下過功夫。結果從那時候開始,盡量有機會就跑香港去,去親近。但是有時候都是一開始很積極,不能保持。後來在前年七月,我們剛好辦了一個班剛結束,還是老法師請祕書打電話給我,「成德有沒有空?我隔兩天要到弘明去參觀。」我一聽趕快飛回去了。還讓老人家找我,我這個是太不孝了,趕快飛回去。很幸運,有跟著師長去向我們弘明校長、老師們還有同學們學習。結果這是老人家找我的,這十幾年親近他老人家最久的就是這四個月,沒有一天離開,還是他老人家找我的。七月在台灣,八月、九月在香港,十月初就到巴黎了。其實還不到四個月,三個多月,到巴黎之後還到德國參加祭祖。真的是不一樣,才知道老人家一舉手一投足都是法,我們當弟子的不能太粗心。
而且他老人家叫你去,都有很深、很遠的考量在裡面。所以成德一去,參加祭祖的一半都是越南人,一千三百多人,一半是越南人。就想到老和尚說的,接受漢文化的主要有四個國家,中國、韓國、日本,還有越南。越南在秦朝的時候是納入秦國版圖,所以他們的語言跟秦國那時候的話是相近的,同文同種。假如這四個地區能團結起來,這個是世界的福分,我們要先去結緣。尤其看到我們德國淨宗學會團隊很團結,我也向他們學到很多。去見老法師,因為老法師很慈悲,主動找他們喝茶。真的,老人家都能體會到人家的不容易,提出來去喝茶。然後我們看到,安排來的幹部一半是越南人。我當時候看了就很佩服他們的安排,你一般心量不夠大,鐵定是我們中國的人排多一點,但是你這麼一安排,人家很感動,這樣度量大才能凝聚人心。
就像老法師在澳洲淨宗學院提倡宗教團結,找一個人來總負責這件事情,找的是伊斯蘭教穆罕默德長老的學生漢尼夫來做。我當時候知道,高!也要看懂師父怎麼用人,老人家假如用佛教的,其他宗教,你沒那個意思,怕人家多想,是吧?用伊斯蘭教的,人家服了。而且哈比哈山也是穆罕默德嫡傳的子孫,他威望很高,他也在表法。所以兩個長者給我們表演,把他最好的學生給淨空老法師用,面對影響整個世界的事情,不分彼此,把最好的給你用。所以我們也都得看懂,從佛經裡面看懂佛菩薩在表演什麼,從當前看懂善知識們在表演什麼。
我的福報不夠,當時候索達吉堪布去見老法師的時候我不在,他們給我敘述一些情節,這個真的都是學處。老人家首先交代了,充分了解一下人家密宗的禮儀、規矩是什麼,去接待人家。然後老人家講到,他講經快六十年了。索達吉堪布接著說,「你講經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很詼諧,但是也是在讚歎老法師講經那麼久的時間。剛好老法師就說,「我的手機很早就丟掉了,因為這個手機特別影響人,讓人的心定不下來」。結果說到這裡,堪布就說:「我有手機。」結果老法師說:「你要辦事,你需要的。」所以看這兩位善知識在那裡應對,很有意思,都是我們的學處。
所以善知識找我們,有時候很多的考慮不是我們能體會的,去了慢慢就感受到了。所以跟大家分享這一段,也是有懺悔,自己不是很能體會老師的苦心。所以也供養大家,一定要珍惜你依止的善知識的教誨跟他的表演,甚至於你是當面親近他,這樣的機緣都是很大的福報,都要用心去體悟。
好,那我們看的這幾個影片,成德覺得這些主人翁也都是很用心,你看泰國那個片子拍得很好,我都想去了解一下,到底是哪個公司拍的,能不能多拍幾個,因為那個影片教化的力量比我們講課還厲害,找的那些演員演得很好、很投入。還有那個「路過」,我想我們離開父母在外打拼的人看那個影片,一定會想起很多成長的情境,甚至於你每一次回故鄉去,父母那每一個動作,什麼東西都要往你的包包裡面塞,就希望你多拿一點走,多吃點。還有翟俊傑翟導演,一個孝子,他的心境,都會觸動我們的善根。
看接下來有沒有哪一位仁者想跟我們分享一下?
女居士:頂禮師父。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女居士:弟子是受李老師委託,然後接下來看是我們《弟子規》有一位周老師舉手了,那可能要跟法師請教,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對不起,我應該看一下有沒有人舉手,對,周老師,周老師是武林高手。
周老師:不是不是。頂禮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周老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像之前成德法師可能有去過我們學校,我在國內念的是中國地質大學。
成德法師:我在地質大學教過一個學期的課。
周老師:是武漢的校區嗎?還是北京的校區?
成德法師:北京,北京的校區。
周老師:我是在武漢的校區,不過也挺好的,還是有緣分的。
成德法師:太好了,阿彌陀佛。
周老師:我今天就先分享一下這週的學習心得,然後有一個問題向法師請益。
成德法師:請說。
周老師:之前我們有看成德法師以前的一些講座,「細講弟子規」,包括現在能夠現場學習,也是我們非常好的機緣,我就總結了法師講課的三個優點,然後我們是可以學習的。第一個就是,我發現成德法師講課的時候,很注意沒有自我,沒有我執這塊。因為有的時候我們在世間講課的時候,有的人可能喜歡誇自己,這樣是長養自己的我執,這樣是不好的。我聽成德法師講課的時候,以前在世間是叫蔡禮旭老師,聽蔡老師講課,蔡老師經常開玩笑,但這個玩笑一般都只開自己,說自己哪裡不好、哪裡不好,其實這個是非常非常好的一個點,很值得我們各位老師學習,就是我們老師不要誇自己,誇自己的話是損害自己的福報,一定要開玩笑也只能開自己的,這樣的話其實是很好的,就是沒有我執的話,可能上課的時候就會比較順利。
第二點就是成德法師講課也非常的風趣,我覺得這個點是很有意義的,因為其實我們教學的目標主要是一些小學生,或者是十幾歲的一些青少年,他們其實不喜歡我們非常的枯燥。然後成德法師講課的時候就很風趣、很幽默,我想這種風格也是很容易和大家有一種親近感,然後孩子也會很喜歡。這是我學習的第二個點。
第三個點就是,這個點其實我挺好奇的,我不知道成德法師講課的時候有沒有備課,因為我覺得這個雖然講得很自然,但是這些經文很簡單的就穿進來了,穿得又很巧妙,所以我就想,我也很好奇,就是成德法師平常學習的時候,這些經文是怎麼記在腦海中的,然後是怎麼很自然的把它給講解出來,這是我的也是一個小的疑問。
前兩次課可能我福報不夠,沒有機會參加,所以現在跟單位協調了一下,所以現在可以一直參加到這個學期結束。我之前問了一個問題,就是說如何學習講經,因為我覺得可能像淨空老法師,還有成德法師講經這塊是很厲害的一塊,所以我希望我們老師能夠學習這塊。
我之前問了《大藏經》跟《四庫》的問題,然後我聽了成德法師的一個講解,大概的意思我揣摩了一下,講給法師聽聽,看有沒有可以修正的。法師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說,我們可能福報不夠,如果福報夠的話,心量大、福報大的話,可能不需要特別執著於這個經文。因為成德法師講了一個例子,說龍樹菩薩三個月看完《大藏經》。當然我們肯定比不了,但是簡單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福報大的話,可能就是能夠很快的學習這些經文的知識,所以主要還是以培養我們自己的心量跟修行的功力的問題。然後成德法師也提到一個點,就是說要去看淨空老法師講經,講一部完整的經。弟子也就是在課下也是找了一下,我找了一部法師講的最短的一部經,因為我覺得經太長的話可能我看不完。找了一下淨空老法師講的《十善業道經》,然後就去體會了一下,還沒有看完,看到了一半。簡單來講的話,我大概知道法師講的什麼意思,就是淨空法師在講《十善業道經》的時候,雖然只有四集,四集只有八到九個小時,但是他在前面很快的綱領似的把佛法的框架跟概要全部都過了一遍,包括從凡夫到菩薩,菩薩到成佛,這裡面有幾個次第,然後大致的一個修學的次第是什麼都提出來了,所以這個講經的方法是屬於一個圓滿的講經,這個也是我體會到的。
關於儒家的經典,法師現在做的這個事情就很值得我們學習,因為《四庫》是很難的,《四庫》可能就是從出生開始讀,讀到這輩子壽命結束可能都看不完,因為這個書太多了。但是淨空法師,包括成德法師這裡做了一件事情,就很有意義,就編了一個叫《群書治要》。然後我現在就能理解這個《群書治要》的好處是什麼,因為它是把唐太宗之前的這個經文最好的這些摘要的部分都會集到這個《群書治要》裡,我們肯定是沒有時間讀完《四庫》的,很難,除非我們的智慧開到一個程度,那麼我們可以先讀《群書治要》,如果《群書治要》的綱領抓住了之後,《四庫》是充當一個工具書,那我覺得可以讀讀目錄就好了,那就是如果需要用哪塊的時候,我們就回《四庫》去查閱這個資料,這樣就會比較好的一個方式。
我今天還有一些問題想請益一下,一個問題就是關於經文的參考資料的問題,這段時間我們學習的也是學習孝道,包括像《孝經》這些比較好的一些參考資料去哪裡找?儒家,因為我們現在主要是教《弟子規》到四書五經的部分,四書五經的話有沒有一些比較好的參考材料,大概的話這些我有看過跟查閱過,可能《論語》的講解是最多的,其他的像《大學》、《中庸》這些可能會稍微少一點,所以向法師請益。還有一點就是四書五經裡面的話,我個人覺得《易經》是很難的,就是看不懂,基本上就看不懂,不知道法師有沒有什麼好的開示?我今天就供養這麼多,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周老師。很難得,可以感覺你很願意弘法,這個是非常可貴的。我們看到佛陀他國王都不當了,他要做多元文化教育義務工作者。所以有智慧的人他要做,他一定要做最重要的事情,甚至是最根本的事情。所有的問題都是出在人心,人心的問題有時候錢不見得解決得了,外在這些物質不見得解決得了,一定是要靠教育。那你有這個願,佛菩薩會加持。
所以你分享到,不過你太謬讚。首先第一個你提到,不能標榜自己。就像《太上感應篇》說的「不衒己長」,炫耀自己長,慢心就會增長。所以講學是個緣,我們是要在每一個緣當中放下習氣、提升自我,這個叫會修行;不會修行,遇到大善知識,增長情執,那就不會修行。甚至於增長名聞利養,跟老和尚拍了照片,回去開始,「你看,這我跟老和尚拍的照片。」「哇,你怎麼這麼有福報!」聽了很舒服。本來可以了脫生死的緣,變成搞名聞利養去了,你說冤枉不冤枉!所以萬法因緣生,縱使是好的緣,我們的心態要對,他才有受用;好的緣,但是我們用習氣去應,那就很可惜了。所以為什麼老法師說要扎三根?這根基很重要,怎麼存心?怎麼做人做事?老法師曾經對弟子說,你不扎好三個根,出家人扎四個根,你不扎好這個根,佛菩薩要加持你加持不上。想一想很有道理,因為不扎這三個根,不懂得孝,那就容易自私,那一自私了,佛菩薩要加持加持不了了。我們心跟性德相應,就感通了,就可以加持了。
所以您能觀察到這些重點非常重要,因為弘法的人遇到的五欲六塵的誘惑也不小,能夠在講台上,或者是在道場當領導,能不染污,這個也是真的可貴,有功夫。成德自己想起來是險象環生,現在是戴罪立功,也是下錯很多決策。但是往者已矣,那過去了,來者可追,不能因為過去的事懊惱,反正還可以戴罪立功。
開自己玩笑,這個是因為確實是這樣,比方說我的中文很差,這是真的,高中考全班倒數第二名,我還跟同修說,你們不相信趕快去查,因為我今年畢業三十年了,可能要銷檔了,十八歲畢業的,剛好三十年了。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有觀察到,這個風趣很重要。風趣也不是故意要風趣,你故意要風趣了,有時候有點媚眾了。因為我們客觀來理解,這個時代人的成長背景,往往可能聽長輩、聽老師講大道理講得比較多了,他也知道為他好,但是他不知不覺心裡產生一種,好像聽到道理了就有點不是很放鬆、不是很自在,這個我們要能體恤得到人心。
然後你去觀察,老和尚也很幽默。老和尚有一次人家問他,「你是哪裡人?」老和尚說:「我是地球人,我跟你同鄉。」你看他那個幽默裡面有什麼?有法。你不能為了幽默而幽默。當然有時候調劑一下氣氛是可以的,但是更好的是什麼?你那個幽默當中又有佛法,又有傳統文化的精神。所以老法師,一般人,你哪裡人?我安徽人,我哪裡人,可能人就會分來分去,你跟我不一樣,故鄉不同省。你看老法師說,「我地球人,我跟你同鄉」。而且這個也提醒我們,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要為地球著想。因為我們的地球母親生病了,哪有自己的母親生病了我們都不替她考慮?這個不對。所以那一天看到塑膠微粒,到馬里亞納海溝,就是整個地球裡最深的海溝,裡面都有塑膠污染。有一隻鯨魚母親生了孩子,給牠哺乳之後,牠的孩子死了。因為這個鯨魚吃進太多塑膠了,所以牠的奶裡面有毒,牠孩子死了。我們看了以後,我盡量每一天生活,盡量不要製造塑膠垃圾,盡量環保,馬上就變成我們的一種生活態度。所以老法師這個幽默也是提醒我們,我們都是地球人,要為整個地球著想。
還有一次是在香港,人家問老法師:「傳統文化有沒有糟粕?」老法師回答:「有糟粕。」當時候我在台下都傻了,師父說有糟粕。接著師父說:「他們看不懂,就說是糟粕。」接著師父分析了,假如經典裡面有糟粕,這幾千年來早就被淘汰掉了,古人比我們清淨,清淨生智慧,很可能是我們還不了解它的深意,還覺得它不對。所以老人家就很機智、很幽默,有時候一講讓我們終身難忘,藉由每一個機會,都把法結緣給大眾。
所以這一分存心我們一學到了,就能用出來了。我們也效法這樣的存心,一言一行、一舉手一投足其實都是心的流露,言語是心之聲。學東西要從根本去學,不能從枝末去背他老人家講的什麼話而已。所以我曾經二十多年前,剛好接觸到也是二十多歲的人學講經,我在底下聽,我去參加課程,結果他講的時候,語調、速度、表情都跟老法師很像,然後我聽的時候就全身覺得不是很舒服,覺得有點怪怪的。大家想一想,二十幾歲的人講話跟七十幾歲的人一樣,會很自然嗎?尤其老人家那個威望可以講的話,我們不一定能講,你不要死記硬背,只是學到相上。所以金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就是指導我們不取於相、應無所住,就是不能執著,所以學習也不能著在表象上。我都可以預見,這位年輕人一練講完下去,再有一個人告訴他:「你好像老法師!」他美滋滋的,高興得不得了,愈來愈故意要學,可能就形成他的障礙了。
所以要讚歎人也不能亂讚歎,他剛好執著了,你還讚歎他,他不是更執著了?所以連讚歎人也都要有智慧,《禮記.學記》說的,「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你了解他的心理狀況,善的部分肯定、增長,執著的部分不說,不然會幫倒忙。所以有一句話說「慕賢當慕其心」,我們要學老人家言語背後的真誠心、慈悲心、柔軟的心、謙卑的心,你領納了,你也這樣去存心了,要學他老人家講經就不是太難。依我們弟子觀察,任何的讚歎老人家都不受,「這都是佛菩薩的加持,祖宗的安排;這都要感謝我三個老師,沒有我三個老師,我根本不懂佛法」,都是讓功給父母、給老師,讓功於眾,真的老人家名聞利養沾都不沾。所以我們會觀察了,就很有收穫。
你有提到,講課的時候這些經句可以出來,其實都是求至誠感通,佛菩薩會加持。當然你上台了要至誠感通,你平常也要精進學習,你一有時間就學習,佛菩薩也一直加持你。假如平常我們都沒有精進用功,那代表跟佛菩薩的頻道雜訊很多,我們不是要接一個電台,那聲音吱吱吱,不是很穩。假如你平常存心都很精進,希望多積累,能夠利益眾生,這頻道接上了,他不只在台上加持你,你平常用功他就在加持你了。因為你平常都有在積累,所以他一加持,你所讀過的、你所感悟過的,很自然的就會現前。
