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 成德法師

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 成德法師

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06(下)_成德法師

第三個問題:我有個疑惑,孩子今年三週歲,在孩子出生後就給孩子和自己買了保險。孩子的我想著就不退了;自己的想退掉。一開始買的時候是想著萬一哪天自己生個大病不拖累人,現在想想也不是很需要。自從接觸佛法後,這麼多年沒有存款,偶爾還會被騙,但要用到錢的時候,也能有錢用。想想,不需要的花費都省去,盡力去放生,但想法會反覆。
成德法師:這看起來是問買保險的問題,事實上也是我們的財富觀,我們對金錢的看法是怎麼樣。那當然學佛前、學佛後,應該是會有差異的。但是這裡,最後一句話說「想法會反覆」,那代表可能是買這個保險,買或者就去掉了,可能會有反覆。或者拿錢去放生了,是不是可能也會有反覆?所以我們「理有頓悟,事要漸修」。我們體會到哪做到哪。有時候做得太勉強,自己常常還生煩惱,心也不安。所以佛沒有說不能存錢,你不要貪錢就好了。所以你怎麼做,你比較能心安,又不是貪著財物。那當然也是要明白「財布施得財富」這個道理。
再來,不只考慮自己能不能安,還要考慮家人能不能安。不然有時候我們的做法可能讓另一半非常頭痛,「錢都給他拿去捐了」,造成家庭糾紛,這又是另外一個,出現執著了。那韓館長很明人情事理,有人拿的款項比較大去捐,韓館長首先問她:「妳先生知不知道?」這個是我們的學處。不能說看到人家捐款了,「好啊好啊」,這當下就沒有替他著想。佛法是念念為他人著想,哪怕是他要捐款,也要為他考慮。這個事例有,真的一去了解,沒有跟另一半講,到時候真的收了就變家庭糾紛了。所以我們首先清楚自己的心,然後不去貪著財物,又知道要種因,又同時能夠考慮到家人的接受度,循序漸進的來做。其實學佛就是學怎麼做人、怎麼做事。學佛也就是在每一件事當中放下自己的執著,放下自己的性格。所以這個叫歷事練心。
而且經一事,長一智。像這位仁者說了,接觸佛法後這麼多年都沒有存款。那假如你父母知道你都沒有存款,他會不會擔心?另一半會不會擔心?這個都要考慮。沒有存款還被騙,然後到要用錢的時候都有錢用,這個代表你有布施,那還是在關鍵的時候都會有財富。可是你被人家騙了,到底為什麼也要搞清楚。你不能說經歷過了,被騙也沒關係,反正該用錢的時候也有錢。經一事還是要長一智的。我們在那個被騙的過程是不是不夠理智?心念哪裡有偏頗或者考慮得不夠周到?你說我不計較,但也不要讓對方造業啊。總要考慮到自己有沒有值得反思的,總要考慮到別人在這個事當中有沒有受不好的影響,或者造業了。所以修行就是自愛、愛人。在每一個境界,我們的考慮都是怎麼提升自己,怎麼愛護別人。這個是買保險的問題。
下一個問題: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當別人對我們讚歎,或聽好話就沾沾自喜的心態等,就是這些情況,為什麼要提起警覺心?這會對我們的修行有什麼影響嗎?我們怎麼做,才能不被善意的讚美影響,而讓自己退步呢?有時候善意的讚美會鼓勵一個人,也會害一個人。但是對於有些人善意的勸說,卻會讓這個人生煩惱。如何做到更有智慧的去面對為人處世中的不足?
那這一段敘述也是讓我們能經一事,長一智。但是有經典做依據,我們就心裡有標準。比方說,我們面對讚歎應該是什麼樣的態度?《弟子規》教我們「聞譽恐,聞過欣」。聞譽為什麼恐?我們去觀察老和尚,任何讚歎,老人家都是,「這是老祖先的智慧,這是老師的恩德,這是佛菩薩的加持」,老人家不受。而且時時都是念著這些恩,沒有這些恩就沒有我的現在。而且心態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都是這樣的心態,人家一讚歎,不會放心上。這是我們的學處啊,大家可以去觀察,「聞譽恐」。尤其是萬法是因緣所生,人家讚歎的這一個點,一定是有大家一起努力成就的,絕對不會是剛好只有我一個人的付出而已。所以人是對待自己都是嚴於律己,從無過處去求有過,這樣人就不會沾沾自喜了。這個事我還能不能做得更好,還有哪些不足?那跟別人一做事情了,都是能看到別人的付出。這個時候人家一讚歎你,你馬上:是誰誰誰的功勞,是大家的,不容易。讓功於眾,讓名於上。古人這個讓字,那個心境也很重要。
而這個好名比好利還厲害,因為名太無形了,利很具體。貪財了、貪利了,這個很容易感覺到。但貪名它比較細微,好面子本身就是好名。付出了,人家沒有肯定一下,自己心裡悶悶的,不是很舒服。這個成德也常常都會犯。比方,今天我們感謝誰誰誰,我在那裡說:「怎麼還沒有到我?」自己又一反觀,不行不行,你看這個心念不對。所以蓮池大師當時年輕的時候,他們很多位出家人一起去禮拜、親近遍融禪師,那是當時候的高僧。他們是三步一跪,三步一跪拜上去的。後來遍融禪師告訴他們的一段話,主要的意思就是名聞利養都不能沾。其他出家人一聽完說:「哎呀,老生常談。」可能心裡面想,三步一拜都拜了多久了,怎麼是老生常談呢?只有蓮池大師非常震撼,後來他修行有成就了,他告訴大眾,他的修行能有成就,就是得力於幾十年前遍融禪師這個開示。所以不染名利,這個對我們修學很重要。
那有時候善意的讚美會鼓勵一個人,也會害一個人。那這個讚美人的人也要有智慧,我們假如去讚美一個人,最後讓他退步了,那我們讚美也要有智慧呀。所以讚美人要讚美他的性德。讚美有時候不能是一時激動。這個成德在二十五年前,有時候有機會到道場去。當時候我也年輕啊,二十多歲,我發現有一些長者看到我們這些年輕人,最起碼要讚歎個三到五分鐘才肯罷休。而且讚歎得都很高,「太有善根了,太了不起了」。這個我們年輕人一開始聽的時候,聽了自己都覺得承受不起。但是這種讚歎多聽幾次了,就慢慢慢慢接受了。所以我曾經在一個道場見到一個年輕人,比我小好幾歲,長得非常莊嚴,又高,那個外相真的是弘法的材料。我自己虛長他幾歲,看了也激動,我就讚歎他幾句了。後來過了可能不到一個月,我們生活在一起,我就提醒他一件事,他的臉很難看。我突然在那一刻說:「啊,我做錯了。」之前不應該讚歎得這麼過。所以當長輩的人連讚歎都要有智慧,不能是太過激動,過與不及都不好,你都不讚歎也不對,讚歎過了也不對。你真心去做,應該不會偏差到哪裡去。當然也是積累經驗,或者從別人身上也可以學到經驗。
那「對於有些人善意勸說,卻會讓這個人生煩惱。如何做到更有智慧的去面對為人處世中的不足?」我們佛門常說自受用跟他受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人家勸你,勸完之後你不是很舒服。大家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那您當時候是怎麼去面對他的呢?有沒有哪一個仁者給我們分享一下?這些境緣是我們都會遇到的,甚至於是昨天就遇到了,今天就遇到了,我們自己是怎麼面對的?首先,別人善意勸,為什麼聽的人會生煩惱?那有可能是勸的人他雖然是在勸對方,但是他……哦,我們周老師舉手,有請。
周老師:現在可以聽到嗎?
成德法師:可以,請說。
周老師:好的。剛剛成德法師提到,被別人規勸了之後可能會心裡不舒服,這個在我們上班的情況下經常會發生。我們上班的時候每個星期都會做一次叫Weekly Goal Setting(每週目標設定)。就是每個星期都會有領導給我們提建議,可能剛開始的時候也不習慣,然後現在可能心境好一點。以前不太成熟的時候,會覺得說,他指出我的缺點,我要離他遠一點。就是如果不想跟他吵的話就離他遠一點。以前有的時候可能會這樣想,現在可能心裡面更平靜一點。現在就覺得,其實別人能夠指出我們的缺點,如果他是抱著善意的話,我們還是應該接受。特別是在單位裡面,一些領導,有的時候指出我們的問題,我們還是需要去改正自己的錯誤。那這樣的話,才可以在工作上做得愈來愈好;如果不聽勸,可能就不太好。然後現在想得更通透一點,別人說我們就當是消我們自己的業障,如果是我們做的什麼問題也沒有的話,別人也不會說我們。
那從另外一方面來講,我做義工的時候,特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勸別人的時候這個方法要善巧,不能帶情緒,有的時候就是講一句話,可能講的是對的,但是如果這個老師帶著情緒的話,下面的孩子絕對不會聽的。這個我是有經驗的。如果說笑著跟他講,或者是很溫和的態度跟他講,包括你講話的時候是一種比較正能量、正面的一種狀態跟他講,他比較容易接受;那如果本來就已經有情緒了,還要去說他,這個就不是「善相勸」了,就是造業了,老師也造業了,那孩子可能他也會不舒服。那如果說勸的時候是比較正面的,或者是沒有情緒的去勸他是可以的。那包括也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做一個適當的調整。一般來說,比較小的孩子可以直接規勸沒有問題。但是十歲以上的孩子,特別是像我們少年班的孩子,有的時候不能說得太直白,有的時候私下裡去跟他說一下,不要公開批評他也很好。因為十幾歲的孩子如果直接去批評他,他有的時候會逆反,所以就比較柔和的跟他講,或私下裡跟他講一講可能會比較好的。以上就分享這麼多。感謝法師,感謝各位同修。
成德法師:謝謝周老師。周老師從兩個角度,第一個接受別人勸,第二個他當老師的角度勸人。那接受別人勸,他也回想自己過程,也有領導來勸。那我們在接受別人勸,那可能對方也是好意,其實在社會當中肯講我們就已經很可貴了。所以「聞過欣」,那你可能會感來好的領導會護持你,好的朋友會提醒我們。那再來,哪怕是對方他是批評錯了,甚至是還有誤會你了,但是你能包容,那確實是幫我們消業障了。從佛法的角度來講,心態用對了,沒有一件事是壞事。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大家相信這一點嗎?
學佛的人,老人家對我們期許就是我們能夠「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了凡四訓》裡面說,無過咎橫被惡名,子孫往往驟發。沒有過錯,卻被人家毀謗,那人欠你天會還你。所以從此刻開始,無緣無故被人家罵是好事還是壞事?那你假如真的覺得是好事,那你就可以轉冤親為法侶了,是吧?他惡意對你,你善意對他,還感謝他,那慢慢慢慢這個就化掉了,化掉就開始轉了。他罵你,你不只不跟他計較,有什麼吃的你也會給他,慢慢就轉過來了。然後他會覺得:這個時代還有這樣的人,原來他是學傳統文化的,學佛的。那大家就給佛菩薩臉上貼金了。所以這個是我們接受人家善意的勸。
那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確實他講的都有道理,可是我就是聽了不舒服,那個不舒服說不上來。有一次有一個同修這麼問我,我就跟他說,那可能是勸你的人,他的心念有控制、有要求,這樣就會讓聽的人不舒服了。大家去觀察,同一個人,身邊跟他熟的人勸他,有些人他很容易接受,有些人不能接受。其實我們要懂得多去觀察,發現勸人特別沒效果的人,反而覺得「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勸得很固執,一直執著自己對,這個就很遺憾了。應該是心地要很柔軟,隨時可以感受人家的接受度。就像剛剛周老師講到的,站在老師的角度,你跟孩子們勸不能帶情緒,你要是真誠、慈悲的心。其實不只是當老師的,當父母也是一樣,依報隨著正報轉,孩子是可以感覺到的。而且這個柔軟還考慮到他的年齡,可能要顧及他的面子了。你私底下提醒他,他馬上可以感覺老師的善意。所以天下無不可化之人,就看我們那個心是不是很真誠替他著想,其實對方都可以感覺到的。
那縱使今天我們遇到一個控制、要求的人在勸我們,那我們自己度量也要夠大,不以人廢言。他講的只要跟經典相應,哪怕我不是很舒服,我還是要接受,因為他講的符合經教。再來,他給我上了一個很重要的課,以後勸人注意態度、注意心念。你看,我收穫很大。再來,他有控制要求,那我要做一個沒有控制要求的人,那我也供養他了。就是任何的境界,我們不留在一種負面的感受上,要轉念,都轉成增上緣,擴寬我們的心量,讓我們經一事、長一智。所以心量很重要,不然常常只在乎自己的感受,都會卡住。好,謝謝周老師。
我們再看下一題:如何避免吃到會導致癌前病變的不可消化澱粉類食物,以及人工素食品的食物?這個是有關如何養生保健,有利於照顧孩子和家長的健康。弟子感到要顧到家人的心和腸胃非常重要,同時這也是有利於建立成長型學習心態。
夫妻也好,整個家人也好,也都要形成一種學習的氛圍。不進則退,你學東西不能說你自己學就好了,不帶動另外一半。而現在很多問題應該都要能理念為前導,不是要求對方。他還不夠理解,你又這麼苛刻,你哪怕是為他好,他鐵定不是很舒服。所以老法師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他首先要有飲食健康的觀念,這些食物本身對身體有害。像成德吃東西都很清淡,我一吃重口味的東西我馬上口渴。因為我有這個理念,我也養成那個習慣,一嘗就知道了。那這個就要善巧方便了,有時候寄一些資料給他看。你說我寄給他,他不高興。那你可以叫別人寄給他,誰寄給他他會比較容易接受的,你善巧方便請他寄。總要能體恤到對方的心、對方跟你的緣分、接受度。你們不覺得嗎?爸爸媽媽勸,「囉嗦」;他喜歡的那個叔叔一講,很容易接受。結果這個媽媽很不平衡,明明是同樣的話,怎麼差別待遇這麼重。因為他已經落了我們囉嗦的印象了嘛。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事不能怪家裡人。
所以這個忠恕之道很重要。恕道,別人落了印象正常,能包容,這個落印象是我造成的,我來轉變,讓他這個印象慢慢能夠轉化。對別人是覺得,人家落印象正常。對自己,我不能對人落印象,這叫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假如我們這樣處世,每個家人、朋友都歡喜你,你不會給人家壓力。《論語》說「躬自厚」,就自我要求比較嚴格,「薄責於人」,對人不苛責,「則遠怨矣」,就能遠離別人對我們的埋怨。
那他有這個概念了,他就懂得去選擇這些食物,那他也會判斷,可能去選東西的時候就會看,這裡面有沒有這些防腐劑啊不好的東西,他自己就會判斷了。那這個都要有耐性去建立這些正確的飲食觀。還有,我們帶頭的人也要吃出健康來。你這個很講究,這個不要吃,那個不要吃,你很有健康觀念,可是你們家你身體最差,公信力不夠,人家沒信心。那這個自己也要為人演說,要表好法。還有沒有哪一位仁者有要補充這一題的?妳們都是家庭主婦,應該很有經驗。
劉居士:法師,那個張居士她要補充,法國的張居士。
成德法師:有請,張居士有請。
張居士:法師您好,剛才聽說了這個關於食品、食物方面的問題,我有一個比較深的感觸。我先生他是一位法國人,以前我老是會要求他說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因為我學中醫,所以就用中醫的一種養生的觀念來衡量他。法國人喜歡吃甜點,吃煎的,吃一些冷的,我就來衡量他。開始他就很反感,就是覺得有點反作用,感覺自己也不舒服。經歷過一些事情以後,就是不能只說,以我自己來說,就通過書,他喜歡看書。我也認識一位在法國我家附近的一位中醫師,有一次我就找一本書,是法國人寫的,關於怎麼正確的吃一些健康的食品。這本書我買給他看,因為他喜歡看書,所以就覺得我以前跟他講的都是有道理。還有把書推薦給法國的家人。就是覺得,他開始不接受,因為我說的方式可能也不對,或者說他不接受我這個觀念,但是如果給他看書的話,又是法國人寫的,作者是法國人,他一下子就接受,並且也推薦給別人。還有關於那個中醫方面的,我都熟識,哪裡痛哪裡不舒服,我就給他按摩、熱敷,還有一些不用藥的方法,都是把他弄好了。他是弄好了,但是後來過一段時間又不記得的感覺。但是我還是堅持,就是幫他,用那個不吃藥的方法。那怎麼辦,他對中醫還是没有接受。
楊醫師:張居士您好,您可以先把那個攝像頭關閉,然後妳的網路會好一點,只保留麥克風。謝謝!
張居士:不好意思,現在可以嗎?
楊醫師:好,請繼續。
張居士:對不起。我就覺得如果我直接跟他說,灌輸一些觀念,可能他聽不進去,後來就想到一個方法,就帶他去見我的一位學中醫的朋友,他是中醫師。這位中醫師他事先就跟我了解到我的一些情況跟我先生的一些問題,他就用談話,用一些比較輕鬆的一些方法跟我們聊天。後來慢慢我感覺日常生活中他就很順利的轉變,就會自己用一些正確的方法來保重自己的身體。但是也沒有說百分之百,但是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所以,可能有時候我們自己不能夠去勸一個人,即使是我們最親密的人,要通過一些其他的方法,一些善巧的方法。所以我就這兩點供養給大家,就是跟我先生的一些養生,還有一些健康食品方面的共修,供養給大家。謝謝大家,感恩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張居士。我們感覺,我們遇到的這些生活上的情況,我們都要有善巧方便,我們都要考慮對方的接受度,我們要順勢而為,我們不能操之過急,我們也不能強勢。你看這麼多問題,從心上,其實都差不多是同樣的這些心境來應對跟家人的相處。甚至於是你為他好,要讓他往好的轉變,其實還是我們自己要用對心。所以一開始我跟大家有交流到,我們可以從一個問題體會到做人做事的心境,很可能你可以把這個心境用在生活不同的一些人事物上,很可能都可以相通,這舉一反三。比方說,「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在調整的過程他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他有一些好的改變妳就讚歎,妳不要苛求太高,這個是隨喜功德。但恆順,比方說,他是法國人,妳給他拿個中國的報導,他就不一定歡喜。這法國人寫的,他比較容易接受。再來他喜歡看書,妳是恆順他,用他歡喜的方式去協助他。這個都是善巧方便。那再來,煮飯還是要煮好吃,這都要有配套措施。再來,我們不能執著,比方說我現在知道,不能加防腐劑,不能是這個不可消化的澱粉類。這是一個正確的道理,可是你一執著了,就又有新的問題會出來了。因為一執著了,就會很強烈,一強烈可能家裡的人反感。這個也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拉倒了,是吧?劉居士,您舉手是您要說話嗎?
劉居士:不是不是,不好意思。阿彌陀佛!師父慈悲,還有各位在場的嘉賓老師們,阿彌陀佛。我可能在我提這個問題的時候沒有寫得很清楚,所以可能造成一點誤會。
首先,我問這個問題是幫癌症治療的病人,他們提出來的問題,因為他們發現了有癌前病變,所以我這個問題是幫我的病人來問的。然後再加上,還有就是我的先生他沒有癌症,他也沒有吃東西的問題,是因為王老師他是對於這個飲食方面,他很有養生之道,還有楊醫生,他以中醫的概念來講,也有很多很好的建議。所以我就在想這個時候可以幫大家問,剛好我也可以把這個答案帶回去給我的病人們。因為他們是癌前病變或者是已經得了癌症,有一些已經是末期了,他想要知道他這個時候還能怎麼吃。因為他可能在吃東西上,他自己不知道,他覺得那樣吃是健康的,或者是說他想吃素了,他就要用那個素食加工品。所以在這個地方王老師他有很好的見解,然後可能楊醫師也可以提一下,那這樣我可以把這個資料整理起來,帶回去給這些想要吃健康飲食或者是想要素食的癌症病人,來幫助到他們。然後這樣可能可以讓他們在復原的過程當中更容易的治癒。不好意思。
成德法師:謝謝劉居士!劉居士請轉法輪,有請楊醫師跟王老師廣修供養,你們都做普賢菩薩。
王老師:法師好,這個專題應該是楊老師的強項。我是個農民,我是生產食品的,該怎麼吃還是要請大夫。
劉居士:王老師您上次有提到,如果我記憶還正確的話,就是生麵還是……吳老師上次肯定有提醒,吳老師有提醒我,就是那個是不是生麵還是熟麵,這個地方,對不起,這不是我的專長,所以我才會……因為有些人真的是,有些癌症病人真的是想吃素嘛,可是他一定必須要去吃澱粉類,可是有些澱粉類它是熟麵還是生麵?是不是這個地方請楊醫師還有王老師教導一下。那也許有很多人他正在用這樣的飲食,可是他不知道有什麼差別造成了不可消化,不可消化的話就容易造成胃出血,還有胃潰瘍,還有其他的問題。所以在這個地方請教楊醫師跟王老師,都可以的,兩位都可以回答。
王老師:請楊醫師,楊醫師他是專門的中醫師,對治療更有經驗,我還是個生產者。
楊醫師:謝謝王老師,太謙虛了。大家如果從飲食方面來講,都能夠有福氣吃到您生產的這個聽著佛號成長起來的有機食品,那他肯定不會長這個癌症的。其實這個癌症,我們講的病,人體是個很複雜的系統,疾病也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這個飲食只是一個方面。我們知道佛教裡邊有講這個疾病,你看那個《摩訶止觀》上面就講了六大類的疾病,其中就四大不調是一類;飲食是一類;還有一個坐禪病,因為坐禪不當,用功不當導致的一類疾病,就是我們修行不當,過度的用功,或者過度的精進導致的身體跟不上。再一種就是鬼病,我們說是著了魔了,你碰上什麼東西了,有這種東西就是鬼病,類似於精神病這一類的。還有就是魔病,你修行著魔了。再一種就是業障病。
這個癌症從我們這個佛教裡邊,很多大法師也好,很多都說都是有各種原因引起的,大多數都與業力有關係的。那現在醫學,所謂的現代的醫學就是說我們現在的西醫學,它主要是從更精微的層次上來研究我們這個身體和身體的疾病,從這一個方面。你比方說他研究到基因,我們也有癌前篩查,癌前篩查的時候有各種檢查,找你有沒有病變的這個基因,家族裡遺傳的基因等各種原因。那麼基因是什麼呢?基因就是我們的命,就是我們的命。我們從算命的角度來講,我們大家只要聽《了凡四訓》都知道有這個命。這個基因,基本上每一個人都有這個癌症的基因。但是這個基因能不能再表達出來,到了時候他真正的患上癌症,那就另外一說了。你同樣都有這個家族遺傳病史的兄弟姐妹,他都有這樣的基因,有的人會生病發病,有的人不會發病,並不是說所有的有基因的,它都會導致這個病,就是說他與遇緣有關係。那麼所謂的緣就包括了像我們現在精神問題、我們心理健康不健康,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對於癌症病人來講、或者惡性疾病的病人來講,精神問題是最主要的一個方面。
第二個問題就是飲食。我們能不能吃到健康的食品、衛生的食品。為什麼說我們倡導吃素呢?因為現在這個肉食確確實實是不清潔的,我們很多飼養的這些動物、魚類、禽類、這些畜類都出問題了。牠們身體、肉裡面本身就有問題了。我們《黃帝內經》就講:「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就是說飲食要均衡。我們古代的人,我們屬於農業國家,肉類也有適當的吃一點要補充蛋白質,以前我們蛋白質主要是靠肉來補充,大豆生產得少,中原大地這大豆的產量是少的,得不到很多的植物蛋白,所以說就要適當的吃一點肉類。但是他講了一點,《黃帝內經》講完這句話後面的一句話就是「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也」。這個氣味合你身體的這個需求了,你需要補酸的時候,你給他鹹味的東西吃,肯定是不合了,那吃了肯定長病;你需要補甘類的補甜類的食品,補脾的時候,你給他補了腎了,甚至補了肝了,反而克了脾了。飲食方面就導致了身體的這種大疾病了。所以說飲食不調是這一類的,非常重要的一點。
而再一類就是睡眠,睡眠對於人體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特別是對於腫瘤病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腫瘤病人因為恐懼、因為身體的不適,這個睡眠節律是顛倒的,很多腫瘤病人都是一直到下半夜四五點鐘才開始入睡,然後到早上九點、十點、十一點、十二點才起床,這是陰陽顛倒了,我們說這就過鬼的生活了,中醫上說已經不是人了,所以這個只能讓他的身體愈來愈垮掉。
再一個就是適當的運動,就是勞作,要適當的勞作,讓身體有一個……你勞作的時候你就會出汗,肌肉運動會促進血液循環,那麼氣血流通會好。那麼通過這個勞作,他會排泄一些不良的東西,包括一些淤滯的情緒,讓他不好的這種我們叫毒素,淤滯的毒素把它排出來,食物的毒素、分解的毒素能夠排出來。
那麼這個飲食是一方面。劉老師她是病理專家,主要研究癌症病理。那麼很多研究也在講,像我們在西方生活了這麼多年都知道,好多人對gluten(穀蛋白,麵筋)這種什麼東西不耐受,吃了這種gluten的食物以後他就會脹氣,甚至引起一些過敏,這樣的東西。那麼有些癌症病人如果吃了一些不容易消化的這種食物,或者是一些澱粉或者什麼東西,麵筋之類的這種東西,吃了以後它會在腸內引起一些刺激,脹氣或者是產生一些毒素,它也會加重這個病情的。所以說如果真的有這種不耐受的,我們就盡量給它避免。對於腫瘤的病人來講,盡量的去多花一點錢去買一點organic,有機食品。現在有機食品,大多數的商店裡邊、正規的商店裡面,都可以買到這種蔬菜類的有機食品。如果必須要吃一點肉類,你像西方的這種商店裡面的肉類它也屬於三淨肉了,你可以適當的吃一點。
但是我不建議他們,我對我的所有的有病的病人,有幾種食物是堅決不讓他們吃的。第一個是牛肉。中醫講牛肉是養脾的、補脾的。但是牛肉,從靈性上來講,有很多很多畜生、大的生靈帶的這個怨氣都是很重的,所有的這種慢性病、皮膚病,吃了牛肉肯定會發作得比較厲害的,你斷不了根。再一個就是蛇類、龜類的,這一類別的東西不能吃。無鱗魚不能吃。再一個就是殼類的海鮮堅決不能吃,這都是屬於寒性,雖然蛋白質很好,有很好的蛋白質,但是它都是寒性很重的,很陰寒的這種食物。螃蟹,你像在海邊出生的人就知道,螃蟹好吃,但是它是很寒涼的食物。所以說為什麼在青島、我們山東,他們吃螃蟹的時候,都把蒜、生薑剁碎了放上醋,叫蟹不離。吃蟹的時候一定要蘸著醋和薑吃,來化解它的寒性。所以說食物一定要有寒涼這種對稱配比的來補養我們的身體。
還有現代這些素食為了增加口感、觀感,看起來像肉一樣。前段時間我們group(團體)的幾個同修、好朋友,買了一些素食過來,素雞、素鴨,各種素的海參、鮑魚,看起來就像是真的,吃起來更像真的。你吃那個素鮑魚、素海參的時候,你都不敢下口,真的是。那我們吃素本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斷這個殺念,你看著它那個樣子,你心裡面就已經把它覺得是一個動物了,你下去一口,你心裡面這個殺念……雖然很誠惶誠恐的咬一口,那還是非常慚愧的。我們現在素食實際上很多了,原生的素食,不是原生的,沒有像中國大陸或者台灣做成這種動物形狀的素食也很多。你像有一種Quorm,英國有一種Quorm,它是雞蛋的蛋白和那個豆類蛋白摻在一起做的一種食品,還有做出各種形狀的、不同味道的,但是它沒有做成動物的這種形狀,你可以拿來吃。他是有專門素食的,有的會有添加劑他會告訴你添加劑有多少。那最好的就是我們這個豆製品,我們可以吃些黃豆各種豆製品、鷹嘴豆,自己在家煮了以後調個味,也是非常好的,鮮豆腐我們自己調味做出來,也是非常非常好的。那麼這些用豆製品做起來的這種素食,我們一次會……因為口味好嘛,你可能會吃得過多。我們很多素食的朋友,反而不是說蛋白質不夠,反而是蛋白質過多,導致腎臟、肝臟的一些負擔,反而是不好的。因為豆類蛋白還有一些其他的蛋白是在體內代謝,有時候多了以後反而代謝不好。所以有腎病的人要求吃一些精蛋白,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那我們在吃素的時候,要盡量的吃一些熱性的食物作為相互的抵消。豆製品大多數都偏寒涼的,特別是我們做豆腐的時候,北豆腐它都是加石膏,用石膏點,用鹵水點,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鹵水就是很寒涼的。還有,現在這些豆腐都用石膏點,石膏也是非常寒涼的。所以我們吃豆製品的時候,像八角、生薑、乾薑、茴香,還有那個肉桂,這些東西都可以盡量的多放一點點,既做為調味品,又能中和掉這些素食的寒性。我們很多素食的朋友身體都偏於陽虛的,通過這麼調和一下會更好一點。
我不知道這個回答能不能滿意,我們以後可以做幾次這樣的類似的養生講座供養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劉居士您聽明白了啊。謝謝楊醫師。
劉居士:感恩楊醫師,感恩師父慈悲。
成德法師:法輪未轉食輪先,這個吃還是很重要。我們養好這個色身,才會比較好的可以用它來修行。那剛剛楊醫師也提到身體的情況其實有不少因素,其中四大不調,飲食有問題。那佛門講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能吃素,那也是算無畏布施。尤其他剛剛提到這些靈性特別高的生命,你看這很明顯。所以說勿宰耕牛,這個《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都是教這個,勿殺龜打蛇。所以老法師說,「慈心不殺」落實在哪?《太上感應篇》。不只是對人不能傷害,對這些生命都不能傷害。
那剛剛也提到的身體不好,飲食是一個角度,還有其他因素,他的睡眠啊,他的鍛錬,萬法因緣生,這個都有種種因素在裡面。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應該還是心理,心理問題。所以癌症是心理問題為最大宗,同樣的正常的人,你要照顧他的健康,你也首先要照顧到他的心。你不要很執著吃這個問題,然後搞得全家人很不高興,那這樣就有點變執著了。心是最重要的,心情對身體影響最大,其他的慢慢慢慢推進,不急不躁。所以菩薩四德有「柔和質直攝生德」,你真正為家人好,你真正想幫人,要很有耐心,著急不得。
好。我們看下一個問題,也是問到:有一個剛開始願意學佛的親戚,他想在家裡供養一尊地藏王菩薩像。但他說還做不到不殺生、不吃肉,他問我該怎麼辦?
首先「教人以善勿過高」,他現在還做不到,你也不能給他太高的要求。而現在他能供地藏菩薩,就有地藏菩薩在加持他。地藏菩薩是開發他心地的寶藏。那當然你要多跟他講一些地藏菩薩的德行,因為他歡喜地藏菩薩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擴寬他的心量,擴寬他的慈悲心。那當然,他一下做不到不吃肉,你還是可以提醒他,可以先吃三淨肉。所以這一些欲望,一般的人都是循序漸進,你不能一下給他太高的要求,讓他退避三舍了。所以老法師他跟著李炳南老師學的時候,李老不勸人吃素,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印象。這裡面個中的道理在哪裡?不勸人受戒,因為這一些事都是要他水到渠成,願意歡喜的。不然到時候你推了他,他又反覆了,到最後都不想見到你了,這樣就把這個緣可能又受了影響了。所以這裡面也有人情事理的掌握,不能操之過急,很多事情是當事人自己水到渠成的。我們順著他的善根能接受的,只要他的善根能順勢不斷增長,很多部分他慢慢自然就會淡。
我們再看最後一個問題:有同修問,什麼是真我?
佛開悟的第一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個真我應該就是我們本具的真心。但佛下一句也提醒我們了: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了,那變成妄心做主了。真心雖有,被障住了。那其實這個我們都可以自己去感受,真心是我們本有的,比方說我們很真誠去跟一個人溝通,有時候你這個真誠讓對方感受到了,兩個人痛哭流涕。那有時候很不能容忍他的一些行為,雖然去跟他溝通,但最後不歡而散。那同樣是溝通,為什麼效果差那麼多?就是一個離真心很近,至誠就感通;一個已經見他的過了,所以怎麼講話,都是妄心在講,對方不舒服了。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愈少的時候,愈離真心近。我自己感覺一天當中,剛起床的時候離真心比較近,因為那時候剛起床,也沒什麼念頭。很奇妙的,每一次起床在盥洗,都能把昨天一些事想通了。後來我想,因為當時候沒啥念頭,離真心比較近,就很容易想通事情。所以智慧是本有的,它只是有障礙而已。
那現在問題在哪?我們認賊作子,認這個分別執著當作自己,「我這個人就是這樣了」,那他就是認賊作子,認賊作父。這個是最嚴重的認知。人假如覺得我這個人就是這樣,我就是這個個性,那麻煩了,你很難改變他了。他假如認識到那個是妄心,那不是真心。佛門的真妄標準在哪?會變的就不是真的,會生滅的就不是真的。物質一直在變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精神、念頭,觀心無常,變來變去的,所以那是妄心,不是真的。那既然它不是真的,它就是虛的,虛妄的。其實它沒力量的,是我們把它當真了它才障礙我們。正念現前,邪念就污染不上了,它是沒力量的,不要怕它。就好像小偷要爬進你們家了,你是主人,桌子一拍,他就嚇得掉下去了,從牆上掉下去了,邪念就污染不上你了。
我們最後講一個公案,剛好《首楞嚴經》這一部經一開始當機的是阿難尊者,他是多聞第一,能夠憶持十二部大經,但是遇到摩登伽女之難,差點破戒。所以功夫不在會背經,功夫在放下。結果幸蒙佛遣文殊大士率領大眾送真言前去救度,才能免難。那我們現在最重要的,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力是圓滿的,「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所以人都有過去生的業力,這個阿難尊者也是古佛來表演的,我們菩提道上會有這些業緣,要自己護好自己。所以經典裡面,好像是《十往生經》說的,你真念佛了,阿彌陀佛遣二十五菩薩隨護其人,這樣魔不得其便。所以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要念佛,不能讓這個惡緣有機可乘。
那阿難自己經歷過來,也很震動,他就哀切的請佛開示,他自己修行了這麼久了,居然還遇到這個難。那佛就問阿難,那你以何為心?因為前面佛還問他,心是在內還是在外,還是在中間?然後阿難就說了,我用心來推尋。他在那裡思惟、思考。他說我這個能推的,就是我的心,我將為心。他認為這個推想尋思的心就是自己的心。結果佛當時就呵斥阿難:「阿難,這個不是你的真心!」我們都會妄認妄心為真心,所以這個呵斥也不是對阿難,也是對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當機者去念這個經,去學這個經。接著佛跟他講,你現在這個心念是你的,「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就是忘失真心了,故枉受輪轉。認妄為真,那妄心都有分別執著,鐵定是六道出不來了。黃念老說到,佛直接告訴阿難,你所謂的自己的心,那不是你的真心,那個只是外界的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所引起你的一些想法,妄想。然後你有這些妄想了,它就迷惑了你的真心,就變妄心了。真心離念,真心沒有這些分別執著才對。它不但不是你的真心,而且是你真心恢復的敵人,它迷惑了你的真心,那個是賊。可是你把害自己的賊人認作自己的愛子,於是使你失掉本有的常住真心,而冤枉的經受輪迴之苦。
人假如這一段聽懂了,可別再受冤枉罪了。要認識真心,老法師慈悲,告訴我們,真心是什麼?「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的心念一定要跟這五心相應,不然我就是作踐自己了。所以真正了解這才是我的真心,我不搞情緒化的事情了。情緒化,輪迴心造輪迴業,枉受輪迴。都明白了這是妄心,不能再認賊作子了。所以這一段《楞嚴經》很重要,從今天開始,我們不能再幹傻事了,所以我們今天共同發一個願:把自我感受放下,把情緒化放下,把我執放下,念念為他人想。念頭只要不在這個妄心上,都是為他人想,跟慈悲相應,這個真心慢慢就顯出來了。所以《了凡四訓》說改過,「如斬毒樹,直斷其根」。這煩惱的根源就是這個我執,就把這個我砍斷。不要再有執著這個身體,執著我的感受,「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這個色就是以這個身為代表,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的心裡這些分別執著的活動。觀自在菩薩,觀自己的真心在不在,這叫觀自在。我們能夠時時用這五心來處事待人,那這個就安在真心裡面了,就不再認賊作子了。
今天時間晚了。對不起,不知道我們王老師早餐吃了沒有?以後我們這個聚會,因為有我們祖國大地,有歐洲大陸、歐亞大陸,還有我們美洲,這麼多地區的同修,還有東南亞的都有,這個大家該吃飯吃飯,該打個盹打個盹,不要客氣。這個自己人不要拘束,不要罣礙。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2022-07-08
79:24
comments
No Rating