成德記的東西不多,為什麼?沒有福報。我一到海口,十八年前,我跟大家講,我去澳洲淨宗學院學習,我希望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我的願望是這麼去的。後來緣不成熟,我就回台灣了,結果考試考不上,都備取,就去了海口。去到海口以後,又要教學、又要辦行政,都要辦、都要做。所以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離我愈來愈遠,這個時候不能強求,要隨緣。那什麼時候讀書?一有時間就讀。有時候在做家務、洗碗,趕緊放講經、讀經。大家看我念一些句子好像很順,都是平常耳朵一直聽一直聽一直聽,就聽熟了嘛。
所以文殊菩薩不是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娑婆界的人耳根很利。所以你眼睛,有個牆,你就看不到外面了;可是這個耳朵,耳聽八方,隔牆還有耳。所以這個耳朵很厲害,就可以抓時間多學習、多積累。這個比喻,比方說,這個積累就好像你學煮菜,今天你會煮三十道菜,然後你們家來客人了,要出十道,你會有點緊張吧。可是你繼續學繼續學,當你學到你會煮兩百道菜了,客人來,你會不會比較不緊張?自然搭配,有靈感搭配一下,很輕鬆,兩百道選其中十道出來可以了。思考一下,今天來誰?比較喜歡吃什麼?南方人北方人?其實你看,煮菜請客人跟講課很多道理也是相通的,你首先了解一下學生的程度、年齡,跟煮菜一下,你先了解一下他口味、哪裡人,這叫契機。
所以當你每一天都一直在積累,但是這個積累裡面不能只有知識的積累,還要解行相應,你體會到的道理要去做,行又幫助你解得更深。所以老法師講經大家去觀察,不是照本宣科,他都是自己真的把佛法去落實他的感悟,一講個理,他馬上就有事相出來,他自己做的,他的心境娓娓道來。這個就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但是這個都是積累起來的,一開始都還是會比較擔心的,因為畢竟你站在那麼多人面前,假如一句話講錯了,大家一笑,你難為情了,一下子腦子空白,不知道講啥了,又不能下台,又不知道講啥。就好像剛剛我給大家舉的例子,人家把一堆資料放我面前,我緊張、害怕了。都是要不斷鍛鍊的,千錘百煉。
這個講經,推薦你去看老法師有一段開示,就是敘述他跟李炳南老師十年因緣,他怎麼當學生的,他怎麼學講經的,甚至於後面是他怎麼弘法的,都講得非常仔細,雖然只有一個小時,成德覺得字字珠璣,很精彩。其實這一篇教導是我們第二個大單元要推薦給大家學習的,第一個大單元是孝道,第二個大單元是師道,老人家敘述他怎麼跟老師的,我們就可以從中去體悟了。因為您已經提出來了學講經,所以推薦您可以先看這個。您先看,後面的問題你看過幾次之後我們再討論。因為有一些問題,你自己想明白跟我給你講有點不同,自己想明白了更好,你聽著聽著自己領悟到的。所以請留我先賣一個關子,因為我怕把你的悟門堵住了。所以教學也是一門藝術,要點到為止,因為不是灌輸的,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給我們灌一大堆知識,腦子都發脹。
大家想一想,我們小時候背那麼多東西,一到考試,硬背硬背,考完一個禮拜忘差不多了。可是你看傳統讀書法,在那誦經,搖頭晃腦,隨著那個音韻,念著念著,念一百遍,不會忘了。你們有機會聽李老講經,還有一些錄音,九十幾歲了,講課都不用翻書的,引經據典,所以終身不忘。我們雖然現在已經成人了,但是用心學都會有感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講的,你能這麼去用功,「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然比較愚笨一點,慢慢慢慢突破了,會明智了、有智慧了;「雖柔必強」,本來軟弱,也會變得非常有承擔。
你提到這個龍樹菩薩,感覺周老師很可貴的一個態度,你聽完之後,你會把你的理解再講給成德聽,這樣能確認有沒有理解錯了。所以我們講學的人也是希望聽的人能夠feedback(反饋),我們才知道到底我們講的大家了解嗎?有聽明白嗎?有沒有疑惑?我也要改進,所以這個雙向其實是挺重要的。而這個舉龍樹菩薩,最關鍵的就是傳統的學習它首先求的,用佛教的名詞叫「般若無知」,就是《心經》講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就是得清淨心。
但一般的學習都會記很多東西。所以這個學習的目的我們可要了解,小朋友讀經目的是什麼?得清淨心,你不要讓他胡思亂想,會背是自然的副作用。可是現在搞不清楚那個目的了,然後硬讓孩子背,背到他一提到傳統文化厭煩了,適得其反。我們看記很多東西的人,他假如沒有貫通,你問他一個問題,他說「等一下等一下,我想一下我想一下」,他還得思惟一下,要找哪一部經出來,他那個是記的。可是你注意去觀察,像老法師,隨問隨答,他那個狀態是什麼?你看他懂那麼多,心裡清淨,他不是死記硬背一堆東西,沒有,心裡清淨。就像《禮記.學記》說的,你敲它小聲它就小鳴,小叩則小鳴,大叩則大鳴,不叩則不鳴。所以講課的人平常要養清淨心,不要胡思亂想。平常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你常常提得起佛號,你心比較清淨的時候,你一聽什麼就領悟,你一看什麼就有領悟。所以都要觀察自己的學習狀態。
為什麼成德第一次發資料給大家,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佛法求的是什麼?佛法求的是真心、是清淨心。清淨心應對一切境緣,隨問隨答。但是這個得要過來人給我們點出來,我們才知道這麼學,所以人這一生能遇到過來人,有福報。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的,「從明師受戒」,明是明白的明,代表他已經是過來人了,才叫明師,他能以自己的覺悟讓別人覺悟。假如我們自己還沒覺悟,然後我們對著人家說:「你跟著我學就能覺悟了」,那不是打妄語?自己都沒還沒了脫,還敢拍胸脯,那麻煩了,那不是被魔加持了嗎?但是我們看,真正入境界的人還謙虛,你看李炳南老師,當時候老法師去拜師的時候,李老的境界也不一般,可是他開三個條件,開完之後說,五年,五年以後我介紹我的老師給你。都是謙卑的。
我曾經就問過老法師,因為有一個修行人很精進,跟老人家也認識,那個精進的程度一般人根本沒法比,後來沒有了脫生死。成德就問:「這一位修行人這麼精進,為什麼他還是沒有成就?」老人家說:「可惜,他這一生沒有遇到明白人。」我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其他人都聽不到的。因為這個人可能其他人也認識,但是這個問題我又覺得很重要,所以剛好有一次坐在車上,跟老法師剛好並排坐,我問這個問題其他人聽不到。所以為什麼《法華經》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很重大的因緣條件。很精進的人,但是假如沒有過來人給他指路,有時候畢竟人這一生的壽命是有限的,幾十年而已。所以在魔當中有一個死魔是很厲害的,他一到,我們又去投胎了,雖然很精進,還沒有斷見思煩惱,又得去投胎了,結果又有隔陰之迷,又得從頭來。所以修行人不能再投胎了,這一生最後生了,挺重要的。
好,您先聽了這個「十年因緣」,應該後面幾個問題可能會找到答案,到時候沒找到,我們再來探討。好,謝謝。
陳老師:感恩師父,今天提問的人挺多的,師父您辛苦。接下去剛剛有一位林老師等了很久,現在是林老師也在等,我不知道林老師還在嗎?
成德法師:我現在看到問題了,謝謝。
林老師:先讓其他老師吧,沒有關係,我想可能還有其他老師有問題。
成德法師:陳老師,可不可以麻煩妳念,妳那邊假如比較容易看,可不可以念給我聽一下?
陳老師:好,您是先回答這個是Hellen老師,他替張老師,就是上次有分享的一位張老師,他有個問題請Hellen老師代問法師,您是先回答張老師問題還是先林老師的問題?
成德法師:沒關係,張老師的可以,您看怎麼順怎麼念。
陳老師:好,那我按照師父的意思先念。它是張老師說,阿彌陀佛,尊敬的成德法師,弟子可否請師父慈悲開示如下問題:一、末法時期要成就自己,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做為佛弟子及《弟子規》的推廣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佛陀的教誨,如理如法的執行持戒和開緣的戒律?譬如說第一個事例,發願的功課由於突如其來他人的拖累,而無法在當日完成,譬如家人要求一起參與家庭遊戲,而無法正常完成當日功課;第二個事例是已經發願的戒律與他人的要求不合,例如不吃葷腥與父母要求不合,或朋友聚會別人提供了葷腥的食物;第三個事例是家裡有白螞蟻,不除的話,牠們會把房子都吃了。感恩師父,弟子合十頂禮。
成德法師:謝謝張老師問的問題。持戒很重要,因為我們走的都是戒定慧的路,因戒得定,因定發慧。我們可以掌握佛法的綱領,這樣我們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比較好觀照。像老法師他有墨寶,「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二十個字是心法,心有根本,行有根本。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就以這五個心來觀照,不相應了沒關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快把它調過來就好了;在行為上,我們有沒有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不要強求。
具體依大乘經的教導,行門有五個,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今天提到的,修學的基礎是三福,淨業三福;待人依六和,團體裡面修六和敬;處世修六度,跟人相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然後遵普賢願。五個綱領不難記,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一切言行要跟這五個行門相應,這樣就不難觀照了。這些行門,這五個行門多讀幾遍,其實就記起來了。
提到用功,其實用功的用意、目的是什麼?精進,不要懈怠。修行靠個人,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今天我們功課沒有完成,是因為懈怠了,還是因為有其他因緣出現了?有其他因緣出現了,那又是我們應該去應的緣,可能也在我們五倫當中的本分當中,那當然要去應,不然我們為了完成功課,可能跟這個五倫關係變得不能融洽了,那不是還產生沒學佛以前更多的問題?這個不是佛菩薩的用意。
所以老法師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就把這五個心跟五個行解釋得非常的圓滿,才兩個小時不到,大家可以多聽幾次。老人家說的,念佛,這個念字,今心,心上真有佛。所以重要的,這個開示從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學佛是學作佛,作佛是心去作佛,是心作佛。老人家已經很慈悲,開解出五個心,讓我們隨時可以觀照,我是不是用真心?我用真心,我當下這個心就是佛心。所以善知識有一點特別可貴是什麼?他把佛法給我們講圓融。圓人修一天,超過不圓融的人修一劫。所以為什麼說遇到善知識是福報,難得。所以老法師說,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就像老法師去接受人家訪問,他也在宣傳佛法,「這個有糟粕。他們看不懂,就當是糟粕」。你假如積累的這個佛法夠了,你隨時跟親戚朋友一聊天,你都很幽默的可以跟他結法緣,無有一法不是佛法。
比方說,一見面戴口罩,口罩是不是佛法?你去觀察,華人很願意戴口罩,因為他有大局觀,保護自己也要保護別人,那這口罩不是佛法?你看有一些人硬是不戴口罩,說:「這是我的自由,你不能影響我的自由」,那他不是自私嗎?那你看他愈拖,連他都要遭殃了,小不忍亂大謀,連這一點小小的委屈都受不了,那整體都要遭殃。
所以我們首先要體會,做功課是不要懈怠,要精進,精進可不能著在相上。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也怕我們著相,他說「以調伏習氣為精進」。我們首先先考慮自己的,這個要放下,要能首先考慮別人,那這個才是精進,把自己能放下,先人後己。當然你先人後己的時候是幫助他,不是陪他去做壞事,當然不是。假如真的有一些影響,定課沒有做到,隔天補一補,佛菩薩又不會跟我們計較,幹嘛自己增加那麼多壓力?但是不能自欺,大家不要聽完我說,成德法師說這功課沒有做到沒關係。冤枉,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剛剛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所以重在領悟,不能一聽又著在這個言說上,自己心裡一有執著,聽什麼都會聽偏掉。這個大家要慢慢自己去觀照、去體會。
所以人修行愈修愈不分別、愈不執著,愈能跟人相處,這對了。這不是我講的,佛經說: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四攝六度,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麼去做了,應該跟家人、朋友、同事的關係愈來愈好。
至於談到開緣的問題,開遮持犯,老法師有說,該開你不開也是犯戒。其實最核心的一個問題,什麼時候可以開緣?為眾生的時候可以開緣。像老法師當時候在一個餐廳,遇到人家很歡喜的,你可不可以當我孩子的證婚人?老人家馬上答應了,為什麼?可以跟這麼多人講佛法。然後一坐下來,說實在的,一般的人又不知道佛法,又有一個高僧坐在前面,你說跟他同桌的人會不會稍微有點緊張?你看大家,來來來,稍微敬一下,然後老人家也隨緣。然後他們就眼睛瞪很大了,哇,佛教還能喝酒?你看師父順勢說了,「酒本身沒有罪,可是就怕你喝酒不節制,你非常容易做殺、盜、淫、妄的事情,你到時候就後悔莫及了,它是遮罪,預防你犯錯。」他們一聽,原來是這樣。你看為了眾生能得利、能聞法,可以開戒。這個度就看自己,大家看著辦,因為實際狀況這個我也不清楚,只能原理原則跟大家供養。
提到家裡有白螞蟻,這個問題問到成德,成德是出家人,我還沒學佛以前,看電視劇,電視劇都會有出家人,「我佛慈悲」,「出家人慈悲為懷」,小時候都有這個記憶,現在真的當了出家人,那也得效法。慈悲就不能傷害眾生,真的還是有白螞蟻,可能要反思我的誠心不夠。就像印光祖師當時候這個房間裡面有昆蟲,侍者要把牠請出去,印祖說,「不用了,牠們提醒我,我自己修行不得力」。後來這些昆蟲自己都搬家了,就是這印祖德行感通了。當然,在這些眾生有時候我們也要思考,可能有相應的地方牠才會來,所以假如把這些相應的源頭能夠處理好,把它截斷,那可能牠就不來了,就是我們用誠心,或者從原因上都能夠做得更徹底,很可能慢慢就會改善。
好,以上僅供參考。下一個問題。
陳老師:感恩師父,下一位是林老師還是Jennifer林老師跟法師請法?
成德法師:沒關係,就照著念可以。
陳老師:後面沒有問題,是兩位老師舉手,林老師跟Jennifer林老師,她們兩位剛剛都有舉手,現在還有問題嗎?
林老師:老師好,弟子沒有非常具體的問題,只是您今天所上的、教授我們的內容,就是做一些供養,分享供養。
成德法師:謝謝、謝謝。
林老師:首先是非常的感恩成德法師,我記得每一次您都數數的在跟我們宣說師父上人的功德,師父上人的功德讓弟子也,因為以前我們只能在視頻當中看到師父上人講經說法,但實際上真正的像法師您這樣親近到師父上人,然後在生活當中點滴的功德,的確真的是,您的宣說也是饒益到我們,也再再的非常的能夠感動。就是師父上人為了培養咱們中華文化的傳承,我記得以前看師父上人的視頻是說,我們已經缺失了五代,那我們至少需要五代來恢復。師父上人已經九十幾歲了,他最後還要住世,也是為了說我們再能夠把傳承能夠續下去。
其實儒家思想,自己也皈依過上日下常老和尚,日常老和尚也是非常的推崇,要儒家思想的推廣。因為他說過,儒家思想就相當於一個土壤,將來佛法要想能夠生根,能夠傳承發展,它靠的就是這個土壤,這個土壤就是儒家思想的一個基礎。所以我們的小孩,下一代,其實我們自己也是,就是您說的從孝開始,如果最基本的儒家思想都沒有,其實佛法也很難入心,也很難能夠真正的興起。
也很感恩,我知道成德法師之前一定做過很多功課,因為您每次的開示都會關顧到我們受眾,就是我們的聽眾。您一開始有提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其實我相信您是想讓我們這邊有一些同學是在學習這部論。自己所學的體會也是,孝道它其實還有更深遠的一個意義就是說,只有孝順父母,因為父母是一個很大的福田,它甚至應該是第一大福田,就是說家中有兩尊佛,其實就是父母。這個福田的培育,其實從小朋友來說,它直接的對境就是父母,這個福田的培育其實就是從這裡開始。
孝道如果做得好,孝子,我們其實看過很多的孝子,中國以前好像就是有個很大型的公益,有好多孝道的一個系列片,那裡面有好多,有的甚至就是說給臥床的媽媽摳大便,還有很多,這個好像就是胡小林老師在講的一個講座,好像是。其實孝道做好的話,將來他依止善知識的時候就能夠做得好,他其實直接就是通到將來孩子成就、成佛。因為善知識,親近善知識才能夠做到依教奉行,這個就是從小從孝道開始培養的良好習氣,將來親近到善知識以後,他才能夠孝子心的這麼一種的華嚴九心的話,他將來才能夠學得到佛法,就像您剛才說的這個器,他的器能不能容納,其實也是靠最基礎的孝道。所以孩子的根扎得好的話,將來孩子在親近佛法、親近善知識,然後最終能夠成佛,應該對於他來說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根基。所以特別的感恩成德法師,給我們排的這課程,您的課程排得其實就是道次第,所以一點都不相違。
然後還有就是,您剛才提到的一個善根守護,其實這個善根的守護,昨天弟子還跟Hellen老師在講環境的問題,因為一條龍的學校的環境問題。因為善根的守護,其實從弟子的理解來說,一個小朋友一點一滴的善根,他所顯現出來的善根,其實是就像您剛才說的,哪怕你這一生很精進的修行,下一生還有隔陰之迷,他能夠把這個善根保留到這一生的話,他應該是無數生都會這樣付出很大的努力,可以說是背後的艱辛非常大,他的這分一點點的善根,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好的環境去保護他的話,其實從一個生命的成長來說,是很對不起他的。
所以這個善根,我自己舉個例子,以前我們家小的那個小朋友,他在小的時候,一歲多,差不多能走路我就帶著他放生。後來他在四歲的時候,四、五歲,我送他去上幼兒園,幼兒園在馬路對面,然後他就騎滑板車,那個小滑板車。後來那天剛好就是頭天大雨,第二天路上都是蚯蚓。然後當我們過了馬路,到對面草地旁邊的行人道的時候,他一騎沒騎兩步他就停下來,他尖叫了一聲,他說媽媽,我碾死了一隻蚯蚓,然後他就很緊張怎麼辦?我說我們也不是故意的,我們就給牠念皈依,然後念佛這樣子,在那裡少少的念了小一會,然後他又開始騎上路。當他騎上他就開始很注意路上的這些蚯蚓,就開始拐彎,就很不好騎。後來他沒騎兩步,他就乾脆把滑板車扛在肩上,你看四歲多,其實滑板車也還挺重的,他就扛在肩上,他就走去上學的。我其實在旁邊可以幫他拿,但是我也沒有幫他拿。我其實心裡是很感動的,因為他的這個其實也不是我去教他怎麼樣,他能顯現出這個善根,就是他宿生他有串習過,他有串習過,然後他這一生他就自然的能顯現出來。
後來在不久,大概也是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有一次我去接他,就發現說他在弄紅螞蟻,他有想傷害那個,但他不是殺死牠,就是想把牠給傷害,做的動作比較粗一些。我就問他,我說,你為什麼去弄牠?然後他說,老師告訴他,這個是紅螞蟻,就是螞蟻當中的一種很凶的那種,好像意思就是說這個是害蟲,小孩沒講太清楚,就是說牠是對我們人類不好的。這樣子的,後來我就覺得說,這個學校教育有問題。還有很多不同的例子,所以他大班完以後,一年級我們就搬了學校,讓他回到了我們的這個學校來上學。
包括我女兒,小時候也是,她把水倒了,下課的時候一小杯水倒在地上,當她要自己去清理的時候,老師不讓她動,老師就拿了一個黃牌子放在那裡,然後馬上打電話叫學校的清潔工過來來清理。老師就說,妳去動的話會滑到,那學校就有責任。在我自己看來,這個水倒了,我們自己拿個紙、抹布擦一擦就可以的。但是他們學校的教育就是說,它是屬於清潔工的職責,我們是讀書的職責,這個其實對我自己也是滿……我就覺得說,我們體制內的一些教育、一些理念可能會讓孩子的善根得不到,所以有很多例子。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後來才是說……
昨天我跟Hellen老師也有談到這個,就是這個小朋友的善根的守護,他一點一滴的善根其實真的是他,我們不管是做為家長,還是做為一個教育者,還是做為社會的一員,我們都要去為孩子守護這麼一分的善根,哪怕是一點一滴的。就像佛也是,您剛才說的,我們這個世界上每一分的、每一小芥子的,那都是佛付出的,我們每一個人其實也都是佛所關照到的。我們應該要作佛菩薩、行菩薩道的話,我們去成就佛的事業的時候,應該也是要為眾生去守護這麼一分善根。這個是自己對這方面的一個理解。
另外一個,您剛才說,因為最近我們教研組也一直都在討論一條龍,很多老師也有一些擔心,因為現在線上也不少的老師,所以我自己就是想說,供養一個自己的心得。就是覺得說,只要我們發的心是很正的,其實後面的所有的都不用去,就是您說的佛菩薩來加持、來操心的,我們只要發心純正,然後去做。其實現在叫我拿出一千塊錢我也拿不出來,但是我還是覺得說,它其實是可以做的,而且也不用去擔心說,後面我們到底要負擔多少,我們能不能負擔,就憑著說守護這一分善業跟傳承中華文化的,就是您剛才也有提到說一個責任,我們都願意去負擔、去承擔,荷佛事業,我們都有這個勇氣去承擔,這個是特別的想要供養給師父。
因為剛才您說的疫情那個事情,我們也想到我們的學校,我們學校其實原來的那個場地非常大,一年負擔幾十萬,也是疫情之前,疫情爆發是十二月份,十一月份中國,我們其實那年的夏天八月份、九月份,我們就挪到一個很小,稍微小的負擔,負擔少很多很多的一個地方。可能也是因緣,因為接下來的這兩年,其實我們基本上,如果還待著那個場地,我們可能真的是很難負擔下來。其實就是說,我覺得佛菩薩會幫你操心,不用我們真正的去操心,我們就是說努力去做,它的因緣自然就會聚合到一起。特別感恩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林老師。她的發心很可貴,荷擔如來家業。而且要知道後台老闆是阿彌陀佛,我之前剛出來弘揚文化,我說後台老闆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老祖先會加持。
我們常說一句話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今天我們自己當父母,或者你當一個家族的負責人,你會把福報交給誰?鐵定是那個最有責任的子孫。現在我們又發願要承傳中華文化,哪有說我們中華民族這些先祖他不當我們後盾?不可能的,他比我們還著急。所以這個不難理解吧。
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說,我的弟弟小我六歲,沒有這個機會了。其實那些話都要我們去體會,那個時節因緣過了就過了。所以他們深刻了解整個大乘佛法在漢地的因緣,唐朝中葉以後,小乘就慢慢慢慢比較沒有人在學了,就是儒家跟道家取代了,因為中國人太熟悉了。佛法又沒有著相,所以佛為什麼用法印?跟我這個法印相應的就是佛法,不能說我講的才是佛法,那佛不就有我相人相了嗎?符合的。
而且跟大家舉過了,永明延壽大師,這是淨土宗六祖,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有一本教誨,《萬善同歸集》,裡面就有說到,佛的《起世界經》就有說,釋迦牟尼佛遣兩大菩薩於震旦方向講經說法。印度的震旦方向就是中國大地。所以孔子先來了,老子先來,打基礎的。所以印光祖師說,世有大儒,始有高僧,你沒有這個基礎,出不了高僧的。大家冷靜去看看,高僧都是有這些基礎的,哪怕是不識字的海賢老和尚,你看他的孝道、悌道、尊師,那都是,雖然他沒有讀很多書,可是他從家庭裡面得到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那個就是他的基礎。
剛剛也提到,父母是最大的福田,所以佛在經論裡面說的:「世若無佛」,世間沒有佛住世,「善事父母」,很好的去事奉父母,用心的去事奉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這是佛講的,事奉父母跟事奉佛是平等的。而且剛剛林老師也講得很清楚,也是老法師特別強調,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他沒有孝道,他要尊師很困難。《孝經》也說了:「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這個就不符合人性的發展,他得從對他恩德最大的人引發他知恩報恩的善根。而且有這個孝道的基礎,進而到學校去了,所以老師叫師父師父,師徒如父子。所以古人留了這些話,都是很有意境的。
老法師也說,佛菩薩的慈悲世間人他不一定能感受到,所以我們佛弟子都有責任,把佛菩薩的慈悲要做出來,讓世間的人感受到,不然抽象,神愛世人在哪裡?佛菩薩同體大悲在哪裡?所以我們有責任守護自己的孩子,也守護一切眾生。護持一個孩子不簡單,剛剛林老師舉的那個例子,老師他也尊重,但是老師的觀念不一樣了就影響他了。
但是我們也別著急,因為緣分它也強求不來,或者說它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達到很圓滿的境界。但是我們的心態很好,任何情況出現,你都能夠很心平氣和的去引導孩子。這個危機有時候也會變轉機,煩惱也可以轉成菩提。但是我們希望緣分愈來愈殊勝,這些增長孩子善根的人事物更聚在一起。為什麼?希望教出來的效果愈好,給世間人愈有信心。我們這個信心也不是自己貪求,總要給世間表個法,不然現在世間的人,你叫他相信很難,他首先就懷疑你,「你給我拿證據來」,我們又拿不出榜樣出來。
像我有一個朋友,馬來西亞的朋友,他做生意的,他說一聽到人家介紹老和尚,他首先念頭說,不可能,這個世間不可能有無私無我的人。但是他又覺得人家講了,去看看吧,他就去聽經了。然後他說他一進來就坐在最後面,他自己都不知不覺,聽啊聽啊就往前面坐。他本來不會講普通話的,就開始聽經,聽聽聽,現在也會講普通話了。所以要給人家起信才行,不然他那個疑去不掉,他不相信他就不可能去學了。
一切還要隨緣,我們知道老祖宗的教學的原理原則,包含教學的內容非常好,可是我們現在孩子,環境的客觀擺在那裡,可是我們用心。就像成德有跟大家提到,我也是這麼讀書讀了十八年過來的,好像對自己的人生受用不是太大,那我總不能讓後面的孩子還是這樣,那我們就得見縫插針,一天半個小時總擠得出來吧,大家要了解,一天半個小時,一年多少?一百多個小時,五年那快一千個小時了,你統統拿來積累也不得了。而且你是用真心在帶領你的孩子,那才是最重要的。多少緣盡力做多少事,有半小時就半小時,有一小時做一小時,但是真的有一天的那就做一天。
林老師:感恩法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感謝大家的參與,好,我們下週見,再見。阿彌陀佛。

2022-06-26
98:57
comments
No Rating

師資扎根培訓班03(上)_成德法師

諸位老師,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開示不敢當,跟大家在教學的經驗上做一些交流。我們從事教學工作,最讓成德震撼的一句話,就是孔子在《孝經.開宗明義》講到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問曾子,你知道先王有什麼至德要道,用了之後整個天下安定太平?所以《孝經》用佛法講也是無問自說,所以特別重要。「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接著孔子說了,「夫孝,德之本也」,德行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教育要從這裡開始。
這個跟我們佛家的教導不謀而合。佛家教導,在《觀無量壽經》當中。這也是一個很特殊的經典,因為韋提希夫人面臨家庭變革,她的孩子要殺父親、害母親,可想而知韋提希夫人當下內心的痛苦。結果她祈請佛陀給她說法,有沒有好的地方可以去?結果佛以神通現了整個十方佛剎的這些佛國土,韋提希夫人也很厲害,她選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她就一心要求生極樂世界了。而佛接下來告訴她的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的諸佛,過去、現在以至未來,他是怎麼修的,他是修什麼因才能得佛果,修什麼清淨業。不是先教她求生的方法,是教她求生的基礎,所以可見基礎重要,佛就說了淨業三福。首先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福,人天福。第二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第二福,小乘福。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福,所以大乘很明顯的首重發菩提心。
而這三福一打開來就包含一切經典。包含《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講下士道,這應該跟人天比較相應;中士道,有可能跟小乘相應了;上士道,這個是屬於大乘佛法。所以,所有的經論其實它都是一直在呼應最重要的部分。而佛門的教學是藝術化的教學,非常的善巧方便,這個我們從事教育也要多體會,它用建築物、它用這些造像,甚至於你供佛為什麼要供花、為什麼要供水、為什麼要供燈,都有表法的意義。
孔子也常用,《論語》裡面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松柏就是表法,能夠在寒冬當中長青,不變。孔子看到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流動的水跟時光一樣,一去就不回來了。假如我們也能用這樣的心去體會六塵說法,那你帶你的小孩、學生出去,他們一定很高興,在遊山玩水當中寓教於樂。我們仔細去觀察,孔子很多說話的地點都是在大自然當中的。
所以佛門,比方說造像就是很善巧。這個造像首先讓我們時時不要忘了佛菩薩的教誨,看到他們的像馬上想起來,不能辜負,佛都已經第八千次來娑婆界度化我們,最後一次還講了四十九年,我這一生一定要了脫生死。而且不止是佛來了,一佛出世,千佛擁戴,這背後的因緣、恩德,這個是很難用言語來形容,得我們自己用心去體會。甚至於自己回想自己人生的過程,假如沒有佛菩薩加持,可能現在也不可能走到學佛來弘聖教這個路上來。這個是成德自己曾經思考過的,太多的一些點,可能一下子就偏出去了。
在《法華經》上有說道:「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芥子這個種子好小,像芥菜子這麼小的一個種子,等於是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大的地方,它的每一片、每一塊像芥子這麼小的土地,沒有一處「非是菩薩捨身命處」,每一塊這麼小的土地,都曾經是佛菩薩為我們流過血、犧牲過性命,就是為了度脫我們,就是為了增長我們的善根。這樣的真相,沒有佛經講,我們用自己的腦筋去想,很難想像。
有一個實際的例子,就是佛陀當時候在世,有魔王要障礙他,包含還有提婆達多來破壞,當時候把五百隻象灌醉了,然後就讓牠們奔跑,就往佛要經過的地方衝過來了,眼看僧團很危急了,這個時候佛把手一舉,在這五百隻醉象前面都現了一隻獅子王,那獅子一吼,這個醉象就趴下去了,就變得很溫順。結果這個魔王看到了,魔王對佛陀也很恭敬的。魔王還問佛陀:「你是怎麼辦到的?」佛說:「你去問地神。」佛還請他去問地神。魔王真的去問地神,地神就是說,「我們這個娑婆界每一寸土地,都是釋迦牟尼佛曾經為度脫我們流過血、犧牲過身命」,經典裡面也說都是頭目腦髓供養出來。
在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菩提心是我們本有,必有因緣方得發起,而第一個因緣就是念本師恩。本師,根本的老師,沒有佛示現在我們世間,我們聞不到佛法,所以這個稱謂也是提醒我們,時時不能忘了根本的老師。而像智者大師,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所以這個我們也要會觀察,因為我們容易著相,佛滅度了,以為佛走了,不在了。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不生不滅。而法身這個稱呼也很有意境,一切法都是我的身,那就入了法身,遍一切處。