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06(上)_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楊醫師好!劉老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楊醫師:法師吉祥!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首先歡迎大家再次參與我們傳統文化一個月一次的學習班。因為這個是交流會,而且最近我們遠在祖國大地的很多朋友們也都有參與,我想我們就先回答問題,不然怕他們等太久了。那因為很多問的是家庭的問題,「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所以剛好我們王老師也在,很多很有經驗的老師、父母都在,有健康方面的,楊醫師也在,所以大家可以充分來交流一下。
首先,第一個問題,有同修問到:他有兩個孩子,老大是三歲,老二是一歲。現在最大的問題,老大不懂得分享,兩個人經常搶玩具。請問如何改正和引導孩子,讓他學會分享、不自私呢?那王老師剛好家裡也是兩個孩子,要不要分享一下實際的經歷?
王老師:阿彌陀佛,法師好!
成德法師:你好!
王老師:這個我嘗試一下吧,因為我這兩個小孩搶東西的時間已經過去挺久了。首先來講,所有的孩子他都有個成長的過程,不管他今天多大,他們都從小過來的。小孩子嘛,他有一些往生往世的習氣很正常。如果我們大人太過於著急,反而不好,因為他這個天性需要一個慢慢的過渡,是個薰染的。我們如果去硬硬的把這個觀念教給他,反而引起他從內心深處的牴觸。從後學的這個角度看,還是應該慢慢的我們自己家人教給他大度。我的女孩,兩個小女孩,老實講,她們原來都心胸偏小,就是自私的這個原因,看事情看不開。自己有一個東西拿著很珍貴,自己疊了一個手工,或者做了個什麼拿著,就是好像別人一碰就心裡很痛苦的樣子。那麼後學就故意的,因為後學也是很自私,我們不要以為大人就不自私,一樣的,後學很自私,那麼在孩子在場的情況下,後學就會盡量的做出一些比較大度的處理問題的方式。譬如後學家就是種菜的,有些親戚、朋友、周圍的鄰居,當蔬菜剛下來的時候,後學就會打發孩子,妳們倆拿著這些東西挨家挨戶去送。那麼她就會看到她父親、她母親對這個東西並不是那麼介意,和大家的情感為重,慢慢的、慢慢的每年都這樣,其他的還有很多小事了,每年都這個樣,孩子慢慢慢慢對這個物質也就放下了一些。當然這個過程可能也挺漫長,效果也並不一定特別的明顯,但是只要我們自己心純淨,那麼孩子很小,都好教導。這就是後學的一個感觸。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王老師!王老師提到,這可能是往生往世的習氣。其實我們雖然是在回答一個問題,但可能我們一聽這個問題,我現在還沒結婚呢,所以這個問題好像跟我沒關係;或者,我孩子都很大了,好像也跟我沒關係。其實我們透過一個問題,可以掌握事物的原理原則,再把這個原理原則用在護念自己,用在護念親人、朋友。我們儒釋道的教誨,它強調的是舉一反三,聞一以知十,可不是背標準答案。我請問大家,一天當中孩子會出現多少情況?我們有沒有每一個情況都找人問呢?不大容易吧?所以其實我們當父母,最重要是我們對待事情的心態對不對,心生種種法生。所以大家要聽出來,剛剛我們王老師談的一段話裡面有很多心法。我們看到什麼?他很明白因果的情況。孩子的行為是果相,因在哪?緣在哪?所以釋迦牟尼佛特別會歸納,我們從他老人家的歸納明白之後,還要把它演繹出去,演繹到每一件事上面,這個我們會學了。我們假如聽一個問題,是把它死記起來的,沒有辦法把這個事的原理原則再用在其他,那這個學習的狀態,就不是啟發悟性的學習了。所以有時候學習也要會學,不然會有所知障。你一聽,聽的東西產生執著了,它就變成障礙了。就好像佛在《金剛經》說,若說我有說法者,即是謗佛,我們一聽,那佛明明講法了,為什麼說說他講法的人就是謗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金剛經》、讀過《金剛經》?因為法是因緣所生,佛陀在那個時候、那樣的條件,他應了那個機。可是我們遇到事不完全跟那個機、那個條件完全一樣,所以聽了之後是掌握那個原理原則去思惟、去應對。
我們舉個例子。我們人生都有經驗,比方我們找工作的經驗,跟同事相處的經驗。可是我們能不能把自己的經驗套在別人遇到的事情上?那這個可能就出現,你給他的建議不一定很適合他。那我們就變成,我們雖有經驗,我們執著我們的經驗了。所以這個學佛難,難在哪?不能產生執著。為什麼格言裡面說,給人家建議,建言者要置身利害之中?你完全要設身處地,他現在的狀況是什麼?不然我們給的建議就是俗話說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我也曾經跟我們的同仁,廬江的同仁,他們在廬江有一些經驗,後來回到各自的地方去,當地的大眾一聽到他們是廬江回來的,就很激動,這是廬江回來的,他有經驗,就馬上請他講課了。那廬江有兩三百號人,講課的人也佔一個少部分,很多都是各部門行政工作,可是大家一激動,廬江回來的,就請他講課了。所以我們隨時很容易著相的,也隨時很容易激動的。他跟老和尚有照相!他還站老和尚旁邊呢!你看,又開始激動了。那站老和尚旁邊的,你怎麼知道他過去三十多年、四十年他是什麼背景?你一激動了,看什麼事都不客觀,一執成病。一執著了,問題點就出來了。真不容易!要「應無所住」,就沒有執著點了,然後「而生其心」,就生起真心了。所以為什麼教育叫因材施教?每一個人的特質不同、基礎不同,你怎麼可能用同樣的方法呢?你有「我一定要用什麼」了,那你就有住了,你就不能應所有的孩子了。所以因材施教是不是也在提醒我們不能執著啊。
今天聽到有一個媽媽發願,要帶她兒子念《弟子規》念一萬遍。諸位仁者,你們覺得好不好?帶著孩子念一萬遍《弟子規》,這個媽媽下的決心夠大的吧。再來,她要花多少時間陪她孩子,她豁出去了,全心全意為這個孩子。但是要小心,有時候我們全心全意的時候,我們裡面就有很高的期望,當那個期望差距太大的時候,我們情緒會很大。這樣的孩子我見的不少,母親頂著整個家族的壓力,然後讓他學傳統文化,當孩子有一些行為不符合她的時候,那個母親:「我犧牲了這麼多,你怎麼可以有這個習慣呢?」那你看她母子的關係會怎麼樣?所以這個心念不簡單,不能執著不簡單。
這個「不要道,不要情」,不要去要求別人行道,不要去要求別人要先做到,要自己先做。我們一要求別人了,就見人家的過了,「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就見過了。「要情」是什麼?要人情。就是我們付出,是有一個求回報的心,到時候不如我們希望了,我們的火氣就上來了。所以《了凡四訓》真的教理講得非常好。《了凡四訓》說「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就是純的,沒有摻雜私心雜念;「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明明愛人怎麼會生氣?我們在夫妻關係當中,在父母子女關係當中、兄弟姐妹關係當中,延伸到君臣、朋友,為什麼我們本來是為他好、愛護他,最後為什麼會跟他生氣?那我們不是變心了嗎?因為我們的付出裡面有求回報了,有對他的要求了,求不得了,我們就生氣了。我對他這麼好,他怎麼可以這樣呢?所以學佛要做一個不變心的人。我們的心不變,我們才能夠去帶動別人的真心。真不會變,會變的就不是真。其實我們想一想我們成長過程,就覺得我最討厭別人變心了,見到變心的人都氣到睡不著覺。我看你們都沒有什麼反應,你們的修養度量太大了,你們遇到變心的人都沒事,我這個心量從小比較小。你看我們都很生氣別人會變心,卻不知道我們常常在變心。人假如覺得自己也是這樣的時候,你本來氣人家的那個點就不氣了,會多一些不好意思。
我有一個同事,他剛好有一天跟我在聊天,他長得很高大、很壯,山東人。他說,哎呀,某個人很懦弱,講的帶著幾分氣。講了也有兩三分鐘,我聽著,聽他講完,他歇了一下。因為講得太激動會累,他歇了一下。接著我看著他,我說:「你就不懦弱嗎?」因為他罵那個人懦弱嘛,我說你都不懦弱嗎?他也看著我,不是很了解我的意思。我說,「你假如不懦弱,你現在已經在大雄寶殿給眾人膜拜了」。我們是在一些部分,你不懦弱,他懦弱,你笑他,可是問題是我們也有懦弱的時候,不然我們早成佛了,我們怎麼還會在這呢?所以其實別人身上的問題我們或多或少都有,可是我們一見人家過了,我們的瞋恨就起來了。所以這是修道上很重要的一關,「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當父母的人假如見孩子的過了,我們教他耐性就不足了。
所以我們現在在一起探討,我們聽到這些老師、家長們的分享,不只聽到他的方法,還要感受到人家的心境。這學東西,你是學得很表面,背幾個動作、背幾個做法,還是你能體會到他的心呢?你去效法他的心境,你可能這麼學,舉一就反三了。我們假如覺得學東西好像一直就學得不踏實,學得感覺沒有提升,有可能我們本身學習的狀態就還是知識性的學習太強。每一次問人家問題,心不夠定下來去體會、去感受,人家一回答了,就背那個做法,體會不到人家做的心。
我也曾經遇到人家問我問題。我出家之後就在漢學院,所以當面跟大眾交流問題比較少,以前比較多。比方說,有一個朋友遇到我了,「蔡老師,我問你一個問題」,然後我就給他回答。回答到一半,他說,「好,我再問你一個問題」,我又回答他第二個問題。還沒講完,他說,「好好好,我再問你一個問題」,他的心很浮躁。其實實實在在講,他真的把我的話聽進去了嗎?他很表淺的,好像我講了一些做法了,他就背這些做法,就要去做了。其實那一些做法假如他的心境沒有到位,他做出來的效果也是so so,不會太好。 so so是差強人意,是吧?我念英文,你們怎麼都沒有表情?你們要知道你們沒有表情,我會覺得我好像I am wrong (我錯了)。你們要有表情。
女眾:特別到位,特別到位!
成德法師:謝謝、謝謝!那這個就會感覺,這個問我話的人他心不夠定,好像要背一些東西,然後又很急著要問很多問題。所以我們一起交流探討,心要先定下來。而且有好幾個仁者問問題,你也不能執著。比方說你是第五個問題,你就在那裡想,還沒到我,等著、等著、等著,這樣你聽前面四個問題都學不到東西。最好是什麼呢?你聽了四個問題,跟成德說:「不用回答了,我已經自己體會了。」善哉善哉。因為很多事情原理原則是相通的,這樣才是東方的學法。沒跟我們講,我們就不會;跟我們講,講多少我們會多少,那個是死的東西,那幾乎是在背了。「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所以會學的,比方說,剛剛我們王老師回答的,你只要把他剛剛講的這些重點都掌握住了,你以後就不問小孩的問題了。你們相信嗎?
比方說成德提到了,第一個「萬法因緣生」,這佛陀說的,有因、有緣、有果。他的行為有偏頗,他現在度量小是結果,一定有原因的。那既然有原因了,我們就要能包容他,他也不願意這樣。其實人習氣現前他也很痛苦,他也不願意這樣,這可能是他過去生的因。可是他現在做你的兒女,你是他很重要的緣。所以剛剛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王老師說的,小孩這樣很正常。這就是我們面對事情的心態,很平和、很包容。多少父母的問題在哪?攀比、要求。「人家的孩子都這樣,他也要這樣,他怎麼可以這樣?」這樣比的時候他的心就不平了。
再來,這個事不能著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事情要很有耐性,不能著急。一個「教」字實在講,教育的最核心的原理原則都在這個字裡面了。教,左邊兩個叉,下面一個小孩。父母、大人畫第一個叉,小孩跟著畫第二個叉,效法。我給大家考試一下,我也是小學老師,習氣重,喜歡給人家考試。我們記得上一次王老師說的,父母是什麼?孩子是什麼?填空題,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我們有一位魏老師回答了,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所以這個教字的左邊,不就告訴我們了嗎?身教。所以孩子愈小愈明顯。上次王老師說到,他的孩子兩歲,生病了,他有一個同學醫術高明,結果給他兩歲的女兒看完,開了藥,說這個給你太太吃。他說我女兒生病,怎麼給我太太吃?中醫講,兩歲的孩子是純陽之體,她不會有什麼毛病,是母親本身可能太勞累了,有什麼身體上需要調整,所以這個給母親吃。所以往往我們調整是要調整原件,不能調整複印件,是吧?右邊呢?左邊身教,右邊一個手拿著一枝小樹枝,耳提面命,要有耐心。說實在的,假如問王老師夫婦說,你們的孩子是什麼時候心量變大的?我相信他絕對答不出來的,是吧?就好像我請問你,你睡覺的時候幾點幾分幾秒睡著的?他是在不知不覺當中慢慢形成的。所以這個要有身教,又要有耐性。任何孩子教育問題,大原則就是這兩個,要不身教不夠,要不就是耐性不夠。大家可不要小看中國的文字、中國的經句,有時候一個字、一句真有智慧,真解決問題,不是我們要學很多才能用。
所以剛剛講到方法了:種的菜,請孩子去送給這些鄰居、朋友。第一個,這個動作就讓孩子感覺父母是重義輕利。雖然以前她前世心量小,但現在遇到你這個心量大的父母,慢慢慢慢她那個心量小沒有緣助長了。那她本有佛性,她有善根,她那個本有的佛性就被你的這個身教慢慢慢慢增長了。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我從小得失心特別重,一考試就睡不著覺。大學聯考真的是睡不著,還吃了兩顆鎮定劑。最後隔天考中文,考卷發下來,鎮定劑真有效,頭昏腦脹了。可是我就特別感謝我父母,他們沒有得失心,特別平常心。你看我都這麼大了,都十八歲了,考不好躲在房間裡面哭。這些事你們出去別講,我們今天關起門來講。這樣講話好像不對,觀心為要,你們出去可以講。我讓你們不能講,我有控制的念頭;再來我好面子,不然我也不怕人家講。我記得我父親可能感受到什麼吧,我在房間哭,他怎麼會知道呢?他就上來了。所以這個父母跟子女真的是連心的。他一上來,「沒關係呀,明年再考就好了,沒什麼事」,他就下樓了。本來我哭得很傷心,我爸爸講得那麼輕鬆,我就哭不下去了。就這樣一點一點,慢慢慢慢我這個得失心就化掉了。所以真正好的父母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增上緣。所以諸位父母、老師,孩子生在你們家,孩子給你們當學生,很可能是他這一生成就的機緣成熟了,這麼小就遇到你們。我們得好好護持他們。
那剛剛跟大家講到,這個媽媽說要讓孩子念一萬遍《弟子規》,帶著他。經典好像沒有這麼教,教小朋友是讀一百遍、背一百遍,從來沒有說讀一萬遍的。小孩那麼小,你叫他讀同一個東西讀一萬遍,他怎麼可能會不煩躁呢?所以這個孩子已經開始厭煩了,到最後愈學愈痛苦。這不是孩子造成的,父母有執著點。所以我們學佛首先要設身處地,不能是自己的一個想法、看法,很固執。而且要依法不依人,不能依自己的想法、一時的衝動,還是要依佛經,依我們老祖先留下來的寶貴的經驗。那個都是幾千年印證的,不會錯的。所以王老師說了,這個是有過程的,挺漫長的,不一定馬上很明顯,可能這個效果不會很快。這都是給我們做心理建設,不能急於求成,教育「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我們再回到這個問題,那就是身教重要。包含你整個家庭的氣氛,爺爺奶奶、父母、長輩住在一起了,不能只有一個媽媽表演慷慨,其他的不配合,這個也會大打折扣,所以教育是合力。再來,孩子有一些機會點出現了,你可以引導他,他做對了讚歎他,「妳這樣讓給妹妹真是好姐姐,量大福大」。他對的時候你讚歎他,不對的時候,有耐性的引導他,這是言教。所以教育這三個主軸,言教、身教、境教。所以這個孩子的因有可能是他過去生的,孩子的因也有可能是這一世的,要把因找到,才能對症下藥。那假如這個因是父母造成的,那我們當然要改了。假如這個因是他接觸的人、事造成的,那就要護念他,保護他。為什麼孟母要三遷?這也是很有道理的。
第二個問題:孩子現在三歲,平常看一些世俗的動畫片,自己希望他能看一些類似於《弟子規》、因果故事之類的動畫片,還有希望他念佛。如果強迫性的話,會不會有逆反或者反彈?我看在座有很多前輩,有沒有哪一位父母、老師,來跟我們分享一下您寶貴的經驗?這個是孩子看動畫片的問題。
范同學:老師好!
成德法師:妳好!
范同學:抱歉老師,學生就沒開屏幕。
成德法師:請說,范同學請說。
范同學:阿彌陀佛,老師好!大家好!學生是想分享的,因為在聽王老師課的時候,再反觀自己,跟王老師是相反的,學生是一個反面教材,王老師全家是正面的教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也有玩遊戲機的現象。包括在學生沒有學習的時候,也有對孩子教育方面有不妥的地方。最多的就是沒有用那個……感覺自己是用那種母愛,但是有一些問題裡邊就是強勢,沒有柔和質直的那個理念。那學習了以後,就有和孩子在一起多多陪伴她,從陪她一起睡覺開始,就把以前自己的一些問題跟孩子道歉。就感覺到以前跟孩子講的最多是講父親的不是。那後來學習了以後,跟孩子一起溝通的時候,就跟她去講,爺爺是怎麼教育爸爸還有叔叔他們的;爸爸是如何不容易,從十一歲沒有奶奶,這個家裡邊,爺爺把叔叔和姑姑撫養成人,爸爸在這個家裡是怎樣付出的。就慢慢慢慢差不多用兩年的時間跟孩子這樣去交流,才慢慢轉變過來。這其中其實當時感覺有點艱難,但是就感覺到如果沒有這個方法,其他的也沒有辦法。只有就是母親把姿態低下來,用一顆包容心,用一顆愛心。但是一直到學到現在,就感受到那個時候還是不夠。
那後來就慢慢接觸到老師的課程。包括現在,在兩年前,女兒從日本回來,那個時候是感覺關係都挺好的,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發現還是有問題。做母親的也不能容納下孩子,就感覺有一個自己的空間比較好。那在飲食方面,父親就要求孩子比較多,覺得國內的食品不安全,讓女兒就搞成了一個對立。家裡邊,就感覺一進來的時候,孩子感覺家裡比較緊張,甚至不讓我去吃肉,那我就從外邊買來做好的一隻雞在外邊,然後就擺在那裡。那當時她父親就特別生氣。那後來也是跟老師匯報自己的一些問題的時候,老師給的建議就是要有耐心、要有愛心去陪伴成長。二O一八年回來的,差不多也用了近一年半左右的時間。
現在變化就非常大,就感覺老師那個講課是一個法藥。那個藥就肯喝下去了,那喝下去了以後就感覺已經起作用了。其實還是就像王老師講的,母親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看見孩子現在的一個變化,孩子是二O一八年回到國內的,因為有對立的一個傾向。那從二O一八年到去年,孩子都沒有提出來給父親過生日。她今年是二十九歲,是個女孩子。那就今年主動提前就跟媽媽來講,我爸爸是不是快過生日了?這個是一個祕密,然後咱們不告訴爸爸行不行?當時學生聽了挺開心的。她也主動的給買了一些爸爸喜歡的糕點,買了很多的菜。然後因為那天正好她上班,就這樣到家以後,感覺三個人吃的那頓飯,是從她二O一八年回國以後感覺是最溫馨的。
在前一段有一次,國內有一部電影叫「妳好,李煥英」,那正好國內研究院那邊正在辦共學班,那時候學生也有一些工作做,正和同仁做著工作。女兒說,媽媽咱們去看「妳好,李煥英」好不好?那個是講母女的一個情感,她說得帶好紙,有哭有笑。那後來就跟那個研究院的同仁就匯報一下。那當時正好就在聯絡著工作,同仁就特別支持。然後就陪著女兒,我們兩個人就一起去看電影。看的時候一開始是笑,到後半部分全是落淚。當時女兒還講到,媽媽妳要不要喝杯咖啡?就感覺眼淚流得比較多,補充一些水分。那結束以後就主動挎著媽媽的胳膊,然後就講到:媽媽,咱們兩個人晚上吃頓飯,跟我爸爸打個招呼行嗎?能不能讓我爸爸一起也陪著看這個電影?後來學生就講,就是爸爸有一些事情,這個我們是不是徵求一下爸爸的建議和意見?那在吃飯這一路當中,走路的時候就有講到:媽媽,妳跟我姥姥有沒有就像這個李煥英她們母女那種那個感覺?也是跟孩子有交流。孩子也講到,小時候爸爸是怎麼騎著自行車馱著她送她去幼兒園,這些全都回憶起來了。就感覺那部電影真的是功德無量。學生就通過這個電影,跟好多家庭都介紹這部「妳好,李煥英」的電影,確實是能夠把整個家庭情感從母親這一方面建立起來。
特別感恩王老師。就是自己是一個原件,原件出了問題了,然後還埋怨複印件,還埋怨複印件她的爹,感覺她爹怎麼那麼不懂得人情世故。她吃肉,「妳就吃吧」,其實也沒有用那一顆愛心去跟丈夫去講,或跟孩子去講,「爸爸也是為妳身體好」,就感覺裡面還是煩惱比較多。但是通過在國內近期學了這五十天的學習班以後,就感覺到自己那個妄心佔的位置比較多,血液當中真心還是少,現在學完了以後就想把自己那個真心喚醒。就像老人家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裡邊有一句話,那個鏡子裡邊你對著鏡子笑,它就笑,你對著哭就哭,就是不知道都是假的。然後也沒有用那一顆菩提的心、一顆真正學佛的心、清淨心對待家裡人。其實沒有真心對待家裡人,自己也感覺到沒有真心對待身邊的人,其實一切感覺都是假的。但是自己往往就是拿假當真。以上就是聽到老師的講課,把自己的不足、反思也供養給大家,請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范同學!佛門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要相信這句話。什麼都跟信心有關,進步了跟信心有關,煩惱了跟信心有關。信心一不足,煩惱就來了;信心一充足了,事情都往好的方面去轉。比方說孩子行為偏了,我們就覺得,他那麼大了,很難改了。那就是我們信心不夠了。假如我們還是堅信父子有親是天性,我們真心的去調整自己,孩子也會跟著轉。所以佛陀、孔子教的教誨,是要我們自己做了去體證,你愈體會愈有信心。「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我們還不懂,那已經過去了;「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已經懂的,就要照著做了。
批評另一半,那是鐵定不妥了,夫妻就沒有把和合演給孩子看。老人家說的,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假如我們想,他跟我和,我才跟他和,這個是什麼?條件交換。這個心念本身是利害,本身「我」擺得很重。那現在不是,沒有條件的,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我們想一想,有時候當父母、老師的人不能只盯著眼前,心量要大一點。我們的孩子跟學生以後會不會遇到跟他前世緣不好的人,會不會?鐵定會。假如他的態度是,人家對我好,我才對他好,他鐵定要生大煩惱了。可是假如爸爸也好、媽媽也好,可能父母有一個人脾氣比較大,可是另一個人都不計較、都不對立,你的孩子就從你身上學到怎麼去包容別人,怎麼去轉化人跟人的緣分,那你這個表演對孩子一生受用不盡。人不能去貪求我的人生都要是順緣,人生不可能每個人都是一盤好棋。更重要的是,雖然不是好棋,我每一步都下的是真心,都下得有聲有色,那很可能都是孩子一生的財富了。那這個轉變,「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從強迫變成陪伴,這個耐心的陪伴,慢慢就轉化過來了。所以不管孩子現在多大了,這個天性是在的,一定可以轉化過來的。我看劉老師有舉手,有請。
劉師兄:剛才您說讓分享,所以因為我的孩子就是現在七歲了,稍微有一點那個經歷。我覺得給孩子種下三寶、種善根那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怎麼去種,這是一個問題,既不能違背孩子也不能違背整個家庭。所以我的兒子小的時候,我那個時候很幸運。他現在七歲。他那個時候正好有一個索達吉堪布的「聖八吉祥頌」,還有一個「二十一度母讚」,在YouTube上都可以找到。然後這個就是特別有節奏感,我兒子就特別喜歡聽,兩個都喜歡聽。然後早晨我叫他起床的時候,我就把這個放上。小孩都喜歡音樂,小孩喜歡音樂,醒著的時候聽到音樂都會扭。所以該起床了,我就給他放這個把他吵醒。所以他醒來的時候,聽到的是他喜歡的音樂。然後我相信,佛菩薩的這個「二十一度母讚」和「八吉祥頌」肯定會給他種下善根。
然後就是關於看這個動畫片的問題。我們的確要給孩子挑選,但是我們也不能過多的強迫孩子。就是重視一下比例吧,二八原則。不好的動畫片,就是說我們認為不好的動畫片,但是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真空的世界裡,我們還是需要孩子融入到現在這個社會裡,只要不是太過分的,偶爾的可以給他看一點。但是因為我在之前就是教他《弟子規》,給他放這些教言,所以他自己就有判斷能力。所以就是有些動畫片,我說這個是絕對不允許看的,他就不看,但是他有時候偷著可能看看,不知道怎麼就自己跑出來了,這個網路裡的東西都跑出來。我如果看見了我會制止他,他也不會就是跟我反抗。媽媽不喜歡,那我就把它關掉。「媽媽,那我能看什麼?」我就會給他看一些比較好的,就是譬如說像《弟子規》相關的動畫片,還有那些那個叫什麼?反正就是一些關於公德方面的動畫片。就是知因果,孩子就知因果。我也會給他看一些平常的動畫片,比譬如說像「聰明的一休」;給他看那個挺好玩一個動畫片,叫「馬丁的早晨」、「機器貓」,我也會給他看,都不過分的,都可以給他看的。只要就是他已經有自己的,雖然他很小,但是他這裡(註:頭腦)非常清晰。譬如說前兩天,他就跟我說:「媽媽,我們班的一個同學說他要抽煙,他不再是我的朋友了。」他自己能夠分辨善和不善,他會去親善,會遠離不善。所以這些就提前教好他就好了。
然後還有一個就是說,你看譬如說怎麼教他讓他念佛。前兩天正好他說他作夢,他說:「媽媽,我不想再作夢了。」我說那好辦,你念地藏菩薩名號,地藏菩薩是滿願菩薩,你只要念他,你就不會作夢了。然後睡覺之前他就在那念,可能念了那麼一、二百聲,然後就睡覺了。第二天早晨跟我說:「媽媽,我沒作夢,真的,那個地藏菩薩滿了我的願。」就是所有就是說我平常、日常就是接觸到的一些善法,我會跟他分享。譬如說有時候我正在做功課,他來了我就會摟著他。我該念經就念經,我該磕頭磕頭。他如果想磕頭,我就把墊子讓給他,你磕,你磕一會兒走了我再繼續磕。就這樣子,不用強迫孩子,我就是跟孩子分享,我所學到善法我都教,我都讓他也一起跟我喜悅。特別是王老師那天就分享講到這個電子遊戲。那個時候他正好是睡覺時間,我都要陪他睡覺。我就在那放著咱們的王老師的講座,然後我說:「你聽見了嗎?這個玩遊戲的結果是這樣子的,你如果不希望你以後會這樣,那你就不要碰這個電子遊戲。」
有的時候他看一些東西,說不上好也說不上不好,但是我不喜歡,我不喜歡那怎麼辦呢?我也很鬱悶,我也不能讓他不看,因為那個生活,他以後涉及到這就會出現問題。人家都知道他不知道,這個也不太好。所以我說,你這樣,我說你念那個蓮師心咒,然後他就一邊念蓮師心咒,一邊看那個電視節目。念著念著他自己就說:「媽,我不看了。」我覺得這個其實就是佛菩薩的功德,就是加持,這個咒就讓他知道了,就是說捨棄這個不好的東西。
所以我覺得,平常就是細水長流一點點浸潤他,不拿這個作為強迫性的東西,就一點點,他高興念就念,不高興念就無所謂。有的時候我早晨叫他起床,現在不放「二十一度母讚」和「聖八吉祥頌」了,但是我會早晨叫他的時候,就在他耳朵邊上念佛號,或者是念佛菩薩的心咒,然後再叫:起床、起床、起床,就是這樣。早晨他起床,醒來以後我會就跟他念「晨起發願文」,早晨就跟他念這個。然後睡覺的時候,也是要念「當我們就寢時,願一切眾生身體安穩,心不煩惱。阿彌陀佛!」也會念這個。就是他現在都養成習慣了,他早晨要念這個。有時候他來不及,「把阿彌陀佛念了」,他就是念著就走了。那我就分享就到這裡,感恩!我就下麥。
成德法師:謝謝劉老師!我們還有同修發來了,我們美東晚上八點,歐洲大陸也是晚上八點,兩個兒童學佛班,這裡面都會安排給孩子看佛教的動畫。這個都是好的動畫,所以這個就是善緣。我們說孟母三遷,蕅益大師說善友為依,他就有環境了。王老師您舉手了,有請。
王老師:阿彌陀佛。能聽到嗎,師父?
成德法師:可以,請說。
王老師:就是剛才劉老師在發言的時候,我覺得受的啟發特別大,我給大家分享一下。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我覺得是陪著孩子一同成長,是陪著孩子一同成長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想讓孩子接受的,父母首先你要接受。
我想講一下我陪我孩子的故事。其實小孩子他喜歡動畫片,喜歡各種各樣社會上的……他受社會的影響,這是難免會要接觸的。做為父母,我們不能是一味的堵,而是要像大禹治水一樣去疏導他。就是我孩子小的時候,我記得他大概就是五年級的時候,五年級時候有段時間,他就特別喜歡那種跟網絡小說一樣的比較流行的小說。小孩子們就是一直拿著去傳、去看,什麼明曉溪的,他很感興趣,我就看,他看我也看。我說你讓媽媽看一下。我看完以後用我的語言,我不完全否認他書上的內容,我就說這本書哪一點、哪一點好,引起他的共鳴。我再告訴他,我說這本書哪一點、哪一點寫得不足,有一本書寫得比這本書更好一點,你可以去看看,就是這樣引導他。
再後來,他也迷戀上那個動畫片,他也看動畫片。他初三的時候他迷戀上動畫片。不過看的還可以,看的是日本的一個動漫大師宮崎駿的,他看宮崎駿的。
成德法師:很好看。
王老師:宮崎駿的動畫我也看,我就把宮崎駿基本上所有的動漫我都看一遍。看一遍我就會說,他這個寫得怎麼怎麼好,這個寫得怎麼好,他比其他的動漫怎麼怎麼好,我們倆就是針對著動漫就慢慢的談。再後來,孩子大了還看,包括前幾年,前幾年的時候,他又看那個科幻的,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他就向我推薦。他說:「媽媽,妳看這個吧。」其實《三體》我之前看過,然後看了不感興趣。後來我也看,我生生的把《三體》看完。看完之後,我說我總是從科幻作品當中我能感受到佛法來。後來跟他的朋友我們一起在談,我說你看《三體》裡邊的「降維打擊」,不同的維度,三維的降到兩維,兩維的降到一維。我說但是在佛教裡面也有的,我說佛菩薩、老法師經常說,那個世界上不僅有三維,更多的科學家已經發現到有十一維了,就是逆向的發展。他說「妳怎麼看什麼都能看到佛法?」後來他們也低頭,他說:對的對的,科學的盡頭是宗教的。
這個我可能又說,其實教育孩子就是陪伴。就是說,我們想讓孩子看那個《弟子規》的動畫片,看佛學動畫片。首先我看,我看這些動畫片。孩子想看的那些動畫片我也看,我做為引導,會跟孩子說這個什麼好,這個什麼不足。然後孩子就會更加信服咱們的話。孩子再小,即使三歲、五歲,我覺得也得是引導、尊重他們,不能簡單的就是管、卡、壓的那種,那種後患是很大的,反作用將來是很大的。還是引導和陪伴是最關鍵的。阿彌陀佛!我說完了,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謝謝王老師!這個很重要的,從大禹治水運用到教育孩子上,要用疏導的,不要用防堵的。「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這個對孩子是這樣,對學生也是這樣,對下屬也是這樣,這個理是相通的。而這裡面也是陪伴的重要,跟孩子也建立共通的語言。我們說順勢而為,也教他怎麼去判斷好壞、善惡、邪正。
那剛剛劉仁者,有很多具體的做法:早上給孩子放好的音樂,讓他在音樂當中醒過來。我們有一個同仁他教古琴的,他也有整理了,比方說睡前給他聽什麼古琴,因為古琴也是調性情的。我們待會把那個鏈接再發到群裡面,大家都可以參考。不只可以給孩子聽,自己也可以聽。
那當然順勢而為,那也要謹慎。「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假如這個內容有不妥,你不適時的引導讓他辨別的話,有可能他不知不覺覺得這樣是對的,那會有負面影響。所以這個陪伴、及時的提醒還是很重要。那這個是看動畫,他喜歡看動畫了,那我們順勢而為,也可以給他蒐集一些能增長他善根的動畫。我們是想說,我們為我們的家人好,比方說希望他吃素,希望他看好的動漫,我們自己也有責任。第一個,我們可能素食要煮好吃一點。我們處世要忠恕之道,恕是寬以待人。你一下子讓他吃素了,然後又煮得沒味道,那他就很痛苦了,是吧?所以人要做好事,得要下不少功夫,得要去把一些緣經營得更殊勝。那當然我們有信心,人只要有這種愛心、真心,他的潛力會增長很快,包含他會感召很多善的緣過來。所以我們現在你看討論一個話題,可能我們那個聊天群就有人把資料發過來了。所以人有善願,天必佑之。
我們有這個信心,不要擔憂。那重要的其實就是帶動孩子。剛剛楊醫師也說,把修行的儀軌跟孩子的生活相結合。佛法就是生活,戒是佛的行,禪是佛的心,經是佛的言。但是三而一,他的行為也是從他的心起作用,然後做出來的。所以,其實守這些戒的時候是幫助我們恢復真心的方法。孩子愈小,習氣還沒養成,做得愈相應,做得不勉強,甚至會很歡喜。所以教育孩子要抓住時間、時間點,「禁於未發」,他那些貪瞋痴的習染都沒有,你就透過這些生活規範把他的德行長養起來了。
這個是第二個問題跟大家探討。那當然我們在教孩子的過程,都要能夠感受到孩子的心。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假如用強迫的,慢慢的他做什麼事躲著你了,那就麻煩了,這個父子有親就受影響了。在成德的成長記憶裡面,在父母面前沒有遮掩的。我甚至於要去做一些一般人覺得不好的事情,我都會跟我母親講。我以前有去打撞球,然後人家就會覺得那裡壞孩子很多,就是這不能去,還都躲著父母去的。我是跟我媽媽報告的,跟朋友去,我媽媽說,「好,知道」,就去。就是傳遞一個信任,就是父母、子女之間沒有遮遮掩掩的部分。就是治家沒有祕密,這很重要。講到這裡應該讓我們王老師賢伉儷談一下「治家沒有祕密」。我是感覺他們家治家沒有祕密,而且他上一次還有提到,現在確實是這種電子遊戲的情況,我們怎麼樣去預防,我們也請他們談一下。
王老師:感恩法師!我剛剛摁開,想摁這個舉手的時候,法師說讓我們分享一下。我就在想是不是有什麼……不說了。剛才聽到諸位老師說到孩子看一些……目前來講,這個社會就這樣,時代就這樣,看很多動畫片,還有一些文學作品。後學就突然想起來分享一件事情。
這個事情是後學在二十歲左右的時候,那個時候後學也很愛好文學,基本上我們常見的文學的大師寫的作品後學都涉獵過。有一次我看了一本日本的,我們具體名字就不用提了,一本日本一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一個作品。一個秋天,我需要跟大家說清楚,一個秋天,這個落葉、秋風,這個秋氣比較肅殺的時候,我正好看這本作品。看完了之後,我就被他帶入了他那個氣氛當中了。我第一個念頭,生活很沒有意義,就有自殺的傾向了。當然那個時候後學已經學佛了,就知道第二個念頭我要把它轉過來。雖然說轉過來,但是這個也花了一段時間調自己這個心理。那位大師的作品確實是很淒美,那麼也在文壇很有盛名。但是他的這個,怎麼說?容易把人帶到這種比較陰暗的心理當中去。後學想分享這個是說什麼呢?其實一個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是讓人的心情是平靜的,也不是說讓你多麼高亢,也不是讓你往下走,心情應該是基本平靜,一種欣賞的。那麼雖然你看這位大師他是獲得了諾貝爾獎,他的格調都是往下走的。可能有的同修也知道,這位大師最後也是自殺身亡。
那麼後學在這以後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就十分謹慎這個問題了。不是說世界上別的人都認為好的作品,或者是大家都認為好的作品,獲了諾貝爾獎的作品,讓孩子看有什麼問題呢?也不一定。那麼和你的看的時機,你譬如孩子有多大;看的季節,春、夏、秋、冬;看的環境,那麼孩子如果有的情緒比較低落的時候,都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對孩子可能影響很大。所以說我們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這些東西一定要加以鑑別。如果孩子真是,後學當時如果沒有學佛,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念頭有偏差、要糾正的時候,可能就會低落很久,低落一年、兩年,甚至於慢慢走向這個,正好秋天,走向抑鬱,或者是更糟糕的。所以說這個事情,就是剛才這些老師分享讓孩子讀些作品。很好,很多文學作品都是很好的,但是我們要慎重。
後學看到有一本作品就是對……當然那個時代就那樣了。有一本作品,就是歐洲的同學可以讓孩子看看,就是《悲慘世界》,《悲慘世界》實際上是莫里哀大主教和冉.阿讓的故事,那麼表面上的主角是冉.阿讓,實際上背後他的主角是莫里哀大主教。莫里哀大主教那種寬容、那種豁達,最後把冉.阿讓整個一生都轉變了。我們做父母的最好是做莫里哀大主教,讓自己的孩子去為世界做奉獻,自己在這裡為他們祈禱,讓他們轉變。後學在那部作品當中慢慢逐漸認識到,西方它也有他們的這個好的作品,我們也應該去看一下,如果有因緣的話。那麼看一些偏負面的,如果是年輕的話,很容易掉到憤世嫉俗或者是情緒低落這些情緒裡面去。這樣就是提醒諸位老師,可能在以後選擇文學作品的時候就要慎重。這個東西既要經住歷史的考驗,又要適合你的孩子,適合你孩子這個成長的階段,少年,稍微大一點,青年,這個是要用心呵護的。這是後學的一點看法。
成德法師:謝謝!
王老師:再一個,剛才法師講這個家庭裡祕密,後學也不敢說有什麼祕密。我們家裡的這個,後學是比較隨便的,山野村夫比較隨便。後學家的錢就放在一個抽屜裡,所有的人都知道,孩子也知道,我太太也知道,都知道,誰願用誰拿。前提是孩子她已經受到了良好的薰染,她用這個錢的話她會告訴我,爸爸我今天拿了多少錢,我說,妳幹了什麼事情?孩子從來不亂花錢,也從來拿錢不會說背著爸爸。當然我們是鄉下,我們沒有像城裡,大家也不要硬套,千萬不要硬套,你們在城市裡,還是要把孩子的錢管好。我們在鄉下,孩子不太可能拿著錢到外面去買東西,那只有說開著車十幾公里、二十公里之外,她才去買東西。後學想說的一個問題是什麼?我們與其把錢管好,不如把孩子的心塑造好,讓孩子對物欲沒有那麼些要求,很淡薄,那她就不會對錢有特別的欲望。我們夫妻之間也是,我們的錢放在那,她也不知道多少,我也不知道多少,反正是夠用就好。我說點這個數,我說沒有必要吧,我說我們都知道,我們也不是銀行的,沒有必要知道是多少錢。所以說我們也從來不點,孩子也對這個沒有感覺。
有一次,孩子有一個事情不太願意去幹,我也想,咱用用西方的這個辦法刺激刺激孩子。妳去把這個事情做了,爸爸給妳錢,給妳多少錢,然後妳就可以去買妳心儀的那些東西了。我這個大女兒回答了我一句話很有意思,她說:「爸爸,錢都沒有什麼用,你說你給我幹什麼呢?」就是當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給她了一種比較正面的財務的管理的觀念。我經常把這個東西,只要朋友來我們家,我們從來沒有讓他空著手走過,任何一個人。孩子她當見到這種情況之後,她對這些物質的要求就比較淡薄,比較淡薄一些。那這種情況,她自然到社會上去的時候,她對這個物欲的追求,她自然和那些追求物欲的朋友也就漸漸的遠了,他們也沒有什麼共同語言。這是後學在家庭生活管理財務的一個小分享。
第二個小分享,就是後學和太太的手機沒有密碼。我的手機基本是我太太管著,我和任何人的聯繫,我太太都可以回覆。有的時候我也不知道,我太太有時候就告訴我,誰誰誰來個什麼消息,我說,好,妳管了就好了,妳告訴我幹什麼,我也沒有心思去管這些事情。我太太手機也沒有密碼。但是有一點,我兩個孩子的手機她們有密碼,她們有點小祕密。我也是引導,不能說妳所有的事情都得告訴我。只要妳交往的朋友比較有禮貌,家庭比較有教養,我不去干涉妳們的具體的內容。但是我要求妳們都是一些向上的這些朋友、向善的這麼一些家庭。其他的,你說小孩子所有的事情都要給我們講,我們也太累了,太辛苦了。我們的任務是把好她們的方向,而不是管她具體的問題。你要是落在具體的事務上,你也很煩惱,孩子也很煩惱,我們也就牽扯在這上面,我們不可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所以說家裡沒有祕密好,包括後學的父母也是這樣。我們基本每天吃完飯,我們都會全家人坐在一起分享一下。我父母就會把他們人生當中那些閱歷給我們講述,他們這種痛苦、磨難、歡喜、家族裡這些和諧乃至是糾紛,都告訴我們。一個是舒緩老人家的心裡的壓力,另一個來講也是讓我們,我們沒有經過那個時代,讓我們去理解老一輩人,增長我們自己的閱歷。那麼對孩子來講,她也對那個時代背景有個了解,這樣三代人就很和諧。我們每天吃完飯基本都是這麼一個流程,所以說家裡沒有祕密好。但是大家看自己的具體情況,慢慢來,要有耐心。阿彌陀佛。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王老師的分享。可以感覺到他們三代人這個天倫之樂,心與心交流都沒有任何隔閡。其實我們冷靜觀察,精神生活很充沛的人,他自自然然對物質的追求就淡了。這個不是刻意的,自自然然的。所以他們家的人要用重金之下,也沒有人出來,誘惑不了他們。那他提的幾個點也都很深刻,也讓我們感覺我們的老祖先對於社會教化,特別重視隱惡揚善、遏惡揚善,《太上感應篇》說「遏惡揚善」。因為你只要負面的一出來了就影響人心。哪怕它是得獎的作品,但是因為它那裡面有作者的分別執著在裡面。而且他提的這個事例很震撼我們,一切都是因果,我們寫的作品會讓人家產生灰暗、負面、甚至是有自殺的念頭。那一個看了是這樣,兩個看了是這樣,寫的人統統有因果。那假如一千萬人看,你說那個力量有多大。我們說事業事業,每一件事做了以後,這個事結束了,但它有它的業,它有它的影響。所以這是我們要很慎重的地方,如是因,如是果。大家冷靜去看看,假如這個演藝人員他帶動是整個社會很不好的風氣,他的果報也會現前,我們就不具體舉誰了。其實因果在哪?就在我們眼前。
那我們談了那麼多都跟教育有關係的問題,也確實孩子接觸的環境重要,孩子交的朋友很重要。那這個父母都要做榜樣,適度的給他一些引導,疏導的,不用防堵的。孔子也說「友直、友諒、友多聞」,我們教的也是跟孔子的相應。孔子在交友之道進一步也是講,你自己能夠去轉變他人,那沒有問題;我們還會受人家影響,那我們得先自己提升到不會受人家影響,我們再去利益任何人。我們會受他影響了,那就跟他一起墮落了。
所以剛剛劉老師妳說到,妳的孩子同學抽煙了,那孩子說,他不再是我的朋友了,那是孩子有他是非善惡的判斷。那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引導他,他也是遇到不好的緣、環境,我們還會受他影響,那我們自己得先立得住,等我們不會受他影響了,我們有機會再去幫助他。就是引導孩子純是一顆成就對方的心,但是又很清楚要怎麼進退。像這個動畫,海濤法師他們做了很多,我有時候有機會看了也特別感動,拍得很好。我只要看過很好,我就會放在那個「薰聞成種」上提供給大家。你們假如覺得哪個動畫特別好,可以提供給我們傳統文化學習班、交流會,我們到時候可以供養給大家。
我們祖國大地已經十一點了,請他們休息。現在春天不要熬夜,我們先休息一下,也請他們夜夢彌陀。我們待會十六分的時候,我們再就後面三個問題做個交流,到時候有錄像再發給大家。謝謝!