所以《淨修捷要》第四拜,「一心觀禮,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眾生,離娑婆苦,得究竟樂,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這個是講阿彌陀佛的法身,他不生不滅,我們的法身也是一樣。再來是報身,有生無滅,就是智慧。接著是應化身,應身,就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那是應身,跟人的壽命差不多,住世,用中國的歲數是八十歲,住世七十九年。化身,比方說眾生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像我還沒出生就發生過八七水災,當時候真的觀世音菩薩顯相,那個照片流通很多。就在整個大水當中,觀音菩薩坐著一條龍,聞聲救苦,他那個一救,現了之後就沒了,那個是化身。
所以我們知道佛遍一切處,隨時在我們身邊,他同體大悲。相信了很有力量,佛菩薩隨時跟我們在一起。因為也曾經有人問過成德說:「你做這個事情會不會很孤獨?」我被這麼一問都笑笑的。因為他也是站在關心我的立場,他假如是學佛了,那我就要進一步跟他說了,怎麼會孤獨?佛菩薩無處不在。
我記得曾經聽老法師講過,說到有一個人出來弘法,比較辛苦,然後晚上到了應該是個破廟,他就在那休息。結果休息的時候,他就感嘆道:「好辛苦!」他說好辛苦。結果空中就傳來聲音說:「我們比你更辛苦!」當時候還沒出來推廣傳統文化,那現在再回想這個故事就很有味道了。那是什麼聲音傳來了?護法,這些龍天護法。他只要講經就好了,其他的事情都得他們去張羅,所以這個看不到的比我們還辛苦,甚至還忙碌,這是我們肉眼有時候看不到的。有時候我們在開會的時候都開玩笑,我們就說:「可能上面開的會比我們還多」。佛菩薩、龍天護法他是管全局的,我們也只能想得到我們負責的這個部分。
跟大家舉個例子,這次成德有推薦一個內部學習平台「薰聞成種」。那為什麼想到要弄這個內部交流的平台?因為一切都是因緣。剛好去年初在馬來西亞過年,因為我二O一六年就到英國來了,我畢竟在馬來西亞待了七年。結果看大家還是一直在學佛、在推廣文化,特別感動,看他們很認真學習。還有一個女士,她就跟成德說了,說:「你講的那些課都是給成年人聽的,我孩子現在十四、五歲,有沒有適合這個年齡的?」就覺得我們可以拋磚引玉,自己能想到的、蒐集到的,透過這個平台提供給這個年齡層的青少年。他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我們就在境界當中練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他的事就是我的事。所以老法師常常說,會修行就要六根接觸六塵,練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老人家說了,這個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再把這一塊修了,現在直接要跳,這個比較高一點,但是肯努力還是可以的,老人家是說先練這個不分別、不執著。
《無量壽經》也是教導我們:「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那我們什麼時候來落實這一句?我相信我們教學的每一位老師,當你把儒釋道很寶貴的這個教誨講給小朋友聽之後,你最希望看到的是什麼?他聽了馬上去做,大家高不高興?那我們換另外一個角度,我們是佛菩薩的學生,那佛陀把《無量壽經》、把大乘經教給我們了,你看佛菩薩最高興的是什麼?我們馬上去做。就像《普賢行願品》裡面談到的廣修供養,普賢行第三大願,廣修供養,普賢菩薩說第一是什麼?如說修行供養,就是我們肯依教奉行。而當我們沒有建立起聽了馬上去做,這個心態可能就是我們學習的障礙了,這句教誨明天再做、明年再做。所以古人有提醒,「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都在等待明天,「萬事成蹉跎」。所以佛家講「直下承擔」,儒家講「當今之世,舍我其誰?」都是擔當。佛講這句話講給誰聽的?就是講給我聽的,我就是當機者,這樣佛經才能入自己的心。假如我們在聽經、讀經的時候覺得,這一段講給某某人的、講給誰的,那就不可能隨文入觀、直下承擔。
所以修學應該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因為佛是「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超過父母對我們的愛。因為父母的愛是一生的緣分,一生一世;佛菩薩是「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捨」,一刻都沒有離開我們,因為他是同體大悲。所以我們自己都當過父母,你們當過,雖然我沒當過,但是我假如面對同學,現在也可以,我的年齡當他們父母也是差不多了。歲月不饒人,十八年前我到海口去,坐在台上,底下聽課的人幾乎都比我大;現在一晃十八年過去了,我現在講桌一坐,看下去,不止比我小,小我一輩了。
所以這個「普賢菩薩警眾偈」還是很重要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這個比喻也非常能感受,頭上都冒火了,你不會去做其他的事吧?趕快把頭上的火給滅了。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了一段法語很重要,他說:「不能要求大家念佛是唯一」,因為知道現在的人謀生不易,生活也是很緊湊的,不能當唯一,「但是要當第一!」你要把它擺第一。其他的隨緣盡分就好了,不要留在心上罣礙,第一是死生事大,輪迴路險。我想我講這句話,應該我們劉老師感受不一樣了,他好像是前兩年有動了大手術,有經歷過的人感受是不一樣的。
我們假如靜下心來去感受師父上人、黃念老(上師),這些修行有入境界、有功夫的人,他們都非常慈悲,你去感受一下,那每句話真的就像父母在呵護叮嚀我們一樣,特別柔軟。黃念老,「不要求是唯一,但是要是第一」,都笑著給我們講。包含還提到,「佛法是可以求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在家人面對的人生境界不少,所以佛法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觀世音菩薩很慈悲,求子得子,你要求什麼他都給你應。那當然,我們如理如法去求。就是善知識的言語都是要安我們的心,他用他的法(法語、法藥)安我們的煩惱,安我們不安的心,就跟父母陪我們成長,對我們身心的呵護。
像成德得失心特別重。舉個例子,考大學聯考的時候都睡不著,太緊張了。結果我的姑丈在醫院,就給我拿了兩顆鎮定劑。所以十一點多,實在受不了,吃了第一顆,到了一點多還沒辦法,再吃第二顆,還是一夜沒有睡著。那你看我這種緊張的勁,去考試的時候全家總動員,陪我去考試,爸爸媽媽、兩個姐姐,整個車子坐得滿滿的,去給我當啦啦隊。到了,第一科考中文,我才坐下來準備做答卷,突然覺得這個鎮定劑挺有效的,腦子就開始有點暈了。所以你看緊張到吃兩顆鎮定劑都沒有效,得失心不知不覺增長,其實這是過去生帶來的習氣。因為我父母得失心都很淡,怎麼這個兒子搞成這樣?所以我很感謝我的父母,當時候大學聯考成績出來了,我很傷心,在房間裡哭。我爸爸可能感覺到了吧,他剛好就上樓了,看我的樣子,他就笑著跟我說:「沒什麼大不了,明年再考不就好了嗎?沒事了。」我爸爸講得這麼輕鬆,我也哭不下去了。人哭會哭得很長,可能旁邊還有助緣。結果我父親覺得沒什麼,大不了明年再考就好了,我反而就有點,繼續哭好像有點大驚小怪了。所以都是成長過程,這個得失心現前的時候,都是被父母這樣安撫下來的。所以父母一心為我們好,有時候跟我們談話,「孩子,你要自愛,要懂事」。你看這句話我爸爸講得特別多,要自愛,要自愛。現在想起來太有道理了,不能自己作踐自己。跟我們分析很多人生的經驗,有時候因為年輕氣盛,想做什麼事情,太衝動了,他很有耐性的給你分析、給你引導,甚至於就是希望他人生的彎路我們不要走。所以父母是這樣,佛菩薩亦如是,甚於父母念子。所以真的假如我們肯聽話,成就不需要太長的時間的!佛菩薩就希望我們趕快成就。所以《阿彌陀經》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念佛提升的速度很快的。
老法師在最近幾年,特別以海賢老和尚來引導我們,來給我們做榜樣。因為海賢老和尚活到一百一十二歲,他沒讀過什麼書,所以他也沒有聽經、讀經,他就是二十歲的時候,他的師父教他念阿彌陀佛,他很老實、很聽話,就開始念了。老法師一提到這裡就說了:「我想海賢老和尚老實、聽話、真幹,他可能三、五年功夫成片;再來,再過幾年,事一心不亂了;應該四十歲左右就理一心不亂了。」
諸位老師,老法師講這一段的用意在哪?諸位老師,你在上課的時候,講每句話都有意思吧?你每一句話要不呼應前面吧,要不要開出後面的一個銜接吧?我們講給孩子們聽,每一句話都有用意的;佛菩薩、善知識給我們講,每一句話都有深意。可是我自己鈍,根性太鈍,真的是根性太鈍,跟著老人家做事都已經第十八年了,最近才覺得善知識輕輕的講,我們得要重重的聽,不然很容易囫圇吞棗、走馬看花。因為他每一句話都有他的用意,你給它漏了,可能一些重點就沒抓住了。
我早上才提到,因為我們都有任務在身,一年能夠去見到老人家也有個三、五次算不錯了,飛到香港去。每一次老人家看見成德,第一句話問:「來住幾天?」我今天講的時候我才聽懂這句話,你說太愚痴了。這句話不止是確認你來幾天,這個話後面是什麼?多住幾天。確實是老人家這種愛護,他笑著問你,其實就是希望你多住幾天,我每一次聽不懂,匆匆來匆匆去。所以我們也得抓住本末先後,親近善知識,我也算是前幾年才比較體會重要。因為當時候是講到《群書治要36O》,這個《36O》第一冊,因為現在已經編到四冊了,怕大家時間有限,可以看看第一冊。最近還因為老人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是針對大使,跟他們喝茶、聊天,跟他們講修齊治平的這些智慧,都是從經典裡面出來的。所以老人家就說:「那再編一個《36O》是專門針對怎麼修身、怎麼齊家、怎麼治國、怎麼平天下,這樣他好找。」本來是依據另外六個綱領,是「君道」,怎麼為人君;「臣術」,怎麼為人臣;然後還有「貴德」,德行是最重要的,「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第四是「為政」,怎麼辦政治,而「為政」裡面還有十來個欄目,句子最多的就是「務本」。它有六大塊,每一塊底下又有欄目,而所有的欄目裡面句子最多的就是「務本」,因為沒有找到本,這一生會空忙一場,捨本逐末,會徒勞無功。
舉個例子,古人說「至要莫如教子」,假如為人父母的忽略這件事了,夫妻事業都挺有發展,可是孩子沒教好,他們四、五十歲了,每天在操心孩子今天會發生什麼,你說他後面的日子好過嗎?他是沒有掌握這個最重要的部分。我們曾經聽到真實的故事,夫妻本來是教書的,後來經濟發展了,全部去做生意了,把孩子送到所謂貴族學校。大家注意,貴族學校,你也要看它教學品質,不然貴族學校等於學生都很有錢,家裡都很有錢。很有錢,你在校門口就看出來了,每一台來都是名牌車子,所以孩子還沒有進學校開始什麼?攀比。結果孩子教育沒注意到了,開了工廠,夫妻開工廠,結果孩子染上賭博,把他工廠都拿去抵押掉了,都賭掉了。最後夫妻兩個人非常哀嘆,到自己祖墳前,兩個夫妻喝農藥自殺了,那他的孩子最後可能也不得善終。
你說兩個人假如繼續教書,或者真的有做生意,但是重視孩子教育。所以安心為什麼重要?不安心就隨波逐流了。命裡有時終須有,他假如明白這個道理,他就不會那麼緊張,不會這麼拼命去追逐金錢,最後忽略到孩子教育了。這樣的家庭不是一個、不是兩個,所以我們現在聞到聖教了,真的有責任善巧方便的供養給親戚朋友。所以人生本末先後一定要掌握清楚。
當時候自己在分享《群書治要36O》,就分享到「務本」裡面有一句話:知為人臣,可以為人君;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知所以事人,事人就是事奉人,才知所以使人,使人就是你去帶人,你要先會事奉人,你才能帶人。
我記得我年輕的時候就覺得有一個現象,某某知名大學MBA回來的,然後就當主管,後來都當得不怎麼樣,為什麼?他學的是一些理論,而且理論會變。記得幾十年前,哈佛大學有一個學生告他的老師,說:「我照你教的理論去經營事業,我損失慘重,所以你要賠我。」這個新聞也很轟動。請問師生關係變成什麼了?商品、利害。這個不能亂變,不能什麼都變商業了。所以這個時代變化很快,不變的我們要掌握住。師徒如父子,所以其實我們要去體會佛菩薩的心不難,尤其自己當過父母的人,或者你從事教學工作的人,要去理解佛菩薩真的不難。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的,佛希望你趕快成佛。所以善導大師,這個在中國的弘法,那是殊勝得無比,他老人家一念佛,嘴裡就有一尊化佛出來了,所以他的德行教化到長安城人民都念阿彌陀佛,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漢地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所以日本人都是以善導大師為始祖,特別敬佩。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句話很有味道,因為最快成佛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佛在《大集經》說的:「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禪已經很高了,它是無上深妙禪。「若人識得此法門,一切諸佛皆隨喜」,這個人知道念阿彌陀佛了,其他的佛說,太好了!太好了!給你點讚,用現在的話就是點讚,趕快好好念,趕快好好念,都不跟你講其他的法門了。因為它最快速又最直捷,最簡易又方便,什麼時候都能修,人家不讓你修你也能修,你在心裡默念就好了。你家裡人說,「你不要給我念佛」,沒關係,沒有障礙,念在心裡就好了。所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其中有一願:十方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所以大家想一想,我們的本師是釋迦牟尼佛,可是為什麼我們佛弟子見面不「本師釋迦牟尼佛」,反而是「阿彌陀佛」?
黃念祖老居士有一個比喻很有意思,你不念你學校的教授,怎麼念其他學校的教授?因為阿彌陀佛做得太好了,十方諸佛都幫他招生,讚歎他「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而且他創了這個特別法門,特別在哪?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其他八萬四千法門是什麼?修因得果,它是直接從果起修。黃念祖老居士說,他是比喻,比方說你今天要吃饅頭,那你得要先選種子,然後種下去,開始澆水、施肥,幾個月等它長出麥子了,接著收割,然後要磨麥,之後要做饅頭,揉饅頭,然後還要蒸,蒸好了,打開來香噴噴的,這個工序滿長的,接著吃饅頭。你要修因,你前面做的這些功夫都是修因,最後吃饅頭是結果。但這個法門是什麼?直接吃饅頭,是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它含攝在這一句萬德洪名裡面,然後拿到我們自己的因地來修,所以叫一念相應一念佛。
蕅益大師說的:「以念佛故」,因為我們在執持這個名號,「善根福德頓同諸佛」。這是蕅益大師說的,我們在老老實實念的時候,善根福德跟佛是平等的,所以它叫不可思議。所以佛在《無量壽經》說的:「唯佛與佛乃能知」,這個法門只有佛的境界才能徹底了解,「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他們想像不到這個法門的境界,所以「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所以念佛成佛的法門,只有世尊他圓滿果德的才能夠講這個法門。所以我們看《阿彌陀經》,舍利弗智慧第一,整部經他一句話也接不上,因為他盡其神力莫能測,他沒有辦法了解。而且淨土宗是密教顯說,東密興教大師他就講,「一個阿字生出一切陀羅尼」。一個阿字,這個佛號就是阿彌陀佛。所以為什麼叫「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而且真正我們經教了解了,進一步要修行,就知道這個萬德洪名真的是統攝萬法。
給大家舉個例子,比方說《十善業道經》我們學了,關鍵在哪?「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我們很嚮往吧?那得從哪裡修?常念思惟觀察善法,而且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也不容易吧。可是你念阿彌陀佛就容易了,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你都念阿彌陀佛,那不就常念思惟觀察善法嗎?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不然你還要隨時在那裡念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然後又從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你看一句佛號多好念!