2022-07-08
92:18
comments
No Rating

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04_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大家新年好!
崔學長:法師新年好!
成德法師:一般在鄉間,我記得那時候在廬江,過年是過到二月二,叫龍抬頭,因為冬天冷,種植還不行,所以等到二月二龍抬頭。所以現在還是在正月的期間,也跟大家拜個年。而且今年我們一起初三團拜,看到孩子們他們都在讀聖賢書,我們看了也是很欣慰。尤其舉辦祭祖就特別有意義了,因為福田靠心耕。而這福田大分三種,第一個是恩田,人心裡都能念恩德,他就有福報了。那恩首先是父母恩,沒有父母就不可能有我們的存在,父母的養育、父母的教育。而孔子也說,「夫孝,德之本也」,德行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教育要從這裡開始。所以我們當老師的、當父母的,都有教育的責任,那可不能教成沒有根的教育,沒有根就像花瓶裡的花,好看,幾天就謝掉了。
我父親還發了一個文章,今天早上我看到的。在一個養老院有一個老先生,退休的教授,那應該也有八十歲左右,你說這樣在社會當中都覺得很有成就,他自己本身是教授,退休了。生了八個孩子,八個到了美國讀書,八個都是博士。結果他為什麼在養老院呢?因為他的太太死得早,所以等於是他盡力的把八個孩子栽培,都到了美國去了。結果他這個老大做事業要花錢,然後他把他的退休金全部都給了這個老大做事業,那其他七個孩子覺得他沒拿到錢,所以他老爸後來病了,沒人管。人家養老院可憐他,就聯繫他的家屬,然後把他照顧起來。結果找七個孩子都說你找我哥哥去,然後這個老大也聯繫不上。那你看一輩子栽培了八個博士,最後是年老了,沒有一個孩子要管他。所以我們看孔子這一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是從這裡開始發展出來的,他的善根是從這裡生出來的。那你說我們這幾代華人,孝道一直是滑坡。
其實有時候我們看到人家不孝很生氣,但你換另一個角度,他很可憐。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說要有前後眼,你看事情不能就是執著在一個行為上。一個人不孝,請問他下輩子去哪?人生很短,我昨天在盥洗的時候突然想到念高中,那時候才十六七歲,去參加活動。台灣的山很多,台灣在平地看不到雪,都是登高山才看得到雪,寒暑假去參加活動,突然腦子裡就冒出去參加活動的景象。那時候我才十七歲,現在已經經過三十多年了,你說那個景象好像還很近的感覺,三十多年過去了,太快了。你說人得了個人身多難,不知道行孝,不知道修行,他好可憐,我們有什麼好跟他生氣的呢?你說在那做這些行為的人,他不是消福報嗎?他不是造罪業嗎?所以老法師教我們,看到現在這些現象,就像《無量壽經》說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沒人教他,他行為不妥。他怎麼沒人教?他父母沒教嗎?一問,我父母沒學;你去問他父母,他說爺爺奶奶沒教;你接著再問沒法問了,好幾代人了。所以諸位同修,你們真的是責任重大,任重道遠,為什麼?你們在海外、在歐美,要把中華文化的根扎在你們的下一代,然後代代承傳下去,這是太重要的工程。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沒有承傳文化的人那就沒了靈魂了。沒了靈魂他什麼狀況?每天吃喝玩樂,我們說行屍走肉。大家冷靜去看看,半夜十一二點、一兩點,在一些娛樂場所,年輕人在那裡喝醉了,或者在那狂歡,常常過這樣的日子,多可憐!這麼尊貴的人身難得,他幹的是這一些事情。行屍走肉,沒有靈魂的承傳。那不要說他們了,其實自己沒有遇到佛法以前,沒有遇到師父以前,我們雖然沒有那麼嚴重,但是人生的目標還是追求名利,滿足欲望。雖然沒他那麼嚴重,其實人生還是沒有正確的方向目標。人生最重要的提高自己的境界,就每天在那裡花自己的福報,咋提高!人的煩惱愈來愈多。大家觀察一下,年齡愈大,這個眉間深鎖,擔心的事愈來愈多了,你看那兩、三歲的孩子笑起來多可愛。諸位同修,兩、三歲的孩子笑起來可不可愛?我們都曾經是笑得這麼可愛的,是吧?對呀,你們有沒有聽到爸爸媽媽在提,你小時候笑起來多可愛。那人生不是在追求快樂嗎?怎麼年齡愈長愈笑不出來?目標不對了。
人生不進則退,你不往上提升就往下墮下去了。所以佛法強調最重要的是脫離輪迴,不能再輪迴了,輪迴不好玩。因為一失人身,下輩子不當人了,墮下去了,三途一墮五千劫。五千劫,天文數字。我們現在活個八十歲吧,那八十歲完了之後要去三惡道過天文數字,你說那現在這八十年快樂有什麼意義!而且說實在的,我們現在看看人世間的快樂是什麼?苦中作樂,都在刺激自己。心情不好了,狂吃一頓,你看胃都受傷了,那個哪叫快樂。快樂從外面得不到的,從外面得到的叫刺激,沒了這個刺激就不樂了。一般講我去shopping(購物)一下,你shopping刷下去的時候很痛快,付錢的時候就很辛苦了。妳說反正是我先生付錢,那也不能把妳的快樂建築在他的痛苦之上。所以大家冷靜去觀察,現在人追求的快樂都是刺激,刺激完了都有副作用。所以現在人病那麼多,都跟他年輕的時候所謂的快樂有關,都在揮霍自己的身體。
我們就不說別的,一年全世界墮胎五千萬,那是有計算的,很高的比例,十幾歲的少女,你說這種是樂嗎?那是欲。那墮胎是地獄罪報,那麼短的人生造了那麼多的地獄罪報,實在太可憐了。所以人生最大的福報是聞到佛法,真正體會到的人就知足常樂了。你人生曾經嘗過哪些困難、挫折,只要你聞佛法了,已經算是很有福報了,不要再抱怨了,很多人想聞聞不到。而且說實在的,有什麼人生的困難、挫折,難道是壞事嗎?那是我們的感受不舒服,它才是壞事嘛。假如明白了,那個困難、挫折是我前世對他不好,這一世他來討我債了,終於把債還掉了。
諸位同修,你們有沒有給人家借過錢的經驗?當你借了,還完的那一天,你感覺怎麼樣?好輕鬆,還掉了,無債一身輕。這我相信大家都能接受。這個債也分好幾種:有錢財的,有財有物,還有命債,還有情債,都得還。所以《楞嚴經》講到了,「汝負我命,我還汝債」,這個就是有命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這一段話前面講到什麼?「羊死為人,人死為羊」,你吃牠半斤,要還牠八兩,那就互相在那裡還命債。這是第一個。可是我們學佛了,重罪可以輕報,這個命債可以轉輕,所以跟身體不好有關的都跟過去生命債有關。我們身體不好是果,因是過去、今生有傷害眾生,我們都要懺悔。
所以學佛首先要深信因果,這不簡單吧?佛法講了四十九年,我們可能會覺得,佛法的內容那麼多,要從哪裡學起?你們會不會一個頭兩個大?所以這個學佛很重要,要有老師教導,「從明師受戒」。像成德遇到老和尚,淨空老和尚,他會指導我,他會指導我掌握綱領,不然佛法像大海一樣,我要游向哪裡去?那每一個人的善知識的因緣不一樣,但重要的是什麼?第一個你要完全信任他,那他跟你的緣成熟了。再來你要聽話,不然他幫不上你。你說佛菩薩假如能幫我們修行,那我們早就成就了,為什麼?他大慈大悲,他能幫我們修,他早幫我們了。就像當父母的人,你生病的時候父母能幫你受,他就幫你受了,他沒辦法,為什麼?整個宇宙是我們自己的心變的,只有我們的心念轉了境界才會轉。所以佛菩薩對我們最重要的幫助,把宇宙人生的道理給我們講清楚,講清楚了你願意聽,你的善根就起來了,真的要斷惡修善。你在斷惡的時候佛菩薩就加持你,因為他同體大悲;你在修善的時候他就加持你;你在讀經的時候他就加持你。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讀一部經下來,首先皮膚光滑,有沒有?都不用保養品了,那個很明顯的,身心都很舒服。重點是要保持,你不能一個事情來了,火冒三丈,功德就燒掉了。
平常,印光祖師教得好,「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佛菩薩真的是太慈悲了。那佛菩薩有多少?無量無邊。我們讀《阿彌陀經》,我們知道念阿彌陀佛的人,十方諸佛之所護念。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加持你,清淨海會眾菩薩都加持你。我講到這裡,你們怎麼沒有露出微笑?那你們還是不夠相信這一點,不然應該,哇,我這一生賺翻了,有這一句佛號可以念,不用斷煩惱我就可以出輪迴了,橫出三界,值了,我這一生沒有遺憾了。
所以相信了,信為道元功德母,一相信了,感阿彌陀佛的恩啊,「阿彌陀佛太慈悲了,我沒有他這個救命稻草,我鐵定出不了輪迴」。所以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為了眾生發的,因為我們靠自己的力量出輪迴,不可能。見思煩惱那麼好斷?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把這個身體放下,好難。沒關係,你就想佛就好,別想身體,慢慢慢慢這個佛號就愈來愈提得起來了。這個方法太善巧,叫我不起念頭,好難,可是把所有的念頭都換成這一句佛號,這個做得到。不然《金剛經》說「應無所住」,不好做吧?應無所住,那一個分別、執著、妄念都沒有,幾乎很難做到。但是這一句佛號厲害,巧入無生,你不用斷見惑,也不用斷思惑,也不用斷分別,也不用斷無明,都不用,你只要老實念就好了,專注的念,念到很專注,其他的妄念都不起來,應無所住;可是又一聲接一聲,叫「而生其心」。你看這個方法巧妙到極處了,叫「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你什麼煩惱都沒有斷,你就專注念,你就入了法身的境界了,巧入無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能念十分鐘,十分鐘那種快樂很難形容,要保持下去,要愈念愈熟。
所以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老實持名,全攝佛德,老老實實持名,把佛果地上的功德,念一聲就變成自己的功德。所以這個法門特殊,叫從果起修的法門,即修即果。所以十念都可以從要墮地獄往生去作佛,那這個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只有佛才能明白,菩薩都沒有辦法完全明白。
剛剛跟大家提到《楞嚴經》提醒我們,不要欠命債,不要再去傷害眾生,自己身體不好,了解、深信因果,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都有前因的。深信因果的人不怨天、不尤人。《楞嚴經》接著說了,「汝愛我心,我憐汝色」,憐惜美色。那一般來講,女子很容易落入情感當中,他怎麼不理解我呢?他心裡有沒有我呢?你看很在乎。「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纏綿悱惻。世間有一句話叫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一句話橫批叫不要誤導人,這個不知道誰講的,他一時太激動了,沒有依照經典來講。
所以我們就不得不佩服佛陀,佛陀當時候他觀察,人會生、會老、會病、會死,死了以後會怎麼樣呢?好像問題沒有辦法解決,所以他要去修道。他能捨非無情,他真正成道了他才能真的幫得了自己的家人。所以我們要感激佛陀,在三千多年前這一念大慈悲,最後他在菩提樹下悟道了。就像《無量壽經》提醒我們的,「善惡禍福,追命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所有最親的親人下輩子都不認識了,因為造的因不一樣下輩子都不認識了。諸位同修,你上輩子的親戚,你還記得嗎?對呀,不認識了。昨天大家有沒有賞月?你看又是滿月了,「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不是「千里共嬋娟」,「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你親人才能生生世世,因為無量壽了,不輪迴了,永團聚了,「法界逍遙遊」,跟著阿彌陀佛度眾生多有意義、多快樂。
所以在月圓,我們就想到團圓,真正的團圓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有,其他緣分一散就沒了,不認識了。看到月亮也要想到智慧,「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我們心有這些染污,把它放下,把它去掉,「菩提影現中」,我們這個真心就現出來了。放下了,慢慢慢慢煩惱一放下,煩惱輕智慧就會長出來,所以看到月光要想到我要愈來愈有智慧才行,我要能修戒定慧,持戒,因戒得定。那攝心為戒,我不能讓我的心這樣妄想紛飛,要把它定下來,多念佛、多讀經,這個就是戒,把心攝住了。聽老師的話就是持戒,老師教我們深信因果,我們要深信因果。深信因果的人,不會埋怨別人。
諸位同修,我們從今天開始深信因果,好不好?好,不用打勾勾了。深信因果,你就沒煩惱了,真是這樣的。就像剛剛跟大家講的,人家對你不好,你也不會難過,為什麼?他罵我,罵完了,債還掉了,那哪有壞事?真的深信因果了,那我們過什麼日子?日日是好日。為什麼?因果,我每一天念一句佛號就是一個金剛種子,就是修一個淨業,我怎麼會不快樂呢?我每一句佛號都沒有白念,怎麼會不快樂呢?我的未來一片光明,「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我每一天不會蹉跎,過得很充實,那心就安了。這個就是深信因果。
這個「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事事是好事」。《了凡四訓》說:「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他沒有過失,人家還毀謗、侮辱他,子孫會驟發。諸位同修,你們希不希望你們的子孫發達?希望哈。我相信你們一定是這顆心的。那以後你被人家罵了,哇,他送福報到我們家來了,他讓我的子孫要發達。你說有沒有壞事?所以學佛的人要過好日子,要過日日好日,時時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看一切人都是菩薩、都是好人,都是來成就我的。他對我發脾氣,他來考我的,看我有沒有定功。人家罵我,我不生氣,他不是來成就我的嗎?所以佛法講轉念,你能轉成正念,你沒有一件事是壞事。會轉念的人,每個緣分都是自己的增上緣。
這老法師表演得很好,他人生好幾次是一般人覺得晴天霹靂的,自己在台灣盡心竭力、無私無我宣講佛法三十多年,可不是一年、兩年,三十多年,結果被人家趕出來,你說一般的人受不受得了?可是老人家念頭裡面就是佛法的形象,因為那時候有建議說打官司,那個都是信眾捐的錢,一定可以拿回來的。老人家說:「不行,韓館長才剛走,四十九天以後再說。」還給大家頂禮,讓大家的情緒都整個降下來了。所以念頭,念頭都是為父母,念頭都是為正法,這一念福德太大了,所以全世界的淨宗學人,哪一個不受老和尚的福報!光碟免費的,書籍免費的,道場都很舒服,都離不開師父福報庇蔭。
老人家表演給我們看,我們還能看到是我們的福報。那更有福報的人是什麼?看到了又效法,這個人有大福報了。師父說福在受諫,有福報的人是什麼?人家勸你,你可以聽,你就少走彎路了;老法師教你,你肯做。師父常常說佛法管用,佛法很現實,你馬上依教奉行,你的人生就變了。本來會生氣的,不生氣了,那當然變了。本來一生氣功德燒掉了,一生氣造業了,現在不生氣了,慢慢整個命運就轉過來了。所以《楞嚴經》提醒我們不要欠命債。
上一次還有同修問到,家裡有白蟻。其實修行的路上都會有境界,考驗我們信不信佛、真不真誠?我看看我們德國淨宗學會董老師,不知道有沒有在線上?
董老師:報告法師,我在線上。
成德法師:那因緣成熟,您知道我要請妳說什麼嗎?
董老師:大概是與我們家的地基主的眾生吧?
成德法師:對對對。
董老師:是現在說嗎?
成德法師:對對對。我們董老師她不傷害眾生,都聽師父的話,真的有感應。
董老師:好的,那我現在講一下。
主持人:董老師,可以開一下攝像頭。
董老師:那就要等幾分鐘,現在有點亂。
成德法師:沒關係,慢慢來。不好意思,我太臨時了,我們剛剛……
董老師:等兩分鐘,行嗎?
成德法師:可以可以。沒問題。
董老師:好。
成德法師:第一個,不能再欠命債了,學佛人隨緣消舊業,不能再造新殃,這句話也挺重要,要這麼提醒自己;第二個,我們剛剛提到,不能欠人家情債,錢債好還,情債難還。那這一生的情,家裡的緣要會轉,要把它轉成法緣,不然下輩子都不認識了。那為什麼佛門講慈悲不講愛?因為愛可能有摻雜欲望,我愛你了,你應該怎麼樣,你看有我們的欲求在裡面,其實這樣的愛會給人家壓力的。你看佛菩薩都不給我們壓力,我們有機會去親近到善知識,我們親近到老和尚,真的慈悲、親切、柔軟。我們看到了是我們的福報,接著效法老和尚那就更有福報了,我們不能都是在看別人演戲,然後自己不好好效法,那就白看了。
《楞嚴經》接著說,「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殺,命債;盜,錢財還有物品,你都要還;淫,這是情債,三種人世間的債務。在《太上感應篇彙編》有一個故事,有一頭驢,牠只給牠主人父子騎,其他的人想要騎牠都被牠摔下來,就整個鎮上的人都沒人可以騎。結果唯一有一個人騎上去了,然後騎騎騎,當天晚上做了個夢,夢到有一個人跟他說,說我前世欠你多少,然後接下來我再走二十里路,我的債就跟你還完了。他也覺得很奇怪,我怎麼做這個夢呢?結果隔天再騎上去,走了二十里路,就被那頭驢給摔下來了,真的多一步都不肯,就把他摔下來了。然後就跟牠說了,不行,我還有那麼多路途,你再載我一下,我給你買多少糧食吃。跟這頭驢商量,最後牠才答應。你看真的這個故事提醒我們,所有的債真的都有前因的。然後這個人在夢中他還有問了對方一個問題,他說:「你到底欠那父子多少?」結果對方回答:「哎呀,太多、太多、太多、太多了。」他就沒回答一個數字,所以到他們家去做驢那也不是偶然的。
所以這個故事也是提醒我們深信因果,現在遇到哪些不如意的事,都不要抱怨,一抱怨又造新的罪業了。沒關係,人生很短的,還一還,我要去作佛了,不跟你們搞輪迴了,是吧?老法師有一句法語說,「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這個教誨好,人生很短,忍一下就作佛了,值得!那這個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也是很重要。我們今天難得,我們邀請一下董老師來分享,她是真實的例子。
董老師:感恩法師、感恩諸位同修給我這個機會,剛才真的不好意思,衣冠不整不敢露相,就站那聽都聽入迷了,結果一下被點到,沒有準備。
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是與自己地基主這個關係怎麼相處。因為上次聽到一位同修談到家裡白螞蟻的事情,我就想到我自己在這邊剛學佛的時候,特別感恩聽到師父上人在經教中講到這個問題。師父講了好幾個例子,譬如師父上人那時候講過,說在澳洲淨宗學院的時候,那時候的房子還很新,剛搬過去,然後有一天早上起來在衛生間裡,突然滿地都是螞蟻,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師父老人家非常的慈悲,就對這些螞蟻說,老法師稱牠們都是菩薩,說螞蟻菩薩,我不知道你們從哪裡來的,但是這個地方是剛剛修建好,我要用,所以就恭請這些螞蟻菩薩,你們從哪裡來的就回到哪裡去,不要在這裡。然後師父就說先離開半個小時,半個小時回來乾乾淨淨。我就從這裡頭學到,對這些地基主這些眾生,一定要有一個恭敬心;而且還學到要稱牠們菩薩。
然後我們家那時候剛剛搬來這邊房子住,園子也很大,那眾生很多,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要一個一個給大家匯報,我是一個一個解決。最開始擾亂的就是蒼蠅,蒼蠅太多了。我小時候在大陸,在中國,從小就學會了打蒼蠅,那時候我外婆養一些雞,放學回家我拿個蒼蠅拍子,我在前面打雞在跟後面吃,一路打牠們跟著一路吃。所以從小就學著打蒼蠅,見了蒼蠅,不打好像覺得不對,為什麼?因為上一輩有除四害的嘛,蒼蠅在裡頭的,所以見了蒼蠅是要打的,所以我從小就打蒼蠅。
然後搬到這邊家裡來住了以後,這蒼蠅就挺多,挺多很習慣,樓上樓下都安蒼蠅拍,樓下兩個、樓上兩個,見著就打。特別奇怪,愈打愈多。就是那個陽台上,我們夏天都在那吃飯,三餐都在。不是樓上的陽台,就是樓下那個曬台。那個長長的桌子上,第一年還好,第二年開始就厲害了,因為我一進去就開始打,到第二年的時候非常凶了,那個桌布上就落下很多蒼蠅的粑粑,黑黑的小點點。開始就每個星期得好好的擦,到後來是每天都得擦,到最後是每天擦都擦不過來,就是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愈來愈厲害。還有那個落地窗,就是客廳的落地窗,那個落地窗很大,那見了蒼蠅我都打,然後最後分不出是裡還是外了,趴得滿滿的。然後客廳的頂上,房頂上都慢慢見不到白色,真不是誇張,黑壓壓一片。我先生說咱們住的地方怎麼這麼多蒼蠅,愈打愈多。到第三年的時候那簡直是慘不忍睹了,可是那個時候我就聽到佛法了。
我聽到佛法以後,聽到師父老人家講經以後,我說這真是跟你打仗呢,你愈打就是愈多,那天我就跟我先生說我說:「從現在開始,就從今年這個夏天開始我不打蒼蠅了。」我先生看我,他也不吭聲。我說:「這蒼蠅拍我不動了,我肯定不打了,你打我管不了,我肯定不打,我絕對不用了。」然後這蒼蠅就嗡嗡的飛呀,那房頂上也很多,我們那時候都站在梯子上在房頂上打,頂都變成顏色都不對,那都不是白色了。然後我從那時候開始我就不打了,我不打了,我先生開始還打了兩天,他忽然對我說,他說:「妳不打,我打我怎麼覺得這麼難受。」我說:「那你自己考慮吧。」他說:「妳不打我也不打了,就這麼待著吧。」我說:「那就這麼待著吧。」我說你不打了是不是?他說不打了。我說:「好,蒼蠅拍收了。」我樓下樓上蒼蠅拍一收全部扔垃圾桶了。
這是第一年夏天就這麼嗚嗚的過了,蒼蠅很多,還是就是跟去年一樣特別多。然後第二年夏天就少了,能感覺到的少,我跟我先生說,我說:「你看咱們不打蒼蠅確實有效了。」我先生說:「哎呀,去年冬天很冷,所以死了很多,凍死了很多。」我說:「那你就看明年夏天。」這是第二年夏天更少了,就是那個桌子,那時候桌子一天不擦都不行,那個桌子我可以一個月不擦了,就是擦擦我們吃的這些臟東西,沒有蒼蠅粑,特別少拉粑粑了。然後第三年開始沒有了,現在八九年了,再也沒有過,我們的桌子一夏天桌布不用擦;而且這個屋頂上也沒有飛來蒼蠅了,這麼多年了;然後客廳的那個玻璃也很乾淨。我先生他看了這個情況,就是一年年的變、一年年的變,我說:「園子還是這個園子,是吧?你看牠沒有了,不來了。」所以這是一個最開始,我就發現按著師父老人家說的這個真頂事,真頂事。這是蒼蠅這一關我們就過了。
同時第二年開始,我就開始解決這個馬蜂的問題。我們的房子因為比較大,馬蜂年年在我家做窩,十年了,年年做。有一年做得比較糟糕,就在我們後園那個廚房的頂上做了,開門出門牠就繞著你飛。然後有一天有工人來家裡頭幹活,把人家工人螫了,那工人還過敏,坐在地下起不來了。我先生說,這樣下去不行,這問題太嚴重,這個馬蜂這樣的話,好像是太猖狂了,說已經都到了咱門口,然後都把人都弄傷了,說這個事要解決。我說:「你要怎麼解決?」,他說:「要找獵手。」因為德國規定的你不可以自己捅馬蜂窩,必須通知政府,政府派獵手來解決。我說:「那獵手來要怎麼解決?他傷不傷害蜂?還是他就把那窩拿走?」他說:「那不知道,可是這樣不行了,牠都傷人了,我給市政府打電話。」他給市政府打電話了,後來我當時心裡就默默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們要來的話,要動這個蜂窩、要擾亂的話,我一定要提前三天要告訴這些馬蜂菩薩搬家,我當時心裡就想著。
這個事就這麼湊巧,就這麼湊巧,我們出門了,我們出門在外住了幾天,兒子來電話了,說:「爸爸媽媽,政府的獵手來了,把馬蜂窩給解決了。」我一聽就慌了,我說這壞了,都沒有跟人家講,我說那馬蜂是怎麼解決的?他說:「殺掉了。」我說:「怎麼都殺呀?統統殺掉了?你看到有死的馬蜂嗎?」他說:「死了,死了一地。」哎呀,我就心想這太不好了,這怎麼這樣的了?然後等我們回到家裡,我趕快就到了那個馬蜂窩下面一看,還有一些碎的那些片,有一些很碎的,我就站在那跟牠們祈禱,我說:馬蜂菩薩,太對不起你們了,我一下忘記提前告訴你們,我讓你們遭這一場大難。完了我就給牠們念佛。
但是第二年夏天報復就來了,不客氣,真不客氣,這回這個馬蜂窩不繞著我們的房子建,牠建在我們花園正中心了,不知道那花園地上為什麼會有一個洞,牠們居然在裡頭,鑽到裡頭,就見那個蜂群特別的忙碌,出出進進,出洞進洞,而且在花園正中心。那園子裡人要去的,而且我們那時候又有客人來帶小孩子什麼的,這很容易傷的。我一想沒辦法,我們自己造了這個業,你傷害了這一大群,那怎麼辦?然後我就把那個洞,我跟我先生說:「以這個洞口為中心點,這個直徑兩米,誰也不許去。」就這麼一個圓圈,就是金箍棒畫的那個圓圈,我說誰也不許去。我先生說要割草,我說:「割草你也繞著走。」他說:「那草長高。」我說:「它長一人高你也不要動,我讓牠們安安穩穩過這個夏天,不可以再惹牠們,不可以再傷害牠們。」我先生說,「好吧」。
結果時間長他有點心裡膈應,我先生就覺得這馬蜂在這個園子正中間,就擾亂我們正常生活了,誰也不能往那去,來客人了也不方便。來客人的時候,有一次我們城市的很多朋友,好像是過中秋節,來了十幾戶人家,二十多人,還有很多孩子。我沒有辦法了,我就拿那個自行車把那個圓給圍住了,我就告訴他們,我說你們所有的家長帶好孩子,不要靠近那個自行車圍的圓,圓圈那有馬蜂,不要傷到孩子。他們也都挺注意的,都沒有去動。
可是那一次聚會完了,我先生就特彆扭,這個園子中心,這草愈長愈高。他就彆扭,他自己有一天就跑到那個圓心中間去了,他就想看看那個洞裡的馬蜂。我說:「你不要過去,你不要碰牠們,不要惹牠們。」他就不聽,結果他剛剛走到那個邊上,一群馬蜂飛出來追著他跑,你們知道叮了他多少?十幾個包。他一邊脫衣服一邊往樓上跑,都來不及,十幾個叮上了。這是有生命危險的,因為你身體如果過敏的話,那有時候搶救都來不及,心臟它會驟停。然後我趕快安撫他,看看他那個特別難受的地方趕快給他搽藥,我說:「你靜靜的待一待,不行的話就得叫急救醫生了。」結果好歹就過去了,過了幾天比較安穩就過去了。我說:「我跟你講不要惹牠們、不要碰牠們。我們去年都傷害人家一家子了。」他不聽,他不信這個,他說:「我就看一眼,哪知道這麼凶。」
後來我一想這樣下去不是個事,要照著師父老人家說的做,我試一試。然後等他傷好了的時候,我們一起,那時候天很好,我們就在園子裡的時候,我就自己走到那個洞那去了。我先生特別害怕,在後面大喊大叫,他說:「妳趕快離開,妳趕快離開。」我就沒離開,我走到那就念佛,念了十聲佛號,然後我說:「馬蜂菩薩們,對不起你們,去年傷害你們,又把你們的家都破壞了,今年你們在這個園子中間建了這個窩,我很理解你們,我們一定盡心盡力保護你們的家園,不破壞你們,不干擾你們的生活。但是你們在這個園子裡,就是我們家園子裡正中間建這個窩很不方便,因為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容易被人傷害。所以求求你們諸位馬蜂菩薩們搬個家,你們向著太陽落山的地方二百米以外,就是田園了,那裡沒有人傷害你們,請求你們搬到那邊去,你們會過得很安定。」然後我又念十聲佛,我不知道頂不頂事,但是我想我這個心到了,我想我這任務就完成了。
然後我做了這麼多、我說了這麼多,大概起碼也得有一分鐘、兩分鐘停在那,這些蜂群就繞著我,頭上、身上,嗚嗚嗚,就這麼一直繞。我先生魂都掉了我看,他緊張得不得了,但是沒有一只蜂叮我一下,我全身而退。然後我就跟我先生說:「我們等著吧,看看。」我先生說:「妳等著吧,我不相信。」他不相信。但是從第二年開始一直到現在,好多年了,也好幾年了,起碼也有六、七年,一次也沒有在我們家建窩,這個馬蜂群徹底搬家了。偶爾也會飛來一些馬蜂。那時候我們吃飯的時候,這個馬蜂和蜜蜂不同,蜜蜂是吃蜜的,馬蜂葷素通吃,所以我們吃飯的時候牠們就跟那轟炸機似的,嗚嗚嗚,就在我們的盤子裡,嗚嗚嗚,飯碗裡,就是狂轟濫炸,就這個樣子。但是就從這以後,第二年再也沒有馬蜂建在我家裡,也再也沒有這種現象,我想我先生他真的是學到了。這是第二件事。
今天,我不想佔大家時間太長,可是這些故事可能對大家都有啟發。因為我想大家生活在國外都有園子,所以我就再講第三個,鼴鼠。這個鼴鼠大家有園子的肯定都知道,很讓人起煩惱,我們的鄰居只要有鼴鼠,我就知道到我家來了,過兩年就來一回,一兩年就來一回。牠一到了你的園子裡,你那個綠草坪就不存在了。牠就一個一個小黑包給你拱出來,一個一個拱。因為我們家的園子綠草坪是兩片,前面一片,後面一片,這每次一來,全都變成小包包。結果有那一年就實在太厲害了,就是馬蜂的故事過去了,那一年就特別厲害,就是前後園子都幾十個包包,都是那個,也沒法除草了。它不是平的,都變成就是一個一個黑包、小墳包在草地上。然後我先生就請教園丁說:「該怎麼辦?」他說:「你只有一個辦法,我們從來都是用這個辦法,殺牠。」我說:「你怎麼殺?」他說:「這到處建材市場都有藥,妳往裡頭一放,解決了,牠就死了,牠就沒了。」我說:「這個方法我不用。」他說:「妳不用?」我說:「不用。」
這是第一次。第二次園丁又來找我,他說:「妳不用,這草地怎麼辦?」我說:「我真的不用,我不能殺生。」那個園丁就沒辦法了,他說:「那妳就跟著草地一塊過吧。」他就說的德國話,說妳就跟它一塊過吧,妳就跟著這草地一塊過。然後他又去找我先生,他說:「您太太不同意,她說她不同意我的辦法,但是沒有其他辦法。」我先生想了想,他已經有了那個蒼蠅跟馬蜂的教訓了,他說:「那我太太說怎麼辦就怎麼辦吧。」那園丁一看我先生也不同意,他說那我不管了,他就不管了。
後來我一想這也不是個長久的事,我也沒有經驗,我也不懂,但是我就想到用真誠的心跟牠們說話。然後我想牠們住在地底下也不在上頭,我跟馬蜂說話,馬蜂還圍著我轉,我說牠們在地底下,我說牠們能聽見嗎?那也不管,我就試試吧。我就先站到後面的園子的那個草坪上,我就對牠們說,我說:「鼴鼠菩薩,你們都搬到我家這個園子裡來住了,草地上變成了一個一個包,這特別影響我們的生活,可是我真的不願意傷害你們,我也絕對不傷害你們,我絕對不用傷害你們的辦法,但是我真的請你們離開我們家,離開這片草地,要不然我們沒辦法正常生活了。」我還是那句話,向馬蜂說的那話,我說:「向著太陽落山的地方。」我也不想,我說這鼴鼠牠們知不知道太陽落山那,我也不管了,我就這麼說,我說:「太陽落山的方向二百米以外,因為就是農田了,你們住到那去,不會有人再來干擾你們,我真心誠意的請你們搬家。」然後我又念十聲阿彌陀佛。
我後園子說完了,我先生看我一眼,我先生:「妳在那嘮叨什麼?」我說:「我跟牠們說兩句話。」完了我又到了前面那園子,也說了同樣的話。然後我先生說:「就完了?」我說:「對,就完了。」他說:「那不包包還在那嗎?」我說:「你慢慢等等嘛。」就這樣,過了一個月我就跟園丁說,我說:「那些包包你可以軋平。」因為軋平也不會傷到鼴鼠,如果還有鼴鼠,牠們還拱起來。如果鼴鼠搬家了,這個包包就真平了。後來那園丁就平了。到現在也這麼多年了,再也沒來過鼴鼠,就解決了。我就把這三個故事供養給諸位同修,也許能給大家有一點啟發。
感恩成德法師,感恩諸位同修,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董老師的分享!我看很多同修的表情,可能你們家也有這種情況。我們首先要信佛,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跟我們是同體的,共同一法身,既然是同體的,誠心就可以溝通。而且這個考我們是不是真的慈悲、絕不殺生,考好幾次,所以修行路上會有考驗的,看我們是真的還是假的。所以這個真實的例子在給我們信心,而且真理在別人身上可以實現,在每一個真幹的人身上都能實現。其實這些生命都是有靈知的,《太上感應篇彙編》也說,說到一個例子,有一個婦女特別喜歡殺螞蟻,她看到螞蟻又沒惹她,她就很不高興,就拿火把整窩螞蟻就這樣燒死。結果後來她生孩子了,幾個月大的孩子,她剛好出去一下再回來,一看床上都是黑團,就近一看,都是螞蟻在咬她的孩子。所以你跟牠結怨,這個業果什麼時候現?因緣成熟的時候就現了,所以真修行的人、真信因果的人不跟一切眾生結惡緣。結果後來她兒子死了,自己也傷心的生病去世了。古代是這樣,現代我們更要引以為戒。
而董老師剛剛還敘述到一個情節,她不打蒼蠅了,結果她先生打了,還怪彆扭的,她先生也打不下去了。大家有沒有發現,「人之初,性本善」,你做出善的行為了,他繼續打,好像他比你不善。所以我們身邊的親戚朋友不能感化,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這老法師指導的,我們還沒做到讓他感動。所以「天下無不可化之人」,可能是我們的誠心還沒到。
剛剛跟大家談到不能再欠這些債,「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我們這一生能夠聞到佛法就是我們作佛的機緣成熟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示現四十九年說法?在《法華經》他老人家已經說了,就是要引導眾生當生成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他有一些方便的教法,但是他真正的目的,幫眾生當生作佛,每一個人只要聽他老人家話都能作佛。他十大弟子,有一位尊者周利槃陀伽都能成就。他很笨,什麼偈子都記不住。教他「笤」,他「帚」忘了;教他「帚」,「笤」忘了,就「笤帚」兩個字都記不住。笨到這個程度那幾乎也找不到了,可是佛也有辦法度他。所以佛的智慧是圓滿的,重點是我們相不相信佛智慧圓滿。所以佛法「信為能入」,你能相信你就會深入它,你就會去力行,一力行你就有受用、就得利益。所以「敬於佛者,是為大善」,你很尊敬佛,你不懷疑他教的,這有善根。尤其又能聞到佛告訴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是三根普被,不管你的根性是下下根,都不是問題,上上根都能,這三根普被統統都能成就,萬修萬人去,沒有問題。
所以善導大師說,「一心信樂」,你相信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你很歡喜想去。「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一形就是你盡這一生,我知道要念佛,我從現在開始念。「下收十念」,下就是低,低到什麼程度?你就臨終才遇到,念十聲,「乘佛願力,莫不皆往」,沒有一個漏掉的,這個接引大導師阿彌陀佛都來接,因為他同體大悲。就像你要回家,父母還會不讓你回嗎?父母是慈悲,阿彌陀佛比父母更慈悲。重要的是你要信佛,你不能懷疑他的智慧跟慈悲。
所以剛剛提到「福田心耕」,人生要福慧雙修。那福田第一個是恩田,不能忘了父母恩,不能忘了師長恩。像成德沒有遇到老和尚,早就隨波逐流了,能不能活到現在都是個大問號。因為當時候在二OO四年,剛好成德有分享幾節課程,在香港有錄像,然後就傳到澳洲。那時候老人家在澳洲,老人家放來看,我聽身邊的人說,老人家一看到我講課,這個是短命相。老人家人生閱歷很高,一看這個弟子是短命相,幸好在講課。所以李炳南老師當時候看到學生命很薄,都善巧勸他講經。就像老法師年輕的時候好瘦,而且他命中只有四十五歲,你看李老都善巧方便勸他講經。這是老師的慈悲,他看得出來。這是師長的恩。
再來,國家恩、眾生恩我們也要能提得起來。感恩我們一天生活,有那麼多的行業在幫我們。我們現在社會安定,我聽說非洲很多人吃不上飯,而且你要救濟他們,他們還不固定在一個地方。為什麼?因為這裡打仗了,他們又往其他的地方跑,很可憐,生活完全不安定。所以老法師在好多年前就講了,哪裡最安全?中國最安全。老法師也是深信因果,因為全世界積德最厚的中華民族的祖先,每一代都在積福。雖然這一兩代,我們這些子孫比較不聽話,但是他們有厚德,還護著我們。你看有習主席當國家領導人,大家想一想,本來假如不廉潔,那國家一天要多花多少錢?習主席一上來,以身作則,這個省的錢很難算。更重要的,他珍惜傳統文化,現在都是大力在鼓吹要復興傳統文化。這個也不是偶然的,這也跟我們祖先的庇蔭有絕對的關係。人有福報的時候,突然在他很困難的時候貴人就出現了,這都不是偶然的。這恩田。
敬田,恭敬,對食物恭敬,這也是敬田,不糟蹋食物。對經書,經書玄奘大師背回來翻譯的,要恭敬。對佛法僧恭敬,這都是敬田。還有悲田,憐憫苦難的眾生。我們有多少力量盡力去幫助別人,這悲田。而我們初三祭祖,這個算恩田,也算敬田。能夠常常把父母、爺爺奶奶、你族譜裡面有記載的很有德行的祖先都要講給孩子聽,他念著這些恩德,他都是得到這些庇蔭的。他不忘本,「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他連祖先都不忘,他怎麼忘了眼前的父母跟爺爺奶奶呢?所以教孝道非常重要。
我看今天來了不少同修,還有在祖國兩岸三地的,你們趕快休息了,現在還是春天,不能熬夜熬太多。我們有錄音,到時候再提供給大家。因為我們剛剛講孝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現在都覺得這身體,革命的本錢,你精神好的時候可以多做很多事。真的不能因為自己常常拖拖拉拉的,結果就熬了,這樣對不起父母。
崔學長:法師,今天可能很多都是第一次進來咱們這個交流會聽您開示,所以我相信他們此時此刻心情肯定都很激動,讓他們睡他們估計都睡不著,所以今天也是像您說的,我們還在過年當中,值得慶賀,我們大家又聚在一起了,難得難得。
成德法師:好,那大家看著辦吧,看著辦。因為那一天我們楊醫師跟我說,說你的先天腎氣不錯,我一聽非常慚愧,這先天是父母給我的,是我沒有好好保護好。那沒有關係,過去已經過去了,過去的一年已經過去了,「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其實學佛也不是什麼很玄、很高的。老法師說的學佛是什麼?知過改過,四個字講完了。因為學佛是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你就改過了。想法、看法不對,改正;說法、做法不對,把它改過來。那熬夜不對,要改;做事拖拉不對,要改;有時候太自私了,要改;有時候會發脾氣,要改。「不覺本無」,這些習氣都是虛妄的,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的。「本覺本有」,我們有佛性,一定可以恢復的。
新年新氣象,要列出三個最難改的,要下大決心把它突破。你不能挑容易的,要從最難的開始,這才代表我們有決心。《論語》裡面說,「先難而後獲」,要從難的下功夫。因為無常迅速,怎麼可以拖呢?真正警覺性高的修行人,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人有這樣的態度,他就不容易懈怠。他假如覺得明天再用功吧、明天再說吧,那這個念頭就是最大的障礙。所以古人說,「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我都等著明天,任何事都會耽擱掉。安住當下,當下就是,當下就去依教奉行,才能受用。
其實人要知過就不容易,當局者迷。大家假如不相信,我們現在來想一個問題。我們昨天講了幾句話?不少句吧。幾句話講錯了?想得起來嗎?你說沒有啊,全對。哇,那你可厲害了。幾百句全都對,那你的功夫也不簡單。昨天起了幾個念頭?不好算吧,有沒有哪個念頭不對?現在回想一下,想得起來嗎?每天沒有這樣靜下來,稀裡糊塗就過去了。自己講,有沒有講錯話?不一定知道;念頭錯了,不一定知道;行為錯了,不一定知道。所以為什麼曾子要三省吾身?人要常常靜下來,他才能夠起一種觀照、覺照。每天生活步調很急促、稀裡糊塗的,快快快吃飯了,快快快坐車了,都是好像每一天就這樣,很匆忙就過去了,這樣不容易起觀照。所以每一天也是要學曾子,靜下心來,三省吾身。有反省到的,就告訴自己我不能再犯了,下這種決心。
而且大家要知道念頭很細微。諸位同修,你知道你昨天有幾次考試嗎?有多少境界在考試嗎?印光祖師說,「日用之間」,一天裡面,「萬境交集」,萬境,那麼多境界。但是我們一不覺察,種種違背經教的念頭就起來了。「一不覺察,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那「此想既生」,我們的真心就被障礙住了。我們起了貪、瞋、痴、慢、疑,我們的真心就被障礙住了。這個只有警覺性很高的人才能看到這些念頭,才能把它改正。而且看不到,它會愈來愈嚴重,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要覺得昨天一想好像想不起來,但是我們會迷迷糊糊的,到底自己有沒有進步?學佛的人是當個明白人,念頭一不對了,可以覺察;話講錯了,雖然已經出去了,最起碼還知道。
所以修行它有一個過程,這個也急不來。但是我們要愈來愈能起觀照,不能糊裡糊塗的,愈來愈佛號能提起來。《三時繫念》有一句特別重要的提醒,說到「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大家聽過吧?這句話很重要,告訴我們須臾就是很短的時間,你在很短的時間你不念佛,不念佛會念什麼?會念分別執著,會起輪迴心,起個輪迴心就造個輪迴業。那怎麼可以不常常提起佛號呢?假如我們真正知道、明白了,一個念頭都是一個種子,都會感召我們去輪迴,怎麼可以讓念頭亂起呢?
所以諸位同修,新年新希望,這個月看要念幾千,然後慢慢增加。我記得我有一次看蕅益大師的開示,他說初學佛或三萬或五萬,我一聽,三萬五萬!其實祖師就是提醒我們,你要多多益善,你不念你就起輪迴心、造輪迴業了。可是你只要有心,你就會慢慢念習慣。就怕我們不下個決心好好的來念佛、好好的來真幹。真的不難。我一開始念,一天一萬覺得好難,但是堅持了,慢慢慢慢一萬就不難了,接著往一萬五出發,就養成習慣。你的佛號愈多,煩惱愈少,心相對的就清淨了。心清淨了一些有什麼好處?腦子清楚了,人家問你什麼問題,你很容易用經教思惟,就可以去處理、就可以去解決。
假如我們提不起佛號了,輪迴心這是妄想,雜念會消耗能量。你一念佛,佛菩薩加持我們。所以人百分之九十的能量耗在哪?妄念上。所以阿羅漢七天吃一頓飯,辟支佛兩個禮拜才吃一頓飯。我自己得一天吃三餐,妄念太多了。而我們看到我們李炳南師公,他一天吃一餐,而且他幹好幾個人的工作,因為他心清淨。你看他們都表演給我們看,老和尚那時候跟李老學的時候也是一天吃一餐,後來韓館長護持,看老法師只吃一餐,「不行不行,那到時候有什麼情況,我沒把出家人照顧好,不行,你得給我吃三餐」。但是你看,老和尚也在給我們表法,恆順眾生,不要讓人家生煩惱、讓人家擔心。老法師很柔軟,心地柔軟。所以要念佛,不能不念,愈多愈好。念佛的好處,你真念就知道了,身心愈來愈輕松,處理事情愈來愈得心應手、不煩。再來,肯念佛也要好好念,要字句分明,要聽得清楚,心要攝住。當然散念也是念的時候心要定在佛號上,因為你不用腦子思考了嘛,你就安在佛號上。
可是祖師也提醒我們,「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因為我們假如不念佛的時候攝耳諦聽,我們的心還是很容易跑出去。嘴巴一直在動,但是腦子一直在想很多事情,這樣就功夫很難得力。夏蓮居老居士還提醒,不能輕忽養識,這個識就是我們的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因為學佛是要轉識成智,所以我們的識,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落印象,我們都要把它轉成智慧,不能讓分別執著落印象更嚴重。我們真的專注念佛了,這個妄念愈來愈少,慢慢就不分別、不執著了。可是假如我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腦子都一直還是在想其他的事情,那我們的分別執著還在增長。所以可不能忽略了,我有在念,可是念頭都還在想其他的事,自己的分別執著也會隨著自己在胡思亂想增長。所以祖師慈悲,他都把最重要修學的關鍵在他的法語告訴我們,要珍惜祖師的教誨,我們就少走很多彎路。
我們回答一下有同修問問題。第一個問題:在聽「如何做一個如理如法的好人」這個四十集視頻的時候,如果想重複聽的話,是採取哪種方式呢?他列了幾種方式:第一,第一集聽十遍後,第二集聽十遍,就是每一集聽十遍,他說這個是第一個方式;第二個方式,從第一集到第四十集從頭到尾聽一遍後,然後再從頭到尾聽一遍,這個就是一集接一集,這是第二種方法;第三種方法,比方說這幾集是講孝,一個專題,把它聽十遍,然後再聽下一個專題。這三種方法,哪一種方法呢?
你覺得怎麼聽你比較受用就用哪種方法,是吧?我們有時候都會覺得好像問題都要問別人,有時候你靜下心來一反思,你自己就有答案了。老法師在講四依法講到「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老人家一個開解很善巧,老人家說什麼是了義?你用了之後、你學了之後,你得利益了。當然這個利益是長久的,不能是現在有利後面有害,這個不叫利益。你真正得利益了,這個就是適合你。
不然我們說《楞嚴經》很好,我一定要學《楞嚴》,但是不受用,然後又一直堅持一定要學《楞嚴》,那就變執著了。你要修那個法門是契合你的嗎,你得利益的嗎?我就曾經遇過,他很喜歡禪宗,但是他不得力,甚至都還犯嚴重的戒。勸他改修念佛法門,他說「我就是喜歡禪宗」,可是他不得力,繼續還造很重的業,這樣就麻煩了。所以老人家這一個「你得利益了」,所以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你不能覺得好像什麼事都要依賴別人,你自己修行過程,你自己要去感受自己的狀態,要自我勘驗,檢查檢查得不得力。
其實這個問題也提醒我們另外一個重點,以我們現在的根性學東西,可不能像看連續劇一樣,一集追一集,因為怕這樣入不了心。我請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每一天遇到境界的時候,遇到逆境、惡緣,你會不會馬上師父的教誨就起來了?你在辦什麼事情的時候,馬上師父的教誨就起來了,隨時都只要做事就冒出來了。有時候一遇到事懵了,一句也想不起來,一句好像也提不起來,現在這個境界要用哪一句?所以看起來我們每天在聽經,聽很多,真正遇到境界提不起來。為什麼聽這麼多年,好像很少教誨入我們的心。
學長:要轉心轉念。
成德法師:謝謝,她講得太對了,學佛就是要改心。我跟大家講一下,章嘉大師第一次見老和尚,老和尚那時候才二十多歲,二十六歲,結果他見了章嘉大師請教第一個問題,「我知道佛法很好,怎麼樣能很快的契入?」老和尚很有善根,問的問題水平很高。可是章嘉大師半個小時都沒說話,有什麼用意?就是要跟他說法,要對方的心完全靜下來,這個法才能入心。你看老人家就聽了六個字,一生都沒有忘。我們現在甚至於是播經機每天放,都跟著我們,但是都不一定能入心。老人家就這六個字,就講一次就記一輩子,因為他的心定下來了。所以修道的人首先要把浮躁之氣定下來,有時候我們聽經,聽啊聽啊就想其他的事情去了,心都不夠安定下來、專注下來。
我們說法器、法器,什麼是法器?這是一種譬喻,器皿,器皿能夠接東西,代表我們的心態調整好了,這個經典、師父上人這個法我們才能接過來。所以有時候師父一片光碟聽一遍,幾乎不能記到什麼,聽第二遍聽第三遍,愈聽才能愈深入。這是我們現在的根性。修行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到底自己有沒有真聽懂、有沒有真受用?不是跟人家比,要聽得比人家多,每一部都聽過了,那有啥意義?其實坦白講,佛法有一句我們真聽進去的,隨時隨地都在落實,這個人就成就了。我不說別的,就一句老和尚最常講的:「念念為他人著想」,這一句話放在心上隨時提起來,這個人三年就脫胎換骨了,不用很多,他就變成習慣了。他隨時想別人,他不想自己,煩惱輕了,為什麼?煩惱根在哪?我執、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都想別人,貪瞋痴慢沒了,沒有辦法立足,因為我淡掉了。所以這一句是老和尚的妙法,我們得下一個決心,我今年一定一句完全把它落實,你看哪一句你最歡喜,你就落實哪一句,我們的心就變了。所以佛法不在貪多,在真落實,就得受用了。
我曾經好多年前在馬來西亞,有一個同修從大陸去找我,他說:「我最近把《大經演義》聽了一遍,一千二百個小時。」大家知道我聽他這麼說,好羨慕。因為我從十八年前就出任務了,我十九年前是到澳洲淨宗學院,我為什麼去呢?因為老法師說,誰願意來,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我就把工作辭了,衝到澳洲淨宗學院去了。這是我十九年前夢寐想要追求的,結果去了因緣不成熟又回台灣。回台灣繼續考老師,因為辭掉了,結果就考得挺好的,備取,沒考上。結果考了好幾個地方都備取,最後沒考上,剛好就有緣到海口去了,接下來這十八年就這麼過來了。然後工作愈來愈多,任務愈來愈多,離我那個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愈來愈遠。那個是相上看愈來愈遠,境界沒有問題的。假如我們在跟人家溝通、在處理事情都是用真心,老法師說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其實修行最重要的,放下。放下分別,放下執著,不挑境界,那我們的分別執著心就愈來愈淡。
安住當下,因為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我相信這一句。所以工作愈來愈多,我也不會去跟阿彌陀佛complain(抱怨),我本來要八小時聽經、八小時念佛,怎麼這樣?那我們有自己的意志,佛菩薩就安排不了。我們相信佛菩薩智慧是圓滿的,不要懷疑。而且師父慈悲,我雖然任務增多了,但是有師父的法可以依止、可以皈依,心很安。因為老法師說佛菩薩、祖先承擔,不是你承擔,你把心用對就好了。這句話我聽完,肩膀變松了,不是我承擔的,佛菩薩、祖先承擔,這個確實不是人能承擔的。眾生的業那麼多,我們自己都是泥菩薩,還有那麼多煩惱習氣,那怎麼我們能承擔?佛菩薩、祖先承擔。但是我把心用對,佛菩薩就可以借我的身體去利益眾生。借我的身體,因為我心用對了,他就可以加持上來了。不管是弘法、護法,真相信了,那加持力太大了。像我們講課,講完了真的不知道剛剛講什麼,都是佛菩薩加持的。
結果我這個同仁見到我,很多年沒見了,一見到我跟我講,他聽了一千二百個小時,我羨慕得要死。接著我問他,你聽了一千二百個小時,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我問完了,他盯著我看,想了老半天想不起來。我們想找個十個小時、二十個小時聽經都沒這個福報,他福報可大了,聽一千二百個小時,聽完問他有什麼感悟、什麼領悟,一句也答不上來。所以這個也是提醒我們,我們現在心浮氣躁,所以得靜下心來,這個法才入得了我們的心。
那其實大家問我這個問題,我也不好回答。比方說我今天跟你說,好,你一集聽十遍,結果你聽三遍的時候都快吐了,那我不是害你嘛。今天我跟你說聽十遍,你聽了十遍,愈聽愈有味道,成德法師說只能聽十遍,換吧,那我不是害你嘛,你說不定聽到十一遍你就開悟了,是吧?所以當然有人也很老實,老法師說要聽幾遍,他就聽幾遍,這老實人還是有福報。假如你們問成德,成德會這樣建議,你聽了還有味道繼續聽,聽了沒味道,不要勉強,換一片。不然你聽了沒味道,很勉強,聽到會害怕,那會副作用了,哎呦,又要去聽成德法師講課了,好痛苦,這個會有副作用。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有一個問題請教,這位同修他遵從、聽師父上人的教誨,一句佛號、一部經的修學方法,讀誦《阿彌陀經》和聽老法師講《阿彌陀經》,基本不涉略其他經典。但是最近有幾位同修、長輩跟他說,這樣的方式只適合下下根,也就是鄉下的阿婆。這樣本身,就這些阿婆本身妄念就很少的修行人是依這個方法,而我們這種根性的,就是中根的人,不是上根也不是下根,中根的人一定要通曉義理,理一心而後事一心。這個話待會我們再來一句一句探討一下。然後需要學習十二因緣,了解本無生這些道理。結果他聽完人家講的心中有疑惑,到底是否應該堅持過往一句佛號、一部經,還是開始研究佛理呢?
諸位同修,現在有人告訴你你這樣不好,你就調整,那下個月又有另外一個同修說你這樣不對,你聽不聽?你相不相信你遇到問題去問五個人,五個人給你的說法都不一樣?當然這些同修是好心,我們還是感謝人家的好意,同時這個問題也提醒我們每一個人,你要去告訴別人怎麼修的時候,你對他的根性看得很清楚嗎?你要有把握才能給人家建議,不然有時候你的建議增加對方的困擾。可是我們有時候很喜歡給人家建議,這也是個習氣。四大煩惱常相隨,我可以教人了,我慢。孟子說「人皆好為人師」。說不定他有老師在帶,你一句話就讓他開始晃了,那個老師要再抓,花多少時間把他調整。
所以李炳南老師當時候在台中,當時候很多高僧大德經過台中,李炳南老師都請他們吃飯,不請他們講開示。老法師有請教過這個問題,李老師就說了,我請他們開示,跟我教的,他們又沒有呼應我教的,結果一開示完,大家心動了,我去學他那個吧。所以他講個開示十來分鐘,我要花半年調整。大家聽過這一段沒有?諸位同修,這跟我們有沒有關係?沒關係,那幾十年前的事了。把每一個故事的道理真搞清楚了,跟我們現在都有關係。
我們聽很多人講,你自己會亂。我們去給別人講,又不知道人家的修學狀況、人家依止的老師,你有沒有配合他依止的老師,在護持這個人?你會讓一個人亂掉的。「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所以這些都是人情事理。所以老法師人情事理人家通達,聖一法師找他去,聖一法師的道場是學禪的,人家老法師就讚歎禪宗。現在的人是什麼?我喜歡什麼就叫人家學什麼;我喜歡怎麼做,我就叫人家怎麼做,這個是不懂人情事理。所以老法師後來也感嘆,現在的人不懂,請他來講講課,都是強調自己覺得什麼好,而不是呼應這個道場。
所以我們從小沒有傳統文化基礎,人情事理哪怕學佛學了三十年、四十年不一定懂,不懂,有可能就給人家添亂。所以李炳南老師為什麼九十歲了他要講《常禮舉要》?這些大善知識的時間是有限的,他每天也只有二十四小時,他在他已經入境界的最後這些歲月,做的事都是有長遠的意義。這個我們得要能夠理解這些大修行人的慈悲心。為什麼夏蓮居老居士要編《淨修捷要》?為什麼他要會集大經?這都為末法後世九千年的眾生在著想。為什麼海賢老和尚他都見阿彌陀佛那麼多次,他一定要最後一百一十二歲拿著那一本《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他從來不主動找人家照相的,就是拿到那本書,來來來幫我照一張相,穿袍搭衣了,那都是表法的。為什麼弘一大師要編《格言別錄》,要編《晚晴集》?我們能靜下心來去體會,就跟他們感應道交了,他們的慈悲力、智慧力就加持我們了。
其實首先這一個問題我們得先問問自己,我一句佛號、一部《阿彌陀經》的經教一直聽,我受用了沒有?我有沒有煩惱輕、智慧長?這個是自己要問自己的。你自己都很受用,年年都有提升,那就很好。我也都有聽同修說,我都聽老和尚一部經,他曾經講過哪一部,我就聽那一部。我說很好,一部經通,一切經通。但是我有勸他一點,我說老法師最近的開示你還是要聽,因為善知識是應機說法,他會觀察大家學了到底得不得受用,他會應機再講一些重要的開示。大家去觀察老和尚講經,老和尚為什麼講《金剛經》?難道老和尚說我好喜歡《金剛經》,喜歡是情見,他是應眾生的機,因為看到念佛的人太多放不下。那怎麼放下?看破才能放下。所以他老人家用心良苦,《金剛經》講了兩百多集,講透了。讓我們真正提得起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執著了,不要貪求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為我們念佛能更得力講的。

2022-07-08
227:59
comments
No Rating

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05(下)_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好,我們就這些問題,我們簡要來回答一下。
第一個問題:請問可不可以依線上傳授皈依、八關齋戒、五戒?母親想皈依,自己也想給兩歲的兒子皈依。自己還想受八關齋戒還有五戒。
因為這個牽扯到戒律的問題,因為成德自己首先出家時間短,而且也只是沙弥。再來,主要也是薰習這個淨土法门。所以按照戒律來講,它有「開遮持犯」,到底現在的疫情這些現況,是不是已經可以到開戒了,那這個成德不懂,這個不能亂講。因為佛家的開缘它都有它的一些情況,你符合了這個可以開缘。那成德是針對印光祖師教導的,跟您做個回應。
比方說,印祖他回應榮柏雲居士,這裡談到了,要皈依,「當於佛前,至誠頂禮若干拜」。對佛自己說,弟子某某,受吾師印光大師命,「令於佛前自誓受三皈五戒」,自誓受三皈五戒。那我們現在依老法師為師,老法師也是教導我們,你可以至誠在佛菩薩面前皈依,這個跟印祖的教導相應了。但老法師還強調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你一定要好好的了解三皈依的意思。老人家還有針對三皈依有講解,要把它搞清楚。因為皈依只是個儀式,重實質的話,我們要做一個真正的皈依弟子,那就要了解「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六祖大師說,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不染,把它了解。然後我們,章嘉大師說,皈依就像上了火車那個火車票一樣,都拿在手上,到你往生西方,這個票不能離開手。隨時都要,我的念頭、我的一言一行,有沒有符合覺正淨,不能偏掉了。那進一步,印祖又說了,就整個該怎麼皈依都有寫。我之後再讓我們楊醫師把這個發到群裡面去。
那還有另外一段也是談到皈依的,「皈依若能親來面受,固为正理」,那當然是最好的情況了,「如其不能親來,但以至誠懇切心」,要當做就好像當面給我受一樣,所以大家就要當做當面老法師來給你受。我們剛剛回答那一位香港同修,我們用了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是根本。真正當作老人家親自來給你受了,「則固無所同異」,你的心是至誠的,那就真的就像親受一樣。「即面受而不以受皈依為事,仍心行作為同舊」,就是說你雖然是法師當面幫你受了,可是你的行為都跟以前一樣,你也沒有照著三皈依去做,那表面上是皈依三寶,這個印祖用的詞也很重,「实是魔王眷屬。佛法利益,豈能以虛名而即得乎」。不能是一個名字佛弟子,那是得不到真實利益的,一定要依教奉行。那我想皈依,還有五戒,甚至是八關齋戒,應該都是同樣的道理。
好,我們再看下一個問題:
弟子修習淨土法門,《彌陀要解》講到: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功夫深淺決定品位高下。自己覺得自己相信極樂世界,也想往生,可始終心中沒有拿到往生憑證的感覺。恭請法師講解一下信願念佛,以增長弟子眾等心中的信願。至少能拿到往生資格,再說念佛功夫的事情。
我們現在得要多了解自己一點,我們有時候也要在自己的思惟當中,觀察自己的一種學習的狀況。我們有時候,聽一個教誨,我們就會產生一個認知。在「信願之有無」,那信願跟行能分開嗎?就是我們一聽信願,好像信願,先把信願給搞定了,再來考慮念佛。你看又好像要把信、願、行,要把信願擺一邊、把行擺一邊。其實會不會隨著你念佛,你感覺到佛菩薩在加持你?那你感覺到了,會不會幫你的信願增加呢?大家了解我的意思嗎?我們有時候聽到一句話,就開始用自己的理解,要去把它拆開來。稱名即是遇光时,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佛光就照你。其實說實在的,佛光隨時照你。問題是我們是煩惱心的時候,我們自己把佛光障礙住了,你一念佛了,這個障礙就沒有了。障礙不在阿彌陀佛那邊,障礙在我們自己這一邊。那真正要建立信願,那就是你決定,好像我剛剛講了,你世間都不留戀了,你就是真信切願,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哪怕是無常到了,你也不會有其他的恐懼什麼,你就是跟著阿彌陀佛走。那當然這樣的心境也要常常練習,事實上我們的心還沒有到定在一個狀態。我們就談信心就好了,會不會起伏?那我們現在一定要定一個:我什麼時候才叫信心到了。你就多很多念頭,我是感覺我們念頭太多了,我們現在最重要的是安住當下,能不能把眼前這一句佛號字句分明,把它念清楚。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不求一心。你不要在那裡想:我什麼時候可以念到有功夫?那都是妄念。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我們現在真的得學老實,不要想太多。
那其實都可以檢查自己的,你假如真的真信切願,你其他的都放得下,那應該任何事不會動你的心。假如這個人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你的心就動了,那我們不是一心要求生淨土了。我們假如是只想著成佛是大事,其他的啥都是假的,那這些事就不會動你的心了。那實在講,你真正有往生的把握,你真信切願,你自己就會知道了。這個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說了,阿彌陀佛會告訴你什麼時候來接你,那除非你還要表法,不然到時候就會知道了,什麼事都水到渠成。我們好像有一個習慣,就一定要给它想很多,然後好像要想到一個結論或者給你一個交代了,你好像才能安心。我們要慢慢念頭少一點、單純一點,然後就照著祖師開示的很具體的,就是安住當下,字句分明。我再發一段夏蓮居老居士教導我們怎麼念佛的,再發給大家。那其實念佛人看破很重要,你真的看得破了,世間很多事情,你就不會貪著、不會罣礙了。
好,下一個問題。
主持人:法師,成德法師,我來讀問題,我覺得法師您太辛苦了,這問題都很長,我來讀出來。
成德法師:謝謝,謝謝!
主持人:第三個問題,是瑞典的袁師兄。末學的孩子現在三歲,平時讀經坐不住,現在跟著末學念《小兒語》只能跟著念一、两句,念佛念一、两句就不念了,怎樣培養他堅持時間長一些?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那我們只要是教育的問題,三個重點:身教、言教、境教。你要帶動他,這是一個綱領,具體怎麼做,那要當事人看著辦。你當父母的,首先要給他表演出來,坐得住。你整個環境,你放的音樂,甚至於也可以把讀經,這個經典的讀誦放給他聽,就是我們心要柔軟,也不能著急。我是感覺,我們處理事容易把問題都是在別人身上或者小孩身上,有時候要回到我們自己身上,一說要解決問題,我們就很容易著在這個事情上面了。我們著不著急?你一著急,耐性就不夠了,可能跟孩子互動就适得其反。所以這個內功還是很重要,依報隨著正報轉。自己很有耐性了,陪伴孩子養成習慣,循序漸進,然後你的言教,常常他坐得比較久了,你就讚歎他,慢慢慢慢他就被你帶動起來,「強而弗抑」,鼓勵他,不要否定他。好,第五題。
主持人:法師好,我是初學,接觸傳統文化不久,剛剛學習了《了凡四訓》和講解,心裡有一個疑問:我想求一位好伴侶互相扶持,但是過去遇到的都是令人心碎的感情,如今身邊的朋友圈裡的人,都覺得不能踏實相處,感覺很難找到好的伴侶。請問法師,這個是什麼因緣導致的?我該如何去改變?另外,自己在感情裡容易患得患失,沒有安全感,請問法師有什麼好的建議嗎?感恩法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剛剛說深信因果還是很重要,因為我們不深信因果,我們就會為過去的事情感到糾結、感到懊惱,過去的事我們沒有放下,就會影響現在的自己。所以能夠深信因果,我們的心才比較平和,然後也比較能夠反省。那還有我們面對這個事情,用積極的態度去了,因為凡事都有因果,所以前面那一些事情,也是惡緣報掉了,也不一定是壞事情,「經一事,長一智」。那再來還要思考,人的因緣是自己感召來的,都是感應。所以我們自己提升了,你感來的緣分就會提升了。所以依報還是隨著正報轉,你要有更好的對象,那我們得要提升自己才行。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事觀世音菩薩會管,你好好念佛,好好誦《普門品》。但更重要的是什麼?你在念經的時候消業障。然後自己多聽經,多明理。念頭、一言一行都對了,你的福慧就一直增長。假如我們不明理,念頭跟言行又在造業,那這個命運要轉變就不容易了。那也要好好護念自己,我們自己的一些煩惱,對自己沒有幫助,就要慢慢懂得放下它。患得患失也是一種性格,患得患失對自己一點幫助都沒有。所以要深信因果就不會患得患失了;那不相信因果,才會患得患失。「預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你就扎扎實實的好好去積德行善就對了。事實上患得患失跟沒有安全感,就是因為它是一個結果,我們現在的行為是有這個結果,原因在哪?原因在我們過去經歷過的事,我們落了很深的印象,造成我們現在心理的影響。所以對過去的事也要看破、放下,不然過去的事都會影響我們現在的心情。那這個解鈴還須繫鈴人,成德話只能講到這裡,因為我也不會把脈。像楊醫師還可以把脈,還可以把出來可能過程什麼問題。
主持人:第六個問題是美國的梁居士,她說:成德法師,法安!弟子今日聽一位比較有影響力的老法師講法的視頻。他說開法會不用麻煩寫牌位,因為只要你放大心量迴向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他們一下子就收到了。心中覺得有疑惑。請法師開示:開法會需要立牌位迴向嗎?感恩、頂禮法師!
成德法師:好,謝謝!我們佛門常說,理事不二,我們不能執理廢事,也不能執事廢了理了。所以他的老師講得沒有錯,從理上講沒有錯。他的心量很大,迴向給虛空法界了,這個從理上講,沒有問題。那從事上來講,眾生也有眾生的執著,甚至於護法神,有時候他還沒有成佛,他也有他的原則。所以有立牌位了,有你的名字,進來;或者眾生他心裡也覺得,沒有我的名字,我不去了。這個時候要恆順眾生的狀況,不能理是講得通了,事上我們還得根據實際相關的人的心態。就好像你說,我請客,我兒子結婚了,誰願意來都來。你相不相信有一些親戚朋友不來了?因為他覺得,你到底希不希望我來,他有猶豫了是吧,但是你給他寫個請帖,他希望我來,他就來了。所以從事上,還是要可能恆順實際的情況。那你可以,比方說迴向的時候,你迴向給某某眾生,你在後面再迴向給一切虛空法界也沒問題。所以恆順眾生還是很重要,老法師講經,他也有為一些因緣立牌位,老人家心量也很大,沒有問題。但是他也立牌位,給某某人立的,迴向給他。
主持人:法師,第七個問題就是德國的秦師兄,他說:阿彌陀佛,請問法師,喜歡幻想穿越到過去的時代做一些事情,幻想的時候挺開心,請教法師,斷絕這種幻想的方法。感恩!
成德法師:這個幻想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假如沒有好處,你幻想也要花時間,這個修行人一寸光陰一寸金。再來,你幻想,你想的那些東西是輪迴心造輪迴業,你不拿來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把它想清楚了。「輪迴路險,生死事大」,不使一秒鐘空過,不使一句話空說,不能浪費時間。那當然我不知道這個問問題的同修,你當時候幻想挺開心是什麼狀態?你自己再依照原理原則,假如是對你的道業有幫助,身心都有提升這個還可以,假如都沒有了,那時間就浪費掉了,那趕緊好好念佛精進。謝謝!
主持人:法師,第八個問題是加拿大的王師兄,他說:有一個問題一直迷惑,請教法師關於佛的區別。譬如「佛度十法界眾生」,佛需要度佛嗎?藏、通、別、圓教佛和妙覺位佛有何關係?海賢老和尚、六祖大師屬於哪一層次?我們佛弟子據其信心等級,能看作信位嗎?感恩法師酌情開示。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這裡面牽扯的佛教的很多。我自己修學,這些經教還很淺。成德先一個概括,跟這位同修交流一下。
佛一般來講,是度九法界的眾生,但是你要講十法界,因為藏通別圓,這個四個階層,這個在天台宗,那就要花很多時間進去。藏教佛、通教佛,他還沒有到究竟圓滿。妙覺位那是四十一品無明全部都破掉了,那個才是妙覺位了。那假如是都是究竟佛了,那佛沒有要度佛了,但是他假如是藏教佛、通教佛,那他還沒有入法身,那當然佛還是會度他,連等覺菩薩佛也度,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還沒破,是吧?那你問到這個,那個要去查,藏教佛它是跟圓教、別教,它那個層次是怎麼樣?這個你假如有興趣,可以花時間去查一下,我看看我找不找得到資料,再提供給你。
再來,海賢老和尚跟六祖大師屬於哪一個層次?就是成德也想問一下說,你了解這個對你有什麼幫助沒有?就是說我們現在很喜歡思考問題,但是思考這些問題,到底對我們修行有沒有幫助?因為你一思考,你又要花時間,不如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念到有境界了,你自己就知道了。因為你問我,我也還沒境界,我也回答不了你。所以我們不敢以凡測聖,但是我是覺得我們有時候想的問題,好像都不算是太關鍵,這個等往生以後,這個自然就明白了,現在我們主要思考一些,跟我們現在修行要突破境界有關的,這個比較重要。
諸位同修,很喜歡想也是一種習慣。修行是要愈修腦子愈簡單,只有阿彌陀佛是最好,你其他念頭愈多,對修行愈有障礙。「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所以連喜歡想事情,轉過來,真的有事還是要想,依經教思惟。事情思考完了、處理完了,趕快佛號提起來,不要想。而且更妙的是什麼?你真的這樣去做了,你常常念佛了,事情一來你就很自然的知道怎麼思惟、怎麼做了,不用想,來了,你就提起來了。因為心清淨了,才真解決問題。你常常想常常想,心不夠清淨,愈想愈鑽牛角尖就麻煩了。好,下一個問題。
主持人:下一個問題,我就直接讀問題。他說:弟子想請教您,慚愧弟子還是會在佛前求一些世間的福報,這個心願達成的時候感念是佛力加持,請問法師,其實是否真的是佛力加持?因為福報是修來的不是求來的,念佛不是向外求,而是喚起我們自身的佛性,基於以上兩種淺解,再來看我們在佛前求願並且達成,這個力量究竟是來自哪裡呢?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還是一句話,萬法因緣生。佛菩薩的加持,也是一個緣分。那當然,當你在修福的時候,你是善心的,也會感佛菩薩給你加持。說實實在在話,我們無始劫的煩惱很重,有時候你一個善念起來,佛菩薩就能加持你了,他們同體大悲。你有一點點善,他就加持你了,不可思議。就像我們在弘法,實在講那很多人問的問題我們也沒遇過,也沒有人問過,但是他一問我們能答,那不是自己的能力,那都是佛菩薩加持的。有時候很明顯,你頭皮都發麻了,那佛菩薩加持的,不是自己能講的。那你說到底是我解答他還是佛菩薩加持?我看這個問題,我們也不要論得太細,到極樂世界就知道了。你有利益人的心,你有這個善心,那佛菩薩加持你就加持得上去了。
我自己是真的感覺,你說我們能講課?難啊,自己平常煩惱都伏不住了,怎麼去說能夠解決人家的煩惱?那不就是當下沒有其他的念頭,然後你沒有其他念頭了,那佛菩薩一加持,你的身體就借給佛菩薩用了。我記得,我在澳洲的時候,聽到老法師講:「沒有佛菩薩加持,我們遇不到這個法門,我們也念不了佛。」那這個我是非常相信了。
主持人:下一個問題也是同一個師兄問的。他說:六道中每一道的輪迴都會忘記前生的事嗎?人道,是否是因為胎生太苦而忘記前生的事?那麼其他五道呢?天道並非胎生而為化生,該沒有生之苦,也會忘記前生的事嗎?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假如回答你這個問題,對你這個念佛成就有什麼幫助沒有?我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常常想一些,因為我們學習好像有一種知識性的慣性,我們現在要努力那個最重要的事情,老實念佛最重要。這些事,除非說你不了解了會怎麼樣,會出什麼事情,那再說,不然這些不要想太多,那當然我也會回答你了。
沒有經過這個坐胎,人道裡面就可能記得前世的事情。我們都遇過這樣的小孩,它叫奪胎。就是那個孩子本來死了,但是他那個身體剛好在,然後一個靈魂就直接進那個身體了,他就沒有坐胎了,那他可能就比較記得前世的事情。那天道,他本身就有五通。所以天人他有這些能力,他是化生的,他也沒有受那個坐胎之苦。好,下一個問題。
主持人:下一個問題就是,這也是最後一個問題了,法師。他說:請問對於海外中西結合的三口之家,親屬長輩都不在身邊,學生應該怎樣依照《弟子規》的身教讓學生兩歲的孩子學會孝敬父母和尊重長輩?法師有沒有更淺更便於幼童接受的教材或有效的方式?感恩!
成德法師:請這位同修兩個禮拜之後,一定要參加我們王偉傑居士他們夫妻的分享,他們培養孩子特別有經驗,我順便修點功德。
那孩子很單純,父母跟子女是連心的。所以你是很有孝心,他可以感覺到。再加上雖然可能你跟父母沒有在一起,但是你透過電話,透過電話了解到父母的哪些需要,你都是很盡力的去盡孝,那孩子也是能感覺到的。那再來,你在這裡也會有一些華人朋友,大家有沒有形成一種重視孝道的氛圍?所以這個身教重要。
還有言教。那你說適合於幼童的教材或有效的方式,那這個看有沒有在幼教服務過的同修,他們可能教了很多年,在這方面也有琢磨,都可以提供到我們這個平台上。那成德也會幫你去找找看,因為現在有一些德育故事,可能它遣詞用句不一定適合兩歲的孩子,但是我相信應該有一些遣詞用句很淺的動畫片或者是故事書,這些也都可以給孩子看。所以還是剛剛說的,身教、言教、境教,你這些多管齊下,去護持小孩。那善友为依,您是在多倫多,現在多倫多這個傳統文化做了十三年了,特別用心,應該大家很多老師們都很有經驗,大家可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假如有找到資料,我會再提供給楊師兄,到時候大家都可以參考。謝謝!