再來,《金剛經》須菩提問出來的,「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剛經》就在教我們,但是用阿彌陀佛這個念佛法門,云何應住?南無阿彌陀佛;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所以真的經教你研究了,覺得理論太好了,理事要結合了,我現在怎麼落實?真的覺得六字統攝萬法,怎麼讓自己不分別不執著?分別心起來了,南無阿彌陀佛;執著起來了、貪心起來了、脾氣起來了,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把它轉過來了。
所以跟大家談了那麼多,主要就是讓大家體會佛菩薩希望我們趕快成就,就像父母希望我們少走彎路,一定把最好的方法給我們的。懂得依教奉行了,就得三寶加持。尤其現在這個世間,染著非常厲害。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末法眾生,根鈍業重」,根性,我們不要說古人,就五十年前的人跟我們比,我們不如他們很多了,業也重。現在家庭的衝突、社會的衝突,你看連現在一個疫情影響全世界人類已經超過一年的時間,這個都是業力現前。可是我們學佛的人,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要清楚這個都是業力感召。怎麼解決?得要行善、得要積功累德。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他會繼續造業。所以老和尚常常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所以諸位老師很可貴,雖然有疫情影響,山不轉路轉,事事無礙,我們用網路來教學,開網課。雖然比不上現場授課,但是我們一心為孩子,為化解這個共業,孩子也能感覺得到。所以真的是根鈍業重,「外魔內障,無人不具」,外在的魔就是誘惑,內在的煩惱。因為我們也大部分是成年才遇到佛法,像我們的小孩他比我們有福報,有的從小就可以學了,遇緣不同。所以自己也外魔內障都有。「邪多正少」,邪的訊息多,正的少。手機裡面一打開瀏覽器,跳出來的很多都是財色名利的東西,你一不小心又染污了,所以邪多正少。為什麼佛一定要勸我們求生極樂世界?那裡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當前是邪多正少,「退易進難」,退步容易,進步很不容易。這是夏老給我們分析的客觀狀況,也進一步勉勵我們:「若都無苦,忍從何來?」忍辱從哪修?在這些境界修。「借彼魔惱,堅我願力。只要將猛,不怕賊強」,這也很有氣概。
而面對那麼多誘惑,老法師說要知止,止於哪裡?止於西方極樂世界。你只要發這個心,我這一生一定要去極樂世界作佛,這是我們人生的方向目標,立得堅定,就不容易被這個花花世界給你誘惑過去了。知止而後有定,這個心才能安定下來;心一定了,才能敦倫盡分,才能做好我們的教學工作。而且知道止於極樂世界了,肯念佛,當然我們在思惟事情、考慮事情,用經教來思惟,思惟完了,就不要胡思亂想,佛號提起來。一念佛,十方諸佛都加持。
現在自己的業力重,眾生的業力也重。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你真心要成就一個孩子,你真發這個心,你的挑戰就來了。第一,他自己有業力;第二,他的家庭有業力;第三,他所接觸的環境都有業力,你看他踏到學校去,不是一個家,他的同學背後都是一個家;再來,我自己也有業力,我還沒有練到不發脾氣。所以我假如伏不住我自己的情緒了,雖然我想利益他,可能留在他心中,老師發脾氣了,老師很凶。所以「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所以不藉這個佛號的功德力,不藉十方諸佛加持,我們真的要幫一個學生都不簡單。所以老法師說:「佛菩薩祖先承擔。」我們哪有那個,我們現在雖然發心了,但我們的煩惱習氣還沒調伏,有時候還得自己調一調,都是佛菩薩加持,讓我們可以做這個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老法師說:「你只要把心用對就好了。」不複雜了,把這個心守好、顧好。
所以大家從事教學工作,最好每一天都給你的學生做迴向。這個成德是從一教書有開始用,包含接一個新班,名字先拿來,給他們先迴向。挺感應的,第一次跟孩子們見面,好像他們就跟你會有一種熟悉感,因為你的意念遍虛空法界,它是有能量的。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要修出世的佛法,還得有出世的福報」。所以他之前介紹親戚朋友去親近上師,結果每次都說好了,當天突然有事。後來他總結經驗,要約這一個親戚朋友來,就給他念一百零八次金剛百字明,後來就比較順利了。其實我們看高僧大德這些話,我們馬上都可以用的,那些原理原則都是相通的。所以老法師說佛法是管用的,很現實的,馬上就能用了!佛法是覺,你只要覺了,那就解決問題了,怎麼會不能用?
剛剛跟大家提到,佛菩薩他縱觀全局,有時候我們能考慮的就是自己想得到的部分而已。剛好去年三月我回到英國漢學院,因為覺得馬來西亞的同修很好學,就希望有一個內部交流平台提供給他們,可是這些東西我都不懂。然後剛好有一對同仁,他們是在福州工作,結果回去過年,回去之後大陸新冠疫情在武漢起來了,他們回不去了。當時候英國不怎麼嚴重,他們回不去大陸了,我說:「那你們先到英國來幫我做一下事吧。」他們就跟我來了。結果他們一來,英國好嚴重,他們回不去了,結果有他們兩個協助,這個平台就建起來了。我後來想一想說,佛菩薩太厲害了吧,連疫情都可以善用因緣安排,那這個連諸葛孔明他能借東風,可能借不了疫情吧?所以這個有時候不可思議,這不是我們人能想得出來。但是也從這些事情,真的覺得佛菩薩掌大盤,我們把心護好就好,別瞎操心了。
我記得我去海口,那個因緣是因為我二OO二年去了澳洲圖文巴學習。因為我在學校教學的時候,領著公家的俸祿,可是看著學生不是一代不如一代,我的感受是一年不如一年,分析起來,他們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忽略了,不夠重視。可是我自己也缺,所以我教了兩年書就辭了,就到澳洲淨宗學院學習,參加七十天的佛學講座。
結果參加的過程,老法師很慈悲,說這個西方一直用科學在證明輪迴轉世,他們用催眠,然後訪問小朋友能記得前世記憶的,然後還派科學家去印證,蒐集這些英文資料,然後讓我們去參加的人翻譯,然後上台去講。因為我的英文不行,根本不可能分配給我的。結果突然有一天有一個女士就過來了,她說:「你比我適合講。」就把一疊資料放在我面前走了,我連跟她說「不」都還沒說,她已經走了。結果我拿著那個資料回到寢室,先上淨房。因為我很容易緊張,所以一下子五天以後要上講台,我一想,肚子就開始反應了。結果在淨房裡面趕快提醒自己,不能緊張不能緊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先把心穩住才行。一穩下來了,趕快找,誰英文比較好幫我翻譯。結果第三天,事前練講。當時候參與的還有香港何美慧老師,她當時候是講課的老師,很慈悲,還來給我們護持,讓我們這些練講的人她給一些寶貴的意見。那個意見單寫得密密麻麻的,大家就知道我講得多差了。那張我還留著,現在還在福州。為什麼留著?很可貴,每一個人都希望你好。因為那天我講完一下台,好幾個人走過來笑著跟我說:「你有很多我提的你沒有犯,有改進了。」給我鼓勵。其實我們人生成長的過程,真的都有太多長輩、老師、好朋友、有緣的人的鼓舞支持,這個說起來就多了,我不能再講了。
因為就像我剛去海口的時候,那時候也才三十歲,也挺緊張的,有人進來聽課就很高興了。結果有一個老太太進來聽了,我在台上講的時候,她都笑著給我點頭,特別給我力量。結果那一堂課結束,因為大家看得出來,我也挺容易激動的,我直接就到她面前去了,走到她面前給她說謝謝:「老人家,謝謝妳來聽這個課。」然後我跟她講了幾句話,我看她看著我不知道怎麼接我的話,旁邊那個人說:「她只懂海南話,不懂普通話。」我在上面講,她一直衝著我笑,居然她聽不懂,聽不懂都還來支持你,因為知道你講倫理道德的。所以所有的成長都是眾緣和合,都要非常的感激。
那一天我上去分享,剛好澳洲發生百年旱災,一百年來最嚴重的。所以有兩次最嚴重,那一次就是二OO二年有一次,還有一次就是前年底,也燒得好厲害。都是自己燒起來的,因為沒有下雨,一些植物又有脂肪、又有油脂,就燒起來了。結果有一位老師,她也是去給我們上課的,她是住在貴賓的地方,她上完課就回住處。結果那一天燒得太厲害了,太多煙霧了,很多路都封了,所以她要回去繞了幾個小時都繞不上去,算了,先回學院吃晚飯吧。結果回來一看,還沒到吃飯時間,看看今天誰分享課程。結果她一進來就是我講,這麼巧,那一天本來也不是我講,還是人家推給我的。結果這個老師就進來了,然後一聽我講說,這個有點講課的天分,她就開始注意我了,後來是她把我帶到海口去的。所以你看百年旱災,這個燒起來了,這個車才開不上去,剛好老師那一天才注意到我。所以你說這個是諸葛孔明算得了的嗎?所以大家別太操心,佛菩薩祖先加持、祖先安排,不用操心,我們把心用對就好了。
上週發給大家的資料都是跟孝親有關的,因為剛剛跟大家舉到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當時候看到這句話,高興得在家裡面歡喜雀躍。為什麼?我終於找到根本了,這樣我教學生我心裡很踏實。有時候教著教著,到底對他們有沒有用?而且我自己也常常在提醒我自己,我自己學了,從幼兒園,五歲,到大學畢業,二十二歲,前後十八年,這些時間都花到哪去了?學的東西我現在記得多少?所以《無量壽經》說:「世人共爭不急之務。」諸位同修,不是出來社會工作了共爭不急之務,當聖賢佛菩薩的教誨沒有承傳下來,人幹的都是捨本逐末的事情。
所以孔子說有五不祥,孔子講這一段話的因緣是因為魯哀公,他的國君問他,「房子往東邊擴建會不會不吉祥?」孔子念念都是為了蒼生,國君問一句話,他就把它轉成把治國最重要的五個綱領告訴他的國君,真是掌握一切機會做法布施、法供養。
孔子說天下有五個不祥,房子往東邊建不算在裡面。第一,「損人自益」,損害別人想來利益自己,「身之不祥」,這樣不可能讓自己得利益,那是你的災禍。損人一定損己,愛人就是愛己,「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可是我們受功利主義影響,現在幹的都是損人自益,還覺得自己挺厲害的,那不是身之不祥?
第二,「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就是只關心小孩,不關心自己的老人、父母,這是這個家的不吉祥。
「釋賢而任不肖」,就是賢德的人你不用,用的都是那些逢迎巴結的人,「國之不祥」,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要用好的人才,團體也是一樣,這國之不祥。
「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整個社會的風俗就敗壞了。大家冷靜去看,我們小的時候,那四十幾年前,你的行為不對,被哪個長輩看到了,「不可以這樣」,整個風俗就是都會勸善規過。爸爸媽媽知道了,拿禮物去謝人家,「謝謝你教導我的小孩」。現在有人說了,「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我們管不了了」。這個話不能亂講,你假如這句話一出去,聽到的人說,「對了,對了,真是這樣」,那所有的人都變成這個態度了。所以教導孩子要掌握時機,從胎教開始,三歲看八十。哪怕現在已經大了,「人之初,性本善」,用嘴巴不能勸他,用行為也要勸他。這是我們的責任,不能是自己的感受突然就冒出來,還講給別人聽,這造口業。《三字經》明明告訴我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是風俗的不祥。
最後,「聖人伏匿,愚者擅權」,聖人藏起來了,愚昧的人掌握大權,甚至於什麼?進入你的教科書裡面。我們有時候看到一些教科書真是害怕,就像老法師說,幼兒園開始教什麼?競爭,這不是魔王進了幼兒園了?《論語》明明告訴我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我們現在居然用教小人的方法從幼兒園教他。喪失民族自信心了,外國的東西都比較好。其實真的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一個所謂的專家,算是經濟學這方面的專家,他說了一句話,在大學的教科書裡面持續了好多年,現在拿下來沒有我不知道,他說:「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唯一目的,所以我賺取利潤天經地義,甚至可以破壞環境、不擇手段。所以現在把賺的錢完全來整治我們的環境可能也救不回來,得不償失。可是你看,他有理論基礎,某某大師說的,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等我們覺得不妥的時候,那很多地方都不能挽回了。所以為什麼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還是很有道理。
所以自己回想,我這讀書十八年留在我心中的是什麼?可是我自己回想,當老師講到倫理道德的時候,我的眼前都一亮,我不是不肯學。我初中教理化一位女老師,她突然在黑板上寫了兩句話,「人不可以有傲氣,但不可以沒有骨氣」。我一聽,這句子怎麼這麼好?包含讀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眼前一亮,接著老師說:「背起來,考試要考,兩分。」突然不亮了,所以引導有點不正確了。
所以讀書志在聖賢,我們現在讀書志在考高分,讀書志在拿學歷,讀書志在賺錢。「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我自己教書,我就期許我自己,我自己人生走過這些錯,我不能繼續錯下去了,所以我都見縫插針,在我所負責的每一科裡面把傳統文化融進去。講到我的學生說,「老師,你怎麼有這麼多朋友?」因為我動不動「我有一個朋友」,常常都給他們講故事。
我後來有帶過一個四大天王的班,那四個孩子常常跑訓導處的,特別有名的。一個就很厲害了,四個人聯手,我每天要坐鎮,所以我教了一整個學期,辦公室我沒有去過,全部坐在教室裡面,要坐鎮。結果有一次,我到圖書館去拿資料,遇到我們一個女同事,跟她聊了幾句,她看著我說:「我覺得你好像從另外一個時代來的人。」可能是我一跟她講就是「子曰」,還是講了很多古書的,她覺得我好像是從另外一個時空來的。但是不用擔心,「德不孤,必有鄰」,還是會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所以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冷靜下來,到底要教給孩子什麼?雖然有現實狀況,但大家不要擔心,有佛法就有辦法,事事無礙,具體真的有什麼困難我們再討論,但是我們先建立對佛法的信心,有佛法就有辦法。連釋迦牟尼佛前世做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都能轉成逆增上緣,那還有什麼不能轉的?諸位老師,你們沒有遇到人家要割你的肉吧,沒有遇到這麼惡劣的境緣吧?所以我們也很感激釋迦牟尼佛他前世這個表演,讓我們菩提道上遇到障礙的時候,一跟他老人家比一比,小巫見大巫,忍一下就過去了,忍辱仙人這種境界人家都提升得那麼快,有什麼好罣礙的,不會是障礙。包含我們自己在弘揚文化遇到一些困難,一想到老和尚,不算什麼。所以佛陀跟善知識他們的示現,都是為我們菩提道在鋪墊,在給我們做心理建設。佛都會遇到這些挑戰,怎麼可能菩提道一帆風順?這麼大的障礙,也可以轉成忍辱波羅蜜成就了、持戒波羅蜜成就了。
所以大家去觀察,老法師提升最快的時候,都是他遇到人生一般人覺得晴天霹靂的事情,他老人家提升一個大截。所以離開台灣的時候,寫下了「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在台灣弘法三十多年,結果最後沒有地方,你看一般的人哪受得了。弟子們說,這個都是信眾捐的,這個上法院,這個都可以查得出來的。老法師給弟子們磕頭,因為大家很氣憤,老人家給大家頂禮,「韓館長才剛走,四十九天以後再說吧」。這個話很合情理,這個就平息了。到四十九天,又再討論這個事,老人家又給大家頂禮,「百日之後再說吧」。結果新加坡的緣就出現了。
我們從這裡觀察到,老人家念念想著什麼?念念想著佛門的形象,道場這些東西,身外之物,統統不放在心上。佛門的形象壞了,廣大的群眾怎麼相信佛法?所以老法師說:「此法本無爭」,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佛法從來沒有一個爭字,「爭則失道義」,有一個對立、有一個爭的心,就離道了,不在道中。所以也曾經跟師父經歷一些事情,深刻感覺老人家都是把佛法、眾生擺在第一位。事實上我們面對很多境界,真的能提起為佛法、為眾生,很多方法自己就想出來了。
所以這個是老人家離開台灣寫的:感恩傷害我的人,因為他磨鍊了我的心志;感恩欺騙我的人,因為他增進了我的見識;感恩呵斥我的人,因為他助長了我的定慧;感恩絆倒我的人,因為他強化了我的力量;感恩遺棄我的人,因為他教導我應該自立。那不是順逆皆佳境?逆境也是好的緣,增上緣。假如能有這樣的心境,過的是什麼日子?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為什麼?都是來成就我的道業的。這個心境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一生成就,怎麼成就的?他的心、他的態度。我們說法器法器,你要有器皿才能把東西裝進來,它不會掉下去。同樣的,佛法,我們要去接佛法,我們的心就是法器,正確的心態就能把法接過來,納受在心田。
而我們剛剛講到佛門特別重視表法,善財童子他的法名就是表法,善,善根;財,福德,福報、德能。所以善財其實就是,假如他把一切人都當作善知識,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只有自己是學生,所有一切人事境緣、物質環境,全部都是來成就自己的,都是老師。他這個心態一建立起來,他面對一切境緣善用心,他的善根就增長,福德就增長。最後的結果,當生成佛。所以在大乘經裡,當生成佛的最明顯的兩個例子,《華嚴經》的善財童子,《法華經》的龍女八歲成佛。所以這個表法也告訴我們,不能輕慢畜生道的眾生,人家八歲成佛。
所以老人家給我們講法圓滿,連表演都表演得很圓滿。我們珍惜跟善知識的緣分,然後把領悟到的用在我們自己的修學、用在我們自己的教學上面。
因為這個孝很重要,所以發的資料都跟孝道有關。老祖宗留了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其實它不只是先,它是孝心開,百善皆開。所以地藏王菩薩這個法號又是表法,地藏地藏,心地寶藏。每一個人怎麼開發自己的心地寶藏?就是整部《地藏經》最重要的兩個精神,孝親。你看婆羅門女這麼孝順,為了度脫她的母親,散盡家財做功德,又擔心母親墮到惡道,然後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前哀求,希望能知道母親在哪裡。這種孝心感動像法時期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來慈悲安慰她、引導她,讓她不要擔心,妳回到家裡念我的名號,妳就知道妳母親在哪。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很會教學吧?他遇到一個至孝的人,他沒有直接告訴她在哪,他告訴她,妳就念我的名號,妳就知道了。她那個至孝的心念佛之懇切,念了一天一夜,入了一心不亂,所以她自己去了地獄。所以她遇到鬼王,鬼王告訴她,能夠來的不是業力就是自己的神通力。所以佛也都在給我們表演怎麼抓住機會點來成就學生,這個也都是我們的學處。
所以孝親尊師,《地藏經》裡面,釋迦牟尼佛摩地藏菩薩頂。你們比我還熟,《地藏經》裡面,釋迦牟尼佛摩地藏菩薩頂幾次?沒關係,當我們不知道幾次的時候,就好幾次。因為有時候在講台當中,你突然那個數字想不起來了,就不要執著了,好幾次就好。大家想一想,你看那個摩頂的時候都是什麼?承擔責任,佛你不要擔心,你滅度之後,到彌勒佛來之前,眾生交給我,他有一毛一渧、一沙一塵些微的善,我都讓他不墮惡道。這擔當,你看這種氣概,那老師聽了多安慰。
諸位老師,你們在念《地藏經》的時候,念到摩地藏菩薩頂,你們的頭頂有沒有覺得熱熱的?因為老法師說,菩薩表修德,誰是菩薩?修行的人。地藏菩薩就是修行第一個重點,孝親尊師。接下來是觀音菩薩,把孝親尊師延伸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眾生,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一出去,大慈大悲,把我們本有的慈悲心顯發了。可是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得要有智慧,所以文殊師利菩薩表智慧,悲智雙運。最後普賢王菩薩,入佛境界,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所以四大菩薩就是表我們整個修學過程,我們應該怎麼修,應該怎麼效法四大菩薩。所以我們也從孝道開始,我們一起探討交流。
我們先休息一下,四十分的時候回來,然後祝我們在大陸那個時區的所有的老師們,你們夜夢吉祥。謝謝大家,我們休息一下。待會再請大家分享,你們看了之後有什麼感悟,沒有規定時間,你們不要緊張,一句兩句都好,當然多多益善。好,謝謝。

2022-06-26
112:41
comments
No Rating

師資扎根培訓班01(上)_成德法師

那我們現在就開始。諸位老師,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
這一次這個因緣,是我們加拿大《弟子規》學會,邀請成德跟大家做一些傳統文化的交流。
首先也是很隨喜我們諸位老師們、諸位同修,因為其實成德也了解感受到,在海外生活其實是挺不容易的,真的是開疆闢土、篳路藍縷,尤其又到了海外,要適應種種的環境、人事,東西方的差異還是不小的。大家在面臨這樣的工作、生活、家庭的責任挑戰,卻還是能夠再拿出時間來,對文化的學習弘傳還盡一分心力,這個是相當可貴的、相當令人敬佩的。因為難能,所以可貴!