2022-07-08
40:07
comments
No Rating

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05(上)_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楊醫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楊醫師:阿彌陀佛!法師吉祥!                                     
成德法師:今天是我們第七次傳統文化學習班的交流會,也是釋迦牟尼佛涅槃日,跟我們師父上人九十五歲的華誕。老法師教導我們,學佛要認識釋迦牟尼佛,要認識釋迦牟尼佛,那這個認識不是說,我知道釋迦牟尼佛三千多年前在印度出生。這個認識還要更深的去理解,認識佛所教導的,我們說「願解如來真實義」,要看懂佛在教導我們什麼,還要看懂佛在給我們表演什麼,那這個很重要了。那我們聽懂了、看懂了,我們才不會學錯,因為他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本師釋迦牟尼佛,而且他的智慧是圓滿的。
在《無量壽經》有一段話很重要,叫「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等於是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它是圓滿的。他的智慧,甚至於他對我們的加持、攝受,不會因為時空而影響。但是就怕我們沒有聽懂、沒有看懂,然後產生了自己的感受、看法。說釋迦牟尼佛已經死了,三千多年前死了。那我們就誤解了,涅槃不是死,涅槃不是結束,涅槃也不是西方宗教說的重生。這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滅,是清淨寂滅,是我們本有的法身,清淨法身,清淨寂滅。所以《淨修捷要》第四拜,就是拜法身佛,大家假如有讀過,應該就有印象。這《淨修捷要》非常好,我們也要看懂夏蓮居老居士他的慈悲在哪裡,要看懂佛陀、看懂祖師、看懂師父上人,他們都是來成就我們了脫生死輪迴,他們的智慧都是非常圓滿的。我們要相信他們,相信了,他們就加持我們,因為他們都修到這個法身的境界,他們是來度我們的。他們這一生的因緣到了,然後在哪一個緣成熟,他千處祈求千處應。
可能我們會想了,他為什麼不多待一點時間呢?你看我們很容易用自己的想法,多待一點嘛。假如他們多待一點,我們眾生就覺得反正佛很長壽,明天再去聽吧,明天再去聽吧,那到時候這個時節因緣就過去了。明天再去聽,那我們一定有明天嗎?世間是無常,國土是危脆的。人生是酬業而來的,什麼時候業力會現前?不好說。所以佛在世的時候,就有一個等於是在家人修學成就最快的了,他是一個從商的人。結果聽到有佛陀這樣的聖者,然後他就趕緊找佛陀。結果找到了僧團,請問出家人,出家人說佛去托缽了,他趕緊去找,真的找到佛陀。然後他馬上跟佛陀講,請佛陀幫他開示,那其他陪伴佛陀的出家人就說了,你讓佛陀托完缽、用完齋再給你開示。結果這一位居士就說了,這人生太無常,所以可不可以請佛陀慈悲,現在就幫我開示。那佛同體大悲啊,眾生堅持,佛就恆順他了,當場給他說法,證阿羅漢果。那他證果就不輪迴了,證阿羅漢果就出輪迴了。結果他跟佛陀一分開沒多久,被一頭牛給撞死了,所以這是他的劫數。假如他當時候沒有堅持說佛要給他說法,那他等到佛用完齋,他這個劫難已經現前,那他就沒有聞法的機會了,他就去投胎了。
《論語》裡面有一句話說得好,「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很有味道。諸位同修,你們聞道了沒有? It is very important,這是很重要的。我們聞道的是什麼機緣呢?在修行當中,禪是最快的,禪宗。那在經典當中,佛說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禪已經是很高了,那這一句阿彌陀佛叫無上深妙禪。所以老法師做了個比喻,你今天聞到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念佛法門,中了佛門第一特獎,這個比喻很貼切。但重點是你要依教奉行,你要真想去啊。那等於是你知道這個法門了,我居然可以帶業往生。
現在這個時代,眾生的福報衰了,你看佛陀那個時候,人壽平均是一百歲,到我們現在人壽平均是七十歲。福報,我們在減劫,都在往下減。大家去想一想,現在的年輕人,他想我成個家,我還要再買個房,我還要再生個一個孩子、兩個孩子,還要……你看他想到這裡壓力大不大?不簡單。大家想一想,現在全世界用的制度,每一年錢都不夠用,然後發行債券。請問大家,這個錢誰還?錢可以不用還嗎?都要還,誰還呢?所以後代的壓力愈來愈大,我們都要能體恤啊。大家想一想,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哪一代的中國人用後代的錢?哪一代中華兒女用後代的錢?有沒有?我們中華民族當長輩的都想著造福後代,我看好像沒有發生過用後代的錢。所以整個社會它的很多制度,是不是有待商榷?所以我們想想現在年輕人,他從小就有課業壓力,之後還有成家、立業、買房、教育兒女、栽培兒女種種,你說他還有多少時間修行?客觀來講,在我們這個時代修行真不容易,可是有佛法就有辦法。佛菩薩慈悲,這個在經典裡都有記載,阿闍世王殺父害母,臨終的時候地獄相都現前,佛都有辦法救他,就是勸他念阿彌陀佛,他就從快墮地獄了直接到極樂世界作佛,上品中生。所以我們現在不管個人跟家庭處在任何多麼危難的情況,只要你定下心來依佛法做,絕對都能慢慢解決,I promise。我可以保證佛法是圓滿的智慧。
不好意思,我今天講了好幾句英文,因為我也面臨challenge,我面臨挑戰,因為我明年就要考雅思了。但是我都告訴自己不能有壓力,不然我就生煩惱了,心地要清淨,不能有未來煩惱,要安住當下,好好努力。所以佛法無邊,回頭就是岸,不要擔心。那我又要舉一位祖師,海賢老和尚,活到一百一十二歲,這都是佛菩薩再來度化我們的,他表什麼法呢? 他表很多法,首先種田,我們現在世界造業的速度特別快,什麼時候哪一個地區出現無常,沒東西吃怎麼辦?我最近都跟同仁在溝通,我還去要跟學校溝通。英國是島國,很多食物從外面來的,假如突然有什麼情況出現了,外面的食物不能來,那我們吃什麼?古人特別重視什麼?居安思危,要有警覺性,任何情況出現,你能不能應對,現在一般團體裡面說的危機處理小組。所以古人用耕讀生活,有道理。你沒官可以當,或者什麼情況了,你還可以自給自足,自己種田,不會餓死。而且現在培養年輕人,也不簡單。他從小就沒下過田,什麼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他真的有做過,他就知道,我要吃一個馬鈴薯,還得幾個月才能長好。他一口就吞下去了,你說他會去糟蹋食物嗎?不可能的。所以勞動很重要,習勞知感恩,我們已經有一兩代、兩三代人根本就沒有勞作過、勞動過,甚至於從小就是你把分數考好就好了,其他的什麼都不用做了。我們現在培養的孩子,有沒有應對這個時代變化危機的能力呢?你看這個疫情變化很大吧?所以海賢老和尚,他在那個特殊的時代,那個時代餓死多少人,出現很大的災荒,他救了幾千人。再來他給我們表了一個法,工作不妨礙念佛,工作不妨礙修行。不然這個時代大家家庭責任還有社會責任,這都得要承擔。
那這個法門很善巧,你隨時可以修。你只要不用腦了,你就可以念佛了,你在坐公車都可以修行,哪怕你做事,你也用佛心去做事情,都是修行。老法師開解得非常好,念佛這個「念」,「今心」,這會意字,今心,心上真有佛。這個時候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所以這個法門很方便,又很究竟,又很圓融,而且是頓超。你一往生極樂世界,你就作阿惟越致菩薩了,頓超。所以它難相信,真的那麼容易嗎?但它很容易做,很容易修,難信易行。
所以海賢老和尚在給我們表演。夏蓮居老居士也在給我們表演,把大乘各個宗派的精華濃縮在三十二小段經文,三十二拜。你再沒有時間,你熟了,你坐在地鐵上都可以做,非常善巧。而這個第四拜,就告訴我們法身佛,「一心觀禮,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它是不可思議,但你相信佛生生世世不妄語,法身真的遍一切處,一切法都是我的身,叫法身,這是真正的自己。我們現在迷了,迷在哪?錯認為現在這個臭皮囊是我。你去跟沒有學佛的人講,他不能理解,他成長過程就是,我,這是我,就是這麼認為的。所以我們這個徹底的宇宙人生真相,沒有佛給我們講,我們想不到。因為我們已經迷了,很難理解,有分別、有執著,愈想愈偏。但佛不騙人,而且佛的教化傳了三千多年,每一代都有成就的人,而且不少,那更不可能佛講的不準。等於三千多年照他教誨做的都成就了,多得不得了,那我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就照著他老人家教的做。
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你一相信,就有福報了。佛做了個比喻,用大海、一望無際的大海,在這個大海裡面冒出了一個小水泡。這個就是比喻我們本來是大海,結果這個大海裡有一個小水泡起來了,我們誤認為那個小水泡就是我。那我們思考一下,這個大海的作用跟一個小水泡比起來怎麼樣?沒法比,你看一個小水泡能幹啥?可是大海無邊無際,那個德用沒法比較。所以我們誤認為這個臭皮囊是我,我們就迷惑了,然後就會為了這個身體開始造業,我要吃山珍海味,就殺生了。然後又延伸這種貪著,我的眷屬、我的房子、我的事業、我的什麼,貪的對象愈來愈多,貪不到就要去搶,就會一直造業了。所以這個比喻我們理解了,現在怎麼辦?把那個水泡戳破,那你就是大海了,就不會再執著這個我執去造業,我一貪,貪不到就瞋,瞋很可能就跟人家衝突、爭奪,就造業了。所以老法師教導我們:擴寬心量,不要為自己想,為一切眾生想。這一句法就是把那個水泡戳破了,水泡不是我,這個臭皮囊不是我,眾生才是我。「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可能有人又想了,那我都為別人,那我不是吃虧了嗎?那誰照顧我呢?你看,煩惱又來了。其實這個根源還是我,常常一考慮,就得把自己排在第一位了,放不下。所以老法師又說了,學佛第一件事學吃虧,不要跟人家計較,擴寬心量。你們有沒有遇過完全不為自己的人?他們最後的結果是怎麼樣?有餓死的嗎?你們有沒有遇過完全為別人最後餓死的,來,舉一下手,跟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都沒有,我們都能想得出來,奇怪。那明明我們歷朝歷代這麼多聖賢、佛菩薩都是捨己為人,他們也都沒餓死,那我們幹嘛那麼多想法,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因為我見太重了。所以我們學佛了,隨順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我們就是迷惑了、造業了,才在輪迴當中受報。我們現在已經遇到佛法了,我們就要珍惜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機緣,依教奉行,而且我剛剛跟大家講了,我們遇到的是佛門的第一特獎,可以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那我們算「朝聞道」了嗎?假如你真的相信了,真信切願,發願我要去,你世間統統不留戀,那你算是朝聞道,你只要處在這個狀況,你世間都不留戀,你只想去極樂世界,那這個人算聞道了。這個人已經入正定聚了,他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世間他看破放下了。那他的心會很安,因為他知道阿彌陀佛是大慈父、接引導師,絕對會來接他的。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你看那願文裡面「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我假如做不到,眾生至心念十念,我不能讓他往生極樂世界,我就不作佛。大家念四十八願有沒有念得覺得很震撼,「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好多遍,是吧?諸位同修,你敢發這樣的願嗎?我當時候在教書,看到第一段,我就佩服得五體投地了。阿彌陀佛說:「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那我是教學的人,我就有一個觀想了,把一個特別特別調皮的孩子送到我面前來,然後我要拍胸脯保證,我一定把他教成佛。你看三惡道中,三惡道不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都來到他面前來接受他的教化,都能作佛。你看這個願力宏深。難怪一切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海賢老和尚給了我們一句很重要的話,「成佛是大事,其他的啥都是假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要貪著。黃念祖老居士,你看這麼多祖師的教誨,我們多幸福啊,是吧?你看黃念祖老居士講到「夢幻泡影」,他就舉那個泡,大家小時候有沒有吹過那個肥皂泡?一吹出來,幾秒鐘「噗」沒了,都是剎那生滅的幻象,何必去苦苦追求呢?都是緣聚緣散,剎那生滅,都是假的。只有一樣是真的——成佛,恢復真心不難,信願行三資糧,只要真信切願都能往生。
今天是涅槃日,佛陀涅槃。我們得認識佛陀,他沒死,他是法身遍一切處,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化身。那我們又想到了,今天又是師父上人九十五華誕,佛陀滅度那一天,剛好老和尚誕生日。那成德不敢以凡測聖,但是依老人家對於整個傳統文化、對佛法的貢獻,那一定是有願力來度我們的,我們不敢亂猜他老人家的本跡,這個不敢亂猜。但是這是不是也是告訴我們,佛菩薩有沒有離開我們?那這個就要我們自己會看,你看得懂你就信心滿滿,你就不會擔憂了。那當然,佛出現於世,在《法華經》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所以佛陀示現於世沒有別的,就是幫我們成佛的。其實你冷靜去聽師父上人教導,去聽黃念老,包含你去看印祖、夏老、海賢老和尚他們的教誨,我們都可以感覺到他們就是恨不得我們馬上就成就,趕快去作佛,不要再輪迴了。他們教誨的字裡行間,都透出那種《法華經》的精神,就是佛出現於世就是要成就我們的。
有一次在香港,我們跟著老人家散步,老人家說了,我們現在求的沒有別的,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回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圓證三不退,就作佛了。而且海賢老和尚還提醒我們,不要依靠別人助念了,這又是一個重要的表法。還得靠人家助念,怕到時候不知道提不提得起來,所以他老人家表演,都不用人家助念。工作了一天,告訴弟子們,「我快幹完了,幹完我就不幹了」,那一天晚上就走了。所以大家目標要定高一點,那每天能念多少佛盡量念多少佛。當然要建立在敦倫盡分的基礎上,這個也是印祖給我們提醒的,你不要家裡的本分不盡了都坐在佛堂念佛,到時候家裡的人理解不了了,你可能就引來一些障緣,那這個不是別人造成的,那變成我們自己沒有依照祖師的這些提醒去做。
那老人家那麼不簡單,講經六十多年,為傳統文化、為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且是胸懷整個天下,那我們身為他的弟子,我們應該以師志為己志,而且弘法的事業得要承傳。假如我們弟子不承傳下來,那不是讓老人家一生的努力白費掉了?這我們不忍心。老和尚曾經在講經的時候說了,一個弘法的人,假如他沒有傳人,那他的成就等於零,就很可惜很可惜。所以老人家晚年九十歲才創立英國漢學院,這是培養年輕人的。老人家說救根本的要辦一條龍,這是時節因緣。從胎教就開始教了,可以出聖人;三歲以前,可以出賢人;成年以後,能教到君子。就是三歲以後再來教,能教到君子算不簡單了。其實這一段話,我不知道大家聽的感受怎麼樣,成德自己感受是很深,自己是二十多歲了才開始學,二十多歲以前習染也很重。那光是要把這二十多年來的習染去掉,真的是要扒好幾層皮,更何況還有過去生的習氣,就覺得修行很不簡單,進進退退。但是假如我們從胎教就開始,三歲以前教育就抓好,三歲看八十,這個孩子整個人生的因緣跟我們就不一樣了,比我們殊勝很多,抓住了他受教育的黃金時段。我們人生的遺憾,應該有一種責任,不要讓後面的人再走我們的彎路。
那非常難得,我們現在很多地區也都開始在推展,這裡也要隨喜我們馬來西亞同修,老和尚去年一月份去馬來西亞過年,九十四歲呀,坐飛機那麼遠的距離。現在看看,老人家有用意的。老人家去了馬來西亞過年,我們馬來西亞同修特別高興,特別受鼓舞。又聽到老人家特別重視一條龍,他們就很積極在做了,現在也帶動很多地區。尤其我們在歐美,首先要把我們中華民族祖先的血脈,要在歐美傳承下去。再來,老和尚說的,中華文化這五千年的文明是全世界人類的瑰寶,應該供養給全世界。那我們也有責任,因為現在地球是個村,地球村,休戚與共,大家要互助互愛,互相關懷、互相幫助,不分彼此。
所以歐美的華人,有責任把文化供養給西方社會有緣的大眾,這樣我們有這個心,就跟老法師的心願、跟佛菩薩的心就融在一起了。我們要學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是「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同樣的慈悲心;「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就是能去體恤到現在眾生的苦。以前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覺得現在還不只這樣,現在不是家而已,現在人心有千千結,現在憂鬱症的比例好高,自殺率也很高。人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很匱乏,看起來好像不愁吃穿。我最近聽到很多同修,在輔導十二歲、十三歲得憂鬱症的孩子。甚至於現在一些地區未成年青少年犯罪年齡都在下降,有的調到十二歲了。這些孩子沒有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每天打電動玩具,你看打得十二歲就非常的暴力。所以老法師為什麼一直強調那八個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東南亞包含歐美的華人,在這個疫情期間積極辦班,成德也是非常感佩,我們利眾的心沒有被疫情影響,確實是事事無礙,不會有障礙。
現在在我們內地已經是十一點十六分了,比較晚了,我們這個有錄音,你們先休息。因為我今年的目標是不能熬夜,所以我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跟大家共勉,別熬夜了,不然楊醫師這麼照顧我,我糟蹋了他的照顧,這個太沒良心了。當然也不能辜負大家對我的關心,我得把我的身體照顧好。所以我們今年以師志為己志,剛好又是牛年,我們好好耕耘,耕耘在我們這個文化復興的沃土上面。
我們是傳統文化學習班,不過我看大家的問題,都是學佛的問題比較多。我事先有發了一篇老法師在二O一六年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冬至祭祖的談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學習了一下?有沒有哪一個同修學習了之後很有心得,給大家分享一下?現在不是修禪定的時候,大家法不能用錯了,現在是你假如真的有心得要踴躍發言,不能修禪定,不能定著都不講話。現在很怕法用錯了,法不能用錯了。明明是該承擔的時候,我們說,「哎呀,隨緣,緣分不具足」,這個法就用錯了。明明是該隨緣的時候,我們特別攀緣。
假如你們都不說話,我就要先稍微,我們一起複習一下,讓你們稍微緩一緩,因為你們可能心裡想:啊,今天我還要說話嗎?被我這麼一提出要求,讓你們不知所措。因為我們這是交流會,當然要交流了,這個才名符其實。而且老法師說「法供養得聰明智慧」,你有所領悟了,你就不供養,這樣不行,這樣就沒有落實法供養得聰明智慧。因為我們有很多同修,你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也都做得很用心,有很多寶貴的體悟、經驗,這個不能吝法。
那我們看,老法師一開頭就說了,我們現在是祭祖,緬懷祖德,知恩報恩,提倡孝敬。那我們緬懷祖德,知恩報恩,接著要具體怎麼做呢?老人家點出來了,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講,最重要的使命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傳下去,這是報答祖先恩德最佳的方法。對呀,我們不能只是喊著知恩,知恩的人很自然會去報恩。那接著老人家應機說法,看到一些學習傳統文化的情況,雖然很熱烈,但也出現了一些讓人憂心的狀況,影響到一般人對傳統文化的觀感和信心。一影響到他的信心,他可能就不想學了。所以這個問題也要重視,那我們得要回頭反思。這一篇我是當機者,講給我聽的。那我自己的一言一行,我自己修學的狀態,親朋好友對我是什麼觀感?會不會因為我,他們對佛法、傳統文化誤解了,不能接受了,甚至沒有信心了,那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那我們觀察一下,我們學佛之後,你們家裡人的笑容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這可以檢查。那自己學了之後,笑容變多了還是變少了?這個都可以勘驗。那這裡說了,這些問題往往跟傳統文化老師的素質有關。其實這個拉回來家庭裡面,誰先學的要表好法,表不好法可能家裡面的氛圍就怪怪的了,延伸到社會、傳統文化單位,假如我們這些當領導、當老師的人沒表好法,那就會出現一些亂象。所以古人特別重視三個角色:君、親、師。而且這三個角色還跟天地並排,在一般祠堂裡面列的天地君親師。其實也代表,君親師要展現天地化育萬物的這種胸懷、慈悲心。所以領導叫父母官;老師,師徒如父子,都是這種表法。天地、父母是能生、化育的精神。所以我們有這個因緣,出來當傳統文化的老師,那我們就要很珍惜因緣,珍惜大眾或者是這些學生對我們的信任。那老人家這裡提出來了,最關鍵的是老師,必須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能教學生。在古代一個大家族找老師,千里尋師,特別重視。所以我們假如負責一個道場、一個教育單位,我們也要幫這一方的大眾找好老師,培養好的老師。這就是普賢行了,請轉法輪,請佛住世。
那這裡也是強調很多地方辦得不如法,問題很大的成分是在老師沒有真正力行傳統文化,沒有以傳統文化修正自己的習氣毛病,那這樣就不可能把學生教好了。那老人家也提醒,不要以為什麼人都能來做傳統文化老師,因為這個責任還是很重,不能誤人子弟,不能斷人慧命。那大家不要聽到這個就不敢來做了。大家有沒有聽老和尚講完經,然後自己就開始擔心了。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聽完老和尚講一段法語,聽完開始擔心?這鐵定聽錯了。為什麼?善知識他的法語,是要幫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的,怎麼會我們一聽完變成擔心呢?所以我們要善用心,要用對心。其實不是因為老法師讓我們憂慮的,是我們的性格裡面就特別容易擔心。這個絕對不是說你一學佛了,突然變成這個樣子。因為學佛是個緣分,它這個緣能夠調動出我們本有的這些性格、習氣出來了。所以好的緣是調動了我們的善根,還是調動了我們的煩惱,這個就要看我們自己的心態了。
比方說佛陀他做忍辱仙人,他遇到歌利王,暴君呢。諸位同修,遇到暴君這個緣,好不好?他要割你的身體,很不好呵。那假如是我們呢?我下輩子跟你沒完,把我們的這個瞋恨心調出來了。但是佛陀沒有,變成他的增上緣,他來成就我,我的忍辱波羅蜜修好了沒有?持戒波羅蜜,我沒有報復的心,持戒波羅蜜成就了。結果就是因為這些考驗,他快速成佛,本來是在彌勒佛後面,結果提早了。所以萬法因緣生,我們自己要分析清楚,不然有時候我們都把自己的問題、責任推給這個人,或者推給這件事情,或者推給這個緣分。
好,我們周老師舉手,我們有請。大家可以在我們交流的過程可以舉手,可以一起參與進來。周老師,有請。
周老師:好的。是剛剛成德法師提醒我們要做法供養,我就稍微供養一下這個星期學習的心得。這週我們學習了「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的素質」,那我也是寫得很簡單的一些點。
第一個點是我們之前經常講的一句口頭禪,叫「做到的人可以說,能說的人不一定能夠做到」。那像有的師兄自己實行比較好,自己的生活可能處理得也非常好,那麼他自己講一些經驗的時候,就是可以直接的去給其他的家長或者其他老師借鑑。可能他講的不一定是一個很理論的一個東西,但是實踐上是很好用的。那我們做為一個老師,有的時候可以說,但是說的時候自己能不能做到,這個要自己檢驗自己的修行跟內心。
然後第二點就是要放下貪心。我們學佛或者說弘揚一些傳統文化,包括弘揚正法,一定要能夠達到一個出離心,要捨弃對這個世間的欲樂、五欲六塵、想去對這些享樂的貪心,才可以道心不退,勇猛精進,修行修習。那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出離心的話,之前淨空法師也講到,就是有欲樂跟法樂,那我們沉迷在這個五欲六塵之中,就是一些物質的享受、一些貪瞋痴的享受的話,那麼我們可能就是會愈來愈後退。
第三點是,其中有一條是《禮記‧學記》裡講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句話跟《論語》中有一句話很像,是《論語‧述而篇》講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那這樣就是說我們教學的時候要做啟發式教育,不能做填鴨式教育。如果就是對方,特別是有的聽眾已經有那個靈感了,我們就不要去扼殺他,我們要激發他的靈感,讓他們去主動,然後老師可以去輔助。如果我們單純灌輸式教育的話,那孩子永遠是被動的,那是不能培養出很優秀的人才的。
第四點是這裡面提到了很重要的一個叫「七不責」。七不責就是,各位老師可以看一看,我回頭發一個文章進來。當然淨空法師講得也很清楚,就是在一些時候我們不應該去責備孩子。譬如說是第一是對眾不責,在公開場合不要去批評他,他會不接受的。第二個是愧悔不責,如果孩子或者對方已經就是道歉了,我們就不要窮追猛打了,這樣不太厚道的。第三點是暮夜不責,就是說孩子在睡覺之前我們不要去責怪他。我們要責怪他,他可能會做惡夢,然後就是一晚上都在夢魘的狀態中,這樣是不好的。第四點是飲食不責,吃飯時也不要去責備他。吃飯時責備他,可能會影響他的食欲。第五點是歡慶不責,這個我好像記得不是特別清楚了。第六點是悲憂不責,就是如果對方或者孩子已經是非常的傷心,我們不能再打擊他。再打擊他可能就抑鬱了,所以就是要看對方那個心理狀態。第七點是疾病不責,疾病不責就是說,如果對方生病的時候或者孩子生病的時候,我們也不能再去打擊他了。再打擊他的話也是有失厚道,也不符合一個老師跟父母的慈悲心的狀態。那這樣就講其實我們古代在教育孩子這個方面關於很多方面總結得都很清楚,不管是教學還是說給對方提建議,這個是非常非常細緻的。
後面一點是講,這裡就是之前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有的東西沒有想清楚,正好淨空法師在這裡講到了,就是特別好的一個教學次第。首先小學階段是灑掃應對,就是《弟子規》《童蒙須知》《童蒙養正》這些內容,接下來就是按照原文中寫的就是學習《孝經》,然後再學習四書五經。那這裡先學習《孝經》有一個好處,就是說《孝經》是講孝道的,如果說孩子的《孝經》學得好,孝道學得好,那麼在傳承上才有可能性。如果這個孝道學得不好,在那個師徒關係中的話也傳承不了。接下來就學習四書五經,四書五經之後,關於這個經史子的問題的話,之前我沒有想清楚,然後淨空法師講得很清楚,就是建議先學習諸子百家,再學習歷史。這個也是有它一個道理的,因為諸子百家的這些經史子集裡面,經,我個人感覺應該就是它的智慧是最純正的,那這個是養一個浩然正氣的。那子的話,就是那個有點像哲學思想,它就是讓人可以打開自己的思路,但是不是每一種思想都是正確,有的思想可能也有它不太好的一些方面。事實上能夠留下來的只有像儒釋道三家,這三家肯定是非常有生命力的,其他的有些學說就是只能參考性的看一看。
那諸子百家學了之後再學歷史,這個也是有好處的。歷史其實,我也讀過很多歷史,就是有的歷史其實黑暗的事情也不少,所以我們還是以讀經跟讀子為主,因為歷史上包括一些王族的歷史,就是這些權利鬥爭也有很多這樣的事情,只能說我們輔助性的看一看會比較好。
至於說學習到語言的時候,就要把文學作品穿進來。但是文學作品有一個問題,就是文學作品很大部分時間,文學作品它是有一個想像跟虛構的成分的,但這個可能比歷史還要就是不夠真實,有的時候容易讓孩子會對這些想像的東西太多的話也不是很好。作為學習語言的話,可以學習一些文學作品,但是文學作品本身的話是有很多想像跟虛構的成分,有些東西它可能不符合這個歷史規律,也不符合因果定律的,這個會有一點誤導。但是學習語言的話,可以學習一些文學作品。
最後一點是非常重要一點,就是叫「行行出狀元」,行行出狀元,那我們不要扼殺其他類型的人才。我們作為一個弘揚傳統文化的老師,或者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個義工,首先一點發心就是說我們只要能夠利益對方,哪怕只有一點點,哪怕只有一點點就可以了,我們沒有就是說一定要怎麼怎麼樣,不要說希望對方一定要成聖成賢。那成聖成賢,首先是要要求自己的,如果我們自己要求自己做不到,反而去要求別人的話,有的時候這個人我對峙就很厲害。那我們作為一個傳統文化的老師,作為這樣一個義工老師,只要能夠利益對方一點點就可以了,不要扼殺其他類型的人才。那有的人才是讀書讀經的人才,是有可能會成聖成賢的;有的人才他可能是體育類的人才,或者是藝術類的人才,或者是某一個行業的人才,那這樣的一些專業型人才的話,我們只要能夠讓他們能夠受到一點點利益,有一些幫助就可以了。我們不能說他讀經讀得不好,或者說他讀書讀得不好,我們就批評他或者是我們看不起他,或者我們作為老師就沒有一個包容心,這樣是不對的,只要他能夠對他自己來說有一點點利益的話,那就非常好。
那我們也不要揠苗助長,孩子在小的時候不管做功課做得有多好,我們也不要過分的去曝光他的成績。有時候炫耀孩子也不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就是我們其實是在浪費他的福報。之前我們加拿大弟子規學會的群裡有分享一篇文章,就說廣州有一個家長,他的那個小孩就特別優秀,從小學習成績就特好,然後這個爸爸什麼事也不幹,每天就陪著孩子成長,最後他也是去美國讀了大學,但是最終這個孩子選擇的是自殺。就是這個成長過程中,可能父母一直沒有關注到除了學習成績之外的事情,沒有關注到這個心理健康,也沒有關注到這個遠大志向的問題。其次,就是他的父親雖然是對他很好,但對他是百依百順,這個就正好顛倒過來了。那孩子對父母是百依百順,那是積累福報;那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那是消耗福報消耗得很快的。而且那個父親雖然是很溺愛,但是有的方式不太對,他很喜歡曝光孩子的成績,很喜歡炫這個孩子的成績,那他寫各種博客包括讓孩子上媒體,就是炫耀他的孩子,就是養娃帶娃技巧帶得有多好,最後就是過早的消耗了孩子的福報,然後也沒有關注到孩子心理健康,就產生了一個悲劇性的事情,也是一個真實的事情。
作為我們各個老師跟家長也要以此為鑑,我們不要揠苗助長,那孩子有一點小成績的話,我們不要過分的去炫耀他。他在十幾歲到二十多歲的時候,都沒有說一定是很穩定的一個狀態,一定不要過早消耗他的福報,可以讓他有更遠大的志向,以後才能厚積薄發。我今天就分享這麼多,供養法師,也供養各位同修。
成德法師:謝謝周老師的分享。他這裡也點出來,首先做到能說。比方說,我們很用心培養自己的孩子,這個是做到了,一二十年把孩子培養起來了,那這樣的父母他再談教育,他可以娓娓道來。我們王居士他們夫妻,你們一聽他談孩子教育都聽得津津有味的。他們也不用參加什麼內典講演培訓,都不用,就娓娓道來了。那當然像一些傳統文化的老師都很年輕,甚至還沒有成家,他們能發這個心很難得。那縱使我們缺乏經驗,或者縱使我們說的我們還沒有做到,但是我們的態度很好。我講的時候,我也在勸自己,我講了之後,也在鞭策我自己,那這個心態,他縱使自己還沒有做到,但他還是積極向上的。不要因為我說的我還沒做到就氣餒了,就沒信心了,這個就變成負能量,變成煩惱了,不能走這個極端。當然也不能走另外一個極端,覺得自己會講了就很厲害,就好像就做到了,那這個就變自我膨脹了。所以只要用對心,什麼都是好境界;心用錯了,再殊勝的語言,反而糟蹋掉了。
剛剛有講到,當老師的人要有出離心,當然這是我們有學佛,要強調這個出離心。假如沒學佛,我們換個詞,安貧樂道。因為《論語》裡面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你讀聖賢書,要行大學之道的人,會覺得我吃得不怎麼好,很丟臉,我穿得不怎麼好,很丟臉,那這個心態,他要修道很難。但是真正去修了,「世味哪有法味濃」,剛剛周老師也強調這一點,你真正嘗到精神的快樂,那物質的樂,老人家用了一個詞很生動,叫你的快樂是從外面來的,那叫刺激。刺激一下,它不能長久。真正的樂能長久,而且它是什麼?不是外面來的,它從內出來的。
我自己曾經也在課程裡面跟大家分享,我小的時候,念小學,出去玩,買了一罐豆腐乳,要送給我奶奶吃。我買了之後就很高興,抱在懷裡,坐在遊覽車上,然後到家了,趕快送給奶奶。奶奶高興好久,見到人就說這是我孫子幫我買的,還會請人家吃。我到現在都經過多少年了?四十年了,你看現在講起來還特別歡喜,有沒有?你看這是從內而外出來的,有沒有花錢?那個花的那不是什麼錢,豆腐乳很便宜的,但是這種天倫之樂,這由內而外的,所以我們不能把真正的樂給認錯了。那這走向那個尋求刺激了,尋求享樂主義。欲是深淵,那個是往欲的方向走,這就沒有底的了。
再來還強調啟發式的教育很重要,不能把學生甚至孩子的悟性給堵住了,所以教學是一門藝術。所以當老師、當父母的人別太囉嗦,別講一大堆話,點到為止。再來這個「七不責」,成德看完之後都覺得,古人為人父母者、為人長輩、老師體恤入微,隨時都是站在為孩子著想,自己看了很慚愧,沒有古人這個修養。有時候孩子的一個行為,我們那個脾氣就忍不住了,這不對的。這個七不責,不知道我們王居士要不要分享一下你的經驗。這個我分享沒他的味道,他陪伴孩子那麼長的時間。
王居士:感恩法師!我還真確實是不知道這個七不責,但是從中國的這個傳統文化各方面角度來講,特別是從中醫這個角度來講,我也有接觸過中醫。就是說在孩子飲食、睡眠,還有這個身體異常的狀況下,都不要去刻意的去責備孩子,這個確實是很重要,如果在這個時間點上對孩子有精神上或者肉體上的這個責罰,會容易引起孩子有可能是一生的疾病。其實就是說道理都是一樣的,無論是佛家還是儒家都是一樣的。不過就剛才周老師分享那個故事,就是說他的父親只是宣傳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品行。
我在想,其實我們這個時代的多數人,不是說……當然我們責難孩子一定要選擇時機。其實我想多數的人,我周圍的朋友、鄰居,多數人還是放縱得太多,主要的問題并不是說我們責罰孩子太多。我幾個朋友的孩子包括出現抑鬱症,包括出現就是電子沉迷的這種情況,其實他們根本問題還是對孩子疏於管理。我們也不要又看到七不責,我們這個不能弄,這個不能弄,實際上我們現在多數情況還是過於鬆了,多數情況是過於鬆。而有的時候我們有的問題,可能我們自己都不認為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就像周老師分享的,那位父親他肯定不想讓他的孩子成為抑鬱症,但是他實際上就是一步一步的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抑鬱症,也就是說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他自己有十分嚴重的問題。本身當然他父親是有問題,那麼說他對孩子的這個成長實際上也沒有用心,有一些問題該責的沒責。我們現在多數人并不是說我們責難的過多,批評的過多,而是該責的沒責或者該糾正的沒糾正。這個責并不一定是說非要去打他,可能是我們給他開導、給他教育,甚至是我們給他一個示範。我其實有的時候并不是說非要去打孩子,很多孩子有錯的時候,我會告訴他,你這是錯了,然後我在生活點滴當中會給他說或者做給他,我應該怎麼去做。其實這也是責,當然這個責并不是像這個拿個棍子或者用巴掌去打,但是可能這種效果也很好。
我們現在,我個人感覺就是像周老師說的,我們先把自己提高起來,先把自己提高起來,我們再去把孩子教育好,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傳承下去。所以說這個也很不容易,我也很對各位老師能夠每堂課都認真聽成德法師的開示,發心傳承我們的文化,深感敬佩。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王夫人要不要講幾句話?
王夫人:成德法師,您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您好!阿彌陀佛!
王夫人:我聽到這個師父老人家開示的時候提到一個人格的問題,我就想說兩句,就是老法師講的,就是說如果不合適的責駡或者是批評會導致孩子人格有問題。我就想到在二O一五年左右的時候,當時國內那個傳統文化挺盛行,我們也是想著把孩子送到國內傳統文化學校去。我就覺得那種就是一種家長的控制欲,就是家長覺得在國內傳統文化好,我們就想送過去,那是家長的一種控制欲。但是就是當時沒有想到孩子、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我現在就是說過了這麼多年我再回想過來,就是也是因緣,我幸虧沒有把孩子送回國內去,因為孩子在家長的身邊,孩子能有一個比較健康的人格,就是比較陽光的心態,我覺得這個對孩子應該很重要的。而不是說我們家長覺得傳統文化好,你就逼著孩子去學習,而是去引導孩子,讓他喜歡傳統文化,我覺得它是一個健康的心態。現在我們學傳統文化的一些孩子,我覺得就是家長逼著孩子,確實是我們認為好,但是也要考慮到孩子他接受的狀況。孩子,怎麼說呢?就是比較歡喜的接受這種傳統文化,我覺得應該是對孩子一生影響很大的。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王夫人。剛剛他們賢伉儷談的也都是重點,比方陪伴、帶領。這老法師有一個專題特別重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你當父母除了這種愛護、照顧孩子之外,你還要作之君,你以身作則,你要帶領他;那作之師,你一些機會點上,你要給他講清楚,這個也算責,讓他知道他錯在哪裡,這是機會教育點,掌握住了。所以現在當領導、當父母、當老師,為什麼當得有瓶頸?就是他只顧我當領導就是只是君,他沒考慮到親、師的精神他也要貫徹。當老師的人,那他也要是作之君,領導,你自己再講給孩子聽了,你自己要以身作則,不然孩子不服;作之親,你要把他當做自己小孩一樣的愛護。所以這君親師是儒家的三寶,很好反觀。假如我們覺得在教育的過程有瓶頸了,看看這三個精神是不是還有不足的地方。
那包含我們一直強調「修身為本」,這個根本根本常常在談,包含剛剛周老師強調的,教育你首先要教孝道,因為它是本。師道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你教學的內容,你都要有智慧,次序、根本要抓住。我記得遇到一位教育界的同仁,他說現在的教育「急功近利,捨本逐末」,他就講了這八個字。講得還是有道理的,你抓到分數就是逐末了。孝道的本,你沒有抓到,德行是本。所以這個都要有智慧,不貪不瞋不痴,不痴要有智慧,不慢不疑,要依古人這些智慧來做,我們要理解他們的教導。
那我們剛剛講到根本,佛家講「依報隨著正報轉」,那孩子是我們的依報,那根本是什麼?是我們的心。所以剛剛王夫人說到的,你不能強迫孩子。其實這個就是剛剛周老師也引到了,老法師開示的時候舉了《禮記‧學記》,「道而弗牽」,「道」是引導,「牽」就是硬拉他,硬要求他接受,就適得其反了,要循循善誘,道而弗牽。再來有時候你太強勢或者太激動了,你都還沒搞清楚,你把他送回去了,這一個團體、單位到底修學得怎麼樣?你都還沒有冷靜觀察清楚,結果去了,裡面也有問題。其實大家要冷靜一點,傳統文化,這些年開始重視了,那學也有一個過程,有沒有人一學就會了?有沒有人一學,他就是都做到了,他就是好老師了?甚至於有可能很多的人,他的貪心沒有去掉,他在傳統文化裡面謀名利。你都不能太激動,你說那很有名,那個人跟在老法師身邊呢。所以都要冷靜,不要激動。他跟在老法師身邊,他有沒有真幹,這你還是要檢查。在老法師身邊也不是很好修行,因為老法師的光芒太大了,我們在身邊有時候會搞不清楚自己有幾兩重。
舉個例子,以前有一匹馬馱著經,因為牠馱著經,所有的人看到牠就拜牠,其實是拜那個經。慢慢慢慢這一匹馬自鳴得意,人家都拜我,其實是拜經。那人家是崇敬老和尚,那我們在身邊的人沾一點光,慢慢慢慢自己膨脹了不知道,所以是very dangerous,很危險的。所以諸位同修慈悲,你們看我說的跟做的跟老法師教的不一樣,你們一定要護念我,更何況我現在出家了,更危險。地獄門前僧道多,你們慈悲啊,一定要幫我提醒,要指出來。所以都得要冷靜,不能激動。
周老師還有講到各個行業,行行出狀元。老祖先的話很有智慧,這傳了幾千年沒錯吧。現在統統擠學歷了,高學歷,擠到最後,現在很多工作沒有人願意幹,因為他學歷滿高的,你怎麼叫我去幹那個呢?再來,因為大家都擠,擠到最後都是競爭。那天我看到一個報導,一個教室裡面貼了一行字,這些要考大學的學生,他們的教室貼了什麼字呢?「提高一分,幹掉千人」。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曾經教室裡面貼了這一行字,你提高一分,你就幹掉了一千個人,又不是在打仗,而且人家也不是敵人。你說在這種氛圍,還不是待一年,還不是待兩年,待多久?我真的很佩服大家,我們在這種氛圍之下,現在還能微笑,還沒有得憂鬱症,真是過去生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然這種氛圍,這樣假如還待十幾年,哎呀,這樣競爭還不是十幾年,到時候一進公司裡面,又繼續是戰場。
所以我們在功利主義之下的價值觀,我們不能隨波逐流,小時候是天堂;出社會了是戰場;老了,到了養老院是墳墓。這個不好,這種路不對。小時候要養成好的做人做事習慣,懂得服務長輩,培福;然後出社會造福;最後他享福,這樣的人生才好啊。尤其我們是修行的人,福報最好在老的時候享,你就可以安心念佛了,最好在臨終的時候享,你就沒有障礙了。
那談到這裡,因為剛剛我們王居士說了,這「七不責」裡面還是考慮到中醫的角度。其實每一個人的臉上或多或少都有你人生走過的足跡印在上面、顯在上面,甚至於是在你的脈象當中都可以呈現出來。所以不要小看,父母真的會給孩子很多一生心理的影響。接下來我們請楊醫師,這個是屬於他的專業,我要請轉法輪,請他來提醒一下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影響很大。
楊醫師:阿彌陀佛!感恩法師!因為剛才我去看了一個病人,可能沒有完全聽到大家的分享,有些師兄分享的這一段真的很好,特別是剛才周師兄和王師兄的分享真的是非常好。七不責,從我們中醫觀點來講,確確實實是很重要的。孩子在某些階段,某些飲食或者是睡眠以前,如果是給他過多的責備,那麼可能會影響到他的身心健康,這個是很不利的。但是你不教育他肯定是不行的。
我記得《朱子家訓》裡面好像有一句話,記不太清楚了,好像是「堂前教子,枕邊教妻,對症下藥,量體裁衣」,好像是這麼一句話。從小我就,我是被老爺爺帶起來的,或者是受他的影響比較大的,他是我們的大家長。他是經常的比較嚴格,我犯了錯誤,他肯定會當面指出來,當面,無論是守著什麼樣的人,他就會馬上叫我改正,這裡錯了怎麼樣。雖然小孩肯定是心裡邊不高興,但是你要在人前就這麼真的說了你一次以後,真的會記一輩子,永遠就不會再犯了,雖然是心理上可能當時不會接受的,但是長大了以後會比較好。但是他不會過多的責備你,他不會過度的去體罰你,不會體罰你,他只是指出你的問題,以後要改正、要怎麼樣。
你比方說很多禮儀,我們老家吃飯的禮儀,在和客人一起吃飯在桌子坐著那個禮儀,怎麼樣去叨菜,這個都非常嚴格的,你不能怎麼怎麼樣。又會在大家一起的時候,跟親戚朋友一起吃飯的時候會馬上給你指出來,他是不留情面的,這個也是造成我這一生受益,行住坐臥他都會很嚴格。現在的小孩有點過度的嬌生慣養,可以說也是被家長放縱的比較多了。首先是我們家長做不到,然後就被放縱的也是比較多了,你要是從來沒有對他嚴格過,你突然間數落人,大眾面前給他這麼嚴厲的說他、斥責他,他這個心靈肯定是接受不了的。
有的人可能會通過一個批評,我們也看到一些報導,老師過度的在課堂上責罰學生,然後學生就直接跳樓了,有這樣的情況,很多這樣的案例。也有很多的家長看最近一些報導,小孩玩遊戲錢不夠了,母親不給錢了,就半夜裡邊把母親殺死了,這種情況肯定是有的。那麼獨生子女,我們這個社會的這種教育確確實實有一些缺失,那麼怎麼樣能夠正確的引導孩子,這是我們一個非常值得整個社會關注的一個問題,也希望我們大家、所有的同學都能夠提出一些各自的一些交流。那麼下一集,就是我們在兩週以後,我們會請王師兄專門做一個分享,他對這個方面有很多的經驗,也很有智慧的一個師兄,我們會請他分享。
談到心理,這麼多年以來,我在這個中醫心理特別是脈象方面,剛才法師提到,通過脈象可以看到我們一生的過程,臉上也可以看到,脈象上可以看到。你是不是一個心地健全的一個孩子,小的時候有沒有受過這種心理創傷,通過摸脈象,一下就能感覺出來,那麼你這個心理創傷到現在會不會對你有影響,你現在的精神狀態、心理狀態和小時候的一些經歷的關係,包括你小時候……
我這個脈象稱作是時空脈診,就是它可以把你發病的時間、經歷和影響到的臟腑有時間和空間完全給你診查出來,所以說我們在治療心理疾病的時候,會一點點的用中醫的方法結合到佛學的恕道的方法、西方的這些所謂的催眠療法進行一些治療,把他心底下壓抑的一些東西把它慢慢慢慢的剖解出來、釋放出來,給他化成一些正的能量,這是很重要的。這些東西肯定是與我們家長是有關係的,但是我們不能在孩子面前過度強調家長的責任,要不然很多小孩他本來就對家長有一些意見了,你要過度的去說是家長的責任的時候,他會對家長的這種不恭敬的心或者憎惡的心,會更加增強他的那種執念,反而是不好的。
所以說我們會用一些比較善巧方便,像我們各種法門、方法,我們儒釋道的法門都有,會結合我們中醫的一些方法,中醫、中藥、針炙給他一邊釋放他不好的心理能量,一邊用一些補充正能量的方法,像補充臟腑的元氣。中醫講,我們的三魂七魄都與臟腑的元氣有關係的。所以說我們在消除他的影響的同時要補充他正的能量,就像我們要有這種積極的心態一樣。積極的心態,從中醫裡面講它是要靠你的正氣來維持起來的。一個正氣虛弱的人,你的能量是不好的,它不會有很正直的能量。你正氣充足了,你臟腑的元氣好了,你會容易生起正氣,這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有心理創傷的孩子,臟腑的元氣從你的舌頭上面、從你的脈象上面一下子就能看得很清楚。所以說各位年輕的家長一定要好好的去學習我們傳統文化的一些理論方法,好好的去改變自己的行為。一些現代心理學的東西,也可以借鑑的去學習學習,但是不要過多的依賴現代心理學。現代心理學它可能會給你做出一些分析,但是在去治療和調治、對治的時候它沒有很好的辦法,反而會增加一些執念,這是不是特別好的。就分享這些,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楊醫師!《華嚴》裡面強調這個「小大圓融」。你看一個脈象裡面有多少訊息呀?小裡面融大,融很多訊息在裡面。所以很可能,我們假如靜下心來,有時候在你跟你的另一半的一件事當中,你靜下心來去觀察,這一件事的過程可能就含攝著彼此做人做事的種種問題在裡面。「經一事,長一智」,是非常非常重要跟可貴的。可是我們的心都太浮躁了,都沒有從經過的事裡面有所領悟、有所提升。老法師說「歷事練心」,練出真心來。假如我們經歷過事之後沒有變得更慈悲、更有智慧。那我們是變成什麼了?不進則退,「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最近我們幾位同學,我是他們班主任,他們剛好碩士畢業論文,這是他們很重要的事,這件事沒有搞定,他就不能畢業了。那我就藉由這個寫論文,他們做口試報告,跟他們一起針對他們在寫論文當中的整個過程發生的事情,然後就跟他們一起探討。你看這裡面有沒有透出我們平常怎麼做人,怎麼做事?雖然它只是一件事情,可是裡面包含著我們所有做人做事的狀況,你有沒有藉由這一件事之後,把它提升起來,或者把它改過了?我們現在在這一件事不能改過,在未來一定會再犯的。我們現在都太粗了,心粗了,心不夠定下來。就稀裡糊塗了,時間就過去了,精力也用掉了,但自己有沒有提升?家裡人有沒有提升?跟我們有緣的人有沒有提升? 這是我們很值得總結的。
那楊醫師剛剛有講到了,現在西方心理學,他也提到了,有一些說法,你也不能太執著,不然可能你受影響。因為我在,應該是二十多年前,我還沒學佛以前,我走進書局,看到一本書的書名叫《家庭會傷人》。我一看了就覺得這個書名有點怪怪的,我也說不上來。我那一天還跟同仁在分享,我說我現在只要回想我家庭成長的過程,沒有一幕不是讓我感受到一種溫暖,讓我感覺到一種想微笑,就沒有一幕不是的。哪怕是母親打你都是甜的,為什麼?打在兒身痛在娘心,你能感覺到那是你一生的財富。最核心的是什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沒有用情緒來對待孩子。所以你一回想起來,都是美好的回憶。不知道大家看我的臉上有沒有滄桑?依照我成長過程,應該是不會留下滄桑。
那因為這個書名是這個樣子,你說那翻開書的人,比方說他對父母已經有這個隔閡了,或者是他對父母已經有看法了,那個書一翻開,對對,講得太對了,不是更加深他的印象嗎?變成他的增上緣。所以很多人去看完心理醫生一回來,我這樣都是爸爸的錯、都是媽媽的錯。所以老法師他就教我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恕道。所以這個心理學的理論是誰寫的,大家要先冷靜一下,這個寫的人是覺悟的人,你才可以看;假如他還沒有徹底覺悟,他一定會加入他的分別跟執著在裡面。你什麼時候因為他的分別執著而助長了自己的分別執著,你說不準。所以為什麼孔子他學習「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看古人傳承下來的東西。然後他自己講的也都有依據的,他不會依自己的想法看法去說。
我們在中醫界也遇到,不依《黃帝內經》了,他說我以病人為師。諸位同修,你聽到感不感動?這個醫師以病人為師,都為我想,感不感動?所以佛陀在《涅槃經》裡面留了幾句很重要的話,「依法不依人」。我們傳承的經典,那是入境界,那是我們說現量境界。他是在那個境界裡面他看到的,那不是想像的,那不是比量境界,所以它是超越時空的真理。我們現在依人,哪一個人的經驗,或者病人,問題是他的病人有多少?他的病人代表所有的病人嗎?我們現在有時候感情一動,確實也是善念,但是裡面畢竟還有可能有自己的分別執著。所以《四十二章經》,這《四十二章經》裡面也很多非常重要的提醒,在二十八章,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看這兩句話其實是重複的,重要啊。佛陀後面講,「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因為還不是正覺,不是正知正見。
其實我們的古人,剛剛一開始我跟大家說的,佛菩薩跟聖賢人,世間好話都佛菩薩、聖賢說盡了,他講得很圓滿,我們要相信聖賢、佛菩薩,我們要相信真的有人智慧圓滿,我們有時候會以自己的一個想法、感受去衡量古人、佛菩薩。凡夫眼中,佛菩薩也是凡夫,佛菩薩眼裡,一切眾生是佛,那不一樣。
我跟大家舉過例子,印光祖師,他有一段開示,很多人都把它打印出來,貼在牆上。「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這才一百多個字,還不到二百個字。但祖師說的,「果能依我所說修行」,就依這麼短的文字,「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大家不要看它文字很短,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綱領都在裡面。裡面有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他們是入境界的人,很圓滿。所以大家有沒有感覺到,老和尚對於佛菩薩跟聖賢祖先的信心?我都可以從老人家的開示當中,體會到他對佛菩薩跟祖先的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而我們的祖先也表演得很圓滿,打開《二十四孝》第一篇,舜王,他有沒有教導我們哪怕遇到父母不明理,這個家庭能不能扭轉?還是可以。但是這個扭轉總不是對著爸爸媽媽說:你錯了、你錯了,都是你們錯了。這樣能解決嗎?不行,可能更糟了。「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
所以我們講學的人,也要能體恤人心的狀況,甚至要體恤自己的心理狀況,我們心裡假如有不平,我們在講一些事的時候,這個不平會不會出來?會喲。假如我們對父母還有怨氣,我們在講課的時候,談到父母的過失的時候,會不會帶有一種怨氣出來了?那一帶出來,可能跟我們有一樣心病的人又被我們影響了。所以我的觀察,因為這一、兩個月,我們在聚會的時候,我發現好幾位同修都說了「我媽媽很強勢」,還不止一個。我都可以從他講那句話的時候,他的內心受一定的影響,他都有恐懼感。後來我就在思惟,怎麼樣讓他的這個心結能夠化掉?因為父母都為孩子好,可是她也不願意在孩子的內心留下這些心鎖。可是那一代的女子很辛苦,挑戰很大,因為可能都遇到文革時期。我對文革了解很有限,但是我有幾個印象特別深。黃念祖老居士說,他在文革時期受的苦加在八個人身上,八個人都得死。那黃老是大修行人,可見得他在那個時候,很多人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大不大?超乎我們的想像。所以在這樣的困難,這麼多男人可能被人家批鬥了,然後女人在這麼困苦的時候,她的男人又承受那麼大的壓力,她得要扛起來,你說她能不強嗎?她也不願意這樣,這個壓力太大了,所以那個時代能夠走過來,已經是很有善根福德了,很不容易,甚至也還把我們拉扯大了,還把我們送到外國留學了,是吧?所以現在有四個字很重要,叫「理解萬歲」。理解萬歲,我們能理解父母那個時代的不容易,你理解對方了,這個良性循環就轉動起來了。慢慢就恢復父子有親,因為那是本有的,只要把我們的分別執著,把我們心上的這些負面的情緒釋放掉,就像剛剛楊醫師說的,那些負面的情緒要釋放掉,那本有的這個天性,父子有親的天性就會恢復了。
最後我們還是再強調一點,在《禮記‧學記》裡面講的「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你了解他的心理狀況,你才能護持他,調整他的偏失,當然他好的,你讓他增長。剛剛周老師提的那一個例子,他的父親到底有沒有了解這個孩子心理的狀態?其實說實在的,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只要有執著點,我們的心就不敏銳了,當父母、當老師只盯著孩子的成績的時候,你能夠理解他的心嗎?一執成病,一執著了,你的心就有病了,你的心就不柔軟、不敏銳了。所以很多在名校讀書的孩子一自殺,他的父母完全沒有辦法理解。其實有沒有症狀?決定有太多症狀了,他都感覺不到了。「欲令智迷」,他那個執著,他那個欲望控制著他,他理解不了別人。那像我們當老師的,那孩子在成績優秀當中,他的得失心有沒有跟著一起增長?得失心一直增長,增長到讀大學、讀碩士的時候,那很厲害很厲害了,有時候一次表現不好,都可以讓他沮喪到不想活了,那得失到那個程度很厲害了。所以《禮記‧學記》真的很精闢的教育哲學,「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所以不能執著啊,為什麼佛陀要講般若講二十二年?我們現在就是因為自己執著了自己痛苦,然後這個執著又加在親人身上,加在他人身上,別人也很痛苦。我們就饒了自己,饒了別人吧,這個才叫解放。
那我再補充一下,「行行出狀元」很重要。我們就覺得升學才是出路,又是執著了。然後把那個升學擠得門那麼小,多少的人痛苦得不得了。而事實上,我們傳統的教育,很可貴的就是把他的基礎、德行的基礎扎好。他懂得倫理、懂得道德、懂得因果,他能繼續讀書,他可以去當官,去教化。他的才性不在這裡,他去走藝術。行行都可以行菩薩道,所以五十三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哦。所以各行各業也都有聖賢,不一