而人生其實也挺短的。我們這樣望過去,大家也都是中年人了,人生也過了一半再過一點。看著我們的上一代,看著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真的要思考,這個人生到底要怎麼樣來經營才能夠有意義、有價值,甚至能夠走向圓滿、走向不遺憾的人生。這個都是需要我們很冷靜的思考清楚、了解清楚,然後再踏出人生的腳步。俗話說的:「踏出的腳步大小不是最重要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這個方向一定要踏對,不然努力有結果,但不一定會有好結果。曾經聽過夢參長老,他有一次開示的時候,他說道:「人生假如能把最後一刻看清楚,再來經營人生,可能感受上就不一樣了。」我們應曾經看過親戚朋友的最後一刻,應該都有看過,或者是我們曾經在電視上也有看過。
我請問一下,這個可能在加拿大、美國,現在可能劉老師那邊才五點半是吧?你們肚子餓了趕快去吃早餐,把螢幕關掉就好了,因為有時候我一講話就如入無人之境,結果忘了可能大家還是用餐的時間。大家不要客氣,因為我們學儒釋道,很重要的是要道法自然,所以我們一言一行,我們都考慮合道,連生活飲食也要合道。因為早上七點到九點是走到胃經,所以這個時候吃早飯是最佳的時候,其他的時辰吃了效果沒有這麼好。所以大家可以自己掌握。
我看今天來的老師們、同修們還不少,不過來了就是緣分。有一些同修也是神通廣大,也不知道他們怎麼了解的。我們本來是想說,我們就差不多二三十個人,大家一個小班,大家可以多一些互動、多一些切磋。現在這個是不是下一次我們設一個那個……Zoom裡面設一個那個,我也不大懂,不然怕說人數愈來愈多,因為我們希望能多一些交流。沒關係,這個之後我再找劉老師、李老師再商量一下。不過能進來就是緣分,我們珍惜大家可以共學的緣分。《大學》裡面講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佛門講的是善友為依、依眾靠眾,這種切磋起來的效果非常好。「相觀而善之謂摩」,在《禮記.學記》裡面很強調這個觀摩法,相觀而善。
首先也是感謝我們《弟子規》學會不嫌棄,邀請成德來跟大家做一個交流。因為自己也是成年才接觸到傳統文化的,佛門常說總在遇緣不同,遇到的緣分不一樣。我自己在弘揚文化的過程,覺得只要聽到小朋友的朗朗讀書聲,就好像充了電一樣。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我同樣的感覺,看到他們四五歲在那裡讀經典,就特別感動、特別歡喜。雖然成德沒有走成家的路,走的是出家的路,但是對於老人家講道:「一個大家族,每一個長者他們都有一個共識,就是在小孩子面前一定要給他們好的影響,不能給他們不好的影響」,聽到老和尚這麼講,印象很深刻,這是一個為人長者的一種責任,念頭裡面都是想著要成就晚輩。現在大家族受到這個時代的影響,愈來愈少了,很少見到了。老人家覺得,一個孩子,還是一個人,他要成長是需要環境的,而且這個環境給他的影響可以說是潛移默化、不知不覺,甚至於當事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被影響了。就像每一個人的性格、習慣,都受到環境的影響。
印光祖師有兩句話成德是覺得很精闢,老人家說:「從理上講,不離心性二字」,從理上、從本體上、從根本上講,不離心性二字;「從事上講,不離因果二字」,不出因果這兩個字。我們接觸佛法,覺得佛陀、祖師他們特別擅長什麼?歸納,他一歸納,一句話,就把所有全部包括在這一句裡面。比方說佛陀說「行為不出身口意三業」,一句話,所有的行為都在裡面了;比方「萬法因緣生」,它一句話就全部都在裡面了,萬法因緣生。所以剛剛講到「事上不出因果」,我們所有的行為習慣是結果,原因是什麼?那就很容易找到了。好的,我們這個因繼續要播種,愈來愈好;不好的,這個因去掉了,慢慢就改善了。我們自身修行也是這樣,找到壞習慣的因在哪,把它去掉。孩子現在的行為是果相,好的,繼續保持;不好的,這個因要把它找到。我們說對症下藥。
所以祖師這些話其實都有很大的作用。從理上不離心性,那心性就是真跟妄,我們的心念要不斷的跟真心相應。其實要解決問題也不是很難、很複雜,但是往往我們現在人面對身心的問題,面對家庭、面對事業、面對社會的問題,很多人都會感覺到力不從心。其實任何問題都能夠解決的,有佛法就有辦法。為什麼會感覺很難?這個事情跟境界是沒有問題的。所以《華嚴經》說事事無礙,這是真相。為什麼我們現在覺得有很多障礙?所以問題不在境界上,問題在我們的念頭上面。因為我們的念頭裡面有分別、有執著,所以才造成了這些障礙。
比方說舉個例子,我們為什麼覺得這些問題很難?因為我們想很快解決,這個想很快就造成障礙了,一看到這個事情改善太慢,我們火就上來了,甚至就覺得沒效果了。所以現在要看中醫容不容易?要看中醫那也要當事人他很有耐性,他假如性格很急,他假如心裡面覺得,「你就給我三帖藥就好了」,他不把這個念頭放下,這個中醫他看不久的。所以現在因為我們沒有認知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沒有了解這個客觀的狀況,心裡又急於求成,或者我們的心看待這個事沒找到根本的問題,就看到表相的問題。我們習慣什麼?習慣症狀解決,不習慣根本解決問題。
所以佛法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想一想,現在人的心是什麼狀態?他是怎麼想事情的?他的心想作用在哪?作用在各行各業當中,因為各行各業都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的心想,會呈現出各行各業的現況。我們為什麼要聊這些?我們得把這個時代的情況看清楚,而且我們也得把自己看清楚,因為我們也是在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我們也不會因為今天遇到佛法了、遇到傳統文化了,我瞬間變一個人,這個也不符合自然規律。
有時候我們不夠冷靜看事情。因為這幾年傳統文化的推廣真的是很熱烈,結果大家遇到了也很激動,真的是久旱逢甘霖,很多人一聽幾天的課很激動。結果有一些口才很好的人出現了,因為他腦子很快,口才又好,本來是開計程車的,一下子就轉變成傳統文化講師了。他口才又好,講的又喊一些口號,底下的人激動得不得了,他就辦學校了,好多人都把孩子送過去了。你看大家都不冷靜,哪有他本來沒學的,然後一下子就搖身變成校長了?大家可不要說這可能是讀書不多的人,那麼激動,其實我們冷靜去看看,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很多練邪教的學歷都很高,他沒有建立起正確的知見、正確的判斷力,也很容易被境界轉。
像成德年輕的時候,二十出頭,也都被人家騙過,很容易相信別人。但是現在還是很容易相信別人,我們不能活得變成不相信別人。很相信別人,又很能夠判斷真偽、真假,這個是不衝突的。這個我們後面有機會再來探討。
因為《中庸》裡面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人一真誠的時候,你在境界當中是清楚的。可是假如我們因為經歷一些事被騙了以後,我們的心裡面覺得很擔憂,這個人會不會騙我?那個人會不會騙我?這樣這個心就不真誠了,往這個方向發展,心裡面就會有很多煩惱。我們佛門說落印象了,落印象。落印象就是用妄心,所以我們修行從理上就是修真心,不用妄心。但是一落印象就會影響我們自己,落了印象,可能對事會擔心,會恐懼了、不敢做了;對人落印象,就對這個人有成見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這個也是落印象。落印象是阿賴耶識,是往這個用妄心的方向去走了。所以我們會護持自己的人,護這顆心,真心離念,真心是離妄念的。我們很擔心什麼事情,就沒有離念,就沒有離妄念。用心如鏡,真心像鏡子一樣。鏡子它表的法,境來不拒,所以對即將來的事情它不會擔心,它真誠去面對,境來不拒;境去不留,這個事已經經過了,它不會印在它鏡子的面上,它印在這個鏡子的面上,那下一個人來照鏡子就沒法照了。就好像說,我們現在心裡面有一件事特別牽掛,突然親戚朋友來找你談話,你心不在焉,嘴上在那哦哦,事實上沒怎麼聽他講。已經經過的那件事擔心,對事沒幫助,對人沒幫助;現在這個人跟你講話,你又不能夠全身心跟他講,又把這個緣給影響了。這樣就會變成一種惡性循環,我們好像很多人、事都沒有處理好了。所以佛門強調安住當下,這個就是善用心、善用功了。
剛剛有跟大家聊到,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在這個時代,人們都在想什麼?形成的現象是什麼?有一位教育界的朋友,他是個校長,這個很多年前,十多年前我見到他,他說現在的教育「急功近利,捨本逐末」,他用這八個字來形容。其實不只是教育界,請問大家哪一個行業也是這樣?每一個行業都是這樣,包含農業也是這樣。為什麼會產生一些用農藥、用化肥?不就是很急於要看到成績、看到成果,那就沒有依照道而行。而我們冷靜,各行各業急功近利、捨本逐末多久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現在想在各個領域真正依照道來行,道法自然,難度都很高。
我善根很不足,我不是自己主動想當老師的,所以我的善根都比你們差遠了。我當時候二十五歲的時候,我是想去做有機農耕,去行銷有機產品,因為我當時候大學畢業,我就覺得想很單純的找一個可以利益社會的工作。這個是要感謝我的父母,他們給我的身教,任何事情的動機好像沒有從利出發,都是從情義、道義出發。比方說我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有困難了,我母親還沒開口,我父親已經去處理了。那大家可想而知,我母親應該是非常感動的,是吧?父親五個兄弟姐妹,從來沒有因為錢這件事情有任何的不愉快,沒有,大部分都是我父親自己先包了,然後弟弟妹妹就說不行不行,我們也得要盡一點力,因為我父親是長子,我們成長過程就是爺爺奶奶都陪伴我們的,三代同堂。
所以我們面對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諸位仁者,我們得掌握不變的原則,不然我們也會隨波逐流。這個變化太快了,所以我們佛門天王殿有四大天王,西方廣目天王,一個手拿著龍,一個手拿著珠,龍是表多變,珠是表不變,只要沒有掌握這個不變,很難不因為多變的社會,我們自己就隨波逐流了。「棄常則妖興」,《左傳》說的,棄了常道,慢慢這個妖是什麼?怪現象就出來了。
給大家舉個《弟子規》的例子,《弟子規》說:「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我記得十八年前我在海口,然後有一個爸爸,他說人家西方人都直接孩子就叫爸爸的名字:Mike、David,他覺得這樣很平等。他自己這麼講,我也沒有接話,看他還覺得挺有道理的。結果後來過了兩個禮拜,他又見到我了,他說我覺得有點變化了,他直接喊我的名字,現在好像騎到我的頭上去了。西方東進,其實西方的風氣,實實在在講也不是他們傳統的風氣。現在是什麼風氣?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席捲全球。其實就像英國,英國的皇室,或者英國一些有文化底蘊的家族,他們還是很重視這些禮節教育的。可是現在這整個風氣,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太強勢,我們的孩子假如根基不夠,也很難不被這個社會影響。
所以印光祖師當時候已經看到了,他老人家的《文鈔》裡面都是強調,這個孩子要去學校以前,你到國民小學以前,一定要把他倫理道德因果的根基扎穩,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祖師這些話都是語重心長,看得很深、看得很遠,他洞察到未來的社會了。
剛剛跟大家說,我一畢業都是從事商業,但是我的出發點也是想要為社會做點事,因為受家庭影響。那哪一些是不變的?這個我們待會可以討論一下,哪一些不能變。我在商業界就覺得怎麼動機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難道不能單純的先以利益他人、利益社會出發嗎?有時候是講得很好聽,但是本質上還是為了利。後來我有到教育訓練,一些潛能激發、靈修,甚至還有催眠。我當時候從事這個課程銷售,這個是二十五年前左右了,三天的課多少錢?我跟你們說一下,五萬五台幣,二十五年前的一萬多人民幣。這樣的課程我們都辦過,是邀請美國一個催眠師叫馬修史維,我還記得他的名字。結果大家花了那麼多錢,那都是刷卡的,一刷下去,他不知道要付多少個月。可是我看他很激動,上完課了,之後又打回原形了。我雖然是業績最好的,Top sales(銷售精英),可是我看這來上課的人沒什麼太大的收穫,這個錢我就賺不下去了,我說算了算了,這個也不是真正能幫助人。結果我做不下去了,就想去做有機農耕。
就在我賺不下去的時候,人生很重要的都有這些關卡,就是你義跟利的抉擇,你選擇了利,你的人生就往這個牟利的方向出去了;你選擇了義,那就會得佛菩薩祖宗加持。所以我當時候就想,這個錢我賺不下去了,結果就有朋友送我一套淨空老和尚講經的錄音帶,那時候是錄音帶。而且這個朋友很有意思,他說這是一個大陸的人講的。其實他根本沒有聽,因為那時候老人家在台灣,他給我講錯了,他說是一個在大陸的人講的。後來我才知道,老人家當時候是在台北。當我知道老人家是在這個景美圖書館,結果等我知道的時候,他已經到新加坡去了。那就開始聽他老人家講經。雖然是聽他老人家講經,但是還是沒有說主動要來從事教育工作,就要去做有機農耕,公司都找好了。
但我剛好到了台東去散散心,本來想說散個三五天,散散心再上崗,結果一去就待了七個月。為什麼?因為我待在佛寺裡面,就覺得我靜一靜吧,好好反思這幾年出社會的過程,結果待,一待待了五個月,當地就有人找我去代課。因為有一個女老師生產,要請兩個月的產假,結果那一年的規定是大學畢業才可以代課,本來是高中畢業就可以代課,那個學校老師的親戚就都來代課,還有兩個月薪水可以拿。結果那一年已經規定了,找不到大學生,結果就找到我這個從西部跑到東部去的大學畢業生。其實當時候找我教,我不敢教,因為他們說小學一年級,小孩那麼小,我很怕傷了他們,自己太粗魯,傷了他們就麻煩了。後來推不掉,我就去了。
去了第一個禮拜,七個小朋友,剛好有一天我就走在走廊上看到有一群螞蟻死了,我就蹲下來把牠埋好。然後有三個小朋友看到了,他們就對我說:「老師,你在做什麼?」我說我在埋螞蟻,入土為安,牠們挺可憐的,死了,把牠們埋好。那小朋友的表情我現在都還記得,他們就這樣哦,好像似懂非懂,我也搞不清楚。結果隔天,我還是走在走廊上,突然三個小朋友蹲在那裡。因為我很高,我就整個蹲下去問他們,說你們在幹什麼?他們三個人回頭,很認真的回答我,「我們在埋螞蟻,入土為安」。我聽完這個話眼前一亮,這個教小孩怎麼這麼有意義,那麼小,很容易教,我就在那一刻生起了要去教書了。所以是這三個小朋友度了我,這七個小朋友度了我。真的,自己回想人生走過的路,都是充滿感恩,每一段自己有一點點的成長,都是這些因緣裡面的人給我們的愛護、給我們的啟發。
所以我自己也是大學新鮮人,一直在那裡摸索摸索。我從事教書比較幸運的一點是什麼?是我先學佛了,有接觸到老和尚經教,再從事教育。因為我去師範學院讀書,去補一年的教育學分班,結果他們上的科目都是外國人的,沒有中國的。大家想一想,全世界最懂教育的是哪個民族?這個你們不用懷疑吧?中華民族,這個四大古文明只剩一個了,碩果僅存的,獨一無二的,五千年的理念、智慧、方法、經驗,還有成效。可是我們看到怎麼都是外國人的?因為我們在這一百多年喪失民族自信心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因為我已經聽老和尚講經了,所以比較能夠去判斷這些說法有什麼不妥。假如我沒有先學佛,就接觸這些信息,我又不會判斷,可能就被誤導。所以總在遇緣不同,很重要。所以我們今天要從事教育了,要教小朋友了,那我們自己的思想觀念就不能偏頗,不然我們好意要教孩子,可是可能給予他們的並不是正確的思想觀念。
所以海南省監獄系統有一個短片叫做「遲來的愛」,大家看過沒有?我們漢學院的同學們,當我說大家有沒有看過,你們看有人搖頭,你們就記下來,我們到時候再提供給大家。這個是傳統文化進監獄,進了海南省監獄。這個個案很值得大家去看,因為首先它的對象是犯人,服刑人員,服刑人員假如能夠教好,那應該一般的人不難吧?再來,它整個推展的次序非常正確,它是先幹警自己學。它還不是幹警先,它是海南省監獄系統裡面,所有最高的九個人一起到了廬江湯池去上課,坐在第一排,他們確實用功,那幾天聽課真的是全神貫注。所以是由領導者先,再來是幹警培訓,然後還培養師資,最後才是對服刑人員教育。這個幹警要以身作則,不然服刑人員不服氣。
所以《大學》裡面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個先後搞混淆了,很努力做,效果也不會太好,甚至還會適得其反。舉一個例子,《大學》裡面說:「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們看到經典裡面說「而後、而後」,那個都很重要,那個是先後的次序。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這個次第不能亂掉。
可是跟大家剛剛提到的,這些年傳統文化很火熱,非常的熱絡,可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傳統文化不是講幾堂課就復興了,傳統文化不是搞運動就復興了,得要依照經典去做。所以老法師說,誰想很快的把傳統文化復興,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了,因為他所做出來的會起副作用、反效果。所以孔子提醒我們:「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你看孔子這些話都是很肯定的,「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些話講得這麼肯定,提醒我們不能有僥倖的心,「不一定吧?」「加一點吧!」這個不能含糊的,是很肯定的。所以老法師講的,要把文化復興,得要三到五代人鍥而不捨的努力,就能復興起來。而且一代要接一代,這個接力棒得要傳下去,不能斷。
所以成德自己覺得,我的任務是做鋪路石,能讓後面的人走得更好,那我的使命也算是完成了,一定要一代比一代強,一定要做到這一點。而且這一代樹榜樣很重要,因為沒有榜樣大家沒信心,沒有榜樣就不能吸取成功的經驗。現在這個時代學科學,大家很容易起懷疑,你拿證據來。所以你給他講得再多,沒有榜樣,他說你講得很好,這個東西也很好,接著他會講兩個字:「但是」,但是時代變了,但是現在行不通了。所以老法師在十年左右參與了全世界很多和平論壇,常常還發表專題演說,把老祖宗五千年怎麼治國的這些理念、方法、經驗、成效都介紹了。結果這些大使專家聽完了,都跟他老人家說:「你講得很好,是理想,做不到。」老人家說當時候他的心情涼水澆頭,當頭一棒。但接下來老人家的心態,成德覺得很令我敬佩,老人家面對都講得那麼清楚了,人家都不相信,他老人家說,現在最大的危機不是糧食、不是環境污染,還不是這些東西,最大的危機是信心危機。因為不相信了,他就不會照著做了,就好像現在都是急功近利了,那誰相信道法自然?不相信,沒人做了。
今天很難得,我們王居士他們一家三口,王居士他是做有機農耕做了十幾年,今年他女兒也是報英國漢學院,明年要來就讀。所以有機耕作他很有經驗,大家有這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問他。
我剛剛是講什麼,介紹王居士了?
居士:老法師說,最大的危機是信心的危機。
成德法師:對,謝謝。所以老法師他當時候,就是說你沒有做出榜樣,人家很難相信,我是從講到這裡,我的意思是說,這個王居士他在農耕方面做出成果了,他就可以給人家信心了。你各行各業都要行道,然後都做出榜樣來了,各行各業的人都會覺得傳統文化管用。
所以為什麼老法師說有二十個企業落實傳統文化,可以把傳統文化復興起來?其實這些話都是智慧。其實我們聽完了,誰去做?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心態。諸位老師,當你在講課的時候,你講到一些重點,你最希望的是學生怎麼樣?把這句話聽進去,照著這句話去做,是吧?我們很期望這個結果,要種因,種因得果。所以我們首先很聽我們善知識的話、很聽上司的話、很聽老法師的話,我們種這個因,以後學生就聽我們的話,種因得果。
所以老人家很客氣,他都是把理念宣講出來,都沒有直接說「某某同學你來做,某某人你來做」。這個也是老人家柔軟,不想讓我們有壓力。老法師曾經有講過,李炳南老師對著他說,這一段可能有一些仁者應該聽過,老人家說李老告訴他:「我們這一代人是跪著把佛法接過來的,到了你們這一代,要跪著把佛法送出去。」這是老人家聽他的老師說的。李老那是大智慧的人,老人家有一首詩,已經把他的這種心境表露出來了,「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暗路人看不清楚前面,「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只要能把眾生他的前程,他脫離六道的路能夠照亮清楚,他不惜焚燒自己、燃燒自己,來照亮大家的前程路。這個就是地藏菩薩的精神,「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而我們聽這些善知識的話,我們要記得,他們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因為他們是有入境界的人,入境界的人時空對他來講沒有障礙,就像《無量壽經》當中說的:「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因為我們其實很容易用我們的角度去看善知識,那就會把善知識的一些教誨、做法,好像拉得跟我們的水平差不多,這一點我們得要很警覺,才不會犯這樣的問題。因為我自己也是感覺我們跟在老人家身邊,容易用情執來對待老人家,一開始可以親近很恭敬,慢慢慢慢的,那個敬畏心少了,熟了,慢慢就用情感對待老人家了,不知道老人家句句都有深意。
我們看老人家九十四歲,到馬來西亞去過年,很多人都勸老人家不要去,老人家還是去了,很多人不是很理解。但老人家去後,這馬來西亞整個一條龍的因緣快速發展。我們看海峽兩岸三地之外有華人的地方,比方說多倫多六十多萬人,馬來西亞的華人是六百萬,他們擁有一千二百多所華人小學,有六十幾所獨立中學,就是他們從小學一直辦到高中,而且他們可以直接接台灣的大學,現在可以接大陸的大學了,而且全部是以華文為主,這是一個很特別的華人地區。而且他們有有登記、沒登記的淨宗學會,加起來差不多一百間。所以老人家雖然很辛苦去了,現在他們整個依照老人家的理念全力的在奉行,可是那時候我們可能只是以自己的感覺在看而已。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英國漢學院當時候要辦理,身邊的人沒一個贊成的,只有老法師堅持一定要辦。那身邊的人也可貴,老人家堅持了,他們也就配合了。雖然很困難,但是辦得很值得,好多孩子,各地的華人小孩,從小讀經的不少,他們沒有學歷,可是英國漢學院辦了,這個路就走通了,給這些從小就可以讀經的孩子一個出路發展,他們的緣都比我們好!所以我們對於這些善知識的話都要重重的去聽、去感悟,不然因為現在法太容易聽到了,太容易的東西容易滑過去。
李老給老和尚這一段話,提醒老和尚:「你們以後要跪著把佛法送出去。」而老和尚對於成德來說是爺爺輩的,成德是老和尚的孫子輩的,老和尚那一輩要跪著把佛法送出去,請問我們這一輩要怎麼把佛法送出去?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我感覺老法師有很多教誨,都給我們做好心理建設,我感覺我們在從事教學工作會有煩惱,一定是沒有把老人家這些心理建設聽進去,不然不會有煩惱。像老人家說的,你辦念佛堂,有一個往生了,你就夠了!大家說有沒有道理?辦一個念佛堂,一個往生就是佛,他可以度無量無邊眾生,你就夠本了。那同樣的,諸位老師,你假如教的學生有一個完全聽話,就夠本了,不要煩惱,強求每一個人都要很聽我們的話,那不是學生有問題了,那是自己有強求了。我們說境界沒有問題,是我們的念頭有執著點。所以老和尚要跪著送,我們可能要趴著送。所以我們現在都沒有趴著,我們已經挺有福報的了。我看我們加拿大《弟子規》學會那些孩子們都很可愛,看了這些紀錄片,相貌都很好。大家現在在做的事叫「護佛種性,常使不絕」,就是在力行《無量壽經》,護好他們的善根,德行的根基,他的法身慧命。所以經典每一句,在我們當前都是可以落實得了的。
萬法因緣生,我們今天大家聚在一起應該不是偶然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我們得要知天命,我們這一生來最重要是要做什麼的?老法師說的,要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當作這一生唯一的使命,這是老法師講給我們漢學院的同學聽的,當作唯一的使命。而且文化傳承的工作不能再拖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看起來這十幾年傳統文化學習的人愈來愈多,那只是減緩了墮落的速度。減緩了墮落的速度,請問還在往下還是往上?還是在往下!我們不能看了學習的人多了,我們就覺得挺不錯的。前一陣子,大陸的法令將十四歲未成年犯罪的法令,從十四歲調到幾歲了?十二歲。本來十四歲,是十四歲以下不至於會做這個作奸犯科的事情,現在有的十二三歲,那個手段之殘忍令人髮指,現在調到十二歲了。
我們佛門有說要發菩提心,這個對我們學佛是非常非常關鍵。《華嚴經》說道:「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省庵大師說:「忘失尚爾,況未發乎?」忘失不是沒有發,是發了但是忘了,有發了,忘了還是魔業,更何況是還沒有發。所以修行首重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或者忘失了,那就搞成魔業了。佛門說三世怨,第一世修行,第二世享福,享福很難不墮落,第三世又回三惡道報到了,這個叫三世怨,所以不能走這樣的路。
我們冷靜觀察,現在不管是政界、商業界的,他很有福報,可是他不知道修行,這個造的業可不少了,但是他前世是修行人,這一世造的業,那三途一墮就是五千劫,黃念祖老居士說「三途一墮五千劫」。老法師說:「三善道是消福報,三惡道是消罪業」,這個話講得透徹。三惡道消罪業,三善道消福報,那是三善道好還是三惡道好?假如三善道不知道修行,那比三惡道還要慘。我們就不說別的,人道在享福的時候假如不懂得吃素,這幾天又是聖誕節、又是元旦,你看吃了幾頓?桌上的眾生有多少?吃牠半斤還牠八兩。我們還看結婚,我們也曾經去參加婚宴,一看傻眼了,一百多桌,都是在高檔的餐廳。你看那一桌裡面多少眾生,乘以一百多,結果吃素的就一桌。為什麼現在很多小孩一生出來先天上就有一些問題?因為他父母結婚的過程,甚至整個懷孕種種,他招感來業報。我記得我第一年教書的時候,我們剛好有個同事剛生產,有一天她來找我,有點緊張,她說我那個小兒子怎麼雙手一直在那裡舞動,然後眼睛一直盯著天花板,好像他看到什麼東西?我當時候可能是佛菩薩加持,我就問她,有沒有你們最近為了這個孩子然後殺生?她說我們冰箱還有兩隻全雞,可能是她做滿月為她殺的,你看這些眾生都在。
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個得人身已經很難了,我們又能聞佛法,所以要特別珍惜,「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成德自己是學了佛,覺得太幸運了,又遇到成德是一開始學佛就是聽老和尚講經,也沒聽過其他的善知識講經,就這樣聽了五年,之後就到海口去了,十七年前就到海口去了。所以內心裡面覺得特別滿足,覺得這人生已經夠本了,其他活一天,我們為佛法、為眾生做一天。可是愈做愈高興,因為愈做愈能放下自己,煩惱就少了。煩惱都是因為有這個「我」才會煩惱,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假如這個「我」給它斬斷了,這個煩惱的根就去掉了。《了凡四訓》說的,「如斬毒樹,直斷其根」。所以老法師的法語有一句特別重要,「念念為他人著想」。這個是妙法,我們想要斷煩惱,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這邊我貪起來了,給它壓一下;那邊我慢又起來了,又給它壓一下,每天非常忙。老人家這句法很好,從根本把煩惱斬斷。從今天開始,我們的念頭為對方想,念念為對方、念念為他人,這樣煩惱就愈來愈少了。
我們聞佛法了,所以我們的考慮點跟世間人就不完全一樣了,我們首先得要考慮怎麼出輪迴的問題了。因為沒有出輪迴,問題是沒有解決的,我們要徹底解決問題,一定要出輪迴,這個也是佛陀出現於世最重要的一個用意所在。我們不能學了佛,覺得就是做善事而已,大家要了解,做善事那是三善道,還是出不了輪迴。我們都知道開智慧是《楞嚴》,成佛是《法華》,這句話漢地的法師應該都會講到。開智慧是《楞嚴》,因為《楞嚴經》有一句教誨,「攝心為戒」,把自己這個妄心收攝住,「攝心為戒,因戒得定,因定發慧」,戒定慧三學,這樣就能開智慧了。
成佛的是《法華經》,所以佛在《法華經》是開權顯實,把他來的目的告訴我們,他來的目的就是幫我們每一個人都當生去作佛,這是他老人家的目的。這一點在《無量壽經》也表現得很突出,佛陀放光,阿難尊者看了很高興,「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裡,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阿難從來沒看過佛放光放得這麼殊勝的,才啟問,就把這一部《無量壽經》問出來了。其實最重要的是什麼?眾生當生成佛的機緣到了,暢佛本懷,佛最重要的,來到我們這個地球、這個娑婆界,就是要讓我們每一個人當生成佛。所以「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可是這個方便說大家也要注意,都在啟發我們。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首先要克服的是什麼?心浮氣躁。儒家留了一句話給我們,「為學第一功夫」,我們要求真實學問,首先在哪裡下功夫?「降得浮躁之氣定。」因為這個心不夠定,善知識給我們講法,要不囫圇吞棗,要不走馬看花,要不左耳進右耳出了,不容易入心。這個不是講誰,因為我們是同一個時代起來的。
我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要認識這個時代,而且我們要先自知,然後再知人。我們被這個時代影響了什麼?而這個時代的人,又因為現在的這些種種現象,又影響了他們什麼?這個我們都得體會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是老子很重要的兩句話。自知,我才能夠護持我的道業,不然我每天稀里糊塗,不知道過在哪。修行就是兩句話,老法師說修行就是知過、改過。我每天不知道過在哪,今天就稀里糊塗過去了。