2022-07-08
122:48
comments
No Rating

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03(下)_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我們再回答下一個問題。有同學問到,聽不止一個人說過,《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修行五劫建立極樂世界。我讀經時覺得參訪之行歷時五劫,然後發大誓願,然後又經過長期修行才建立極樂世界。
當然這個問題,我們依據《無量壽經》原文,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應該是從「至心精進第五」這裡談起,法藏比丘他發了願,「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無上正等正覺。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他有這樣的誓願,他講給他的老師聽。然後他的老師回答他,「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我們看到阿彌陀佛在因地他發的願,他的願心就很大,他希望成就的這個國土是超過,「都勝無數諸佛國」。那我們學《無量壽經》就是效法阿彌陀佛,我們念《無量壽經》隨文入觀,阿彌陀佛的大願、阿彌陀佛的胸懷,我們也是隨著經文隨文入觀。那他的老師也特別會鼓勵人,所以鼓勵他,還用個譬喻,大海水那麼多,有一個人用斗來量,但是經過劫數這麼長的時間,還是可以把它測量完的。那人有真正的至心求道,只要精進不停止,再大的願都能夠圓滿成就,都能剋果,所以一定能成的,沒有願不能成。俗話也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老師跟他說:「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要自己修自己成就。我們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要成就還得要自己來發願、來修行,才能建成這樣的世界。
那法藏接他老師的話了,說:「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這個也很科學,請他的老師把十方佛國都能夠給他呈現出來讓他了解,他就能夠效法人家的優點,然後缺點他都不要。優點都效法,缺點都不要,那這樣的世界都可以勝無數諸佛國了。所以極樂世界也是很科學,也是都實際去考察一切佛國土,然後把他們的優點都採納、都效法。
所以「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世間自在王佛了解這個學生的根性非常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那就把一切諸佛剎土的狀況都告訴他了,這些剎土的「功德嚴淨廣大圓滿」都現在他的面前,「應其心願。悉現與之」。結果光是介紹這些諸佛剎土,就介紹了「經千億歲」,那麼長的時間。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他都親眼看到了。然後「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選擇所欲就是把所有的優點都接納,都來效法,缺點、不好的不要了。所以「精勤求索。恭慎保持」,開始效法、開始努力了,「修習功德。滿足五劫」。那代表他參觀完十方佛土之後,他還修行了五劫的時間。所以這個參訪應該不是五劫,參訪是經千億歲。他「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就是他所有的優點都會在他的這個佛土上,超過一切諸佛國土。
然後就「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他的老師說,「佛言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因為只要往生,在那裡修行,就圓證三不退,那所有往生的人,所有的大願都能圓滿,往生就作佛了,四恩就總報了,就能圓滿了。這樣殊勝的佛國土,聽了一定很歡喜,所以他的老師叫他,你趕快介紹一下西方極樂世界。
世間自在王佛住世四十二劫,壽命很長,他因為壽命夠長,他給他的學生法藏比丘講了十方佛國土,經千億歲,那這個學生還努力修行了五劫,最後建成極樂世界了,還來給他匯報。這法藏比丘也在給我們表演「出必告,反必面」,要建以前向老師請教,建好以後來向老師匯報,讓老師來檢查妥不妥當。
所以我們經過這一品文,我們再聯想一下,「積功累德第八」也有提到:「阿難。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斯弘誓願已。」這一品「積功累德」,那代表極樂世界建了之後,佛還繼續積功累德,「於無量劫,積植德行」,他還繼續修行。然後到「圓滿成就第九」,你看「所發誓願。圓滿成就。」「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那我們假如把這幾品的時間把它會起來,那從時間先後順序,以及經文的內容來看,世間自在王如來是過去久遠劫以前的世尊,阿彌陀佛成佛至今才十劫,說明法藏比丘是五劫修行發願建立了極樂世界,然後又在無量劫積植德行,在十劫以前他在極樂世界示現成佛,所以說「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那是藉由經文,我們把這整個時間這樣會起來。
因為同修有提出來,那我們就針對這個從經文來找到答案。當然,更重要的是要念佛,極樂世界再好,不念,不真信切願,跟阿彌陀佛發的願就不相應了,肯念就感應道交了。這樣回答,不知道這個同修還有沒有問題?
崔居士:阿彌陀佛,法師,這位同修他因為有事,他請末學幫他記錄一下,然後轉告給他,後面我們有了錄音以後會通知他來收聽這個回答。
成德法師:好的。我看好像還有問題陸續出來,到時候再請崔老師念,我們先回答已經傳過來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問到,一句佛號成佛有餘,和不學小乘不是佛弟子,應如何正確理解?有很多同修執著於小乘,但末學見過臨終關懷,還有自己參加過助念,都只是念佛求阿彌陀佛加持往生,瑞相不可思議。請問,這個在末法時期是否應以念阿彌陀佛、真信切願為主,其他都為助修呢?
我想我們都會經歷過一些事情,也會有一些思考,但是我們畢竟還沒有證阿羅漢,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說的,「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所以我們一定要依照佛經的教導來思惟,也要理解這些教導的深義在哪裡,不然有時候我們順著自己的想法、感受,怕會領會有偏差。比方說,念佛是易行道,但我們不能把這個「易」解釋成容易,它是比其他的法門容易,它是他力派、果教門,它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它是比其他法門容易,而不是它很容易。但是我們這麼講,你又不能把它想得太難。所以這個就怕一聽,我們又聽執著了。所以佛法難講,就是怕聽了執著了,依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我不是這個意思,你解偏掉了。所以我們還是要依照佛經。
《觀無量壽佛經》裡面韋提希夫人,她遇到家庭變故,她的孩子殺父害母,她不想留在這個世間,她問佛陀哪一個世間比較好?佛也是把十方國土現在她面前,她就選極樂世界了。那接著佛告訴她,不是教她念佛方法,先告訴她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首先這個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福。《阿彌陀經》裡面都講「善男子、善女人」,那善的標準在哪?這個第一福就是標準。所以我們要依照第一福來修行,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因為我們不照著去做,每天還要造業,那每天業力不就更大了?所以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而且我們現在就不再造新殃,煩惱就會輕,智慧就會長,業障就會消。那業障消了,我們臨終才會清醒,臨終才有福報。
所以我們今天有去助念過,甚至於會看到從來沒有學過佛的,臨終了,人家勸他念佛他就肯念,然後走得很殊勝,瑞相很好。你看完之後可不要下結論,我臨終再來念就好了,下這個結論就麻煩了。所以我們有時候在下人生的結論,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有時候會偏掉。所以老法師有分析過,他臨終,從來沒有聞過佛法,一聽他就接受,這也不是普通的善根;那還要有人去給他講,然後他還要很相信那個人,然後他臨終還要很清楚,這些條件都要有,那這個人也不是普通的因緣。我們可不能只看到他,他就臨終的時候才開始念,這樣的人可能過去善根福德因緣都不一般,他只是這一輩子的緣還沒現前,剛好臨終的時候才現前。假如我們有善根,我們現在聽聞佛法了就依教奉行,不可能等到臨終的時候再來好好念吧。
所以每個人的緣不一樣,但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我們不能有僥倖的心。而且就像我們剛剛說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做什麼事都沒有念佛快樂,心定下來,那念佛都佛菩薩加持,身心輕安,有法喜。所以諸位同修,我們最想做的是哪件事?那要是最想做的是念佛,一有時間我就念佛,那這個叫真的喜歡念了,真的想去極樂世界,這個自己要檢查。
所以蕅益大師給我們說了四條修淨土的原則,這四條就包含一切經教了。第一,「淨土為歸」。這個歸大家要知道,歸心似箭,你不能只是口頭上我很想去,但平常看手機的時間那麼多,從來都沒想到念佛,都沒事幹了,好吧,來念佛吧,那這個不是淨土為歸。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講得好,不要求我們把念佛當唯一,但是念佛要是第一,你只要真有時間,你最想做的就是念佛。其實說實在的,也沒有哪件事比這件事對自己、對家人、對眾生更有幫助的了。你真心念佛,自己得大受用,「老實念佛,全攝佛德」。一句佛號,《觀經》說的,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真心念。
尤其現在疫情,這個地方有真念佛人,這個地方不遭疫情、不遭難。《勸發菩提心文》說的,「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所以念佛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上輩、中輩、下輩都有這八個字,要發菩提心。你說那個從來沒學佛,臨終人家勸他就念,他有沒有發菩提心?有,因為他當下真信切願,他沒有其他的念頭了。所以菩提心是遇到緣分他能發起,因為他那一念是什麼?念求生淨土,就是菩提心。所以《勸發菩提心文》說:「必有因緣,方得發起」,有十個因緣,其中一個就是念求生淨土。可能那個勸他的人,這個人間很苦,你看這個臭皮囊拖到現在也不管用了,不要留戀世間,趕快一心求生淨土,一心求生。這個也是念生死苦,再厭離娑婆,願生極樂,就是菩提心了。他也是有發,他的緣分很好。所以他是他的緣,我們是我們的緣,所以我們現在就要正助雙修。正助雙修,正修念佛,這一位同修講得對,正修念佛,助修積功累德。做任何事情,不求世間福報,統統求生極樂世界,這跟四十八願相應,「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以這個所有善根心心迴向,不求世間的福報了,這個才是淨土為歸。
接著是「持戒為本」。不持戒心不清淨,怎麼跟極樂世界相應?而持戒裡面最重要的孝親尊師,這個是根本大戒,我們要孝養父母、要奉事師長,所以念父母恩、念師長恩。用這個菩提心、真心處事待人接物,那處事待人接物都是功德。不是功德,可能就造業了。所以一念之間差很多,留戀了、貪戀了,幹一切事,哪怕是好事,都是輪迴的善業,還是輪迴;我們無求了,所有善根心心迴向了,做什麼事都是往生的資糧。
所以這個善用心很重要,「觀心為要」,要從根本修,心是根本。這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大家有時間多讀,對我們打破不自欺這一關很有幫助,因為他的問題是「意惡太重」,就是意念起了不好的念頭;而且做好事是什麼?「專務虛名」,都夾雜這個名利心,都要人家讚歎、要人家恭維;「滿紙怨尤」,還常常抱怨,怨天尤人;「瀆陳上帝」,這個是對上帝不恭敬。結果把他的問題講出來,他還不承認,他說我都幹那麼多年了,難道一點善都沒有嗎?灶神爺告訴他,「這些年上帝遣很多使者來,沒看到你一個真心做的善事,只看到你的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恩讎報復念,憧憧於胸」。貪,五欲六塵;還有嫉妒人家;褊急,心量太小了、太計較;高己卑人,傲慢;憶往期來,懊惱過去、擔憂未來,就打妄想了。我們太多的煩惱都是擔心未來、懊惱過去,對自己都沒幫助,對別人也沒幫助,甚至自己在那裡很多憂愁的時候,把家裡的人都影響了。我們得表好法,不然家裡人看我們學佛,眉頭深鎖,他對學佛不愛樂了。憶往期來,恩讎報復念,就是瞋恚心、報復心。「你這些念頭一直都有,你還要跟上天求福,你去逃難都來不及,你的惡果快要現前了。」講到這裡他才跪下來懺悔。所以蕅益大師說觀心為要,很重要。
再來是「善友為依」,因為修行有時候我們當局者迷,幾個真正一心向道、志同道合的,大家互相護念、互相提醒,這個也很重要。像我們每個月聚一次,有一些修學有心得的,經營家庭經營得很和合的,我們也可以勸請他來給大家分享,大家聽了很受觸動、很受啟發,這個也是善友為依。
所以這一位同修講到的,「一句佛號成佛有餘」,理上講沒有問題,事上呢?事上得要我們這一句佛號一直念,不會間斷,念得很歡喜,那這樣絕對沒問題。假如是這樣念,就跟海賢老法師一樣,很快就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了,沒有問題。但是假如我們不是這句佛號能夠一直念下去,我們還得重視扎根,因為沒有這些扎根,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很可能隨順習氣,又造了新殃。所以為什麼佛說不學小乘而學大乘非佛弟子?為什麼淨業三福要先說第一福就是人天福?就是要有基礎。所以不是說不可以一句佛號念到底,當然可以,但是是我們做了得力了,那當然這個方法適合我們。假如還不行,那我們照淨業三福要把第一福做到。第一福做到了,助修,念佛是正修,正助雙修,那就決定可以成就了。當然,這句佛號要真信切願來念。
下一個問題,有因必有果,如何用因果關係去看待疫情?如果真的有學佛人得了新冠,而且很嚴重,面臨了生與死,用因果來講,怎麼去看?
當然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建立在深信因果。任何一件事絕對不會跳脫因果定律,可是因果通三世,這個我們得理解這一點。我們剛剛講到玄奘大師,他對佛教的貢獻如此巨大,他晚年生了重病,可是大師非常可貴,他是深信因果,但是他怕他自己是不是翻經翻錯了,才會有這個果報。結果菩薩慈悲來安慰他,你是因為過去生好像是當過國王,當過很高的位置,有造了殺業,而你這一生功德如此大,重罪輕報,生這個病。所以這個因果是通三世,有一些是過去世的因這一世現前,我們可不能只看眼前或只看他這一世。
疫情對於我們的健康,甚至我們的生命有影響。佛門講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不殺生得健康長壽,殺生了那就會感召身體的問題,甚至會有短命,災禍現前,都有因果。就像佛門講的,「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為什麼會有戰爭?人類的殺業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這些被殺的眾生要報復,可能就很嚴重的業聚集到一起,這產生了戰爭。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結果現前了眾生很害怕,但是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假如繼續還是造惡因,這個惡果很難去除。所以菩薩是覺悟的人,他敬畏的是因,不能種惡因,要種善因。所以愈是疫情這樣,我們愈要行善、愈要念佛、愈要教學為先,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我們雖然現在不能聚在一起,我們可以用網路把法供養給大眾。就像印光祖師,當時候災難很多,他只有這麼一次出來對大眾開示,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他老人家就強調念佛消災難、消共業是最殊勝的,萬德洪名,能滅眾罪。
所以因為新冠也跟健康、也跟壽命相關,很可能是人類做了違背無畏布施的事情,讓眾生痛苦,甚至殺害了,這些業力聚集,它到一定程度可能就會現前。所以我們也是要多管齊下來解決這個問題,得病的人我們還是要盡力幫助他們,標本兼治,要多管齊下。所以如果真的有學佛的人得了新冠,而且很嚴重,面臨生與死。剛剛我們講到玄奘大師,他做了這麼多功德,但是他過去生業果現前,也是會生很重的病。所以我們雖然不一定看得到過去生,可是我們還是深信因果。祖師也是教導我們,小病從醫,大病從死。其實我們就是不留戀這個世間,一心念佛,萬德洪名,能滅眾罪,這個業能消掉了,自然就健康了。但是有好的醫生,這樣的助緣,都可以善用。假如真的這一關躲不過,早一點去極樂世界作佛挺好。所以念佛的人不要怕死。
諸位同修,今天你就去極樂世界,你去不去?我每天躺在床上,阿彌陀佛你來接我吧。睜開眼睛,還活著,還活著就安住當下,還活一天就幹一天,還是歡喜,但是每一天都當最後一天,每一天就很希望阿彌陀佛把我接走。每天都要做臨終練習,這樣臨終就不擔憂、不恐慌了,每天都練習的。
這個怕怕什麼?老人家有講過一個例子,有一個人念佛團團長,帶人家去助念的,幹了很多年,結果自己年紀大了,生病了,病得不輕,人家要去給他念佛,都被他趕出來了。為什麼?他有求,我做了這麼多好事,怎麼還是這樣?他沒想到因果通三世;再來更重要的,他也怕死。所以修行人不能怕死。無常迅速,不要擔心,因為根本沒有死,這換衣服,這個身體壞掉了,再換一件衣服,但是你要有眼光,不要亂換,要換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很重要很重要。所以「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沒有生死,不要怕。
不知道這麼回答這一位同修還有沒有問題?因為我們有一個雙向,有可能我的解答沒有解開你的疑惑,我們就可以再探討。因為成德智慧很有限,就跟大家一起探討。
崔居士:楊師兄您看您可以把麥打開,如果您覺得還有什麼問題的話。
楊醫師:抱歉,我剛剛去看病人。
成德法師:不是,他是指這個……
崔居士:不,是楊居士。
成德法師:楊居士,妳的麥克風沒有開。
楊居士:可以看到嗎?感恩慈悲,感恩成德法師的慈悲。後學是一位醫護人員,因為曾經在第一次新冠的時候,後學在新冠病房做了三個月,後學深信阿彌陀佛一直慈悲加持後學,什麼病都沒有,甚至在第一次新冠的時候,在三個月後學面臨著很多危險的情況下,後學平安的度過了第一次新冠。在第二次新冠的時候,後學自己當志願者,去新冠病房去工作。
在這之前,後學跟同科室的醫生們有過一次,這個怎麼說?探討。他們讓後學扎流感疫苗,後學就說,後學有阿彌陀佛佛光普照,不需要扎疫苗,堅信阿彌陀佛會讓後學健康平安的。
其實在這個前後一個月的過程當中,後學在新冠病房工作的時候,是新冠接觸病房,接觸的患者,而不是確診的患者,但是後來這些患者都確診了有新冠感染。
後學吃完中午飯的時候一身汗,來到了廚房去洗碗,結果廚房的門窗是開著的,非常非常冷,這一身汗就讓風一下吹著了,後學就知道後學要不好了,心裡就起了這個念。
當時後學科室的醫生跟後學說,後學要扎這疫苗可以防止新冠,但是後學在心裡起了個念頭就說,我將來有一天我肯定證明給你們看,我信阿彌陀佛會有奇蹟發生的,肯定沒有事情的。但是這前後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後學真的得了嚴重的新冠,在這同時還得了上呼吸道感染和嚴重的肺炎,同時是不同的細菌和病毒感染。然後後學就是說神志已經不清了,真的是面臨著生死,但是後學當時已經神志不清楚,給送到了ICU,插了管,上了呼吸機,用了抗生素和激素。醒來的時候,看到自己躺在重症監護室的病房裡面,意識到自己當時真的是面臨著生死。
後學曾經問過自己,我能活著嗎?但是同時想到了父母還在世,也想到了咱們老古人曾經說的,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是不孝,大不孝,我跟自己說我不能走、我不能死,我要有一天給父母盡孝,要照顧父母親,當我自己真的有一天要退休的時候,我要回家照顧我的父母親,不能讓我的父母親為我傷心難過,我要活著。
要問後學真的害不害怕死,當時後學也曾經想過,要真的死的話我害怕嗎?後學問過好幾次這樣的話,問過自己幾乎就是從存活了之後,從ICU回來之後,我真的問了自己,後學真的問了自己好多好多次這個問題,有的時候回答是不怕,有的時候回答是怕,信心不是很堅定,這個說實話,信心不是很堅定。但是想到了父母、想到自己,也想讓自己父母坐上阿彌陀佛手中的那支大蓮花,回西方極樂世界,後學也想自己哪一天也坐阿彌陀佛手上這個大蓮花回西方極樂世界。
因為發生了這麼多的事情,在這期間有很多的奇蹟發生,但是今天時間有限,後學就不能再講多了。確實是在這期間,後學碰到了很多的貴人,也發生了很多的事情。後學是在ICU只待了十天就出來了,後學的同事在ICU待了四個星期,走了。後學是最短最短的一個在ICU待的病人,而且是康復最快的,從住院到出院一共是二十一天。但是很多的人在ICU,一般都會告訴你,你會在ICU基本上平均你待的日期就是三個半星期到四個星期,有的甚至兩個月、三個月才能出ICU。後學在ICU這期間,入院到出院一共是二十一天,ICU十天。
後學用了所有的藥,不管用什麼藥都好用,用上之後,對後學都是非常有效、有利益的。後學就是想跟大家說,真的,信阿彌陀佛真的是有奇蹟發生。也可能是在十月份跟同科室的兩個醫生在對話的時候,後學心裡起這個念頭就是說,有一天我會證明給你們看的,信阿彌陀佛是有奇蹟的,真的是信阿彌陀佛真的有奇蹟。而且後學的家人,因為後學跟他們說,信阿彌陀佛真的是有奇蹟發生,因為後學反反覆覆跟他們說,第一次我要是沒有阿彌陀佛佛光普照,後學真的是就死了好幾回了;這第二次,後學又存活下來了,後學的家人不再跟後學說信阿彌陀佛如何如何了。因為以前跟他們說信阿彌陀佛,念一聲佛號可以得無量無邊的福報,禮佛一拜可以滅河沙的罪惡,我再跟他們說,他們不再跟後學爭,或者說胡說八道了。
因為後學也是以前經常勸自己的家人,非常想讓自己的家人信佛念佛,在阿彌陀佛的佛光普照下能夠信奉佛法、聽聞佛法,能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後學一直想的,也希望身邊的人也感受到這個。但是後學因為沒有智慧,經常在勸化人的時候、在度化人的時候,一顆急切的心,但是沒有用智慧的心、用隨緣的心去度化身邊的人。後學也是因為自己沒有智慧,也起了一些可能是不好的念頭,當時在想起這個念頭的時候,後學發現自己起這個念頭真的一下就實現了。而且後學在這期間所經歷的一切,因為後學是一個醫護人員,給別人所有病人所做的一切,後學從頭到尾經歷了一切,插管,所有經歷的所有的所有的一切,後學曾經給別的病人做過的,都在後學身上實驗了一次、嘗試了一次。
這就是後學想跟大家說,信阿彌陀佛確實是有奇蹟發生的。後學其實說起來也是個奇蹟,但是很多的地方,真的是因為時間的關係,後學不想再耽誤大家的時間。成德法師已經給大家慈悲了這麼長的時間,也很累了,後學就想跟大家說一下。希望大家,如果後學說得不得當的地方,請大家原諒,也請成德法師您慈悲,原諒後學或者是糾正後學說得不得當的地方。阿彌陀佛,感恩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好,謝謝楊居士。佛菩薩非常靈感,我們只要有利益家人、利益眾生的心,哪怕這個心還夾雜著可能我們有控制人的念頭,可能我們還有貪瞋痴的習氣夾雜在裡面,還是很有感應。
楊居士:感恩慈悲。
成德法師:因為我們還有這種利人的心,就非常可貴了。在這麼難的時候,我們看到末法的谷底,還有想利人,都會跟佛菩薩起感應道交,都會在我們的身上能展現學佛的殊勝,我們都要有這個信心。當然,我們面對因緣也要謹慎,現在疫情確實是很嚴重,我們能做好防護也要盡量做到,也不能掉以輕心。萬法因緣生,我們很謹慎,這些惡緣不會現前。那當然,假如妳都做到很謹慎了,它還是現前,那我們還是逆來順受,安住當下,去面對它。這個也是有求必應,楊居士整個過程,在她們的醫院同事之間,應該也都引起一些討論,她是以最快的時間離開那個ICU的。楊居士,妳的戲還沒演完,要繼續,演得愈來愈……
楊居士:肯定是阿彌陀佛給後學任務了。
成德法師:要愈演愈精彩。但是我們也很隨喜妳,在這麼多病患,你們都在第一線這麼危急的地方奉獻,這個也是白衣菩薩的精神,也隨喜妳的功德。
楊居士:感恩成德法師慈悲,感恩。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楊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接下來下一個問題,這位同修問到,佛法說無我、無住,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常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很多女性在家中都把自己排在最後,結果家人習慣了她們的謙讓和付出,最後反而得不到理解和尊重。因此,很多人到中年的女性朋友,覺得她們做錯了,開始反省,女人還是應該先愛自己。有的朋友認為,必須把自己看得比丈夫和孩子更重要,他們才會尊重妳。我自己也寫過一些文章,提倡女人應該愛自己。儘管我提倡的自愛不是自私,而是自尊、自重、自我成長,然而始終有個點我自己不能想明白,就是強調愛自己和無我似乎是矛盾的。
這個問題也是問得很好,它的關鍵,強調這個愛自己跟無我似乎是矛盾的。這個倪女士,您在線上嗎?
倪女士:在。
成德法師:您可不可以具體講一下,覺得在講愛自己的時候,跟無我,您覺得在哪些地方有矛盾?
倪女士:你們能聽到我的聲音嗎?
成德法師:可以,有一點小。
倪女士:好的。就是我們人到中年,常常會遇到一個這樣的問題,就是說做為一個女性,包括我的朋友和我自己,我的很多朋友都是這樣的,一般做為一個女的,她總是說什麼都是老公的利益放第一、孩子的利益放第一,就是說為整個家庭都可以做出犧牲的,但是往往到最後孩子他不理解妳。比方說我有一個朋友,她就把一家人照顧得好好的,她自己在家幹活幹活,給他們燒飯、給他們打掃衛生,孩子被爸爸帶出去博物館、美術館,去做這樣的事情,去玩,她就在家幹活,到最後來孩子還會嫌棄媽媽這個也不懂、那個也不懂,就是說會存在很多這樣的問題。
我有一次和一個朋友也是談到佛教這個問題,她頭一天晚上她跟我說,妳一定要愛自己,她是做心理學的,妳一定要愛自己,妳要把妳自己放得比妳的兒子還重,這樣他才會尊重妳。這是頭一天晚上跟我說的,就是說妳必須對妳自己更好,他人才能來對妳好。然後就是說,因為我跟她說,我都是把孩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第二天,她就是說,她看到那個,我們也是見一個法師聊天,是一個打禪的,然後她說她看了吊下來無我兩個字,她說她悟了,她就說我悟了,我看了無我兩個字我悟了,我一直不知道怎麼改了我自身的傲慢,我看到無我兩個字我突然就悟了,我以後要好好改掉我身上這個傲慢。我就跟她說,妳昨天晚上跟我說要把我自己看得更重,要愛自己,把自己看得更重,對自己第一好,就是說把自己擺在第一位,今天又來「我看到那無我兩個字我也很震驚」,今天又是無我,我就覺得這個不是存在矛盾嗎?一方面本來我們所應該理解的就是說,我這個身體都根本不存在,我這個人都,怎麼說?我都應該是當作不存在,那就是說又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對自己絕對的好,這不是強調我就是最重要的嗎?一方面是無我,一方面我又是最重要的,這不是很矛盾嗎?她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
成德法師:您是說誰說不出個所以然?
倪女士:就那位心理師。但是當時我們也在一起學了幾天。
成德法師:那這一位心理師她贊同無我嗎?
倪女士:對,她就是說,第一天她跟我說要把自己看得最重要,第二天她看了那個也是一個傳教的師父,傳教的師父黑板上吊下了無我兩個字,在那裡講無我,她看了那個無我,她說我突然悟了,我看到無我兩個字我突然悟了。我就說,妳昨天晚上跟我說要把自己看得最重要,今天妳又跟我說要無我,這兩者之間好像有點矛盾,我知道人應該追求無我,對。
成德法師:那妳問她,她答不上來是吧?
倪女士:對,她也答不上來,我也覺得很矛盾。
成德法師:那她就不是悟了,悟了應該不會答不上來。
倪女士:就是,所以我要請法師開示,我說請成德法師開示一下。因為怎麼說?我知道人應該往無我這方面去修鍊自己,去往這方面追求的一個方向。但是同時目前我來說,至少我覺得,怎麼說你愛自己還是應該很重要的吧。我不知道這兩個概念是不是一回事,是不是在一個水平線上的一個概念,還是怎麼回事,反正我就覺得挺錯亂的。
成德法師:所以我們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
楊居士:是的。
成德法師:所以這個傳統文化它是師道,我們要聽一個過來人講。就好像你要問路,你一定要是問那個已經走過的回來的人,他跟你說接下來往哪裡走往哪裡走。假如我們問的是他還沒有去過,可能是怎麼樣,那這個你就要小心一點。所以她今天悟的跟下個月悟的不一樣,妳要聽她哪一段?
倪女士:對,她其實也沒有悟,她只是當下的那一種感覺。
成德法師:她那個是一種體悟,她覺得哎呦。但是她也有善根,本來是覺得我要把我自己擺在最重要的,突然看到無我,她又能有觸動,所以她也過去生有善根。
倪女士:因為她心裡也充滿著疑惑,她是學心理學的,她自己也有很多解不了的問題,所以她才會去學佛法。我們是一起去學了一個星期,就是說在一起的,我們住在一塊的。她其實也是充滿著矛盾。
成德法師:所以剛剛我們提到一個重點,妳要問路,要問已經走過的人,妳才能問他。
倪女士:所以現在來問您。
成德法師:沒有,不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從明師受戒」,他要是明白的,成德不是明白的,但是我現在是跟著老法師教的走。
倪女士:我再說一點我對這個問題的困惑的,我具體的,我私人具體的一些那個。就是說我很多東西我都放下了,但是我有一樣放不下的是什麼?我喜歡看起來很漂亮的東西,就比方說,我喜歡漂亮的衣服,漂亮的盤子、碗這些東西,尤其喜歡漂亮的衣服。其實我這一段,因為跟某師妹、跟法師接觸以後,我也受了一些這方面的影響,但是我有時候忍不住還要去買一件衣服,我就買的時候充滿著矛盾,您知道吧,我就會非常矛盾。其實這個歸結起來,就是說您剛才也說了,忘掉自己這個身體,對不對?其實我這個,我邊聽我就邊反省,其實我買衣服也是把自己的身體看得太重了,因為我就是希望自己這個身體看起來很好看,對不對?就是說沒有忘掉,還是把它看得很重,這一個是我放不下的。
當我們談到一個女人她愛自己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談到妳要好好的穿衣服,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妳要好好的吃飯,這是兩點必須要談的,對不對?所以這個都是相關的,這個就是說跟我提的問題是相關的。而目前我正是糾結的這一點,一個是我買衣服的時候,我的欲望放不下;第二個,我是對自己的身體還是太在乎了,而這一點又是跟我所談的女性自愛的方面有關的。難道就是說一個女人,當我們說妳要自重自愛的時候,那她穿一件漂亮的衣服,這個東西,反正就是很多矛盾在這裡。
成德法師:了解了解。
倪女士:你又不能說她穿一件漂亮的衣服妳就不對,對不對?
成德法師:請問一下,這一位朋友說的,妳愈愛妳自己、愈看重妳自己,那妳的孩子跟先生就會尊重妳,妳這個可以舉一個例子嗎?
倪女士:因為是這樣的,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很多有一些女人,比方說我們的朋友都有這樣的人,就是說她本人,這個女人本人她很自私,她在家裡永遠是把自己排在第一位的,她非常自私的,反而她的老公對她就特別好,孩子也對她好,老公也特別好,就這樣的。
成德法師:那這個不能看這個現象然後就下一個判斷,有時候會判斷錯的。
倪女士:確實這是一個現象,那我們也不知道這個因是什麼。
成德法師:但是假如說這個自私的女人,比方說,每一個自私的女人,結果她的先生跟兒子都對她很好,那這個才能說,妳自私了,反而妳的兒子跟先生更重視妳。妳不能一個例子,那我們下這個結論,這不能亂下。
倪女士:對。那確實做為我的心理學的朋友,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確實也是因為她感覺到,她對她的兒子和丈夫都很好,但是最後她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做為我來說,我也是,永遠是以我兒子為先,什麼都是你先,最後就發現,他會理所當然的,會覺得就是他先,什麼都是他先,就是這樣。
成德法師:好,那這個就很具體的我們要了解。佛法有四大菩薩表法,第一個是地藏菩薩,開發我們心地寶藏,這個叫自愛。自愛是能夠恢復自己無量的智慧、德能、相好,自愛不是增長我們的貪愛,人一貪愛了,你的靈性就往下降了。所以懂得自愛的,那是開發自己無量的智慧德能。所以地藏菩薩,從哪裡開?孝親尊師。接著是觀音菩薩,把這個對父母老師的愛敬延伸到對一切人。可是接著是文殊菩薩,表智慧。所以你對別人好的時候,對親戚、對朋友好的時候可要有智慧,悲智雙運。所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可是佛門也有提醒我們,「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格言也提醒我們,仁慈的人,你不能讓人家吃定你的仁慈,那你就變成讓他愈來愈得寸進尺造業了,所以要有智慧。
我們得要能夠去體會到對方心的狀態,比方說妳在對孩子好的時候,妳清不清楚他心的狀態?他是愈來愈懂得感恩,還是愈來愈覺得理所當然?這個我們要能在境界當中分辨出來,面對境界要清楚。他心態不對了,妳要給他調整,夫妻還要配合。我們不能稀里糊塗的一直付出,他一直愈來愈覺得理所當然,我們都不知道,那這個也不能怪孩子,因為我們沒有悲智雙運來教育他、養育他。所以當父母也不簡單。
倪女士:因為我們以前都沒學《弟子規》。
成德法師:沒關係,我們安住當下,往者已矣,我們以前都不懂,沒有遇到老和尚這個我都不懂。所以也很感恩佛菩薩、感恩老和尚。那也覺得這個開智慧很重要,我們要有明辨是非、善惡、邪正、利害、真偽,而且能夠看得很深、看得很遠,這個得要學佛,得要恢復我們本有的智慧才行。那要恢復智慧,煩惱輕智慧就會長了,所以我們得要把貪瞋痴慢疑慢慢慢慢放下。所以您衣服還是可以買,次數慢慢減少就好了。
倪女士:我已經決定只買二手的衣服了,環保。
成德法師:那隨喜您,您也很不容易,修行都是往最難的地方先下功夫,這個也是……
倪女士:因為我覺得這個東西像小孩子吃糖一樣的,就是說他有欲望的時候,你一下子完全控制他控制不住,你要先減少它的數量,對不對?要先說你今天只能吃一顆,你明天只能吃半顆。所以我就先只能買二手的衣服,因為這是出於一個環保的概念,我可以通過這個,同時也可以鼓勵大家,你要買衣服的話,你都買二手的,你別買新的。就是說可以在我的身邊創造一個這樣的氛圍,每個人都知道,因為你買二手的,你會惜物,你會以前可能你隨便丟丟,你現在就會更珍惜。當我開始買二手的時候,我就會想,別人的舊衣服妳都買來穿,那為什麼妳自己的舊衣服不可以穿?所以也會想著把自己的舊衣服也拿來穿一穿。我目前還只能是這個境界,我覺得要慢慢來吧,我不能我一下把自己逼那麼狠。
成德法師:這很不簡單,很不簡單。
倪女士:我自己沒有信念去做,對不對?如果我一下把自己說絕對不買,那我不是就坐在這裡糾結了。
成德法師:不要糾結,次數減少,而且您很善用心,妳還買二手的。
倪女士:我覺得還是要慢慢來,對自己的欲望的控制,還是要慢慢來,妳一下子想全部去控制,就像小孩子要吃糖一樣,他那個欲望一上來。
成德法師:沒錯。
倪女士:對,我甚至想到我懷孕的時候的那種欲望,所有的女人懷孕的時候,妳都知道那種欲望妳是控制都控制不住的。我就想當妳一定程度上,因為我那時候懷孕的時候就特別想吃一個東西,天天想天天想,當我吃了一次之後,我就從此再也不想了。所以我就是說,你要一定程度的滿足一下你自己,當你這種欲望你得了一點滿足的時候,可能你就沒這個欲望了。所以我糾結來糾結去,我覺得我不能把自己逼得太狠了,你那樣純粹一刀切下去逼自己沒有用,會適得其反對不對?
成德法師:對。
倪女士:這是我的方法,這是我自己的方法,有時候我覺得我是不是自己在強詞奪理?
成德法師:不會不會,不會的,這個都是很實在的問題。妳不能太著急了,妳搞得自己糾結了二三天,那不划算,這二三天可以念很多佛的。
倪女士:我一直在糾結,其實內心一直在糾結。其實這也是一個好事,就是我已經覺得我這樣做是不應該,以前我就沒有這種概念,我就覺得我已經是沒什麼欲望了,我從來都不買貴的衣服,我只買一些我認為好看的、便宜的衣服,我已經跟別人比我都沒有欲望了,我就是這樣想的。但是現在妳每有一個物質上的欲望的事情,都會覺得這是不對,這不對,就是說只是存在一個控制的問題,妳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我覺得也是一種進步吧。
成德法師:對,意識到就很可貴了。
倪女士:但是我不能保證我能走到哪裡,我現在還不敢保證我能走到哪裡,我只是說嘗試著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去接近。
成德法師:對,是的。所以這個循序漸進,而且哪一個方法用了妳比較煩惱可以不糾結、不相續,那個方法就適合自己,循序漸進,護持自己。
倪女士:沒有,我覺得我也有一點強詞奪理在安慰自己。
成德法師:護持自己、護持他人,不要操之過急。而聽經聞法很重要,多聽了,我們對世間這些真相愈多的了解,看得破就容易放得下。還沒有看破,硬是要放下,這個也強求不來。所以為什麼放不下?還沒有看破,看破的一定放得下。這個是章嘉大師教給我們檢查。雖然還沒有完全看破,但是有慢慢看淡,就非常可貴了。
倪女士:這個還有連續的一個問題,你當時前次課的時候,你不是講過那個和尚,他往生的時候,他捨不得皇上送的那個茶壺嗎?
成德法師:他不是要往生。
倪女士:入定?
成德法師:他是……不是皇上,不是,他送給他那個缽。
倪女士:一個缽,他不是捨不得嗎?兩個小鬼看到那個缽,你不是講了一個這樣的……
成德法師:金碧峰禪師,對。
倪女士:當時你講的時候,我感覺到他可能是放不下財物這種東西,但後來我自己想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在想我為什麼會喜歡這些好看的東西?我很多事情都放下了,為什麼放不下這個?我就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其實我並不是喜歡它的價值,因為我都買很便宜的,我不是喜歡它的價值,我是喜歡它帶來的那種審美的感覺,我只是說喜歡美的東西。我就想到您說的那個,他放不下那個缽,其實他也可能就是說他只是覺得那個很美,不一定覺得它就是值錢。
成德法師:不是值錢,對。
倪女士:那我覺得對於這個審美,這個是一個精神上的需求,是吧?如果說我有這個審美方面的需求放不下,又是怎麼回事?
成德法師:所以我跟您舉一個例子,弘一大師,那他審美能力超強,在民國時期那是大才子,什麼才能都會,又會演戲、又會繪畫,書法寫那麼好,又會譜曲,什麼藝術能力,人家通一項就不簡單,他樣樣精通,到日本演茶花女還造成轟動,但是你看,他遇到佛法,他捨得很快,只有一樣東西沒有捨,其他的藝術他全部放下。所以當時候,在魏晉南北朝,我們淨土宗始祖慧遠大師,找了一百二十三個同參道友,一起求生淨土,最後一百二十三個人全部往生。可是當時候有陶淵明,不讓他參加,因為陶淵明念著念著來首詩,會干擾大家清淨心。因為可能很多人也都是讀書人,以前也常常作詩,他那吟了一首,大家那個詩癮都被他給調起來了,那這個精進都被他打斷了。所以連這些藝術的東西都要放下,它是比較一般的物質上的這種欲望,這是比較低的,有一些是精神上,這種審美、藝術,這是比較高的,但是它畢竟還有貪戀在裡面。
倪女士:是的,迷。
成德法師:所以弘一大師為什麼只剩書法?因為他是要藉書法跟大眾結緣。而且這書法寫的都是什麼?都是法語。光是《華嚴經》的法語、《格言聯璧》,他老人家寫很多,那是去跟眾生結法緣,其他的他就放下了。所以祖師說,「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因為審美也是過去生帶來的,可能妳過去生也是個大文豪,還是一個大藝術家。每一個人好像執著的點不一樣,喜歡的、很看重的東西都不一樣,都有原因的,離不開因果。所以要看破放下,世間不能留戀。
那更重要的是什麼?真正自愛,恢復自己的真我。所以佛做比喻了,比喻我們本來的我、真正的我是大海,結果現在大海裡冒了一個水泡出來了。大家想一想,大海無邊無際,它的作用跟一個水泡,那沒法比,水泡沒法比,水泡就侷限在這個泡泡裡面而已。可是他本來是大海,他現在誤以為水泡是我,他無量的這種能力就沒了。所以我們現在就是這樣,我們本來是法身,一切法,就是整個宇宙,都是我的自心變現的,這麼大的德能作用,可是現在我們誤認為這個臭皮囊是我,這就是身見。所以佛法首先要斷見思煩惱,見惑跟思惑。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不能誤會這個身是我,你一誤會了就執著了,對這個我很貪愛,要滿足它。再從這個我再延伸,我的家屬、我的地位、我的財富,我的什麼,每一個你延伸出去的我的東西,我的人事物,統統會變成我們貪戀的對象。心有千千結,這個我也放不下,那個我也要,所以人愈活貪求的東西愈多,愈笑不出來。
所以為什麼老子要說返璞歸真,要柔如嬰孩,小孩子每天樂呵呵的,他貪欲還沒有增長。要能慢慢放下這些貪求。所以真正的自愛是要恢復自己的性德,這叫尊重己靈。所以這個尊重己靈跟無我沒有衝突,這個無我是要認識清楚,這個是假合的,因緣聚散,你看這個人一斷氣了,一把火燒了,我在哪?這個是我的身體,不是我。然後我們看我們的心念,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那請問哪一念是我?照見五蘊皆空,都是剎那生滅的、不住的。
真我真我,什麼是真?都不會變的才是真的,會變的都是虛幻的。這佛法的標準很直接,都不會變的叫真的,會變的都是妄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它是聚散無常的。就像《心經》說的,「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色是這個身體、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其實精神念頭一直在變,哪一個是真的?我們最討厭人家變心吧,其實我們一天變多少心?所以真心不變,借假修真,這真正自愛了。藉現在這個臭皮囊,這幾十年好好修行、好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就成佛了,就恢復常樂我淨了,恢復無量的德能、智慧、相好,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知道取捨。你現在再喜歡什麼、再貪愛什麼,再有地位、再有財富,過眼雲煙,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做的善惡業跟著我們,其他什麼也帶不走。所以不出輪迴解決不了問題。
所以我們可以推薦,我們剛剛還講,推薦《認識佛教》給親戚朋友,大家在朋友圈把《認識佛教》的鏈接發出去。有善根的人,說不定收到你這個,他就開始了解佛法,佛法這麼好,佛法就是覺悟,面對一切境界清楚,然後清楚不能再輪迴了,要出輪迴了。
謝謝我們倪女士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很實際,非常好。
倪居士: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大家這樣互相探討。
倪居士:您對自愛的這個解釋給我打開了一扇門。
成德法師:這第六個問題問到了,曾經吃素兩年,去年九月腸道出現點小問題,腸道黏連兩週,後喝中藥治好了。看病的中醫不是佛弟子,他建議我吃點肉,擔心我的身體,因此弟子至今恢復吃肉五個月多。加上近一年新冠病毒,很多醫生也在說蛋白質對免疫力的重要。弟子很慚愧,自己還沒有放下這個身體,還在為它起煩惱。
這個問題,首先這個醫生的建議也是為我們好,但是畢竟他們還沒有學佛,因為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我們對這個因果要相信。再來,植物裡面的蛋白質並沒有比肉少,都可以從這個植物裡面攝取。那大家注意,我們今天有聊到一個很重要的重點,我們人生經歷過一些事情,這個結論不能下錯了。這個都是屬於什麼?見取見跟戒取見,就是錯誤的知見。所以見思煩惱,身見,誤認這個身是我;邊見,邊見就是對立了;第三,戒取見,從果推因推錯了,見取見是從因推果推錯了。
就像我們剛剛推說,這個人很自私,結果她的孩子跟她的先生對她挺好。那這個結果就分析錯了,那是因為什麼?變成一家人四種關係,佛講得很清楚,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她的兒子跟先生就是來還她債的。所以不是因為她自私所以他們對她好,那是本來就欠她們的來還的。所以很多女人,假如在這些事情當中真看明白了,看破放下,不埋怨,都還完了,我要回去作佛了,做得也很歡喜,還得很痛快。尤其歡喜去還,說不定人家一看很感動,打八折,後面的不用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幹得心不甘情不願的,他給你加利息都說不定。
所以我們這個結論可要注意,可不能說吃素了最後身體不好,不能下這種結論。而且這個也提醒我們也要會吃,你不能一吃素了,都吃那些含有防腐劑的、加工的,都不天然,你這樣吃哪會吃得健康?還是要隨順自然,要新鮮、要均衡。所以這個也要稍微懂一點,要吃粗糧,不要吃太精緻的東西。你看白米那就不太有營養,你加糙米,那個叫全營養,什麼營養素它裡面都有。所以其實大自然很慈悲,大地是母親,它生長的東西對我們幫助很多,我們就給它去這個、去那個,去到最後,它本來是很完整的,都被我們給搞得不只可能沒有太大好處,還有壞處了,你看太精緻的東西,一吃去都轉成脂肪了,都發胖了。所以都說現在三白不要吃,白糖不要吃太多,白麵、白米。可是問題是人家本來都是很完整的,都是我們聰明反被聰明誤,把它搞得太過了。
所以大家也都要走過,要懂得總結經驗。那當然,現在調好了,就要飲食、睡眠、運動,這個都要多管齊下。運動不妨礙修行的,拜佛就是很好的修行,剛剛楊居士說的,禮佛一拜,滅罪河沙。你哪怕是走路也可以念佛,經行,兩步一句佛號,又可以運動,又可以修行。所以念佛法門很方便,運動不妨礙念佛,工作不妨礙念佛,煮飯不妨礙念佛,沒有障礙。所以這一個法門是至方便,方便到極點的一個修學方法。
所以您可以多了解一下植物當中的營養,搭配好,相信有空再去放放生,一定這身體會慢慢轉過來,愈來愈好。更好的一個方法,發願。李炳南老師看到學生短命,就讓他們發願弘法利生。我們發願有機緣盡力弘護正法,您假如願意出來弘法更好,這樣對健康、對長壽非常有幫助。
最後一個問題,剛剛接觸了《地藏經》,有個疑問是關於迴向。我們每次誦讀完《地藏經》後都會迴向,迴向給自己的家親眷屬,但如果家屬已經在病重,且不可逆轉的情況下,例如植物人,我們該如何迴向發願?早日康復已然不太可能,因為身體日日衰竭,日日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如果我迴向菩薩保佑他身體康健,永住人間,那豈不是要讓他承受更長時間的折磨與煎熬?但如若我發願,願他早日離苦得樂,卻又不捨,也覺得很不應該。請您指教,遇到這種情況,我該如何發願迴向給我的親人?
這裡面我們首先要為生病的親人著想,一心為他著想,這是我們要不斷提起的心念。剛剛這位同修有說到,求他早日離苦去極樂世界又有些不捨,那這個就是自己問題,不是他的問題。不捨,那我有情的作用了,那就不是一心為他了。我們現在先不談你要怎麼迴向,現在先要看我們的念頭,我們是不是一心為他?這樣才能感通。我們夾雜很多,有時候想這樣,有時候想那樣,你說這樣的念頭,佛菩薩那邊常常雜訊一堆,這個感應就不通暢了。今天想求這樣,明天又想求那樣,這不好辦。「又覺得不應該」,你看好多心裡的煎熬。不過不要擔心,有佛法就有辦法。
我們發什麼願?假如他還能恢復健康,能恢復健康,那請佛菩薩慈悲,讓他恢復健康;假如他的整個情況沒有辦法恢復健康了,那不要讓他再受苦,趕快讓他往生作佛。那這樣去求,也不會自己覺得好像不應該吧,因為你是一心為他著想。我們沒有智慧,我們看不到他整個業力,其實這些情況都是業力,我們又沒有六神通,還看不清楚,可是佛菩薩是圓滿智慧,他們很清楚。我們用我們的至誠心跟佛菩薩交感,他們同體大悲,我們跟他的願力就交感。所以「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你求完了就一心念佛、一心讀經給他迴向,你不能每一天都是很多擔憂害怕、很多煩惱,這個就很難交感了,要無思無慮,然後積累功德,會感應的,至誠感通。
再有一樣,能夠讓他多布施,幫他做布施,他還有一些財物,以他的名義去做布施,甚至於你在他面前告訴他,尊重他,我拿你什麼東西去做布施。那功德會很大,這幫他消業。這個《地藏經》裡面都有教,佛菩薩都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你真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照著去做,都有不思議的感應。「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金剛經》教導我們的,你完全相信,那個感應就不可思議。以上供這位同修做參考。
不知道剛剛回答的,有沒有同修你發問問了,還是沒有解答到,我們可以再提出來。假如沒有了,因為還有現場提問的,現場提問的同修,這個問題今天沒有回答你睡不著覺的,您現在就直接把麥克風打開。
男居士:成德法師,我可以提個問題嗎?
成德法師:可以可以,請。
男居士:您好。
成德法師:您好。
男居士:我是最近在網上聽見一個歷史學家,那是個網上名人。我想他也是一個學佛之人,因為他佛法懂得很多。可是他的話語之中就點到了,他說為什麼要聽這些法師的?不管是誰,他們又不是佛,為什麼要聽他們的?因為現在是末法時期,他舉了很多的例子,當代這些法師,有些法師確實講得比較偏。因為他自己學得比較多,他講了很多的佛教裡的經典,像釋迦牟尼講的很多的佛法,講得很透徹。所以說他這怎麼能夠解答?他說的,就像現在當代的法師們,怎麼能夠說他們講的就是正法?
成德法師:好,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們剛剛已經講到了,佛要滅度以前,阿難尊者啟請了四個問題,其中第三個問題,有擾亂僧團、擾亂正法的怎麼辦?默擯。所以這一位學者他可能也是好心,但是我們要考慮到流弊。第一個,他這麼去講,或許是有一些錯誤的事情,可是問題他一講,那可能大家都會去爭論,是非就來了,所以為什麼佛要用默擯?再來,他這麼一講,假如他聲望又大,那你佛弟子聽了以後,「對,不能聽法師的」。那假如剛好有發願來的法師,他不聽了,那這些因果他要不要背?所以這言語要很謹慎,發一言行一事,都要給世間人做榜樣,不能有流弊出來,不能好心做壞事。說實實在在話,佛已經講了,四依法,佛沒有說讓我們一定是依哪個人,佛是說依經典,依法不依人。這個法師都是依照佛經講的,他有正知正見,那當然可以依止,可是你自己要判斷。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個我們自己也要對自己的法身慧命,當生成佛的機緣,自己可不能掉以輕心。你要依止一個善知識,你得要看清楚、判斷清楚,這個師父不能亂拜。
所以一般在密宗裡面講,拜師很慎重,收徒弟也很慎重,沒有看三年不能隨便拜,也不能隨便收,因為你一收有責任的,你一收了他,他名聞利養很重,他還搞名聞利養,那還藉你的威望,那情何以堪。所以我們還是依法不依人,佛讓我們默擯,我們就不要捲入是是非非了。佛讓我們什麼?顯正破邪。我們要把正的演出來,別人不依教奉行,但是我們要依教奉行。我們要把正法在我們身上展現出來,不能讓眾生誤會正法。那這一些做錯的人也是我們的增上緣,他們在鞭策我們,「不行這樣,不能讓佛法繼續衰下去了」。所以連邪師也在讓我們發菩提心,我們不忍心看正法再衰敗了,他也是我們的增上緣,就看我們怎麼用心了。
不知道這樣回答有沒有回答到您的問題?
男居士:是,謝謝成德法師。我最後一個小問題,我就快速的問您一下,就是為什麼阿彌陀佛不顯示一下神通,叫我們這些跟隨者,或者是更多的跟隨者深信切願、不再懷疑,叫更多的眾生跟隨佛去極樂世界?我這點小疑惑,能給我解答嗎?
成德法師:好,所以這個問題,跟上一個問題有一個相應的地方,就是做任何事情,你講一句話、你做一件事,不能有流弊。所以為什麼佛菩薩他不現神通?因為邪魔外道他也會現一點神通,這個時候就分辨不出來了。假如佛菩薩他現神通了,那眾生容易著,他看到一次佛了,他每天都想著我還要再看,那他就很容易著魔了。所以說實實在在話,佛有沒有現神通?有。現給誰看?不會執著的人會看到。但是那個公開的,佛不會現神通。再來,大家冷靜去觀察,很多這個修行很殊勝的,那沒有佛菩薩加持不可能。你看鍋漏匠一個字都不認識,活得很痛苦,沒有福報,「人生太苦了,諦閑老法師,我可不可以跟你出家?」那是他小時候的玩伴。不認識字,可能也不是很聰明那一型的,謀生都困難,一生鍋漏匠,補鍋子的,結果你看他很老實,教他你就念阿彌陀佛,他也沒問要念多久,念了之後會怎麼樣,都沒問,很老實,就念,念了三年,站著就走了,你看多殊勝。佛號的功德,佛菩薩的加持,才念了三年,站著就走了,站了三天,去通知他的師父來回三天,你說這個不夠殊勝嗎?
犯戒的比丘瑩珂法師,出家了還犯戒,那要墮阿鼻地獄的,你看三天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都是不可思議的感應。「你還有十年陽壽,十年之後我來接你。」他有自知之明,「我不要,十年我不要了,我繼續下去我還是會犯戒,我現在就跟你走」。佛菩薩有智慧,沒有馬上帶他走。馬上帶他走了,人家門一開,餓死了,三天沒吃飯餓死了,那他誤會了。「好,我來接你,三天之後我來接你。」他門一開,歡天喜地,阿彌陀佛三天之後就來接我了。人家不相信,你這個犯戒的人,真的三天就走了嗎?不過三天很短,看看吧。然後就告訴大家,你們念佛送我吧,大家念了一刻鐘,他就走了。這麼重的業,一心向佛,佛都滿我們的願。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他能力很大的,我們肯依教奉行,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感應。所以這一些例子,雖然沒有現神通,都已經把殊勝表演給我們看了,我們得要會看、得要看懂,得要