所以《了凡四訓》說:「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今天就沒有進步了。了凡先生這些話都很懇切。大家有沒有感覺他們的話都很真誠懇切?我們在讀這些經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佛的心?有沒有感覺到了凡先生他的一種憐惜、悲憫後人?他希望我們少走彎路。了凡先生說:「天下聰明俊秀不少」,就是本來素質、根性都不錯的,為什麼「德不加修,業不加廣」?「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所以修行是知過、改過。
章嘉大師,這個是四大活佛之一,章嘉大師指導老法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第一次老法師去見章嘉大師,問了一個問題:「我知道佛法很好,有什麼方法可以快速契入?」師長問了這個問題,接著章嘉大師停了多久?半個小時。諸位仁者,這個我們不能當故事聽,這跟我們關係很大。章嘉大師為什麼要等半個小時?老法師說他是很多年以後才知道章嘉大師的用意,就是心動了,問問題,心動了,因為老法師說他那當時候年輕,二十六歲,章嘉大師是等他的心整個靜下來了,然後講了一個字:「有。」一有,又很振奮。然後又等了七八分鐘,講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大家不要小看六個字,四十九年一切經就是這六個字的註解,放得下是止,看得破是觀,一切經教就是這六個字的註解。所以大家注意,大善知識講話,六個字是圓滿的,一段話一百個字也是圓滿,這個可以彰顯他們智慧的圓融。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印光祖師他有一段話很短,「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這個念下來才一百個字左右,但是印祖最後說什麼?「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跟你保證,你只要照這段話做,就可以成佛。可是這麼短的話,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都在裡面。所以這些大善知識的話我們要如貧得寶,都是圓滿的,他講得圓滿,他表演也很圓滿。所以章嘉大師這個就給我們提醒,我們心要整個靜下來,這個法才入得了我們的心。
但是我們現在想想,假如你教學,小朋友問你一句話,然後你停了半個小時,我看要不他睡著了,要不他已經走了,這個時代已經不同了,這個得要調整一下了。但是那個理不能變,事相可以變,理不能變,這個浮躁之氣不能降伏,聽再多的東西入不了心。我們看起來每天都在聽經,突然人家一問,你對哪一句特別有感悟?一問我們就愣住了。哪一句對你影響最大?愣住了,答不上來了。哪一句你時時放在心中?好像沒有一句。只要有一句時時在心中,保證煩惱輕了。其實佛法不是要學很多,佛法重要的是力行。我們不講別的,舉剛剛那一句就好了,「念念為他人著想」,假如這句話隨時提起來,做三個月,保證親戚朋友看到你都說:「我覺得你變了。」有沒有哪一個仁者願意來做實驗?現在這個時代,用講的人家不相信。
我們崔老師舉手了,今天是個好日子,記錄下來,二O二一年一月二號,我們四月初再請他發表心得,他落實這句落實三個月,隨時提醒自己把它提起來。
所以成德跟大家舉章嘉大師這些例子,甚至舉李炳南老師講的這些話,其實都是讓我們要提起對這些法的珍惜,他們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而這個浮躁要調伏也不容易。我們清楚浮躁之氣定了法才能入心,那我們首先自己要先把浮躁調伏,這樣我們隨時都在教導孩子怎麼樣不浮躁。但是假如我們本來就浮躁,其實我們跟小孩在互動的時候,也不知不覺把浮躁的磁場會傳給他們。其實真的要利益人,我感覺不是很簡單,成德的觀察,連四十歲的人,他接觸什麼主管就受那個主管的影響,不管好的還是壞的,他只要接觸這個環境,他就不知不覺受他影響。所以我們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真的要給孩子、學生、下屬好的影響,首先很重要的是我們要提升,溫、良、恭、儉、讓,就要從我們做了透出來,潛移默化就影響他們了。其實《弟子規》就是戒,就是特別讓我們在生活當中調伏這個浮躁。
諸位仁者,你們覺得《弟子規》哪一句是調伏浮躁的?我們這個《弟子規》學會的老師們優先發言,因為主伴圓融,你們是主,其他參與的人是伴,主伴圓融。
某老師:弟子來拋磚引玉,我現在能想到的就是……
成德法師:一句就好。
某老師:「步從容,立端正。」
成德法師:步從容。
某老師:「揖深圓,拜恭敬。」這算一句嗎?
成德法師:對,「揖深圓,拜恭敬」也都是在降伏浮躁,步從容。好,很好。
某老師:「事勿忙,忙多錯。」
成德法師:對,事勿忙,忙多錯,提醒我們在面對事要定下來。
某老師:「長浮華,成何人。」
成德法師:長浮華,成何人,浮華的時候心不夠定。還有沒有?
某老師:「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成德法師:你看都是在舉手投足之中鍛鍊安定。所以老法師說傳統的教學教出來的是小大人,很穩重。還有沒有?
某老師:「字不敬,心先病。」
成德法師:字不敬,心先病。對,他寫字的時候他就在那急著要寫完,他那個字就很潦草,而他那個心一直都在浮躁當中。所以大家有沒有體會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個不浮躁什麼時候不浮躁?隨時隨地,隨時隨地都是在練心,都是在修心,不可須臾離也。
我當時候看《小兒語》,第一句話把我給震撼了,《小兒語》等於是小朋友童蒙第一本書,第一句話:「一切言動」,言動,言語、動作,「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我讀了這句話說,我得好好補習,從童蒙第一本書開始補習,因為小時候沒有這個機會。
這個是章嘉大師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安定下來。佛陀一生講經也在啟發我們,佛陀首先講《華嚴》,之後講《阿含》,《華嚴》那是經中之王,境界高,接著講《阿含經》,《阿含經》裡面很多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誨,講了十二年;再講方等,方等是小乘、大乘都有,講了八年;之後講般若,那是純大乘,講了二十二年;最後第五個階段,法華涅槃時,講了八年,總共四十九年,但是大乘佛法以前講了二十年,打基礎,所以要學大乘佛法要打基礎。所以老法師為什麼說要先扎三根?要打基礎。
佛為什麼要這麼做?他是一個教育家,我們也是從事教育,所以他現在在表演什麼,我們也得看得懂。所以教育得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我們想一想,佛陀那個時代的人,大乘經以前要聽二十年,現在換做我們要聽多久?應該不能少於二十年,當時候的人應該心比我們還清淨。佛法是在印度,最後又傳到中國來,中國沒有小乘佛法,其實有,唐朝中葉以後慢慢沒落了。這個都是因緣所生法,我們都要看得懂。為什麼唐朝中葉沒了?因為被儒家、道家取代了。因為儒家、道家的東西,中國人太熟悉了、太親切了,就用儒家、道家取代了小乘的基礎。其實佛在世的時候就有說了,佛在《起世界經》當中就講了,他派了兩個大菩薩於震旦方向講經說法。大家應該知道是哪兩位大菩薩了吧?孔子跟老子,來幫我們打基礎的。這些因緣生法要注意。
成德當時候看《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他有講到一段,我印象特別深,印祖說:「世有大儒,始有高僧」,要有大儒才會出高僧。其實這句話就是一定要有倫理、道德、因果的基礎,他才有可能可以把大乘佛法學好。所以老法師也是強調扎三根,就是把這個小乘的基礎扎好,然後之後再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部經,然後走開悟的路。
老人家也很慈悲,他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引了《法華經》的一段話,因為成佛的《法華》,《法華經》是講成佛,《法華經》說的,當生成佛掌握四個法,叫成就四法,這一生你把這四法做到了,這一生能成佛,這是《法華經》講的。第一,「接受諸佛護念」,接受諸佛護念,我們現在念這句阿彌陀佛,就得諸佛加持護念,這第一個重點。第二,「植眾德本」,就是積功累德的意思。一般修行說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密宗是持咒;助修,助修做一切的功德,都是成就的資糧。假如用傳統文化來講,就是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符合五倫八德,都符合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樣子我們所做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統統都是植眾德本、積功累德。所以大家工作之餘,家庭責任之餘,出來弘揚傳統文化,這個就是植眾德本,積功累德,助修。
第三是「入正定聚」,這一點也很重要,入正定聚就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樣的心才專。不然我們一被其他的東西一吸引了,你的每一個步伐就不是往你的目標走了。所以入正定聚就是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其實這句話應該說任何一個法門都得這麼做。黃念祖老居士說的,他老人家真的是很慈悲,他說道:「我斗膽的說一句,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只要你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要了脫輪迴不可能。」這個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能講。其實這也是對於我們現在人的根性,他是看得清楚,他是很慈悲提醒我們,你不要再去求、再去修很多的不可能幫你一生成就的這些方法,你修得再怎麼好,不出去了,其實都是福報而已。所以這些話,我們能了解黃念老的苦心,就會把它記在心上。所以學佛最怕的是什麼?今天學學那個,明天學學那個,都沒有深入。就跟鑿井一樣,我們鑿一口井,鑿了十天都是那一口,一直挖一直挖,它一定可以挖到水的,只要我們沒有放棄。可是假如今天挖這口井,後天挖另外一口井,再過兩天又挖一口井,挖了五口井,沒有一口井出水。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很重要。所以這是入正定聚,就是你那個方向目標隨時都是很明確的。
早上我還跟同修們聊到,我說,每一天一上床,然後就對阿彌陀佛說:「你把我接走吧。」不是練習,是真的,真的希望現在就把我接走。然後早上一睜開眼,還活著,那就隨緣,活一天為佛法、為眾生做一天。然後又到晚上了,還是要觀想:阿彌陀佛,把我接走吧。每天都是最後一天,這樣人就有警覺性了,不會留戀世間了。不然一忙起事來,躺下去了還在想那件事,到時候無常一來,我們又投胎去做這件事情了。所以老法師曾經當我們的面,我們這些都是跟著他做傳統文化的,他笑著對我們說:「我們這一生往生了,生生世世都可以做傳統文化;這一生沒有往生,只能做這一世而已。」所以大家看,老法師做事是全心全意,但是他不染著,這個用般若的精神,即相離相,你在這個境界裡面,但是你不陷進去,這個是很重要的。
我不知道這麼跟你們建議,有沒有說,那我真的走了,那些事怎麼辦?你假如真的走得了,那些事我們來幫你處理。是吧?你一走了,你是阿惟越致菩薩,那你的孩子叫阿惟越致菩薩的小孩,你在西方極樂世界都給他放光、給他加持。你一往生了,一人得道,九祖升天,一下你的祖先統統到天界去會集了,你操什麼心?你的小孩有這麼多人他們都可以照顧,而且你真的往生了,你就有六神通,隨時可以回來點化他。所以真的走得了,不要客氣,趕快走。不過你走的時候要注意一下,要人家確定你是預知時至走的,不要以為你死了,所以走也要有智慧。
所以我們看瑩珂法師,瑩珂法師不是犯戒要墮地獄嗎?結果他請教人家,有沒有快速可以成就的?人家介紹他念阿彌陀佛,他念了三天,不吃不喝,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說,你還有十年陽壽,十年之後我再來接你。他說,他應該是太了解自己了,這個我不能再待了,再待我又造業了,我現在就跟你走。大家注意,阿彌陀佛很有智慧,他沒有馬上把他帶走,一帶走了,餓死的,還是渴死的,不知道,三天三夜沒喝水、沒吃飯了。阿彌陀佛說:「三天之後我來接你。」三天以後他就辦往生大會了,寺院裡面的人都幫他念佛,念了一刻鐘左右他就走了,所有看到的人對念佛求生淨土很有信心。所以這個放心,阿彌陀佛會跟你說好的,會提醒我們。
這個是入正定聚。最後一個是「發救一切眾生之心」,這個利益眾生的心要發出來。因為往生有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法界,心量都很大的,你沒有發菩提心,跟它不相應。所以二乘種不生,二乘人往生不了,只是自己了脫,不想幫助別人,不相應。所以這個利益眾生的心要發出來,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的隨事菩提心,隨我們遇到的事情,我們又更加有使命。
就像前不久,國內有一個中學生比較行為犯錯了,老師請他的媽媽來,結果他媽來了就帶著情緒,一見到他,就給他一巴掌,老師還來勸,把那個母親拉開了,結果這個孩子就從那一層樓跳下去自殺了。我們有一個學生,他剛好學《群書治要》講「教子之方」,他就講到這個故事,他就哽咽了,我就很覺得隨喜他這一念心,這個是有道義的,雖然他不認識這個人,但是那畢竟是我們的同胞,都是炎黃子孫。你看現在的孩子,他那個情緒控制不了,甚至他要用他的行為去威脅父母,你看那個悲劇多少人真的是肝腸寸斷。但是假如他們家的人有聞到傳統文化,可能這個悲劇就不會產生了。所以我們現在所處的真的是十萬火急,有可能這個親戚朋友今天不聞到正法,他就會產生不可挽回的悲劇,有可能是身體,有可能是心理,有可能是家庭問題。現在這些亂象,其實我們假如「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有這個心境,那我們就會有一種使命。所以無情不能修道,人要有情義、要有仁義、要有道義,要見義勇為。
這個是遇到的事我們發起的這種願心,這是發救一切眾生之心。而這個是《法華經》的精神,我們只要做到這四點,當生就可以成佛。而且第一點是接受諸佛護念,跟後面三項成正比,我們這個發救眾生之心發得切,佛菩薩加持的就更相應;我們入正定聚了,念那句佛號也更相應;我們都是在積功累德,你念佛號那個加持力就強,所以跟後面三個成正比。
現在是時間到了,我們請大陸那邊的同修先休息,比較晚了。我們再延個十五分鐘,不過我想大家先稍微休息一下,因為畢竟兩個小時了,大家動一動,緩一緩。我們十五分鐘以後,五十分的時候我們再回來,就剛剛談的內容,大家有沒有哪些要交流的,或者是要發問的,我們留個時間大家可以探討一下。謝謝大家!

2022-06-26
127:14
comments
No 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