2022-07-08
120:35
comments
No Rating

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02_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我們今天可能老、中、青三代都有,這也是一個表法,這個表法就是承傳。承傳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對家庭的本分,要把這個家道承傳下去,也是我們對於這個國家民族的本分,要把我們這個民族的道統傳承下去。尤其海外的華人,那意義更深遠,畢竟在海外的環境還是比較不容易的。但是愈不容易愈應該要堅持去做,而且現在不做,以後可能沒機會做了,這種承傳的一種工作,你斷了後面就沒得做了。所以這個是我們對自己民族應該生起的一種使命。那對於我們是佛弟子,這個佛法的承傳那也是我們的責任。所以印光祖師說「敦倫盡分」,其實這句話是很深很廣的。
我曾經看到一個老先生寫了一幅字,是寫道:「江河若斷流,我輩何以對子孫。」江河若斷流,我輩何以對子孫,因為我們的子孫他還要生長在這個環境,假如這個環境破壞得太嚴重,那他們生存就有很大的挑戰。所以我們也得要為後代著想。現在不只是環境污染嚴重,這個可能會殃及到子孫,現在甚至於是什麼?一大堆債務也留給後代了。那後代現在,不要說以後見到的後代,現在當前,你看我們下一輩的年輕人,他們的負擔大不大?很大。但是我們冷靜來看,從我們中華民族,有歷史記載四五千年了,哪一代的祖先把債留給下一代?大家想一想,這四五千年哪一代把債留給下一代?我想一代都沒有吧,我爸爸那一代也沒有。可是我們看,怎麼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了?所以我們這二三代人是真正到了要冷靜思考,我們到底要走什麼路,才能是對自己、對後代子孫正確的路?而這個路能不能走對,決定在我們這個眼睛的判斷,你路有沒有選擇對。當然不只是肉眼,更重要的是慧眼,有沒有智慧抉擇正確的路。
說到這裡,就更突顯出經典傳承的重要了。《朱子治家格言》有說道:「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他雖然素質不算很好,他得讀經典,因為他沒有讀經典,他不知道是非善惡、邪正利害是什麼,他分辨不了,學歷再高也分辨不了。他學歷再高,哪怕是個博士,他是在某一個領域他研究得很深入,到底怎麼做人、怎麼做事,那這個不從經典,他不一定能夠懂。
成德記得當時候,應該是還沒學佛,也是二十多歲,印象很深,有一天打開報紙,那報紙有一大半的版面就在討論一件事情,然後那個標題寫著「高學歷高離婚率」,就在探討這個問題了。照我們古人的邏輯,書念得愈多愈什麼?愈明理。可是這個時代,這個邏輯就不一定成立了。因為這一代的書是以什麼?知識、技能為主了,不是以明白如何做人做事為主了。所以現在教育的體系,它就是屬於知識技能為主了。這個在老祖宗的教育智慧裡面,這些是屬於枝末了,不是根本。但是雖然我們處在現在的社會狀況,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的風氣,甚至於是各種各行業的風氣情況,都不是一天二天形成的,冷靜看看,最少有時候三五代人所形成的風氣了。那到底這個方向、風氣對不對,那就是我們這一代人要深刻思考的了。我們往後看又有兩代人,我們得把路走對才行。而且我們還在海外,這個挑戰更大。
我不要說到這裡你們心跳加速,我們學佛就是不能被境界轉。我們聽到這裡,應該是想到李炳南老師說的,「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不只不害怕它,還歡迎困難、歡迎困難。因為我們有信心,有佛法就有辦法。我講這句話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大家同意應該有相應的表情出現,我看你們的頭都沒有動。
我們有時候會邊聽經,比方說這個善知識,比方說我們聽淨空老和尚在講經,老人家講到哪些重點,我們可能邊聽心裡在那裡,可能嗎?做得到嗎?不行吧?師父只有你行吧?你看我們邊聽邊分別,邊聽邊有自己的想法了。這個不是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孔子那個時候就有了。孔子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學生,一講到辦事能力就講到冉求,冉求很會辦政事。結果冉求有一天就跟孔老夫子說了,「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他在聽孔老夫子講道,然後他就給夫子說了,「老師老師,我不是不仰慕歡喜你所教導的這些道,我是很心悅誠服的,但是我的能力不夠」。結果孔子就跟他說了,「力不足者,中道而廢」,能力不夠,是做做做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這叫力不足,你現在不是力不足,「今女畫」,你現在是自己畫地自限。
所以大家看,我們佛法用一句話,把所有的情況都含攝在這一句話裡面。所以我們很佩服佛陀,他有時一句話,比方說「身口意三業」,一句話就包含一切的造作了,哪一個行為超出了身、口、意三業?是不是?佛陀一句話,所有的行為不離開身口意三業,這句話一切都包含在裡面了。比方說佛陀講,「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所有的現象都在裡面了。佛又講,「萬法因緣生」,你看一句話,所有的事情都在這一句話裡面了,都是有因有緣,然後才有這個結果呈現出來。我們懂得用心去體會每一句的道理,那我們的受用就非常非常大了。
我們談到萬法因緣生,像剛剛我們念《弟子規》,《弟子規》老人家說是家規的一個精華所在,那我們念著就會很珍惜,因為這部書留下來也不簡單,有李毓秀夫子來編,還有孔子曾經講的一句話,就把所有修學的人應該注重的綱領都講到了,「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那一個讀書人要力行的,這七個綱領就包含一切的情況。
所以聖人、佛陀他們講話很厲害,都涵蓋了,但是我們學這個東西不能當知識學,就背一個經句而已了。每一句佛經在哪裡?比方說我們剛剛說的萬法因緣生,我們現在這些小朋友那麼小年紀就在學經典了,這是不是一個結果?因在哪?緣在哪?我們假如常常能用因緣果來觀照事情,那我們面對境界是個明明白白的人。有時候我們現在面對人生的事情會覺得,到底這個原因出在哪?情況出在哪?有時候自己也想不明白。想不明白,緊接著會什麼?會誤會,會下錯人生的一個判斷或者是一個結論。尤其是上了中年以後的人,很容易就說,我覺得人生就是怎樣怎樣怎樣,可是他那個總結不一定對,總結錯了,還影響到身邊的人。
比方說我曾經就聽過一句話,人家當面對著我講的:「哎呀,小孩有小孩的想法,我們管不了了。」我說,你這句話不要對外亂講。他當時候講這句話的時候,旁邊還有人,「對了對了,對了對了」。你看一句話出去,縱使不對的話,還會引起共鳴。所以造口業容不容易?我們講的跟經典不相應就造口業了,而且這個口業嚴不嚴重還要看接受的人有多少,講的是不對的,還有很多人接受,那這個口業就大;講出去沒有人接受,這個口業小。
所以我們是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似是而非的東西是滿多的。所以為什麼《了凡四訓》這一部書非常好,傳了幾百年了,從明朝傳下來。而且有一個企業家叫做稻盛和夫,他一個人創建了兩個全球五百大,很厲害了,一個就已經很厲害了,他創了兩個。創了兩個以後出家去了,最後被鳩山由紀夫這個首相把他請出山,因為日本航空倒閉了,這是他們的國家企業,又去把稻盛和夫請出來,讓他來帶領日本航空。他推薦給年輕人的第一本書就是《了凡四訓》。
那在座假如是淨空老和尚的弟子,老和尚曾經說,這一部書要念三百遍。我講到這裡,大家知不知道我的意思了?我就點到為止,因為老法師常常說要老實、聽話、真幹。因為老人家是過來人,可是過來人講的話我們有時候當下不一定明白。就好像比方說,這個佛在十層樓,菩薩在九層樓,我們在一樓,一樓看到的景象跟十樓不一樣,那十樓的景象告訴你,你只能相信,然後照著去努力,你慢慢爬上去就看到了。但是這個時候你說:「我看的不是這樣,我不相信。」所以佛法四個階段,信、解、行、證,你首先要相信聖言量,相信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而老法師非常慈悲,你們有沒有發現,老人家在講經的時候有時候自問自答,他幫誰問的?幫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問的。
老法師我記得聽他老人家講經,他說,那人要騙人,總有個理由、總有個目的,對你一無所求,那騙你幹嘛?再來,他的教誨已經傳了三千多年了,多少人學過了,多少人成就了,有什麼好懷疑的?你看我們《淨土聖賢錄》就記載了多少念佛往生成佛的人,各個宗派,光是禪宗,《五燈會元》,那記錄的人可不少。就好像今天假如說,這個中藥不行,中藥拿去化驗化驗,到底能不能吃?那中國人馬上站出來,我們都吃了四五千年了,哪有什麼不能吃?誰是實驗品?四五千年那麼多代的人都是實驗。
所以這個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的善根、功德的母親、道的源頭,就是這個信。人只要對聖人、對佛菩薩,他的信沒有絲毫摻雜,他遇到境界,他就提起教誨,他就增長善根。而當我們遇到境界產生煩惱,一定是信出了問題。所以有一句話叫解鈴還須繫鈴人,其實很多問題不見得要問人。當然,我講完這句話,你們不要待會都不敢問了。當然是你們有自己冷靜下來,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今天你的一個問題是自己想通的,跟別人跟你講的,你覺得收穫一不一樣?應該來講,自己想通的會更深刻,解鈴還須繫鈴人。我們會產生這個問題,很可能在我們內心深處,他有懷疑產生了,所以他會問這個問題。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問題也是法,這個問題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心裡想出來的。
所以禪宗不是有一個公案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我們自己的心動了,遇到境界,這個煩惱、這個慣性起現行了。但是我們要注意,是動了才會起煩惱,我們再把它靜下來,清淨心生智慧。有很多方法,可以念佛、可以念咒,可以用修學的方法把心靜下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幫我們能夠定下妄心,都能達到禪定,定才能夠開慧。所以一切法門的目標都是開智慧,走的都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我們只要不依照《弟子規》,就沒有戒了,這個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步從容,立端正」,結果我們走路很慌張,就很容易去撞到東西了,「寬轉彎,勿觸棱」;一講話愈講愈快了,「凡道字,重且舒」。我們看這些經典都是在守規矩,攝住我們的心不要散亂,無規矩不成方圓。所以《楞嚴經》說「攝心為戒」,持戒的重點就是攝住身口意三業不要妄動,不要造十惡業。「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你禪定到很深的功夫了,他自然就開智慧了。
其實我們雖然沒有很深的禪定,自己也能感覺到,心很安定的時候,特別容易把事情給想通;心很煩躁的時候,愈想愈掙扎,抽刀斷水水更流,愈想愈想不通。所以這個每一句佛陀的教誨,都是要用心去感受的,不能囫圇吞棗,不能走馬看花,囫圇吞棗,消化不良。佛的每一句教誨,你真正把它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有很大很大的受用。就像佛這一句「信為道元功德母」,那我就把信心保持,每天法喜充滿。
剛剛說到你把心靜下來,可能問題自己就想通了。靜下來,用經典來思惟,用我們善知識的教導來思惟,很快一想就通了,因為他們的教誨都是重要的綱領。比方說老法師說的,心有根本,行有根本。什麼是心的根本?真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經典都講三心,老人家為什麼講五心?這就是他老人家的慈悲,他觀照到我們現在眾生的領悟力沒有那麼強了,跟我們說直心、深心、大悲心,什麼是直心?什麼是深心?不容易體會。他老人家直心跟你說真誠,真誠,好,有點感覺了;深心,沒感覺,清淨、平等、覺,有點感覺了,這個就是深心;大悲心,那比較容易感受,就是慈悲。所以真誠是體,這個體起作用,自受用叫深心,自己清淨平等覺;他受用是別人得利益,他受用是慈悲,我們慈悲待人。
所以今天我跟同修們在聊,我說你真的把心靜下來,你可以在哪些地方感受到父母跟老師對你的愛?你只要把心能夠靜得下來,你回想回想,那父母的愛很可能是端了一碗補湯過來了,可能是一通電話過來了,可能是一看到你,你怎麼瘦了?你靜下心來就體會到他的慈愛。可是你心很浮躁,一聽,好了好了,媽別說了,煩。你看同樣一句話,我們的感受不一樣。
所以最近剛好我們英國漢學院新招生,報名的學生要參加一個月的培訓,有學術的考核,還有德行的考核。結果我看到這些孩子有點感觸,感觸歲月不饒人,因為當初我到海口去,跟大眾交流傳統文化,我在台上講課,底下的人大部分都比我年紀大,幾乎都比我年紀大,我當時候三十歲,底下都是家長,幾乎找不到比我年紀小的。可是現在開班,所有參加的一看過去,不止比我小,小我一輩。所以一百歲也很快,我們千萬不能在那有念頭說,我現在才三十,我應該還有五十年,還有多少,說實在的很快。
今天我們又見面了,代表一個月又過去了,好像才不久而已,你看一個月已經過去了。我們又過聖誕節了,再過五天,二O二O年又跟我們say goodbye了,現在每一年好快。所以什麼東西都得要用心去感悟,不然學再多,好像一句也用不上。人真的知道時光寶貴,他一分一秒都不會浪費。還會浪費,他能答得出來世間最值得愛惜的是時光,那個也是標準答案而已,是吧?我們這二三代人已經習慣標準答案。標準答案幹什麼用的?寫在考卷上的。現在不能,這個慣性要轉過來。其實也是,標準答案還是寫在考卷上,什麼是考卷?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是考試、都是考卷。佛門說,何處是道場?處處都是道場。大家可不要一聽到何處是道場,離我們家三公里,有一個道場蓋得非常的莊嚴,你們來我們這,我帶你們去參觀。那個也是道場沒錯,但是那只是一個相的道場。
有一部經叫《維摩詰經》,它專門教我們入不二法門,這是修學的關鍵所在。佛講了二十二年的般若經,就是要讓我們入不二法門。因為我們太容易執著,一執著就入不了不二,特別容易著相。跟這個人相處過了,他的一些行為就印在心上,對人有成見了。這個事經過了,事情已經過了,可是印在心上,產生擔憂、產生恐懼,下次再這樣我就不幹了,下次再這樣,那我乾脆就逃避吧。你看事情還沒到,煩惱就出來了。所以《金剛經》重要,「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經》是般若的精華,講了二十二年的般若,濃縮在一部《金剛經》。
所以老法師為什麼要講《金剛經》,講了一百多集。諸位同修,當你看到老法師講了一百多集的《金剛經》,你在這個當下可不可以感覺到,他老人家這麼做的心境考量在哪?有沒有同修說說看?沒有標準答案,大家不要緊張,大家不要想說成德法師想聽什麼,我沒有想聽什麼答案,大家不要罣礙,你心裡有感受到什麼,我要聽的就是你心裡真實的東西。我們現在人活得很累,小時候得要想父母想聽什麼;到了學校去,老師想聽什麼;到了單位去,領導想聽什麼。我想真正好的父母、好的老師、好的領導想聽什麼?想聽真話。假如不講真話,人與人之間都很累。
你看有一部電影好像很多年前叫「手機」,你們看過那部電影沒有?好像說一個成年人一天平均要說謊七次。你看到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橫批:必墮三惡道。其他的不說了,妄語那麼多,怎麼可能不墮三惡道?你說冤枉不冤枉,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結果修到三惡道去,哭聲震天,冤枉,我不想這樣,怎麼搞成這個樣子?所以人首先最大的冤枉是被自己給賣掉了,這個才冤枉。別人把我們賣了,消業障,趕快念觀世音菩薩就化解了。但是我們把自己給賣了,就賣到三惡道去了。自欺欺人,每天都造業。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相信大家都學過數學,有些同修還是學會計的、學金融的,都很會算的。再怎麼會算,一定要先算什麼?什麼是帶得走的,什麼是帶不走的。帶不走的再怎麼算也不是自己的,而且帶不走的,實在講你再怎麼算,該是你的是你的,你何必操那個心?不是你的強求不來,我們還在那裡每天打那麼多妄想。所以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明理,有智慧,理得心安。不然這顆心每天心有千千結,每天會遇到很多人,每天會想起很多事,假如又想不通,見這個起這個煩惱,見那個起那個煩惱。
所以佛法尊貴,經是佛母,所有的佛就是因為學習了經典,他恢復自性,他成佛了,經典是佛母。所以《金剛經》說的:「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這是《金剛經》上的話。所以看到經就跟看到佛一樣恭敬,一讀經,就像佛現身來給你說法,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用這種恭敬心,念一遍《金剛經》,佛陀給你灌頂一次;念一遍《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清淨海會眾菩薩都給你加持灌頂,那受用非常非常大。
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不擔心,只要能依教奉行,很多事情慢慢慢慢都會迎刃而解。而我們要知道,「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我們要度這個生死海,要靠智慧,可是要能入佛法,就是信,不能懷疑。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老人家很慈悲,自問自答,幫我們解開心裡的一些考慮,要騙人總有目的,那佛有什麼目的?也不求你一分一毫,就求你去作佛而已。再來都三千多年了,那麼多人都受用了。這是感覺老人家在講,你能不能體會他的良苦用心在哪?我們常說神交古人,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神交自己依止的善知識。我們都很清楚,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思惟事情都要從根本去思惟,不然我們思考事情就變成本末倒置,本末倒置鐵定把事情愈搞愈複雜。君子務本,所以我們一看到經典裡面的句子有講到根本,那都是very important(非常重要)。
不好意思,我最近要多練習英文,我可能一年過後就要面臨雅思考試,不然我在這裡就留不了了,要辦工作證的話,鐵定要考試的。
我念了英文,有點忘記我剛剛講到哪裡?
男居士: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成德法師:對,謝謝。我們假如念完這句話,你是念到心裡面去的,你什麼事情就是這樣去思考了,這個才是念到心裡去了。所以每一句經典的教誨,一念進去了就產生作用。就像一個家庭,什麼是本?孝是本,孝順為齊家之本。詩書為起家之本,看這個家有沒有要興旺起來,看他們家有沒有朗朗讀經典的聲音,子孫都不明理了,這個家怎麼起來、怎麼興盛?勤儉為持家之本,你不勤勞節儉,這個家怎麼維繫下去?謹慎為保家之本,不謹慎,出了什麼問題,一失足成千古恨。你看現在離婚率那麼高,你看發生這樣的事情,這個家就很動盪。但是,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的人生,現在身心也好、家庭也好、事業也好,不管處在多麼惡劣的狀況,只要肯改變自己的心,所有的問題都會慢慢改善,都有方法解決的。所謂依報隨著正報轉,身心是依報、家庭是依報、事業也是依報,都隨著我這一顆心轉變。有佛法就有辦法,一切法從心想生,整個宇宙就是我的心想的,變現出來的,有什麼不能解決的?
可是大家注意,這些道理得要有緣分才能遇到,可是現在每三四十秒鐘就有一個人自殺,很厲害,現在身心扛不住的人群可不少,有可能就是我們所認識的親戚朋友,所以我們得要體恤到這個時代人的苦難。「興大悲,愍有情」,《無量壽經》上教導的,「演慈辯,授法眼」,把一些道理給他講清楚,他聽懂了,他有判斷的眼睛,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所以《了凡四訓》當中說的:「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你有法,才有真正會判斷是非、善惡、邪正、利害、真偽的慧眼。不然人生那麼多人走到歧路上去,他也有眼睛,怎麼還是走到歧路上去了?
所以也是很隨喜諸位同修,你們每個禮拜都來宣揚聖教。其實成德是可以感覺得到,在海外謀生,還要操持一個家,是很不容易的、很辛苦的。可是在這樣的一個辛苦狀況,你們居然還撥出時間來弘揚儒釋道,這個確實是令人感動。當然,做公益還是要把家照顧好。我曾經在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我也是跟這些義工們說,你家裡有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把家裡的事先處理好。那就有領導說了,「那沒有人手」。人手是靠感召來的,人手不能只是看眼前,看眼前叫著相。他來為我們付出,他是道義,因為我們是一個弘法的單位,這個裡面沒有利害關係,那他道義來,我也要道義來對待他,我首先要關心他的身體、他的身心,你不能義工來,每次都有人手你就很高興,那不義,那還是利害。我有人手了,你只考慮自己。應該是道義相感,他為了眾生的事,你也要對他盡一分義,你要關心他的身心,你要關心他的家庭。尤其《大學》說的:「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他家裡出現什麼情況,結果他是出來講傳統文化,那流弊就出來了,怎麼那個在講傳統文化的人,他家裡出這種事情?那這傳統文化能不能學?
台灣就曾經有演藝人員,知名度很高,都是做善事,結果有一天新聞報導,他的兒子犯罪了,他到了警察局去,當時候輿論一片嘩然,他不是每天都在做公益嗎?怎麼他的兒子居然還犯法?當場這個輿論是不是會讓很多人覺得,那這些行善修行的人,怎麼把這個家都給忽略掉了?那這個經典能不能學?這個佛法能不能修?那他還沒有接觸,看到這些現象,會產生懷疑、產生排斥。
就像我們處在海外,諸位同修,我們要做好宗教與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不知道這個聖誕節,現在是疫情,也不是很方便出去送鄰居好吃的,但是總要發個email問候一下,做好宗教團結。你假如宗教跟宗教之間都衝突、不愉快,人家沒有信宗教的人說,「這個信宗教不是神愛世人嗎?不是慈悲為懷嗎?怎麼他們搞成這個樣子?」那你說誰還敢來接觸?所以這個敦倫盡分、為人演說很重要。
我講這段話,諸位單位的負責人不要緊張,會不會有人不來了?有人不來找我,我幫你們找人。今天他家裡真的有需要,你全力護持他去把家安頓好,三個月、六個月之後,他再來的時候,那不一樣了,你們的情義更深了;再來,你會感召來很多有情有義的人。所以人世間就是兩個字:感應。不是你去拉這個人、不是你去留這個人,不感應,怎麼拉、怎麼留也留不住的。
所以這個從根本去感應,就是從我們的心。而這個心首先要時時能體恤自己的父母,這個也是本。「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我們看儒釋道教人,都是從這個孝的大根大本。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佛陀在《觀無量壽經》說的,「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過去、現在、未來要成佛的,都是修這個正因,從這個根本修的。這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你看第一句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其他都是在這個根本上;「奉事師長」,老法師說,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所以一個人真正以父母之心為心,父母有時候一個眼神他就知道意思了,父母還沒開口他已經去辦了,那父母看到了很欣慰,覺得這個孩子特別體恤我。實在講,這是每個人都有的能力,父子有親是天性,本有的,我們現在是後天染污了,再把這些染污放下,天性就恢復了。
成德是很感恩佛菩薩的教導、師父上人的教導,讓我們慢慢懂得我們有自性,要開發心地寶藏,要從孝道做起。因為自己從小也是在都市成長,這個五欲六塵也染污嚴重,那遇緣不同,遇到善知識就要珍惜。剛好我姐姐出嫁,我是家裡唯一一個男孩,在旁邊觀禮,當時候我二姐還在美國讀書沒有回來,我在旁邊觀禮。那整個迎娶過程最後一幕,姐夫帶著姐姐行三跪九叩首禮,當他們夫妻一跪下去,那個瞬間我的父親眼淚在眼眶打轉。然後應該是佛菩薩加持,在那一刻我父親的心,他的感受就好像一道光一樣射入我的心田,我的眼淚也在眼眶裡面打轉。那個瞬間的感受,就感覺到一個父親把一個女兒這樣從小拉拔長大,那個跪下去的時候,好像整個二十多年的歲月快速run(跑)了一遍,多少酸甜苦辣。有時候你一心為她好,她還用那個最狠的話回應給你,是吧?父母都得受。所以父母也得修孔子說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為孩子好,他還不領情,還罵你,你還得不難過。
所以當這個父親的感受我領會到之後,我覺得從那一刻開始,我爸爸講什麼我都很懂他的意思。舉個例子,當時候我要從高雄到海口去,我爸就說了,「你現在做這個事情不容易,假如去了因緣不成熟,你就趕緊回來」。爸爸是什麼心境?假如我們體會不到他的心,我們可能一個佛法的道理就過去了,「爸,佛菩薩安排,自己不用操心,你操那麼多心幹什麼?」他關心你,你一下子道理壓下去,他就會有點憋了,是吧?
所以有沒有發現佛化家庭,大家一家人也都有學佛,可是感覺談起話來還是有點不是很舒服,這個要自己去體會。因為老法師說,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出言要順人心。講話的時候也是放下我執,你講話不是我想講什麼,講話是體會到對方,現在講什麼話對大家好。一言一行都是道場,都是放下十六個字的道場,而不是全家帶去某某寺院開始拿起香才叫在道場。
所以《維摩詰經》剛剛跟大家提到了,這個有一段很精彩,就是佛陀要派學生去問候維摩詰居士。大家注意,佛法它是藝術化的教學,一定要看懂它的表法,義趣無窮。像佛門第一堂課,你到山門去,第一個建築物天王殿,首先見到彌勒菩薩,這第一堂課。諸位同修,我們第一堂課上完沒有?上完的話就會笑口常開。假如學佛十年了,還是有點酷,那這第一堂課還沒畢業。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說你學了十年佛你的年級比較高,不是。
所以大家注意,佛菩薩、祖師大德講圓滿了,他也做圓滿了,真是仁至義盡,講得那麼圓滿,也表演得圓滿。我們看《六祖壇經》,大家想一想,五祖弘忍那麼大年紀,教化了一輩子,請問他底下的學生有多少?出家人就不少,還有一個學生可以講十二部經論,就是大小乘都能講,神秀大師,是吧?可是我們冷靜想一想,最後誰得衣缽?在家人,惠能大師那時候還沒出家;再來,一堂經都沒聽過,禪堂也沒去過,在這個碓房裡面舂米八個月,他在那裡修行,不分別不執著。
所以我們看,我們很多觀音菩薩、文殊普賢,在道場裡面示現在哪裡幹活?在廚房,最熱的地方,沒人願意去,他在那裡幹得歡歡喜喜,這些表法都很精彩。諸位同修,為了成就我們,你用computer(計算機)算算看,佛菩薩已經調動多少古佛、大菩薩來配合給我們演這一齣戲了,就為了啟發我們的善根。我早上還跟同修們說,你看,方東美教授、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師、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還有海賢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還有劉素青老菩薩、劉素雲老師,你看她得了紅斑性狼瘡,你看念佛念好了,現在都在宣講《無量壽經》。在家人說法,刺激我們出家人,都在給我們表法。出家是個行業,就是專門弘揚佛法的行業,人家在家人做得比我們還積極,讓我們生慚愧心,這也都在給我們表法。
這個黑夜也在給我們表法,「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結果你看一黑夜,我就有點看不到了,人家虛雲老法師都不會有這個問題,他不分別不執著,都是天亮,突然有一個人提著燈過來了,「老和尚,天黑了,你怎麼沒有打燈?」一下子天黑了。他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都是一片光明,結果人家提燈來提醒他,「哦,天黑了」,起了念頭了。所以這些祖師也是都在給我們表演,我們都要懂得去體會,所以不能辜負他們。
所以《六祖壇經》裡面,六祖得衣缽就在破相,不是出家人,不是老修,幾歲的人?二十四歲。所以我看到我們漢學院的同學,我說你們不年輕了,六祖大師二十四歲就開悟了,你們還剩三年,你們還剩四年,因為他們二十出頭。「德比於上則知恥」,人的羞恥心怎麼上來?我們德比於上,我要學釋迦牟尼佛,我要學孔子,學儒就學孔子,孔子是怎麼做的,孔子是怎麼思惟的,佛陀是怎麼思惟的,佛陀是怎麼講話、怎麼做事的,依他們為標準。假如我們下這個決心,真的你會感覺,你從今天開始就不一樣了,人一下決心就有一種正能量。「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這是《了凡四訓》的話。
所以我們假如善於用心,六塵都在給我們說法,你看現在天黑了,極樂世界多好,都沒有天黑,「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都沒有這些東西,「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踰十方一切世界」。那這個六塵不是在告訴我,這裡是五濁惡世,不能留戀,趕緊要求生淨土。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不都是在給我們說法嗎?
就像昨天是聖誕節,聖人誕生,耶穌基督誕生,那給我們什麼啟示?他是救世,那我們能不能救世?老法師說,人生只有兩種情況,我相信這一段話大家應該聽過,第一個是業力身。這個業力很厲害,我相信上了中年的人,你一定有經驗,這一件事不想這樣,結果偏偏它就變成這樣。那時候我根本也沒想這麼講話,怎麼我那個話、那個語氣脫口就出去了?定力還沒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被境轉的,我們有時候一談完話、生完氣了,自己也很後悔,控制不住,這就是業力的厲害了。「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了凡先生就給我們這個啟發,他所有考第幾名、領多少米全部被孔先生算定了,他就不想了,想了也沒用,全部是注定的了,這是業力。而且這個業力我們要知道,這幾十年過去了,三善道是消福報,三惡道是消罪業,老法師這句法給我們提起警覺性。
我們每一天活著都很正常,我每天吃三餐,大家可要注意,「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就像我們在英國,你能吃到菜,它有可能是從非洲來的。請問這個過程中有車、有飛機,或者什麼交通工具,菜,保證坐飛機來的,不然速度不夠了。食衣住行,你每天那麼多需要,這麼多人成就,那都要有福報,而且你不是過一天,你是過了一輩子。可是問題是,假如不是修行人,他在享福報的時候,享著享著,應該的,這個心念就開始造業了。再來,又不知道吃素,麻煩了,一個節慶來,那個桌上就不知道多少眾生的命了。所以這些孩子有福報,少造多少殺業,吃牠半斤,還得還牠八兩,這個因果絲毫不差、絲毫不爽,可不能開玩笑。所以面對因果,得要深信因果。
所以善知識講的法意義都很深遠,我們真的得要珍惜,不能它來得太容易了,現在要請法寶,都是人家給你送來的,還不用我們去拿,熱心的人都給我們送來了。可是要很有警覺性,人愈有福報的時候,警覺性就低了,因為做著做著都覺得很自然,別人給你送來也覺得自然,沒有珍惜了。
我記得我初學佛的時候,我聽說老法師的錄音帶到了山裡面的道場,就那一套,幾百個同修,從頭到尾跪著聽,太難拿到法寶了。大家想一想,那個跪著聽,跟我們邊聽邊打瞌睡,那效果一不一樣?差很多。所以《無量壽經》說的,「如貧得寶」,那得到法寶是如貧得寶,我們本來很窮,突然拿到了一個寶物,不用再挨餓了,如貧得寶;「改往修來」,得到了趕快受持,趕快依教奉行;然後「洒心易行」,把這些教導我們照做,跟這個教導不相應的身口意三業我們把它放下。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這個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老人家修到念一聲佛,他的嘴裡就有一尊佛從他的嘴巴出來。所以他那時候的教化是長安都念佛,教化也是空前的興盛。他老人家指導的,不善的三業皆從真實心中捨掉,不要再染著這些十惡業了。
所以最近也很感觸自己善根太薄了、太淺了,好多老人家重要的話,覺得以前都沒有聽懂。所以就跟同修們共勉,老人家輕輕的講,我們得要重重的聽。因為老人家他是慈悲,他每一句法都是真心流露出來的,而且它不只飽含他的這個經教的智慧,它還飽含他人生的閱歷,他對現在整個這個時代的洞察、感觸,都會在他的法當中流出來。
所以我們看他老人家講的,「找一個好老師很難,找一個好學生更難!」你說這裡面有沒有飽含人生的閱歷?老法師又說:「跟我十幾年、二十幾年的人,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不能怪他們,他們不是從小學的。」諸位同修,我們聽老和尚這句話,體會到他的心境沒有?不能怪他們,這是老人家的恕道,你說一個學生培養了二十幾年,那多少心血?我們在老和尚身邊,成德是沒這個福報,我沒有常跟在旁邊,每一年能有個二三次從服務的地方飛到香港去,就很珍惜了,待個幾天又要回到服務的單位。
可是師父很慈悲,去年七月,他老人家打電話,讓祕書打電話,說這個成德有沒有空?我過兩天要到弘明去看一條龍。我一聽師父找我,趕快隔天就飛回去了。所以自己善根不夠,應該一有時間就親近善知識,還讓師父找我,這是很不孝了。那很幸運,隔天就可以跟著師父去參訪人家做了十七八年的經驗。結果那一趟去年七月回台灣,八月跟著師父去香港,十月初跟著師父到了法國,後來還去了德國辦祭祖,之後我才飛回英國漢學院,我跟著師父十七年,跟最久的一次就這四個月了。才體會到師父每一個表情都有意思的,每一句話都有用意的,我們不能心粗眼翳。
你能有這樣的體會,你再去看孔老夫子的教誨、佛陀的教誨,不一樣了。為什麼這一句孔老夫子要感嘆?難道是他在抱怨嗎?那你就聽錯了,聖人哪有抱怨的,不怨天不尤人。可是他那個感嘆是什麼?憐憫眾生。你看佛陀也流眼淚。魔王說:「你現在是正法,等你的法弱了,我遣我的魔子魔孫穿上你的袈裟破你的法。」釋迦牟尼佛流眼淚。我們看到父母流淚,我們看到佛陀流淚,我們看到善知識感嘆,我們能馬上去體會他們的心嗎?我們要做父母的知己,要做老師的知己。我們的心跟佛菩薩相通,那就是學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我們的心就念念為眾生,跟他們的願力完全融在一起。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他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六道眾生的苦他馬上就同體的感悟,千處祈求千處應。
諸位同修,誰是觀世音菩薩?誰是地藏王菩薩?誰是普賢菩薩?老法師講,佛表性德,性德是我們本有的,阿彌陀佛這就是我本有的自性,「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把我自心的善根喚醒了。阿彌陀佛那一句,「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他發一個願,我要建一個學校,建一個國土,它超過一切諸佛國土,能不能辦到?我們在念這一句經文的時候,有沒有把阿彌陀佛的氣概念到我們心裡面去?隨文入觀。
所以阿彌陀佛、諸大菩薩的行持我們看到了,《淨修捷要》的後面幾拜,就是這個《淨修捷要》拜整個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又拜正報、拜阿彌陀佛、拜觀音菩薩,「彌陀化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是我們的榜樣,反聞聞自性,這個是第二十四拜。第二十五拜拜大勢至菩薩,「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就不用其他的方法,這個方法就好,「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與觀世音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所以今天你在用功念佛,你旁邊就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在護持你。佛在經典裡面說,真念佛,佛遣二十五大菩薩隨護其人。
第二十六拜拜普賢菩薩,「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座列上首,德為眾尊,《華嚴》經主」,整個《華嚴經》法王子是普賢菩薩,「萬行莊嚴,化身金剛薩埵,永為密教初祖,不捨因地,遍收玄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願大行,普賢菩薩。」
所以夏蓮居老居士編這個《淨修捷要》,為誰編的?為現代生活比較緊湊忙碌的人編的,把禪宗、密宗,尤其是淨土宗的五經一論的精華含攝在裡面。而黃念祖老居士他禪宗是開悟的,跟虛雲老法師學的,他淨土宗是跟著夏蓮居老居士,他的密宗他也是金剛上師傳承,這個黃老也是一代祖師。而且他是太慈悲了,他曾經講過,他在文革受的苦,加在八個人身上,八個人都得死。我們知道修行人不打妄語,加在八個人身上,這是代眾生苦,吃過這麼重的苦,他還是不忍眾生、不捨眾生。有一次在修法,自己吐血,但是他說已經答應了,不能失信,繼續用功,反而這個吐血的量愈來愈少、愈來愈少。他說假如那時候吐血真的停下來了,可能就爬不起來了。所以這個加持力非常非常大。「一佛出世,千佛擁戴」,而千佛為了誰?就是為了我們每一個人當生得度。真的會去體會的,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太大太大了。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三個根本,第一個是成就的根本,就是本尊,念阿彌陀佛成阿彌陀佛,那是本尊,是你成就的根本;第二是事業的根本,護法,就好像學校,沒有校長、沒有行政人員,這個教學怕維持不下去了,所以要有護法,護法是事業的根本,所以要念護法恩;第三是加持的根本,就是上師。而淨土宗密教顯說,雖然它是顯教,大乘,但是它是密教顯說,所以我們對我們依止的善知識愈恭敬,得到的加持力愈大。但是善知識是平等慈悲的,他沒有分別心,但是為什麼我們的受用差很多?完全取決於我們的真誠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所以老法師講的「不能怪他們」,我們就體會到老人家忠恕之道,寬恕、包容。再來,他這個感觸之後,大力帶動大家辦什麼?一條龍。這是人生的閱歷,因為帶了一輩子的學生,弘法六十多年,真的深刻感覺,人才要什麼時候培養?這個是人生的體悟。所以老法師曾經講過一段話,重視胎教,可以出聖人;重視三歲以前的教育,可以出賢人;重視三歲以後的教育,可以教到君子不錯了。這個就是《禮記.學記》告訴我們的:「禁於未發之謂豫。」他的貪欲都沒有起來,你就把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給他扎根,他一起念頭,為父母想、為家庭想,以前還是大家族,為整個家族想,他自私自利沒有起來。可是當他自私自利已經起來了,那叫「發然後禁」,他已經染上了,你要再去禁止他就累人了。所以這個叫及時法,及時教育,抓住key point(關鍵點),那個黃金點要抓住,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所以我們有很多位老師,她們也是善根深厚,聽了傳統文化,不做女強人,好好陪伴孩子,善哉善哉,我隨喜功德。大家要多隨喜功德,一隨喜了,跟他的功德一樣,這個就當普賢菩薩了,普賢菩薩是十大願王。
今天跟大家也聊了好一會了,所以最後就是我們深刻體會,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一定要從根本修。起心動念是根本,孝親尊師是根本,格物是根本,持戒是根本,戒為無上菩提本。起心動念是根本,所以我們得要觀心為要,時時要看這個念頭,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我們下個月還會再見,所以我們每一次見面,應該首先要提起來,不是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是是月已過,命亦隨減。夏蓮居老居士說:「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這樣才是真正珍惜時光。而我們希望下個月我們再見的時候,看看有沒有同修分享,現在我爸爸、我媽媽一講什麼我就知道他的心意了,那這個是太可貴了;我現在一聽老和尚這句話,我知道他的意思、他的心意了,這通了。
我們剛剛說佛表性德,菩薩表修德,這也是老法師教的。菩薩表修德,那我們是修行人,我們就得照菩薩的榜樣去做,所以誰是地藏菩薩?自己。我們假如一學佛了,地藏菩薩,我家供了兩尊,那就著相了。菩薩表修德,所以我們首先一定要效法地藏菩薩,因為我們要開發心地寶藏,開發自性。怎麼開?就是地藏菩薩的表演,孝親尊師我們就能開。那誰是觀世音菩薩?那還是我,因為我是修行人,菩薩表修德,把孝親尊師的心延伸到對一切眾生,那就是觀音菩薩。可是你要利益眾生,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我們得有智慧,所以文殊菩薩表智慧,要悲智雙運,不然我們會好心辦壞事,到時候情何以堪,自己又很難過,本來是好心,怎麼搞成這樣?所以文殊菩薩也就是我們自己。最後普賢菩薩,普賢王菩薩,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
黃念祖老居士有說,不管你現在修什麼法門,只要不求生淨土,這一生想出輪迴,他老人家說不可能。這是大修行人的話,大修行人只要告訴你一定、絕對,那他是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然他講錯了可要背因果的。因為黃老已經洞察到我們之後眾生的根性,就像佛在《大集經》說的,「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不是一個億而已,是兩個億排在一起,「億億人修行,罕一」,罕就是少,稀罕稀罕,「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唯有依靠念佛求生淨土才能出輪迴。而且學佛的人可要高度警覺,佛為什麼要出現於世?就是要幫我們出輪迴。只有出輪迴才叫成就,沒有出輪迴問題沒有解決,你哪怕修得不錯,沒有出輪迴,下一輩子生天做天王,那還是福報享盡了又要墮落,無有出期。所以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這個不是開玩笑的,死生事大,輪迴路險。
我們縱使出來弘揚聖教,都是為了求生淨土。念佛是正修,敦倫盡分、隨緣護持正法都是助修,正助雙修。所做一切善可不要求果報,一起這個念頭,就把你所做的一切轉成輪迴善業,前面有兩個字叫輪迴,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梁武帝也給我們表演,說不定他是菩薩來演這個提醒我們的,你看他建了幾百所寺院,護持幾十萬人出家修行,結果他見到達摩祖師,開始講我做了哪些哪些哪些,講完之後說:「朕有沒有功德?」達摩祖師告訴他:「並無功德。」因為他那個念頭,他已經有染著了,就把他所做一切翻轉成輪迴善業。所以我們所做一切善,不求來生果報,也不求今生果報,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極樂世界,這樣就對了。
我們看《無量壽經》第二十四品,看《無量壽經》第二十四品,上輩、中輩、下輩怎麼修,講得很清楚。還有最後一段:「若有眾生住大乘者」,就是你是修其他大乘法門的,不能修小乘,小乘的心境跟極樂世界不交感,因為極樂世界是一乘法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自了漢不相應,修得再好,只是這個小果,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他是所有功德迴向,沒有求果報,「以清淨心,向無量壽」,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包含我們密宗初祖普賢菩薩,他是帶領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黃念祖老居士每一次講到這裡就說,淨空老法師他就是被這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
我們約好了,下一個月我們一見面先聊聊,現在父母一講什麼我就聽得懂,善知識一講什麼我就聽得懂。因為我剛剛問大家一個問題,後來我就岔開來,我現在再回到這個問題。老法師為什麼講《金剛經》要講一百多集?有沒有哪一個同修,你看到老人家講一百多集,那個經本不長,可以講幾百個小時,他為什麼要講?你能不能說老法師很愛《金剛經》?不能這麼講。我們同修有時候說,老法師很喜歡吃什麼,有一次剛好在飯桌上,就有人老法師很喜歡吃什麼,師父看著他,「我有這麼說嗎?」
崔居士:法師,阿彌陀佛,您看這個問題能回答一下嗎?
成德法師:可以可以。
崔居士:就我的理解,就是老法師經常提到,《金剛經》上有一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很容易把道理去要求別人,而看不清楚其實所有這些教誨都是教導我們自己的。包括我自己就特別的有這個感觸,很容易執著在一些道理上面。然後這樣的話,在平時日常生活當中,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還是和家人相處,就容易先入為主,就是這個道理進去了,但是自己執著沒有放下。因為首先這是因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看的,先有了我,然後接下來就講,想一想,這是老法師說的,這你們都沒做到,就開始執著這個法。其實都沒有明白,我們老祖宗聖教教我們,是讓我們開發自性的,所有包括《弟子規》這麼多的,您提到說這《弟子規》是戒律,戒律好像是要求我們、束縛我們的,其實不是,這是讓我們得定,接下來讓我們生慧,這樣我們才能有幸福人生。如果我們拿這個當尺子去要求別人,整天跟別人搞對立,這樣我們生活肯定是不會定,不會定也不會幸福。所以老法師才這樣苦口婆心教導我們,還是要真正的去體會這些古聖先賢他們到底在教我們什麼。也就這個,我不多講了,這個就是我這麼一點點感受。
成德法師:好,謝謝我們崔居士。我們身為老人家的弟子,首先第一點,不要說積功累德,首先不能讓老法師背黑鍋。你說我家裡人怎麼聽了老法師講經之後,怎麼都要求我們?我還以為有聲音配合,我說我還以為有聲音配合,我說老法師背黑鍋,馬上就有慘叫聲出現了。沒關係,這都是菩薩示現,看我們能不能專注,不會因為一個聲響就讓我們專注力移開了,所以他也在給我們說法,代表我們平常的專注度夠不夠、定力夠不夠。
剛剛我們聽崔居士講的,就是假如我們學了之後是去要求家裡的人,那家裡的人一定不歡喜,那他假如還沒有學,他也不知道為什麼,他一定會很直觀,因為聽了老法師所以變這樣,那不是讓老法師背黑鍋了?他本來是要來成就我們全家去作佛,結果反而變成背黑鍋了。但是佛菩薩慈悲,不跟我們計較,很有耐性,這輩子不行下輩子,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捨,抓住時機就增長我們善根。
所以我們剛剛講了一個重點,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我們現在所講的每一件事也是因緣所生。老法師他講經說法,我們看他的教誨是緣,問題是這個緣調動出我們阿賴耶識的什麼種子,這個就是一個關鍵。有些人聽老法師講經,把他的平等心調出來了,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平等恭敬;把他的慈悲心調度起來了,「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所以因還在自己身上。所以佛法把這個因緣講得很清楚。難怪我們老祖宗留了一句話給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可能我們一開始一說反求諸己,那也不一定都是我的錯,有時候一聽這句話還有點不舒服。
那我們來看佛家講的因、緣、果,因有什麼?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還有增上緣,其中三個部分都是屬於自己的。比方說我們遇到師父上人了,他的教誨調動我阿賴耶識哪一些種子,那就要靠我善用心了。所以老法師說,我們的阿賴耶識具足十法界的種子,所以一定可以去作佛,但是裡面也有貪瞋痴。可是假如我們一學佛,跟老和尚學了不少道理,反而因為這個緣增長我們的傲慢,我們好為人師的習氣被調出來了,那這個緣就變成我們墮落的緣。可是老人家是慈悲要幫我們,我們自己不善用心,把這個緣給糟蹋掉了,所以親因緣在自己身上。
所緣緣,就是你去接觸。你可以兩天聽一遍經,你也可以每天聽,甚至於你一有時間就聽,那不一樣;你是沒事做了才聽,那不一樣,你去接觸有限,所以所緣。我們今天拿著手機,一被它吸過去了,二十分鐘過了;一被它吸過去了,四十分鐘過了,那我們就接觸它,就受它影響,就所緣。
第三個叫無間,就是不間斷。因為要不間斷,那個力量才會大。《華嚴經》比喻「如鑽燧取火」,我們鑽木取火,火還沒出來,好累,歇一下吧,「未出而數息」,開始休息了,「火勢隨至滅」,那個熱度又下去了,重頭再來,又要弄老半天,又還沒出來又休息了,所以所有的用功都打斷了。所以無間也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最後才是我們以外的增上緣。再來,這個增上緣對我們是什麼影響?還是我們決定的。
我們今天講了兩部經典,引了好多句子,《金剛經》跟《了凡四訓》。《金剛經》有一個公案,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那惡緣,把他凌遲處死,把他的身體這樣一塊一塊割下來。你看多惡的緣,可是忍辱仙人藉這個緣修行,忍辱波羅蜜成就了、持戒波羅蜜成就了,沒有瞋恚,修忍辱;沒有報復的念頭,修持戒,而且還告訴歌利王,我成佛之後第一個度你。釋迦牟尼佛本來是排在彌勒佛之後成佛的,就是因為他的忍辱行修得好,他提早成佛,所以這個都是釋迦牟尼佛在給我們做表法。所以這個增上緣,它縱使是惡緣,變成逆增上緣,那還是自己決定的。那我們從佛法這四個緣來了解因緣生,萬法因緣生,再去想想我們老祖宗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有沒有道理?那就很有道理了。
那剛剛崔居士提到的,就是老人家也是講《金剛經》,就是提醒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有同修寫來了,講《金剛經》讓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然後能夠求生淨土。這些答案都對。
大家要知道,我剛剛跟大家說,老和尚不是很愛《金剛經》。修行人就是要放下喜歡不喜歡,「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還有這個喜歡、那個不喜歡,那沒有功德了,這煩惱心就把所有做的事都變成只是福報而已了。我們去護持正法,這個人喜歡,那個人我不喜歡,沒功德了;一切皆恭敬,這個才有功德。所以善知識沒有我好想講什麼,沒有這個,他是什麼?應機說法,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看那麼多人念佛,為什麼不得力?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看不破。怎麼幫他們看破?《金剛般若》就是最好的教材了,而且講得非常細,讓我們把《金剛般若》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當我們接觸到這一部經,就能體會老人家的苦心,那個學起來不一樣的。當你拿到《無量壽經》,你就知道這是釋迦牟尼佛,「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他是從他的大慈悲心抓住這個時機,把這部經講出來的。所以我們恢復我們本有的天性,孝親尊師是我們的天性,師徒如父子。
好,對不起,我們現在,對不起,崔居士,把棒子交給你。
崔居士:我相信大家跟我的心情應該是一樣的,非常的感恩成德法師給我們做的這麼,可以說是掏心掏肺的給我們這樣講法,我是感覺這次特別的受益。因為就是我回憶起之前,第一次聽老法師講經的時候,那時候我在比利時留學,離家也很遠,看到老法師,給我的一個第一感覺就是跟我的父親,就是父親給我的感覺,就像您說的似的,像每尊佛一樣,都是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對待眾生的。就這種感覺,我今天又一次體會到了,在聽成德法師講經的時候,就是這種大的慈悲、大的愛。我想不光是我,包括我前面看到,我們今天人特別多,還有很多的小朋友,而小朋友就是一個人坐在那邊,一直從頭坐到尾。我就是感覺每個人,無論大小都有良知,法師您就是用您的這個慈悲心,把我們這個良知給喚醒了,我覺得這比任何的道理,因為真正的法是不能用語言去表達的,所以我已經體會到您給我們帶來的法益。我代大家向您表示感恩、感謝,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感謝大家,感謝大家參與。
崔居士:接下來我也不想再耽誤大家的時間,因為後面還有很多問題,請法師您回答一下,就是大家把問題發給我,我就代大家向您請教。
成德法師:不敢。
崔居士:第一個問題是陸師兄,她首先感恩成德法師教誨,她兩個問題希望您能夠開示。第一個是她的孩子現在八歲,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也可以走上弘揚傳統文化和佛法的這條路,她也希望以後孩子長大能夠到英國漢學院去繼續深造。現在的問題就是,因為孩子也希望他現在能夠上一個比較重點的學校,課業負擔還是很重的,現在年齡是應該小學升初中。她說在這種情況下,怎麼給孩子做這個傳統文化和學佛的一個啟蒙?她提到她的孩子也很有福報,非常喜歡阿彌陀佛。這是第一個問題。
她還有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現在由於疫情的情況,中國和英國斷航,短時間內也沒辦法回國,奶奶、外婆都九十多歲了,父母親也七十多歲了,時間緊迫,希望自己能有機會在長輩百年的時候能助念送往生。末學現在每天念佛迴向給全天下父母,末學還應該如何修行?還應該怎麼做可以為父母長輩積累福報,能迴向長輩百年的時候能夠順利往生極樂?非常感恩您。
成德法師:好,謝謝這一位同修,因為我們已經有兩個小時多了,我們是不是休息十分鐘?大家十分的時候過來,每一個時差不一樣,十分的時候過來,我們待會見。
崔居士:您也要喝點水。
成德法師:謝謝。
大家好,因為今天跟大家聊到《金剛經》聊得特別多,《金剛經》所謂的明宗,它以什麼為宗?就是他修行的重點在哪?這個是江味農居士點出來的,「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是這麼來修行的,就是要離一切相。講得更簡單一點,就是要以無住來修行,就是在一切境界當中都沒有執著。就好像說我們今天當父母了,孩子跟我們是緣,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我們在這個因緣當中不產生情執,這個就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它這是即相要離相。所以等於是說,我們隨時要觀察我們的心念有沒有產生執著點。就像剛剛我們崔居士講的,我們拿道理去看家人,這個就有住了,有執著點產生了。
同樣的,成德在跟大家交流,結果一講兩個多小時了,我還都入無人之境,可能很多人都憋著不敢去上廁所,這個就是我有住了,在境界當中不清楚,沒有體恤到現在聽的人,假如年紀還大的話,這麼長時間對他們來講太挑戰了。所以什麼時候要練無住?就是在這些境緣當中。
那剛剛崔居士有提了,是陸居士嗎?
崔居士:對。
成德法師:好,那是老朋友,上一次我們有見到面。那成德是跟大家交流分享,開示不敢,沒有這種功夫,就是依師父上人、佛陀教導的,我們一起來探討切磋一下。而我剛剛好像有一個假設,就是我們遇到問題了,先靜下來,先不要急著問人,先靜下來,佛教了什麼?經典教了什麼?我用這個教誨來思惟,看能不能把這個問題自己想通了,這是第一個做法。還沒通,上網,看你是要問百度老師,還是要問Google老師都可以,你就打上你善知識的法號,然後把相關的字把它打下去,看看有沒有他的相關開示出來。再沒有,那我們有共修的團隊,大家可以用善知識的教導互相切磋。切磋還是沒有出來,那可以去問你們信任的老師,這個問題應該都能夠找到解決的答案。
我們今天所有的問題,可能跟我們剛剛講的課有關。我們剛剛有講到萬法因緣生,那這個問題跟萬法因緣生有沒有關係?息息相關。我的孩子八歲了,這客觀狀況,客觀的條件要了解,緣分,緣分就是條件,外在的情況怎麼樣。而且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我是爸爸、我是媽媽,主角是誰?主角是孩子,其他是他的緣,這都是一場戲,這個角色不能錯位。就像今天你教你孩子開車,然後他握著方向盤,因為是他開車,你說靠右點、靠右點,靠左一點、靠左一點,你只能在旁邊影響他。假如你實在忍不住了,把他的方向盤抓住,我來開吧,你看這個車會開成什麼樣子?有很多,我見過不少家長真的把那個方向盤搶過來開。當他把方向盤搶過來,你看那個孩子的臉臭不臭?他現在敢怒不敢言,慢慢慢慢等到有一天他就會開始發作了。
所以佛門說主伴圓融,我們的人生我們是主,其他佛菩薩也好,任何我們有緣的人是伴。然後我們看任何的人,他都是他人生的主,他是主角,其他的人是他的配角,其他的人能夠對他產生多大的影響,那都是他決定的。所以為什麼要易子而教?因為孩子跟你太親了,你們本身的發展就是親情,親情的關係,道理講多了,就是感覺那麼一點點不舒服;可是老師很嚴肅的指導他,他不會覺得難受,這就是緣分不同。為什麼再厲害的父母,他要去千里尋師,找一個老師來教導他的孩子?因為一個好老師就是他的助緣。
那剛剛前面成德還提到,有一個人講了,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我們管不了了。那請問我剛剛說,你不要搶孩子的方向盤,

2022-07-08
204:29
comments
No Rating

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03(上)_成德法師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見面,這一個月又過去了,所以時間在過,確實是很快,「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所以世間沒有真正的樂,只有恢復佛性,才有常樂我淨。世間都是苦苦、壞苦、行苦,沒有不變的樂。而且我們冷靜一點,人從生下來就一刻沒有停留,就往墳墓走了。所以真正看清楚這一點,那他就會體會到人生第一大事是什麼?了脫輪迴,不然你這一生有再多的東西,都是過眼雲煙,身體都帶不走,更何況是身外之物。所以我們不能只看眼前,要看得遠,要為來世做打算,要為出輪迴做打算,因為不出輪迴問題沒有解決,而且黃念老說三途一墮五千劫,這可不是開玩笑的。所以這些我們都要冷靜下來看清楚。
當人可不容易,尤其我們這個時代,都是成年才學佛佔比較大的比例,沒學佛以前很難不造業,造了業就要受報,受報就得要到三惡道去報到,只要是造貪瞋痴慢、殺盜淫妄,這個只有三惡道的分。可是業已經造了,除非我們這一生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出輪迴,斷見思煩惱,這可不容易。佛比喻,要斷見思煩惱,就好像瞬間把四十里的瀑布截斷。大家想一想,那個量那麼大,瀑布那個水量這麼大,而且是四十里,你瞬間把它截斷。這個四十里的水就好像象徵我們的念頭、煩惱太多太多了,止都止不住,結果瞬間要把它截斷,難度太高了。
而且我們不如古人,古人從胎教就開始學了,又在大家庭成長。大家庭的氛圍,從小就是為父母想,為幾十個人、幾百個家族的人想,他的自私自利在他一生的成長,他沒有緣讓它增長。所以古人有福報,他那整個環境都是教導他人要孝,人要有情義、要有恩義、要有道義。結果我們現在生長的環境是功利主義。萬法緣生,我們也得清楚我們所在的緣分。其實我們一個月相聚一次,大家能聚在一起都很可貴。大家可以去賺錢,幹嘛抽那麼長的時間出來?這我們就是有在思考修行的重要,有在思考出輪迴的重要,我們才會聚在一起。物欲橫流的時代,我們還願意來學,這個就是善根。能學也是福德,有些人福報不夠,想學障礙很多,所以我們都要珍惜因緣。
我們的成長環境比古人染污得太多了,所以我們要出輪迴難度可不小。但是我們現在假如肯念阿彌陀佛,這個算是開了一個特別法門,可以藉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加持力。這個是他力派、果教門,藉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可以帶業往生,你見思煩惱沒有斷沒關係,你有業,可是你真信切願想去就能去。因為阿彌陀佛是同體大悲,同體大悲我們要相信,我們的苦他完全能體會到,哪有我們想回西方極樂世界,他老人家不接的道理?不接他老人家就不大慈大悲,他就不可能成佛。所以我們常念四十八願,念得感動處流淚。你看四十八願,每一願後面常常都出現「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都是為我們這些靠我們自力很難出輪迴的佛子。
所以印光祖師做一個比喻,這個佛就好像一個大願船一樣,我們是石頭,那麼大顆的石頭,這個生死海怎麼去?靠我們自己一下,這個石頭就沉到海裡去了。可是佛是個大願船,我們這個石頭雖重,放上這個大願船,還是能過生死海。所以以前造多少業不怕,只要肯信願持名,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老實持名,全攝佛德」,這一句萬德洪名就把佛果地上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這個都是佛在《無量壽經》上說的,「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這個法門太特殊了,它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其他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因,慢慢慢慢經過長劫的修行得到一個結果,可是這個法門是從果開始修的,即修即果,老實持名,就全攝佛德,「深具信願,決定往生」,有具備了真信切願,一定能夠往生。
所以《三時繫念》有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的心聲,「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我們假如今天就往生了,阿彌陀佛看到我們,第一句話說,「傻孩子,你怎麼現在才回來?」樂邦化主就是阿彌陀佛,已經嫌我們怎麼回來得這麼晚,就像父母一樣,你怎麼這麼晚才回家,枉受輪迴苦。所以已經遇到了,不能再蹉跎,不能再浪費時間。「那堪更欲之乎者」,阿彌陀佛都要來接了,我們說等一下,我還有什麼事,那可能這機會就過去了,「管取輪迴沒了時」,再輪迴,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
佛大慈大悲,大家要知道,一佛出世,千佛擁戴。大家思考一下,釋迦牟尼佛當初在印度示現成佛,跟他一起配合的古佛跟菩薩有多少人?那個時候一佛出世千佛擁戴,那佛法傳了三千年,諸位同修,這三千年來,多少佛菩薩來配合?我們不說別的,我們華人都認識的唐玄奘(玄奘大師),連小朋友都知道西天取經。你看,玄奘大師到西天取經十九年,真的是九死一生,那個不知道遇到多少險境,把經取回來了。隨同他的人大部分都死了,多少人幫忙他,甚至都救過他,但這些人大部分都犧牲生命了。他再回來譯經,譯了十九年,佛教的經典翻譯最多的第一人就是玄奘大師,我們才有經可以讀。譯經場幾百人,李炳南老師說,那個沒有三果以上不能參加譯經。大家想一想,你看我們中華兒女在這兩千年佛教東傳以後,有多少佛菩薩就為了傳承,在我們神州大地傳承佛法,接連來配合、來示現。所以真明白了,不能辜負那麼多佛菩薩。
眼前世間那麼多苦難,老法師講經說到,愈苦難的時候,佛菩薩來示現的愈多,因為他們同體大悲。所以大家要帶著這種信心,佛菩薩不會捨棄我們的,是我們心粗眼翳,沒有靜下心來。成德自己回想,我人生還沒遇佛法,二十多年過來,太多險象了,那可能一步一踏下去,人生的路就不堪設想了,冥冥中都有佛菩薩在加持,在護佑我們。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捨,這是佛菩薩的心、佛菩薩的恩德。
所以為什麼《勸發菩提心文》強調發菩提心對修行非常重要?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就好像打仗,你要有主帥,你這個軍隊才能發揮力量,主帥沒有了,可能自己人都打自己人,所以這個主帥重要。而這個菩提心是「必有因緣,方得發起」,因為有因緣才會發起來,萬法因緣生。第一個最重要的因緣,「念本師恩」,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恩;再延伸開來,念所有佛菩薩來護持我們的恩德。
我有一個親家公,算是我姑丈的爸爸,他基督教徒,可是因為他是中文教授,他也會幫人看看相。我小時候還被他看,他自己是基督教徒,但是他跟我說,你好像有很多鬼神在保護你。我當時候一聽我也覺得,他不是基督教徒嗎?可能他也學過《易經》,可能他也是有聽到我們傳統文化裡面有這種鬼神。當然,我也不懂,年紀也小,但留下了這個印象。
所以父母時時念著我們,為我們想,佛菩薩同體大悲,一樣,父母對我們一生一世關愛,佛菩薩生生世世。我們把這個真相搞清楚了,人就有動力,不能糟蹋這些恩情,要重恩義、要重情義,不能辜負這些大慈大悲的佛菩薩。就像師父上人,那我們不敢以凡測聖,但是講經說法六十多年,一天都沒休息,除夕夜、大年初一,成德都有跟隨過,講經都沒有中斷。老法師說,經典當中沒有說釋迦牟尼佛哪一天休息的,沒聽說過。老法師說,在歷史當中也沒有看過哪個讀書人休息了、退休了,沒看過,是告老還鄉。回到家鄉做什麼?培養人,一生的閱歷,希望給家族、希望給這個地區、希望給民族多培養一些棟梁之才。我們人生走了一半,中年,知道人才重要,在單位裡面,有個好人才、好領導,這部門就興起來了;領導不對頭,自私自利、名聞利養,對組織的損害非常大。
所以老法師講經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無後,家族我們要好好培養下一代。你看這麼多小朋友一起參加,他們還坐在那聽,我都很佩服他們,我在他們這個年齡,早跑去玩耍了,坐不住的。所以他們的因緣就比我們好,我們當父母的更有責任。印光祖師說的,有家庭的人第一功德,把下一代教好,利益社會大眾。尤其我們現在這些小朋友,他們最起碼又會中文、又會英文,西方社會他們也熟悉,又是我們中華兒女,這可能都有天命,生在大家的家庭裡面,大家要重視,好好培養,可能要靠他們把中華文化深深扎在歐美西方的國土上。
老法師曾經說過,做為炎黃子孫、做為中國人,要有共同的使命,就是把世界重新帶回來安定,這是大工程,因為只剩這個五千年的文明,其他的古文明都斷了。現代的文明是什麼?現在不能不認知清楚,現在主流的力量是什麼?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所以環境破壞得很厲害,人心墮落得很快。
去年調查,吉林省離婚率超過七成,百分之七十一,這數字很驚人,我們在小學任教的人一聽到很擔憂。我們帶過父母離異的孩子,他在父母的爭吵當中,他那個年齡理解不了,他內心都會疑惑,甚至會自責,是不是因為我才會這樣?他會恐懼,他會退縮。所以父母和合,對於孩子太重要了,給孩子一個非常安樂的環境成長,他的人格很健康,他充滿愛,他也不匱乏,他也不恐懼。充滿愛的人一出社會,希望多給予別人,他不缺,這精神的富足。家庭裡面又知足,他又養成習慣,惜福,知足常樂,人一知足,這一生沒有太多欲望追求。人生的苦怎麼來的?三個字,「求不得」,有貪求了,有對財色名利的貪求,求不到苦就來了,知足就能常樂。今天常樂也來了,阿彌陀佛。
所以諸位同修真的要了解,佛菩薩是法界身,無處不在。因為有同修就問我,那時候我還沒出家,他說:「蔡老師,你做這個事情會不會很孤獨?」我就笑一笑。我們看《淨修捷要》第四拜:「一心觀禮,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眾生,離娑婆苦,得究竟樂,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這已經把法身的菩薩跟佛告訴我們,他們是遍一切處。我們就被這個眼睛騙了,看到了才算有,看不到了就沒有。所以要相信佛菩薩是無處不在,自己就不會有孤獨,隨時有感有應,你這阿彌陀佛一提起來,加持力就到了,很多事情你就想通了,不可思議,感應不可思議。
就像玄奘大師他西天取經,他也有用《觀音感應靈課》三十二卦,這個印光祖師有介紹過。所以大家假如面對這些重要抉擇,就可以求觀音菩薩慈悲加持,這個都很靈感的。當然你不能用執著,我今天吃不吃晚餐、要吃什麼晚餐,也在那裡卜卦,那不行,有重要的事情再問。
成德是覺得,佛菩薩,看得到的、看不到的,只要我們用心就感覺到了。黃念祖老居士他觀世音菩薩再來的,幫《無量壽經》做註解,解得非常精闢。這一本會集本,末法九千年靠這一本會集本,我們肯相信、肯依教奉行,「隨意所願,皆可得度」,而他註解得非常清楚,讓我們可以深入《無量壽經》。而黃念老曾經講過,「我可以斗膽的向大家說,修什麼法門,如果不求生淨土,一生成辦就沒有可能」。我們用心去聽聽這個話,修行人都很謙退,可是他老人家說我斗膽的向大家講,為什麼?怕我們不夠重視。現在你在修很多法門,不一定契我們的機,一定要怎麼?一定要求生淨土,要靠他力、要靠加持。就像剛剛說的,阿彌陀佛是大法船,我們就好像石頭一樣,雖然很重,過不了生死海,一下就沉下去了,但是我們這個石頭放上大法船,再重的石頭,它也把你托起來,帶業往生。可是是帶舊業,不能說,反正我念佛就能往生,我現在還可以造十惡業,這樣不對,要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我們知道不能造十惡,可是也還有一些習慣,不小心又生氣了,不小心又罵人了,可是不能讓它增長,要愈來愈少,要下功夫對治,而且發完要懺悔,要提醒自己後不再造,最後一次了,不能再犯了。可是還犯呢?那還要下這種決心,要學顏回不貳過。
所以這些話都是大修行人,真的是佛菩薩再來才講得出來,就為了護我們每一個人了脫生死。所以不是佛那個時候一佛出世千佛擁戴,我們看老和尚一生講經,沒有人護持,可能就要不趕經懺、要不還俗了,經歷很多困難,都是很多有緣人的幫助、護持。我們還看到夏蓮老、黃念老、海賢老和尚、李炳老、印祖、劉素雲老師,還有她的姐姐劉素青老菩薩,都來給我們增長信心,我們都不能辜負。所以為什麼說無情不能修道?重情義的人,他一想到人家的恩德,他就不願意辜負了。
因為還有我們國內的同修,他們那邊時間太晚,有一個國內同修有問到一個問題,那成德先回答,讓他們早些休息。到時候我們假如有錄音,再提供給他們做參考。這個周居士提到了,怎樣複講《弟子規》?怎樣避免遇到不如理、不如法的問題?
這個複講,成德講得也不是很好,大家做參考。假如要針對這個內容,你也可以把它濃縮一下,看你自己去取捨,可以把它濃縮一下,假如有一些講得太囉嗦的,你就可以把它簡短一點。要複講很重要的,我們自己要先消化過。假如你複講的時候不領會這些義理,那只是有口無心,你對這些義理沒有領會。所以是先都領會了,然後再把它講出來。而且講出來,你也不一定要照原來的話,你還得要看你面對的對象。比方說剛好成德就念了一段《論語》的話,那可能現場的人他不一定聽過這句話,或許是聽到這句「子曰」,他就頭痛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用你領會的,然後用白話,還帶點家鄉的味道,把它講清楚,把它表達清楚,意思不能偏,但是你用你自己的語言把它講清楚。我們都知道人不親土親,你假如在面對自己故鄉的這些同胞們、同修們,你用家鄉的表達,他們聽了就親切。所以成德假如是回到故鄉講課了,我一定會穿插很多閩南話的。而且也要有這個機會才能講,平常沒有在家鄉不好講,人家聽不懂。不講都有點生疏了,可是一講自己的母語就特別親切,那陪伴我們成長的語言。所以是你可以自己斟酌,可以濃縮,然後把它都吸收了、貫通了,用很真誠的心,用成就別人的心、利益別人的心把它講出來。
那假如你有要加一點你自己親身去做了感悟的這些心得,是可以的,但是最好你有一個教學團隊,三五個,團隊,team,然後你先給他們講講,看看這個理相不相應、妥不妥當,那這樣就是對聽眾的一個責任,我們最好不要這個義理有偏差,這樣就不好。有三五個這樣team,那這樣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因為大家都是學經教的,都是跟著老法師、跟著善知識。而且旁觀者清,有時候我們自己講,因為是自己的事,就比較容易侷限在自己的角度,那旁觀者不會有這個問題,一講出來,妥不妥人家容易辨別。
這個是長春的同修問的,他說到,怎樣避免遇到不如理不如法的問題?大家想一想,避免得了嗎?我看是避免不了吧,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聽說好多養小鬼的,都講神通的,來聽的人可不少,幾千人。
所以老法師很早以前,當時候成德剛學佛,二十多年前,老法師很感嘆,現在的眾生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為什麼?跟功利主義有關,功利主義他對五欲六塵有追求。人一有貪心就有弱點了,那些邪師就針對你的弱點,你想要財是吧,他就用一些方法讓你很信他,你有求於他,你就容易上鉤了。所以詐騙集團雖然很惡劣,但是我們也得冷靜思考,是不是我們因為也有起了一點貪念,才會落入這種因緣裡面?那當然,面對這些用佛教搞名聞利養的人,我們也得憐憫他們,那個都是阿鼻地獄的罪,我們也不要很氣他們,跟他們很對立,我們每天念佛給他們迴向,希望他們得佛菩薩加持能轉過來,我們還是「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要護好我們的慈悲心、真心,不跟任何人對立。
這個問題,我想我們很難避免遇到不如理不如法的問題,但是我們要懂得進退。第一個要慎於始,緣分還沒起來,你要慎重,你不能因為誤會在一起配合了,又因為看到對方有問題了,你才又趕快走,但這個時候你已經在因緣裡面了,可能會衍生出很多的是是非非了。那當然,真的已經在因緣裡面,這個時候道不同不相為謀。你離開的時候千萬記住,一句話都不要批評。我們說「交淺不可言深,絕交不出惡聲」,這都是人情世故,這《常禮舉要》教的。可是他還是一直罵我,沒有關係,我們不捲入是非,他罵我們幫我們消業障。我假如沒有錯,他幫我消業障;我假如真有錯,那我趕快改,要感謝他的批評。心念用對了,事事是好事。我們看連佛陀都有人批評,哪有說我們在這個世間,現在做好事沒有人毀謗、沒有人批評?不可能。
所以我們一定要過一關,「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人家不理解你,甚至還中傷你,你都不放在心上;一放在心上,清淨心就不見了。所以這個孔子的教誨很重要。哪怕是你另一半不理解你,你也不難受,這樣就有功夫了。別人不理解我們,我們很容易接受;那個你付出最多的人、你最愛的人不理解你,你就睡不著覺了。所以這都是道場,在這裡練功夫。你付出最多的人不理解你,你也不放心上,這個才有功夫了。
那我們再想想,為什麼付出多的我們特別在乎?因為我們有求,還是求不得來的苦。假如我們付出完了就放在心上了,那跟一般的人不是一樣嗎?所以要做菩薩,布施完了不要放在心上。《金剛經》說的,菩薩若著相布施,則不名菩薩。我們付出了,對方不領情,我們很難過,那個就有著相布施了。《了凡四訓》教我們的,「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布施出去,心裡頭痕跡都不落,人家不講不會去想。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做到,往那個方向去努力。所以人要懂得應對進退不簡單。
佛門有一個詞,「防止眾生起心動念」,就是我們一言一行不要讓人家生煩惱,要這樣去修,心地會愈來愈柔軟,考慮事情愈來愈周到,你會顧及到很多人的感受了。另外一個詞很重要,「緣起法界」。你今天說我要參加,你起一個緣了;我們來做什麼,起一個緣了,可是你得要先搞清楚緣分具不具足、他們因地真不真。他們因地假如不真,慢慢就搞名聞利養了,可是你又加進去了,甚至你還帶很多人一起來了,到時候你就會覺得很無奈了。雖然你是好心,還是不夠冷靜、不夠定。
所以學佛,老法師常講,學佛面對境界要清楚,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有了解別人的能力。自知、知人,要有自知之明。《弟子規》說的,「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我們有沒有衡量清楚自己的時間、精力,度德量力一下,不適合的,我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又答應了,那進退就錯了。假如是不妥當的緣分,我們也看到那個邪師很多他底下的人都幫他到處拉人,這個都不妥。所以為什麼我們說《認識佛教》多介紹親朋好友?雖然短短六七集,他有判斷力。「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演慈辯,授法眼」,老人家這一個單元,《認識佛教》這個單元講得非常清楚,大家有機會可以發,可以發在朋友圈。
再來,面對境界也要清楚,面對手機也要清楚,到底我們現在是在用手機,還是被它給用了?還是被它給控制住了?學佛是要能轉境,不能被境轉,不能被手機給轉了,每天很多寶貴的時間都被它給奪走了,甚至還看了一些會影響清淨心的東西了。「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護念自己的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心淨佛土淨,心地清淨了,跟極樂世界、跟淨土就相應了。
佛要滅度以前,阿難尊者很傷心,結果另一位師兄弟就提醒他,趕快請教佛陀一些重要的問題。這四個問題很重要,對我們也很重要。第一個問題,佛不在了,以誰為師?佛在以佛為師,佛不在了呢?佛說:「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戒,佛陀的教誡,要持戒,走戒定慧的路,持戒就能得定,進而開慧,戒為無上菩提本。這第一個問題很重要,所以我們縱使是念佛的人,也要持戒念佛,不持戒心不能清淨,而且會造新殃。老人家建議我們,太忙了,早上念四十八願,第六品,晚上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幾品經文,尤其第三十五品,講五惡、五痛、五燒,那講的就是犯五戒,這不行的。我們懂得引以為戒不犯,這就持五戒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能持得住,心就慢慢清淨了。
第二個問題,要依什麼而住?這個念頭要住在哪?佛講了,依四念處住,很重要。四念處,第一個,觀身不淨。人假如知道這個身體是個臭皮囊,九孔常出不潔之物,就不會太貪愛它了。人就是貪愛這個身體,花很多時間、精力、金錢,甚至於我要吃那個穿山甲,我還要吃什麼,我要補我這個身體,又造了很多殺業。所以我們洗澡的時候要告訴自己,你看身上都有這些污垢,「惡臭不淨,無可樂者」,這個身體也在給我們說法,這個身體是髒的,不要貪戀。所以一邊洗的時候一邊告訴自己,這個身體髒,我要換一個「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換一個跟阿彌陀佛一樣的身體。極樂世界每一尊菩薩身相都完全一樣的,平等。你看阿彌陀佛考慮得夠周到的吧?假如長得不一樣,開始攀比了,那就麻煩了,統統都一樣,一樣的相貌、一樣的福報,真正的平等法界。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我們所接受的,你看今天又降溫了,我們這裡又降溫了,冷啊,你做不了主的。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什麼時候這個八苦會現前?隨時。一想到那個找自己麻煩的人,什麼時候是個頭,每次上班又要見到他,觀受是苦。你哪怕是善緣,夫妻感情非常好,一個人先走了,苦不堪言,連房子都不敢回去,為什麼?睹物思情,控制不住。所以三界統苦,我們得看清楚,這世間沒有真樂,世間人所謂的樂是刺激一下,把煩惱暫時忘記了,算了算了不想了,好好吃一頓,喝啊、吃啊,好像很快樂,那是刺激一下。實在講,這麼吃、這麼喝,中年以後就發胖了,現在不要說中年了,現在很年輕體重就控制不住了,三高就來了,那叫苦中作樂。這要看清楚,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這個念頭想止在佛號上,念沒幾聲跑了;沒念佛的時候跑得更厲害,控制都控制不了,連躺在床上了睡不著,還在那跑,觀心無常。大家要知道,人一天當中能量耗得最多的在哪?就是起念頭,耗的能量很大。李炳南老師一個人幹三五個人的工作,他不累,為什麼?他心地清淨,能幹那麼多活。我們每天坐在桌前辦公,咋這麼累?念頭很多。而且大家要知道,念頭多我們要有警覺性,因為念頭太多,你止都止不住,那現在人這麼清醒、身體這麼好都止不住,臨終念頭止得住嗎?那就要高度警覺,現在就要練到「妄想千般都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這個「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妄念起來了不怕,趕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阿彌陀佛,趕快提起來。這個佛號不提起來,就繼續分別執著了;佛號一提起來,把這個分別執著穩住了。所以要用第一念,不能用第二念,第二念就是分別執著。可是第一念也不容易,就是你一見到境界,只要有分別執著一起來,馬上阿彌陀佛,就把它伏住了。那真的佛號能起來,你的心一定下來,你就差不多知道應該怎麼做了。人會做出後悔的事情,往往就是心不定,感情一起作用,一意氣上來了、激動上來了,一做,事後都後悔了。
所以夏蓮老有一段法語,念佛、處事,這段法語就包含一切境界了,「念佛處事,皆當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這段法語待會再打給大家看,今天有時間我們再來探討,因為有好幾個問題,我們先來討論一下這些問題。
所以四念處第三,觀心無常。所以不能再讓它相續不斷了,要把妄念止住,最好的方法,念這句阿彌陀佛。
第四,觀法無我。一切萬法緣生,條件具足了它現相,條件不具足就沒了,剎那不住。所以老法師總結《大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總結一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不要當真,這身體是不是真的?每天都在變化。人跟人的因緣是不是真的?隨時在變化。比方說現在我的面前有沒有一條線?有吧,有一條線;現在還有沒有一條線?沒了。它緣聚了,看起來好像有一條線,但是它緣一散,沒了。我們回想回想,這幾十年走過來的路就像昨天一樣,一想到要過年了,那個大年初二見到那麼多表哥表姐、表弟表妹的情景,猶如昨天一樣,印象很深,多少年過去了?三四十年了,是我,三四十年過去了。所以真正看清楚,人世間都是緣聚緣散,都是假的,什麼才是真的?宇宙之間只有一樣東西是真的,就是真心,就是我們的本性。「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不生滅就是它隨時都在,它不會緣聚緣散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是真正的「常」,常住、常在;「樂」,自性有真樂,法喜充滿;「我」,自性有常樂我淨,我是什麼?做得了主宰。你看極樂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你想要什麼它就現前了,做得了主。就像我現在做不了主,我現在想到倫敦走走,想到法蘭克福走走,還是到多倫多走走,我去不了。你看到極樂世界,一念頃遍遊十方佛國,你看多自在。有時候想想去極樂世界的利益,再傻都要去。現在什麼你也做不了主,生個病了,哎呦哎呦,爬都很難爬起來。到極樂世界去,都沒這些事了,每天還可以供養無量諸佛,還可以聽無量諸佛講法。所以兩個世界的味道要體會體會,你看我們這個世界五濁惡世,每天也是忙得死去活來,也不輕鬆;你看到極樂世界,跟著阿彌陀佛,到處接引眾生去作佛,多快樂!所以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一切法都是當體即空,做不了主。所以恢復自性,往生西方就作佛了,才能有得到真正的常、樂、我、淨。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就問佛陀了,遇到那些調皮搗蛋搞亂的比丘怎麼辦?佛陀說,默擯。默擯就是不要去批評他們,不要去跟他們對立。所以你遇到不如理不如法的情況怎麼樣?默擯。所以佛都有教了。再來,還要更積極的顯正破邪。你看到他不如理不如法,不只不要生氣,你把如理如法供養給他,那他就變我們的增上緣,他給我們動力,不行,他這樣會誤導,我得做好,把他的善根喚醒。這個是師父上人教我們的,老法師說,你看到不孝的人,你把孝演給他看;你看到不悌的人,你把悌做給他看;你遇到不忠的人,你要把忠做出來,不然他會繼續墮落。他願不願意接受,這個我們做不了主,可是我們得真心供養有緣的親戚朋友。眼睜睜看他墮落,那我們就沒有情義了。我努力,他接不接受這個我們不強求,但是我們得表好法,做他增長善根的增上緣。
所以有一個同修,他跑去問老法師,說:「老法師,我很想不見人家的過,可是我就是做不到。」一見人家過,就容易傲慢,就容易生氣了,就容易火燒功德林了,所以他也很苦惱,就去問老法師了。老法師說,「你真想改嗎?你真想改我就跟你講。」這個同修點點頭,真的,真想改。老法師就對他說了,「從今天你看到人家有過失,你就告訴自己,是我做得不夠好,還不能感動他。只要這個心念能起來,你氣就氣不了了」。其實都是個念頭的問題,我們愈想他的錯、愈看他的錯,就愈想愈氣了;念頭轉了,是我做得不夠好,反省了、慚愧了,這個氣就下來了。
老法師這個法,法藥很好,因為這也是一關。修行路上,「西遊記」說九九八十一關,諸位同修,你們過了幾關?其中有一關,六祖大師有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一關一定要過去,這一關不過,心很難清淨。清淨心是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的因素,所以這一關一定要過。今天我們藉由老法師慈悲的開示,我們把它用上,這叫法藥,藥到病除。重要的是我們得吃藥,等於是這一段法語我們納受,看到別人錯,我做得還不夠好,不能感動他。
這個是遇到搗亂的比丘,因為當時候是阿難尊者啟問的,他們是僧團,所以延伸開來,我們遇到不如理、不如法的,我們還是默擯,我們做好自己,顯正就能破邪,這四個字也是老法師教導我們的。
第四個問題,以後會集經典,第一句話開頭怎麼寫?佛回答:「如是我聞。」這是阿難尊者問來的,這個我就是指阿難尊者,結集經藏就是他宣講佛講過的經,他記憶力非常好。
這是回答了我們國內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再回答其他的問題。首先,因為有小朋友提問,我們一個月才一次,我怕我忘記了,那這樣她還得等一個月,石同學,妳好像有問題要問,妳可不可以講一遍?大家來討論一下。對不起,吵到妳吃早飯了。
石同學:法師您好。
成德法師:妳好。
石同學:我想請法師開示關於怎麼提高自己的注意力。
成德法師:好,謝謝妳的問題。
石同學: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這個石同學她很有心,希望自己學習效果更好,所以看看怎麼來提升注意力。成德自己也很想提升注意力,自己這個注意力還是不夠。培養自己的能力,其實都離不開這顆心的鍛鍊。心什麼時候鍛鍊?隨時。所以什麼時候培養注意力?隨時都能練。因為你練的時間愈久,它都沒有間斷,這個注意力的提升就快了。所以一般讀經練專注,一部經,你不專注,有時候你讀不下來,會讀錯,專注。念佛,提醒自己一字一句聽得清清楚楚,這也是在練專注。讓我做什麼事情,我都專注去做,專注才做得好,專注才有效率。有時候不專注,摸東摸西的,一件事情半小時能做好,摸到兩小時。所以應該提醒自己,隨時都要專注。包含對人,聽爸爸媽媽講話要專注、要恭敬;聽長輩是這樣,聽朋友之間講話,我們也很尊重,也要專注聽,這樣專注力不知不覺就會增長了。
佛法是心法,是心去作佛,所以都是要練心地功夫。專注是心地功夫;替人設想,心地功夫;忍辱,心地功夫;練不浮躁,也是心地功夫。「步從容,立端正」,走路走得很慌張不行;「凡道字,重且舒」,講話也要定,不要浮躁。「一切言動,都要安詳」,我當時候讀到這句話非常震撼,因為這句話就在《小兒語》的第一句,我們古人首先學的第一句話。所以我讀到這一句的時候才想到老法師說,我們以前教孩子,小大人,他很小就很穩重,因為第一句話就是教「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我們一般事情會出岔,就是心浮躁了,不夠定。
謝謝她的問題。
石同學: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還有下一個問題,也是我們美國的陳居士。因為她這個問題比較專業,跟醫學有關,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所以這個問題我想禮請我們楊醫師來回答一下。
楊醫師:感恩法師,感恩法師,誠惶誠恐。聽見了是吧?有沒有聽到?
成德法師:可以、可以,聽到了。
楊醫師:這個問題是這位師兄上一次提出來的,就是關於這個大腦芯片的一些問題,他提出來國內的一個研究所,把芯片治療精神疾病的資料、精神疾病的情況,抑鬱症,把它做為一個研究,來進行發布,來治療抑鬱症。
這個抑鬱症,大家可能,有些人做為我們學佛的人,大家心情都非常愉悅的,能夠感受到抑鬱症的人可能會比較少,抑鬱症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實際上這個抑鬱症在全球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一個信息,全球大約有三點五億到四億人患有這個抑鬱症,而且重症抑鬱症自殺的人每年可能要超過一百萬人,就說僅僅次於癌症的死亡率,所以說是非常可怕的一個情況。這個抑鬱症從現代醫學來講是沒有很好的辦法,通過藥物治療,通過心理治療,但是總是有那麼多,很多很多的人得不到治療,全球大約有一半以上的人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或者得到治療。所以說它是非常普遍的,後果也是比較嚴重的,你一個家庭裡邊如果有了一個抑鬱症的患者,無論是父母、長輩也好,還是子女也好,這個家庭基本上整天的就處於一種非常陰雲密布的狀態,這個家庭就被毀掉了。
做為新的技術治療抑鬱症,我們不去排斥它。我們佛法裡邊也講,我們要對三寶有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這些治療也供養。醫藥供養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慈悲的藥師佛、慈悲的觀世音菩薩,也是經常的給大家施醫施藥,救度痛苦。湯藥治療它不只是說我們只用草藥治療,西藥治療或者是一些新的科技的治療,是不是也屬於這種醫藥的供養?我們很多的這些修行的人,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也會去用一些西藥,也會去開刀做一些手術。所以我們說這個醫藥供養,只要在世間法裡邊能夠幫助大家解除痛苦,讓你的生命得以延續,讓你的家庭、讓你個人得到更多的歡樂,能夠非常愉悅的走完這一生,這就是醫藥的一個作用,就能夠讓一個家庭、讓一個個人更加幸福快樂。
但是我們講,疾病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單系統的,或者是一個部位的問題。西醫治病,昨天晚上我還跟我的女兒,我女兒是個醫生,也是醫生,西醫,在英國理工學的醫學,然後現在在英國做醫生。昨天的時候她的一個白血病的病人死掉了,死了,她就非常的難過,她說爸爸,能不能替他點燈、替他超度,他去世了。我就跟她講這些因果的問題,我說西醫治病,你們是檢查,只看到一個果。像我們去醫院裡面看病,你檢查的血的檢查結果是什麼樣子,現在是什麼樣子,你的CT照片、X光的照片、B超的照片,它的結果是什麼樣子,妳長了乳腺癌,妳看到的是乳腺癌的結果,現在這個結果,乳腺癌的檢查報告出來了。西醫怎麼辦?好,我就把這個結果去掉,妳有乳腺癌,我就把乳腺切掉,切掉乳腺了,這個癌妳看不到了,就沒有了。然後我女兒說,「那她還要去做放療、去化療」。做化療是因為妳癌細胞還在體內存在,還是能夠看到、還是能夠找到,他就用化療的方法再去把癌細胞給妳殺滅。看看現在我找不到妳的癌細胞了,妳就好了,妳這個結果已經消退了,沒有了。他們是以果代因的一種辦法,我現在把妳這個結果去掉了,妳以後可能就不會長病了、不會有了。但是我們知道,所有的癌症病人,基本上所有的癌症病人,經過多少年以後,他會有復發的情況、轉移的情況。
所以說中醫看病,東方醫學的看病和他們又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治病求因,我們要找原因,我們看到了你現在的這個結果,我們要找引起這個結果的原因是什麼,你的心理上的原因,你的生活方式,你的家庭問題,我們要綜合性的身心一體的去治療,既治療當下這個果,也去找以前引起這個果的原因。雖然有些醫生技術問題也好,或者是各種原因也好,他找不到你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就會找一些附近的原因,近的原因。
我現在從去年開始,我是任世界中醫聯合會中醫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的副會長,我們用心理脈診的方法和針刺催眠的方法治療情志相關疾病,包括抑鬱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們可以從脈診上看到你發生,你現在的心理狀況是什麼樣,有哪些心理問題,同時可以通過脈診上找到你這個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相對應的事件是什麼,然後去對應的做一些治療,心理上的和身體上的治療。
佛教對這個,包括其他的一些宗教,對疾病的認識又有更深入的問題,除了現世的生活、精神、心理和軀體的因素以外,它還有前世的一些問題。我們講我們人都是通三世的,因果通三世,我們前世的因,我們殺業重,我們有偷盜的行為,或者有一些特別是殺業的這個情況,我們會造成今世的一些問題,特別是一些要命的疾病。所以說佛教裡邊會用更多的,查到更遙遠的因,然後我們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超度、懺悔,用這種方法來消除這個因。所以說做為我們有佛教修行的醫生,我們都是盡量的希望把西醫的一些技術、中醫的一些方法和佛教的一些方法綜合起來治療病人,我就是在診所裡邊這樣做,這樣我們是盡可能的能夠把這個病盡好的給他做一些調理。
這個芯片它是一種新的技術,我知道前幾年有帕金森氏綜合徵芯片,大腦裡面植入芯片以後,迅速的就把這個顫抖給控制住了。帕金森氏綜合徵它是一個比較簡單的病,它是一個運動系統的神經放電,過度放電的一個病,它比較容易。但是我們這個抑鬱症,它是人腦、人的思惟思想,是非常複雜的多系統的一個問題,它不是單純的一個小的問題。如果這個AI技術能夠發展到這麼好的一個程度,真的能夠用一個芯片技術,把你的思惟、思想做一些很大的改變,讓你的生命更加樂觀,就消除了抑鬱症,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趨勢。但是我們都知道,任何一種技術都是兩面的,它就像一塊石頭一樣,我把它雕刻成佛像,它就是我的精神信仰;我把它做成一把斧頭,它可能就成為一個凶器。芯片技術(AI技術)現在也是被廣泛的應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了,有的人就會有起不同的心去做一些事情,通過AI技術來偷窺你的隱私,做什麼。進一步的AI技術如果真的能夠控制思想的話,後一步會有什麼後果,我們也很難想像。
所以說我們是對這個技術,第一個,現在這個技術我相信還沒有那麼好,就會很好的能夠治療或者是幫助這個抑鬱症;第二個,我們會保持謹慎的態度,我看到這個信息上也講說通過了倫理學的論證,但是我對這個方面也是有持保留態度,我是個人保持謹慎的,是這樣。不知道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感恩法師。
男居士:很感謝楊醫生,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楊醫師給這個問題的答覆,因為這個術業有專攻,畢竟醫學我是外行,楊醫師他也是從醫多年,對西醫的技術也都有了解,對佛法也有深入。所以現在遇到問題,真的都是要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所以這個萬法也是因緣生,我們能分析出來造成這個結果的因素在哪,慢慢從這些原因去處理,這個因變了,果就會跟著變。當然,假如科技用得好,也是一個助力,我們善用它。老法師也是說,佛法是最高的哲學。老法師講經說,佛法再過一些年也是最高的科學,因為科學慢慢證明佛法講的,他以前沒有這些儀器,還證明不了。你看佛當時候就說水裡面有多少多少蟲,都看不到,現在顯微鏡一出來了,一看真有,那佛三千年前就看得很清楚了,他不是用儀器的,他是甚深禪定看的。
成德性格上也是比較好管閒事,講得好聽一點比較熱心,講得不好聽,也是有時候管太多了,所以學了佛,要知道隨緣,不能攀緣。所以自己二十多歲的時候也在找,我要從事哪個行業,哪個行業真的能夠幫助到人。小時候就記得一句話,「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到底現在人需要什麼?我就觀察到現在的人煩惱很多,當時候台灣辦課程的很多,什麼潛能激發、什麼靈修,甚至催眠,這個成德都去接觸過,而且我還去工作。那個是二十四五年前,這麼長的時間了,我去做這種課程的推廣,二十四五年前,上三天課,台幣五萬五。哇,當時候我假如到海南去,都可以買棟房子了。你看那個課程這麼貴,五萬五。
我的動機是要幫助人,結果他上完課也很激動,過了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又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可是他是刷卡,刷信用卡去付款,結果增加了他新的負擔,他每個月要繳費。我是想幫他,結果變成他經濟負擔,我就思考了,這個方法好像也不能究竟解決。可是我又是top sales(銷售精英),我的業績不錯。但是看人家沒有長遠解決問題,這個錢我賺不下去了,我就不願意繼續做了。人有時候都有人生的抉擇,當我可以賺不少錢,可是我覺得沒有真實利益人,我不想做了,我就沒有繼續銷售。自己這一念心就感召有一個朋友,把老法師的錄音帶,那時候沒有光碟的,錄音帶就送給我了。我想說我假如繼續做我的top sales,可能我這個緣就遇不到了。
所以人生有很多抉擇,我們要守住我們的初心,利益人的初心,一定會感召來好的緣。我一聽老法師的教導,所有的問題都講那麼清楚,都能解決,還不花錢,所有的書都是免費的。所以我們一開始說,佛菩薩同體大悲,同體大悲就是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的慈,慈愛我們,同體大悲。所以每一個人都不要怨天尤人,了解這個真相,佛菩薩隨時都在加持照顧我們,我們這個信心一提起來,真相信了,他們就加持得上了;我們一懷疑,我們的念頭就把他們的加持擋住了,所以念頭很重要。
我們也很隨喜這陳居士,也是很有利益人的熱忱,也祝福他在未來可以利益到很多的眾生。
我們再接著回答其他的問題,不過我想大家先休息一下,二十五分的時候再回來。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男居士:阿彌陀佛。

2022-07-08
97:43
comments
No Rating

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01_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
今天看到在我們英國,還有其他地區,這麼多華人都在傳承傳統文化,這個是非常可貴的。老人家曾經有說過,說我們這一生做中國人,就是有責任把中華文化弘揚到全世界去,這個是老人家強調的。我們讀《論語》,孔子有一句話叫「見義不為,無勇也」。
剛剛跟大家提到的,就是老人家講的每一句話都是非常寶貴的,這個是我們一定要體會到。為什麼說一定要體會到?因為來得太容易的緣分、書、光碟,我們容易不知不覺就不夠珍惜,所以順境比逆境還難修。為什麼說順境比逆境難?因為逆境我們馬上覺得考驗來了,警覺性很高,可是順境是在福報當中,這個法寶那麼容易就拿到了,慢慢慢慢就不夠珍惜了。
我記得我初學佛,當時候聽到我們在大陸這些修學的人,他們好不容易拿到一套錄音帶,然後就整個那個地方的人一起聽,然後都跪著聽,你看那時候差不多二十多年前,就很難得才拿到,真的是如貧得寶。我初學佛也是聽錄音帶的,你看現在一個手機你隨時都可以看得到了。但是因為太容易了,我們就會慢慢慢慢不知不覺沒有那麼珍惜了,所以這個就是順境難修的地方。甚至於我們有機會親近老人家的一些同修,因為常常親近,一開始親近很恭敬,親近次數多了,把老人家當老人看。那可不行,老人家是很有智慧的大智慧的人,你把他當老人家看了,你就又感情在跟他相處了。所以跟善知識不能用感情,就是不能是情執,要用恭敬、誠敬的心。
所以剛剛跟大家提說,老人家每一句話都是他的慈悲心流出來的。修學有入境界的,他們都是性德的流露。性德流露,你說哪一句話不重要?可是因為我們常聽了,比方說剛剛跟大家提到的,老人家說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機,那時候這句話老人家說出來不簡單吧。我們聽了,那這個文化的傳承重要,沒有文化的傳承,我們的下一代就變成追逐欲望的奴隸了。
那老人家又說了,三惡道消罪業,三善道消福報。這個話我們要會聽,三善道是消福報,那在消福報的過程當中,容不容易造業?就很容易造業了。所以他才短短幾十年,可是他卻造了很可能要在三惡道待很久的罪業了。講到這裡,我們又想到老人家說的,三善道是觀光旅遊,三惡道是老家。這些話都不容易聽到,假如我們真的把這幾句聽到心裡面去了,我們對於人生、對於家庭的經營就不一樣了。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聚會,首先要練一個功夫叫定功,我們彼此在交流的時候很專注,哪怕突然有人麥克風沒有關講話了,你都不能受他影響。事事是好事,練我們的定功,你不能被一些聲音影響了,然後你心定不下來,不行。一切境界都是好境界,我們能定得下心來。何處是道場?處處是道場,處處可以修定力,修戒定慧。
那剛剛老人家說的,我們生為中國人,這一世當中國人,就有責任把中華文化傳到全世界。因為全世界的古文明只剩下中華文明,那等於是有把幾千年前祖先傳下來的就我們這個民族而已了。那大家冷靜看看現在整個世界地球的情況,走到了一個死胡同裡面去了,這個真的像俗話說的,不聽老人言。我剛剛才說要修定力,你看菩薩就來了,讓我們不受影響,要定得住。我也有點定不住了,這個還是功力不夠,功力不夠。沒關係,在定不住的時候,最重要的要記得念阿彌陀佛,再把它定住,定回來。
因為俗話說的不聽老人言,那我們就沒有辦法透過父母、爺爺奶奶,甚至是幾千年祖宗的智慧來經營人生。而我們所面對的現況,又是非常熾盛的功利主義跟享樂主義。大家要知道,這功利主義很厲害,你看印祖都說了,你競爭,接著鬥爭,再上去戰爭。你說現在我們地球能戰爭嗎?不行,這是個死路、死胡同。你看老人言多重要,孟子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我們去爭利,這國家危險了。為什麼?你國君爭利,上行下效,你底下的大夫他就要謀取你的位置了,一層一層都在爭利,那底下的人都會把你給推翻,那國危矣了。現在不是國危矣,上下交征利是家庭都危險了,父子衝突了上法院,兄弟爭財產,現在更嚴重了,男女還沒結婚先財產公證。你看上下交征利了,危險了。
那享樂主義,就像孟子說的:「飽食煖衣」,吃、穿沒有問題,沒有人生目標,就是享受而已,「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我們聽起來,有這麼嚴重嗎?其實冷靜看看,現在全世界一年墮胎可能不止這個數了,五千萬人,而且很大的比例是未成年的。所以他這個縱欲望,一是你看他的身體損害有多少?再來,假如依傳統文化講的,那他造的業很大,他才那麼小,人生的福報就折掉那麼多了,就很慘了。所以幾千年前的祖先就已經提醒,虎毒都不食子,但是當我們人類的欲望膨脹之後變成這個樣子。這個不聽老人言,不是一代人,是幾代人。
那一天翻到一個資料,孫中山先生在一九二四年,快一百年前,在日本發表演講,題目叫「大亞洲主義」。他分析,他說歐洲的文明走的是物質文明、是功利主義,用我們中華的詞叫做霸道,一百年前就講了,他說我們不應該走這個路。你看孫中山先生在一百年前他就已經強調這是錯的了,可是居然後面的人還有全盤西化的這個論調,甚至是往這個方向在推。所以這些都是屬於很有智慧見識的人,但是我們沒有聽他們的話,這麼一晃一百年過去了。他強調我們亞洲都是漢文化,都是看漢字的,我們走的是王道主義,這個才是人類正確的方向。看到這篇文章也是百感交集,明明一百年前這麼重要的人都在強調了,怎麼我們沒有聽話?現在又過了一百年,難度更高了。但是我們看到老人家九十多歲更是奮不顧身,這個我們英國的家人都是親身看到的,在座應該不少人都參加了倫敦祭祖,你看老人家來了好多次,而且也是他老人家極力促成這些緣分。
諸位家人,我們現在都在寫歷史,整個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能不能在歐美大陸傳承下去,可就是靠我們這些人。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再讀經書還是很有味道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個文化你只要一代人沒有傳,後面就不懂了,可不能斷在我們手上,真的是再怎麼難也要把它扛下來。所以我們看老人家說的,他縱使犧牲生命也要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這個是在給我們表法,他老人家身為一個炎黃子孫的赤子之心。他是真正受益的人,他老人家算是有傳統文化的最後一代,這個緣分可不容易。我們常常會感覺到萬法因緣生,其實要有那個因,又有那個緣,真的是不容易的。假如老法師出生在上海,他能不能讀私塾?老人家假如出生在廣州,能不能讀上私塾?不行。大家想想,老人家出生在哪?在桐城派的地方。
女居士:安徽廬江。
成德法師:對,廬江、桐城、舒城這三個地方。桐城派是清朝儒家學派最興盛的一個學派,所以全中國最後還有私塾的就這個地方。而且老人家才學了不到一年就沒了,你看多驚險。那就是因為老人家有上過私塾,他知道傳統的教學的智慧在哪。老人家講經的時候說,我弟弟小我六歲,根本沒有這個機會了。所以老人家是最後一代。那對成德來講,成德是第三代了。年齡上,老人家是爺爺輩,六七十歲是第二代,我們這四五十的是第三代;再來,英國漢學院現在這些學生二十幾歲,第四代;現在我們螢光幕前這些小朋友第五代了,還有個八個多月的,這個第五代了。可是我們希望到第五代的時候,就有從胎教從小學的了。然後又有你們這些這麼有認知的父母來護持他們,這個就能出國家民族,甚至是世界的棟梁就出來了。
印祖曾經說過,在家人最大的一件功德事,就是把你的下一代教好。你把他教好了,他不管在哪一個行業,他都是表率,他會影響很多人,那這個功德就很大了。但是這句話的另外一面,你沒有教好,那也有罪過了。他假如去傷害到人,那我們也有連帶的責任,因為我沒把他教好。所以至要莫若教子,而且像我們翟居士,妳教好的標準不能跟一般的人比,妳看妳的女兒度量挺大的,都不跟人家計較,那妳就要把她的目標設在布袋和尚,度量大,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目標要定高一點,「德比於上則知恥」,我們德行要跟聖賢人比,我們就有羞恥心了;「欲比於下則知足」,生活的欲望享受跟一般的人比就好了,我們就不會要求太多了。
所以剛剛跟大家分析的是一個我們所處的客觀狀況,老人家是最後一代。而我們學傳統文化,我們要了解,它是孝道、是師道,它是大根大本。所以儒家說:「夫孝,德之本也」,這《孝經》告訴我們的,「教之所由生也」,這是大根大本,培養孩子一定要從孝來培養起。但是孝不是要求出來的,孝是你有一種自然的環境,包含我們大人的身教,在適當的時候有言教,給他引導,但引導不是要求,我們自己不做要求他做,那會反效果。
所以那一天有同事剛好問到成德,就是自己人生前面二十多年最感謝的是什麼?還沒學佛以前最感謝什麼?感謝父母對自己這種做人做事潛移默化的教導,尤其營造了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環境。這個對我們現在歐美地區,真的假如有能力的話,還是做到三代好!大家假如還是沒辦法,也不要難過,有佛法就有辦法,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因為現在縱使不能住在一起,可以用WiFi,然後常常關心老人,這就好像每一天也在一起一樣。所以老祖宗留這一句話,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還是很重要。尤其是我們修學的人不能著相,好像這個環境不如我們意了,我們就覺得算了,我們就很容易找個藉口,條件不具足,算了。很重要的事情,再難都要去把它能夠促成。
所以在三代同堂的環境,孝順、敬老,你說什麼時候學的?不知道,就在那個環境裡面每天都在薰習了。然後我們小時候跟姑姑一起住、跟叔叔一起住,因為他們還在讀書,都是我父親,我父親是長子,弟弟妹妹照顧到。那我母親一嫁過來,隔天我爸爸又回去大學讀書了,所以我母親的薪水都是拿出來給全家三代人用的。所以從我母親的人生看起來,吃虧是福,都不會去計較;不計較,後福無窮,所以後面小姑、小叔也很尊重她,然後晚年不用操心,又可以修學,又可以念佛,很好。
所以老人家常常強調,修學從學吃虧開始,從擴寬心量開始,這老人家教我們的。但是我們聽了這個話,尤其今天又聽成德跟大家講到老人家的教導,那可能我們就要看看,反觀一下,我開始學吃虧了沒有?不然我們聽歸聽,做還是歸做的話,自己就很難得到利益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有一句話說了,「說得千里,不如行得一步」,你說得千里,但是一步也沒走,自己沒有受用,得紮紮實實走每一步。老人家的教誨很寶貴,但是我們也要一句一句去好好落實。比方說我們現在談到要一句一句好好落實,那可以今天假如是全家都有在修學,當然小孩我們不要太過要求,先從我們大人做起。假如大人也都有在修學,那我們今天就要寫下來,老人家教導的我有用心做過哪一句,得把它記下來。這個就是檢查我們是不是有在實實在在去落實。
因為我們在學習上也有一種慣性,知識性的學習,我們記了很多,可是那是學知識,修行的話關鍵要解行相應,你了解的要去做,才有受用的地方。所以《弟子規》就特別提醒,「不力行,但學文」,有可能會「長浮華,成何人」。真正有下過功夫去力行的人,都會感覺做一句都不簡單。比方說剛剛說的學吃虧,真正要把這一句徹底把它做下去,那除非我們把這個計較要放下,把這個自我要放淡,不然要學吃虧也做不到了。等於是說老人家每一句我們要做到,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習氣才做得到。可是那個習氣又跟著我們滿久的,你得有很大的決心,你才能把那個習氣放下。甚至有時候我們這個習氣很重了,但是自己看不到,不覺得。像我有一個同事,他傲慢,但是好幾個同仁都提醒他傲慢,他都不覺得,後來有一件事了,他才認知到自己有傲慢。所以要認識自己也不簡單。
我們看這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俞公四十七歲了,也是中年人,從小就讀書的,而且考試都是考名列前茅,四書五經都很熟,可是到四十七歲窮困潦倒,也還不承認自己的問題,他還寫了疏文抱怨,我也是奉行文昌帝君這些教誨,怎麼我人生會搞成這樣?他還覺得很無辜、無奈。後來是這個灶神爺來度化他,來提醒他的問題,說他意惡太重,就是念頭的惡太多了。那變成什麼?都做在表面上,沒有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功夫。所以老人家說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這個教導就很重要了。
其實俞淨意公,成德覺得他也是佛菩薩來表法的,幾乎我們每一個修行的人一定要過這個關的。什麼關?不能騙自己,不自欺。夏蓮居老居士有兩句話講得好,他老人家說:修學的人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這個商量處說這個才談得上修行;「須灼然」,灼然就是很清楚,「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就看到了我們的問題,這樣「功夫始有著手處」。因為修行就兩件事,老人家說的,知過、改過。我們講到這裡,我們昨天有哪個念頭不對?哪句話講錯了?哪個行為錯了?有時候這麼一想,好像沒有。諸位家人,沒有只有兩種情況,一種你已經是聖賢人了,所以沒有;再一種是什麼?沒有察覺到。
其實我們冷靜想一想,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說我學佛了,我十年了、十五了、二十了,那個不是看這個時間的。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就開悟了、就成佛了,不能說誰學得久,那神秀大師什麼經都能講,但是衣缽不是他拿。那六祖大師這些故事是不是也是在提醒我們?功夫不是讀過多少經、不是聽過多少經,功夫是在能不能放下。所以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放得下。所以我們修學過程有放下了哪一些壞習慣,這個就是我們的功夫了。
我們其實很容易著的,就會著在這個外相上。我也曾經聽過很多人都在那裡比,你讀幾部經了?你念幾聲佛了?這個是手段,當然要愈多愈好,但是假如心用錯了,那變成在那裡跟人家好勝、在那裡跟人家較量,你反而這個緣是在增長,好勝是阿修羅,在增長這個習氣了。所以老人家說,修行是叫你去掉貪,不是讓你的貪換對象。《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你不能去貪法、貪經典。所以這個貪不能換對象,傲慢也不能換對象,我們懂多了,經典懂多了,變成傲慢了,那這個學經典不就變成我們傲慢的增上緣?
我們來檢查一下我們的功夫,首先,我們父母從小一直提醒我們,你這孩子就是怎樣怎樣。我說到這裡,諸位家人,你們現在有沒有想起你媽媽給你講,或者你爸爸給你講的哪一段話?有想起來嗎?我相信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一定提了不止一次吧?改了沒有?這個才是功夫。而且父母常提的就是什麼?比較嚴重的。假如比較嚴重的都沒有放下,其他的那個也挺難的了,因為我們修學一定要從最難的,才展現我們的決心。
所以這個俞公他被灶神爺點化了,然後提醒他「意惡太重,專務虛名」,就是都是做給別人看的,喜歡人家肯定;「滿紙怨尤,瀆陳上帝」,就是他內心還有很多抱怨。其實我們在修學的人,抱怨就已經造業了,抱怨就已經不相信因果了。這個相信因果很重要,因為所有的事都不可能離開這兩個字。從理上講,印祖說的這兩句話非常精闢:理不離心性,事不出因果。從理上講就是,心性就是真妄,你是真心還是妄心?這從理上講。所以所有的教誨其實就是在讓我們認識,這個跟性德相不相應?這個跟性德不相應,這個會造業,我們不能這麼做,聖狂在一念之間。那事情就是不出因果,所以深信因果,逆來順受才對,不應該還有怨氣出來。
所以俞淨意公他就是表演他如何打破自欺,我們在哪些地方會自欺,在我們的意念,我們忽略了這個意念的造業,我們很可能是修到要讓人家肯定讚歎的表面去了。我們內心還有很多不滿,我們沒有看到我們內心有怨氣。假如這個怨還是對父母,這個業就很重,這個叫做什麼?腹誹,腹是肚子,誹就是你在內心裡,在肚子裡面嘀咕、在埋怨父母。這個也是歷史當中有例子,人家還稱他孝子,但是他內心裡還在埋怨父母,最後功名都考不上。
所以修行都要用真心,因為我們修行就是要恢復真心。所以隨時都要用真心,用真心跟家裡人談話、跟孩子引導。「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我們的心不能離開道。其實道就是我們的真心,就是善導大師說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我們今天去廚房煮飯了,真實心中作,歡喜去做,邊做邊念佛,我是要供養我們家的這幾尊佛,煮飯是真實心中作。包含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要很耐煩、很歡喜去做,不要應付。有時候我們會應付習慣了,自己沒有察覺自己是有應付了。
大家應該都聽過一句話叫「直心是道場」,這句話是從《維摩詰經》來的。這個維摩詰居士他的境界很高,他是在家佛,所以只要跟他一談話,他就會破我們的執著。那這一句話從哪裡來的?他是一整段話。就是佛要派弟子去給維摩詰居士探病,結果找了幾尊菩薩都不敢去,「哎呀,這個我勝任不了」。其中有一位菩薩好像是叫光嚴童子,佛陀就說你去給維摩詰居士探病,他就說這個我勝任不了,因為有一次我要進城,剛好遇到維摩詰居士要出城,我看到他,他是長輩,我就問他,「你從哪一個道場來?」諸位家人,人家假如問你,你從哪一個道場來,我們會怎麼回答?我從某某道場來的。但是你看維摩詰居士就回答:「直心是道場。」他的道場在哪?隨時隨地,他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然後他講了好長一段話,六度是道場、四攝法是道場,隨時隨地都是道場。你的心用對了,處處是道場;心用不對了,處處是造業、處處是墮落。所以他第一句,其實他是一整段話,都非常精彩,但他第一句,直心是道場,下一句是什麼?「無虛假故」,沒有虛假,就都是很真誠,都是很真心去做。其實當我們今天在家庭當中、在工作當中做事,我們會起一個很無奈的,「沒辦法」,這個就已經不是真心去做了,這是無奈,好像被逼的一樣。那假如我們是這種心境,就會有那種把它應付過去吧,那這個就不是直心,直心是真誠心,無虛假故。
跟大家舉個例子,我們有一個同仁,他有一天就問我了,「我有什麼問題,你幫我指出來」,他就問我。當然我也是,他們這麼一問我,我也有點一下接不上來,我也不是常常盯著人家的問題看。然後我就停了一下,我看他這麼問,也是很真誠問的,我就給他提了一點。過了一段時間,他見到我又問我,「我有什麼問題,你幫我提出來」。那我就跟他說了,我說:「我上一次給你講的你還記得嗎?」因為他第二次問我了,上一次問我,我有給他講,現在是第二次又問我,我有什麼問題,你給我點出來。然後我就問他,「我上一次跟你講了什麼?」他說:「我想不起來了。」然後我就說:「那我不給你講了。」
後來又有一天他找我,他說:「我有一個朋友問我個問題,有關修學的問題,應該怎麼回答他?」那當時候我感覺到,他是想把我的答案再搬去給他那個朋友就OK了,這個事情就算完成了、交差了。我感覺到了,我就問他:「你會怎麼回答?」結果他被我這麼一問,就有點愣了一下。結果我跟他說,人家是問你,不是問我,人家問你是代表對方信任你,你應該用什麼態度來回應他?你應該用你學過的思惟一下,老和尚是怎麼教的,我應該怎麼回答他的問題。然後你可以找成德來參考參考,我這麼回答你覺得妥不妥?你不能變成好像應付一件事情,把我的答案再搬給對方,你就了事了。
後來我就提醒了,看起來好像別人的問題你來問我,跟你問我問題好像不是同樣一件事,可是都是凸顯我們太浮躁了,什麼事情好像趕快把它結束掉吧。可是我們有沒有用心?我們在每件事當中有沒有成長?不然你沒有這樣去用心,很多事情就是這樣應付過去了,應付會變成習慣的。我們有很多習慣是跟經典不相應,可是他已經習慣了,可是我們自己沒有發現。所以我就提醒他,為什麼我告訴你你的問題在哪,再問你你想不起來,因為我們浮躁的時候,聽人家的話也聽不深入。
所以大家想一想,為什麼章嘉大師當時候跟老和尚在一起指導他。老人家也很有善根,你看老人家初學佛問的問題水平很高,「我知道佛法好,怎麼能夠很快的契入?」這問題問得水平很高。結果章嘉大師停了半個小時,才說了一個字:「有。」其實這個就是當人的心浮動沒有定下來的時候,再好的道理,你好像聽過了,但是入不了心。所以雖然說章嘉大師這個方法可能我們現在不能這麼用了,不然人家都睡著了、都跑掉了,但是這個理我們還是要體會到。心浮躁的時候,你學東西是很難深入的,有時候聽了兩個小時經聽完,你體會到什麼?想不起來了,都忘了。
所以我們這個時代生活節奏太快了,不知不覺我們就好像每天被這些生活的步調推著走了,也都很浮躁。所以我就跟這個同事說了,你最嚴重的就是這個太浮躁了。後來過了幾天,剛好我幫他處理個事,然後我就跟他說,你把你的這個email發給我,我幫你發給對方。他很快email發過來了,我就跟他講,我說你發email過來了,你得寫上你的名字,我是代你轉給對方,你不寫名字,不又要我幫你寫了嗎?那我還得當你的祕書。就是說很多事情他也去做,他動作也很快,但是那個事不夠定,那個事不夠冷靜去處理。所以這個只是其中,就是說我們可能在生活中這些習慣都養成了,有時候自己沒有察覺到。但是可以想一想,我的父母都是怎麼提醒我的?我有改了嗎?我的另一半,另一半跟我們最熟的,他提醒我那個我改了沒有?你聽一堆同修讚歎你,不如聽一句你另一半對你的中肯,那個才受用,你聽讚歎聽太多了,有時候批評反而聽不下去了。
所以我們看夏蓮老這兩句話很有力道,他說首先要打破自欺,「始有商量處」,才談得上修行,還要灼然見得滿身過失,我們每天能看到自己念頭、一言一行的問題,「功夫始有著手處」,就是你才能下手去改、去提升。夏老說,這兩關不破,這個自欺跟見自己的滿身習氣,這兩關不破,「任你談玄說妙」,就是《華嚴經》你也會講、《法華經》你也會講,「任你談玄說妙,終是門外打之遶」,就是我們入不了修行的門,這兩關破了,才有機會正式入門。所以這個跟我們儒家講的也是一樣,你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得要格物,這個格物就是把我們,物就是物欲,就是我們的壞習慣,一定要下功夫把它改過來。這個就是從根本修,從格物,我們從修身下功夫了。
其實我們在歐美挑戰還是大的,因為歐美的生活水平都高。教育窮家的孩子難度比較沒那麼高,教育從小就富裕的孩子難度比較高。首先,從小富裕容易奢侈,從小富裕容易傲慢,這個都是富家人。你說他窮得要死的話,這個人家會奢侈嗎?不會;這個人家會傲慢嗎?常常人家瞧不起他,他怎麼傲慢?
所以我那一天聽說,有個同修要把他孩子送到名校,那要花很多錢,私立學校。當然,我不是反對送名校,就是你要冷靜去對待它,它這個名校是真的辦得能把孩子教好,那這沒問題;它假如只是很有名,結果裡面的孩子都是很富貴,然後在校門口就已經在比了,你爸爸開什麼車?你媽媽開什麼車來?你說在這樣的一種同學氛圍裡面,這個孩子能不攀比嗎?能不虛榮嗎?
我不說別的,我就說我自己,成德念高中的時候,成德念那個高中算是高雄高中裡面最好的,但是它考進來的孩子是憑成績,還不是因為你有錢你念得上,不是,它是用成績的,所以考進來也有很窮的人,什麼階級的都有。可是我記得那時候我們班上就有同學,他鞋子就有十幾雙,什麼Nike的、Reebok的,都是名牌的,一雙當時候都最少最少台幣兩千塊錢以上,那都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我當時候想,他那麼多雙怎麼穿得來?每一天換一雙都穿不來。可是我後面也受他影響,我也買了Reebok的,不知不覺,我們也覺得有點誇張吧,可是你不知不覺受他影響了,虛榮,自己的虛榮心也會被他調動了。幸好我家裡父母節儉,奶奶也節儉,這把我給拉回來。
所以不要說小孩,不要說高中生、大學生,就說我們現在都已經是中年人了,我們受不受別人影響?那個氛圍我們也很容易影響。所以人還沒有達到很高的定力,很難不受環境影響。所以我們要經營好家庭的氛圍,然後要經營好我們接觸的這些因緣,我們說善友為依,依眾靠眾。所以為什麼跟大家約,我們每一個月大家聚一下,互相切磋一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互相提醒,不然外在這個功利主義跟享樂主義,這個力量還是很大。
一開始有跟大家提到,英國漢學院辦在英國,有可能你們的小孩都跟弘揚漢學有因緣,不然他們怎麼跑到我們祖國萬里之外,超過一萬里,那假如到美洲去,那就不止了,到美洲去,我看快兩萬里了,兩萬公里了。這個英國漢學院還得我們英國的同修們大家一起來努力,這個是老人家的心血,他九十歲創辦是他的威德才有辦法。那我們也希望,首先我們英國華人學傳統文化這個風氣要帶起來。最近我們也是在考慮,我們漢學院的同學們,他們有學一些經教,能不能去中文學校講經典?讓我們這些中文學校的小朋友從小就可以聽聽《弟子規》、聽聽《三字經》,聽聽這些經典的教誨、五倫八德的道理。這樣剛好他們又得到鍛鍊,那我們在英國的華人又可以跟我們多交流。
大家知不知道明年有一個法令很有意思,規定明年畢業的學生可以直接在英國留兩年工作,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這個消息?那明年我們英國漢學院有本科畢業的、有碩士畢業的,都可以留兩年。所以才有這個打算讓同學們可以去鍛鍊,結果這個法令就來了。所以想一想,真的不是人幹的,都是佛菩薩在加持、在安排,哪有那麼巧的,剛好這個法令就下來了,不然我還不知道人手在哪,這樣一頒布了有人手了。
所以去年二月十五號,老法師一直強調一條龍很重要,跟我們這些身邊的人講了一個小時,我就很激動跟師父說:「弟子願意承擔。」結果老人家看著我說:「不是你承擔,是佛菩薩祖先承擔。」所以諸位同修,我們在歐美推展傳統文化,你的肩膀也不要覺得太重,是佛菩薩祖先承擔。然後,「你只要把心用對就好了」。我聽完這段話,第一個我的肩膀沒有那麼重了。大家有沒有發現我稍微有胖一點了?因為壓力沒有那麼大了。所以理得心安,道理要搞清楚,心的壓力就沒那麼大了。所以這是佛菩薩祖先承擔,你只要把心用對就好了。我事情變得單純了,我只要隨時把我的心顧好就好了、用對就好了。今天讓我講課,我用對心就好了;今天讓我跟誰溝通,我用對心就好了。我接觸的人事物都不一樣,沒有關係,我只要把心用對就好,都能處理了。那我現在變得覺得簡單,我不用去管人,也不用去管事,我就管我的心就好。那這樣事情再多,也很歡喜,也不會煩,這就鍛鍊我們,事可以多,但是不能煩躁,不要被境界轉了。我們要慢慢的不被境轉,還能夠在這些境緣去感染,給人家好的感染、好的影響。
那當然,請問大家,這個漢學院在全世界應該辦幾所?你看這時節因緣到了,英國都把華文有編到學校課程裡面去了,可能美洲這些風氣應該都是有。可是假如把中文當作知識學,就非常非常可惜了。就像成德那時候學中文、學經典都是考試用的,根本不得受用,反而還覺得壓力很大,還討厭它,是後來遇到老和尚了才轉過來的。所以漢學院都是深入我們傳統的經典,這樣就培養弘揚漢學的人才,所以美國、加拿大都要辦。大家都要發心,「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而且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我們自己很用功,我們自己很有使命,會感召很多助緣過來。人世間就兩個字,感應,能感是我們的心,所感是我們的這些境緣。
最後就是我看我們所有的同修好像都是中國人,都是中華兒女,我們這一生共同的使命,就是把文化傳承給下一代,再來,把文化可以供養給全世界,這樣就沒有辜負我們這一生得人身聞佛法,又是當中國人。要見義勇為,這個世界都變成這樣了,「見義不為,無勇也」,我們隨分隨力來做、來帶動、來表好法。我看我們在座這些小朋友都很有善根、很難得,他們到學校去,一舉一動也能夠感染他們的同學。
好,那我看今天先跟大家聊到這裡。
男居士:非常感恩成德法師為我們做了這麼精彩的開示,尤其是後面您提到,我也是第一次聽到,您說漢學院這些同學們他們畢業以後可以,或者現在也可以到這些中文學校,在英國的中文學校給孩子們講講這些啟蒙的經典。我聽到這個消息感到特別的鼓舞,咱們在英國這個漢學院,終於是現在可以說成為一個傳統文化弘揚的基地了。您剛才也提到說我們的這個漢學院不光是要在英國,以後在美國、加拿大,乃至其他的這些歐美的國家都應該開,這個也是很好的一個,尤其是法師您說出來,我覺得所願必成,我特別的鼓舞。
成德法師:大家要了解,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些機緣你不掌握住,這個機會就過去了。老人家他在每一個階段,其實他都在給我們做表演,我們要看懂。尤其他老人家九十歲之後,他那麼辛苦,我們身邊的弟子有時候都不忍心,甚至不理解。像成德,我們也不知道辦英國漢學院的重要,但是是師父指示的,我們就是幹,當時候來確實也辛苦,可是走了二三年就看到師父的智慧了。你看全球的華人那麼多孩子從小有讀經,這些緣都超過我們的緣,可是他們的出路在哪?你假如到,比方說我都聽過,從小讓他讀經讀了十幾年的孩子去了澳洲讀書。你看老法師曾經在香港辦了一個六和敬的研討,開頭師父就說了,現在這個時代歸二狼神管,什麼二狼神?財狼跟色狼。你看現在大學裡面,孩子一進到那個氛圍,我要趕快賺錢,就都是在影響到他好像要急功近利;再來,那個男女關係一下子又影響他了。你說連大人的定力,面對這個二狼神都不一定過得了關,你說這個才十幾歲的孩子咋過關?
我還聽到另外一位同修,他到大學裡面去,見了二十幾個教授,他說二十幾個教授講的都不一樣,我要聽誰的?你看要培養一個從小有這個基礎,但是他還繼續要深入經典,然後他還要拿一個文憑。因為畢竟你在社會當中,尤其你在西方社會,你沒有文憑,沒有一個學術的地位,人家不聽你講,甚至連找工作都不容易。結果你看老人家在這麼難的情況之下,把這個英國漢學院辦成。
我們學校這些學生,他們的父母把他們送到這裡來也吃了不少苦頭,當初他的父母在教導他往這個方向,也都被他們的爺爺奶奶、親戚反對,他們也是很辛苦才好不容易把孩子培養那麼大,現在看到這個漢學院高興了,有出路了,辛苦太值得了。這些孩子的因緣確實比我們好。結果老人家他就是看到這個機緣,抓住了,因為你在學術界要有這樣的機會太難了,學術界它也是一種共業。其實我們現在各個行業都能感覺到共業的存在,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感覺到了,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一個行業現在都偏到哪?都比較偏功利。今天你要去行菩薩道,你在每一個行業行菩薩道,你會變成異類,你還要忍受人家異樣的眼光,甚至還會找你麻煩,有時候還覺得你擋人家財路,都不簡單。但是諸位同修,愈難功德愈大,不要難過。李炳南老師說:「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
你一般的大學,它那麼多教授地位都很高,你現在到一個大學裡面去,要照你的一些理念去做,大學不同意的。結果剛好遇到了這個休斯校長,力排眾議,讓我們辦下來了,這個機會抓住了。所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再來,我們同修們要認知一個很重要的點,老人家已經九十四歲了,我們要在老人家住世的重要的這些年,要把傳統文化漢學推上一個里程碑。所以前一陣子老人家微恙,我也是很擔心,但是我們還是很有信心,我們真的依教奉行,佛氏門中不捨一人,老人家還是會護持我們的,但是我們得用願力,得用依教奉行來請佛住世,來跟老人家同台演出。
所以機不可失,這些年我們一起努力。
男居士:感恩成德法師。接下來大家有沒有關於傳統文化修學方面、學習方面的一些問題,或者一些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的,在這裡就請大家可以把麥克風給打開,然後可以向法師提問。
成德法師:分享也可以。
男居士:分享也可以,對。
女居士:法師吉祥,我想問一下,因為我現在也在教孩子們《弟子規》,也是一個發心的活動,現在《弟子規》就快教完了,我們幾個老師正在討論下面再教哪些,有《吉祥經》,還有《大學》,還有《千字文》、《論語》等等,就是我們應該怎麼排這個順序對孩子們更好?
成德法師:這個順序可以照,《弟子規》可以先教,然後接著可以照《根之根》的這些內容,但是它也不是固定的,你們可以針對你們當地孩子的一個學習狀況去安排。像《小兒語》、《續小兒語》,這個也都可以學。但是先學因果很重要,因為在海外,這些還是比較方便。因為印光祖師他當時候也是強調,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國民小學、中學這種模式,你要在小孩還沒進學校以前,把這個倫理道德,還有因果的根基要把它扎下去。尤其這個因果的教育,它扎下去之後,他有敬畏心,他就不敢作惡了。其實因果,講《弟子規》的時候,因果也要加進去。
女居士:講《弟子規》的時候,我們會給他們放很多動畫片,就是那個動畫片都是跟佛學什麼相關的,而且我這裡也有索達吉堪布講的《弟子規》,都是根據因果講的。然後我們另一個班《論語》,就是每天上課之前先聽《心經》,然後下課之前也是聽「六願文」,我也突然想不起來怎麼說了,其實每天都在念。《心經》,就是有一部佛經上就講到,念《心經》的人就會知因果,深信因果。所以這只是其中一個方式,讓人們相信因果。您剛才一直在提倡要知因果,就是除了這個《心經》以外,還有其他的方式嗎?就是說還是把因果植入到這個上課的內容裡面?對,您說了。
成德法師:對,要植進去。因為你講每一個孝道的故事,它其實帶出來的都會是,盡孝的人他會有什麼受用,他的後代有什麼受用,不孝的人他會怎麼樣。所以這個尤其《易經》上講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以現在連國內它都是強調這些,你看這些歷史當中為國、為民的人,他的後代都很好,也把《了凡四訓》都推出來了。所以這個《了凡四訓》其實也是很好的教材。
我們很難就是有一個具體的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家的情況不一樣,每個地區的情況都不完全一樣。所以為什麼佛法說法無定法?有時候我們一聽說法無定法,那咋辦?我們好像習慣了,你就具體告訴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其實我們學東西是掌握原理原則,然後實際的情況你要用這些原理原則去判斷。所以一定要掌握那個原理原則,其實原理原則就是《三字經》說的,「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那個小學其實他就是學灑掃應對,就是《弟子規》這些內容,就是《養正遺規》裡面的那些內容,那個就屬於小學,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那這個次第就出來了,就是現在老人家強調的,《根之根》這個都是屬於小學的內容,接著你就是要讓他,小學裡面《孝經》也有,《根之根》裡面《孝經》也有,還有三根都有在裡面,然後你接著四書五經,然後你看最後他儒釋道跟哪一部經有緣,他可以專攻這一部,他就變通家了,而且一經通真的一切經會通。跟我們學知識不一樣,這個知識沒學過不會,不會的。一部經你通了,其實就是通了五倫八德了。你通了五倫八德,你讀哪一部經你一看很快就會了。
但因為你學習的內容要學這些東西,可是我們所面對的自己的孩子或者學生,有的他一個禮拜可能可以有二十個小時,有的一個禮拜他可能只有兩個小時,可能每個人的時間不同。但是這個學習的內容,我們說多多益善,甚至於什麼?化整為零,都可以去掌握這些時間。
女居士:感恩師父。
沈居士:成德法師您好,我是這個石同學的媽媽沈女士。
成德法師:妳好。
沈居士:您好,非常感恩法師您大慈大悲。是這樣的,他現在八歲,但是接觸《弟子規》的時間也不是特別長,後來我們也是在劉老師加拿大《弟子規》學會,特別感恩劉老師,一直在引導我們。然後石同學他後來就是這段時間一直在聽您的那個《幸福人生講座》,那個現在聽完以後,我就把劉老師發給我們您的那個《了凡四訓》讓他聽。就想跟您問一下,他現在是適合按照這樣聽下去,還是說有沒有他這個年齡更能夠易於接受的,或者其他的一些您講的東西讓他再去聽一下?
成德法師:當然從對象來講,成德講這個是講給成人聽的。
沈居士:是,因為我跟他兩個人一起在聽,所以裡面很多的……
成德法師:但是就是說我們的對象是成人,他聽得受不受用?聽懂不懂?
沈居士:我發現他只能夠吸收他能夠理解的兒童的那一部分。
成德法師:對。
沈居士:那現在這個《了凡四訓》讓他繼續接著就這樣先掛您這樣聽比較適合,還是您能夠給我們再推薦一些您的有的其他一些講座?
成德法師:我們講課的大部分都是成人的,我跟小孩講的其中有一個是對青少年講過幾堂課,那個好像有文字還有音檔,我到時候再發給劉老師,提供你們參考。
沈居士:好的,好的,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再來,其實你們團隊當中很多老師教孩子這麼多年,他們講的內容都是針對小孩的,由他們來帶著孩子成長,不要中斷,長期的薰修,都會很有效果。
你看老人家他就是希望,也鼓勵我們漢學院的學生,你們一生做小學老師。其實就是希望他們這個班你接了,你從幼兒園一直把他帶帶帶,可以帶到小學畢業,甚至帶到初中畢業,你就跟著這個孩子一起成長,而且這個孩子他的整個狀況你都特別清楚,他又信任你,你又可以應機給他指導。
我也很想幹這個事,我現在任務在身,假如可以讓我選擇,我很願意這麼做,一直帶著這些孩子成長上來。傳統,我為什麼一開始跟大家說,老和尚的話不能聽輕了,他老人家輕輕的說,我們要重重的聽,都是智慧,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也是這樣的。
我們最近馬來西亞的同修很可貴,他們就是一心想要落實老和尚強調的理念,他們現在也在辦一條龍。一條龍,當然我們辦起一所學校是好的,但是這個不是一蹴可幾的,還沒有達到一條龍的時候,那個理念是可以貫徹的。怎麼說?就是你家長要有這個認知,他從小你就要開始身教、言教、境教帶動他。他必須要到學校去了,可是他在學校以外的時間還是在你手上,你要把這些時間都充分利用。甚至於他去學校他會遇到很多事,那孩子跟父母是一體,他啥話不告訴你?所以你假如帶你的孩子帶到最後,他啥話不跟你講了,那不是他的問題,是你的問題。我記得我高中的時候發生什麼的話,我都會很直接跟我母親傾訴,所以這個父子有親的天性沒有變。那變成說他縱使去學校,他發生的事情都成為你引導他更去深入、更去體會傳統文化的緣,那我們就隨緣。所以他縱使去了學校,因為他已經長期這樣薰習了,而且他有問題都會來問你,都可以把它轉成學傳統文化的增上緣。哪怕他初中了、高中了,也沒有問題,因為他遇到很多事,慢慢慢慢他會覺得爸爸媽媽講得對,傳統文化的對,他會更珍惜。
所以我們人很有一個慣性就是想要靠外面的緣,往往忽略了其實最重要的是自己。尤其是父母,他生在你們家,跟你的緣就很深,他最信任的就是父母,這是天性,你掌握住了這個緣。
再來,我們馬來西亞同修他們帶了孩子,也都不是很小的孩子,八九歲了、十三四歲了,開始讀經,那個效果把他們嚇了一大跳,三天把《大學》背完又默寫出來,三天;《中庸》,七天背下來又默寫。連上課的老師就嚇一大跳,怎麼會孩子的學習效果這麼好?我就想到老和尚當初在講經的時候說:「說現在的人沒有古代的人聰明,我不相信。」我當時候就留了個印象,老和尚說我不相信。結果當我聽到我們同修在馬來西亞做的這個效果,我就想起師父說的這句話了。師父說得對,我們沒有比古人差,是我們有沒有那個環境跟正確的方法。結果後來他們有一個美國的學生,在美國長大的華人,就這樣用WiFi指導他讀經,現在效果也很好。所以老祖宗的方法很好的,我再到時候把這個資料發給你們做參考。有二三個實例,是怎麼教的,再發給你們做參考。
那個蔡居士,妳那個八個多月的,這個黃金時段,妳們要掌握好。不知道有沒有回答你們的問題?
沈居士:感恩法師的開示,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就像我在《弟子規》也跟大家分享過,你當爸爸的人,每天拿個十分鐘,講兩個德育故事給孩子聽,不難吧?有沒有心而已,那又不用花太多時間。大家一天講兩個,一年講多少個?我不要求那麼多,一天一個就好,一年就三百多個,你就請了三百多個聖賢人到你們家來教,滴水穿石。其實說實在的,你這麼去講,最受益的是我們自己。
男居士:請問還有哪些同學有問題的,可以抓緊時間。
林居士:阿彌陀佛。成德法師您好。
成德法師:妳好。
林居士:我想請教一個問題可以嗎?
成德法師:可以的,請說。
林居士:我是美國的一個家長,就是說我孩子一個是大學一年級,一個是明年就去讀大學了,也錯過了很多這種黃金的教育時機了。那我想問一下,成德法師慈悲。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林居士:像他們那麼大的孩子,我女兒就跟我,現在她是有讀《無量壽經》,我們一直都兩個一起讀《無量壽經》的。但是兒子就相對來說,因為我們小時候都沒讀這些經典,只是我們是一個屬於佛法的家庭,也是有這種接觸傳統文化,但是就沒有完完全全的在他們小時候的這種扎根的教育,是沒有了。我想問一下法師,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大了,又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再加上同學之間也是會影響到他,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我覺得我自己也是比較失敗了,幸好女兒她的善根還是挺深的。
成德法師:女兒是即將要去念大學,是吧?
林居士:她明年去。
成德法師:好。
林居士:她明年就要去了,但是她相對來說,女孩子她善根比較深,她是有跟我一起學佛,我現在每天都有跟她半個小時左右聽黃警官的《太上感應篇》的這個講解,半個小時左右,有時候時間會長一點;但是對於兒子來說,他大了,他也不聽我們的了。所以我就覺得現在就是有點頭痛,大的兒子他都是完全比較西化了,但是他不是屬於很反叛的孩子,但是主要是這個社會也是污染,學校也沒有教他,我們之前,我自己做媽媽,也是沒有以身作則,就是錯過了這種教育。我想請問法師,那我們現在這樣一個家庭,就是說孩子都這麼大了,那我們應該怎麼樣真的去可以讓孩子能夠他們可以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有就是讓他們可以以後出來社會有正知正覺?做為父母,希望他們有幸福快樂的人生,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就是請教師父,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林居士:這麼大的孩子,特別都上大學了。
成德法師:好的,好的。
林居士:怎麼樣去引導孩子?我相信現在在座的這些家長,他們也是可能有些跟我有同樣的想法,也是代大家請教法師。感恩,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謝謝您。首先我們也感謝這位同修她提這個問題,也提醒我們教育要趁早。所以《禮記.學記》就強調的,「禁於未發之謂豫」,屬於預防法,「發然後禁」,他已經養成一些習慣了,你要再去改就不容易,但是也不是不能改,就是會比較辛苦一點。所以我們當家長的人,其實佛門說依報隨著正報轉,孩子是我們的依報,所以我們的這個心念、我們的修行很重要,等於現在這個境界在我們面前,我們要善用這個心。
首先孩子這樣,我還是相信他是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很重要,因為妳還是堅信這一點,妳傳遞給他的眼神就是對他的信任,妳也會容易看到他跟性德相應的一些閃光點,妳會去肯定他。假如妳一直盯著他的缺點,然後妳一跟他接觸,妳就容易上火,然後他又覺得妳囉嗦,他就覺得不是很歡喜跟妳見面。所以現在我們不能把重點擺在孩子身上,妳擺在他身上了叫著相,妳要拉回來自己這一顆心。因為現在是我要給他好的影響,正己才能化人,那現在考驗我的心地功夫,我隨時要是正念,不能是煩惱。尤其孩子已經大了,我們有時候會懊惱,我以前怎麼沒有注意?一懊惱,看到一些現象我們就很容易起煩惱。所以為什麼《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就已經過去了,不要再變成煩惱的一個緣,一想到就遺憾、一想到就懊惱,要安住當下。
再來,要轉成一種信任。你比方說,妳的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他能這樣已經很可貴了,這也是他的善根。當然因為妳的家庭也是有佛教的氛圍,其實它都在他的阿賴耶識裡面。可是我們現在要變成他這一些善根增長的增上緣,那就得我們把佛教的教誨做出來,然後孩子就會覺得,我媽媽學佛改變很多,他對佛法就有信心了。而且妳又抓住一些機會點,妳看他這個年齡,可能談對象,男女上他會有一些思考了;或者對未來的志向,他會有一些思考;或者他人際交往當中,會有一些遇到的事或者困擾,他剛好跟妳談的時候,妳都能用智慧去引導他,他慢慢就會有事他會想回來找妳,就很好,可是這個關鍵都是妳要表好法。
所以我們家最早學佛的是我媽媽,我也不知道佛法教什麼,可是我就覺得我媽媽學佛之後煩惱變少了,我就對佛法有一個好感,進而就變成,因為好感了,有機緣你就會去接觸它了。
那這個年齡立志很重要,妳要觀察他最佩服誰,然後他佩服的那個人妳要再引導他,他為什麼這麼成功?順勢而為,因為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有他在做人做事當中可貴的地方,他才能夠成功。就是我們要引導孩子都得順著他,恆順眾生。妳不要硬要他現在一定要怎麼樣,就有可能變成讓他感覺妳好像控制他、牽著他的鼻子,他不舒服。那種年齡,已經不是那種妳可以直接命令他的年齡。他假如現在才兩歲,那妳就可以直接教他,這個就是規矩,就是要這樣。但是現在這個已經是成年了,十五六、十七八了,妳就得要恆順他的緣分,然後很善巧方便的去引導他。
比方說,妳去觀察他他最佩服的是誰,假如這個佩服的剛好是佛教界的人,你就可以幫他鋪一些緣、造一些緣。比方說假如你們的孩子還聽過成德講課,那成德就有用了一個學習平台,裡面就放了很多勵志的電影、短片,或者是成德一些談話,妳就可以多介紹給他,但是不要讓他煩,就掌握那個度。比方說他跟成德有緣,改天我到你們那裡去了,妳就把他約出來,一起跟我見見面,這個叫造緣。或者在那些場合裡面,可能有一些佛友,他的孩子也學得很認真,同年齡的人他們好溝通;或者以後我們在英國漢學院辦一個課程,這些學校的同學們講課,你們的這些孩子來了,都跟他們年紀差不多;或者我帶著他們到加拿大、或者到美國去講課,你們也可以把他們帶來,就認識了,結個緣。我們求佛菩薩加持。不知道有沒有針對妳的問題?
林居士:好的、好的,非常感謝成德法師慈悲開示。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林居士:因為我女兒剛剛她也坐在我旁邊聽著,我相信這一堂課她會非常的受益。我一定會遵法師的教導,改變自己。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林居士:其實一切都是我自己沒有好好的引導孩子,所以說很多方面他們的問題就是我自己問題。但是這麼多年以來,確實自己想改,就沒有下定決心改。還好佛菩薩加持,就是說兩個孩子都沒有叛逆,但是沒給他們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像我這樣比較懶一點,家務各方面可能有時候也整理得不是很乾淨,所以孩子有時候也是學我這樣。就是像法師所說的,看到他們身上的光點,不要一直去囉嗦、去講他們。
我有時也是這樣,法師,就是看到他們有些不順我心的,就心煩了,就罵他們;小時候對他們還會大叫,甚至打他們。其實我自己真的有時候,法師,我真的很慚愧,做為一個媽媽,沒有做一個合格的媽媽。
感恩法師,阿彌陀佛。現在他們都大了。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林居士:我都覺得自己好慚愧,師父,一個媽媽不懂做媽媽,阿彌陀佛。我女兒在旁邊,她一直聽著,現在就坐在我旁邊。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這位同修您是姓林嗎?您姓林嗎?
林居士:我林女士,美國紐約林女士。
成德法師:林居士,我剛剛跟您談的一個重點,也是我們剛剛課程裡面有一個重點,就是修行他要改性格。其實妳的性格,妳是很認真的人,但是妳太自責了。所以我們修行過與不及要調整,妳現在太自責,對妳沒有幫助,然後妳的孩子聽了他們也很難過。其實他們也覺得妳付出很多,他們也很感謝妳,妳現在那麼自責,我相信妳女兒聽了她也會很難受。我聽到說妳的孩子在紐約成長,兩個孩子都沒有叛逆,我已經覺得,一來他們很有善根,妳也帶得很不錯,不要給自己壓力太大。
林居士:師父,我現在跪在,我用手機聽您的精彩的分享。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林居士:我現在跪在佛前,我後面有三尊阿彌陀佛,跪在法師前面,真誠的感恩法師。這麼多年以來,你真心的護持,去弘揚正法,原來你是蔡老師,法師現在你是成德法師,真的代所有的家庭去無比的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林居士:你的無私奉獻,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的這種精神,感恩法師。所以我自己孩子都大了,我自己沒有好好教育他們,但是我希望更多的家庭孩子們能夠從小去接受這種傳統的文化,讓中國的這種聖賢的教育,能夠將來讓世界每個角落的孩子、家庭他們都能夠受益,這是我的心願,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林居士: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好,佛菩薩同體大悲,大家為了社會、為了下一代的心佛菩薩都收到了,他們都會加持的。
林居士:我請問法師,有機會我孩子可以去漢學院,可以方便留個聯繫方式嗎?如果方便的話,可以去參學。
成德法師:漢學院有公共的網站。
林居士:發在這裡看一下嗎?如果方便的話。
成德法師:好,我們事後,您那邊也是跟劉老師認識嗎?
林居士:我沒有,這邊沒有我們,我不懂,我只是這裡有一個群的老師,我今天看到他發上來了,我就入了這個Zoom(會議軟件),我不知道怎麼跟你們聯繫,如果可以的話。
成德法師:好,沒關係,妳都尋到那個頭,都可以找得到我們。
林居士:謝謝法師,感恩慈悲開示。
成德法師:好的,我跟你們約定一下,這個疫情過後,我到美國去看看大家。
林居士:好的,阿彌陀佛,感恩感恩,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我帶著漢學院的學生跟你們結緣。
林居士:好的,我希望帶著我兩個孩子來看您,可以嗎?我是林居士,我中文是林居士。
成德法師:好,阿彌陀佛。
林居士:謝謝,阿彌陀佛。感恩,一定請你來,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
林居士:謝謝。
男居士:阿彌陀佛,成德法師,今天這個也不容易,您從兩點半開始一直講到現在,我們都是非常的感恩,您這麼為法忘軀,為了能夠讓我們廣大的華人,世界上所有的華人都能夠接受這麼好的傳統文化的教育,您也是費盡了心思,和您的體力也是很大的消耗。今天我們其實還有一些問題,您看是不是繼續講下去,還是留在下一次?
男居士:再十分鐘的時間吧,法師把我們收集到的問題,盡可能的給大家在這裡面一個答覆。
成德法師:好。
男居士:法師再辛苦一下,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的。這個問題有些問題它會比較長,但是我就針對一些原理原則,跟大家做一下交流。就是首先我們要了解,佛法它是事事無礙的。我們有時候會覺得說,我現在一定要有什麼條件了,我的工作要是什麼狀況了,然後我才能怎麼樣。其實都應該隨緣,安住當下,因為每一個行業都是菩薩道。當然這個行業的前提是什麼?是服務社會的,它對社會沒有害處,有好處,因為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那我覺得大家的問題,其中有一點就是大家很希望趕快拿到往生的把握。這個是很好的願望,但是怕會有點著急。大家注意,著急就是煩惱。所以修行首先要把這個浮躁、著急調伏下來,不然你愈精進愈著急。所以修行是修這個心,不是修在相上。而且我們要思考,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信了,你是不是真願意去了。這個更重要的我們要檢查,我們世間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沒有?黃金臂晝夜常垂,白玉毫古今不昧,你想去,哪有阿彌陀佛不來接的?阿彌陀佛同體大悲。所以《三時繫念》說:「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這句話我翻白話給大家了解一下,就是你今天就往生到極樂世界了,阿彌陀佛見你第一句話說:「傻孩子,你怎麼現在才回來?」不然念文言文你們聽起來比較文縐縐的,我翻譯一下。你看,「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你想回故鄉,還有誰能攔你,除非你不想去。
所以要檢查,我們在每一天生活工作處事,我們有哪一些放不下的,哪一些執著的,這個是我們修學的重點。這些東西你都放得下了,你什麼都不求,你就求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心不能退,我隨時都想往生,但是早上一睜開眼睛,我還活著,還沒去,跟這個世間還有一天緣,就老老實實的為家庭、為社會付出。
所以印光祖師送我們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家庭有本分、工作有本分。你看像我們楊醫師,他是中醫師,你看這麼多外國人他都跟他結緣,把他的病調好,這些外國人都很安心,然後還組他們來念阿彌陀佛,不是把這個跟你服務的人又轉成法緣了?所以剛剛引了維摩詰居士一句話,「直心是道場」,處處都是道場。所以我們不要把工作好像變成一種負擔,我們都用一個真誠的心去工作,結的都是法緣。而且你現在認真工作,給你的下一代也是一種表法。其實父親在我的心中一直都是最崇敬的人,為什麼崇敬他?其中有一點就是特別認真負責,在工作上就是這種展現。當然,身體也要照顧好,你不能很認真賺錢,然後最後身體搞不好了。所以什麼事情都要調到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
所以我們看印祖強調敦倫盡分,李炳南老師也講了兩句話很有味道,「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處世不忘菩提」,處世,你跟一切親戚朋友、同仁相處了,最重要不要忘了什麼?菩提心,用真心去跟人相處,不忘菩提,「要在行解相應」,我們跟人相處就是落實佛法,行解相應。所以應該是愈學愈,老和尚說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要往這個方向去走。
在修學當中,我們依一個老師,一個師承。我剛剛跟大家強調

2022-07-08
162:03
comments
No Rating